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补钙是补一次好还是补两次好?


现在螃蟹第一壳差不多接近尾声了,有很多养殖户都在问第一壳是补一次钙好还是补两次钙好?针对这个问题其实看个人怎样理解补钙这件事,从字面上理解补钙也就是增加水体钙浓度增强河蟹翻倍率,但是仅仅只是如此吗?一壳可以说是整个河蟹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除了是翻倍率(规格)的保障以外更是存活率(回补率或者说是产量)的保障,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问题思考那就是补钙到底是雪中送碳的好?还是锦上添花的好?笔者在此分析一下补钙还有那些您不知道的妙用望能对您的养殖有所帮助:
1、钙作为河蟹甲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帮助河蟹蜕壳增强河蟹翻倍率。
2、从今年放苗的整体情况来看苗种规格参差不齐,导致小螃蟹先蜕壳而规格稍大的螃蟹后蜕壳由于螃蟹相互残食的天性导致软壳蟹死亡降低存活率这时候补钙就能有效加速螃蟹蜕壳缩短硬壳过程减少损伤。
3、今年前期温度较去年高虫子来点较早加上前期青苔泛滥而此时正值螃蟹蜕壳时期,这类问题只有等一壳结束后再做出理而一壳和二壳间隔时间较短留给我们处理这类问题的时间有限这时候补钙能有效加速河蟹蜕壳进程留足时间处理虫浑青苔多等问题。
4、鸟害问题,螃蟹不仅对我们来说是个美味的东西同样对鸟类来说也是美味,这段时间不断有养殖户朋友反映鸟吃软壳蟹较多驱之不去。螃蟹蜕壳期间一般活动力较差极易被鸟类捕食这时候补钙也有利于缩短硬壳时间增加活动性减少损伤。
5、减少应激性损伤,一壳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导致大量软壳蟹死亡对部分塘口造成极大损失。螃蟹蜕壳时吃食量较差体质也会受到影响。这时候补钙加速硬壳的同时促进河蟹被动摄食增强河蟹体质减少应激性损失。
总而言之第一次补钙主要在于增加水体钙浓度为河蟹蜕壳储蓄能量缩小蜕壳差异化而第二次补钙的意义在于缩短蜕壳时间加速河蟹硬壳减少蜕壳期间软壳蟹出现较大损伤保障河蟹蜕壳存活率。
以上看法纯属个人观点,是否进行二次补钙视各个塘口状况酌情而定。

相关阅读

河蟹第一次蜕壳操作要点



河蟹第一次蜕壳易“偷死”,其一壳蜕壳成功率对最终螃蟹的产量影响极大,那么,第一次蜕壳应注意哪几点呢?
●蜕壳期应配合深处投喂,可增加冰鲜鱼的投喂量,诱食增强营养的同时,可减小蜕壳期相互残杀!
●蜕壳高峰期勿上螺蛳,也应减少其它人为干扰(如大量打水等)。
●蜕壳期严禁使用耗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者有毒有害药物,如杀虫药、杀青苔药、遮光控苔药物。
●蜕壳是“吸水膨胀”的过程,应重视水质,多检测水质,亚硝酸盐毒性对蜕壳影响大,易导致螃蟹硬壳慢,甚至软壳死蟹。检测出亚硝酸盐超标及时用“底居安”+“底加氧”降低亚硝酸盐毒性。
●外河水质差时蜕壳期不好加水,加水需用“碧水安”解毒。另外,在蜕壳期,如遇水浑水变、返底、倒藻、下雨时,也需及时解毒。
●螃蟹蜕壳时需要从水体吸收大量的钙质,补钙应注意两点,一是无刺激、二是吸收利用率高。发现蜕壳补“活力钙”一次,蜕壳高峰期再补一次(“活力钙”为复合有机钙,无刺激,易被螃蟹吸收利用,离子钙易被水草、藻类吸收)
●螃蟹蜕壳期软壳未钙化变硬时极易被病菌感染,以后形成黑鳃、水肿等病症。蜕壳期消毒应选择生态消毒剂“优肽”。侄弧菌衰减快,注意产品质量。“优肽”每克含45亿侄弧菌,研发添加稳定剂,同时控制在三个月内销售完毕,以保证侄弧菌的高含量。
●螃蟹蜕壳时需要的底层溶氧是平时的2~3倍,第一壳大部分蟹苗直接在底泥上蜕壳,因此塘底环境好坏对一壳影响很大。注意蜕壳期用“底居安”改善底层环境,“底居安”安全无刺激,可有效分解底层烂淤、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素、增加底层溶氧。
蜕壳期赶上闷热、雷阵雨、下雾等缺氧天气,干撒“底加氧”长效增氧。
●螃蟹蜕壳是很大的应激过程,需要比平时更多的体力,蜕壳期补充“激活”更有利于蜕壳成功及翻大,特别是螃蟹出爬少、吃料少的塘口应蜕壳期外泼“激活”补充营养,快速提高螃蟹体力。

关注河蟹的第一次脱壳



随着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养殖技术日新月异,每亩池塘放苗数量不断增加,追求大规格和高产量的欲望更加迫切。但是,从近几年的养殖结果来看,低回捕率一直困扰着每一位养殖户,平均回捕率一般维持在50%至60%的水平。分析其原因有很多,如苗种抗逆性、环境污染、现有池塘结构下的承载能力以及套养的模式等等。但是,无论何种原因造成,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以科学为依据,坚持细节管理,降低风险,提高回捕率。
从放苗之日起,我们就必须根据河蟹的生理和生长特性精心呵护,科学管理。尤其是蟹苗放塘后第一次脱壳,决定了整个养殖回捕率的60%。实验表明,在成蟹塘脱一壳时,健康的蟹苗能成功脱壳,但脱壳后不能完全硬壳的达到20xx蟹苗在越冬期遇上寒冬,新陈代谢降低,摄食量减少,放苗时空肠空胃较多,在换了新环境后,受到清塘药残、温度骤升引起的底热以及应激等原因的影响,蟹苗转塘上岸的现象普遍存在。给第一次脱壳造成不利因素。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做好每一个细节管理。
1、放苗前科学解毒、肥水、多种水草。
2、蟹苗放进成养塘一段时间后,已适应了新的环境,摄食基本正常,此时气温的回暖使水体中致病菌也快速滋生,直接威胁一些亚健康和已带菌的蟹苗,尤其是在捕苗和放苗时造成的应激性断肢和机械性磨爪的蟹苗,一旦被感染,第一次脱壳时就会死亡,严重影响回捕率。鉴于这种情况,在蟹苗进塘10~15天后,用生物制剂或碘制剂进行抑菌或杀菌处理,以防感染。
3、在预防工作完成后,就必须考虑对蟹苗强化营养,补充能量。由于冬季蟹苗在高密度、低溶氧的苗塘中,吃料少活动少,饲料蛋白低,体能代谢慢,肝胰腺负担小,而进入成蟹塘后,环境变好,开口饲料都是高蛋白,给河蟹造成功能性的营养失衡,不利于河蟹的消化吸收和肝胰腺的发育生长。所以,河蟹下塘后可以先投喂一段时间的鱼,满足河蟹的适口性和营养需求;或坚持拌料投喂,提高诱食和营养的全面性,辅助河蟹的消化吸收。
4、河蟹日常吃料的营养环节完善后,在清明后河蟹就要脱第一壳。此时,应分两次泼洒水溶性好的钙,当发现个别小规格河蟹脱壳时泼洒一次,以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刺激整齐脱壳;当发现多数大规格河蟹脱壳时再泼洒一次,以稳定水环境,加快钙的吸收,帮助硬壳。河蟹如果都能安全脱完第一壳,对后期的回捕率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壳期间最好不要杀青苔,不要杀虫,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水产药品,给河蟹一个安全、稳定、生物量丰富的水体环境。

孔雀鱼多久繁殖一次


在温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般一个月繁殖一次,或者是每三个月繁殖两次,每一次繁殖的产量在10-120尾小鱼,小鱼在养殖3到5个月后就可以继续再繁殖下一代,孔雀鱼一年四季都是可以繁殖的。

1、在温度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孔雀鱼约一个月可以繁殖一次,或者是每三个月繁殖两次,每一胎的产量约在10-120尾小鱼,小鱼在养殖3到5个月后就具备生殖能力,可以再繁殖下一代,孔雀鱼的寿命只有2-3年。

2、孔雀鱼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繁殖,但是低温环境繁殖会导致成活率降低。一般孔雀鱼的繁殖在26度左右是最合适的。

3、要想保证孔雀鱼的品种优良,繁殖时需要引进同品种的鱼进行远亲杂交。注意同一批的留种鱼繁殖不宜超过三代,若是长期使用同一批种鱼进行繁殖,会导致鱼种退化,品质降低,鱼的体型将越来越小。

孔雀鱼的临产表现

1、体型表现

从侧面看母鱼的肚子会表现出平滑的方形,胎斑的颜色会越来越重,多数孔雀鱼的胎斑为黑色,但是也有橘红色的。

2、生产状态

孔雀鱼即将生产或者正在生产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上蹿下跳的状态,或者选择躲在安静的角落等候生产。

3、临产表现

当孔雀鱼就快要生产的时候,肛门会有明显的外凸,要随时准备好接生。

饲养孔雀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也可以给予饲养爱好者带来无穷的喜悦。繁殖培育优良品种的孔雀鱼,需要饲养者对于繁殖的温度,繁殖的前兆,生产的前兆,这些知识全部弄懂,以达到饲养真正孔雀鱼的条件。

河蟹最后一次蜕壳期间的饲养管理要点



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河蟹进入最后一次蜕壳,也就是整个生长期的第5次或第6次蜕壳,更是河蟹育肥、增重的关键时期,抓好这段时间的饲养管理,是确保丰产、丰收重要措施,建议养殖户要掌握以下要点。
一、加强底质改良。蟹池经过几个月的使用,池底积累了很多的剩渣残饵、动物粪便和腐烂的水草等有机质,底泥往往出现发黑发臭现象,对底栖习性的河蟹生长极为不利。建议每周使用1次改底产品,采取生物底改配合化学底改交叉使用,如臭氧片和高铁酸盐等增氧型的氧化底改。但池塘爆发蓝藻时,切不可用季磷盐底改。
二、加强水体消毒。经历前期持续的高温,蟹池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水中尤其是底部的厌氧有害菌增多。建议使用温和性的消毒剂如噬菌蛭弧菌,可7~10天使用一次,高温时尽量在早晨或者傍晚时使用。pH过高的蟹池,先使用有机酸或乳酸菌进行缓冲,然后再使用蛭弧菌。
三、加强饲料营养。选择正规厂家生产、诱食性好、蛋白质含量适宜的配合饲料;补充投喂冰鲜鱼一定要选择质量好、新鲜程度高、不变质的海淡水小杂鱼。最后一次蜕壳前饲料中可添加一些具有诱食、开胃、保肝、利胆、防肠炎、助消化和抗应激的保健药品,如免疫多糖、海藻多糖、大蒜素、复合维生素等,以提高河蟹的体质。饲料投喂仍然要坚持“四定”的原则。
四、加强用药管控。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后,经过一段时间育肥即将进入市场,后期蟹池用药必须严格执行NY5071标准,杜绝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禁用药物和抗生素。目前市场上的药物种类繁多,很容易造成药物的无意非法使用。养殖者在购买时一定要选择有药物成分、含量及生产批号的正规产品,所购药物必须有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用药要执行“休药期”制度,并做好用药记录,备于追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3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