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眼鹅(疤拉眼鹅)

豁眼鹅(Huoyangoose)又名豁鹅、疤拉眼鹅,在山东省被称为五龙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豁眼鹅原产地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地区,中心产区为山东省烟台市的莱阳、海阳和青岛市北郊的莱西市以及辽宁省昌图、开原、西丰、铁岭、阜新、朝阳等市(县),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烟台市位于北纬36o16~38o23、东经119o34-121o57,地处山东半岛中南部、胶莱平原东缘,南临黄海,海拔100~300m。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73~285天;年降水量8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96h,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昌图县位于北纬42o35~43o29、东经123o33~124o20,地处辽宁省北部地区,平均海拔140m。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8.5℃,最低气温-32.5C℃;无霜期140天,年降水量65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h,属于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豁眼鹅因在各地区风土驯化和人工选择,已形成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名称。山东莱阳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养鹅历史,在《莱阳县志》中有其水禽,观似鹤,而顶不丹头赤,日雁、日鸨的描述。因豁眼鹅集中产区地处五龙河流域,1978年在山东省家禽地方良种选育座谈会上,该鹅种被取名为五龙鹅。辽宁省昌图地区素有养鹅习惯,但原有鹅群生产性能低。1958年前后,当地群众在改良本地鹅的摸索中,发现上眼睑有豁口的小型鹅产蛋多,便自发选留,逐渐形成了昌图豁眼鹅。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山东省豁眼鹅存栏量1995年约73.1万只,1999年约38.9万只,2007年约34.9万只。到2007年底,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存栏核心群种鹅800只,保种基地存栏1100只。在中心产区的铁岭市昌图县及周边地区,豁眼鹅年饲养量在800万只左右,存栏种鹅约25万只。除中心产区外,其他省市也有大量饲养。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豁眼鹅体型小而紧凑,颈细长、呈弓形,体躯为椭圆形,背平宽,胸突出。全身羽毛为白色。头中等大小,额前有黄色肉瘤,喙呈橘黄色,颌下偶有咽袋。典型特征是眼睑为三角形,上眼睑有豁口。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黄色,胫、蹼呈橘黄色。

公鹅体型较母鹅高大雄壮,头颈粗大,肉瘤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母鹅体躯细致紧凑,羽毛紧贴,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雏鹅全身绒毛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豁眼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20062007年,辽宁省昌图原种场分别对舍饲平养的200只豁眼鹅(公、母鹅各半)进行测定,70日龄平均体重3084g,饲料转化比3.65:1,70日龄成活率96.9%。

豁眼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肌肉主要化学成分见表4。

2.蛋品质豁眼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3.繁殖性能据山东省莱阳产区调查,豁眼鹅平均217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8个,平均蛋重133g。公、母鹅配比为1:6~7,种蛋受精率90%,受精蛋孵化率90%。母鹅就巢率5%。

据辽宁省昌图豁眼鹅核心群2006年、2007年两年记载资料,母鹅平均19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80~120个,平均蛋重125g。公、母鹅比例自然交配为1:5~8,人工授精为1:15~20,种蛋受精率85%,受精蛋孵化率85%。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保护。山东省建有莱阳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和莱西市五龙鹅良种繁育场。1979年辽宁昌图县建立了两个豁眼鹅原种场,2003年又建成辽宁省豁眼鹅原种场,组成50个家系的保种群。豁眼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8年4月发布了《豁眼鹅》国家标准(GB/T216772008)。

(二)选育利用

主要进行纯种繁殖、直接利用。利用豁眼鹅作母本,与引进的大型鹅种进行杂交,提高大型鹅种的繁殖性能,取得良好效果。19962008年进行了豁眼鹅与多个品种的杂交试验,四川白鹅和豁眼鹅的杂交组合效果较好。豁眼鹅被引进到长江以南地区饲养,其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不如在北方地区理想。原莱阳农学院运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体型外貌均匀整齐、生产性能高的白色小型五龙鹅快长新品系。

五、品种评价

豁眼鹅属小型鹅种,具有耐粗饲、生长速度快、无抱性、产蛋多、绒质优等特点,但存在体型小、个体产肉量偏低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关知识

豁眼鹅的杂交效果


早在70年代末,江苏就引进豁眼鹅与太湖鹅杂交,以豁眼鹅为父本的杂交后代在放牧条件下,70日龄活重为平均 2.35千屯,比纯种太湖鹅提高1.3%,两者差异不显著。用太湖鹅作父本,豁眼鹅为母本的杂交后代,在放牧条件下仔鹅70日龄平均活重为2.58千克.比纯繁太湖鹅70日龄活重 2。32千克提高10%。然而,由于豁眼鹅在江南地区没有表现出优良的产蛋性能,适应性较差,失去了推广价值,先后有几处从辽宁引入大批豁眼鹅饲养,最后都被淘汰。广东省为了既保持清远鹅肉质好的特点,.又克服其产蛋少的缺点,曾引进了豁眼鹅及籽鹅进行杂交,先用豁眼鹅作母本与清远鹅杂交,再用杂交1代作母本,又用清远鹅作父本,进行回交。所产生的回交后代既保持了清远鹅肉质好的特点,又满足广东及港澳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由于杂交1代母鹅的产蛋性能好,用作回交母本提高了繁殖性能。

豁眼鹅的科学养殖技术


豁眼鹅的科学养殖技术,山东农村豁眼鹅的养殖户比较多,豁眼鹅体型轻小紧凑,头中等大小,额前长有表面光滑的肉质瘤,眼呈三角形,上眼睑有一疤状缺口,为该品种独有的特征。颌下偶有咽袋,颈长呈弓形,体躯为蛋圆形,背平宽,胸满而突出,前躯挺拔高抬,成年母鹅腹部丰满略下垂,偶有腹褶,腿脚粗壮。喙、肉瘤、胫、蹼橘红色;虹彩蓝灰色;羽毛白色。山东产区的鹅颈较细长,腹部紧凑,有腹褶者占少数,腹褶较小,颌下有咽袋者亦占少数;东北三省的鹅多有咽袋和较深的腹褶。豁眼鹅养殖的规模大小与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养鹅数量多、出栏数多、劳动效率高,收效也大。决定饲养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养殖户的劳力资金、草料资源等条件,以及市场销售情况来确定。如果条件尚不够完善,饲养技术跟不上,不必追求大规模,否则饲养管理不善,鹅群生产性能下降,患病死亡增多,反而得不偿失。一般农产饲养肉鹅500只左右,种鹅150只左右;专业大户可适当多养,肉鹅可为1000~2000只;种鹅可为500~1000只。
豁眼鹅的养殖,一般种植牧草来饲养。牧草饲料作物在选择上要长短结合,以短期见效为主。应以富含蛋白质柔嫩多汁叶菜类和禾草结合,但以叶菜类为主的原则。应以hn-mc籽粒苋、hn-mc苦荬菜、hn-mc菊苣为主,搭配种植其他牧草。草种合理搭配很重要,单一种不能达到营养全面,也很难做到全年供青,要搭配多种草来种植。很多种类的草料它们均适宜全国各地种植,可春、夏、秋播,全年供青,可为250--300只鹅供青。针对放牧鹅采食积极性主要在早晨和傍晚的特点,鹅群的放牧要早出晚归,放牧到八成饱时应赶至水源处饮水戏水。高温天气时要增加放水次数和延长放水时间。放牧前要注意放牧地和水源不要被农药等污染,同时对放牧的草地、茬地、畦地等要有计划轮换放牧。
豁眼鹅的发展要加强雏期的管理,养殖户需要做好如下工作:①要做好保温防湿工作。在育雏期间要经常检查育雏温度,如发现雏鹅打堆时应及时哄散,并保持育雏舍通风,地面干燥,清洁。 ②要做好饲喂工作。开始可用浸泡的碎米和柔嫩的青菜饲喂,每天饲喂6次左右,10~15日龄后可配以全价饲料和青饲料(如黑麦草)饲喂。 ③要做好疫病防治和防御敌害工作。

鸭(鹅)常见眼观病变


鸭(鹅)在发病的过程中,其正常物质代谢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和障碍,进而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在形态和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形态上的改变称为病理变化。鸭(鹅)死亡,其组织器官因受体内酶和细菌等的作用和外界温度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机体死亡时后发生的,故称之为死后变化。在剖检应时注意与生前发生的病变相区别。尸体腐败后,将使生前的病变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剖检时的观察和正确判断,此时不宜做剖检,因此剖检工作必须于鸭(鹅)死亡时尽快进行。常见的眼观病变有:

(1)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中的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加谓之充血,有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后者又叫郁血或淤血。由于静脉血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故郁血器官组织呈紫红或暗红色,稍肿大,切面常有暗红色血液流出。郁血常见于肺、肝、脾和肾等器官组织

(2)出血。血管的完整性因外伤或疾病过程而受到破坏,血液流出血管壁之外称为出血。出血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变,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过程中,常可见不同类型的出血性病变,包括点状出血、淤斑状出血、出血性浸润、体腔积血和血肿形成等。

(3)水肿。因营养或疾病等原因而使体内水代谢过程发生障碍,过多的液体蓄积在组织间隙中的病理现象称为水肿,如肺水肿、皮下水肿、肠粘膜水肿等。如果过多的水分蓄积于如胸腹腔、心包囊、脑室内等体腔时.则称为积水,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4)萎缩。这是指成熟器官组织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前者如性成熟后禽只的胸腺和法氏囊的萎缩.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后者如长期营养不良或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一种或多种器官组织的萎缩,这是一种病理性表现,常见不同的诊断意义。

(5)肥大。这是指器官组织的体积、重量较正常增加的现象,也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两类。生理性肥大如产蛋期母禽的卵巢和输卵管的体积明显增大,而病理性肥大则是常因种种原因引起器官组织内实质细胞或间质的异常增殖所致,如肝硬化前期因小胆管和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而使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6)混浊肿胀。又称颖粒变性,是蛋白质代谢障碍的一种表现,多发生于代谢比较旺盛的器官,如肝、心和肾。病变器官肿胀,色禅混浊如沸水烫过一样,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和中毒病的过程中。

(7)脂肪变性。这是脂肪代谢障碍的一种表现,多发生于肝脏和心肌,常见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和中毒病。肝病变轻微时,仅见其色稍黄;严重者,肝脏肿大,质柔软,呈弥漫性黄色,切面带油脂状;心肌脂肪变性时,亦带黄色,切面见有黄色条纹.与正常红揭色心肌相间,形成花斑样外观。

(8)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称为坏死,可发生于任何组织器官。坏死的组织失去正常的结构和色泽,质多松脆,多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引起坏死的原因很多,具体表现各异。如急性禽霍乱时,肝表面和切面均可见大量分布较为均匀、针尖或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而患沙门氏杆菌病时,其坏死点则较疏而大;患曲霉菌病时,肺脏常有黄白色、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结节性病灶,而慢性禽霍乱则常引起肺部的大面积坏死。

(9)尿酸盐沉积。由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或维生素A不足,以及某些疾病过程引起体内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发生障碍,导致灰白色的尿酸盐在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组织中沉积。沉积于关节时,称为关节痛风;广泛沉积于内脏器官表面,则称之内脏痛风。肾是尿酸的主要排泄器官,最易发生尿酸盐沉积。此时,肾脏肿大,因肾小管充斥灰自尿酸盐而使之呈现出白色网状结构,输尿管亦可因充满尿酸盐而显著增粗。

(10)炎症。炎症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是指机体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其临诊特点是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因炎症发生的部位及其渗出物不同,其形态学上的表现也有差异。卡他性炎是指粘膜表面的炎症,此时粘膜浮肿发红,上覆有大量浆液或粘液性渗出物.如卡他性肠炎;如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血液,则称为出血性炎;如有多量的纤维素,则称为纤维素性炎;炎症过程有明显的坏死时,称为坏死性炎;若坏死组织溶解脱落。留下一凹陷病灶时,称为溃疡。病程延长,炎症转为慢性,此时急性渗出较少,且多为纤维素物。随着渗出物的吸收和纤维素的机化,常常引起内部器官的粘连。如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鹅蛋子监(卵黄性腹膜炎)、大肠杆菌病等时的心包粘连、腹腔器官粘连等。

鸭(鹅)内脏眼现病变与疾病


(1)心包、心肌病变组

①心包积液或含有纤维素渗出,常见于鸭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禽霍乱、禽李氏杆菌病、霉浆体感染、鹅螺旋体病以及某些中毒病,如霉菌毒素中毒、食盐中毒、氟乙酞胺中毒、磷化锌中毒、药物中毒等。

②心包增厚、纤维索性心包炎,常见于大肠杆菌病、禽霍乱、霉浆体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

③心包及心肌表面附有大量的白色尿酸盐结晶,常见于内脏型痛风。

④心冠脂肪出血或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临诊上见于鸭疽、鹅副粘病毒病、禽霍乱、大肠杆菌败血症、鹅流行性感胃、肉毒梭菌毒素中毒、食盐中毒、棉籽饼中毒、氟乙酰胺中毒等。

⑤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或有小结节,或肉芽肿样病变,临诊上见于禽流感、大肠杆菌败血症、禽副伤寒等。

⑥心肌变性,临诊七见于禽流感、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等。

⑦心肌出血,临诊上见于禽霍乱、出血性贫血。

⑧心肌缩小、心肌脂肪消耗和心冠脂肪变成透明胶冻样,这是心肌严重营养不良的表现,常于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病、慢性副伤寒以及严重的寄生虫病等。

(2)肝脏病变组

①肝脏肿大或缩小,表面有灰白色斑纹或有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常见于黄曲霉毒素中毒病;肝脏极度肿大,质地较硬,也见于鸭淀粉样变病。
②肝脏肿大,并出现肉芽肿,临诊上见于大肠杆菌病。
③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坏死点、坏死斑,常见于鸭瘟、番鸭花肝病、急性禽霍乱、禽副伤寒、大肠杆菌病、螺旋体病、鹅流行性感冒、禽链球菌病等,有时也见于鸭瘟、小鹅瘟、鹅副枯病毒病等。
④肝脏肿大,有出血斑、出血点,临诊上见于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鸭次睾吸早病、禽霍乱以及痢特灵中毒等,也见于鸭瘟期的肝脏病变。⑤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占铜色或墨绿色,常见于大肠杆菌病、禽副伤寒、禽葡萄球菌病、禽链球菌病等。
⑥肝脏肿大、硬化,表面粗糙不平或有白色针尖状病灶,临诊上见于慢性黄曲霉毒素中毒。
⑦肝脏萎缩、硬化,多见于腹水症晚期的病例和成鸭成鹅黄曲霉菌毒家中毒。
⑧肝脏肿大,有结节状增生病灶。则见于成鸭成鹅的肝癌。
⑨肝脏肿大,表面畏盖渗出物,临诊上常见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败血霉浆体感染、鸭瘟疫、鹅鸭瘟、脂肪肝综合征等。
⑩肝脏肿大,呈淡黄色脂肪变性,切面有油腻感,多见于脂肪肝综合征,也见于维生素E缺乏症和鹅流行性感胃。⑾肝脏有寄生虫,常见于后睾吸虫病。
⑿腹腔内有血凝块,常见于外伤、肝破裂等。

(3)肺病变组

①肺淤血、水肿,临诊上见于慢性鸭瘟、急性传染病如禽流感、番鸭细小病毒病、鹅粘病毒病、禽霍乱、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副伤寒、禽链球菌病、霉浆体病等,也见于棉籽饼中毒。
②肺实质有淡黄色小结节,气囊有淡黄色纤维渗出或结节或者有灰黑色或淡绿色霉斑,临诊上见于曲霉菌病。
③肺有淡黄色或灰白色结节,见于曲霉菌病、结核病。
④肺肉变或出现肉芽肺,见于大肠杆菌病等。
⑤肺内容物呈胶状,见于中暑、急性缺水等。

奥拉斯鹅


奥拉斯鹅-又名意大利鹅,原产于意大利北部,该鹅在改良育 成过程中,为提高繁殖性能,曾引入中国鹅的血统,奥拉斯鹅在欧洲的饲养量已很大。

奥拉斯鹅体型中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全身羽毛洁白,成年公鹅体重6-7 kg,母鹅5-6 kg。8周龄仔鹅活重可达4. 5-5 kg,料肉比2.8-3:1。母鹅年产蛋量较高,可达55-60枚;公母配比为1:4,种蛋受精率为85%,入孵蛋出雏率为60%-65%,母鹅的反之盛期可保持到6岁。

奥拉斯鹅主要用于生产肉用仔鹉用作母本与其他鹅(如朗德鹅等)杂交后也可用于生产肥肝,肥肝重量达700g左右,填饲后的仔鹅活重可达7-8 kg。

红金眼鲷


中文名称 红金眼鲷
拉丁名称 Beryx splendans Lowe
英文名称 slender beryx, slender alfonsino, berycoid fish, a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须鳂目
拉丁目名 Polymixiiformes
中文科名 金眼鲷科
拉丁科名 Berycidae
中文属名 金眼鲷属
拉丁属名 Beryx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IV-14;臀鳍IV-29,胸鳍16,腹鳍I-lO;尾鳍IV-19-IV。侧线鳞74。鳃耙6+17。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2.7倍。头长为吻长3.5倍,为眼径2.6倍,为眼间隔4.2倍。
体呈长椭圆形,稍高而侧扁。头大,侧扁,具骨质隆起嵴。吻钝短,其背侧稍凸。眼颇

大,侧上位,上颌长为眼径1.3倍;眼间隔较平坦,眶前骨上具一指向后方的短棘。鼻孔2个,紧靠一起,位于眼前方。口裂很斜,吻端与眼中心约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上颌骨远不达眼后缘下方,后端扩大,其宽稍大于眼径的一半,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有绒状牙群。舌尖三角形,游离。眶前骨、眶下骨与鳃盖诸骨下缘均具细锯齿。鳃孔甚大,鳃盖膜与峡部分离。鳃耙细长,长于鳃丝,最长鳃耙近于眼径1/2。假鳃发达。

体被中大栉鳞。侧线1条,侧上位,唯后端侧中位,一直可伸越尾鳍基。

背鳍1基,鳍棘较弱,由前向后渐次增高,第四鳍棘最长,但短于最长的第一鳍条。臀鳍始于背鳍最后2根鳍条之下方,其基底显著长于背鳍基底,鳍棘也是由前向后渐次增高,并以第四鳍棘为最长,鳍条部以第一鳍条为最长,往后逐渐减短,后部鳍条大致等长。胸鳍长,约等于从臀鳍第三鳍条数起的鳍条部基底长。腹鳍起点稍前于背鳍,却后于胸鳍,其长也略短于胸鳍。尾鳍深叉状,上下叶略尖,尾柄侧扁,其高约为眼径3/4。

新鲜标本体呈红色,液浸标本体淡色,略带桔黄色。

赤眼鳟


[学名]: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资源名称]: 赤眼鳟
[别名]: 红眼瞪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7~8,胸鳍条I-14,腹鳍条I-8。鳃耙12~14。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45(7)/(3-Ⅴ)50。 体长为体高的4.1~4.4(4.2)倍,为头长的4.3~4.7(4.5)倍,为尾柄长的7.0~7.4(7.2),为尾柄高的8.5~8.7(8.6)倍。头长为吻长的3.2~3.3(3.2)倍,为眼径的5.2~5.7(5.5)倍,为眼间距的2.2~2.7(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2(1.1)倍。 体长,略成圆筒形。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宽,呈弧形,上下唇较厚,上颌有2对细小的须。眼近吻端。鳞大,圆形,侧线完全、平直。鳃耙短,排列稀疏。下咽齿内侧粗长,顶端呈钩状。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背鳍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或略前。臀鳍起点至腹鳍基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大。尾鳍深叉状。 鳔二室,后室长而尖。腹膜黑色。 背部和体侧呈灰黑色,侧线鳞上方每片鳞片的基部有黑色斑纹,形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的上缘有一块红斑,体侧银白,背、尾鳍呈深灰色,其它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省  [原产地区]:黑龙江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镜泊湖、连环湖。  
[生活习性]:
栖息水域中下层。

脂眼鲳


中文名称脂眼鲳


拉丁名称Ariomma lurida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鲳亚目

拉丁亚目名Stromateoidei

中文科名无齿鲳科

拉丁科名Ariommidae

中文属名无齿鲳属

拉丁属名Ariomm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新几内亚江河、昆士兰和澳大利亚西部沿海,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延长,呈椭圆形,侧扁而高,被栉鳞,鳞不易脱落。头部、胸部和奇鳍基部均被小鳞。头小,锥状,吻钝尖,不被鳞,口大,口裂稍斜。上颌骨伸达眼的后下方。颌齿细小,犁骨、腭骨和舌上均具齿。眼泪上,具脂眼睑。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下缘具锯齿。鳃盖条6。无鳔。无幽门盲囊。鳃耙短,约10枚,侧线鳞75-77。背鳍位于体后半部中央上方,具4鳍棘16-18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其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臀鳍具3鳍棘26-30鳍条,起点在背鳍前方,基底甚长,胸鳍短,腹鳍胸位,1鳍棘4鳍条,具腋鳞,尾鳍深凹形。

生活习性
海(洋)生。

脂眼鲱


中文名称脂眼鲱

拉丁名称Etrumeus teres (De Kay)

英文名称round herring, red-eye round herring, Pacific round herring, market sardin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脂眼鲱属

拉丁属名Etrum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形态特征
眼大,上侧位,全为脂眼所遮盖。口中大,前位。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5。背鳍完全位于腹鳍前上方。臀鳍条9-11。腹鳍位于背鳍后下方。尾鳍深叉形。下鳃耙30-35,腹鳍起点在背鳍基底后下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绣眼鸟怎么过冬?


绣眼鸟是一种体长90-122毫米的小型食虫鸟,体型及颜色都很像柳莺,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形成鲜明的白眼圈。那么,绣眼鸟怎么过冬?

一、绣眼鸟怎么过冬?

绣眼鸟是夏候鸟,秋季会飞到较暖的地区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原地区。如果是笼养鸟,冬天要注意防寒保暖,鸟笼挂在向阳、温暖的房间,保持室温在15-20℃之间,并在避风朝阳处多晒太阳。3-5天水浴一次,最好在午后太阳直射的地方或温暖的室内进行水浴。

二、绣眼鸟吃什么?

绣眼鸟是小型食虫鸟类,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也喜欢吃花蜜和甜软的果实。人工养殖主食是粉料,副食是各种水果(苹果、葡萄、熟红薯、马蹄、西瓜、黄瓜),补充喂动物性活食(黄粉虫、蝗虫)。喂料时以混合粉料为主,同时喂给水果、青菜、昆虫、蛋米、熟甘薯等。

三、绣眼鸟怎么水浴?

绣眼鸟很喜欢水浴,夏季一日一浴,深秋和初春2-4天一次水浴,冬季3-5天一次水浴。水浴时可将绣眼鸟放入浴笼内,将浴笼放在有水的浅盆中,高度为刚好到达鸟儿的下腹羽毛为止。也可以在浴笼内放置一小小的浅浅的容器,供其水浴。可以把垫塑料花盆的底座放在浴笼内,装满水时刚好到达鸟的下腹。尽量为鸟儿提供温暖、无风的水浴环境,以免感冒。水浴后,立即进行日光浴,使其羽毛干松。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4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