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期间蟹池底质恶化的征兆及处理办法


在夏季高温期间,蟹池过量投喂饲料、河蟹排出粪便极易造成污染,致使蟹池底质恶化,影响河蟹的生长,严重时会造成河蟹死亡。为此,掌握蟹池底质恶化的征兆,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极为重要。
一、夏季蟹池底质恶化的征兆
1、池塘局部有黄色泡沫、水草根部发黑、池水分层及水色不一致;
2、池边野杂鱼增多;
3、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池底冒气泡;
4、水变浓稠,风吹过水面有细密的水纹,池面出现“水华”;
5、下风头有腥臭味或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泡沫发黄、发黑,并闻到臭味。
二、夏季蟹池底质恶化的处理方法
针对蟹池出现的以上征兆,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底质恶化对河蟹生产的影响。
1、及时采取换水措施,排出部分池水,适度添加新水;
2、定期使用水质调节剂、底质改良剂,使水体中理化因子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3、投喂的饲料应以颗粒饲料为主,并以3小时内吃完为宜;
4、通过调节水质水位,控制水草生长的高度,促使其茎叶粗壮。
5、如池塘中水草过多,则采取开通风道和茬割措施,确保池塘中有充足的溶氧。

相关阅读

河蟹池塘底质的改良办法



每年我们都会花大量的精力在水质调控和水草的养护上。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营养被消耗掉,导致营养结构不稳定,在天气突变或其他影响因素作用下,导致水质变的恶化,水体白混,高温期可能还会出现蓝藻之类的情况。
这里有点思考方向给大家,尤其在这个准备卖河蟹的时候,卖河蟹后清塘之后需要面对的事情。
池塘的营养元素在早期新开唐的时候结构和比列是比较合理的,氮、磷、钾、钙、镁、锌、硒、铁、硫......这些营养元素在我们的前面两年的养殖里是足够补充给整个池塘生产,但随着我们的养殖年限越来越长,我们养殖的池塘中营养元素越来越少,最终会导致我们的池塘养殖中的营养元素结构破坏,使得某些营养元素缺乏,而某些营养元素短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注意对池塘本生的营养结构进行补充,那后果就会是来年的养殖没有新开塘的时候那么顺。
而要改良这样的营养结构,、时机的把握就非常重要了。在调研的南京高淳市场后,这里我说一下我们的改良土壤的办法。
现阶段中,可以采用的办法有土壤焚烧,秸秆还田,土壤呼吸,增施有机肥......但我这里给大家讲最能操作的办法就是最后这种,增施有机肥。
清塘、干塘后,滩面没有水,能走动。
制备干鸡粪或者猪粪二十到三十斤/亩(用黄金益菌素一桶20xx的河蟹养殖来讲,优势在于,来年的轮叶黑藻和水韭菜,早期的长势会和不施底肥的塘口有很明显的差异。我们能够早一点放网,对于河蟹养殖来说,会有更好的翻倍率和成活率,我想,高产和大规格河蟹是我们每一位河蟹老板的心愿吧!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预防秋季蟹塘底质恶化



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秋高气爽的天气适宜蟹虾鱼类快速生长,尤其是河蟹,在这段时间还有一次蜕壳,这次蜕壳对河蟹的规格、产量、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取得全年河蟹生产丰收的关键时期。加强日常管理十分必要,秋季蟹塘底质恶化主要有以下原因,广大养殖户要根据具体原因,做好防控措施。
一、原因
1、大量的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为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沉积于池底,造成底泥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再迅速升高,造成池底发臭。
2、水草腐烂
蟹池中移植的水草大多以伊乐藻为主,而伊乐藻耐寒不耐高温,高温天气伊乐藻会萎缩、发黄、腐烂而引起底质恶化。
3、频繁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极大的危害,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性,致使蟹池逐步失去生态平衡,塘底自净功能丧失殆尽,底质日益恶化。
二、危害
造成蟹池氧气不足,PH值、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升值,导致有益微生物下降,有害细菌再大量繁殖,轻则影响河蟹蜕壳、生长,饲料效率不高,养殖成本增加,养殖风险加大,重则引发河蟹发病。
三、防控措施
渔民有“养蟹先养水,养水先改底”的说法。蟹池底质的好坏不仅影响河蟹的蜕壳、生长,直接关系到养蟹的效益。因此,加强蟹池的底质改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对蟹池的底质加以改良。
1、根据天气、水质状况、河蟹活动情况进行合理投饵、科学投饵,饵料控制在投饵后3小时内吃完为宜。
2、每7-10天用沸石粉、底净宝等底改药物交换使用,吸附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
3、使用曝气增氧机时,应尽可能地延长开机时间,通过增氧机曝气的功能作用改善底层环境。

高温期间河蟹养殖户怎样防止小绿蟹的产生



所谓小绿蟹,就是养到年底的当龄幼蟹,个体达到性成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都与绿蟹相似。小绿蟹不能作为蟹种放在成蟹塘里继续饲养,这是因为小绿蟹性腺已经成熟,其寿命比正常幼蟹缩短一半左右,到翌年春天3~5月即逐渐死亡。
一、小绿蟹产生的原因
1、温度过高。幼蟹的代谢水平与水温密切相关,当水温长时间过高时,其代谢水平就高,需求的营养物质就多,当幼蟹摄入的营养物质超出自身的生长需求,多余的营养物质就会输送到性腺,导致幼蟹性早熟;
2、营养过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饲料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饲料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水平高,这就使幼蟹肝脏体积迅速增大,并加速向性腺转化,以贮存多余的营养物质。于是便出现生长快、个体大的蟹种性腺早熟现象。
二、预防产生小绿蟹的措施
1、降温。一是加深池水。高温期间,将池水加深到1.2~1.5米,只有池水有了一定的深度,河蟹生活的底层水温才会降下来;二是种植水草。在蟹种培育池中放养水葫芦、小浮萍,在池塘较深的一端种植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以此降低水温;
2、控食。幼蟹养殖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发现饲养中期幼蟹生长太快,则应少投或不投精饲料,幼蟹以池内种植的水生植物为食。高温季节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
在高温期间培育蟹种,如果降温和控食两项措施都落实到位,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小绿蟹的产生。

二十年河蟹精养户分享蟹塘底质处理方法



经过这么些年的摸索,到跌倒,爬起,相信每一位养蟹的,最深有感触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塘底弄好?
每一年的塘底改善工作,都会变成了我们养蟹人的热门话题。我通过了近二十年的精养,模究了一点经验,今天说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底质处理一
现状1:部分养殖户在卖完蟹后,会对池塘进行传统的简单晾晒和泼洒生石灰,他们认为那是为了消毒和杀灭杂鱼。
现状2:有养殖户反映他们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泛塘”死蟹现象,老塘口一年比一年难养,无论用什么饲料料,鱼,药,成本比都是越来越高。
现状3:有的养殖户经常会二年或好几年都不清塘,原因是他们认为清塘是在浪费时间,而且辛苦。
池塘底质主要由腐殖质、残饵、死亡的藻类、各种矿物质、原生物以及微生物等组成。当新塘连续养蟹几年后,池塘底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池塘的生产造成危害。例如,某种矿物质过多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水质的总碱度、总硬度;死亡的藻类会分泌藻毒素影响鱼类的生长;腐殖质、残饵等的分解会消耗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等等。国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池塘卖完蟹的空闲间对池塘进行修复和改良以克服来年影响养殖的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要清塘改低的理由,下面说一说修复改良方法
一、清除污泥和推塘翻新。池塘养殖时间长了,底部会沉积大量腐殖质、残饵等有机物质形成的氧债。处理的最简单方法是直接清除掉,清除污泥的厚度一般在10~15CM。另外,重新推塘可以让池塘有个新底,但成本较高。
二、彻底干燥。把池塘水处理干后进行暴晒干燥,让池塘底部泥土充分进行氧化、充氧。干燥过后最好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
三、翻耕和破碎。用拖拉机机耕工具把池塘底泥翻耕,并进行破碎处理,让养殖期间被还原的矿物质尽最大可能与空气接触并氧化,使土壤微生物获得充分氧气。这是池塘土壤修复的最好方法。
四、用碳酸钙碱化和化肥调整。高产的池塘底质必须符合以下指标:
PH值6.5~~7.5
磷>60ppm
碳/氮10~15
可交换钙20xx大闸的养殖户们都觉得蟹养殖越来越难,原因是弧菌等纤毛虫横行,某些养殖户认为这跟我们所处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有关。环境污染也有关系。
现状3:高温夏季节,水瘪蟹,死蟹,无力蟹严重,据说有80%的养蟹户基至更多的塘口成蟹都有这种现象。
池塘底质处理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养殖期间利用晴天对池塘的动底。有些养殖户可能会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在晴天这种大好天气处理底质而不是在阴雨天呢?晴天是蟹类生长的最佳时间,不是应该大量投料让蟹赶紧生长吗?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阴雨天或者天气转变才会导致蟹类的发病!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蟹的发病的内在原因都是由于晴天处理的不好,天气转变仅仅是外部诱因而已。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我们很少听到的概念:晴天的潜在风险。大晴天的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又是怎么造成的?
第一、晴天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弱,水体容易形成分层。分层的水体极易造成蟹类的缺氧。
第二、晴天光合作用强烈,表层水体溶解氧过饱和而逸出,氧气逸出碳量就会增加,从而增加氧债。
第三、天气好,投喂量大,饲料残留多、塘口各种水生物排出的粪便也多,滤进一步增加氧债。
第四、晴天光合作用强,藻类生长速度快,爆发蓝藻。蓝藻生长需要吸收微量元素,导致微量元素消耗过大以至缺失。
第五、晴天藻类容易老化,出现倒藻现象,产生藻毒素。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晴天,由于光合作用强,池塘容易快速积累极耗氧的残饵、粪便、还有死亡的藻类和其他毒性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藻类的死亡令能量输入中断微生物消失,生态紊乱,链球菌等病原细菌滋生,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所有这些,一旦晴天过后碰上刮风、下雨、降温等外因导致水体不正常流转,就会造成水层严重缺氧,蟹体染病,可以诱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瞬间瘫痪,蟹虾类死亡,水草闷塘。
知道了风险的存在,晴天底质的危害,也了解了其中的原理,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应对的方法就是:多开打水机的情况下勤动底!动底,顾名思义就是翻动底质的意思。动底的目的,一方面是争取在天气转变之前,翻动底质,通过强烈的光合作用辅以增氧设备输入氧气尽可能地还原耗氧因子,有效防止毒素(如硫化氢)的产生,从而避免天气转变后的恶果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翻动底质释放底部微量元素,提高藻类的生产力,降低氨氮,增加天然饵料。反过来,藻类丰富了,藻类的生态系统稳定了,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增加,饲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减少了氧债的形成。在动底的过程中,我们还建议养殖户减少饲料投喂量,促进蟹类吃掉水体中过多的菌草,死藻和残饵。
动底有这样的好处,该如何动底?
1、利用相邻塘口交互进出水,作水循环,带动低水交换
2、有条件的配备涌浪式增氧机。(注意不是微孔增氧)并开动涌浪式增氧机可以把池塘底质翻动起来。
底质的处理无论是在空塘期,还是在养殖期都离不开氧气,因为归根到底池塘底质处理重点是清还氧债,而我们所说的氧债就是必须养氧气还能清除得了的物质。所以,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池塘底质处理的关键。能否充分利用氧气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
任何一个水体及其周围的环境都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只有当整个系统稳定了,水产养殖才能良性发展。“动一发以至全身”,生态系统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口塘,也就是说,处理池塘底质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池塘底质的处理因地制宜,因塘制宜,池塘底质的改善和修复是养殖进入技术时代的标志。只有底质处理好了水质就容易控制了,蟹就好养了,收成也就好了!
总知,没有改低,养蟹就没有未来,没有水控,大蟹就是一个梦。做好环境改造,让环境适合蟹生长,而不是让蟹适合你的塘口。

蟹种池建设蟹岛的害处及解决办法分析



一、主要害处
1、蟹池设蟹岛缩小了养殖面积,减少了放养量,降低了单位面积产量。
2、有蟹岛的池水,往往有风不易起浪,池水含氧量低,使蟹苗不能适应恶劣天气。
3、有了蟹岛后,河蟹苗易打洞,都习惯生活在在洞内,时间长了以后,因活动减少,就成了懒蟹、老头蟹。洞内温度低,影响河蟹正常生长,不利于正常脱壳,起捕规格小,产量低。
4、蟹苗绝大部分进入蟹岛内生活,使起捕难度增大,花工多。在挖洞起捕时易伤蟹体,影响售价,更主要的是影响及时出售。
5、蟹岛上容易栖息蛇、鼠、蛙、鸟等敌害生物。
二、解决方法
总的来讲,蟹池面积以2亩左右为宜,最好是四方形,整个池子像盘子式,池坡不宜陡,坡比以1:4为宜,池中间水不超过1.5米。这种池塘模式有以下几个好处:
1、不但水体面积大,而且利用率高,池水含氧量也高。
2、蟹苗不易打洞。
3、苗体生长快、整齐、懒蟹少。
4、能避免蛙、蛇、鼠、鸟等敌害,蟹苗损失少,产量高。
5、好起捕。起捕时在池塘四周投放一定的水花生,另加捆扎好的棉花秆,起捕方便且效果好。
这种模式的蟹种起捕花1-2个人工就足够了,与设蟹岛的池塘相比,起捕费每亩要节约250元。对此,建议有蟹岛的养殖户最好将蟹岛改造成无岛蟹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2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