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河蟹养殖户要警惕应激性损伤


进入白露入秋后,气温正进一步降低,对于河蟹来说温度下降为其提供了舒适的水体温度,但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等着卖螃蟹了,“秋老虎”随时可能发威,再加上经过大半年的养殖,越到后期水质越不稳定,许多客户反映在高温期螃蟹没怎么伤亡反而进入白露前后,陆陆续续出现死螃蟹,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跟水体环境异常和天气变化导致的应激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螃蟹在蜕最后一壳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提前预防,把好河蟹养殖最后一关。
1、切勿过量换水。
许多水质恶化(倒藻、蓝藻、烂草等)的塘口在后期为了提高水体透明度而大量换水,这样极易造成河蟹应激性蜕壳,出现蜕壳不遂、蜕壳期死亡等现象,引起伤亡。建议少量多次地换水,换水前先测外源水指标,没草的塘口适量移栽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
2、用药要谨慎。
白露过后许多养殖户都知道要防纤毛虫,可能会使用部分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建议一定要谨慎使用,严格把控好剂量,否则会造成强烈的药物刺激甚至中毒,导致最后一壳蜕不出来,因此建议及时使用“氨基酸解霸”或“绿水解毒安”解毒,发现水草或岸边有大量壳子不得使用刺激性药物。
3、改良底质是关键。
白露后池塘底部有机污染物浓度达到最高峰,尤其是中期过量投喂的塘口,底泥开始发黑发臭,刺激螃蟹,引起大量河蟹躁动不安,上草上岸,同时有机物大量消耗池底溶氧,养殖密度高的塘口直接导致河蟹缺氧死亡。建议定期使用“底黑安”或“臭氧水安”强力氧化池底污染物,提高底部溶氧,营造一个良好的底部环境。
4、降解毒素是保证。
后期倒藻、烂草、药物等引起的水体毒素偏高是导致中毒性应激反应的重要原因,趋于成熟的河蟹对水体毒素很敏感,浓度一旦过高,即会引起生理机能紊乱,造成大量伤亡,解毒降药残宜早不宜晚,等河蟹体内毒素蓄积到一定量后就难以治疗,只有提前预防。建议定期使用“绿水解毒安”解毒,水浓、水浊的塘口可以配合使用“强效EM”或“利生素”,净化水体,强力降解水体各种有害毒素。
5、内服强体是根本。
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河蟹应激性损伤,都离不开河蟹自身的抵抗力,只有加强体内营养,提高免疫力,才能应对外部的各种刺激,在对抗应激反应过程中,河蟹将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尤其是肝脏,水瘪子蟹在后期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肝脏已经无法应对各种应激反应,因此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宝来利来保肝四件套:“保肝灵/肝舒+低聚糖863+肽菌素+速调速补”,增强河蟹体质,维持后期营养需求,缓解肝脏过量消耗。

相关阅读

高温期河蟹养殖户要警惕水肿病的发生



随着高温的日益临近,池塘水质不断恶化,水温逐渐升高,水位过浅的池塘河蟹易受高温影响导致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此时有害病菌趁机大量侵入,引起发病。这几年河蟹水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伤亡数量不断增加,因此高温季节要警惕水肿病的暴发,提前预防。
病因:细菌和真菌感染。
症状:发病时食欲下降、呼吸困难,部分趴草上不动,头胸甲与腹脐连接处肿胀,体内三角膜水肿,爬行动作迟缓,死亡前大多离群爬至浅滩处。
防治措施:
1)提高水位,高温季节水位至少保持1.2米以上,有条件的可加到1.3-1.5米。
2)水温达28度以上,水质恶化的塘口高温季节要勤换水,每隔2-3天换一次,5-8公分左右。
3)改底调水不可少,每月定期使用底福康+靓水保持水体透明度,防止水质恶化。
4)高温季节每隔7-8天使用一次蛭菌110,抑制水中有害菌的滋生。
5)科学投喂,粗精饲料搭配合理,不要长时间投喂小鱼,以免坏水和性早熟。
6)发病塘口,建议先换水10-15公分,然后全池泼洒优碘,连用两次,同时辅以金维安+百克进行治疗。

河蟹也会有“白露魔咒”?养殖户如何顺利度过?



金秋九月,蟹味飘香,正直河蟹上市的时节,本是幸福的收货季节,但是不幸就在此产生,相信有部分养殖户都经历过,九月份螃蟹开始上市了,前几天还拿到不少货,但是后面拿着拿着就没有蟹了,那么这些螃蟹到底去哪了呢,是逃了,还是死了?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塘口比较多,尤其靠近白露时节,以下简称“白露魔咒”;那么这种情况螃蟹到底去哪了呢,后来经过走访调查,这种情况螃蟹并非是逃走了,而是死掉了,这个时候的螃蟹身强力壮,相当于人到了成年,那白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气,能够导致身强力壮的螃蟹死亡呢?
白露在立秋之后时间在9月7日,所以白露的天气是昼短夜长,天气逐渐减凉,并且还有下雾天气较多,所以在白露天气中早晚温差比较大。
在进入秋天以后天气在逐渐转凉,许多养殖户觉得温度降下来了,池塘管理也逐渐松懈,池塘改底这块也不用太频繁了,也有的在高温天池塘水草腐烂以后池塘中没有了水草后,觉得今年产量也不会太好所以也在缩减成本,基本上都很少使用调水改底药物了,但是在这些情况中,他们池塘的投喂依然在继续,正常的塘口吃不完的残饵以及排泄的粪便,都可以依靠底改或者通过菌类的分解以及水草的吸收都能够转化为无害的无机盐类以及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掉;但是在这些池塘里水草腐烂,溶氧不足,残饵粪便得不到较好的转换,最终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比如常见的“氨氮、亚硝酸盐、H2S”等等对水产动物有危害的物质;另外白露时节早晚温差比较大,容易造成水体垂直循环,通过垂直循环的方式会把池塘底部的大量有机质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带到池塘中来。
当池塘中出现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时候,螃蟹首先的表现为趴在池塘边上不动,有的也趴在水草上面将爪子撑起,严重的甚至直接离开水体上岸,或者出现死亡等情况。这样一来严重影响河蟹的生长,和养殖产量。
那么出现上面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首先从水草方面来讲,高温期一定要养护好水草,已经出现水草腐烂的要及时将水草捞出,不让水草烂在池塘里,其次底部恶化的塘口最好能够将底部的水更换掉一部分,排出底部有毒有害的脏水,加注些新鲜水,最后定期使用卫底进行改底,改善池塘底部的环境,有条件的可以向池塘中泼洒金维安和离子钙,提升螃蟹的活力,让螃蟹能够抵抗的了这些恶劣的天气及环境。从而帮助螃蟹摆脱所谓的“白露魔咒”,顺利上市销售。

四五月份草鱼养殖户要警惕乌头黑背


一、草鱼乌头黑背的原因

①由细菌感染引起肠炎、烂鳃综合症。

②鳃部寄生车轮虫和指环虫,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烂鳃和肠炎。

③由于肠炎、烂鳃导致食欲变差或停食,营养不良,在水温变化幅度大的4、5月份,体质变差及使用刺激性药物等原因导致乌头黑背暴发。

④水质、底质恶化,水体有害物质增多,肝胆病变。

二、乌头黑背发病特点

①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6月,主要危害150克~400克/尾草鱼种。

②发病症状为鱼种经常出现上浮不下沉、游边、黑头黑背、侵蚀性烂鳃、解剖可见草鱼肝胆病变、部分肠道发红现象。

三、预防措施

①对于大量投喂青饲料的池塘,3月~4月份一定要做好改底、水质调节工作,建议定期使用“超浓缩冻干光合细菌粉”等微生物制剂。

②合理排布投料机,注重投料区域增氧和改底。

③定期在饲料中拌复合多维、免疫多糖产品,以增强鱼的体质、免疫力。

④4月~5月一定要做好杀车轮虫、指环虫工作,杀虫要彻底。

⑤使用碘制剂做好常规消毒杀菌工作。

四、治疗措施

①根据不同寄生虫选用不同杀虫剂进行杀虫;

②使用“乌头黑背灵”2亩/瓶全池均匀泼洒;

③内服,内服每公斤饲料拌“恩诺沙星粉”5g+“肝胆康”5g+“福邦多糖”3g每天一次,连用5-7天。

④病情稳定后要做好后续的改底、水质调节工作,进行底质改良和水质改善。

高温季节养殖户要谨防河蟹疾病高发



高温季节是河蟹快速生长时期,同时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使广大养殖户防治蟹病,减少经济损失,现将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黑鳃病
发病高峰在7-10月份,主要危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xx龄幼蟹和成蟹,死亡率达100%,流行时间为5-10月份,流行水温为25-35℃,8-10月份夏季高温尤为严重,10月以后,该病也随着水温下降而逐渐减少。
1、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停食、上岸不回水,步足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脏呈紫或灰白色,严重者糜烂、肿胀,肛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体腔正常,步足和螯足环于腹下,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2、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以预防为主。(1)放养前应对池塘和苗种进行严格消毒,水草覆盖面达50-60%,保证水质清洁。(2)定期用1.5毫克/升漂白粉泼洒消毒。(3)发病期间用1.5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用两天。(4)在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连用5天。
三、甲壳溃疡病
该病主要流行于成蟹和越冬期的蟹。在成蟹养殖过程中,4-9月份较为流行,尤其在水温17℃以上的春末夏初,发病较为普遍,任何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
1、症状: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甲、胸板或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以蟹的腹面较为常见。如果溃疡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河蟹蜕壳时就随之蜕掉,如溃疡达到表皮层之下时,蜕壳较为困难。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二是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能够有效防止该病发生。(2)治疗:一是发现病蟹用2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二是用浓度0.05-0.1毫克/升或20-25毫克/升福尔马林连续泼洒两次,隔天一次。三是用0.2%土霉素拌饵连喂5天。
四、烂肢病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份。
1、症状:病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活动迟缓,严重时病蟹不摄食,逐渐昏迷或无法脱壳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预防:一是幼蟹放养前在2~4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二是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河蟹受伤。三是定期用生石灰15毫克/升或漂白粉1-1.5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2)治疗:一是用1毫克/升土霉素全池泼洒。二是用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用2-3天。三是按1000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0.5公斤的比例投喂,连喂3天。

养土鸡的养殖户十有八九要走的弯路 要警惕!


话说养鸡行业,传承千年,在里面混迹时间长点,各种行业现象就屡见不鲜了。养殖户的生活并没有理想中田园生活那般美好,不仅要有耐得住性子伺候鸡,还要有双慧眼,避免走前辈的弯路!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养土鸡的养殖户十有八九要走的弯路要警惕!

1、超低价苗:鸡苗生产出来都需要成本,卖鸡苗的也是希望挣钱,在正常行情时,那种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需要留意,很可能是歪苗子或者脱水苗(放两天都没有卖出去的)。
2、炒种的:一些人通过媒体或者人际圈,大肆宣传某种高价苗,品种独领市场,售价好,利润高,这种好事现在已经很少了,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那么准都让你碰上了!
3、闭门造车:好多人觉得自己平时很难买到真土鸡,所以只要能够养出好土鸡,那么一定能够销售火爆,这是大错特错,你不去宣传自己的产品,人家怎么知道你的是土鸡,怎么愿意花几十元一斤来消费?
4、胡乱配料:好多新手养殖户,小鸡一到家就天天吃玉米粉,等到鸡因为营养跟不上,导致发育不良、外观丑陋,卖不掉时才会悔悟,人都是吃五谷杂粮,没见谁除了面条不吃别东西!

5、不做防疫:为了证明自己的土鸡完全按农民饲养方式,一部分养殖户不给鸡打疫苗,一旦疫病爆发,基本全场死完,根本没有救治的可能,你都知道给自家小孩接种疫苗,那鸡为啥不能做疫苗?
6、理想主义:有人说农村养鸡,一天农户就给鸡吃了不点粮食,鸡还是长大了,于是自己包个大山,人放天养,吃山里的杂草虫子就长大了,这样失败的人还遇到不少。

高温养殖要警惕河蟹抖抖病的发生


河蟹“抖抖病”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甚至绝产绝收,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爆发尤为严重。
病症:
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壳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抖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
病因:
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或气单胞菌。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抖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亚急性型,引发成批死亡,死亡率可达100%;在秋冬低温季节,有较长的潜伏期,带病蟹种可以正常越冬,到翌年5月以后才开始陆续死亡。发病原因除与蟹种带病这一内在因素有关以外,与养蟹塘口生态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河沟、湖泊围网养蟹发病明显轻于池塘养蟹;水草多、底质干净的新塘口发病轻于水草、淤泥厚的老塘口;健康的蟹种在有丰富优质水草的的环境下养殖不发病,反之则病害严重,甚至绝收。缺乏优质水草、底质不良是“颤抖病”暴发的主要外部因素。
预防“抖抖病”应从清除病源,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条件着手,主要措施有:
1、清整池塘:利用秋冬空闲季节进行蟹池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用量分别为每亩200kg和15kg。消毒后抽干池水,晒池1-2个月,以求消灭病原。
2、挑选蟹种:放种时选择硬壳体健、活力好的蟹种,不放附肢僵直、中空、软壳、活力差的带病蟹种。蟹种下塘时最好逐只检查,剔除病蟹。
3、保护、种植水草:在保护好现有优质水草的同时,清除聚草、轮生杂草等低植水草,回地制宜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并采取蟹种中间培育、推迟放种时间、降低放养密度等措施,创造水草快速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
4、移植螺狮:螺狮能净化蟹池底质,防止病原滋生,还是河蟹喜食的活饵料,只重4克以上的河蟹即能觅食中等规格的活螺狮。目前,养蟹池普遍缺乏螺狮,必须人工移植。螺狮的投放分2次,清明前后一次(300斤左右),6月份一次(400斤左右),保持螺蛳存塘量。
5、加强饲养管理:需做好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等工作,做到勤换水、多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饲料投喂要改一天一次为早、晚各一次,不喂腐烂变质饲料,准确把握投饲量,以吃饱吃尽为原则。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81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