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土鸡的养殖户十有八九要走的弯路 要警惕!

话说养鸡行业,传承千年,在里面混迹时间长点,各种行业现象就屡见不鲜了。养殖户的生活并没有理想中田园生活那般美好,不仅要有耐得住性子伺候鸡,还要有双慧眼,避免走前辈的弯路!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养土鸡的养殖户十有八九要走的弯路要警惕!

1、超低价苗:鸡苗生产出来都需要成本,卖鸡苗的也是希望挣钱,在正常行情时,那种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需要留意,很可能是歪苗子或者脱水苗(放两天都没有卖出去的)。
2、炒种的:一些人通过媒体或者人际圈,大肆宣传某种高价苗,品种独领市场,售价好,利润高,这种好事现在已经很少了,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那么准都让你碰上了!
3、闭门造车:好多人觉得自己平时很难买到真土鸡,所以只要能够养出好土鸡,那么一定能够销售火爆,这是大错特错,你不去宣传自己的产品,人家怎么知道你的是土鸡,怎么愿意花几十元一斤来消费?
4、胡乱配料:好多新手养殖户,小鸡一到家就天天吃玉米粉,等到鸡因为营养跟不上,导致发育不良、外观丑陋,卖不掉时才会悔悟,人都是吃五谷杂粮,没见谁除了面条不吃别东西!

5、不做防疫:为了证明自己的土鸡完全按农民饲养方式,一部分养殖户不给鸡打疫苗,一旦疫病爆发,基本全场死完,根本没有救治的可能,你都知道给自家小孩接种疫苗,那鸡为啥不能做疫苗?
6、理想主义:有人说农村养鸡,一天农户就给鸡吃了不点粮食,鸡还是长大了,于是自己包个大山,人放天养,吃山里的杂草虫子就长大了,这样失败的人还遇到不少。

相关推荐

白露过后河蟹养殖户要警惕应激性损伤



进入白露入秋后,气温正进一步降低,对于河蟹来说温度下降为其提供了舒适的水体温度,但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等着卖螃蟹了,“秋老虎”随时可能发威,再加上经过大半年的养殖,越到后期水质越不稳定,许多客户反映在高温期螃蟹没怎么伤亡反而进入白露前后,陆陆续续出现死螃蟹,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跟水体环境异常和天气变化导致的应激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螃蟹在蜕最后一壳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提前预防,把好河蟹养殖最后一关。
1、切勿过量换水。
许多水质恶化(倒藻、蓝藻、烂草等)的塘口在后期为了提高水体透明度而大量换水,这样极易造成河蟹应激性蜕壳,出现蜕壳不遂、蜕壳期死亡等现象,引起伤亡。建议少量多次地换水,换水前先测外源水指标,没草的塘口适量移栽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
2、用药要谨慎。
白露过后许多养殖户都知道要防纤毛虫,可能会使用部分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建议一定要谨慎使用,严格把控好剂量,否则会造成强烈的药物刺激甚至中毒,导致最后一壳蜕不出来,因此建议及时使用“氨基酸解霸”或“绿水解毒安”解毒,发现水草或岸边有大量壳子不得使用刺激性药物。
3、改良底质是关键。
白露后池塘底部有机污染物浓度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中期过量投喂的塘口,底泥开始发黑发臭,刺激螃蟹,引起大量河蟹躁动不安,上草上岸,同时有机物大量消耗池底溶氧,养殖密度高的塘口直接导致河蟹缺氧死亡。建议定期使用“底黑安”或“臭氧水安”强力氧化池底污染物,提高底部溶氧,营造一个良好的底部环境。
4、降解毒素是保证。
后期倒藻、烂草、药物等引起的水体毒素偏高是导致中毒性应激反应的重要原因,趋于成熟的河蟹对水体毒素很敏感,浓度一旦过高,即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大量伤亡,解毒降药残宜早不宜晚,等河蟹体内毒素蓄积到一定量后就难以治疗,只有提前预防。建议定期使用“绿水解毒安”解毒,水浓、水浊的塘口可以配合使用“强效EM”或“利生素”,净化水体,强力降解水体各种有害毒素。
5、内服强体是根本。
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河蟹应激性损伤,都离不开河蟹自身的抵抗力,只有加强体内营养,提高免疫力,才能应对外部的各种刺激,在对抗应激反应过程中,河蟹将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尤其是肝脏,水瘪子蟹在后期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肝脏已经无法应对各种应激反应,因此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宝来利来保肝四件套:“保肝灵/肝舒+低聚糖863+肽菌素+速调速补”,增强河蟹体质,维持后期营养需求,缓解肝脏过量消耗。

四五月份草鱼养殖户要警惕乌头黑背


一、草鱼乌头黑背的原因

①由细菌感染引起肠炎、烂鳃综合症。

②鳃部寄生车轮虫和指环虫,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和肠炎。

③由于肠炎、烂鳃导致食欲变差或停食,营养不良,在水温变化幅度大的4、5月份,体质变差及使用刺激性药物等原因导致乌头黑背暴发。

④水质、底质恶化,水体有害物质增多,肝胆病变。

二、乌头黑背发病特点

①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6月,主要危害150克~400克/尾草鱼种。

②发病症状为鱼种经常出现上浮不下沉、游边、黑头黑背、侵蚀性烂鳃、解剖可见草鱼肝胆病变、部分肠道发红现象。

三、预防措施

①对于大量投喂青饲料的池塘,3月~4月份一定要做好改底、水质调节工作,建议定期使用“超浓缩冻干光合细菌粉”等微生物制剂。

②合理排布投料机,注重投料区域增氧和改底。

③定期在饲料中拌复合多维、免疫多糖产品,以增强鱼的体质、免疫力。

④4月~5月一定要做好杀车轮虫、指环虫工作,杀虫要彻底。

⑤使用碘制剂做好常规消毒杀菌工作。

四、治疗措施

①根据不同寄生虫选用不同杀虫剂进行杀虫;

②使用“乌头黑背灵”2亩/瓶全池均匀泼洒;

③内服,内服每公斤饲料拌“恩诺沙星粉”5g+“肝胆康”5g+“福邦多糖”3g每天一次,连用5-7天。

④病情稳定后要做好后续的改底、水质调节工作,进行底质改良和水质改善。

今年九成多罗非鱼存在不同程度肝胆病 养殖户要警惕



一、现状描述

事件:20xx年4月23日,普宁马鞍山养殖户黄锦坤反映,近期罗非鱼摄食不凶,罗非鱼精神不好,偶尔死2~3条罗非鱼。
现场询问调查:
(1)池塘概况:主养罗非,鸭鱼混养。面积30亩,水深3米,淤泥近50厘米,叶轮式增氧机2台。投饵率约1.5%。
(2)发病情况:鱼体表没有什么异常,肝脏颜色暗淡无光泽、易碎,肠壁很薄、易断。偶尔死2~3条罗非鱼,摄食差,水面漂浮很多成条粪便。
(3)初步诊断:
罗非鱼过冬过后出现肝脏与肠道变弱后,养殖户加大投喂量导致鱼体负荷超支,出现肝胆综合症和肠炎。

二、处理过程及结果

减少三分之一的饲料投喂量(即投饵率控制为1%),并按下面方案连续内服5天:
4月15日~4月19日内服肝肠利健(每天2包/6000斤鱼)
结果:4月20日回访养殖户,养殖户很高兴的说:鱼好了!观察罗非鱼摄食情况明显凶了很多、水面无漂浮成条的粪便,解剖鱼:罗非肝脏由颜色暗淡无光泽、易碎,转变为鲜红、有韧性、罗非鱼肠道由薄而易碎,转变为厚且有韧性。效果对比如下:

三、小结

针对今年比较好罗非行情,很多养殖户都充满着期待。但是根据目前打样的情况,93%的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同肝胆病症,如果不引起重视,会带来诸多风险:
1、抵抗力弱,疾病高发季节病害频发,产量受影响;
2、饲料消化利用率低,饵料系数高,养殖成本高;
3、肝肠不好,吃食不旺,赶不上规格,赶不上高鱼价。

肝肠利健:提高肝胆的各项生理机能,保障鱼健康的生长,减少鱼病的同时饵料系数更低,鱼抗应激能力更强!耐拉网,耐运输!

定期内服海联科肝肠利健可增强肝细胞活性,降低肝胆负荷;促进肠道粘膜再生,增加粘膜厚度,促进消化吸收,降低饵料系数。同时,颗粒状直接上投料机,操作更方便,省时更省力。

养殖户一定要警惕梅雨过后河蟹发病



七月,河蟹将完成第四次蜕壳,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蜕壳。由于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气温气压不稳定,本月也是梅雨期向高温期过渡的时期,高温、闷热、暴雨、烈日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之高温期河蟹吃食量大、排泄物多,往往会出现水质和底质恶化,水中有害物质增多。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河蟹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抵御病害侵袭的能力下降,造成病害高发,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河蟹养殖也是一种挑战。对于这一时期的养殖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养殖户朋友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免疫力
提高河蟹免疫力,是从河蟹自身的机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抵抗病原的侵害,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河蟹免疫力强则病害少,免疫力弱则病害多。
可以通过投喂优质饵料,保障河蟹充足的营养,促进免疫消化器官的健康发育,尤其是肝胰腺的健康发育,可以定期内服肝肠舒颗粒一袋拌一包饲料或是肝胆泰勒加生命元加高稳维西一组拌两包饲料,连续内服一个星期,能够明显提高河蟹摄食,河蟹食线明显,降低河蟹肝胰腺负担,提高免疫力。
二、减少病原积累
水体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水温的升高,饵料残渣、粪便的大量积累,给病原微生物提供繁殖需要的营养,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病害的爆发。所以需要定期使用弧菌天敌或者金碘等,定期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其浓度,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消毒改善水环境。
三、保持水质稳定
水质达标很重要,但水质稳定更重要。蟹塘水质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水体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因水环境波动造成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消耗过多的能量。定期使用全效底改片或者强效底净,分解池底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5-7天为一个周期,定期使用黄金益菌素和优加益生菌等微生物,去改善水质,保障水体的藻相和菌相的动态平衡,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河蟹的应激引起的免疫力下降。

高温养殖要警惕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河蟹“抖抖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甚至绝产绝收,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爆发尤为严重。
病症:
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抖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
病因:
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或气单胞菌。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抖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亚急性型,引发成批死亡,死亡率可达100%;在秋冬低温季节,有较长的潜伏期,带病蟹种可以正常越冬,到翌年5月以后才开始陆续死亡。发病原因除与蟹种带病这一内在因素有关以外,与养蟹塘口生态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河沟、湖泊围网养蟹发病明显轻于池塘养蟹;水草多、底质干净的新塘口发病轻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健康的蟹种在有丰富优质水草的的环境下养殖不发病,反之则病害严重,甚至绝收。缺乏优质水草、底质不良是“颤抖病”暴发的主要外部因素。
预防“抖抖病”应从清除病源,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条件着手,主要措施有:
1、清整池塘:利用秋冬空闲季节进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200kg和15kg。消毒后抽干池水,晒池1-2个月,以求消灭病原。
2、挑选蟹种: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的蟹种,不放附肢僵直、中空、软壳、活力差的带病蟹种。蟹种下塘时最好逐只检查,剔除病蟹。
3、保护、种植水草: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回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并采取蟹种中间培育、推迟放种时间、降低放养密度等措施,创造水草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4、移植螺狮:螺狮能净化蟹池底质,防止病原滋生,还是河蟹喜食的活饵料,只重4克以上的河蟹即能觅食中等规格的活螺狮。目前,养蟹池普遍缺乏螺狮,必须人工移植。螺狮的投放分2次,清明前后一次(300斤左右),6月份一次(400斤左右),保持螺蛳存塘量。
5、加强饲养管理:需做好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等工作,做到勤换水、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以吃饱吃尽为原则。

草鱼养殖户要谨防肠炎病造成的损失


近期海大技术人员走访市场服务用户时,部分客户反映,在池塘下风口出现没有消化的饲料粪便(如图),在草鱼养殖中,这样条状的饲料粪便是很少见的,很多养殖户也表示是头一回见这样的现象。

经海大技术人员现场询问、检查以及打样解剖,得出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池塘,主要是由于养殖户投喂方法不当以及未及时进行肠道疾病预防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养殖户加料不加餐:部分养殖户前期投料一般都是2餐,随着天气晴好,都知道要增加饲料投喂量,但为了能够操作更加方便,都只增加饲料量,但却不增加餐数,导致一餐投喂过多,鱼吃的比较饱。

2、解剖发现肠炎严重:由于投料早期未及时进行保肝护胆、肠道保健工作,越冬鱼肠壁薄,投草、投料多极易引发肠炎,导致鱼对饲料的消化能力降低,同时一餐饲料投喂量多,更加不利于消化,所以就导致出现如图中的饲料粪便。

海大鱼博士建议:

1、合理投喂饲料:建议日投饵率控制在2—3%,每天投喂3—4餐;同时加料要循序渐进,一次加料幅度不要超过20%。

2、及时预防治疗肠炎,保肝护胆:建议打样解剖,肠炎较严重的需拌抗生素+505(3—5天),待肠炎回复后使用海联科3103(40斤料/瓶)+3505(3000斤鱼/包)补充肠道菌群,修复肝胆,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3、稳水减应激:对于问题严重的池塘,使用海联科二氧化氯(3亩/包)消毒控菌,预防鱼体质弱感染其他疾病;消毒后及时使用海联科3101+藻源素调水,保持藻相菌相平衡,稳定水质。(湖南海大技术服务部)

高温季节养殖户要谨防河蟹疾病高发



高温季节是河蟹快速生长时期,同时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使广大养殖户防治蟹病,减少经济损失,现将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黑鳃病
发病高峰在7-10月份,主要危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xx龄幼蟹和成蟹,死亡率达100%,流行时间为5-10月份,流行水温为25-35℃,8-10月份夏季高温尤为严重,10月以后,该病也随着水温下降而逐渐减少。
1、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停食、上岸不回水,步足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脏呈紫或灰白色,严重者糜烂、肿胀,肛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体腔正常,步足和螯足环于腹下,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2、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以预防为主。(1)放养前应对池塘和苗种进行严格消毒,水草覆盖面达50-60%,保证水质清洁。(2)定期用1.5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3)发病期间用1.5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两天。(4)在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连用5天。
三、甲壳溃疡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成蟹和越冬期的蟹。在成蟹养殖过程中,4-9月份较为流行,尤其在水温17℃以上的春末夏初,发病较为普遍,任何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
1、症状: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甲、胸板或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以蟹的腹面较为常见。如果溃疡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河蟹蜕壳时就随之蜕掉,如溃疡达到表皮层之下时,蜕壳较为困难。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二是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能够有效防止该病发生。(2)治疗:一是发现病蟹用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二是用浓度0.05-0.1毫克/升或20-25毫克/升福尔马林连续泼洒两次,隔天一次。三是用0.2%土霉素拌饵连喂5天。
四、烂肢病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份。
1、症状:病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严重时病蟹不摄食,逐渐昏迷或无法脱壳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幼蟹放养前在2~4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二是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河蟹受伤。三是定期用生石灰15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2)治疗:一是用1毫克/升土霉素全池泼洒。二是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用2-3天。三是按1000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0.5公斤的比例投喂,连喂3天。

河蟹养殖户培育蟹种的关键要控制好规格



培育蟹种关键要控制好规格。规格过大,性早熟蟹比例大,影响养殖成活率;规格过小,养成的商品蟹偏小,价格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要育成只重5~10克规格的扣子蟹,培育过程中必须采取控制和促进生长的技术措施。在9月10日以前,应采取措施控制蟹种生长,将蟹种规格控制在每公斤3000只左右。饲料以苦草、浮萍、水花生等青饲料为主,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50%左右,根据蟹的生长情况适当投喂精饲料,一般每周喂1~2次。9月上旬至12月中旬,要促进蟹种生长,保证幼蟹通过3次蜕壳,规格由每公斤3000只增加至每公斤100~200只。期间正常投喂精饲料,用少量小杂鱼加小麦、大麦、米糠、南瓜配合投喂,日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3%~5%,傍晚投喂。每次蜕壳高峰来临前,增加投喂动物性饲料或投喂添加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同时投喂水草,日投喂量为在池蟹体重的20%~30%。培育期间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蟹种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生长要求的环境条件。(2)种养结合,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3)高温期间控制水温,提高水位,防止产生小绿蟹。(4)合理选择和投喂饲料,严格分阶段控制和促进蟹种生长。(5)促进蟹种集中同步蜕壳,保护软壳蟹。(6)控制水质和促进平衡,既要防止幼蟹性早熟,又要防止产生懒蟹。(7)坚持巡塘观察蟹种活动、摄食、生长情况,注意防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气温下降河蟹养殖塘口纤毛虫大量繁殖 养殖户需警惕



进入秋分,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许多塘口纤毛虫开始大量繁殖,附着于河蟹甲壳、鳃部、步足等部位,引起河蟹急躁、食欲下降、行动迟缓,严重的导致烂鳃、呼吸困难等现象,对后期成熟的螃蟹构成较大危害,甚至导致死亡。今年由于气候和后期管理等原因,许多塘口(尤其苏南地区)已经出现纤毛虫爆发现象,特别是大规格螃蟹,感染几率较高。出现纤毛虫的塘口可用药物配合换水加以治疗控制,没有爆发的建议及早预防,以防为主,保持水体清爽,减少有机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纤毛虫病的爆发。
病因:
寄生于河蟹身上的纤毛虫主要是三种: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多发于高密度养殖水体,养殖后期气温的降低,水体有机物浓度高,加上长时间不换水,导致纤毛虫大量繁殖。若不及时处理,后期可能继发为颤抖病和水肿病。
流行情况:3-9月份,其中以5-6月和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病症:
中度感染的河蟹可见其甲壳、步足等部位有棕色或者黄绿色绒毛状物附着,摸上去有滑腻感,有时镜检鳃部可发现纤毛虫附着。表现为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摄食明显下降,鳃丝发暗同时伴有黑点(长时间患病)、有粘液,长时间伏草上岸不动,无力蜕壳而亡。
预防:
1.白露过后,根据池塘具体情况调节水位,高密度养殖塘口建议每隔2-3天换一次水,水源必须清爽,少量多次。
2.每星期至少使用一次三效底净片(2亩/袋)+靓水(4亩/瓶),分开使用,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保持水质清爽。
3.后期控制饵料投喂,经常巡塘观察,根据天气、水质和螃蟹活动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避免饵料浪费导致有机物浓度高诱发纤毛虫病。
注:
若是发现轻度感染(蟹体上少量附着,肉眼观察不明显),可通过加大换水量,使用高蛋白饵料,促使其蜕壳从而去除附着的纤毛虫。
仕必得小贴士:
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的区别
这三种疾病在病症上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河蟹体表有丝状物,附着脏污、有滑腻感等,很多养殖户朋友平时难以分辨,以至于难以对症下药,延误病情,下面总结其病原、病症上的区别,仅供参考。

养殖户如何暂养待售河蟹



河蟹暂养,是将性成熟的河蟹捕捞后进行短时间暂养育肥待售。但暂养过程中如管理不当,易造成大批暂养蟹死亡。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性死亡。河蟹性腺成熟后,为繁衍后代而进行生殖洄游,如继续在淡水中暂养,会造成生理性失调,体内渗透压过高而死(胀死)。因此河蟹暂养过程中,应将过于成熟的黄蟹剔出。
2、河蟹质量差。暂养蟹规格不一,有大有小,暂养密度高,有的暂养蟹中掺有病蟹、肢体不全的蟹。这就容易造成暂养过程中互相残杀,规格小的死亡率高,也易造成河蟹病传染,暂养的河蟹因发病而死亡。
3、生态条件差。暂养池面积小,水草覆盖率低,水位过浅,水质变化快,溶氧低等原因,常使河蟹频繁上岸,呼吸空气中氧气,造成消耗体力多,时间一长,死亡率会大大提高。另外,水质肥,暂养密度高,也易造成暂养蟹窒息死亡。
4、投饵量不足。暂养期间,水温在4℃以上,河蟹摄食仍旺盛。如投饵量不足,加上暂养池天然饵料生物少。一是会造成河蟹为争夺有限的饵料而互相残杀,影响暂养成活率;二是造成河蟹因索饵而逃逸。
对策
一、科学选择暂养池。选择靠近水源,注排水方便的池口,面积3—5亩,水深1.5—1.8米。使用前每亩用生石灰100kg,彻底清池。5天后进水,池中均匀分布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
二、河蟹质量要求。暂养蟹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并一次放足。选好的河蟹用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消毒杀菌。放养过程中如遇软壳蟹、顶壳蟹,应单独剔出暂养于壳变硬后,再放入暂养池。
三、暂养密度。一般亩养河蟹2000—2500只或200—250kg,暂养时间:辽蟹1—2个月,中华绒螯蟹2—3个月。
四、加强管理。暂养期间,每天投饵一次,投喂量为暂养蟹量的3—5%。饵料应新鲜,不能腐烂变质,其中动物性饵料占60%,如小杂鱼、压碎的螺蚬、切碎的蚌肉、蚕蛹,动物内脏等,可投喂植物性饵料有:黄豆、小麦、番薯、番瓜等。暂养期间每5—7天选择中午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5—25cm,每20—3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每天要捞除池中残饵、杂物、死蟹等,保持池口清洁卫生。暂养期间,定期泼洒0.5ppm强氯精消毒水体,每半月用土霉素、痢特灵拌饵投喂,连喂5天,预防蟹病。暂养期间若发现水老鼠、水蛇、青蛙等敌害,须立即捕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2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