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疾病的防控及预防

鸡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风行。在肉用仔鸡群中夏季也可风行鸡痘。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

患鸡痘病的症状分不三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混杂型。

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嘴部分,有大小不同的痘疮,经常因看不见和寻食难而死亡。

白喉型(粘膜型)、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蔼管等粘膜外表,先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稍突于粘膜外表,以后小结节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病鸡采食艰巨,有时嘴无法闭合、张口呼吸,死亡率较高。

混杂型:即以上二种同时涌现,病势最为严重。

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防毒苗。经常维持鸡舍干净、单调,特别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治疗鸡痘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避免并发症。皮肤上的痘痂,通常不作治疗,必要时用干净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对白喉型鸡痘治疗作用不大,宜尽快淘汰。

相关推荐

鸡痘的临床表现 鸡痘的病理变化、治疗方法及预防


鸡痘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秋冬季节易流行,尤其潮湿环境下,蚊子较多,会加速该病的传染,因此,多雨的秋季应该注意该病的提前预防。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鸡痘的临床表现鸡痘的病理变化、治疗方法及预防。

1、临床表现

皮肤型患鸡的鸡冠、肉髯及眼睑和腿、趾等暴露在外的皮肤表面可见痘疮生长。此型病症一般持续2~3星期,对雏鸡及育成鸡的健康和发育会造成影响,严重的会表现死亡,成年蛋鸡患病后对其产蛋率有明显的影响。黏膜型患鸡的口腔、咽喉、食道和气管黏膜表面可见痘斑,有的会突出于黏膜表面,严重患鸡会呼吸艰难并且表现吞咽不顺畅,最终会因为窒息而死亡,肉眼可见到溃疡或者是黄白色的病灶。混合型患鸡鸡冠、肉垂和皮肤表面同样可见痘疹生长,并且在其口腔、喉头部可以发现白喉样的伪膜,而混合型病鸡的情况通常会相对的复杂,所以有比较高的死亡率。

2、病理变化

皮肤型患鸡具有特征性的病变是局灶性上皮组织的增生。患病的初期可见白色病灶很小,但是很短时间内体积会增大而且颜色变黄,进而形成结节状的病灶。采取皮内感染以后的第4天仅仅会见到少数的初级病灶,但是到第5、6天会发现有丘疹形成,继而会进入水疱期,会出现厚痂而且面积很大。邻近的受损组织也许会愈合成灰色或者暗棕色的粗糙组织。大概在2星期,病灶的基部会发炎并出血。结痂期大概会持续1~2星期,然后伴随退化的上皮层脱落而最终结束。如果太早就将痂皮去除,能够看见湿润呈浆液脓性的渗出物在颗粒状出血灶的表面覆盖。痂皮自然脱落的部位疤痕组织是比较平滑的,不如温和的病例结痂过程那么明显。

黏膜型也称为白喉型,初期患鸡出现病变的黏膜表面会有微隆起的不透明结节呈白色,随后会很快增大,还有的会呈现出黄色且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或白喉状。如果把剥去外膜,会发现呈出血性的糜烂病灶。炎症会蔓延到患鸡的窦腔,特别是眶下窦肿胀特别明显,还会导致咽喉或者食管发炎。

混合型患鸡的可见到与皮肤型及黏膜型患鸡相同的病理变化,但是不是所有的患鸡都可见到典型性的病理变化。

感染鸡痘的患鸡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上皮增生、细胞肿大及相关的炎性反应,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特征性的嗜血性A型细胞浆内包涵体。气管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包括粘液分泌细胞增生而且数量很大,随后可见上皮细胞肿胀,后者含有嗜酸性胞浆内包涵体,通常会有乳头状瘤形态的上皮细胞呈堆状。感染以后的不同时间会有包涵体,严重病例的包涵体几乎占据整个胞浆,最终导致细胞坏死。

3、治疗方式

病鸡感染鸡痘的初期或者是呈散发性感染时,要尽快将发病和疑似感染鸡痘的鸡群进行隔离,随后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法。已经感染鸡痘的病鸡群,可用“芪抗”(主要成分是黄芪多糖、紫锥菊多糖、牛磺酸、免疫小肽、蜂胶、维生素E等),同时用1克“病毒灵”(主要成分为盐酸吗啉胍)加1~2千克水大剂量的给病鸡饮用,还可以在饲料中加入“痘立消”(主要成分为维生素E、茶树油、人参等)拌料,连用5~7天。用消毒液擦洗发病严重鸡只的患处,同时用消毒液给大群鸡进行带鸡喷雾消毒并且结合饮水消毒。白喉型的病例和眼睛上有影响视力痘痂的病鸡,可以用消毒过的镊子将其痂皮剥去,然后涂上碘酒或者是紫药水,治疗效果较好。

如果规模养殖场流行并传染鸡痘时,通常在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却会得到较好的效果,仅可以将继发感染控制住。病毒干扰法通常还称作干扰素诱生剂疗法。具体是在发生鸡痘的鸡群中,立即进行紧急干扰治疗,可以采用鸡新城疫Ⅰ系弱毒苗。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将新城疫Ⅰ系苗稀释为10~15倍,然后给每只病鸡肌肉注射0.3~0.5毫升。通过7~10天的治疗后,病鸡症状可逐渐消失。

4、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鸡痘的根本方法。第一,鸡群30日龄时可用鹌鹑化鸡痘弱毒疫苗1.5倍量进行首免,在鸡群90日龄时再用鹌鹑化鸡痘弱毒疫苗2倍量进行二免;第二,鸡痘的流行季节,可以给1日龄的雏鸡采用2倍量进行首免,在鸡群30日龄时采用1.5倍量进行二免;第三,鸡群如果感染鸡痘,可以通过紧急预防接种的方式来控制疾病的扩大蔓延。与此同时,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措施,保持卫生环境良好,按时给鸡舍和用具进行清洁消毒工作。在疫苗使用之前应该加以检测,要求质量达标,疫苗浓度至少达到标准浓度,保证有效的保护作用。

鸡痘的治疗
鸡痘的病原是一种比较大的痘病毒,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差,从皮肤病灶脱落下来的干痘痂,它的毒力可以保存几个月之久。常用的消毒药物10分钟可以杀死病毒。

鸡痘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侵入体内;有些情况下,断喙也会成为鸡痘发病的起因。有些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子能够传带病毒,是秋季鸡痘流行的一个重要传染媒介;蚊虫体内带毒时间可以维持10~30天。
鸡痘的潜伏期大约4--10天,根据症状和病变的部位,可以分为皮肤型和白喉型两种,一般秋季易发生皮肤型,冬季白喉型较多。
皮肤型鸡痘病变发生在无毛和少毛区,如鸡冠,内垂,脸部,鼻孔和眼围等处,生成一种疣状的痘子。病鸡最初是在皮肤上产生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结节迅速增大并呈黄色,与邻近的结节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棕褐色的大结痂,突出在皮肤表面。如果把结痴剥掉,皮肤上就露出一个出血的病灶。结痂的数量多少不一,多的时候可以满布整个鸡头的无毛部分。结痂可以存在3-4周之久,以后就逐渐脱落,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疤痕。皮肤型鸡痘一般无全身性症状,但在严重的病鸡(尤其是幼鸡),可见精神萎靡,食欲消失,甚至引起死亡。若痘长在眼上,则眼流泪,怕光,眼睑粘连甚至失明。
白喉型鸡痘病变发生在口腔,咽喉,气管粘膜上。先是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小结节,以后小结节迅速扩大和互相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覆盖在粘膜表面,所以称做鸡白喉。如果把这层假膜撕去,下面即露出一个红色的出血溃疡病灶。病鸡的呼吸和吞咽运动都有障碍,往往作张口呼吸,由于采食困难,体重迅速减轻,出现全身生长不良,个别鸡会因为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鸡痘的诊断比较简单,根据病鸡的冠、肉髯和其他无毛部位的结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分的白喉样假膜,就可以作出确定诊断。
预防:
鸡痘的预防最可*方法是接种疫苗。目前应用的鸡痘疫苗安全有效,适用于幼雏和不同年龄的鸡,临用时将疫苗稀释50倍,用洁净的钢笔尖或大号缝纫针蘸取疫苗,刺种在鸡的翅膀内侧皮下,每只鸡刺一次。可以在幼雏接种鸡新城疫Ⅱ系或Ⅳ系疫苗时,同时刺种鸡痘疫苗。
通常接种后第4日接种部位出现肿起的痘疹,第9日形成痘斑,否则,免疫失败,须重新接种。一般在25日龄左右和80日龄左右各刺种一次,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利用鸡痘疫苗翼膜刺种。在接种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接种疫苗必须用于健康鸡群;
②同一天免疫所有鸡,若用于紧急接种,应从离发病鸡群最远的鸡群开始,直至发病群;③使用疫苗要充分摇匀,且一次用完;
④在秋季或夏秋之际进的雏鸡免疫应该提前到15日内,其他季节可以推迟到30-40日龄;
⑤免疫应该和断喙错开3天以上,否则容易诱导发病;
⑥工作完成后,要消毒双手并处理(燃烧或煮沸)残液。
治疗:
大群鸡用吗啉胍按照千分之一的量拌料,连用3~5日,为防继发感染,饲料内应加入0.2%土霉素,配以中药鸡痘散疗效更好。配方:龙胆草90克,板兰根60克,升麻50克,野菊花80克,甘草20克,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粉,每日成鸡2克/只,均匀拌料,分上下午集中喂服,一般连用3~5日即愈。
对于病重鸡,皮肤型可用镊子剥离痘痂,伤口涂抹碘酊或紫药水;白喉型可用镊子将粘膜假膜剥离取出,然后再撒上少许“喉症散”或“六神丸”粉,每日1次,连用3日即可。
对于痘斑长在眼睑上,造成眼睑粘连,眼睛流泪的鸡可以采用注射治疗的方法给予个别治疗,用法为:青霉素一支(40万单位),链霉素一支(10万单位),病毒唑一支,地塞米松一支,混匀后肌注,40日龄以下注射10只鸡,40日龄以上注射5-7只鸡。一般连续注射3-5次,即可痊愈。

鸡腺胃炎的症状及防控


鸡腺胃炎是一种综合症,也是一种开关式疾病,病因复杂(病原+诱因)。该病的病原多是呈垂直传播的或污染马立克氏疫苗或鸡痘疫苗而传播的,在良好饲养管理下(无发病诱因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发病很轻。当有发病诱因时,鸡群则表现出腺胃炎的临床症状;诱因越重越多,腺胃炎的临床症状表现越重,诱因起到了开关的作用。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最为严重,多散发。流行较广,传播速度较快。

1、临床症状

病鸡感染初期精神不振,缩头垂尾,羽毛蓬乱不整,采食及饮水减少,生长迟缓。增重缓慢,产蛋率下降。多数病鸡排白色、白绿色、黄绿色稀粪,有的病鸡排绿色粪便,粪便中有未消化饲料和黏液,粪便沾污肛门周围羽毛,后期有继发症时有明显呼吸道症状,咳嗽、张口呼吸、有罗音,大群内可听见有呼噜声,眼肿胀、流泪。发病中后期呼吸道症状基本消失,病鸡精神沉郁,畏寒,闭眼呆立,易惊吓,缩颈垂尾,翅膀下垂,羽毛蓬乱不整。常卧地不起,采食和饮水减少。有的病鸡嗉囊内有积液,颈部膨大,病鸡渐进性消瘦,少量病鸡可发生跛行,最终衰竭死亡。

2、防控方法

饲料质量控制。引起鸡腺胃炎的最主要原因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和一些不合格的动物性原料,如肉骨粉等所带的毒素。所以,防控鸡腺胃炎的关键在于防止霉菌毒素中毒和一些不合格动物性原料的添加。生产中让鸡采食新鲜的饲料,当饲料原料新鲜程度无法保证时,可在饲料中按照0.1%的比例添加力康,能解毒脱毒,保健肠道,保肝护肾,预防鸡腺胃炎发生。

避免鸡应激。在各种应激因素中,更换饲料、注射法氏囊炎疫苗对鸡肠道影响非常大,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鸡只出现腹泻。对健康鸡肠道来说,突然换料、注射疫苗等改变了肠道的原有环境,易表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在换料期、接种法氏囊炎疫苗后使用调节肠道环境的药物进行预防,保持鸡胃肠道健康以降低腺胃炎的发生概率。

早诊断、早治疗。若发病时间较长则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得不偿失。发现鸡采食慢、拉饲料便久治不愈、又无较高死淘率时,就应考虑到是鸡腺胃炎。使用具有提高采食、修复受损的消化道黏膜、抗菌消炎、提升免疫力作用的药物。同时,要促进鸡体排出毒素、保肝解毒。一般多选择复合维生素B、鱼肝油、西咪替丁、杆痢肽、腺胃康等综合用药治疗。

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 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一种缓慢扩散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弱毒疫苗免疫进行预防。鸡痘病主要危害雏鸡,会导致雏鸡的死亡率升高。该病是由于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和接触性的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渐的升高,严重威胁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控工作。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痘病的诊断方法蛋雏鸡痘病的防控措施。

1、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诊断。鸡痘在雏鸡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较高,并且雏鸡在患病后的死亡率也较高。传染源为病鸡或者带毒鸡。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鸡脱落或者碎散的痘痂通过工作人员的衣物、车辆、工具、注射器、空气、皮肤或者黏膜损伤将病毒带入。鸡痘的发病率为10%~70%不等,死亡率较高的类型主要为黏膜型和混合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夏季、秋季以及初冬患皮肤型的较多,冬季患黏膜型的较多。夏季则以混合型为主。该病的主要诱因、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的高低主要由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饲养密度、鸡舍潮湿程度以及鸡群的营养状况决定。另外,该病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寄生虫病等,会使雏鸡的病情加剧,死亡率升高。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10天,有的长达2周,如果发生混合感染则病程更长。该病的症状较为明显,根据痘疹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黏膜型、皮肤型,或者两者的混合型。如果是单纯的鸡痘病,皮肤型主要可在病鸡少毛或者无毛的部位皮肤有痘疹,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当痘疹逐渐增大后会发生相互的融合,形成高于皮肤表面的灰褐色的厚痂,发果在眼部会导致眼睑封闭。黏膜型则可在鸡的口腔和咽喉的黏膜上有黄白色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后形成一种坏死性不易脱落的假膜,从而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混合型则是皮肤以及黏膜均被损坏。如果与其他病毒发生混合感染后则在表现为鸡痘的临床症状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具体要视继发感染的疾病来判断。

根据病理变化诊断。各种鸡痘类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如果是单纯的感觉鸡痘病毒,则内脏不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在皮肤或者口腔、咽喉的黏膜处有痘疹或者假膜,有时会在气管的局部位置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有个别病例会出现肝脏肿大,盲肠以及扁桃体轻微肿胀。当与其他病菌发生继发感染时,因感染的病菌种类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例如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除了会在病鸡皮肤、黏膜处可见痘疹、假膜外,同时还会出现肝周炎、心包炎、心包膜混浊、黏连,并且在膜上附着有纤维素性蛋白,肝脏发生肿大,并且质地变硬,肠管壁增厚,有弥漫性出血。

根据实验室诊断。对皮肤型鸡痘病通过典型症状即可确诊,而黏膜型则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进行初步的诊断后,还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法、PCR、免疫荧光技术等。

2、防控措施

鸡痘病的防治需采用综合的技术措施,要从多方面人手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加强环境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注重日常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工作。免疫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春末夏初,选择鸡痘病毒疫苗进行免疫,蛋雏鸡要在7日龄开始接种,一般在免疫后的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产生免疫力,雏期的免疫期为2个月,第二次免疫则要在蛋鸡开产前或者3月龄前进行。最适宜的免疫就去是刺种方法,效果最好,不宜使用肌肉注射和饮水免疫。在接种时不宜刺种过深,以刺破皮肤液体渗入皮肤即可。接种后的7~l5天要观察皮肤是否有黄色的突起或者痘痂长出,如果没有则说明免疫失败,需要补种。

如果发病,要立即对病鸡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则要及时的淘汰处理,要通过焚烧或者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未发病的鸡群则要进行紧急的接种,同时还要对环境、工具、料槽、水槽以及病鸡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需要连续消毒10天。对于不同类型的鸡痘要对症治疗。对于皮肤型,可先用消毒过的镊子将痘疹小心的剥离,然后涂上碘酒。对于黏膜型则可用镊子将口腔黏膜上的假膜剥掉,再使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涂上碘甘油。在治疗时要将剥离的痘痂、假膜烧掉或者深埋,不可乱扔,以防止病毒扩散。另外,还可以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对于发病鸡群要全群连饮病毒灵5天,在饮水中添加卡那霉素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同时可使用中药治疗,建议药方为:龙胆90g、板蓝根60g、升麻50g、野菊花40g、金银花40g、甘草30g、连翘30g加工成细末,每天按每只鸡1.5g拌于饲料中,分上下午饲喂病鸡。

浅析家禽养殖周期及疾病防控


高级临床兽医师荆茂仁从中兽医角度分析了家禽的管理及疾病防控技术。现在将其技术要点整理如下。

育雏阶段(1-21天)此阶段是家禽生理发育初期的开始,体成熟和性成熟均是在萌芽阶段,所以前期必须供给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以确保雏禽的正常生长发育。育雏的开口药物在前期添加,主要是为了切断垂直感染的沙门氏菌病,并且要保证育雏药物的安全和生物利用度,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以确保育雏的成活率。此阶段的开口用药建议方案是:春夏季节以沙星类、头孢类为主,配合营养保健药;秋冬季节以氟苯尼考和头孢类为主,同时要配合增强免疫力的药物以缓解氟苯尼考的副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育成阶段(21-35天)此阶段随着天气、防疫、用药等综合应激因素重复出现,呼吸道病发病率开始增加,养殖环境的控制开始松懈,大肠杆菌也开始潜伏发生,此时期是养殖成功与否的重点时期,疾病防控要从初期的全方面综合控制转向消化道疾病的重点控制。此阶段的呼吸道症状通常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同时的相对防治方案仅供参考:甩鼻:双黄连+红霉素或沙星类、氨苄青霉素;咳嗽:黄连解毒散+强力霉素,配合氯化铵、乌洛托品;呼噜:麻黄桂枝+林可霉素或阿奇霉素+甲硝唑。育肥阶段(35天以后或出栏前一周)此生理阶段是饲料油分高、营养蛋白低的时候,此时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心肺循环障碍、水样腹泻或消化不良、无名高烧、咳喘和死亡等症状,并且采食量增长缓慢或不食等症状,心脏对氧气的需氧量开始要求充沛,后期由于体重过大,需要量供应不足容易出现突发死亡和类流感症状,这都是典型的肺心循环障碍。此阶段的重点药物防治建议: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调节药物+肠炎药,同时加强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荆茂仁特别提示:以上所列是按照生理情况制定,仅供参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流行病情况及鸡群实际症状,加以调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02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