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鸡腿病的致病原因及预防冶疗方法

目前,随着肉鸡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肉鸡腿病发生率日趋严重,腿病是影响肉鸡正常运动能力的腿部疾病,表现为腿无力,骨骼变形且关节囊肿等,造成跛行、瘫痪,严重影响运动和采食,制约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效益。该病发病率约为2%~5%,成为制约肉鸡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肉鸡腿病是复杂的多因子疾病,能引起鸡腿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传染性疾病、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

1遗传因素

Asmundsan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肉鸡软骨营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状,而大鸡发生的软骨营养障碍是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的。许多学者培养出了腿病发生率高和低的品系,进而肯定了腿病的遗传本质。腿病可能与一种主要的性连锁隐性基因有关。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仔公鸡腿病的发生率为46%,鸡腿病多发生于3~8周龄的肉鸡,说明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品种有一定的关系。

2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肉鸡腿病

2.1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常见于3~4月龄的鸡。其临床表现是,由于病毒侵害坐骨神经丛,常引起一肢或两肢发生不全麻痹或全麻痹,最常见的特殊姿势是一腿伸向前而另一腿伸向后的大劈叉rdquo;姿势。剖检时,主要表现在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比正常的粗2~3倍,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水肿,横纹消失。

2.2新城疫近年来,各地流行的多是非典型的鸡新城疫,病鸡呈精神委顿、步态不稳,一肢或两肢的跛腿或麻痹。产蛋鸡仅见部分鸡张口呼吸、拉稀、产蛋率下降,在觅食或受惊时个别鸡出现颈扭转等神经症状,鸡群有零星死亡。

2.3病毒性关节炎(病毒性腱鞘炎)主要发生于4~7周龄的肉鸡。病鸡跛行,患肢不能伸张,不敢负重。检查时可见跗关节肿胀,关节上方触之有波动感,切开后有少量黄色浆液性渗出物。

2.4传染性滑膜炎本病又称滑液囊支原体感染。以4~12周龄鸡最易感染。病鸡常呈现关节肿大、跛行、喜卧不起。病变多发于跗关节和趾踵部(脚垫)。跗关节红肿、变大、变形,行走呈八字步rdquo;,甚至不能行走。切开跗关节、翼和脚垫肿胀部时,于腱鞘的滑液囊内可见有黄色奶油样渗出物。

2.5禽脑脊髓炎主要感染2~3周龄雏鸡,以出现运动失调和震颤为主要特征。病鸡步态异常,严重时两肢瘫痪,躺卧不起,两肢向一侧伸展,直到死亡。

2.6禽霍乱在慢性型病鸡,当病原菌侵入关节,可引起关节肿胀和化脓,因而出现跛行。临诊常能看到有的病鸡鸡冠和肉髯肿胀、苍白,有的呼吸道症状明显,鼻腔肿大,鼻流黏液。

2.7葡萄球菌病是一种多病型传染病,多因外伤而感染,病鸡关节肿大,有热痛感,跛行,不能站立,喜伏卧。切开肿胀部,可见滑膜增厚,关节腔内有浆液乃至干酪样渗出物。严重的病例,关节的炎症可从邻近的骨骺部扩展引起骨髓炎,股骨头部肿大,疏松脆弱,极易发生骨折。

2.8禽结核病鸡沉郁,体重明显减轻,当骨骼受病菌侵害时表现一侧性跛行,走路时呈一种特殊跳跃式步态,关节内结核可引起瘫痪。

2.9包涵体性肺炎鸡羽毛松乱,患鸡冠白、贫血,肝黄色易脆,有出血点和坏死点,大腿骨骨髓呈淡粉红色或黄色,胸肌、腿肌、皮下组织及内脏组织发生广泛性出血。

2.10细菌性关节炎特点是腿部及关节有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导致患鸡跛行,蹲下不愿行动。引起本病的病因有葡萄球菌感染、弯曲杆菌肝炎病、大肠杆菌感染、沙门氏杆菌感染、链球菌病和禽霍乱等。

2.11寄生虫病卡氏白细胞虫病只发生于鸡,1~3日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贫血,冠苍白,排黄绿色稀粪,行走困难,运动失调,两肢轻瘫,发育迟缓。鸡膝螨虫通常寄生于鸡胫部和足等羽毛部(nczfj.com),虫体可钻入皮肤,隧道在小腿部鳞片下方。因其寄生引起发炎,胫上起鳞状屑,接着皮肤增生而变粗糙,裂缝发痒,病变部渗出液干涸而形成灰白色痂皮,呈石灰脚rdquo;,导致行动困难,甚至发展成关节炎,趾骨坏死。

3日粮因素引起的腿病

3.1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研究证明,高能量和蛋白日粮促进了雏鸡的快速生长,提高了饲料转化率,然而腿病发生率明显提高。当使用蛋白质含量(尤其是动物性蛋门质)很高的饲料喂鸡时,尿酸盐大量沉积于关节,形成关节型痛风,这是由于代谢障碍而产生的腿病。

3.2日粮钙、磷含量及钙磷比例日粮中合适的钙、磷、有效磷等水平及其比例对肉鸡的腿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肉鸡对钙、磷需要量最多,也容易发生钙、磷缺乏症,致鸡患软骨症,骨质疏松脆软,脚麻痹,站立困难,常常侧卧等。日粮中虽有足量的Ca、P供应,但如果长期比例不当,生长鸡也会表现两腿无力,走路不稳,跛行,重者侧卧不起,两腿叉呈八rdquo;字,剖检股骨易折,股骨柔软易弯曲,骨骺生长板增宽,嘴喙变软如橡皮,龙骨呈Srdquo;形,肋骨与脊柱结合处呈串球状肿大。腿病的发病率随着日粮中钙和有效磷比例的增加而降低。

3.3日粮电解质平衡研究证明,雏鸡腿病的发生率随日粮中负离子的增加而增加,而增加日粮中的正离子(K+、Na+、Mg2+)的含量,可减少腿病的发生率。日粮中HC03~过多时,由于血液碱储升高,腿病的发生率降低,当日粮中氯化铵含量增加时,会导致代谢酸中毒,腿病的发生率升高。

3.4微量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与肉鸡腿病有关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锰、铜、锌、镍和硒等。当肉鸡缺锰时,引起胫关节粗大。胫骨远端和趾骨近端扭转或弯曲,最后从腓肠腱滑脱,行走困难;锌缺乏时,病鸡表现两腿软弱,运动失调,长骨短粗,跗关节肿大,腿脚皮肤鳞片状,重者发生坏死性皮炎;铜的作用主要在于含铜金属酶羟赖氨酸氧化酶为胶原分子进行共价交联形成原纤维所必需,饲喂缺铜日粮时,在2~4周龄出现跛行症状,骨骼变脆易折,骨骼处的软骨增厚,再现运动失调,痉挛性麻痹等症状。硒和维生素E缺乏往往同时发生,缺硒能使维生素E的吸收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雏鸡脑软化、两腿痉挛、麻痹、共济失调。

3.5维生素的含量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症状也叫骨软症、佝偻病,是由于体内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的,其症状与钙、磷缺乏完全一样。维生素E缺乏时,病雏由于发生脑软化,常表现共济失调、头向下或向后挛缩,两腿麻痹,倒地侧卧,腿外伸,一侧性角弓反张,两腿发生痉挛性抽搐,行走不便,最后不能站立。维生素B1缺乏引起鸡多发性神经炎和外周神经麻痹,患鸡厌食,腿软无力,步伐不稳,趾向内蜷曲,刚开始患鸡扬头高抬脚行走,随病情发展,跗关节着地移动,身体屈曲腿上重者两肢瘫痪,卧地不起,两腿伸直,头向后呈观星rdquo;姿态。维生素B2缺乏的症状是病鸡的趾爪向内蜷曲,两肢瘫痪,行走困难,生长缓慢,腿部肌肉萎缩并松弛,皮肤干而粗糙。剖检时见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明显肿胀与松软,坐骨神经肿胀可超过正常的4~5倍。胆碱缺乏可引起骨短粗病,跗关节增大,脚弯向旁边而产生滑腱症。烟酸缺乏能引起青年鸡的飞节肿胀、腿骨弯曲,但很少发生跟腱滑脱。胆碱缺乏的最初症状是飞节肿大,其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随后骨变短粗,关节软骨移位,跟腱从踝交上滑脱。泛酸和叶酸缺乏也是软骨营养不良的致病因素,均表现骨短粗症。骨短粗症是生物素缺乏的一个特征性症状,与锰缺乏的症状相似。

3.6抗营养因子用富含单宁的高粱喂鸡,鸡发生腿弯曲与关节肿胀;用含抗胰蛋白酶因子和脲酶活性高的豆饼饲喂肉鸡,腿病发生率高。用含异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高的菜子饼饲喂肉鸡,肉鸡腿变形发生率增高。

3.7霉菌毒素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25%以上。在中国,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了采样,调查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结果发现检测的6种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在被检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均普遍存在。在被检饲料和原料中,黄曲霉毒素并非主要的霉菌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最为严重,而由多种饲料原料配制的全价料将会大大增加全价料受多种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在污染最为严重的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三种毒素中,玉米赤霉烯酮严重影响维生素D3的代谢,造成肉用雏鸡的胫软骨发育不良而引起跛脚。如果上述几种霉菌毒素同时存在,则影响将更加严重。

4引起肉鸡腿病的管理因素

4.1外伤机械性骨折、扭伤引起的炎症。

4.2温度和空气质量环境高温会促使笼养肉鸡骨骼强度减弱和变形。鸡舍内寒冷、湿度大、垫料潮湿、通风换气不良,特别是缺少氧气的环境,可诱发鸡的腿病。一氧化碳、氨气、福尔马林等中毒,也会引起腿病。

4.3光照肉鸡饲养光照不宜使用连续光照,间歇光照(1小时光照,2小时黑暗)时的腿病发生率比连续光照低得多;渐增光照(开始6小时光照,逐步增至23小时光照)比常规光照(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腿病发生少。同时高强度光照可刺激胫骨生长盘的发育,促进生长盘的关闭,减少腿病发生率。

4.4中毒痢特灵中毒病鸡表现兴奋不安,不断尖叫,头后仰,展翅飞奔,无目的运动,最后全身高度震颤抑制而死;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拉沙里菌素防治球虫病时,可引起踮脚行走和进行性腿无力,共济失调和麻痹;红霉毒.与任一种抗球虫药合用时,会引起腿无力和麻痹;使用优素精如超量、拌料不均或与支原净同用均可引起中毒,群体症状表现食欲废绝,卧地不起,颈腿伸展,两腿瘫痪,腿向外侧伸展;庆大霉素中毒可引起腿型痛风;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时,患鸡表现颈部肌肉麻痹,头颈软弱无力,向前伸头,翅腿麻痹,行动困难。

5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随着肉鸡养殖水平的提高和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中含有鸡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单一营养因素的缺乏可能性不大,但在生产实践中肉鸡腿病时有发生。综上所述,鸡腿病病因是十分复杂的,与多种因素有关、在营养方面,不仅只限于简单的某种营养成分的缺乏,而且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不平衡或饲料中存在抗营养因子或霉菌毒素,都可能是引起肉鸡腿病的常见原因。因此,在诊断肉鸡腿病时,不可轻易下结论,而应对鸡群的饲养管理、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因素)、品种(遗传)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进行疾病检查,对腿病的症状和病变,对全身各脏器、组织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做好肉鸡腿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5.1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满足肉鸡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保证电解质平衡。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同时不使用霉变原料,保证饲料不发生霉变。

5.2分段控制营养在饲养前期(3~4周龄)保证鸡长好骨架,防止体脂积蓄。为此,要加强运动,增强肉鸡体质,控制饲料中的代谢能量水平,或根据需要限量饲养,并定期抽杏体重。及时调整日粮。肉鸡4~5周龄后加速育肥,以增加肉的嫩度。

5.3创造适宜的环境鸡舍要经常保持通风、卫生、干躁,垫料要松散、防潮,定期更换。饲养的密度要适宜,鸡3~4周龄后每平方米不超过10只。采用勤添少喂的方式投料,以增加鸡啄食和运动的时间。在转群、疫苗接种时应尽可能地少捕捉鸡只,以减少应激。

5.4搞好疾病预防部分细菌和病毒感染也会诱发肉鸡的腿部疾病,所以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和预防工作。对患鸡要及早隔离,精心管理。

相关推荐

肉鸡腿病的发病原因 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肉鸡腿病是目前制约肉鸡养殖生产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当肉鸡患此病后会出现跛行、瘫痪,严重影响了肉鸡的运动和采食,从而使得肉鸡的生长速度变慢,增重缓慢,降低了肉鸡养殖经济效益。现主要分析引起肉鸡腿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针对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研究表明肉鸡软骨营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状,通常由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仔公鸡的发病率要高于母鸡,并且多发生在3~8周龄的鸡。发病率与肉鸡的发病日龄、品种存在一定的关系。

日粮因素。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者缺乏是导致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日粮中的蛋白质和能量的水平不适宜时会引起代谢障碍而引起肉鸡发生腿病。当饲喂肉鸡高能高蛋白饲料时,尿酸盐会大量的沉积在关节处而形成关节。型痛风,使该病的发病率提高;当肉鸡饲料中缺乏钙磷,或者钙磷的比例不适宜时就会导致肉鸡患软骨症或者骨质疏松,而引发腿病;日粮中微量元素锰、锌、铜、硒等与鸡腿病有关,例如当肉鸡缺锰时会引起胫骨关节增大,胫骨远端和趾骨近端扭转或弯曲,行走困难。当缺锌时,病鸡会出现运动失调,跗关节肿大,严重时会发生坏死性皮炎。肉鸡缺铜时会表现为骨折,骨骼处软骨增厚,出现痉挛性麻痹;当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时会患有佝偻病、软骨症,当维生素E缺乏时会出现脑软化,共济失调;维生素B。缺乏会引起外周神经麻痹而表现出观星状;烟酸缺乏时会出现关节肿大,腿骨弯曲;日粮中的电解平衡失调会增加腿病的发病率,而增加日粮中的正离子则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管理因素。在肉鸡的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当也是引起肉鸡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肉鸡发生机械性骨折,或者扭伤时而引发炎症,就会发生腿病,这一现象主要在抓鸡环节中出现;当鸡舍内环境不适宜,如肉鸡长期生活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下会出现骨骼变形、强度变弱、发生中毒等而引发腿病,光照不合理,也会引发该病发生;另外,当对患病肉鸡使用药物治疗时,如果用药不合理,如药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等会使肉鸡发生常规药物中毒而引起腿病发生。

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导致肉鸡发生腿病的主要因素,当肉仔鸡患病时,其主要症状就是在腿部发生病变。例如,当肉鸡患有非典型新城疫后,病鸡多表现为步态不稳,跛行或双腿麻痹;当患有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后,由于病毒会侵害肉鸡的坐骨神经丛,而使病鸡一侧或者双侧的腿发生麻痹,而出现劈叉的姿势;当肉鸡患有传染性滑膜炎后,其跗关节和脚垫处发生病变,表现为跛行,病腿不能伸张,负重无力而不能行走;当肉鸡患有禽霍乱时,如果是骨骼受到侵害则会表现为一侧跛行、关节内结核而引起瘫痪;葡萄球菌病多因外伤感染而引起,病鸡会出现关节肿大,跛行、不能站立,严重时还会发生股骨头坏死,易发生骨折;另外,当肉鸡发生寄生虫病后,有时会导致肉鸡运动困难,趾骨坏死。

2、防治措施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为肉鸡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鸡舍各环境指标的调控工作,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程序、饲养密度等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好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工作,在夏季要防止鸡舍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要加强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以降低舍温,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和潮气,保持鸡舍空气新鲜。保持鸡舍卫生、干燥,要勤换垫料,防止潮湿的垫料滋生大量的细菌,对鸡群不利;冬季则要做好保温御寒的工作,尤其是育雏舍,更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冬季要合理的通风,并做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

进行合理的光照程度,让鸡在特定的模式下休息和活动,不可采用连续光照,要让鸡有一定时间的黑暗时间,以减少肉鸡的活动量,这对肉鸡骨骼的发育和腿部健康有益。调整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在鸡群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及时调整饲养密度,肉鸡在3~4周龄时每平方米不宜超过12只。另外,在日常的管理如称重抓鸡时要轻抓轻放,以减少腿部受伤和避免发生应激。

提供适宜的营养,日粮中的各营养物质要全面且配比合理,有效控制饲料的质量,以提高肉鸡的饲料利用率,促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在饲喂时要注意不可使用发生霉变的饲料,做好饲料的贮存工作。并且要随着肉鸡生长及时的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

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外源性病原菌的感染。加强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鸡群特异性免疫力。病鸡和瘫鸡应及早隔离淘汰,消灭传染源,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肉鸡发生腿病,在诊断时不可轻易的下结论,要根据饲养管理的情况、饲养环境、饲料营养以及品种等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最终确认是何原因引起腿病的发生,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肉鸡腿病预防措施

腿部疾病是肉鸡的常见病,表现为腿无力,骨骼变形且关节囊肿等,造成跛行、瘫痪,严重影响运动和采食,制约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效益。该病发病率约为2%~5%,目前尚无特效措施预防,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减少发病率,减轻症状,把损失降至最低。

1、分段控制营养在饲养前期(3周龄~4周龄),要使鸡长好骨架,促进骨骼发育,防止体内脂肪堆积。为此,要加强运动,增强其体质。要控制饲料中代谢能的不平,或根据需要限量饲喂,控制脂肪堆积,可定期抽查体重,及时调整日粮水平。4周龄-5龄后,加速育肥上市。
防止日粮中钙、锰及VD、VB2缺乏,VD对骨骼的发育尤为重要。对于0周龄~3周龄的仔鸡,每公斤日粮中VA、VD的含量应保证在25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可定期少量投喂含VA、VD丰富的多汁新鲜饲料,如胡萝卜、南瓜等。
2、创造良好环境鸡舍要经常保持通风、卫生、干燥,垫料要松散防潮,定期更换。饲养的密度要适宜,3周龄~4周龄后,每平方米饲养肉鸡不超过10只。采用勤添少喂的方式投料,增加鸡啄食和运动时间。在转群、疫苗接种时应尽可能减少应激,防止惊群,尽量避免捕捉鸡只。
3、搞好疾病预防部分细菌和病毒会造成肉鸡发生腿部疾病,如葡萄球菌、病毒性关节炎等。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和预防工作。对已患腿部疾病的肉鸡要及早隔离,精心护理。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和预防冶疗


肉鸡腹水综合症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肉鸡腹腔内潴留大量淡黄色浆液性积液和右心室肥大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明显的心、肝、肺等内脏器官病理性损伤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6周龄的仔鸡,死亡率高达30%以上,是危害养鸡业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肉鸡腹水综合症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其防制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1肉鸡腹水综合症的流行特点

1.1季节性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冬春季节,养鸡场为了保温而忽视了通风,造成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增高、氧气供应不足所致。

1.2发病日龄

该病多发于4~6周龄发育良好、生长快的肉鸡。

1.3品种与性别

虽然该病在各类家禽中均有发生,但多见于高产和快速生长品种的鸡。通常公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母鸡,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很大关系。

2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病因很复杂,多数人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鸡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为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肺循环和心跳次数增加,结果不仅引起肺压升高,同时也增加了右心室负担,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大而扩张、松弛、衰竭,全身血液回流受阻而瘀积于外周血管内,致使腹腔内器官充血、血压升高,血液从肝、肾、心等器官表面漏出,蓄积于腹腔,形成腹水。引起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常见原因有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生物毒素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2.1遗传因素

长期以来,肉鸡的选育往往只注重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而忽略其心肺功能的提高,以致心肺功能不能适应机体旺盛的代谢需求,潜伏着心肺衰竭的发病倾向,易导致机体缺氧而引起腹水。

2.2营养因素

少数肉鸡养殖户过分追求料肉比和生长速度,采用高能量高蛋白的颗粒饲料,有的甚至添加大量油脂,且不加限饲,使肉鸡生长更加迅速、耗氧量增多而导致机体相对缺氧,因此更易引起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生(/)。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缺乏,如维生素E、磷、铜、锌、锰、硒的缺乏也易引起腹水综合症的发生。

2.3环境因素

寒冷季节养殖户为了保持鸡舍的温度而忽视通风,导致鸡舍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氧气含量下降,造成一种缺氧的环境,而处于快速生长期的仔鸡代谢旺盛,因长时间不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使鸡的肺脏造成损伤,加剧机体的缺氧,诱发腹水综合症。另外,饲养密度大、鸡舍寒冷潮湿、环境消毒剂用法不当或过量等原因,也易引起腹水综合症的发生。

2.4生物毒素因素

生物毒素以黄曲霉毒素危害最为严重,可引起鸡肝脏严重器质性损害,而导致出现腹水。凡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或使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垫料,都极易发生该病。

2.5其他因素

某些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可引起肉鸡心、肺、肝病变而引发该病。饲料中有毒性油脂或食盐等中毒,直接损伤肝脏造成肝病变,可引起大量腹水潴留。

3肉鸡腹水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食欲减退、饮欲稍增加,生长迟缓,鸡冠和肉髯发绀。肉鸡腹水综合症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急促、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典型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加,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有的站立不稳甚至腹部着地如企鹅状。该病病情发展迅速,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1~3天内死亡。

4剖检变化

肉鸡腹部膨大,触摸有波动感,剖开腹部,从腹腔中流出大量淡黄色或清亮透明的液体,有的混有纤维素性沉积物;心脏肿大、变形、柔软,尤以右心房扩张显著,右心肌变薄,心肌色淡并带有白色条纹,心腔积有大量血凝块;肺动脉和主动脉极度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部分鸡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肝脏肿大或萎缩、质硬、瘀血、出血;胆囊肿大、突出于肝表面,内充满胆汁;肺瘀血、水肿,呈花斑状,质地稍坚韧,间质有灰白色条纹,切面流出多量带有小气泡的血样液体;脾呈暗红色,切面脾小体结构不清晰;肾稍有肿大、瘀血、出血;脑膜血管怒张、充血;胃稍肿、瘀血、出血;肠系膜及浆膜充血,肠黏膜有少量出血,肠壁水肿增厚。

5肉鸡腹水综合症防冶措施

5.1肉鸡腹水综合症的治疗

目前对肉鸡腹水综合症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使用强心药(如苯甲酸钠、咖啡因、士的宁、盐酸麻黄素、醋酸钾)对早期病鸡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患病鸡出现腹水,应先抽出腹水,用12号针头刺入病鸡腹腔,然后注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万U,经2~4次治疗后可使部分病鸡康复。

(2)药物治疗。首先服用大黄苏打片,20日龄雏鸡1片/(只d),其他日龄鸡酌情增减,以清除胃肠道内容物;皮下注射亚硒酸钠0.1g,配合口服维生素C和利尿剂,选择敏感抗生素,以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同时加强鸡舍内外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

5.2肉鸡腹水综合症的预防

(1)育种。由于肉鸡腹水综合症有严重的遗传倾向,在进行家禽遗传选育时,应选育出对缺氧和腹水综合症有良好抗性的品系,同时要求种鸡的心脏、肺脏系统较发达且发育较快,利用氧气的能力较强;坚决淘汰有腹水倾向的种鸡,从根本上解决肉鸡腹水问题。

(2)科学配制日粮。在确保日粮中氨基酸平衡的同时适当减少蛋白质的供给量,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控制食盐的用量,不可饲喂含有过量菜子饼、棉子饼的饲料以减少各种中毒事件的发生;饲料中缺乏硒、维生素E、磷时也会导致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生,因此肉鸡饲料中硒含量应不低于0.12mg/kg,维生素E也应适当增加。控制日粮中脂肪的含量,6周龄前肉鸡饲料中油脂含量应保持在1%左右,7周龄出栏时不超过2%。

5.3改善饲养环境

在冬季要解决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在保温的同时,每天定时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管理好热源,严防煤气泄漏,及时清理粪便,控制好鸡群密度和鸡舍的湿度,以减少腹水综合症的发生。

5.4早期限饲

由于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日龄越来越小,可以采用全价粉料代替颗粒饲料、合理限饲(减少5%~10%的日喂量)、控制光照时间等措施,以减少鸡的采食量,降低其生长速度,有效地减少腹水综合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可使死亡率降低25%左右。

5.5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防疫工作,提高鸡的抵抗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C、维生素E及复合维生素B或抗应激多维素进行防治,也可适当添加利尿剂和抗菌药物,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鸡群一旦发生此病,应尽快消除病因,可在饲料中添加脲酶抑制剂以降低肠道脲酶活性,进而降低肠道的氨浓度,用量为125mg/kg饲料,可降低患腹水综合症仔鸡的死亡率。治疗用药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能长期使用对鸡心、肺、肝等有毒害的药物。

仔猪下痢的原因、预防及冶疗


仔猪下痢是仔猪的一种常见病,对仔猪危害很大,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仔猪的育成质量和利用价值。

一、对仔猪下痢病因分析:

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微生物及非微生物两类,但此两类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一般认为以下原因:

(1)分娩舍环境卫生条件差,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大,地面积存污水,冬季有贼风等。

(2)仔猪生后护理不良,接产器具器具消毒不严,断尾,断脐处理不当等。

(3)仔猪生后未固定rǔ头,吸吮初rǔ不足,或母猪患无rǔ综合症而无rǔ,或未实行寄养。

(4)母rǔ不足,人工rǔ配制不当,奶温过高过低,造成仔猪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5)防疫措施不完善,免疫时间不理想,疫苗保管不良而失效。分娩舍环境卫生差,空栏后消毒不彻底,母猪进栏前猪体未很好消毒,饲养人员相互串访,造成人员带病毒感染。

(6)断奶时间不当,断奶过早或在哺rǔ期未提早补饲,仔猪由哺rǔ转为固体饲料,饲料抗原刺激,体内尚无相应抗体等。

二、仔猪下痢的原因:

1、病源性

大肠杆菌(肠毒性、肠病性)、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下痢病毒、轻状病毒、沙门氏杆菌、梭状菌、球虫、猪瘤病毒、仔猪伤寒等。

2、非病源性

1)营养性

①怀孕后期母猪饲管不当,造成新生仔猪弱小,抵抗力降低。

②母猪奶水缺乏,有rǔ房炎的母猪,无法提供仔猪必须的营养,使下痢的机会增加。

③初rǔ摄取不足,仔猪出生后六小时内必须吮吸到初rǔ,当母猪生病造成初rǔ在质与量的不足,或者仔猪遭受冷应激时,会造成仔猪初rǔ摄取不足,引起下痢。

2)管理性

①保温不够,仔猪出生后是否有足够的保温灯、保温板,位置是否正确等,仔猪的适当温度在30C左右。

②9m/mm的贼风,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4C。

③温差大,一般要求仔猪的床面温差不能超过1C,分娩舍温差不能超过2C。

④潮湿,在冲洗猪舍后没有保持适当干燥会造成仔猪下痢,潮湿的地面相当于温度下降6-9C。

⑤寄养,寄养的猪因吮吸的rǔ头位置改变而较易紧张,增加疾病的发生,造成仔猪下痢,成功的寄养仔猪应在仔猪出生后12-24小时内完成。

⑥仔猪出生后处理不当,弱小的仔猪需要特别的照顾,却被忽视,当发生下痢时,注射铁剂会降低其免疫力。

传染病,各种引起仔猪下痢的病源很容易经由工作人员的衣鞋和畜牧兽医器具而传染给猪。

⑦免疫不当,当给母猪注射控制仔猪下痢的疫苗时,必须保证注射疫苗的母猪健康良好,且疫苗要保存良好,注射剂量适当,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准确,且必须注射确实。

⑧分娩舍清洁消毒不彻底,当前一批猪发生下痢时,在转入下一批产仔母猪前,分娩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然后保持干燥和温暖。

三、预防仔猪下痢的措施

1、加强对怀孕后期母猪、泌rǔ母猪及哺rǔ仔猪的饲管

2、提供一个干燥、温暖、无贼风的环境及良好的营养,可防止各种病源入侵。

3、减少断奶仔猪移栏及料应激,可预防断奶仔猪下痢。彻底清洗及消毒猪舍,降低畜舍病源含量。

4、以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下痢,由诊断中心分离病源,做药敏试验,对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以口服药物为主,比注射更有效。

5、股肱注射维他命电解质,可有效控制仔猪下痢,但要注意针头、针筒的消毒。

6、实行全进全出,切断平行传染源。

7、适时早期断奶,可控制仔猪下痢的发病机会。搞好猪舍卫生也是控制下痢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产前母猪进行免疫,使产后仔猪通过初rǔ获得免疫。

四、断奶仔猪下痢,生长下降的处理

1、发生的原因

1)断奶时将仔猪和母猪分开,仔猪日粮从全rǔ日粮变为干饲料,日粮剧烈的变化,加上环境的变化,还有和其它猪混圈饲养等因素对仔猪的刺激很大。

2)断奶应激:断奶越早,应激反应就越大,断奶日龄应根据

a)仔猪消化系统的成熟程度;

b)仔猪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c)使用设施的质量来制定,应该在3周龄,体重6公斤为适宜。

3)温度:刚断奶的仔猪对冷非常敏感,断奶时,短时的低采食量将导致产量下降,刚断奶的仔猪身体活动很大,这将增加能量的消耗,而使仔猪生长停止或下降,建议采用以下温度:

仔猪周龄需要的温度C

328-30

4-820-22

4)贼风:暴露在贼风条件下的仔猪其生长速度下降16%,饲料消耗增加16%。对仔猪尽可能保持气流的稳定。

5)圈舍:当仔猪拥挤时,饲料摄入将减少,生长速度将下降。

6)仔猪的营养和日粮成分:对于5-10公斤体重的断奶仔猪,建议日粮中的蛋白质20%。仔猪的消化系统适合于消化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如果日粮突然改变为谷物淀粉和植物脂肪,将对肠壁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腹泻。给幼龄仔猪喂2-5mm的颗粒料,可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7)传染病因素:如沙门氏杆菌、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痢疾、水肿病、梭菌性肠炎。

8)寄生虫因素:球虫病等。

猪断奶的日龄越小,仔猪日粮就越复杂。如图显示,3周龄的仔猪在断奶后体重都有下降。仔猪饲喂简单日粮后7天恢复失去的体重。与此相比,如果饲喂含营养成分如炒熟的谷物和脱脂奶粉的复合日粮,失去的体重3天就可恢复。

山鸡蛔虫病的症状及预防冶疗方法


山鸡蛔虫病是由鸡蛔虫寄生于山鸡的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影响雏山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本病主要通过感染性虫卵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雏山鸡易感,成年山鸡多为带虫者。

1.症状

雏山鸡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常呆立不动,翅膀下垂,羽毛松乱,鸡冠苍白,黏膜贫血,食欲减退,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有时稀粪中混有带血黏液,逐渐衰弱死亡。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严重者表现为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等。

2.预防措施

①幼龄鸡应与大鸡分群饲养,不使用公共运动场,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是传染来源。

②鸡粪应集中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鸡舍内垫草应勤换,运动场应勤换新土,饲槽、饮水器应每隔1~2周消毒1次。

③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应进行2~3次定期驱虫,雏鸡第一次在孵化后2个月内进行,第二次在冬季进行;成年鸡第一次在10~11月进行,第二次在春季产蛋季节前1个月进行。对患禽随时进行治疗性驱虫。

3.防治

治疗可选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直接经口投服或拌入饲料内喂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15毫克,拌料喂服。7天后再用1次。

南美白对虾生病的原因、症状及预防冶疗方法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逐年增多,成为养殖成功的主要阻碍,研究南美白对虾发病的原因并进行预防,是减少发病几率,保证养殖成功的有效途径,本人近年来主要从事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及养殖技术工作,现根据本人经验,介绍有关技术,希望对养殖者有所帮助。

一、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发病的原因

(一)整体因素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整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环境因素:养殖水体中溶解氧、pH、水温、盐度、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农药、重金属等)、光照、透明度和水色(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的变动,超越了南美白对虾所能忍受的临街限度,因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2.对虾的体质状况: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只有环境因素不适,或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并不一定造成对虾发病,还要看对虾本身的健康状况,或者说对虾的抵抗能力、免疫力如何,如果对虾有较强的免疫力,抗病力强,就不易发病;相反,如果对虾的抗病力变弱,免疫力降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染病。

3.病原生物的入侵:病原生物又叫病原体,是指能致病的一些生物。常见的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固着类的原生动物等。这些生物在适宜的情况下大量繁殖,条件适宜时侵入虾体,就会慢慢引发对虾疾病的发生。

4.人为因素: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操作不细心,防病措施不力等,引起池塘水质变化、造成对虾抗病力减弱,致病菌的大量繁殖,结果引起虾病的发生。例如:不注意虾池的清淤消毒,池水调节措施不力,虾苗放养密度不当,饵料的质量不佳或投喂量未掌握好,不适当的使用药物或滥用药物,不经常进行水质、藻相、病害监测等,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贻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机等,这些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具体原因

上面在整体方面说明了引起南美白对虾疾病的原因,下面就一些具体原因进行阐述:

1.苗种质量差:由于放养的种虾未经检疫,导致虾种携带致病菌。再者,南美白对虾经多代全人工繁殖,已出现变异和退化,失去了原来的优良特性,抗病能力降低,并不同程度地感染病毒,因而在养殖过程中易引发疾病。

2.环境污染问题:有的池塘经过多年养殖后,池塘底部存有大量淤泥,致病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积累。而且,在白对虾的密集养殖区,往往无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常因排水进水而交叉传播虾病,一旦有个别虾塘得病,便会造成大片虾塘受到感染。

3.滥用药物:许多虾农在防治疾病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出现滥用和过量使用药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正常的池塘生态系统,引起疾病的发生。

4.长时间低氧: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溶解氧,长时间溶氧较低,不利于对虾的生长发育,还会使对虾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因此我们看到在阴雨天气条件下,对虾的发病机率很高。另外,池塘水质恶化时,藻类大量消失,水质出现白浊的现象,对虾的发病的机率也很高。相反,在藻类丰富的池塘,在下雨的天气中,对虾发病的机率比水质清、藻类少的池塘低很多,这就表明溶氧较低易引发疾病流行。

5.应激造成的非正常蜕壳:蜕壳是对虾的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对虾正常蜕壳是生长的必要条件。在正常的环境下,对虾摄取营养到一定的程度,体内自然分泌出蜕壳激素,导致对虾自然而然地蜕壳。蜕壳是对虾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在脱壳的过程中,对虾的身体机能产生重大的变化,也是对虾浴火重生的一个关头。对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对虾抗应激能力下降,在池塘条件发生变化时,对虾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蜕壳。在下暴雨时,大量的雨水冲进池塘(或从外面引进大量的新水,或对池塘进行超量消毒,也是一样的道理),导致水质的一系列指标(水温、盐度、溶氧)产生变化,池内的对虾都会有大量蜕壳的现象,这种非正常的蜕壳,导致对虾体内产生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潜伏在对虾体内的病原体得到了大规模的复制,而且迅速感染到其他的对虾,引发疾病。

6.氨氮、亚硝酸盐造成的中毒:亚硝酸盐是氨氮在硝化过程中不完全的产物,这两个水质指标对南美白对虾都有重大影响,氨氮、亚硝酸盐都能阻止对虾血液和氧气的结合,导致对虾呼吸不顺,从而生长缓慢。在亚硝酸盐超高的池塘,对虾生长缓慢,体质偏差,活力下降。在氨氮超高的池塘,易引起对虾中毒,对虾时有在塘底偷死的现象。长时间的氨氮、亚硝酸盐超高,能导致对虾出现慢性中毒,引起疾病发生。

二、发病时的基本征兆和症状

1.对虾的活力和游泳能力减弱;健康的南美白对虾通常栖息于养殖水体的中下层或底部,一般不易看见;有时在水边看到一些虾群,但运动活泼,游泳迅速,弹跳力强。而病虾活动能力弱,游泳缓慢,在人为刺激时,反应迟钝,不逃避,有的在水面上打转或无定向地上下游动;有的匍匐或侧卧池边浅水处。

2.摄食量下降或停止摄食,生长缓慢:未发病的池塘,饲料投喂后半小时取样检查虾的摄食情况,70%以上的南美白对虾胃肠饱满或半满,连续观察3天~5天,可见长势良好,虾体健壮。而病虾,在常规投饲的情况下,半小时以后取样观察,50%以上的对虾空胃,池中出现残饵;连续观察几天,对虾不见生长,日渐瘦弱,残饵也明显增加。

3.看体色和鳃:健康无病的虾,身体透明或半透明,特别是前期规格较小时尤为明显,体色正常、鲜艳,体表无污物、藻类、原生动物等附着;透过两侧头胸甲,鳃清晰可见。患病的虾体色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有的出现白斑、褐斑,甲壳溃疡;附肢残缺,触须断掉,有的触须、附肢变红,肌肉白浊,虾体痉挛;鳃变黑,有的黄鳃或白鳃,鳃上附着污物或固着有原生动物、藻类等。

4.死亡率上升:有时虾池有个别虾死亡,而群体的活动、摄食正常,虾的体色、鳃等又无异常,属于正常现象,为自然减量。在正常情况下,若5天~7天连续发现南美白对虾死亡现象,或1天~2天出现大量死亡,而水质正常,则可能是病害发生的结果,应认真检查,看是否为疾病发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三、预防方法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疾病的防治,实践证明,预防工作做的到位,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做好南美白对虾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抓好以下几点:

1.严格清污消毒。虾苗放养前一定要将淤泥清除,清除底泥后,每亩用100kg的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经过曝晒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清污消毒,彻底杀灭病原体。

2.选择干净的水源,或直接引入江河之水,或将进入养殖池塘的水先消毒处理后再用。避免进入有污染的水。

3.到实力强、信誉好的种苗场选购优质虾苗,最好是选购SPF(无特定病毒亲虾)优质健康虾苗。

4.注意暂养:放苗前,在池塘一角用彩纹塑料布围成一个占总面积1/30~1/20的暂养池,购进虾苗后,先在暂养池中进行淡化暂养。集中暂养便于管理,容易培水,可保证虾苗期有充足的生物饵料,能较好地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并能进一步提高其抗病能力。

5.暂养后,瘦水放苗:暂养结束后,大塘的池水以偏瘦为好,因为瘦水下塘,到养殖中后期的水质一般不会太肥,较易调控。否则,常常会导致水质过肥,甚至会引起底质和水

质的恶化,使亚硝酸盐、氨氮和pH等各项指标都超标,从而引发各种虾病的发生。不过,瘦水放苗,必须开足增氧设备,以保证池水有充足的溶氧,实践证明,放苗时池水的透明度30cm~35cm为佳。

6.科学投喂: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投喂。在幼苗期(体长<4.0cm),应提供充足的饵料,以保证虾的快速生长和较高的成活率;在中大虾时,以八成饱为标准,尽量做到不留残饵,在必要时,停喂一餐,以免过多的残饵造成水质污染,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天气及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严防饵料过剩。

7.控制水质的肥度。在养殖中后期,水质调节以加强增氧和控制水质的肥度为主,避免水质过肥。特别是在南美白对虾出现活力减弱、食欲降低时,应适量加注新鲜水源,如有可能,加入一定量的新鲜海水,更有助于改善水质环境和提高对虾的活力。在换水或加水后,应做好常规消毒工作。

8.定期使用水质及底质改良剂。一般在养殖中后期,由于排泄物和残饵等废物的积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质恶化和底质恶化,所以,此时必须以水质和底质改良为主,其中以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形式的改良剂为好。

9.定期进行药物防治。要注意对养殖水体定期消毒,可选用较为温和的高效消毒药物,如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季胺盐及碘制剂等。同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Vc、Ve、)大蒜泥、聚维酮碘、三黄粉、壳聚糖等,以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预防虾病的发生。

10.尽早疏苗:对于放养密度较大的池塘,养殖60天以后,对虾规格达90只/kg~100只/kg左右,便可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因为疏苗后,虾的密度降低,水质较易管理,疾病容易防治,而且可以加速剩余部分小虾的生长。

11.紧急情况时,使用抗应激产品,减少对虾的应急反应。

四、做好暴雨季节虾病防治

暴雨季节是南美白对虾发病的重要时期,做好暴雨季节虾病的防治是保证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的重要保证,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停止进排水,减半投料或停料,暴雨过后最好再停料一天。

2.暴雨期间不要使用任何的消毒制剂。

3.水质偏瘦的池塘,迅速肥水。

4.注意增氧:多开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增加溶氧。

5.加强水质调控:

(1)投放沸石粉∶沸石粉是良好的水质、底质改良剂,可以迅速增氧,并有吸附异物、改良底质和水质的作用。沸石粉用量为10g/立方米~20g/立方米。另外每亩池塘还可投放2kg葡萄糖和200g泼洒型维生素C。

(2)使用微生物细菌改良底质和水质∶长时间的大雨和暴雨及台风过后,虾塘中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甚至破坏微生态平衡。此时应注意使用微生物细菌,修复微生态环境。a.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光合细菌和EM菌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但却对培养藻类作用不大,因此,光合细菌和EM菌对改良水质起作用,但对改良底质作用不大,因而还应注意配合使用其他改良底质的生物制剂。b.使用化能异养细菌改良底质,市面上的化能异养细菌有利生素、活康素等。这类细菌能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致富经//,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虾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平衡。所以使用微生物细菌时,应将光合细菌、EM菌与化能异养细菌交替使用,应按说明书足量投放。一般每隔10天~15天投放一次,若水质不良应适当加大投放量。使用前3天~5天和使用后3天~5天不能使用消毒剂。

(3)泼洒生石灰:暴雨过后往往造成pH的大范围下降,暴雨前后应注意检测pH值,发现大范围的降低,就应及时泼洒生石灰,以保持pH的相对稳定,防止因PH的过度变化引起虾的应急,造成虾病的发生。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0kg~10kg即可。

6.内服维生素C:在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中,对虾对维生素C的消耗量是正常天气的2.5倍,在恶劣天气时对虾最容易缺乏维生素C。可在饲料中加入2~3的维生素C。用人工方法加入维生素C,先将维生素C溶解,均匀地喷入人工配合饲料中,阴干半小时后,再按饲料1左右的比例,喷洒植物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或水产用鱼肝油。结合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用量是饲料的3~5。

总之,引起南美白对虾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践证明,只要预防措施得力,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取得养殖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仔猪水肿病的病因、预防及冶疗


在广大农村,凡使用配合饲料或用浓缩饲料拌料喂过仔猪的农户,其仔猪发生水肿病时都会被诊断为饲料中毒而向饲料厂商投诉,而且容易使农户产生水肿病是由喂配合饲料而引起的误解。

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早春晚秋、气温骤变、饲料突然转换和转群时,多发生于断奶后、体重在内40公斤以内的仔猪,一般不广泛流行,通常一窝中仅有1-2头发病,以生长快、体质强壮的仔猪多发。

一、仔猪水肿病的病因

1、气候突变

在天气突变时,仔猪因皮下脂肪层薄、体温调节能力差而无法适应引起胃肠受凉,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泻,抵抗力下降诱发水肿病。

2、突然喂给浓缩饲料

仔猪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激活需要底物诱导,在仔猪4周龄前突然喂给大量的营养浓度极高的饲料,很容易诱发水肿病。

3、应激

断奶、阉割、预防接种、换料、母仔分离等多重刺激同时发生,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水肿病。

4、饲料品质不良

(1)饲料的抗原性强。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豆粕(或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及仔猪补饲不充分,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

(2)配合饲料的酸碱度过高。这样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诱发水肿病。

(3)饲料蛋白质过高。在8周龄之前,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日粮,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引起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诱发仔猪腹泻和水肿病。

二、科学预防水肿病: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断奶不宜太早,换料不宜太突然,要提前补料,不饲喂单一饲料或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料,并注意补充维生素E、硒、铜、铁等物质,搞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其次,要加强防疫。母猪分娩前1个月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仔猪通过哺rǔ能获得抗体;或者在仔猪14-17日龄时,用猪水肿病油rǔ剂苗注射,以获得免疫保护。另外,在刚断奶仔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能预防该病。

1、科学补饲

仔猪1日龄开始补水,在断奶之前吃600克饲料,7~14日龄用易消化、含rǔ清粉5%~20%的rǔ猪诱食料进行诱食,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

2、科学断奶

在农村,畜主购买的rǔ(仔)猪配合料大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不适于仔猪的早期消化,保育条件也较差,因此建议采用35~40日龄断奶制。断奶越早,水肿病发病率越高。断奶工作应在3~5天内逐渐进行。

3、少饲多餐

在农村大忙季节,畜主习惯一次性将一天甚至几天采食量的颗粒饲料投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为了防止水肿病,要坚决纠正上述做法,做到少给勤添,每餐让猪吃到八成饱即可,尤其是注意控制刚断奶仔猪因饥饿而暴食和好强仔猪的抢食暴食行为。

4、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我们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农户给仔猪换料的随意性很大。科学的办法是逐渐减少原来的饲料,逐渐增另一种饲料,使换料在5~7天完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仔猪水肿病。

5、饲喂质量好的日粮

质量好的日粮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平衡、易消化,含有机酸化剂和消化酶制剂等辅助因子,饲料蛋白多元化、蛋白抗原性低的饲料不一定是高蛋白的,但它确是高效的和低成本的。有资料证明,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生率。

三、仔猪水肿病的治疗。

对症状较轻的仔猪应立即喂服人工盐,按每公斤体重1克的量喂给,并给予大量饮水;用恩诺沙星、强力水肿消、水肿特灵等中的一种注射液配合适量地塞米松、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5%的葡萄糖水200-400毫升、安钠加05-2克、20%甘露醇50-100毫升混合后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以缓解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仔猪白痢的病因、预防及痢疾冶疗方法


仔猪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2~3周龄的仔猪非败血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和黄痢相比一是发病时间晚1~2周,二是粪便颜色为白色或灰色。通常仔猪出生后2~3天发病,腹泻,7天后粪便变白、灰白、或rǔ白色,而且恶臭,病初仔猪体温、精神、食欲均接近正常,而后腹泻,食欲消失,脱水,眼凹陷,最后虚脱而死亡。

发病特点:

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发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

主要症状:

突然腹泻,无呕吐,粪便呈rǔ白、灰白或黄白色浆状,有腥臭味,体温不高,被毛粗乱,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不洁。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病久者消瘦、脱水,生长发育受阻。剖检可见卡他性肠炎病变,肠内容物呈糊状,灰白色,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预防方法:

1、母猪临产前21天注射大肠杆菌K88、K99二价工程苗,或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注意栏圈、用具、食料及母猪奶头的卫生,搞好接产消毒,让子猪能吃上卫生初rǔ,给仔猪提早补料,以锻炼其肠道消化机能。

2、可用庆大霉素+阿托品肌注;痢菌净或氟哌酸+VB2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让其内服活性炭(木炭也可),效果更好,一般用药3~5天即可痊愈。

3、给初生仔猪注射铁剂,经产母猪加喂抗贫血药物,如硫酸亚铁250毫克、硫酸铜10毫克、亚砷酸钠1毫米每天1次,从产前1个月开始到断奶停止。此外,预防接种遗传工程苗,在2~4日龄给rǔ猪注射或以母猪的1/2用苗量稀释于20毫升冷开水中,滴入rǔ猪的口腔内。这些措施皆可预防和治疗仔猪的黄白痢疾病。

冶疗方法:

发现仔猪白痢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初期使用一支灵口服效果较好,如单方治疗效果不明显,可立即改用其他药物。口服药有:土霉素、黄连素、环丙沙星等;肌肉注射药有:肠炎速克、止痢先锋、痢菌净等。另外,为防止脱水应口服补液盐:

(1)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一100毫克,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2)磺胺眯15克、次硝酸秘15克、胃蛋白酶10克、龙胆末15克,加淀粉和水适量,调成糊状,可供15头小猪用,上下午各一次,抹在小猪口中。

(3)敌菌净加磺胺二甲啼陡,按1:5配合,混合后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首次量加倍,每天内服2次,连服3天。

(4)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5毫升含10万单位),按每千克体重0.5毫升肌肉注射,配合同剂量口服,每天2次,连用2-3天。

(5)链霉素1克,蛋白酶3克,混匀,供5头小猪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3天。

另外,子猪发生白痢,也可用紫皮大蒜500克(去皮),甘草120克,加入白酒500毫升,浸泡2-3天,混合适量百草霜,分成40剂,每猪每天1剂,连服2-3次。也可用甘草根茎按每头子猪3-15克的用量加入大蒜0.5公斤,切碎后加入白酒0.5公斤,浸泡2天,混合适量百草霜,分成40剂,每猪每天1剂,连服2-3次。如果用生甘草15克,荷叶60克,煎汁喂母猪,也可预防子猪下痢。

鲟鱼气泡病的症状及冶疗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鲟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

病重的鲟鱼是较难恢复的。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可用如下方法:

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

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

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2)继续进行治疗

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

①内服药饵。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把以上药同饲料一起作成药饵,连续喂养7天,可以鲨司提内的有海细菌,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增加他的营养,提高抗病力。第一餐用药时,建议增加25-30%药量,第二餐回复正常用量。

②进行体外和水体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药浴消毒。方法为留20-30厘米水深对鱼进行药浴消毒,30-45分钟后加入新水。鱿鱼一般的消毒剂药性都比较烈,而且每个渔场的水质情况都不相同。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让你自己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鱼池用药浓度,在你确定病因选准用药后,你不妨花2-3小时做一个药物浓度的梯度毒性食盐,这会比照搬别人的经验浓度有更切合实际一些,第一次用药就有效,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说明用药(说明书)的浓度之上设3-4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增加0.25ppm或0.5ppm或1.00ppm等,以这些浓度的药液进行试验取水20升5条鲟鱼,防在不同浓度药液的大盆中进行观察、计时,当两个小时左右,最高浓度盆里的鲟鱼有不适应时,取次高浓度作为治疗的标准浓度,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这个浓度可作为以后用药的知道标准。

这里寻定2.5ppm浓度作为用药的标准浓度,外用消毒应该连续3天之后停止3天,再次连续消毒3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43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