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鹅)常见眼观病变

鸭(鹅)在发病的过程中,其正常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和障碍,进而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在形态和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形态上的改变称为病理变化。鸭(鹅)死亡,其组织器官因受体内酶和细菌等的作用和外界温度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机体死亡时后发生的,故称之为死后变化。在剖检应时注意与生前发生的病变相区别。尸体腐败后,将使生前的病变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剖检时的观察和正确判断,此时不宜做剖检,因此剖检工作必须于鸭(鹅)死亡时尽快进行。常见的眼观病变有:

(1)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中的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加谓之充血,有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后者又叫郁血或淤血。由于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故郁血器官组织呈紫红或暗红色,稍肿大,切面常有暗红色血液流出。郁血常见于肺、肝、脾和肾等器官组织

(2)出血。血管的完整性因外伤或疾病过程而受到破坏,血液流出血管壁之外称为出血。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变,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过程中,常可见不同类型的出血性病变,包括点状出血、淤斑状出血、出血性浸润、体腔积血和血肿形成等。

(3)水肿。因营养或疾病等原因而使体内水代谢过程发生障碍,过多的液体蓄积在组织间隙中的病理现象称为水肿,如肺水肿、皮下水肿、肠粘膜水肿等。如果过多的水分蓄积于如胸腹腔、心包囊、脑室内等体腔时.则称为积水,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4)萎缩。这是指成熟器官组织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前者如性成熟后禽只的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后者如长期营养不良或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一种或多种器官组织的萎缩,这是一种病理性表现,常见不同的诊断意义。

(5)肥大。这是指器官组织的体积、重量较正常增加的现象,也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两类。生理性肥大如产蛋期母禽的卵巢和输卵管的体积明显增大,而病理性肥大则是常因种种原因引起器官组织内实质细胞或间质的异常增殖所致,如肝硬化前期因小胆管和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而使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6)混浊肿胀。又称颖粒变性,是蛋白质代谢障碍的一种表现,多发生于代谢比较旺盛的器官,如肝、心和肾。病变器官肿胀,色禅混浊如沸水烫过一样,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和中毒病的过程中。

(7)脂肪变性。这是脂肪代谢障碍的一种表现,多发生于肝脏和心肌,常见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和中毒病。肝病变轻微时,仅见其色稍黄;严重者,肝脏肿大,质柔软,呈弥漫性黄色,切面带油脂状;心肌脂肪变性时,亦带黄色,切面见有黄色条纹.与正常红揭色心肌相间,形成花斑样外观。

(8)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称为坏死,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器官。坏死的组织失去正常的结构和色泽,质多松脆,多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引起坏死的原因很多,具体表现各异。如急性禽霍乱时,肝表面和切面均可见大量分布较为均匀、针尖或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而患沙门氏杆菌病时,其坏死点则较疏而大;患曲霉菌病时,肺脏常有黄白色、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结节性病灶,而慢性禽霍乱则常引起肺部的大面积坏死。

(9)尿酸盐沉积。由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或维生素A不足,以及某些疾病过程引起体内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发生障碍,导致灰白色的尿酸盐在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组织中沉积。沉积于关节时,称为关节痛风;广泛沉积于内脏器官表面,则称之内脏痛风。肾是尿酸的主要排泄器官,最易发生尿酸盐沉积。此时,肾脏肿大,因肾小管充斥灰自尿酸盐而使之呈现出白色网状结构,输尿管亦可因充满尿酸盐而显著增粗。

(10)炎症。炎症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是指机体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其临诊特点是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因炎症发生的部位及其渗出物不同,其形态学上的表现也有差异。卡他性炎是指粘膜表面的炎症,此时粘膜浮肿发红,上覆有大量浆液或粘液性渗出物.如卡他性肠炎;如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血液,则称为出血性炎;如有多量的纤维素,则称为纤维素性炎;炎症过程有明显的坏死时,称为坏死性炎;若坏死组织溶解脱落。留下一凹陷病灶时,称为溃疡。病程延长,炎症转为慢性,此时急性渗出较少,且多为纤维素物。随着渗出物的吸收和纤维素的机化,常常引起内部器官的粘连。如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鹅蛋子监(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病等时的心包粘连、腹腔器官粘连等。

相关推荐

豁眼鹅(疤拉眼鹅)


豁眼鹅(Huoyangoose)又名豁鹅、疤拉眼鹅,在山东省被称为五龙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豁眼鹅原产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地区,中心产区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海阳和青岛市北郊的莱西市以及辽宁省昌图、开原、西丰、铁岭、阜新、朝阳等市(县),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烟台市位于北纬36o16~38o23、东经119o34-121o57,地处山东半岛中南部、胶莱平原东缘,南临黄海,海拔100~300m。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73~285天;年降水量8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96h,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昌图县位于北纬42o35~43o29、东经123o33~124o20,地处辽宁省北部地区,平均海拔140m。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32.5C℃;无霜期140天,年降水量65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h,属于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豁眼鹅因在各地区风土驯化和人工选择,已形成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名称。山东莱阳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养鹅历史,在《莱阳县志》中有其水禽,观似鹤,而顶不丹头赤,日雁、日鸨的描述。因豁眼鹅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1978年在山东省家禽地方良种选育座谈会上,该鹅种被取名为五龙鹅。辽宁省昌图地区素有养鹅习惯,但原有鹅群生产性能低。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改良本地鹅的摸索中,发现上眼睑有豁口的小型鹅产蛋多,便自发选留,逐渐形成了昌图豁眼鹅。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山东省豁眼鹅存栏量1995年约73.1万只,1999年约38.9万只,2007年约34.9万只。到2007年底,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存栏核心群种鹅800只,保种基地存栏1100只。在中心产区的铁岭市昌图县及周边地区,豁眼鹅年饲养量在800万只左右,存栏种鹅约25万只。除中心产区外,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豁眼鹅体型小而紧凑,颈细长、呈弓形,体躯为椭圆形,背平宽,胸突出。全身羽毛为白色。头中等大小,额前有黄色肉瘤,喙呈橘黄色,颌下偶有咽袋。典型特征是眼睑为三角形,上眼睑有豁口。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黄色,胫、蹼呈橘黄色。

公鹅体型较母鹅高大雄壮,头颈粗大,肉瘤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母鹅体躯细致紧凑,羽毛紧贴,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雏鹅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豁眼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20062007年,辽宁省昌图原种场分别对舍饲平养的200只豁眼鹅(公、母鹅各半)进行测定,70日龄平均体重3084g,饲料转化比3.65:1,70日龄成活率96.9%。

豁眼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2.蛋品质豁眼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据山东省莱阳产区调查,豁眼鹅平均217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8个,平均蛋重133g。公、母鹅配比为1:6~7,种蛋受精率90%,受精蛋孵化率90%。母鹅就巢率5%。

据辽宁省昌图豁眼鹅核心群2006年、2007年两年记载资料,母鹅平均19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0个,平均蛋重125g。公、母鹅比例自然交配为1:5~8,人工授精为1:15~20,种蛋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85%。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保护。山东省建有莱阳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和莱西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1979年辽宁昌图县建立了两个豁眼鹅原种场,2003年又建成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组成50个家系的保种群。豁眼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8年4月发布了《豁眼鹅》国家标准(GB/T216772008)。

(二)选育利用

主要进行纯种繁殖、直接利用。利用豁眼鹅作母本,与引进的大型鹅种进行杂交,提高大型鹅种的繁殖性能,取得良好效果。19962008年进行了豁眼鹅与多个品种的杂交试验,四川白鹅和豁眼鹅的杂交组合效果较好。豁眼鹅被引进到长江以南地区饲养,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不如在北方地区理想。原莱阳农学院运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体型外貌均匀整齐、生产性能高的白色小型五龙鹅快长新品系。

五、品种评价

豁眼鹅属小型鹅种,具有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无抱性、产蛋多、绒质优等特点,但存在体型小、个体产肉量偏低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加以改进。

豁眼鹅


产地与分布:原产于山东莱阳地区,因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故又名五龙鹅。在历史上曾有大批山东移民迁移至东北,把该鹅种带到东北。豁眼鹅以辽宁昌图饲养最多,俗称昌图鹅,在占林省通化地区和黑龙江等地俗称疤拉眼鹅.目前.以东北三省、山东为最多,亦分布至内蒙古、湖北、广西、安徽等地。

品种特征:该鹅最显著的特征是眼呈二角形,眼睑前方尖而后方圆.前上方眼睑边缘有。0.4-0.5厘米的豁口,因而称之为豁眼鹅。鹅体躯呈卵圆形,背部宽而平.胸腹丰满,腿脚粗壮。全身羽毛洁白,肉脚橘黄色,喙、胫、蹼橘红色。成年公鹅体重3.72~4. 58千克,母鹅3. 12~3.82 千克.

生产性能:90日龄仔鹅体重1. 9-2. 5千克。150日龄体重可达3.0^-3.5千克。半净膛屠宰率为78.3%~ 81.2%,全净膛屠宰率为70.3%-72.6%。年平均产蛋100 枚左右.平均蛋重120-130克,蛋壳白色。一般210-240 日龄开始产蛋,无就巢性.公毋鹅配种比例为1,6^-7,受精率为85%左右,受精蛋孵化率为80%--85%。

豁眼鹅的杂交效果


早在70年代末,江苏就引进豁眼鹅与太湖鹅杂交,以豁眼鹅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在放牧条件下,70日龄活重为平均 2.35千屯,比纯种太湖鹅提高1.3%,两者差异不显著。用太湖鹅作父本,豁眼鹅为母本的杂交后代,在放牧条件下仔鹅70日龄平均活重为2.58千克.比纯繁太湖鹅70日龄活重 2。32千克提高10%。然而,由于豁眼鹅在江南地区没有表现出优良的产蛋性能,适应性较差,失去了推广价值,先后有几处从辽宁引入大批豁眼鹅饲养,最后都被淘汰。广东省为了既保持清远鹅肉质好的特点,.又克服其产蛋少的缺点,曾引进了豁眼鹅及籽鹅进行杂交,先用豁眼鹅作母本与清远鹅杂交,再用杂交1代作母本,又用清远鹅作父本,进行回交。所产生的回交后代既保持了清远鹅肉质好的特点,又满足广东及港澳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杂交1代母鹅的产蛋性能好,用作回交母本提高了繁殖性能。

豁眼鹅的科学养殖技术


豁眼鹅的科学养殖技术,山东农村豁眼鹅的养殖户比较多,豁眼鹅体型轻小紧凑,头中等大小,额前长有表面光滑的肉质瘤,眼呈三角形,上眼睑有一疤状缺口,为该品种独有的特征。颌下偶有咽袋,颈长呈弓形,体躯为蛋圆形,背平宽,胸满而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成年母鹅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腿脚粗壮。喙、肉瘤、胫、蹼橘红色;虹彩蓝灰色;羽毛白色。山东产区的鹅颈较细长,腹部紧凑,有腹褶者占少数,腹褶较小,颌下有咽袋者亦占少数;东北三省的鹅多有咽袋和较深的腹褶。豁眼鹅养殖的规模大小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养鹅数量多、出栏数多、劳动效率高,收效也大。决定饲养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养殖户的劳力资金、草料资源等条件,以及市场销售情况来确定。如果条件尚不够完善,饲养技术跟不上,不必追求大规模,否则饲养管理不善,鹅群生产性能下降,患病死亡增多,反而得不偿失。一般农产饲养肉鹅500只左右,种鹅150只左右;专业大户可适当多养,肉鹅可为1000~2000只;种鹅可为500~1000只。
豁眼鹅的养殖,一般种植牧草来饲养。牧草饲料作物在选择上要长短结合,以短期见效为主。应以富含蛋白质柔嫩多汁叶菜类和禾草结合,但以叶菜类为主的原则。应以hn-mc籽粒苋、hn-mc苦荬菜、hn-mc菊苣为主,搭配种植其他牧草。草种合理搭配很重要,单一种不能达到营养全面,也很难做到全年供青,要搭配多种草来种植。很多种类的草料它们均适宜全国各地种植,可春、夏、秋播,全年供青,可为250--300只鹅供青。针对放牧鹅采食积极性主要在早晨和傍晚的特点,鹅群的放牧要早出晚归,放牧到八成饱时应赶至水源处饮水戏水。高温天气时要增加放水次数和延长放水时间。放牧前要注意放牧地和水源不要被农药等污染,同时对放牧的草地、茬地、畦地等要有计划轮换放牧。
豁眼鹅的发展要加强雏期的管理,养殖户需要做好如下工作:①要做好保温防湿工作。在育雏期间要经常检查育雏温度,如发现雏鹅打堆时应及时哄散,并保持育雏舍通风,地面干燥,清洁。 ②要做好饲喂工作。开始可用浸泡的碎米和柔嫩的青菜饲喂,每天饲喂6次左右,10~15日龄后可配以全价饲料和青饲料(如黑麦草)饲喂。 ③要做好疫病防治和防御敌害工作。

鹅鸭瘟病


疾病名称鹅鸭瘟病

疾病类型 病毒性传染病
动物种类 鹅
疾病概述
鸭瘟病毒而引起的,以流泪,头颈肿大,泄殖腔溃烂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点 发生于鸭瘟病流行区。自然情况下,鹅与病鸭密切接触而感染发病,大部分是种鹅,少数是3~4月龄肉用仔鹅,雏鹅未见发病。人工接种,可使多种水禽感染。发病时间多在9~10月间,一般鸭发病1~2周后,鹅群内就有少数鹅开始发病,通常3~5天遍及全群。整个流行过程约2~6周。鹅的发病率20%~50%,病鹅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常呈地区性流行,也有少数散发性流行。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鹅精神,食欲无多大变化,当体温升高到42~43℃时,出现精神沉郁,行动呆滞,食欲废绝,两脚发软,翅膀下垂。病程短者6~7天,长者15~20天,最后因衰竭而死亡。病鹅特征是流眼泪,眼睑水肿,周围的羽毛沾粘。起初眼睛流出浆性液体,以后变成粘稠或脓样分泌物,上、下眼睑部分粘在一起,眼结膜出血水肿;头颈肿大,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下痢,排出灰色或灰白色稀粪,泄殖腔的周围羽毛沾污和结块,腔内粘膜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以后泄殖腔溃烂严重外翻。解剖可见病鹅全身浆膜、粘膜、皮肤有出血斑块,消化道和泄殖腔粘膜有坏死并形成假膜等特征性病变,典型病例在头颈肿大处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诊断方法 根据鹅与病鸭有密切接触史及典型的特征性症状与病变,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本病,可用鸭瘟疫苗对免疫与未免疫鹅进行攻毒试验。即选症状典型的鹅,无菌取肝、脾磨碎,用灭菌生理盐水1:4稀释成混悬液,每毫升加青、链霉素各2000单位,置4℃冰箱作用3小时,分别注射3只免疫10天的鹅与3只未免鹅,每只2毫升,若免疫组鹅健活,未免鹅组发病,死亡,症状同自然发病鹅,即可确诊。也可用鸭瘟的标准毒与患鹅病料接种鸭胚进行对照试验,如鸭胚接种后均死亡,死胚剖检变化相同,即可确诊。即用灭菌生理盐水将上述标准毒1:10稀释,接种11日龄鸭胚尿囊腔内,每胚0.2毫升,接种后3天鸭胚死亡,同时将鹅病料(肝、脾)磨碎,1:10释稀制成悬液,抗生素处理,置4℃冰箱内作用1小时,然后2000转/分离心半小时,取上清液接种鸭胚,每胚0.2毫升,鸭胚于接种后第4天死亡。

预防 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采取避开鸭瘟流行区,严格消毒和注射鸭瘟疫苗的办法来预防。

治疗方法 北海动植物检疫所认为,每只成年鹅所用的鸭瘟疫苗的有效剂量为免疫鸭剂量的3~4倍。但也有的认为,用鸭瘟鸡胚化弱毒苗作预防注射,剂量可按鸭免疫剂量的5~10倍。对出现病例的鹅群作紧急预防,剂量为鸭的20倍(一只鹅要换一个针头)。

鹅的鸭瘟病及其治疗


鹅的鸭瘟病即鹅感染鸭瘟,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小鹅尤为敏感。这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80-90%的急性传染病。现将近年来笔者对鹅患鸭瘟的具体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1.流行特点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和秋季最为严重,传播快,流行广,发病率达95%以上,小鹅死亡率70-90%以上。60日龄以上大鹅也可发病,死亡率达50-60%以上。

此外,在低湿、水网地带及河川卜游饲养放牧的鹅群,最容易流行木病。近年来,此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至死亡通常为2-7天。

2.临床症状病鹅初期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羽毛松乱,食欲卜降或不食,趴地不起,不愿卜水,强行驭赶时,病鹅步态不稳,走路踢踞;拉黄白色或黄绿色或乳白色粘稠稀粪,眼流泪,眼睑发生水肿,眼结膜充血和出血;有的病鹅死亡后眼周围有血迹;病鹅头部及领皮下水肿,死前全身震颤,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部分病鹅眼、鼻、口角出血。

3. 剖检变化 肝有不规则大小不一的灰黄色坏死点,有的坏死点中间出血;心包膜、口腔、食道及腺胃粘膜有出血点;肌胃的色质下层充血或出血,十二指肠和直肠出血最为严重,泄殖腔粘膜出血等。

4.预防方法不与发生鸭瘟的鸭、鹅接触。发现病鹅应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用10-20%石灰水或5%漂白粉溶液消毒鹅舍、运动场及其他用具;暂停新鹅入场;平时对鹅群用鸭瘟疫i'i'i进行免疫接种。

5.治疗措施木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但笔者近年来采取以下措施防治获得良好效果。

5.1紧急接种鸭瘟疫苗。剂量为:巧日龄以下鹅用鸭瘟疫苗10-15羽份量;15-30日龄用20-25羽份量; 30日龄绒鹅用25-30羽份量,作肌肉注射。

5.2西药疗法

5.2.1板蓝根注射液1-4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 3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1-2毫升一次肌肉注射,每日1-2次,连用3-5天。

5.2.2聚肌细胞注射液5-10毫克,1次肌肉注射,3日1次,连用2-3次。


5.2.3为预防混合传染,可用恩诺沙星拌料,投喂2-3天。

5.2.4口服补液盐 (ORS)疗法:配方: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及苏打2.5克,葡萄糖20克,温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供病鹅自山饮用,不限量,每日 2-3次,连用2-3大,以后改用每日饮服常水。木方法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是其他药物无法代替的。它既能纠正脱水,又能调节电解质平衡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中毒性体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死亡率,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疾病的目的。

5.3验方疗法

5.3.1兔血疗法:取大麦若干,放铁锅边炒热(没有大麦可用谷子代替),将热麦装入木桶或水缸内,再将刚杀的兔子鲜血拌在热大麦上(麦子温度不可太高,以免血液凝固),然后用粘着兔血的麦粒喂病鹅,在24小时内禁止瘟鹅饮水,也不允许鹅下水,治疗率达95%左右。

5.3.2鸽粪疗法:将鸽粪捣碎,按30-50%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病鹅。拌料前将碎鸽粪用水浸泡,调成稀糊状后拌入饲料中(小鹅用小米饭,大鹅用稻谷、玉米)充分搅拌,早晚各喂1次,连喂3天,治愈率可达98%。

6.应用效果自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上述综合防治方法,先后治疗病鹅群2 500多只,据91家养鹅户和8 个养鹅场反馈,原发病855只,治疗751只,治愈689只,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2%以上,疗效显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8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