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多少大眼幼体Ⅲ期幼蟹成活率最高,让数据告诉你


温棚培育条件下大眼幼体的最佳放养密度目前产业界尚无定论:密度过大则成本高、成活率低,导致经济效益不佳;密度过低虽然成活率高,但温棚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同样不理想。本试验通过在相同养殖环境、相同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大眼幼体不同放养密度培育成活率对比,了解在温棚培育条件下大眼幼体不同的放养密度对Ⅲ期幼蟹成活率的影响,旨在为河蟹苗种的控温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池及温棚条件
试验温棚为钢架结构,用塑料薄膜覆盖,两端开门,四周的塑料膜埋入土中。温棚内有3个培育池,培育池规格均为15米×9.4米×1.2米,池的坡比为1∶1.5左右。培育池配有进排水、温控及微孔增氧等系统。试验时每个培育池中设置用60目筛绢缝制的3个网箱,网箱规格均为7米×2米×1.2米,内侧上沿缝制一圈宽度为20厘米的塑料薄膜以防幼蟹逃逸。棚内池水深保持40厘米,在使用前用漂白粉进行常规消毒处理。苗种投放前在池中及网箱中移植占水面面积3/5的水花生,并沿池周边种植一圈伊乐藻,在放苗前一周亩用发酵好的菜籽饼40千克作底肥,放苗前一天每口池用应激灵一瓶全池泼洒。
2.苗种放养与投喂
试验用大眼幼体来自选育系早繁大眼幼体,规格为12万只/千克左右,经过5天淡化,体质优良,活力好。大眼幼体投放前先用池水浸浴2~3次,每次2分钟,便于适应池里的水温和环境。3个培育池网箱内外投放密度基本一致,具体投放密度见表1。苗种培育期间,每天早、晚分别投喂蛋白质含量为42%的河蟹饲料100克和200克,且每天下午投料时拌入5%应激灵。
三、讨论
1.关于试验方法
试验时每个培育池中设置用60目筛绢缝制的3个网箱,保证了同组中3个平行箱内的环境因素相同。另外本试验沿着每个网箱的上缘内侧用塑料薄膜围成一圈作为防逃设施,有效避免了部分幼蟹顺着筛绢爬出网箱,有效保障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密度对Ⅲ期幼蟹存活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密度为2723只/米2时,存活率为61.17%~72.31%,均值为(66.19±5.65)%;当密度为3046只/米2时,存活率为55.24%~64.82%,均值为(60.26±4.80)%;当密度为3319只/米2时,存活率为50.27%~56.96%,均值为(53.82±3.36)%。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Ⅰ号池和Ⅱ号池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Ⅱ号池和Ⅲ号池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Ⅰ号池和Ⅲ号池的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Ⅲ期幼蟹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密度的增高,存活率存在明显的下降,在Ⅲ期幼蟹的培育过程中应当根据投入与产出比选择合适的密度。根据试验结果,在生产实践中,控温培育阶段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建议控制在2700~3000只/米2,这与张树林等提出的不能超过3000只/米2的建议比较接近,而与徐承旭等提出的6000~8000只/米2显然有较大的差距。
3.密度越高成活率越低的原因
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Ⅲ期幼蟹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随着密度的增高,存活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眼幼体变态成幼蟹后,生活方式由浮游改为底栖、个体变大导致相对密度增加,再加上河蟹生性好斗、个体之间相互残杀,从而出现成活率相对较低的现象。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易翀汤亚斌)

相关阅读

高温期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可以提高扣蟹成活率



夏季天气炎热,水温较高,需要精心饲养,为保证河蟹安全渡夏,提高成活率。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要有足量的水草。夏季蟹池内应放些水花生、浮萍之类的水生植物,或者预先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以便河蟹摄食和躲避敌害,水草应留有1/3左右的活动空间。
二、保证水质清爽。养殖池应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勤换新水。夏季换水不宜选在中午,一般应选择在傍晚时进行,每次换水1/3。不能将池水彻底换干。气温高时应适当缩短换水间隔,一般是3天~5天换水一次较为适宜。水源要卫生清洁,无污无毒
三、注重饵料的投喂。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偏爱动物性的饲料,如蚌、螺、小鱼小虾。河蟹在天然水域中摄食植物性饵料占有很大的比重。高温阶段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喂。小麦、南瓜、菜饼等都是河蟹爱吃的植物性饵料,投饵时,应将这些饲料设法制成团块状,投入食台让河蟹摄食。投饵量应根据当天的水温和上一天投饵后河蟹的摄食情况作相应的增减,一般为池蟹总体重的10%左右,以投喂后两小时略有剩余为宜。投喂时间应选在每天下午4时~5时进行,以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 
四、抓好防逃、防害和防病工作。高温期间的养蟹池必须坚持每天巡塘,了解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出水口的网罩。大风暴雨天气,更要注意防逃。防止敌害的侵袭,要及时捕捉养蟹池中的青蛙、水老鼠等敌害生物,蟹的侵害。人工养殖的河蟹病害较自然界的多,要切实做好防病工作,可以不定期施用漂白粉等药物。出现病蟹、死蟹应立即弄清原因,抓紧治疗,排除致病致死因素,保证河蟹快速生长。

如何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
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很多蟹塘清塘时会选择毒性较大的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杀灭池塘里的野杂鱼、小龙虾等,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代谢很慢,对来年放苗有很大的影响,药残严重的池塘蟹苗上岸现象很明显(图1),导致成活率很低。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毒性大的农药清塘,如果已经使用,可定期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药残的影响。
图1蟹苗上岸后“撑爪”的中毒症状
二、挑选体质较好的蟹苗
蟹苗体质好,放苗后抗应激能力强,容易早摄食,能保证蟹苗前期正常生长。放苗时可以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可进一步增强蟹苗体质,促进蟹苗早摄食。
三、加强放苗后的营养积累
河蟹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差,又马上面临第一次蜕壳,蜕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此时的营养积累至关重要,放苗后应及早投喂。前期适当投喂冰鲜鱼诱食驯化蟹苗摄食,喂料拌食“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可起到诱食、保肝、增强体质的作用。气温超过10℃就要天天投喂,投喂量为蟹苗体重的2%-3%,低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2-3天投喂一次。
四、保证深水位
河蟹前两次蜕壳恰逢春季,天气易变,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适当加深沟中水位到80-100cm(图2),有利于保证底层水温稳定,水质变化小,减小蟹苗应激。
图2保证深水位放苗
五、适当肥水
池塘合理肥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为宜,适当肥水培养藻类降低透明度,能减少光照对河蟹的刺激,控制青苔的暴发,促进水草生长,保证充足的溶氧,有利于蟹苗吃料。但是肥水要根据池塘自身的情况,切不可盲目施肥,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过高(图3),最好选择全溶、低氮、高碳的有机肥。
图3用肥不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提高亲蟹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育苗过程中亲蟹的培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亲蟹的抱卵率、抱卵量以及胚胎质量直接影响河蟹育苗的成败。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提高亲蟹成活率和胚胎质量的技术措施,并在育苗生产中取得成功,现将技术要领总结如下:
一、亲蟹的选购与强化培育
亲蟹最好在10月初,当水温低于18℃时选购。选购亲蟹时一定要避开养蟹多发病的地区,最好由大水面养殖区选购,并应注意异地选择雌蟹和雄蟹,以避免近亲繁殖。选择亲蟹时不要选择大规格雌蟹做亲蟹,以免亲蟹催产交配后抱卵率低,在升温催熟过程中死亡率高。雌蟹应选择体重在90g-130g之间,腹背交接处饱满为好;雄蟹应选择体重在100g-150g之间,大螯强壮有力为好;雌雄比例为2-3:1比较合适。选蟹时应挑选肢体齐全完整、活力好、青背白肚、体表洁净且无粘附物的健康二龄蟹作为亲蟹。
亲蟹入池前用淡水冲洗,然后用200ppm福尔马林浸泡30分钟,以杀灭
蟹体所附的寄生虫和致病菌;亲蟹下池后,培育时间应在20天左右,以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相结合的投喂方式,并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免疫多糖和Vc。
二、亲蟹的交配
水温12℃-14℃时进行河蟹的交配工作最好,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应控制在350kg/亩为宜;池底最好为稍硬一些的泥底,以便雌蟹产卵时能把身体半埋进去,避免雄蟹的干扰而停止产卵;交配所用的海水盐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经过15天即可获得90%以上的抱卵蟹,其抱卵量平均在20万粒/只左右。
三、室外土池越冬
实践证明,未经过室外低温越冬的抱卵蟹,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不同步,以致造成育苗工作的失败,因此,要把交配好的抱卵蟹拣出放到土池中进行低温培育,以保证抱卵蟹胚胎的同步发育,并达到生理成熟。
在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越冬池池底铺5cm-8cm的沙,并应放置一些隐蔽物以减少抱卵蟹爬动,放养密度为50只/平方米-60只/平方米,水深保持在1.0m以上,盐度20‰,且根据水质情况适时适量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其次,要坚持投喂新鲜、不变质的饵料,以沙蚕为好,并在饵料中适量添加免疫多糖和Vc,以提高抱卵蟹自身的免疫机能;最后,坚持每周施用20ppm生石灰1次,兑水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以增加抱卵蟹钙质。
四、室内升温培育
把抱卵蟹由室外土池捕出,经蟹体消毒后进入室内车间升温培育,放养密度一般为20只/平方米,池底设置有隐蔽物,饵料以活沙蚕为主。培育用水要经过10ppm漂白粉处理,再用200目进水网袋过滤后方可使用,一般每隔3天-4天换水1次,并且清除池内死蟹、残饵、污物。此时,水温由8℃-12℃每天升温1℃-2℃,升至16℃时维持,到胚胎发育至新月透明期后再升至19℃维持,直到出苗,此过程约25天,抱卵蟹成活率在90%以上。
五、分析与讨论
1.在选购亲蟹前要对养殖区多做一些调查,看亲蟹是否发过病,是否患有拟阿脑虫病。此病对亲蟹的危害极大,若购回的亲蟹有拟阿脑虫病,其越冬的死亡率可高达70%。
2.在抱卵蟹培育的换水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使盐度始终保持在20‰,且一日之内的盐度差控制在±1‰之内。尤其当胚胎发育到新月期之前更应注意,否则盐度忽高忽低极易造成抱卵蟹脱卵。
3.在抱卵蟹室内培育过程中,要坚持每天投喂前吸污1次,保持水质清新。坚持“少投勤投”的投喂原则,在整个亲蟹培育中,饵料始终坚持添加适量的免疫多糖和Vc,可以有促进抱卵蟹胚胎发育和提高亲体免疫抗病力的功效。每天应坚持观察抱卵蟹的摄食情况和胚胎发育的情况,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诊断清楚,对症采取相应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9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