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痘的临床症状 蛋鸡痘的防控措施

蛋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在任何品种、性别以及年龄的鸡群均可发病,并且一年四季发生,以秋季和冬季发病率较高。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要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痘的临床症状蛋鸡痘的防控措施。

1、病原及流行特点

蛋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即使在完全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后仍可保持较高的活力,在冷冻干燥的条件下可保持活力达几年之久。但是在腐败的环境中会迅速发生死亡。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秋季和冬季干燥季节多发,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鸡群均可发病,发病的情况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状况、生物安全措施以及免疫接种的状态等。该病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皮肤型和黏膜型,也有可能两种类型同时发生。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病鸡脱落的痘痂通过皮肤和黏膜的伤口感染,如秋季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不良的饲养管理、鸡群过于拥挤、鸡舍通风不良、阴暗潮湿、鸡群打斗、啄癖、营养不良以及感染寄生虫病都可导致发生该病。虽然该病的死亡率较低,但是如果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则会引起鸡群大量的死亡。

2、临床症状

该病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及两者混合型,每一类型都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皮肤型和黏膜型通用的临床症状为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羽毛蓬乱无光泽,呆立不喜动,产蛋量明显降低,甚至停产,部分病鸡会出现结膜湖红,鼻流黏液的现象,体温升高至43-43.5℃,个别病鸡会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喘,在鸡冠、口腔、眼睑、肉髯等部位会出现芝麻到黄豆大小不等的表面粗糙、坚硬的结节状的黄灰色痘疹。

皮肤型。主要在头部的皮肤、腿、脚、泄殖腔以及翅膀内侧等皮肤上形成痘疹。最初会在鸡冠、肉髯、啄角以及眼皮和耳球的皮肤表面形成灰色的麸皮状覆盖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迅速长出结节,开始为灰色,然后呈黄灰色,并且会逐渐的增大,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干硬,其中含有黄脂状的糊块。有时结节的数量很多而相互的连接起来产生大块的厚痂,严重时会导致双眼完全闭合,无法睁开。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性症状,蛋鸡的产蛋量会减少。

黏膜型。这一类型又可称为白喉型,在雏鸡和成年鸡中的病死率较高。主要是指在蛋鸡的口腔、咽喉等黏膜部位发生的痘疹。最初表现为黄色的圆形斑点,逐渐扩大然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的不易被剥离的假膜,如果强行剥离会引起出血。在口腔和舌头部位形成白色的溃疮,当痘疹蔓延至喉部后,会堵塞气管,引起病鸡呼吸、吞咽困难。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因假膜增生而完全的阻塞喉头引起病鸡窒息死亡。当鼻黏膜或眼部黏膜发生痘疹后会出现眼睑肿胀,结膜充满浓性或者纤维素性的渗出物,鼻内有黏液流出。

混合型。混合型是以上两者的混合类型,表现为皮肤型和黏膜型共有的临床症状,病情较为严重,一般死亡率较高。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由外观可见头部、鸡冠、肉髯、啄角、眼睑发生肿胀,有豌豆大小的粗糙、干硬的结节;在口腔、舌头、咽喉、气管部位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剖开气管可见喉头气管中有大量的白色豆腐渣样的块状物紧贴在器官和喉头上,并且不易剥离,严重时溃疡灶会深入气管内层,喉头会被硬结节堵塞而导致呼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鼻腔内有浆液性的分泌物;肠黏膜有出血点。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的异常病变,有的病鸡脾脏、肾脏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

4、诊断方法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但是有的呼吸道疾病也有与黏膜型鸡痘相类似的症状,因此在诊断时要注意区别,为了进一步确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取病死亡鸡的病料制成悬液,给健康鸡皮下注射,5天后可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即可确诊为该病。

5、防控措施

对于该病除了要及时诊治外还要做好日常的预防工作。通过接种疫苗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对没有患病的雏鸡以及育成鸡要注射鸡痘疫苗,接种方法为将疫苗稀释100倍后刺种在翅膀内侧无血管的皮下,接种时间为每年7-8月份,免疫期为3-5个月。

对于已发病的鸡群,要做好诊断工作,一旦确诊为该病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皮肤型治疗方法是用镊子将痘疹小心剥离,伤口用碘酊消毒。如果口腔和咽喉黏膜部位的假膜影响进食和呼吸,则也可用镊子剥离后再用碘甘油消毒。同时结合使用药物治疗,可用黄芪多糖口服液加水350mL,分上下午让鸡自由饮用,连用3-5天。还可使用中药板蓝根10g、金银花5g、连翘6g、栀子5g、赤芍3g、车前子4g,用水煎2次,拌料喂服,再肌肉注射1%黄连素2mg,连用3天,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可治愈。

鸡痘的诊断与防治Yz023.com

鸡的潜伏期约为4~10天,多表现皮肤型或白喉型,或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病鸡表现的一般症状常见增重受阻、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衰弱,蛋鸡发病时表现暂时性产蛋下降。病程一般为3~4周,混合感染时则病程较长。
皮肤型表现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冠、肉髯、喙角、眶周、两翅内侧皮肤、胸腹部和泄殖腔皮肤可见结节,有的为散在性小结节,有的为小结节融合成大块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型,颜色为浅黄褐色到深褐色不等。结节干燥前切开可见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出现瘢痕。但温和型仅在冠和肉髯上出现局灶性小结节。
白喉型表现在口腔、食道或气管粘膜表面形成微隆起、白色不透明结节,以后迅速增大并常融合而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样膜,将其剥去可见出血糜烂。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窦肿胀和食管发炎。
若为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被侵害,病情较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一鸡痘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二鸡痘的诊断与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鸡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减少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防止发生外伤。发生鸡痘时,要严格隔离病鸡,剥除的鸡痘结痂不能随便乱丢,可用纸包好后再淋上煤油集中烧毁,对鸡舍、用具要用2%的烧碱水进行消毒。
2、免疫接种目前用于本病的疫苗主要有鸡痘病毒鹌鹑化弱毒疫苗和鸽痘病毒疫苗,它们是用鸡胚或细胞培养制备的,以细胞培养制备的弱毒苗效果较好。
接种方法主要是翼翅刺种法和毛囊法两种,翼翅刺种法是用钢笔尖或注射针蘸取疫苗在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种;毛囊法是拔去腿部外侧羽毛,用消毒毛笔或小刷蘸取1:10稀释的疫苗涂擦在毛囊上。

相关阅读

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弱毒疫苗免疫进行预防。鸡痘病主要危害雏鸡,会导致雏鸡的死亡率升高。该病是由于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渐的升高,严重威胁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1、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诊断。鸡痘在雏鸡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并且雏鸡在患病后的死亡率也较高。传染源为病鸡或者带毒鸡。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脱落或者碎散的痘痂通过工作人员的衣物、车辆、工具、注射器、空气、皮肤或者黏膜损伤将病毒带入。鸡痘的发病率为10%~70%不等,死亡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黏膜型和混合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夏季、秋季以及初冬患皮肤型的较多,冬季患黏膜型的较多。夏季则以混合型为主。该病的主要诱因、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高低主要由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饲养密度、鸡舍潮湿程度以及鸡群的营养状况决定。另外,该病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病等,会使雏鸡的病情加剧,死亡率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有的长达2周,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则病程更长。该病的症状较为明显,根据痘疹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黏膜型、皮肤型,或者两者的混合型。如果是单纯的鸡痘病,皮肤型主要可在病鸡少毛或者无毛的部位皮肤有痘疹,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当痘疹逐渐增大后会发生相互的融合,形成高于皮肤表面的灰褐色的厚痂,发果在眼部会导致眼睑封闭。黏膜型则可在鸡的口腔和咽喉的黏膜上有黄白色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后形成一种坏死性不易脱落的假膜,从而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混合型则是皮肤以及黏膜均被损坏。如果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后则在表现为鸡痘的临床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具体要视继发感染的疾病来判断。

根据病理变化诊断。各种鸡痘类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果是单纯的感觉鸡痘病毒,则内脏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在皮肤或者口腔、咽喉的黏膜处有痘疹或者假膜,有时会在气管的局部位置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有个别病例会出现肝脏肿大,盲肠以及扁桃体轻微肿胀。当与其他病菌发生继发感染时,因感染的病菌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除了会在病鸡皮肤、黏膜处可见痘疹、假膜外,同时还会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心包膜混浊、黏连,并且在膜上附着有纤维素性蛋白,肝脏发生肿大,并且质地变硬,肠管壁增厚,有弥漫性出血。

根据实验室诊断。对皮肤型鸡痘病通过典型症状即可确诊,而黏膜型则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后,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法、PCR、免疫荧光技术等。

2、防控措施

鸡痘病的防治需采用综合的技术措施,要从多方面人手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环境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注重日常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免疫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末夏初,选择鸡痘病毒疫苗进行免疫,蛋雏鸡要在7日龄开始接种,一般在免疫后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产生免疫力,雏期的免疫期为2个月,第二次免疫则要在蛋鸡开产前或者3月龄前进行。最适宜的免疫就去是刺种方法,效果最好,不宜使用肌肉注射和饮水免疫。在接种时不宜刺种过深,以刺破皮肤液体渗入皮肤即可。接种后的7~l5天要观察皮肤是否有黄色的突起或者痘痂长出,如果没有则说明免疫失败,需要补种。

如果发病,要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则要及时的淘汰处理,要通过焚烧或者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未发病的鸡群则要进行紧急的接种,同时还要对环境、工具、料槽、水槽以及病鸡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需要连续消毒10天。对于不同类型的鸡痘要对症治疗。对于皮肤型,可先用消毒过的镊子将痘疹小心的剥离,然后涂上碘酒。对于黏膜型则可用镊子将口腔黏膜上的假膜剥掉,再使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涂上碘甘油。在治疗时要将剥离的痘痂、假膜烧掉或者深埋,不可乱扔,以防止病毒扩散。另外,还可以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对于发病鸡群要全群连饮病毒灵5天,在饮水中添加卡那霉素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同时可使用中药治疗,建议药方为:龙胆90g、板蓝根60g、升麻50g、野菊花40g、金银花40g、甘草30g、连翘30g加工成细末,每天按每只鸡1.5g拌于饲料中,分上下午饲喂病鸡。

鸡痘疾病的防控及预防


鸡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风行。在肉用仔鸡群中夏季也可风行鸡痘。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

患鸡痘病的症状分不三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混杂型。

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嘴部分,有大小不同的痘疮,经常因看不见和寻食难而死亡。

白喉型(粘膜型)、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蔼管等粘膜外表,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于粘膜外表,以后小结节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病鸡采食艰巨,有时嘴无法闭合、张口呼吸,死亡率较高。

混杂型:即以上二种同时涌现,病势最为严重。

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防毒苗。经常维持鸡舍干净、单调,特别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治疗鸡痘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避免并发症。皮肤上的痘痂,通常不作治疗,必要时用干净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对白喉型鸡痘治疗作用不大,宜尽快淘汰。

蛋鸡腹泻的防控


每年季节交替气候多变时,鸡因受到不同程度的应激,导致机体体质和抵抗力下降,易发大肠杆菌病、肠道型感冒、肠道型新城疫以及各种寄生虫病等引发的鸡腹泻病,其原因及防治方法如下:

球虫病

多呈隐性感染,初期可见红粪、料粪、西红柿样粪便,后期易与大肠杆菌病及肠道各种厌氧菌病混感形成肠毒综合症,可见粪便呈红色、黄色、浅绿色及料粪同时存在,后期严重水泻、下痢。剖检初期可见肠道壁增厚,有细小出血点,内有红色内容物,后期发展为肠毒综合症后,可见肠道壁有厚有薄,厚的表面有麸皮样物质,薄的透明发黑,内有黑色、红色、黄色内容物。

防治

治疗本病主要以磺胺喹恶啉钠、盐酸氨丙啉、妥曲珠利为主,根据情况配合肠炎药物黄连素等。

肠道型感冒

前期表现为呼噜、咳嗽,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5%~30%,个别鸡精神沉郁、排水样或绿色便;后期呼吸道症状减轻、采食量回升,大群鸡开始排白色牛奶样或水样粪便,严重的可见黄、绿、红三色水样便。

前期剖检可见腺胃乳头水肿,全身脂肪出血,肌胃壁出血,肌胃角质膜易剥离,肠道增厚出血,内有绿便,卵巢坏死、充血;后期可见肠道变薄透明,内有黄色、绿色麸皮样物质,卵巢坏死。

防治

第一疗程用黄芪多糖+抗病毒药物+退烧解热药物上午饮水,头孢噻肟钠下午饮水,清瘟败毒散和鱼肝油拌料连用5~7天;第二个疗程用抗病毒药物上午饮水,双黄连口服液下午饮水,禽菌灵和鱼肝油混合拌料,连用5~7天。恢复后,定期在料中加入禽菌灵,长期加入微生态制剂预防腹泻病的反复。

肠道型新城疫

前期有呼吸道症状,呼噜有啰音,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5%~30%,部分鸡精神沉郁,普遍排绿色粪便,后期常伴有呼吸道症状,排黄色稀粪,严重的白痢、水泻。一般新城疫比感冒呼吸道症状时间长,剖检可见腺胃乳头明显出血,肠道淋巴滤泡肿胀出血,肠道壁增厚、出血,内有黄绿色物质,严重肠道壁变薄、内有水样物。

防治

紧急接种,对肠道型新城疫治愈率较低。第一个疗程用生物制剂+黄芪多糖上午饮水,阿莫西林下午饮水,用清瘟败毒散+白头翁散+鱼肝油拌料;第二个疗程用生物制剂上午饮水,喹诺酮类药物下午饮水,用禽菌灵+鱼肝油拌料,恢复期定期在料中加入禽菌灵。

大肠杆菌病

初期多表现为排浅绿色稀便、白痢较多,后期严重的呈水泻,病鸡尾部、背部、翅部羽毛变脏,有时可见尾部玷污白色、浅绿色粪便,多在病毒病后期继发感染,单独暴发少见。一般剖检都带有包心、包肝、卵黄性腹膜炎,主要病变在肠道,肠黏膜增厚,内有黄色、浅绿色内容物,后期肠黏膜变薄透明,内有水样、麸皮样物质。

防治

一般在治疗病毒病同时注意预防大肠杆菌病,用禽菌灵或清瘟败毒散配合鱼肝油拌料,连用5~7天;治疗可用喹诺酮类药物,饮水连用3~5天。

应激综合症

由于气温突变、突然惊吓、疫苗接种、饲养管理不当(如密度过大、舍内空气污浊、饲喂方式、光照程序骤变等)各种应激导致,发病快,以水泻为主,伴有料粪。

防治

经常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增加抗应激能力,长期在料内添加微生态制剂增加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改善肠道环境。

蛋鸡禽霍乱的临床症状 蛋鸡禽霍乱的防治措施


禽霍乱,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常为散发性,传染途径一般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以突然发病、下痢,出现急性败血症症状;慢性型以鸡冠、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特征。该病自然潜伏期一般2~9d,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常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对养鸡业危害甚大。鸭、鹅、火鸡等同样发生严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蛋鸡禽霍乱的临床症状蛋鸡禽霍乱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禽霍乱又称为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一些家禽和野禽对巴氏杆菌易感,其中在鸡群中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并且多发生在成年鸡的阶段,鸡群中生产性能好、生长发育良好的鸡更易发病,而且公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母鸡。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较多,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者伤口进行传播。该病可以经由排泄物、分泌物、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动物、人、寄生虫等媒介传播,因此传播速度非常快,发病率较高。该病的诱发和传播与饲养管理及饲养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饲养管理不当,鸡舍环境卫生较差、舍内温度不适宜、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气候突变、长途运输以及患寄生虫病等都会促使该病发生和流行。虽然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夏末、秋季和冬季是该病大肆流行的季节。

2、临床症状

该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潜伏期为2~9天,其中最急性型发生于该病流行的初期,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较快或者生产性能较高的蛋鸡身上,一般在发病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常发生蛋鸡死于产蛋箱内,或者是采食和饮水时突然发生强直性抽搐而死亡。

急性型常见于发病的中后期,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较差,食欲减退,甚至不采食,呼吸急促,张嘴喘气,口鼻处有黏液,站立不稳,体温升高,可达到43~44℃。羽毛蓬乱,发生剧烈腹泻,所排泄的粪便为黄色或者绿色水样便,其中混有黏液,有的甚至会混有血液。蛋鸡在产蛋期会停止产蛋,产蛋量急剧的下降。有一些蛋鸡所产蛋壳的颜色异常,产褐壳蛋的颜色变为桔白色,并且蛋壳质量变差,表面粗糙,有碳酸钙沉积渣。

慢性型多见于该病的流行后期,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不愿走动,缩颈闭眼,鼻窦肿大,鼻孔内有黏性分泌物流出,呼吸不畅。常有腹泻发生,食欲下降。病鸡贫血、消瘦,关节肿大,跛行。有些病鸡的肉髯有肿胀、坏死、脱落的现象。病程较长的病鸡生长发育受阻,产蛋量下降,并且长期无法恢复正常。

3、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急性型和慢性型病例剖检可见气管轮层出血,黏膜充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可见明显的出血点,心包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心肌和心内膜有出血点;肺充血或出血;肝肿大,质地脆弱,上面散布许多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或者有黄色的斑点;脾脏大;肾脏肿大,输尿管内有白色的尿酸;肌胃黏膜有出血斑;肠黏膜充血,肠壁有瘀血斑或出血点;输卵管黏膜充血,卵巢内有坏死且已干瘪的卵子,有的卵泡爆裂;肠道出血,其中以十二指肠有严重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淋巴出血。

4、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的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主要方法是无菌采集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较多的革兰氏阴性、两极为椭圆形的球杆菌。用接种环取病料接种在血液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后可见无色透明的圆形、边缘整齐的灰色菌落,并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

另外,还要对该病进行药敏实验,不但可以进行诊断,还可以选择适宜的高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用纸片法,实验结果可见对头孢、卡那霉素等高敏,对红霉素、恩诺沙星轻度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5、防治措施

对该病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以消除降低机体抵抗力的不良因素,首先要保持鸡场以及鸡舍内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污,定期进行消毒,保持鸡群内适宜的饲养密度,做好通风换气的工作,保持舍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加强日常的营养供给,可以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一些保健类药物以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引种时要注意从无病的种鸡场引种,并做好隔观察工作,注意在养殖时不可与其他禽类混养。另外,可以选择霍乱疫苗定期进行科学合理免疫接种使鸡群获得该病的免疫力,可以有效的预防该病发生。

如果发现该病要及时的隔离饲养,将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消灭病原。并及时使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一般磺胺类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好,也可以使用实验室筛选的高敏药物。还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做好消毒工作,包括场地、鸡舍、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蛋鸡新城疫的发病原因 蛋鸡新城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鸡瘟”,即所谓亚洲鸡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日龄的鸡均能感染,20日龄—60日龄鸡最易感,死亡率也高。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和坏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新城疫的发病原因蛋鸡新城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1、发病原因

野毒污染。新城疫传播的途径很多,鸭、鸽、鸵鸟等都可带毒,并且散毒的范围广,如果养鸡场的综合防疫做的不到位,极易将病毒带入鸡群,一些免疫力较差的鸡群是易感群体,并且该病毒可广泛传播,污染环境,当抵抗力低的鸡感染后就会发病。

饲养管理不当。鸡群饲养管理不当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有些养鸡场将不同阶段的鸡混合饲养,这样就易导致病苗的毒力复壮并扩散,从而使疫病流行。另外,鸡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以及应激状态下的抗病能力较差,因此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如温度不适宜、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等都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影响到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鸡群发病。

免疫程序不合理,也是造成成鸡群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目前的养鸡场的免疫水平较高,雏鸡一般都具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但是如果雏鸡在出生后过早的首免就会导致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或者几种疫苗同时免疫时机体会形成免疫空白期。如果此时有野毒进入则会引起鸡群发病;如果接种剂量过高,或者频繁免疫也会导致机体的抗体水平低下,导致该病的发生。另外,疫苗因运输、保管、使用不当等会使疫苗失效而引起免疫失败,一旦受该病毒侵害则无法产生抵抗力而发病。

除了以上几点外,如果对病死鸡以及淘汰鸡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病毒的扩散,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不按工作流程工作也会导致此病发生和流行。

2、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时会发出湿哕音,病鸡精神高度的萎顿,食欲减退或者废绝,发病鸡下痢严重,排泄绿色的稀粪,并伴有神经症状的出现,表现为歪头扭颈、转圈,严重者还会瘫痪。产蛋鸡的产蛋量会明显的下降,产软壳蛋的数量增多,有的会出现假产鸡。该病在发病2-3天会出现陆续的死亡,约1周后死亡数量增加,因饲养管理水平不同以及病情控制是否到位,死亡率一般为10%-90%。

大多数的病例肉眼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剖检病死鸡后可见明显的病变。首先病死鸡的喉头充血、出血,扁桃体、气管黏膜、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盲肠、泄殖腔黏膜出血,头部的皮下、脑膜、脂肪以及其他的组织部位也可能有出血的地方。病死的气囊壁增厚,在腹腔内有黄白色的物质渗出。其他部位无明显病理变化。

3防控措施

因该病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必须建立良好的防疫体系,除了要科学的接种疫苗外,还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与传播。

科学免疫。对该病预防主要以免疫接种为主,要科学免疫。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以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可靠性。在购回疫苗后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对疫苗进行妥善的保存和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力。在免疫前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新城疫的免疫程序,要综合考虑到鸡群的免疫状况、饲养管理水平、应用范围等选择适宜品种的疫苗、免疫方法以及接种的次数等。确定好首免的日龄,避免出现免疫空白期,在接种时要注意其他疫苗对新城疫的免疫干扰作用,并且要注意接种的剂量,弱毒苗的免疫方法采用点眼滴鼻的方法。在接种疫苗后的10-15天要检测疫苗的免疫效果,1-3个月后再进行检测,以确定再次接种的时间。在接种疫苗后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增强免疫效果,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一般选择使用的药物主要为黄芪多糖、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免疫增强剂。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对防控该病很有必要。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做好养殖环境净化工作,另外,良好的环境与饲养管理水平还可以提高鸡体的抵抗力。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保证鸡群获取充足的营养,饲料中要保证各营养物质充足、配比合理。为鸡群提供适且的生活环境,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工作和定期的消毒工作,保持鸡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加强通风换气的工作,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根据鸡的大小合理调整饲养密度。另外还要做好鸡群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在发病时也要注意合理的用药。防止免疫机制受到破坏。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技术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养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当鸡群发生新城疫后控制该病的传播,及时的使用弱毒苗接种,在免疫接种同时可用阿莫西林饮水,每天2次,连用3天。此时还要加强管理,减少鸡群发生应激反应。

鸡新城疫的病原学
鸡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核酸为单链RNA。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300nm。由螺旋形对称盘绕的核衣壳和囊膜组成。囊膜表面有

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含有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NDV血凝素可凝集人、鸡、豚鼠和小白鼠的红细胞。溶血素可溶解鸡、绵羊及O型人红细胞。病毒感染要经过吸附、穿入、脱衣壳、生物合成、装配及释出等六个阶段。在感染发生时,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是关键的两个阶段。鸡是NDV最适合的实验动物和自然宿主。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保毒时间最长。NDV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一周左右,在56℃存活30~90min,4℃可存活一年,-20℃可存活10年以上。一般消毒药均对NDV有杀灭作用。一般消毒药均对NDV有杀灭作用。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含毒时间最长。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强,在4℃可存活1~2年,一20℃时能存活10年以上;真空冻干病毒在30C可保存30天,15℃可保存230天;不同毒株对热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差异。本病毒对消毒剂、日光及高温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即可很快将其杀灭,很多种因素都能影响消毒剂的效果,如病毒的数量、毒株的种类、温度、湿度、阳光照射、贮存条件及是否存在有机物等,尤其是以有机物的存在和低温的影响作用最大。
流行病学
NDV可感染50个鸟目中27个目240种以上的禽类,但主要是发生在鸡和火鸡。珍珠鸡、雉鸡及野鸡也有易感性。鸽、鹌鹑、鹦鹉、麻雀、乌鸦、喜鹊、孔雀、天鹅以及人也可感染。水禽对本病有抵抗力。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的粪便及口腔粘液。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尘土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传染易感鸡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空气和饮水传播,人、器械、车辆、饲料、垫料(稻壳等)、种蛋、幼雏、昆虫、鼠类的机械携带,以及带毒的鸽、麻雀的传播对本病都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较易流行。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鸡均能感染,但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大龄鸡。纯种鸡比杂交鸡易感,死亡率也高。某些土种鸡和观赏鸟(如虎皮鹦鹉)对本病有相当抵抗力,常呈隐性或慢性感染,成为重要的病毒携带者和散播者。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2~15d,平均5~6d。发病的早晚及症状表现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及剂量、并发感染、环境及应激情况而有所不同。该病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有时可见头颈伸直,张口呼吸,食欲减少或死亡,出现水样稀粪,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鸡逐渐脱水消瘦,呈慢性散发性死亡。剖检病变不典型,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十二指肠粘膜、卵黄病柄前后的淋巴结、盲肠扁桃体、回直肠粘膜等部位的出血灶及脑出血点。速发嗜内脏型新城疫(VVND;Doyle,1927),可致所有年龄的鸡发生最急性或急性、致死性疾病。通常见有消化道出血性病变。速发嗜肺脑型新城疫(VPND;Beach,1942),可致所有年龄发生急性,通常是致死性疾病,以出现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特征。中发型新城疫(MND;BeaudetteandBlack,1946),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的低致病性形式。死亡仅见于幼雏。缓发型新城疫(LND;Hitchner和Johnson,1948),轻度或不显性的呼吸道疾病。无症状型或缓发嗜肠型新城疫(LEND;Lancaster,1981),主要是肠道感染。当非免疫鸡群或严重免疫失败鸡群受到速发嗜内脏型和肺脑型毒株攻击时,可引起典型新城疫暴发。鸡群突然发病,常未表现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随后出现甩头,张口呼吸,气管内水泡音,结膜炎,精神萎顿,嗜睡,嗉囔内积有液体和气体,口腔内有粘液,倒提病鸡可见从口中流出酸臭液体。病鸡拉稀,粪便呈黄绿色。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鸡冠和肉髯发紫。后期可见震颤、转圈、眼和翅膀麻痹,头颈扭转,仰头呈观星状以及跛行等神经症状。面部肿胀也是本型的一个特征。产蛋鸡迅速减蛋,软壳蛋数量增多,很快绝产。
非典型ND是鸡群在具备一定免疫水平时遭受强毒攻击而发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多发生于有一定抗体水平的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鸡张口呼吸,有“呼噜”声,咳嗽,口流粘液,排黄绿色稀粪,继而出现歪头,扭脖或呈仰面观星状等神经症状;成鸡产蛋量突然下降5%~12%,严重者可达50%以上,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以各处粘膜和浆膜出血,特别是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心包、气管、喉头、肠和肠系膜充血或出血。直肠和泄殖腔粘膜出血。卵巢坏死、出血,卵泡破裂性腹膜炎等。消化道淋巴滤泡的肿大出血和溃疡是ND的一个突出特征。消化道出血病变主要分布于:腺胃前部-食道移行部;腺胃后部-肌胃移行部;12指肠起始部;12指肠后段向前2~3cm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一段下1/3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二段上1/3处;梅尼厄氏憩室(卵黄蒂)附近处;小肠游离部后半部第一段中间部分;回肠中部(两盲肠夹合部);盲肠扁桃体,在左右回盲口各一处,枣核样隆起,出血(而不是充血),坏死。非典型新城疫剖检可见气管轻度充血,有少量粘液。鼻腔有卡他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少见腺胃乳头出血等典型病变。

诊断
当鸡群突然采食量下降,出现呼吸道症状和拉绿色稀粪,成年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应首先考虑到新城疫的可能性。通过对鸡群的仔细观察,发现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症状,结合尽可能多的临床病理学剖检,如见到以消化道粘膜出血、坏死和溃疡为特征的示病性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新城疫。确诊要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也可通过血清学诊断来判定。例如,病毒中和试验、ELISA试验、免疫荧光、琼脂双扩散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等。但迄今为止,血凝抑制试验(HI)仍不失为一种快速准确的传统实验室手段。
(1)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用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2)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常有“咕噜”、“咯咯”的叫声,排黄、绿色粪便。
(3)腺胃粘膜出血,小肠出血坏死。
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查:①病毒培养鉴定:样品经处理后,接种9~10日龄SPF鸡胚,37℃孵育4~7天,收集尿囊液做HA试验测定效价,用特异抗血清(鸡抗血清)或I试验判定ND病毒存在。②毒力测定: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
血清学试验:病毒血凝试验(HA)、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现场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口岸进出境鸡检疫的筛检)。
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可从病死或濒死禽采集脑、肺、脾、肝、心、肾、肠(包括内容物)或口鼻拭子,除肠内容物需单独处理外,上述样品可单独采集或者混合。或从活禽采集气管和泄殖腔拭子,雏禽或珍禽采集拭子易造成损伤,可收集新鲜粪便代替。上述样品立即送实验室处理或于4℃保存待检(不超过4天)或一30℃保存待检。
用于血清学试验的样品,一般采集血清。
防治
一.新城疫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免疫,治疗及监测六个环节缺一不可。不能单纯依赖疫苗来控制疾病。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注意饲料营养,减少应激,提高鸡群的整体健康水平;特别要强调全进全出和封闭式饲养制,提倡育雏、育成、成年鸡分场饲养方式。严格防疫消毒制度,杜绝强毒污染和入侵。建立科学的适合于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一旦发生非典型ND,应立即隔离和淘汰早期病鸡,全群紧急接种3倍剂量的LaSota(Ⅳ系)活毒疫苗,必要时也可考虑注射Ⅰ系活毒疫苗。如果把3倍量Ⅳ系活苗与ND油乳剂灭活苗同时应用,效果更好。对发病鸡群投服多维和适当抗生素,可增加抵抗力,控制细菌感染。
参考免疫程序:
1.肉仔鸡7日龄LaSota或Clone-30弱毒苗滴鼻、点眼;24~26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Ⅰ系苗肌肉注射。或7日龄ND-Ⅳ系或Clone-30弱毒苗点眼+0.3mlND灭活苗皮下注射;15日龄LaSota弱毒苗点眼,或喷雾,或2倍量饮水。
2.蛋鸡和肉种鸡7日龄LaSota滴鼻点眼,同时ND灭活苗0.3ml肌肉注射;28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2倍量饮水;9周龄Lasota喷雾免疫;必要时可考虑用Ⅰ系苗注射补强;开产前2~3周ND+EDS+IB三联灭活苗肌肉注射,
二.(1)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的抗病力和对免疫的应答。严格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大中型鸡场应执行“全进全出”制度,谢绝参观,加强检疫,防止动物进入易感鸡群,工作人员、车辆进出须经严格消毒处理。
(2)预防接种:我国最常用的疫苗有鸡新城疫Ⅰ、Ⅱ、L(Lasota)系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Ⅰ系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活苗,产生免疫力快(3~4天),免疫期长,可达1年以上,但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常用于经过弱毒力的疫苗免疫过的鸡或2月龄以上的鸡,多采用肌注或刺种的方法接种。Ⅱ系和L系苗属弱毒力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及气雾等方法接种。油乳灭活疫苗对鸡安全,可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另外不会通过疫苗扩散病原,但是注射后需10~20天才产生免疫力。疫苗使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免疫程序和免疫途径。大型鸡场多采用气雾和饮水免疫;小型鸡场和农家养鸡可采用滴鼻和注射等方法。现介绍几个免疫程序供参考。小型鸡场和农户养鸡的免疫程序:第一次,4~7日龄雏鸡用Ⅱ系苗滴鼻免疫,25~30日龄用Ⅱ系或L系弱毒苗进行第二次免疫(滴鼻或饮水)。2月龄后用Ⅰ系苗肌注免疫疫期可持续一年以上。在有零星新城疫发生的鸡场或鸡群,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雏鸡在3~5日龄时以Ⅱ系苗滴鼻免疫,至17~21日龄仍以Ⅱ系或L系苗滴鼻或饮水进行第二次免疫,待2月龄后用Ⅰ系苗肌注。对产蛋鸡或种鸡可每年进行1~2次Ⅰ系苗肌注免疫。鸡新城疫油乳灭活疫苗可用于任何年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2毫升,同时以Ⅱ系或L系苗滴鼻,鸡很快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70~140天;肉鸡以此法1次免疫,可保护至出售,2月龄以上的鸡用0.5升注射,免疫期可达10个月以上;经弱毒苗免疫过的育成鸡。在开产前2~3周注射0.5毫升,整个产蛋期均可得到保护。大型鸡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定期测定母源抗体水平和鸡群的血凝抑制效价(H
I),以便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3)鸡场发生鸡新城疫的处理:鸡群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将可疑病鸡检出焚烧或深埋,被污染的羽毛、垫草、粪鸡新城疫病变内脏便亦应深埋或烧毁。封锁鸡场,禁止转场或出售,立即彻底消毒环境,并给鸡群进行注射感康多肽(天宇生物)配合刀豆素混合饮水,每瓶用于1000羽成禽,2000羽雏禽,病情严重的连用2-3天。

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而导致.病鸡的主要特征是咳嗽、呼吸困难,咳出的渗出物中含有血液,且气管和喉部黏膜肿胀、出血并且糜烂。该病发病快、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如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死亡,严重影响了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要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干燥、寒冷的季节最为严重,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在1~10日龄的雏鸡,该病发病突然,一旦发生可迅速传播,感染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因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环境条件、鸡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继发的感染情况而存在差异,低者为3%,高者可过85%。该病的病程为10~30天。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鸡、康复鸡以及带毒鸡,不良的饲养管理,如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管理粗放、缺乏营养物质、感染寄生虫等都会促使该病发生和传播。该病主要经由鸡的上呼吸道以及眼内传染,传播媒介可为病鸡分泌物污染的垫草、饲料、饮水以及用具等,如果对该病的治疗不及时会引发大规模的暴发而引起大面积的死亡,造成严重的损失。

2、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发生在未经免疫的鸡群,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一般不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病鸡在最初表现为鼻腔内有半透明的分泌物,眼部流泪,伴有结膜炎,很快就会蔓延到全群。表现为鸡群精神不佳,食欲减退甚至废绝,鸡冠和肉髯发绀,呼吸困难,喘气时伸颈、张口,伴有喘鸣音、湿性哕音,病鸡还表现为痉挛性咳嗽、甩头有时会咳嗽或甩出带血的黏液,黏附在地面、垫草、料槽、水槽或鸡笼上而传染其他健康鸡,常发生病鸡因血块、黏液、干酪物等堵塞喉头而发生窒息死亡,死后鸡的鸡冠及肉髯为紫黑色。发病初期病鸡会排泄绿色粪便,后期为绿色稀便,在发病初期对产蛋量的影响不明显,后期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般在康复15—35天后产蛋量可慢慢恢复。

慢性经过者的鸡群精神尚可,食欲时好时坏,个别有咳嗽的症状,多伴有气喘、下痢、在发病后期会迅速的消瘦,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不高,发生零星的死亡,病程较长,淘汰率较高,多数病鸡多是由于呼吸困难而瘫倒在地,并发出响亮的喘鸣声,表情痛苦,多在夜间发生窒息死亡。如果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增加。慢性经过会严重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使产软壳蛋、无壳蛋的数量增多。

3、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鸡以及病危鸡进行剖检,可见病变位置多发生在喉头和气管。发病初期在喉头和气管可见灰白色的黏液状渗出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喉头、气管的黏膜肿胀、充血、出血,鼻腔内有黏液蓄积,气管内的分泌物增多,有的病鸡可见血块而形成栓塞,有时气管内还会形成一层可剥离的黄白色的纤维索性干酪样的气管套假膜,而使气管变窄;肺部轻度瘀血,支气管有泡样渗出物;腺胃乳头突起,严重者充血、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肠道的病理变化不明显;胆囊充盈,胆汁浓稠,蛋鸡的卵巢异常,出现肿胀、变形、出血;在发病后期,气管内充满了凝血块或者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部分病死鸡的喉部黏膜附着有较厚的假膜,易剥脱而堵塞喉裂部,肺部瘀血。

4、鉴别诊断

根据病鸡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该病,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其方法为在蛋鸡发病初期取气管或者眼结膜的组织染色镜检,可见上皮细胞核内包涵体;用病死鸡的病料制成悬液接种易感鸡,2~5天后可见典型症状和病变;用病鸡的气管黏液涂抹健康鸡泄殖腔,3-4天后可见泄殖腔红肿发炎;取病死鸡的病料可分离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因传染性喉气管炎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类似处为诊断时容易出现误诊,因此要做好鉴别诊断工作,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给蛋鸡提供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尤其要注意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以增强蛋鸡的体质,提高抵抗力。保持鸡舍内的环境卫生,每天清理舍内的粪污,定期消毒。保持鸡舍良好的通风,但是要注意避免贼风进入,保持空气新鲜,防止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降低饲养密度,加强日常的管理,减少鸡群发生应激反应。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为弱毒苗和强毒苗,弱毒苗的接种方法为点眼,可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强毒苗则使用擦肛法。蛋鸡接种疫苗时要进行2次,首免一般在4~5周龄,二免在12-14周龄。为了减少免疫接种的副作用可以在免疫的前后3天在饲料或饮水中加人多维和抗生素。

病原介绍

病毒组成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原属疱疹病毒I型,病毒核酸为双股DNA。病毒颗粒呈球形,为二十面立体对称,核衣壳由162个壳粒组成,在细胞核内呈散在或结晶状排列。该病毒分成熟和未成熟病毒两种,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95~250nm。成熟粒子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未成熟的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00nm。
存在位置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较少见。
病毒最适宜在鸡胚中增殖,病料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于接种后2~12天死亡,病料接种的初代

鸡胚往往不死亡,随着在鸡胚继代次数的增加,鸡胚死亡时间缩短,并逐渐有规律地死亡。死亡胚体变小,鸡胚绒毛尿囊膜增生和坏死,形成混浊的散在的边缘隆起、中心低陷的痘斑样坏死病灶。一般在接毒后48h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大。
病毒易在鸡胚细胞(鸡胚肝细胞、鸡胚肾细胞)及鸡肾细胞中增殖,病毒接种后4~6h,就可引起细胞肿胀,核染色质变位和核仁变圆,胞浆融合,36~48h后,可成为多核的巨细胞(合胞体),接种后12h,可在细胞核内检出包涵体,30~60h包涵体的密度最高。
传染性喉气管炎不同的病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均有差异,被认为只有一个血清型。由于病毒株毒力上的差异,对鸡的致病力不同,给本病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鸡群常有带毒鸡的存在,病愈鸡可带毒1年以上。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对鸡和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特性。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均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加热55℃存活10~15min.37℃存活22~
24h;在死亡鸡只的气管组织中病毒,在13~23℃可存活10天。37℃44h死亡;气管粘液中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6~8h死亡,但在黑暗的房舍内可存活110天;在绒毛尿囊膜中,在25℃经5h被灭活。病毒在于燥环境下可存活1年以上。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长,如在-20℃~-60℃时,能长期保存其毒力。煮沸立即死亡。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如3%来苏尔、1%苛性钠溶液或5%石炭酸lmin可以杀死。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药也有较好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侵害鸡,各种年龄及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年鸡症状最为特征。幼龄火鸡、野鸡、鹌鹑和孔雀也可感染。鸭、鸽、珍珠鸡和麻雀不易感。哺乳动物不易感。
病鸡、康复后的带毒鸡和无症状的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来源。经呼吸道及眼传染,亦司经消化道感染。由呼吸器官及鼻分泌物污染的垫草、饲料、饮水及用具可成为传播媒介,人及野生动物的活动也可机械地传播。种蛋蛋内及蛋壳上的病毒不能传播,因为被感染的鸡怀存出壳前死亡。
病毒通常存在病鸡的气管组织中,感染后排毒6N8天。有少部分(2%)康复鸡可以带毒,并向外界不断排毒,排毒时间可长达2年,有报道最长带毒时间达741天。由于康复鸡和无症状带毒鸡的存在,本病难以扑灭,并可呈地区性流行。
易感时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寒冷季节多发。
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好,缺乏维生素,寄生虫感染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一旦传入鸡群,则迅速传开,感染率可达90%~100%,死亡率一般在10%~20%或以上,最急性型死亡率可达50%~70%,急性型一般在10%~30%之间,慢性或温和型死亡率约5%。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6~12天,人工气管接种后2~4天鸡只即可发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毒株的毒力有关。
发病初期,常有数只病鸡突然死亡。患鸡初期有鼻液,半透明状,眼流泪,伴有结膜炎,其后表现为特征的

呼吸道症状,呼吸时发出湿性罗音,咳嗽,有喘鸣音,病鸡蹲伏地面或栖架上,每次吸气时头和颈部向前向上、张口、尽力吸气的姿势,有喘鸣叫声。严重病例,高度呼吸困难,痉挛咳嗽,可咳出带血的粘液,可污染喙角、颜面及头部羽毛。在鸡舍墙壁、垫草、鸡笼、鸡背羽毛或邻近鸡身上沾有血痕。若分泌物不能咳出堵住时,病鸡可窒息死亡。病鸡食欲减少或消失,迅速消瘦,鸡冠发慧:有时还排出绿色稀粪。最后多因衰竭死亡。产蛋鸡的产蛋量迅速减少(可达35%)或停止,康复后1~2个月才能恢复。
发病过程
病程:最急性病例可于24h左右死亡,多数5~10天或更长,不死者多经8~10天恢复,有的可成为带毒鸡。有些毒力较弱的毒株引起发病时,流行比较缓和,发病率低,症状较轻,只是无精打采,生长缓慢,产蛋减少,有结膜炎、眶下窦炎、鼻炎及气管炎。病程较长,长的可达1个月。死亡率一般较低(2%),大部分病鸡可以耐过。若有细菌继发感染和应激因素存在时,死亡率则会增加。
病理变化
总特征
本病主要典型病变在气管和喉部组织,病初粘膜充血、肿胀,高度潮红,有粘液,进而粘膜发生变性、出血和坏死,气管中有含血粘液或血凝块,气管管腔变窄,病程2~3天后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干酪样假膜。
其它变化
由于剧烈咳嗽和痉挛性呼吸,咳出分泌物和混血凝块以及脱落的上皮组织,严重时,炎症也可波及到支气

管、肺和气囊等部,甚至上行至鼻腔和眶下窦。肺一般正常或有肺充血及小区域的炎症变化。
病理组织学检查时,气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细胞水肿,纤毛脱落,气管粘膜和粘膜下层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细胞变性。病毒感染后12h时,在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出现临诊症状48h内包涵体最多。病毒接种鸡胚组织细胞12h时后可见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鉴别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些相似,易发生误诊。因此,对本病应进行几方面检查综合诊断。
现场诊断
1.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成年鸡发生最多;发病率高,死亡因条件不同而差别大。
2.临诊症状较为典型:张口呼吸、喘气、有罗音,咳嗽时可咳出带血的粘液。有头向前向上吸气姿势。
3.剖检死鸡时,可见气管呈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病变,以后者最为特征。气管内还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血凝块。
病毒分离、鉴定
1.用病料(气管或气管渗出物和肺组织)做成1:5~1:10的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双抗(青霉素、链霉素)在室温下作用30min,取0.1~0.2ml接种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尿囊腔,在2天以后,绒毛尿囊膜上可出现痘斑样坏死病灶,在周围细胞内可检出核内包涵体。
2.病毒接种在鸡胚肾细胞单层培养,24h后出现细胞病变,可检出多核细胞(合胞体)、核内包涵体和坏死病变。
3.在病的初期(1~5天),用气管和眼结膜组织,经固定、姬姆萨氏染色,可见上皮细胞核内包涵体。据报道,在60份样品中包涵体检出率为57%,病毒分离率为72%。
抗原、抗体检查
检查本病的抗原和抗体的方法有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核酸探针、PCR、ELISA、间接血凝、对流免疫电泳等。郑世军、甘孟侯建立的Dot—ELISA法,对发病鸡群口咽、泄殖腔拭子检查,检出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0.2%(162/202)、75.41%(92/122),敏感性好。
动物接种
病鸡的气管分泌物或组织悬液,经喉头或鼻腔或气管接种易感鸡和雉鸡,2~5天可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症状和病变。
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传染性鼻炎、鸡新城疫、粘膜型鸡痘、维生素A缺乏等混淆,应重视鉴别工作。
防治措施
治疗
预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1头份用法:30日龄点眼,滴鼻。注意:由于接种疫苗能使鸡带毒,本处方仅在该病流行地区使用。
发病时,可用龙达三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并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要进行消毒。病愈鸡不可与易感鸡混群饲养。
消毒
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进行消毒。来历不明的鸡要隔离观察,可放数只易感鸡与其同兼.观察2周,不发病,证明不带毒,这时方可混群饲养。
淘汰
病愈鸡不可和易感鸡混群饲养,耐过的康复鸡在一定时间内带毒、排毒,所以要严格控制易感鸡与康复鸡接触,最好将病愈鸡淘汰。
免疫力
鸡自然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获得至少1年以上,甚至终生免疫。易感鸡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保护力半年至1年不等。母源抗体可通过卵传给子代,但其保护作用甚差,也不干扰鸡的免疫接种,因为疫苗毒属于细胞结合性病毒。作者认为:没有本病流行的地区最好不用弱毒疫苗免疫,更不能用自然强毒接种,它不仅可使本病疫源长期存在,还可能散布其他疫病。
疫苗接种
本病流行的地区,可考虑接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滴鼻、点眼(也有用饮水)免疫。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7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