高温台风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技术措施


梅雨季节已经结束,接下来将是持续的高温天气,并且不定期会有台风侵袭,池塘水质变化较大。此时河蟹正处于养殖关键期,极易因水质环境突变产生应激反应,进而影响正常生长,因此,为确保河蟹安全度过高温、台风季节,笔者提出以下管理意见:
一、水质水位调节。高温季节,池水蒸发较快,应及时控制好水位,一般在90~100公分左右,使水草保持在水位以下10公分左右(可见水草);如有台风和暴雨侵袭,要加牢防逃设施,暴雨过后,对水位过高池塘及时排水,并使用雨后解毒剂,pH过低的池塘要及时泼洒生石灰,使pH在7.5~8.5之间;结合水草管护,坚持每10天使用一次底改或EM原露等生物制剂,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确保水质良好。
二、水草管护。对水草总量超过70%的池塘,应采用人工捞除的方法,捞去过多的水草,并使用底质改良剂;对水草生长量大、水体混浊、水草长势不旺盛、叶片沾有污泥的池塘,用氨基酸解霸泼浇,分解池塘有毒物质,并投放颗粒底改,再用枯草芽孢杆菌调水;对水草不多、水质恶化、有蓝藻发生的塘口,应先用氨基酸解霸解毒,同时使用颗粒底改和EM原露,再采用人工方法去除蓝藻,并适当减少饵料投喂量;对水草已经腐烂、水质恶化的池塘要立即捞出败草并补种水花生,补种方法可以条状和块状,并将其均匀分布在池塘中;台风暴雨过后,要防止烂草,应及时排出过高池水,并使用护草剂,以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
三、科学投喂。高温季节投饵时间一般选择在下午5:00至7:00;投喂方法坚持小面积池塘全池投喂,大面积池塘要有固定的投喂线路,并在无水草空白处投喂;投喂品种应以投喂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颗粒饲料、小麦或玉米等能量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投喂量以河蟹4小时内能吃完为标准;遇闷热、台风或阵雨天气应减少投喂或停喂。
四、及时增氧。高温季节,池塘溶氧缺氧,尤其遇到雷阵雨、连续闷热、台风阴雨等天气突变情况,要经常开增氧机并延长增氧时间,把增氧机作为河蟹养殖的“增效机”,而不是仅当作“救命机”。
五、谨慎用药。高温季节,温度越高,药性越强,应停用氯制剂、溴制剂,禁用敌百虫等有机磷药物;阴雨天禁止用药,因阴雨天池水溶氧低,用药后易加剧池水缺氧,所以应选择晴天用药。

相关阅读

生长季节河蟹健康养殖技术措施



河蟹属变温动物,6月~9月水温适宜,是其生长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病害频发时期,抓好生长季节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河蟹产量、规格、品质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现将夏秋季节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重视蟹池的底质改良。
河蟹在天然水域中喜欢栖居泥岸洞穴和隐匿在石砾、水草丛中。人工养殖时,要采取措施改良和改善底质环境条件,保持底质清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除在苗种放养前干塘清淤,暴晒池底,用生石灰消毒外,高温晴天可用水下吸泥机等吸取过多的池底淤池,投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质(硫化氢、氨盐等),补充和管理好蟹池中水草(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以提高溶氧,稳定pH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
二、重视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饲料质量和投喂技术是养大蟹、养好蟹的物质保证。河蟹饲料的品种主要有动物尸体及其屠宰下脚料、蚌肉、螺蛳肉、小鱼虾等,以及麦、谷、饼类、水生或陆生鲜嫩的草类。投喂必须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生长旺季,水温高,河蟹的摄食强度大,尤其是8月~10月,河蟹育肥聚黄,体重显著增加,要多投喂动物性饲料,并要添加南瓜、山芋和谷麦芽等维生素含量高的饲料。每天傍晚前后投喂1次,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设置多点的食台上。每次投喂量占蟹体重的7%~10%,并视季节、水温、天气、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
三、重视促进河蟹顺利蜕壳。
河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躯体的增大,形态的改变,以及断肢再生等都在每次蜕壳之后形成,蜕壳贯穿着河蟹整个生长过程。因此,平时要适度投喂蜕壳素,而且蜕壳素投喂与饲料投喂在时间上要适当分开。另外,在河蟹蜕壳期间,要勤换新水,保持微流水,这样可以有效刺激河蟹的蜕壳。在整个养殖周期内,还要适量泼撒生石灰,一方面净化水质,一方面给水体增加钙的含量,以满足多次蜕壳的需要。
四、重视科学调控水质。
健康养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科学地调控水质。蟹池水质要求透明度35厘米~4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氨氮浓度0.2毫克/升~0.5毫克/升。以上水质指标可采用水质测试盒等手段进行检测。7月前,水深掌握在0.8米~1.0米,8月~10月水深在1.0米~1.2米之间。春秋两季,每周换水1次,每次加水30厘米~40厘米。换水时要边排边灌,换水温差不要超过±5℃。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用生石灰化成浆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次~3次,每次间隔5天~7天,可调节水质,有利于河蟹生长和蟹壳色泽的变化。

河蟹池塘的夏秋季节管理技术措施



蟹大小,看水草,说明水草是影响河蟹捕获规格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在夏季高温期,水草除可为河蟹提供栖息、隐蔽、脱壳场所及植物性饲料外,还可以起到遮荫、降低水温、改良水质等作用。种植的水草以水葫芦、菹草、苦草等河蟹喜食的水生植物为佳,面积应占蟹池的1/3~1/2。
3、保持良好水质水环境是河蟹养殖的第一制约因素,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搞微流水养蟹。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易发生缺氧现象,并使池中产生大量青苔,影响河蟹生长。在夏季应每15~20天,泼洒过磷酸钙(2~3ppm)、生石灰(10~15ppm),以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为河蟹补充钙质,促进蟹体蜕壳生长(注意两者施用时间应隔3~5天)。
另外,高温期最好每隔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以不超过原池水的1/3为宜,并保持1~1.5m的水位,透明度控制在35~40cm。由于秋季昼夜温差大,水质易恶化,初秋时应勤换水。随着水温降低,换水次数应逐渐减少,最好保持透明度在45cm左右,水位1~1.5m左右,保证水温较稳定以利河蟹越冬。
4、科学投饵夏季是河蟹生长旺季,要抓住时机投足、投好饵料,确保其快速生长。在此阶段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如豆饼、小麦、南瓜等)的比例,以利河蟹聚积体能,并防止性早熟。秋季正值河蟹育肥时节,应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每日投喂两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5%~8%,投喂时间以8:00~10:00、17:00~18:00为宜,其中傍晚的投饵量占全天的70%,每次投喂量应以上次稍有剩余为度,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河蟹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
5、加强病害防治夏秋季节为蟹病的高发季节,管理不当,极易导致大规模的病害发生。定期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预防蟹病,外用药物有甲壳净蟹安;内服药有板兰根、脱壳素。夏季最好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梅天”刚刚过去,将迎来“三伏”高温天气,也是螃蟹养殖的关键时期。面对夏季出现的高温、少雨等情况,高温季节螃蟹养殖管理主要做好几点工作:
1、饵料投喂:要调整好动、植物饵料的投喂比例,植物性饵料比例适当增加。要勤观察,根据天气情况及螃蟹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过多的投喂将导致饵料浪费和残饵败坏水质。要根据蟹塘内螺蛳实际情况,补放活螺蛳、籽螺蛳,以确保螃蟹活体饵料充足,有利于螃蟹最后一次蜕壳生长。
2、水质调节: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为适当降低夏季水体的温度,蟹塘应保持较高水位,水草覆盖率达60%以上,蟹塘2-3天加水一次。水质调节要应用微生态制剂为主,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维持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质清、爽、亮,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
3、水草养护:水草是螃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螃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塘种植的水草高淳地区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三草”等,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60%左右,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开草沟、通行,有利于水体流动,增加水体溶解氧。为有效养护好水草,要适当提高植物性饵料比例和补放籽螺蛳,确保蟹塘生态环境良好,要及时捞除漂浮与死亡的水草,保持蟹塘清洁卫生,防止水草腐败、恶化水质。
4、病害防治: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高温季节蟹塘管理中,要勤巡塘细观察,定期外用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全池泼洒,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解毒护肝灵等制成药饵投喂,通过外消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池塘由于大量投饵,水中有机物及有害气体增多,易造成缺氧浮头,发生病害,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调节水质进行防治:
1、当蟹池水质pH值偏高时,使用含有效成分为果酸、腐殖酸钠的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保持池水酸碱度在正常范围内。
2、池水要常更新,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为宜。高温季节,在外河水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7~8月加至最高水位。
3、合理利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曝气2~3小时,阴雨天气或水质较肥时,连续开机,以保证池水溶氧量。
4、定期施用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高温季节每1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物制剂或底质改良剂,可调节池水pH值、增加溶氧、净化水质,从而增加河蟹摄食量,促进脱壳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5、合理投饵:投饵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做到“四看四定”,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饵。8~9月是河蟹的生长旺季,应该让河蟹吃饱吃好;10月是河蟹的育肥时期,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补充投喂玉米可改善河蟹肉质的口感。所投饵料必须新鲜,早晚各投饵一次,投饵量以两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易败坏水质。

夏季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夏季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季节,由于此时气温水温较高,水质较易恶化,也容易引发各种蟹病的发生。因此,加强蟹池夏季管理,对实现全年增产增效尤为重要。
一要管护好水草:水草既可作为河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河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池移栽的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覆盖面积要占养殖面积的60%左右,对暴露在水面的伊乐藻要及时刈割掉,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
二要调活水质: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要保持水质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上,水位深度最好保持在1.5米左右。高温季节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边排边注,排水要用水泵从蟹池的底部抽出;每隔10-15天,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5-10公斤全池泼洒1次,既改良水质,又增加水中钙质,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三要科学投饵:投饵按照“四看”、“四定”的科学方法投喂。夏季河蟹饵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合理搭配动物性饵料,一般植物性饵料占60%左右,日投饵量为池蟹体重的6-8%,有条件的可投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要定时定点投喂在水草的浅水区。
四要加强防病: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或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微生物制剂以及“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渔业抗灾复产技术措施: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技术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杨兰松王勋伟龚珞军程咸立
高温季节是河蟹快速生长时期,同时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使广大养殖户防治蟹病,减少经济损失,现将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黑鳃病
流行情况发病高峰在7-10月份,主要危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xx龄幼蟹和成蟹,死亡率达100%,流行时间为5-10月份,流行水温为25-35℃,8-10月份夏季高温尤为严重,10月以后,该病也随着水温下降而逐渐减少。
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停食、上岸不回水,步足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脏呈紫或灰白色,严重者糜烂、肿胀,肛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体腔正常,步足和螯足环于腹下,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以预防为主。
1)放养前应对池塘和苗种进行严格消毒,水草覆盖率达50-60%,保证水质清洁。
2)定期用1.5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
3)发病期间用1.5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两天。
4)在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连用5天。
3.甲壳溃疡病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流行于成蟹和越冬期的蟹。在成蟹养殖过程中,4-9月份较为流行,尤其在水温17℃以上的春末夏初,发病较为普遍,任何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
症状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甲、胸板或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以蟹的腹面较为常见。该病主要由一些能够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所引起。发病早期为一些黄褐色斑点,斑点中心稍凹陷,呈微红褐色。继而溃疡斑点扩大,并互相联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溃疡,边缘变为黑色。到疾病晚期溃疡中心部加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死亡。如果溃疡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河蟹蜕壳时就随之蜕掉,如溃疡达到表皮层之下时,蜕壳较为困难。
防治方法
预防:
1)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
2)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能够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治疗:
1)发现病蟹用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
2)用浓度0.05-0.1毫克/升或20-25毫克/升福尔马林连续泼洒两次,隔天一次。
3)0.2%土霉素拌饵连喂5天。
4.烂肢病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份。
症状病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严重时病蟹不摄食,逐渐昏迷或无法脱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
1)幼蟹放养前在2-4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
2)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河蟹受伤。
3)定期用生石灰15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
1)用1毫克/升土霉素全池泼洒。
2)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用2-3天。
3)按1000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0.5公斤的比例投喂,连喂3天。

夏季高温河蟹养殖技术管理措施



夏季水温偏高,水生动物体质下降;有机质分解腐败加快,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超平时;病菌大量繁殖,鱼病蟹病集中高发;天气多变,环境因素复杂,是水产养殖非常时期,也是养殖管理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全年养殖的成败。河蟹养殖近期的具体管理建议如下:
1、根据池塘条件,调整饲料投喂:水草生长正常,且有较多河蟹喜食的地方性水草,覆盖率接近60%的,可以按照6月份的饲料品种正常投喂;水草上浮,品种单一,水质较肥塘口,投饲量控制在正常量的70%,饲料种类多投植物性饲料,少投动物性饲料,品种主要以28~30%蛋白的颗粒饲料及黄豆、豆粕、小麦、玉米、蚕豆等,冰冻海鱼不超过饲料量的1/3,或3~5天使用一次;扩大投饲范围,尽可能做到全池泼洒,确保河蟹都能摄食到足量的饲料。养殖面积大的养殖户,可在投饲船上配置移动的投饲机,提高投饲均匀、减少劳动强度;增加饲料吃食检查点,准确确定当天投饲量。遇有连续阴雨、暴雨、闷热天气,可隔天投喂;8月上中旬恢复到高蛋白质含量颗粒饲料或冰冻海鱼;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维和有益菌,提高水生动物的体质。
2、密切注意水质变化,随时调节水质状态:高温阶段水位维持0.8~1.2米,深水处1.5米左右;外河水源较好的,每月换水一次,换水量控在10%左右,每隔1~2天加注适量新水。有条件的先把外河水注入蓄水塘,消毒后用少量团头鲂或青虾试养安全后,再注入养殖塘口;连续下雨后,亩施5公斤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或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水体较肥塘口,需采用水质综合调节措施:平时用好光合细菌和EM菌,7~8月在有风晴天每月使用一次芽孢杆菌或硝化细菌,要重视具有吸附聚凝沉淀作用的水质改良剂使用,降低水体中有机质;在下风处出现少量蓝藻时,要及早局部使用氯制剂或硫酸铜进行杀灭。在水质优劣无把握时,可送有关单位检测(渔药厂、饲料厂和检测机构)。
3、严格控制水草总量和疏密程度,发挥水草最佳作用:切实解决水草过多净化作用大但易腐烂恶化水质和水草过多白天增氧多夜间耗氧多两对矛盾。塘口水草覆盖超60%,及时用拖刀间隔疏除部分水草,捞出池塘,开通“井”通道,使水草疏密合理,生长有力。超过水面的水草,割除上部没入水面30厘米,有利池水流动和方便投饲;水草过少塘口,及时投放水花生、青萍,水花生用绳固定,青萍覆盖率不超过水面的5%;仅有伊乐藻的蟹池,投放地方性水草和青萍,满足河蟹的摄食需要;上浮断根水草,用竹木桩固定,防止风吹浪打成堆,及时泼洒保草养草药物,促进水草生根。
4、防病治病:河蟹属比较低等的动物,一旦生病治疗较困难,需从内外两方面做好防病工作:高温期间使用碘制剂或氯制剂消毒,投喂5~7天药物饲料,以中草药为主,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大蒜素、护肝素等。药物使用避开闷热、阴雨和无风天气。提供喜食的轮叶黑藻和黄草等,也是减少河蟹病害,促进生长非常有效措施。
5、用足用好增氧设施:叶轮式、水车式、水泵白天中午13:00~15:00开机2~3小时,增氧量大,能改善白天底层缺氧状况。晚上23时前后开机4~6小时,闷热天气、阴雨、雷雨天要提前和延长开机。切记前半夜没有明显缺氧现象,此类增氧设施傍晚至午夜不得开机。蟹池管道曝气增氧设备应充分开机,包括阴雨天、夜间,特别是闷热天气,有条件的要增加配置功率,达到0.3~0.5千瓦/亩。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水草的管理



高温季节,养殖河蟹的池塘中水草过量或缺乏均会对养殖造成影响。
水草过多时:水草过多主要会造成水体的缺氧,从而导致河蟹上岸、上草严重。温度过高,水草过多,池底水不流动,加之残饵、粪便等的积累,会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池底淤泥,致使底黑底臭,底层缺氧,导致水草根部发黄发红甚至发黑腐烂。根部腐烂加速水草老化,水草营养得不到补充。不但导致水体溶氧不足,同时也会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升高。
预防措施:对于水草过多的水体,应先对过量水草进行处理,人工割去多余水草,对于水草长出水面较多的池塘,可采用人工割去草头,以草头离水面20-25公分为宜,同时对水体进行增氧,如有良好水源,可以加水换水,以增加水体流动,增氧的同时达到池水降温的效果,处理好多余的水草后,可适当使用改善水质底质的产品,如多效底改颗粒、解毒底安来调节水体。
水草缺乏时:高温季节水体中水草缺乏原因可能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水草大部分死亡,腐烂,或使用控草剂、除草剂、重金属、杀蓝藻药等过量,导致水草烂根、叶黄茎枯、断茎漂草。过多水草的腐烂不但会造成池水溶氧下降,还会影响水体藻相,破坏水质,同时腐烂水草产生的毒素等处理不善可能会导致河蟹中毒。
预防措施:可先使用分解底改颗粒对底质水质进行调节,在配合使用护水解毒宝对水体进行解毒,解毒的同时也能使水草恢复一定的活力,同时使用抗应激产品来使河蟹体质得到恢复,另外注意增氧,可在傍晚开动增氧机或使用汉宝底加氧,处理后3到5天再为水体适当补充绿藻源、小球藻、光合细菌、EM菌等以对水体进行藻菌的补充。
此外,长期水浓、水过肥,种草布局不合理、施肥不当,氮多磷多碳少钾少,摇蚊幼虫、螟虫等草虫大量繁殖,蚕食水草叶片和嫩芽等均会阻断水草光合作用,导致草脏、草不长。或草多草密茎叶细长等不正常现象。因此在日常应做好改底增氧、勤打草头、补充营养、适当换注新水、补充藻肥等措施。

河蟹养殖后期管理的三大技术措施


目前正值河蟹养殖生产后期,这段时间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生产的成败。
1、重视水质调控。此时由于河蟹的活动量和吃食量加大,经常会出现池水浑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藻类和水草的生长,同时也会造成池塘溶氧偏低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了河蟹的正常蜕壳生长。
面对池水变浑,应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是因为浮游动物暴发性繁殖,大量摄食藻类,而导致池水变浑,此时,应换水5-10厘米,同时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杀灭浮游动物,3-5天后再使用金硅藻配速效生物肥进行水色培育,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将藻类培养起来;如是因为蟹池野杂鱼较多而致池水浑浊,此时应用茶子饼清除池中野杂鱼;如是因为饵料投喂不足,则要加强投喂,必须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如小鱼、小虾、全价饲料等;如是因为水位较浅,透明度大,河蟹活动频繁,导致池水浑浊,应进水10厘米左右以增加池水深度,同时用生物速效肥及金硅藻等进行水色培育,降低水体透明度。
2、注重最后一次蜕壳管理。河蟹的最后一次蜕壳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蜕壳后增重60—80%,蜕壳的程度将决定河蟹上市的规格,这期间应强化巡塘次数,密切关注河蟹的蜕壳高峰期的细微变化。一是投喂高质量的饵料,二是增加饲料中钙离子的含量,三是保持水位稳定,四是加强巡塘。
3、强化其他管理措施。一是改善底质,防止河蟹铁锈板或者黑底板的产生,二是增加精饲料的投喂,三是及时清除过多或腐烂变质的水草,四是预防纤毛虫,五是增加水体溶氧,六是做好防逃工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81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