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底质的改良办法


每年我们都会花大量的精力在水质调控和水草的养护上。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营养被消耗掉,导致营养结构不稳定,在天气突变或其他影响因素作用下,导致水质变的恶化,水体白混,高温期可能还会出现蓝藻之类的情况。
这里有点思考方向给大家,尤其在这个准备卖河蟹的时候,卖河蟹后清塘之后需要面对的事情。
池塘的营养元素在早期新开唐的时候结构和比列是比较合理的,氮、磷、钾、钙、镁、锌、硒、铁、硫......这些营养元素在我们的前面两年的养殖里是足够补充给整个池塘生产,但随着我们的养殖年限越来越长,我们养殖的池塘中营养元素越来越少,最终会导致我们的池塘养殖中的营养元素结构破坏,使得某些营养元素缺乏,而某些营养元素短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注意对池塘本生的营养结构进行补充,那后果就会是来年的养殖没有新开塘的时候那么顺。
而要改良这样的营养结构,、时机的把握就非常重要了。在调研的南京高淳市场后,这里我说一下我们的改良土壤的办法。
现阶段中,可以采用的办法有土壤焚烧,秸秆还田,土壤呼吸,增施有机肥......但我这里给大家讲最能操作的办法就是最后这种,增施有机肥。
清塘、干塘后,滩面没有水,能走动。
制备干鸡粪或者猪粪二十到三十斤/亩(用黄金益菌素一桶20xx的河蟹养殖来讲,优势在于,来年的轮叶黑藻和水韭菜,早期的长势会和不施底肥的塘口有很明显的差异。我们能够早一点放网,对于河蟹养殖来说,会有更好的翻倍率和成活率,我想,高产和大规格河蟹是我们每一位河蟹老板的心愿吧!

相关推荐

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河蟹养殖发展至今,降本增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是以提高完善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二是以加大其它名优品种套养求增加收入。围绕“降本增收”,本文结合养殖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1、水草种植问题
改品种单一为多品种栽植,伊乐藻在蟹池种植运用较为普遍,但近几年来从一些专业河蟹的养殖效果来看并不好,与蟹池中后期无水草或水草覆盖率低密切相关,这主要是伊乐藻不耐高温,往往难以渡过炎夏。因此,建议蟹池水草种植宜轮叶黑藻或伊乐藻为主,适量搭配黄草、苦草、蕹草、青萍等,品种多不仅提供河蟹摄食利用的天然饵料营养丰富,而且可以是整个河蟹养殖期易于维持较好覆盖率(60%~70%)。如果只种植伊乐藻,宜在5月下旬6月初形成优势后,用拖刀等割去头部20~30cm,让其在高温季节(7~8月)处于水表层下20~30cm,避开高温强光,防止枯头烂根。水草过密覆盖率超过70%以上,应进行疏除留出一定数量的无水草通道,有利于水体流动、增加溶氧。
2、青苔控制问题
蟹池种草投螺,吸收水体大量营养,水质清瘦,易引起青苔大量滋长,而目前市场绝大数除青苔药物对水草也有毒害作用。因此,要改变蟹池水质不要肥度的错误观念,在水草种植前池底应适量施入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或者在浅水区域设置堆肥,晴天3~5天翻耙一次,保证池塘水体在养殖前期,主要是春季2~4月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30~40cm,减弱青苔生长旺期3~4月必须的光照,同时改以往清明前一次投螺400~500kg/亩为2次投放,即清明前100~150kg/亩,5~6月300~350kg/亩;水草种植如伊乐藻也可在河蟹放养前种植少量,待发棵后5月移栽扩种,以免前期因螺量大、小草多水质偏清。药物控制青苔,应在青苔萌发初期,采用硫酸铜拌湿泥在青苔滋长点投施(用量硫酸铜150g/h亩),5h后适当换水。前期早春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不仅可控制青苔,而且满足青虾生长要求,提供天然饵料,促进提早上市和繁殖出苗成活率,提高青虾产量。
3、饲料投喂问题
在养殖期各阶段,根据河蟹营养要求和水质要求合理投饲;在梅雨季节(光照少,水质变化大)、高温季节(有机物污染程度大),应充分利用鲜活天然饵料(水草及期附生水生物螺、蚬、蚌等)和发挥河蟹较好的耐饥特性,减少人工投饲量,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减轻污染,应用颗粒饲料:水中稳定性适当(2~3h);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饲料利用及时,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4、溶氧问题
蟹池的溶氧易被养殖专业户所忽视,一般认为其不易缺氧,即使缺氧,河蟹会自动调节爬草上岸,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事实上河蟹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其正常生长和抗病能力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做好3项工作:
4.1合理的水深。水体溶氧与水层深浅有关,一般水体中在2~2.5m透明度以下水层,其溶氧量很低。蟹池结构设置宜深浅结合。浅滩区域(0.5~1m水深)占50%~60%,既满足河蟹对水体深浅的生物学要求,又营造出浅滩区域(河蟹寻食、脱壳等活动区域)底层具有较高溶氧量,适应栖息活动的要求。
4.2前期3~5月经常逐步添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下午1~4h,阴雨天半夜或凌晨),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
4.3在梅雨季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少、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一般傍晚时),如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可沉降底部缓释活性氧,增加底层水体溶氧,特别适宜河蟹底栖的要求。
5、水质调节问题
除常规水质管理外,应特别注意梅雨季节后,水体的pH值变化,江南雨多偏酸。尤其是淤泥相对厚或水草生长不茂盛的池塘,及时泼洒生石灰一次调节pH值,用量8~10kg/亩;同时蟹池经过河蟹蜕壳旺期3~6月,水体中钙或其它河蟹蜕壳必须矿物质含量下降。在中后期应必要增加补充,或饲料中适量添加。
外界水源易受工业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影响,所以河蟹养殖中可以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善自身水体环境。如用EM等,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也会出现负面影响,高温季节全池泼洒会加剧伊乐藻类的腐烂。微生物制剂施用后,在短期内大量繁衍增殖自身耗氧会引起水体溶氧的变化,为防止缺氧和提高生物有效性,一般宜在晴天中午10:00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或施用后1~2h辅用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7~8月高温季节改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质,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同时微生物制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以免丧失功效,须在此类药物达到安全期后随即应用,以迅速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
6、放养模式问题
如果盲目加大河蟹放养密度,不仅增加投入成本,而且养成规格小、价格低,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难以实现和维持,造成管理困难、病害增多。因此建议在河蟹亩放600只/亩(规格120~300只/kg)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套养名优品种、数量,如:青虾8~12kg/亩、花白鲢20尾/亩(规格1~2尾/kg)、尾/亩(规格20~40尾/kg),可在不增加投饲的前提下,鳜鱼12~15尾/亩(规格5cm以上)、鲌鱼6~8尾/亩(规格12cm以上)等增加附带名优产品的产出,提高蟹池养殖收入。

河蟹养殖水草养护——底质养护



河蟹营底栖生活,蟹池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的生存与生长,底质又是河蟹残饵、粪便集中区,直接决定着河蟹池水质的好坏,也是水草根系生长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河蟹池积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污物只有不断通过有益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水草吸收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同时需要及时补充磷、钾、钙等营养盐,平衡水草对各种营养盐的需要,改善底质的通透性,消除池底氧债,消除水草“黄根”、“黑根”现象,促进水草根系发达,才能维持河蟹池良好的底质和水质状况。河蟹池底质养护的主要措施为:
1、定期使用“活力66”或“双效粒粒底改素”或“活力58”。特别是定期使用“双效粒粒底改素”,水温18℃~28℃时每15~20天使用1次,水温超过28℃时,每7~10天使用1次。
2、适时施肥,平衡水草生长需要的矿物质营养盐。为促进水草生长或调节水质,应适时施肥,尤其是含磷、钾、镁、硼、钙、硅、锌等无氮肥料(如“藻壮素”)的施用,4~5月份和9~10月份时每15~20天使用1次,6~8月份时每10~15天使用1次。
3、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与改良底质。尤其是定期使用“中博高”或“水立爽”、“底立爽”或“中博金珠”等,加速对池底有机污物的氧化分解,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衍。一般在4~5月份时每20~30天使用1次,6~8月份时每10~15天使用1次,9月份后可随时根据河蟹底板发黑状况灵活使用。

底质恶化缺氧腐败有毒导致大闸蟹中毒的解决办法



螃蟹出现死亡现象
排湖排南李老板:有苗塘4亩,前两天死苗200多头,焦急地致电给我。我到塘口看到很多螃蟹浮在水面,并告诉李老板,这些螃蟹已经死了很长时间。经了解塘口情况后检测水质:亚硝酸盐1.2,氨氮、pH值基本正常。分析:前几天天气不好,加上底质恶化、缺氧、腐败有毒,导致螃蟹中毒,在螃蟹脱第二道壳时黑鳃、脱壳不遂并死亡。建议:降亚克星1.5包,傍晚用得立康1包+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2包,第二天用百安威2瓶+纳米氧1瓶。第四天回访,螃蟹慢慢恢复正常,并且开始吃食。
仙桃排湖大闸蟹养殖户荣老板:有10亩养蟹大塘,下雨前水就有点发红,下雨后水红得跟糖水似的,尤其是下风口和岸边,红得厉害。经检测:氨氮1.2,亚硝酸盐正常,pH值8.8。详细了解塘口后建议:先用珠虫净杀虫,隔一天用8瓶绿康露后,再用得立康3包+六控底健康2包,第三天加5公分新鲜水,用黑金神2包+活菌王4包+六抗培藻膏1小桶。第四天电话回访,水变过来了,呈淡绿色,荣老板非常满意。
降氨氮、亚硝酸盐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先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降解灵按一组3亩水体解毒,降解毒性,然后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1+1用3亩)促进氨氮、亚硝酸盐转化,同时一定要多开增氧机,确定氨氮、亚硝酸盐降下来一部分了再进行调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832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