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大眼幼体少量死苗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地点:安徽宣城水阳
时间:2014.04.16
技术员:付雷朋
养殖品种:螃蟹大眼幼体(工厂苗)
面积:20亩
水位:35公分
水质指标:良好
养殖状况概述:
放苗前:
1.进水后,用解毒百分百解毒(解除菊酯和石灰残留)
2.第二天用超浓缩氨基酸营养液肥水
放苗后:
1.大眼幼体在下塘第二天上午出大批游边、靠岸现象
2.引进一部分新水撒进颗粒氧效果并不明显,岸边出现少量死苗
处理方法:
1.免疫多糖每袋3亩全池化水泼洒+应激解毒灵每袋2亩二台边干撒
2.当天下午用绿水宝每桶10亩全池泼洒
处理结果:
第二天游边靠岸苗种减少百分之九十,下水的苗体变态全部正常
对比结果:
周边同批的苗种,使用粪肥、没有进行水体解毒处理的池塘苗种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
提醒建议:
1.苗种塘在进水两天后,放苗前一定要对池塘水质进行水质检验
2.杜绝前期在池塘干撒鸡粪和猪粪等有机肥料
3.放苗后天气变化时要预防苗种缺氧和出现应激反应

相关推荐

河蟹大眼幼体的生活习性



大眼幼体因其1对较大的复眼着生于长长的眼柄末端,显露于眼窝之外而得名。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在内部器官和外部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其生活习性也发生大的变化。
大眼幼体具发达的游泳肢,所以游泳速度很快。由于平衡囊的发育,能平衡身体采用直线地定向游动。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有发达的大螯和步足,故兼有很强的攀、爬能力,不仅可以在水底爬行,还可攀附于水草茎叶上,最后1对步足末端的钩状刚毛,常可用于钩挂于水草和岸滩砂等处,而不致被水流冲走。
大眼幼体已具有鳃和鳃腔,可以短时离水生活,故常附于水草、池壁上,不致像溞状幼体离水后即死亡。因此,运输蟹苗多采取干法运输。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已具备更强的调节体内渗透压的能力,适应于淡水生活,故表现出明显的趋淡水性。河口水域成群的大眼幼体随海潮进入江河,形成蟹苗汛。
大眼幼体形态是介于溞状幼体和幼蟹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后的幼蟹阶段适宜于淡水浅滩环境生活,故大眼幼体表现出向浅水区活动的习性,自然条件下往往群集于江河、湖泊的岸边浅水区。
大眼幼体食性较溞状幼体更广。它不仅可以滤食水中细小的浮游生物,也可捕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如淡水枝角类、桡足类,因其有强大捕食器—螯足,在游泳或静止时足可轻易地捕捉大于自身体积数倍的卤虫和其他食物。大眼幼体和溞状幼体一样都有捕食同类较弱个体的习性,而大眼幼体凶猛、敏捷、捕食能力强,更易捕捉到溞状幼体或较弱的大眼幼体为食。如何防止大眼幼体捕食同类,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应重视的技术措施。大眼幼体属杂食性,除喜爱动物性饵料外,也能取食水草和商品饵料等。
大眼幼体较溞状幼体有更强的趋光性,除直射光外,都喜在水表面活动。晚上,可以用灯光诱使其密集。当大眼幼体发育成仔蟹,便不表现这种趋光性了,所以收获时需要利用大眼幼体期趋光性从育苗池中捕捉,因为到仔蟹期就难以集群收获了。

河蟹蜕壳后伤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地 点:南京溧水
养殖户:李老板
面 积:33亩
【池塘情况】
水质上风口浑浊、略有透明度,下风口较浓,有少量油膜,平均水位70公分左右,伊乐藻暂时正常,无脏物附着且有白根。3-4天前巡塘可见草下边上有大量空壳,草上饵料剩余较多,最近几天突然发现螃蟹伤亡,一天伤亡20-30只不等,而且逐步增加。观察伤亡螃蟹有部分软壳,肝脏、鳃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颜色部分发白,鳃丝发黑,肠道无食,池边上发现少量螃蟹白天伏草,活力较差。
【水质指标】
PH:9.2
氨氮:0.5mg/L
亚硝酸盐:0.2mg/l
【情况分析】
池塘水质情况较差,表现为有机污染物较多,滋生大量有害细菌。同时由于不注重改底,底部吃剩的小鱼等脏物发酵分解,产生油膜,导致水浓,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升高。正逢螃蟹大量蜕壳,严重影响螃蟹蜕壳,螃蟹蜕完壳后体质较弱,毒素和有害菌的侵袭导致部分螃蟹蜕完壳后伤亡。
【处理措施】
1.第一天上午,使用卫底(2亩/袋)全池干撒,改底增氧,氧化底部过多残饵。
2.第一天下午使用FS活力菌(2亩/袋),全池泼洒,分解水中过多有机污染物。
3.第二天上午,全池泼洒优碘(2亩/瓶),杀灭有害菌,控制细菌性疾病蔓延,隔一天再用一次。
4.第二天下午,使用金维安(3亩/袋),全池泼洒,增强体质,同时用利肝舒拌料,连喂3天,保肝护肝。
【处理后回访】
用药2天后,回访李老板,发现伤亡有所控制,基本维持在3-5个一天,水体透明度有所提高,白天无螃蟹上岸伏草。
【总结】
到了养殖中后期,水质环境较差,螃蟹蜕壳往往会出现大量伤亡,因此建议一定要在大量蜕壳前将水质调好,做好预防工作,并且在蜕壳后一定要及时消毒,减少蜕壳后螃蟹不明原因死亡,只有做好“蜕壳前解毒、蜕壳时强体、蜕壳后消毒”这三步,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螃蟹蜕壳期伤亡,提高蜕壳成功率。

近期河蟹拉脚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自二壳以来,许多河蟹养殖区(溧水、金坛、溧阳等地)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河蟹拉脚现象,通过大量走访,笔者发现今年的拉脚现象比去年严重得多,且爆发晚持续时间长(去年集中在1-2壳之间,今年从2壳一直持续到现在)。
许多养殖户起先不注意,等到二壳后拉水草时才发现草中大量拉脚蟹,拉脚蟹体质差、不吃食、残肢很难再生,大部分无法坚持到下次蜕壳,更不用说度过高温了。因此在高温季节来临前,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归纳出以下四点河蟹拉脚的原因:
1、苗种:许多人把拉脚现象简单归结为营养和环境因素,而忽略了苗种自身的问题。有些养殖户认为:第一壳蜕得很好,没有伤亡,肯定跟苗种无关。然而笔者发现在第二壳出现拉脚的螃蟹中,很多蟹的规格大小明显比正常二壳的螃蟹小得多,其实这些拉脚蟹都是正在蜕第一壳,由于苗种质量差导致其蜕壳极其缓慢(懒蟹),形成大量拉脚现象。
2、营养:河蟹每次蜕壳前都要先进行营养储备,很多养殖户认为前期吃小鱼因此只要补钙就行了,而忽略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的加强,造成蜕壳无力。同时二壳以后许多人都还是两天喂一次,河蟹营养积累不够,导致拉脚频繁。
3、缺氧:今年拉脚现象严重的塘口,大部分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水草长势旺盛,清澈见底;二是水体浑浊、透明度极低。这两种水质的共性就是藻类较少、晚上溶氧低。水草虽旺但前期水位浅,白天溶氧溢出,晚上耗氧剧烈,形成“氧债”,螃蟹在草中蜕壳,水草过密,一旦缺氧,蜕壳无力,形成拉脚现象。
4、应激:今年4、5月份阴雨天居多,天晴后温度一下子回升,加上水位浅,导致早晚、昼夜温差较大,河蟹应激反应重。同时水质过清、水草过密的塘口PH波多较大,易引起刺激而出现拉脚现象。
针对拉脚现象提出的几点建议:
1、饵料要天天喂,定期添加金维安+离子钙拌料,保证蜕壳期所需营养。
2、拉水草避开蜕壳期,在蜕壳前水草要及时疏通。
3、草旺水清的塘口拉完草后用藻乐肥+膏肥专家肥水,防止水体缺氧。
4、适时提高水位,及时肥水,缓解温差、PH变化过大。
老塘口要经常改底,缓解底部缺氧和毒素产生,使用卫底(2亩/袋)定期干撒。

河蟹吃料差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进入小满后,许多养殖户都反应最近河蟹吃料非常差,不管是投喂小鱼还是商品饲料、粗饲料,河蟹不怎么吃,草上、周围浅滩处及料台上大量剩饵,造成浪费、败坏水质。
其实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跟水质、天气及河蟹本身的代谢能力有关,河蟹属杂食性,光靠吃池底的腐殖质、螺蛳、水草等动植物就能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偶尔不上来吃料不必担心,但若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
笔者通过调查走访,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原因:
1、螺蛳过多。清明时节螺蛳投得过多(600斤/亩以上),一方面导致水质难肥透明度极高,光照过强,河蟹天生惰性、惧强光,长时间伏于水底,活动量少,觅食行为减少;另一方面螺蛳前期繁殖导致中期底部大量螺蛳(特别是幼体,皮脆肉嫩,蟹喜食),相比于传统精粗饲料河蟹更爱吃螺蛳,出现不吃料的情况。
2、水温低。今年前期气温较低,持续时间长,河蟹新陈代谢能力差,蜕壳较同期稍晚,并且长时间在低温水体环境中,活动量大大减少,导致食欲不佳,吃食减少。
3、青苔过多。水草上及四周浅滩处大量青苔,导致饵料投下去后河蟹摄食不到,活动范围受限,体质差及规格小的河蟹进了青苔丛往往就出不来了。
4、水草过密。许多养殖户水草种植量过大、过密,导致饵料投不下去,大多投在上层水草上,河蟹有抱食习惯,需要遮蔽物,投喂于水体表层(上层水草)的饵料吃不到。
5、应激反应重。近期天气十分不稳定,冷热交替,加上前期水位浅,温差、PH波动大,导致河蟹应激反应重,将水搅浑,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河蟹很少摄食。
6、水体及生理性缺氧。今年由于低温光照弱,水草活力不强,水质浑浊严重,缺氧现象较多。水中杂质、丝状藻等附着于河蟹腮部影响呼吸,同时大量残饵导致亚硝酸盐偏高,生理性缺氧。
7、肝脏病变。由于部分苗种质量差,温度低药残重及缺氧、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二壳后部分河蟹肝脏开始病变,出现花肝、白肝,导致蜕壳不遂、拉脚现象频繁。肝脏出现病变的河蟹摄食量骤减,长期伏于水草下及底部不动,时间一长,必然伤亡。
针对吃食差的几点建议:
1、螺蛳分两次放,清明一次、芒种一次,每次投放量控制在300-400斤/亩左右。
2、保持水体肥度,缓解温差,维持溶氧。
3、草多草密要及时拉,疏通草路,但坂田及周围浅滩处要保持合理的水草量,方便摄食。
4、定期使用卫底,处理底部残饵,使用FS活力菌保持水质清爽不浑浊。
5、每个月使用金维安+肝舒康拌料内服2-3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修复肝脏,提高食欲。

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浑浊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在河蟹的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水体浑浊现象。为此,很有必要作系统地分析和探究,以便于积极而科学地应对。
1.直接的物理因素

蟹池水体悬浮物质过多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由直接物理因素作用产生的主要有:
①强暴雨冲涮地表沿岸(池梗)带入大流量泥浆产生的严重混浊(主要为黏土颗粒)。
②较大风浪冲刷下风岸、尤其是浅水条件下风力导致水的运动引起水层混合作用。
③在具备上层水超过4℃、且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而同时水位较浅的条件下,白天水体受热处于“正分层”,夜里上层水向外辐射强烈而降温较快、密度增大,整个水层发生从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转(全同温),带起了部分沉积物(一定数量表层淤泥的泛起产生的水体的混浊)。

这恰恰通常在处于春季中后期(4-6月)、多为浅水的蟹池中,极易经常性出现,因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叠加效应,导致混浊出现的时间相对较长、混浊度相对较高。夏季高温闷热天遇暴雨强风之后也会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流转而出现混浊现象。蟹池水位春季普遍较浅,实际平均水深大多为0.7-0.8米,这是长期以来出自于期盼“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加快促进河蟹、水草进入生长期”而形成的一种共性缪识或误区,也可以说是“通病”。

在此浅水条件下,实际多少存有“揠苗助长”之嫌,既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加重了时常所发生“倒春寒”的负面作用程度,水温变化加快,且温差变幅较为悬殊,影响河蟹当年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又有悖于水草合理生长期的形成(增强了春季水体光强,使水温较快地上升,水草出现疯长),同时也极易导致水体垂直混合流转,并较长时期地反复作用产生严重混浊。因此,春季水位不宜过浅,保持0.9-1.0米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2.间接的生物因素

一般多发生于上半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泥鳅或河蟹因饵料严重不足引起强烈觅食活动,使水变得混浊,并且水体混浊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水草种群覆盖率成负相关。一般连续阴雨天暂停投饲后就极易出现。只要清淤(保留10厘米左右)、消毒、晒塘到位,泥鳅就不会因此成害,这类塘口清塘时采用茶柏全池泼洒,清除效果尤佳。另外应注意合理的投饲量以保障河蟹摄食所需。

②叶足类的大量繁殖,较易发生在进行过为期不长的干池塘口,即所谓间隙性水体。蟹池常见的多为蚌壳虫等,通常发生在5-6月,蚌壳虫大量出现在水池底,挖掘泥土使水体变成泥汤水,对水草的危害极最大,且多为毁灭性的。蚌壳虫是黄颡鱼、花鲢等天然饵料之一,放种时可考虑套养如黄颡鱼30-50尾/亩(体长约8厘米)、花白鲢20尾左右/亩(规格0.5-0.75千克/尾),以及花骨鱼20-30尾/亩(体长约15厘米),青虾10-15千克/亩(体长约2-3厘米)等,既能增加养殖效益,又有利于食物链结构合理,较好的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其中也包括对蚌壳虫的控制。必要时可通过放入小规格的鲫鱼对蚌壳虫加以吃食清除,不建议使用杀虫剂杀虫,因为杀虫导致河蟹长期应激导致水浑,而且枝角类是杀不光的,这批死了下批又长,掌握规律,虫子虽多,但看草有没有脏!除非虫子导致了泥浆浑,万不得己情况请不要使用杀虫药杀虫。

③有些蟹池水色有时会呈灰白色,表现水体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悬浮有机质较多。通过淤泥层、基肥的合理控制,套养花白鲢等措施,确保水草良好生长,并注意慎用浮游动植物颇为敏感的药物,通常就能得到较好的避免。

④水草生物性脱钙作用产生钙化物沉淀。水草长势情况,施加追肥2-3次,如每隔15天左右一次,如“旺旺单胞藻”2-3亩/袋,同时注意对水草根部的养护,15天左右施用“粒粒草根壮”5-8亩/袋。“超级硅藻王”的用法是选择晴天的9:00前兑水全池均匀泼洒,“粒粒草根壮”的用法是直接堆肥至水草四周。
下雨后水浑解决方案:第一天,“碧水灵”解毒,激活酶源稳定藻相,第二天“活力源”+“超浓氨基EM”以菌养藻,稳定藻相。

猪病难治的原因分析及正确处理方法


摘要: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市场上对于猪肉及其相关制品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猪只的饲养量越来越大,饲养过程中随之会产生许多不良的饲养方式,导致猪群疾病的频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直接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饲养者应该了解猪只的正确饲养,并且掌握猪病的相关治疗方法。现主要阐述目前猪群发生疾病难于治疗的原因,并且介绍正确的饲养与处理方法,以期减少损失。

目前,猪场中疾病不断的发生,甚至是暴发的情况多见,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而且难度逐渐增大,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前养猪业面临的较大难题,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饲养者的不当处理,所以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疾病。

1照搬国外的饲养模式

目前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模式大多没有进行过太多的选择,而是直接从国外照搬的饲养模式和方法,生产中大多会参考国外优良品种的选育模式,单纯并且过分的追求猪只的瘦肉率,而并没有重视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猪只的体质状况对瘦肉率的影响,所以导致目前猪只的瘦肉率的确越来越高,也同样导致猪只对营养的要求更高,对于粗饲越来越不耐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体质逐渐变差,在很短的时间内饲养者单纯的采用药物对猪只进行催肥得到的结果也只是假象而已,一旦遇到疾病的侵袭,就会彻底暴露体质差的根本。所以应该根据情况采取适合自场的饲养方式和用药方法,以期获得真实可靠的经济效益,保证猪场长久稳定健康的发展。

2.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不当

许多饲养者为使猪只的皮红毛亮,随意的将阿散酸等有毒的砷制剂添加在饲料中,但是从促进猪只生长的方面看,在饲料中添加任何剂量的砷制剂都没有什么正面的效果,只是一些饲养者单纯的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眼观效果,而从主观上误导了消费者的意图。除此之外,饲料中添加了高比例的铜,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促进仔猪的生长,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这种效果,会导致大多的饲养者为追求片面的效果,却完全忽视了社会利益,如果铜过量的添加,不仅导致猪只肝脏难以承受对铜过分的分解,还会导致毒素的不断蓄积。而对于腹泻的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高锌可见明显的缓解效果,但是砷的毒素、高铜、高锌等矿物质元素,甚至一些非法添加剂损伤本不堪重负的肝脏的解毒能力,还会逐渐削弱肾脏的排毒能力,最终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肝肾慢性损伤和不可逆转。

3过度添加抗生素

市场中的一些高档乳猪料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的抗生素,以缓解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腹泻情况,更有甚者会在饲料中违规的添加常规的治疗药物,这么操作的结果就是大大的降低猪只免疫力。导致在临床生产中根本不能通过注射疫苗而得到相应的免疫效果,更加严重的结果就是给猪只接种何种疫苗就会发生何种疫病。此外,饲料中过分的添加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造成猪只发病后很难治疗。

4给予过多的高蛋白

目前,很多的饲养者一味单纯的追求饲料的高蛋白和仔猪快速的生长。所以许多的饲料厂家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推出高档的仔猪饲料,也就是饲料中的蛋白添加高比例,但是却忽略了高蛋白的摄入对肝脏造成了过分的压力,完全超出其具有的分解能力,无形中给肝脏、消化系统造成过分的压力,也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仔猪时期对肝脏的损伤使猪成年后生长减缓,料肉比不合理,浪费更加严重而使人不易发现。

5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保健

自国内养殖业发展起来后,国外制药厂看到了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一些用抗生素保健措施,国内一些兽药厂也效仿,本来用于治病的抗生素变成了猪场保健产品,正是这种误导,钱花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疾病反而越来越难治,耐药菌群逐渐增多。此外,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同样使猪的免疫力下降,这也是高热病几年来频发的原因所在。

6正确的解决方法

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必须依靠于生物技术,以新的技术取代老套的所谓的先进技术成果,以更优异的生物产品保证猪只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和拥有健康的体质以应付复杂的养殖环境。

活性乳酸菌发酵保健型添加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养殖业产生深远影响。将引领了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猪场使用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保健,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得到提高,成活率、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从应用情况来看,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变革中的先锋,必将带动整个微生态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必将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养殖场带来更高的收益。

温室甲鱼采食量不多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1、基本情况:
杭州临平沈华良是温室甲鱼养殖户,拥有2个温室大棚,2013年6月8-13日陆续放入3万只杂交鳖小苗,6月10日开始投喂天邦甲鱼全熟化颗粒料。养殖前45天,甲鱼生长良好,1万甲鱼每天吃料15.5斤,水体清瘦,水质指标:pH7.4、氨氮2.0mg/L、亚硝酸盐0.05mg/L,水温32℃。当时给他的建议:用EM菌加糖拌料投喂,用爱水5302、糖、EM菌进行肥水。但是沈老板根据往年养殖经验,在甲鱼吃料、生长均很好的情况下,拒绝了我们的调水方案。养殖61天时,我到沈老板甲鱼场如期进行技术服务,沈老板反应有近半个月没有加料,而且偶尔还有部分水池剩料。
2、技术服务过程:
8月13日,我们进行技术服务,对其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投喂次数:3次(以前2次,刚刚变为三次);增氧:两个棚0.75千瓦/时,3次/天,8小时左右;水温:33℃;水质指标:pH7.4、氨氮:大于10mg/L、亚硝酸盐0mg/L;最近没有吃药,也未进行水体消毒,只在饲料中拌入多维等营养品;有3个水池甲鱼个别死亡。
原因分析:
1)气泵气压太小,增氧不充足,部分水池甚至无法泛起水花,导致水体含氧量下降,水体中有益菌无法生长、繁殖,这样甲鱼粪便和部分少量剩料无法获得充分的分解,水体中氨氮积累;
2)水温高于32℃,甲鱼吃料会大受影响;
3)水体中物质不平衡,随着甲鱼吃料增加,投入水体中的氮也在增加,而水体中并没有额外补充碳源,有益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会导致氨氮积累;
4)水体有益菌未有及时补充,无法形成优势菌,不能对氨氮等物质进行及时转化。
3、处理方式:
1)拌料投喂:1kg饲料中拌入5-10gEM菌(拌料王)和20g糖(葡萄糖或红糖)、75g水;
2)肥水:用爱水(5302)40ppm+葡萄糖80ppm+EM原露40ppm,7天后减半补充一次。
4、结果:

大闸蟹吃同样水草漂浮、长虫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



水草漂浮在水面原因:⑴由于水草根系不发达,抓土不深,当水位上升时易出现水草上浮的现象。⑵如果看到水面有大量无根的水草漂浮,则可能是河蟹夹断池底的水草引起的。
处理方法:⑴人为将草根埋到塘底,同时在水草生长处泼洒水草生态肥,每周使用1次,可使水草浮而不烂,且能促其长出新根。⑵看到池塘中的蟹大量夹草时,一方面应增加饲料的投喂量,也可投放螺蛳等鲜活饲料,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投喂,可减少河蟹夹草的现象。
水草长虫原因:6——8月,由于天气湿热,苦草生长速度较快,此时水草上会长出一种黑色的小虫,苦草生长会因此遭到破坏,虫体吃剩的苦草大量漂浮于水面,破坏河蟹池塘的养殖环境以及降低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处理方法:⑴用喷雾器喷洒阿维菌素,河蟹在蜕壳期间则不可使用。⑵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减少河蟹夹草现象,同时喷洒水草生态肥,保护苦草,并促使其迅速生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5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