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产品解决黄鳝养殖池塘水色难题


底质腐败导致水发红

庆丰林老板:有4亩鳝鱼池,80口网箱,由于青苔大量死亡后底质腐败导致水发红。处理方法: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粒粒神各1包连改两次底,第三天用解毒超爽2瓶解毒,再用黑金神1包+活菌王(粉剂)1包+藻健康2包+降解灵2包。五天后回访,水有透明度,呈黄褐色,当时天气较好,建议又用六抗培藻膏(5公斤)+肥水王1包+绿藻源2包泼洒。过几天电话回访,水色转好,呈黄绿色,非常好看,而且鳝鱼吃食正常。
鳝鱼池水发红

鳝鱼池起一层“黄面子”

马口周老板:有一口4.5亩鳝鱼池,插80口网箱,六月中旬鳝鱼池起了一层“黄面子”,像铁锈一般,差不多快把池塘封住。建议:用生石灰75斤+纳米氧2瓶对着“黄面子”(死亡的甲藻)泼。过两天周老板高兴地
打电话来说,“黄面子”少了很多,水也变得活爽!

以上实例由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湖北仙桃、洪湖技术专员李垒垒提供

相关阅读

甲鱼养殖池塘水面长满绿藻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池塘长满绿藻多是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生长速度过快所造成。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地区的养殖技术比较传统,很多甲鱼养殖户仍然采用水下团料投喂的方法,饲料大量浪费,水质被严重污染,底质恶化,导致病害频发,藻类过量生长。
池塘藻类繁殖过多也会造成水体缺氧。藻类不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氧气。在白天时水体表层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由于藻类生长过密,光线无法穿透更深的水体,因此除了水体表层的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体表层以下的藻类则是在消耗掉氧气,造成水体表层溶氧丰富而水体深层处于缺氧状态。到了夜间,无论是表层还是深层的藻类都无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就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整个水体的缺氧状况更加严重。
如果池塘藻类繁殖过多,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杀灭藻类的药物(清藻净等,一般在中午下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些药物后部分被杀死的藻类尸体会沉到水底,由于藻类尸体也是有机物质,也会对池底造成污染,引起水体缺氧,所以在使用完这些灭除藻类的药物后4~5小时要给水体增氧(通常使用“粒粒氧”等水体增氧剂),藻类尸体在增氧剂的作用下又会浮到水体表面,因此,观察到水体表面有上浮的水华时就要及时把水体表层的水排出池塘(可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水桶,水桶顶部略被水体淹没,再在水桶中放置抽水机,这样就能有效把水体表层的水排出池塘)。

黄鳝养殖中后期危险水色的防控技术



黄鳝养到中后期,在水质的管理与养护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中后期不用追肥,因为有大量的有机物沉于塘底是种植水草很好的肥料。其实不然。水草、藻类对营养的需求有其特殊的个性,除氮、磷、钾外,还要补充一些必须的微量元素。中后期塘底的有机质除了耗氧腐败底质外,对水草、藻类的营养作用不大,所以不能单纯依靠它作为促进水草、藻类生长的营养。下面列举一些中后期容易发生并对养鳝、养鱼造成危害的几种危险水色供大家识别,并就这类水质提供一些改良的经验和办法供大家参考运用。

酱红色、黑褐色:这种水中含大量的原生动物和赤潮生物(鞭毛藻、裸甲藻等),主要原因是投料不科学,管理失常,中后期残饵及粪便增多,改底排污不及时,用药不科学缺技巧,导致水体中悬浮有机物的增加,水质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并抑制有益藻类的生长。这些赤潮生物分泌的麻痹神经的毒素,很容易造成养殖对象中毒并死亡。这种水质浓浊、色死、粘滑、有腥臭味。养殖对象食欲不振,活力明显减弱。这种水质如处理不及时得当,肯定会引发严重的病害,如中毒症、肝肿大、肝坏死等。

浓绿浑浊(又称蓝绿或暗绿水色):这种水色的表面有时会产生一些漂浮物,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悬浮颗粒,水面呈现油污状,水质浓浊、色死、粘滑,泡沫拖尾难消失,这说明有害藻类的浓度大,并开始死亡。下风处泡沫堆积的表面有明显污物粘附,并伴有腥臭味,增氧机打起的水为暗绿或暗蓝绿色。这种水质中的黄鳝减料明显,活力减弱、鳝体瘦弱,如不及时得到妥善的改良处理,同样会导致如前所述的疾病危害。

酱红色、黑褐色、浓绿浑浊水处理对策:排换水250px左右,泼洒百安威或绿康露(每瓶2~3亩.米),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泼洒解毒超爽,中午10点左右按4亩泼洒新生态1包+藻健康1包,傍晚时泼洒六控底健康+粒粒神,3~4天后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稳定水质。

暗黄色:这种水色是以甲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这是由于池中存积的有机物被有害生物分解,底质酸化、pH值下降所引起。这种水是致病水质。

白浊色(又称乳白色):水中有害微生物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纤毛虫过剩繁殖,藻类被浮游动物吃掉,水中的有机碎屑较多,这种水质属致病性的水体。

暗黄色、白浊水处理对策:用百安威或绿康露(1瓶2~3亩)泼洒,傍晚用纳米氧(1瓶3~4亩),第二天上午进3~125px的含藻新水,按6~8亩将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王1瓶+清源2瓶浸泡2小时后全池泼洒。

青苔、泥皮、丝状藻:造成青苔在鳝池中蔓延的主要原因有:①水位较浅和光照较强,导致青苔暴发。②水源中有较多的青苔。鳝池进水时,水源中的青苔随水流进入池塘并大量繁衍。③大量施肥。养殖户发现水草长势不够理想或发现已有青苔发生,采用大量施无机肥或农家肥的方式进行肥水,施肥后青苔生长加快,直至全池泛滥。④过量投喂。黄鳝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过多,剩余饲料沉积在池底,发酵后引起青苔孳生。⑤清塘不彻底。若上一年池塘发生过青苔危害,第二年养殖前又未清塘或晒塘,则青苔发生率很高。此外,防止鳝病时乱用药物造成水质污染,过量施用碳酸氢铵、磷肥和未经发酵的有机肥使鳝池生态受到破坏,或在移植水草时将青苔带入鳝池,均会造成青苔泛滥。
青苔大量发生后,由于池塘中有大量的水草需要保护,因此常用的硫酸铜及含除草剂类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人工捞除往往又会加快青苔扩散,因此青苔的控制应重在预防。常见的预防措施有:①种植水草和放养鳝苗前干塘曝晒1~2周;②清塘时每亩鳝池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③消毒清塘5天后,务必用黑金神和粉剂活菌王进行生物净化,不仅消除养殖隐患,同时还消除青苔和泥皮;④种植水草时水体施健草养螺宝,促进水草生长,适度肥水,防止青苔发生;⑤合理投喂,防止饲料过剩,饲料必须保持新鲜。
对策:按5亩.米用黑金神1包+粉剂活菌王1包+藻健康2包浸泡1晚于第2天上午泼洒,第3天上午按6亩.米用酵素钙肥1包+六抗培藻膏1桶尽快肥起水色。

黄泥色(俗称泥浊):源于塘底老化,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底泥丧失应有的生物活性,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泥浊,且极其难调。养殖户大多采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化学净水剂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使泥浊水的处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泥浊—聚合氯化铝等—泥浊—聚合氯化铝等。近两年来养殖形势在全国来说一年更比一年难,与有些养殖户不理性的用药,导致养殖环境恶化不无关系。
对策:泥浊水质要耐心地渐进处理:引进250px左右的含藻水源;按8~10亩.米将特力钙1包+六抗培藻膏1桶+清源2瓶混合浸泡1个小时于晴天上午9点全池泼洒。待培起水色后,再用黑金神+藻健康追肥以稳定水相。
一旦遇到泥浊水确实难调或无法调好时,要有平和的心态,按照解毒和养护的思路顺势而为,同样可以养殖成功:每10~15天1次,将粒粒神和解毒超爽错开使用增加底氧或解毒,2小时后按每8~10亩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钙1包+降解灵2包养护水质。

分层水:有水体表层呈带状或云团状水色不同的分层;有水体上层水浓下层水清分层;有水体表面洁净,但中下层水很混浊,这些分层水质容易导致溶氧分层、pH值分层、盐度分层。主要是因气候恶劣.底质恶化,气压低,水面张力大,水体上下层交换能力差.底质变坏,微生态循环受阻,用药施肥不当生态循环被破坏所引起。
对策:如气压低或阴雨天前后,按3亩泼洒降解灵1包+离子对钙1瓶破坏水面张力,促进恢复水体上下层的生态循环;天晴时按6~8亩用量将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王1瓶+清源1瓶浸泡混合泼洒可有效解决水体分层的问题。

油膜水:
起因:水质恶化,底部恶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大量浮游生物死亡,尤其是藻类的大量死亡,在下风口水面形成一层油膜;过量投喂鲜活饵料、劣质饲料;形成残饵等物质漂浮在水面上;水草腐烂、霉变产生的烂叶、烂根;岸边垃圾等漂浮在水中与水中悬浮物构成一道混合膜。
对策:巡塘时,把烂草、垃圾等漂浮物打捞干净;排换水5~10公分,按3~4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改良底部,消除有毒物质,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3小时后按8~10亩用六抗培藻膏1桶+黑金神1包修复水色,强壮水草,净化底质。

堆砌泥埂在黄鳝养殖中的妙用



由于黄鳝喜半水半空的洞口,所以鳝池必须有水。从各种陆面的设计中对比分析,以长形泥埂为最佳,其优势是多方面的。

一、泥埂的分散作用

过去人们习惯于水下养鳝,其弊端有两点:一是迫使黄鳝频繁浮出水面进行呼吸而消耗大量的体力,同时也违背了黄鳝以身体长短选定水体深浅和水陆关系的习性。二是容易造成黄鳝群聚池角处,越聚越多,久久不散,频繁活动。当气温26℃时,群聚的黄鳝只需24小时,群内温度就可升至33℃以上,极度缺氧。

泥埂可起到分散黄鳝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上述弊端:一是泥埂可使载体栖息表面积增加1.5倍左右,相应降低了黄鳝洞穴的密度,减轻了对高密度的调节压力。二是泥埂上的植被可使载体保持正常温度状态,黄鳝得其所安,既具备了舒适的呼吸依托,又防止了群聚发烧和体力衰竭而亡现象的产生。三是泥埂促使了黄鳝的良性分散,一方面可大幅度减少病害的发病率;另一方面,一旦发现某一处发病,便可用泥将可能感染的埂下水沟进行隔离处理。

二、泥埂的增氧作用

由于黄鳝洞穴大部分均匀地分布在水面以上的泥埂中,洞穴中黄鳝经常在空气与水之间进行频繁的伸缩活动,起到给载体增氧作用。根据对有埂鳝池同无埂鳝池的对比测定,有埂鳝池洞穴的含氧量高出无埂水下洞穴2.3毫克/升以上。

三、泥埂可使鳝池水“活”起来

无埂鳝池经常出现死角,使新水流不下来,老水出不去,青苔、粘液、残食等杂物污染严重。采用泥埂堆砌出错落有致的布局,串联成一条多错落有致的布局,串联成一条多个“S”形组成的长渠,可使换入的新水自进水处到排水口流遍全池,以达到“活”水的目的,对清污,供氧起到了良好的平衡作用。

同时泥埂还为科学投饲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驯化,每天在各条泥埂上定点、定时投饲,黄鳝便会产生条件反射:提前出洞,聚而待食;吃食迅速,吃饱即归。此外,在泥埂上种水草植物,还可起到清污增氧及遮阳保温作用。

黄鳝池塘养殖技术


黄鳝是一种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浅水水域,如稻田、水沟等处。喜洞穴生活,白天蛰伏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眼退化,主要靠灵敏的嗅觉寻找食物。主要摄食各种水生和陆生昆虫幼虫、大型浮游动物、蚯蚓、水蚯蚓、蝌蚪、幼蛙,也食小型鱼虾和丝状水藻。黄鳝对水质和生活环境要求较低,生长水温为15~30℃,温度过低或太高时则躲在洞中,即使所在水域完全干涸,只要其洞壁泥土仍保持湿润,也可存活较长时间。

1池塘条件

最好以砖砌水泥抹面池或三合土池为好,面积10~20平方米,幼鳝池深30~50cm,成鳝池深1.0~1.5m,池内面要光滑,不漏水,池口建成T形防逃檐,池子进排水口,溢水口均应作好拦设。养鳝池建好后,放30~40cm富含有机质肥土,要求土质松硬适度,以便黄鳝作洞。

2消毒施肥

鳝池加水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消毒。1周后排干池水,加入猪、牛粪、青草等有机肥,曝晒数日再加入新水。为减少夏天日照强度和有利于黄鳝栖息,应在池面1/3的水面放养水葫芦、水花生等植物。冬季防寒可排干池水(但要保持土壤湿润),其上加盖稻草或其他秸秆保温。在遇天气突变或大雨时,不论白天夜晚要防止池水缺氧和黄鳝外逃。

3鳝种投放

采用人工繁殖鳝种最好,也可用鳝笼自行采捕。深黄大斑鳝、土红黑斑鳝、青黄斑鳝、细斑青鳝、乌斑灰鳝均可。如在市场收购则应严格把好无伤、无病关,凡有皮外伤、断尾或体色发白不正常的,均不可购买。用钩捕获的鳝苗,口腔和咽部有内伤,也不可用。

鳝种放养前要用菌虫净药浴10~30min,有外伤者、反应迟钝者、肚皮朝上者均淘汰。鳝种一般20~25g/尾,放养密度为100~150尾/池,约重2~3kg,大小规格一致。亦可放养适量成熟的大规格亲黄鳝,使其在养殖池中自行繁殖,此后捕大留小。

4科学投饵

黄鳝的饵料很多,如蚯蚓、螺蚌肉、小杂鱼、蝇蛆和动物内脏等,决不能喂变质腐败的饵料,否则,会造成疾病流行。为防止营养单一,通过驯养养成摄食配合饲料的习惯。投喂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鳝苗进池后一般3~7d内不投饵//,以后可改为白天投饵,水温20~28℃时每天5∶00~6∶00投喂1次,投饵量为10%。20℃以下每天下午投喂1次,投饵量为5%~8%。30℃以上每天4∶00~5∶00投喂1次,投饵量为3%~5%。投饵不宜太集中,每池可设2个饵料台。

5水质管理

为保持鳝池良好水质,每天要及时清除吃剩的残饵。换水时先打开排水口,排尽老水,再注入新水。一般10~15℃时,7d换水1次。16~20℃时,3d换水1次。20~28℃时,2d换水1次,有条件的地方能经常有微流水则更好。

6鳝病防治

常见鳝病有烂尾病、肤霉病、细菌性肠炎等。防治方法:①做到无病先防,鳝种下塘前鳝种消毒。可用3%的食盐水消毒10~20min,在日常管理中经常用漂白粉、优氯净、高锰酸钾等进行消毒,改善水环境,增强抗病力。②有病早治。出血病可使用0.3~0.4g/立方米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赤皮病和打印病使用0.25g/kg三黄散拌饵投喂,3~5d为一个疗程。细菌性肠炎,流行期间用溴氯海因或三氯异氰脲酸全池泼洒(两者交替使用),内服药可用氟哌酸或鳝病宁拌饵投喂,每50kg黄鳝用0.5g,连喂4~5d为一个疗程。

河蟹养殖池塘暂养技术



对捕起来的成蟹,一时来不及销售,或留待货少价高时出售,或等待外运出口,都需要集中进行暂养。池塘暂养是把捕捞的河蟹放在符合要求的池塘里暂养一段时间再捕出上市。经过暂养的河蟹软脚变成硬脚,可以增肥、增重、增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1、放养前的准备。选排灌方便、水质良好、底质坚硬、环境安静、通电通路的地方建池。每池3-5亩,长方形,最好东西走向。蟹池要留2/3-3/4的面积作深水区,其余作浅水区。深水区保水深度1-1.5米,浅水区保水深度0.3-0.4米,并栽种水草。若时间较紧,也可临时捞草入池。简单的方法是捞入适量的水花生散布在池塘四周,用竹杆及丝绳固定。围栏设施材料要价廉适用,如铝皮、钙塑板等。要求在9月底前建好暂养池,放蟹前10-15天用每亩75千克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以杀灭有害生物。对池中的淤泥、池周杂草也要加以清除。
2、暂养蟹的投放。用于暂养的河蟹要求无病无伤,附肢完整,蟹体清亮,活动正常。入池时要把软、硬脚分开,雌、雄蟹分开。大小按100克/只以下、100-150克/只、150-20xx春季水温回升时,再行起捕销售。

河蟹养殖池塘如何科学肥水



河蟹池塘肥水是关键,既可以促进池塘浮游生物繁殖、稳定水体,又可抑制青苔、促进水草生长,科学的肥水有利于提高早期河蟹成活率,是河蟹养殖池塘早期的重点工作,不容忽视。
一、前期肥水的好处
1、稳定水体。前期水草没长起来,适当肥水可以培养藻类,稳定溶氧,蟹苗不易缺氧。
2、促进水草生长。伊乐藻不仅可以通过根部吸收营养,也可以通过茎叶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定期肥水可促进水草的生长。
3、减少光照对蟹苗的刺激。水太清,光照对蟹苗的刺激大,蟹苗钻泥多,影响蟹苗吃料。
4、可适当抑制青苔。青苔少量时,肥水可以防止青苔暴发,但是如果青苔量大,肥水也很难控制住青苔。
二、以下几种池塘情况,不要盲目肥水
盲目大量肥水,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肥水过度,前期温度低,池塘循环代谢慢,大量的肥会沉积在池塘底部,等到温度升高后极易导致水浓、水浑,底脏底臭、虫多,氨氮、亚硝酸盐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以下几种池塘情况,不要盲目肥水:
1、青苔暴发的池塘:这时候肥水大多数是在助长青苔,极可能越肥青苔生长越旺盛;
2、水浅的池塘:水越浅水体(温度和溶氧)越不稳定,藻类越不易存活,越难肥水,这种塘口要多种草。
3、沟中底肥较厚的池塘:建议适当放螺蛳,定期少量多次肥水,配合使用活菌(“三环活力源肥水型”、“利菌多”等)。
图1水浅、沟中伊乐藻多
图2青苔暴发
三、科学肥水方法建议
1、施肥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
2、肥水时水位要深,建议在80公分以上,水浅(40公分以下)肥水效果大打折扣。
3、适当引入部分河水,引进藻种,更易肥水。
4、肥水前先解毒(“碧水安”),消除毒素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提高藻类繁殖能力,更易肥水。
5、定期补肥、及时追肥,事半功倍。3~5天后及时追肥,在水色漂亮时定期(10~15天)少量补肥一次,成本低,效果更好。
6、选好肥。“肥水肽”为低氮高碳的可溶性氨基酸有机肥,使用后不会造成短时间内氨氮急速升高;可全溶于水,利用率高;肥料本身没有抗生素、农药等药物残留,绿色安全、不臭底;“肥水肽”为复配而成(不是简单的农家肥发酵)的氨基酸肥,碳、氮、磷比例配比更科学,为藻类、水草提供全面营养,非常适合蟹塘前期肥水、长草使用。
7、前期肥水,配合活菌制剂使用,有助于快速提肥,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更加稳定,水色保持时间更长;对于老塘口肥水起到提肥改底、降低成本,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水草生长、保草效果好,水草干净清爽;抑制、分解青苔和泥皮等。
8、使用肥量要根据塘口具体情况而定,茶籽饼清塘的塘口,水质可能会较肥,要少量使用或暂不使用,可适当放螺蛳,配合活菌制剂(“利菌多”、芽孢杆菌等)调节水体肥度。
9、良好水质的标准:肥度适宜、水质稳定,透明度在40cm左右,隐约看到伊乐藻为宜。
图3

河蟹养殖池塘青苔处理案例分享



技术员:北京水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杨东洋
地点:湖北汉川
填表时间:7月10号
【检测项及检测结果】
(一)基本情况
面积:18亩
水深:0.8m
主养品种:河蟹
水色:淡绿吃食状况:正常
死亡情况:无
近期用药情况:青苔净
(二)水质检测
1、pH值:9.2
2、氨氮:0.2。
3、亚盐:无
4、溶氧:未检
(三)镜检情况
1、水体洁净杂质少
2、藻类种类多,但数量少,
【问题分析】
1、水体清瘦,透明度2000px。池塘藻类太少,不利于河蟹生长。
2、水草丰富,光合作用强,CO2消耗大,水体长期高PH。
池塘有少量死亡青苔主要分布于池塘周边浅滩
处理前
【处理方案】
7月6号:水博士(4瓶)
7月7号:肥水旺(1袋)+纳米黑金(1袋)+黄金液(1桶)
【处理后跟踪结果】
7月7号水质情况:
1、pH值:8.8
2、氨氮:0.2
3、亚硝酸盐:无
4、溶氧:未检
养殖动物情况:良好
其他情况:
①水色发生明显变化,因纳米黑金作用水色变黑,变暗,透光度降低。
②水体透明度降低750px。
③镜检藻类数量增多。
使用后7天
7月8号水质情况:
1、pH值:9.0
2、氨氮:0.2
3、亚盐:无
4、溶氧:未检
养殖动物情况:良好
其他情况:
①水色因纳米黑金作用发黑,变暗,
②水体透明度降低875px。
③镜检水体藻类有大量有益藻如硅藻、绿藻。
7月10号水质情况:
1、pH值:9.1
2、氨氮:0.2
3、亚盐:无
4、溶氧:未检
养殖动物情况:良好
其他情况:
①水色发黑、变暗情况得以好转,
②水体透明度1250px。
③镜检上、中、下层水体,发现各层水体藻类丰富,数量多,结构稳定。主要优势群体为单胞藻、小球藻、硅藻、绿藻。
④池塘青苔全部化掉,消失不见。
7月13号水质情况:
1、pH值:9.2
2、氨氮:0.2
3、亚硝酸盐:无
4、溶氧:未检
养殖动物情况:良好
其他情况:
①水色不再发黑发暗,略带碧绿色。
②水体透明度1375px。
③镜检上、中、下层水体,藻像稳定,数量多。
7月20号:电话回访客户
①水色依旧漂亮。透明度良好。
②池塘青苔不再复发。
③天气异常时,河蟹未出现缺氧反应。
【案例分析】
1、该池塘水草丰富,占池塘面积比例90%,所以水体中无机盐缺乏。并且却大量碳源。使得水体长期高PH,对河蟹生长发育不利。采用水博士进行调节水体酸碱度与补充碳源可使水质良好。利于河蟹生长。
2、池塘清瘦,容易爆发青苔危害水草,破坏水体环境。在杀死青苔后需要及时肥水。防止青苔复发。
3、在肥水前使用水博士进行调水,可使水更容易便肥。因为水博士是多元有机酸,能补充水体藻类生长需要的大量碳源。
4、肥水控制青苔时,使用纳米黑金可有效降低透光度,使得青苔生长受限制,在其他藻类大量生长下失去优势,从而使得青苔死亡消失。
纳米黑金的降低透光度及碳源的高含量加上黄金液氨基酸快速肥水功能,可使肥水控制青苔效果最佳。

外塘甲鱼养殖池塘建设规范



外塘养殖作为我国甲鱼养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仿生态养殖的主要场所,良好的选址与规划为池塘建设前提,池塘规格、池塘结构、池塘进排水、池塘食台设计为外塘养殖池塘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场址选择
1、甲鱼作为两栖动物,喜静怕扰,场址需避开喧闹场所,尽量避免于车流密集地区设场。
2、甲鱼水陆两栖,具晒背的习性,日照资源丰富,利于甲鱼晒背。
3、水源清洁(江河、湖泊、山泉、地下水均可),取水便捷、足量,无枯竭季节。水源上游最好无污染源,需避免的污染源包括化工污水、农田废水、生活污水、果园农药污染。
4、场地土壤为保水性能良好的粘土或壤土。
5、排水通畅,无洪涝隐患,池塘能自然排干水。
二、池塘结构设计
经验证明,合理的池塘结构是甲鱼外塘养殖高产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结构要求为:
1、池塘形状:通常是长方形,以东西朝向为宜,可延长日照时间,有利于藻类的繁殖,并可减少水面的风浪。
2、池塘面积与水深:池塘宽度不宜超过50m,单口池塘面积不宜超过5亩。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最高为1米左右,因此池塘深度一般高于最高水位0.4米左右即可。
3、池塘四周应浇灌水泥浆或砌砖,避免甲鱼挖洞造成塘壁塌陷。水泥浆面浇灌成斜坡并尽量光滑。水泥壁泥底池塘,可以配套作为小甲鱼繁育池,池面覆盖防鸟网。
4、如果池塘四周是浇灌水泥浆的,则池塘四周应用瓷砖、石棉瓦等材料围成防逃墙。亦可通过模具、方砖等建筑材料与池壁底部向池塘中心延伸,现成T字型池壁,如图二所示。
三、投料台与晒背台设置
1、一般在池塘的纵向两边设置投料台,如果池塘宽度较大或食台设置不够,则中间也要架设投料台以便于巡塘和投料。
2、一般使用石棉瓦、木板、及网布制作投料板,可以充分利用石棉瓦上的凹槽投放软颗粒饲料。投料板与水面成30度角放置,投料板板面宽2/3处取水位线(即水淹没的位置),软颗粒饲料均匀的投放到石棉瓦露出水面的凹槽内。若使用木板作为投料台,需在食台中部设置横档,作为颗粒料投放处。网布食台四周使用木材固定,一般为水下投料模式使用,网布网目需小于颗粒料料径。
3、建议采用水上颗粒料投喂模式,并设置足够数量的水上投料台,增加甲鱼的吃料面积,甲鱼吃料快且均匀,可减少饵料浪费,降低水质污染,同时,足够数量的投料台亦可作为甲鱼的晒背台和休息台。水下投料模式,适用于外塘一年期养殖甲鱼使用,避免北风强劲天气与阴雨时节带来的甲鱼应激,实现稚鳖养殖的顺畅进行。
四、进排水系统
1、进水的管道需满足池塘用水,避免进水水流冲刷池壁。为避免对甲鱼产生应激,进水管装置挂虑网袋,让水顺着网袋流入池塘,也避免杂物和小杂鱼进入池子。
2、池内的出水口设置在池底的低洼出,能让池塘的水自然快速排干,可以及时排出池底的淤泥。

夏季河蟹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在炎热盛夏季节,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20~25℃适宜河蟹生长。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因此,在平时管理中,要注重水质的调节。
1、加深水位。夏季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降低池水温度,适宜的最高水位可保持在1.2一1.5米之间,气温特别炎热的时候,水位还应加深,最好在2米左右。
2、勤换水。高温期间,养蟹池应常更换新水,保证水质良好。更换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换水时间不能在烈日下换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傍晚尽可能也不要换水。清晨太阳升起时是最适换水时间。换水时水草(伊乐藻)不可以脱水,如脱水时间较长容易死亡(伊乐藻),污染水质,正确的换水应边排边进,保持水位。一般5~7天换水1次。水温30℃以上,2~3天就要换水1次。每次换水或加水量不可太大,每次换去池水的1/4一l/3为宜,太大容易使水草漂浮。
3、勤捞水草。水草对水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草的生长,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起到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二是水草的生长可有效地抑制有害藻的生长繁殖,减轻有害藻类死亡时释放的毒素。
(1)种草的池塘应保持合理的密度,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面积的60%左右,6-7月份当水草覆盖率超过80%时,应在水草丛中间隔8米开辟一条宽1-2米左右的通道。水草生长过旺时可割除距水面20-625px的草头。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靠外河捞取新鲜水草投放的池塘,高温期间,捞取的水草时间长会腐烂,应坚持少放勤捞原则,发现水草不新鲜,草叶发黄,茎干变软,应及时除去,防止腐烂、破坏水质。
4、定期改良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每隔15一20天施用一次,可有效地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的含量,促进菌相和藻相的平衡。定期泼洒生石灰,每隔15一20天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0一15kg,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一次。也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5、增氧措施。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微孔增氧,撒增氧剂,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何时开机和开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情况以及增氧机械负荷等灵活掌握。无增氧设备或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撒洒粒粒氧的方法增加蟹池溶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2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