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如何掌握规律防止大闸蟹逃跑


河蟹逃跑有一定规律。掌握规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养殖蟹逃逸。
蟹种在放养初期,因对新的水体环境不适应,纷纷沿蟹池四周乱爬,此时极易造成大量蟹种逃走。可以事先在蟹池中围出1~2亩水面进行短时间暂养,待蟹种适应新水体后,再放入蟹池。
蟹池中天然饵料缺乏,投喂饲料又严重不足时,河蟹会因索饵而逃逸,并可能造成河蟹互相残杀。可以在春季每亩蟹池投放活螺蛳200公斤,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摄食。生长季节,加强投喂管理,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5%~10%。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
天气突然变化,特别是风雨交加等恶劣天气,易造成河蟹逃逸。应在天气变化前加深水位,雨后恢复原水位。
蟹池水草少,水质浓,透明度小,溶氧量低,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河蟹会为寻求适宜的环境而逃逸。为此,蟹池应保持有足够的水草,水草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生长季节每2~3天换一次水,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pH值7.5~8,透明度40~60厘米。
河蟹性腺发育成熟后,要进行生殖洄游,特别是霜降前后,刮西北大风或下雨时,河蟹活动频繁,纷纷沿池壁攀爬。此时防逃极为重要,要加固防逃设施,及时起捕成熟蟹。

相关知识

大闸蟹养殖户需要掌握的栽种苦草要点



一、苦草的种植方法
1.播种期:一般要求水温在10℃以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3月10日5月初,最佳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2.种植水域要求:池塘、湖泊、河沟的浅水处或边缘均可种植苦草,要求种植水域水质透明度达40厘米以上,水质混浊及池水肥沃、透明度低的池塘,种植的苦草一般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刚发芽的幼苗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种植在3-10厘米左右浅水处。
3.播种方法:苦草的播种量,一般每亩50-100克为了保险起见在实际操作中,用种量往往要多出数倍,甚至102.2.2.种植水域要求:池塘、湖泊、河沟的浅水处或边缘均可种植苦草,要求种植水域水体透明度达40厘米以上,水质混浊及池水肥、透明度低的池塘,种植的苦草一般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刚发芽的幼苗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种植在3-10厘米左右浅水处。2.3.播种方法:苦草的播种量,一般每亩50-100克。为了保险起见在实际操作中,用种量往往要多出数倍,甚至10种植不成功的原因。
种子质量差。由于苦草种子颗粒细小,而且包裹在果荚中,其质量的好坏很难鉴别。未成熟就采集的种子晒干后籽粒干瘪,果荚嫩绿(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去年11月份之前收集到的种子)。苦草果荚含浆液丰富,若采集后没有及时充分晒干则会霉变变质。优质的枯草种子应该果荚粗壮,黄绿或棕褐色,籽粒饱满,含水量低,无霉变,杂质少,发芽率在九成以上。
使用了五氯酚钠。五氯酚钠是一种非选择性接触除草剂,主要用于杀灭钉螺。由于其对鱼类剧毒而对虾蟹不敏感,因此常用来清除野杂鱼,但五氯酚钠对草本类的水草有极强的杀灭作用,而且分解慢,毒性残留时间长。所以在使用过五氯酚钠的池塘中苦草种子发芽率低,如果在苦草种子播种时或者刚萌发时使用五氯酚钠,则更危险。建议在苦草播种前10天用绿能解毒5-6亩/瓶1-2次,以减弱五氯酚钠的毒性。
.播种方法不对。如果苦草播种在水深超过30厘米的水体里则很少发芽。5-10厘米最为适合,视天气情况而定。如果天气好可以浅一些,但如果碰到大风降温的天气还是避开这几天的为好。
蟹池的底质太硬。新挖的蟹池底质一般比较硬而且贫瘠不利于幼苗扎根生长,植株扎根浅,容易漂浮,难以形成群簇。建议挖松池底并适当的施用一些有机肥,以促进发芽生长。

罗非鱼养殖户如何防止水霉病的发生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

【病因】由真菌水霉、绵霉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及卵上引起的一种鱼类疾病。受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几乎所有水产动物都有可能感染该病,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常因受伤、鳞片脱落、水温剧烈变化引起抵抗力下降,鱼卵堆积造成局部缺氧,卵膜腐烂而感染该病。水霉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在20℃以下最常见)。

【症状】水霉菌动孢子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色或青白色棉絮状的水霉菌丝。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常与固体摩擦,患处肌肉腐烂,最后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防治】

预防:
①拉网、运输、放养鱼种时,操作细致,避免鱼体受伤;晚冬、早春要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水位,避免鱼体冻伤;放养密度要合理;如条件允许,水温应保持在20℃以上,做好保温、升温工作;
②投放鱼苗时,用3~4%的食盐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5~10分钟。

控制:
①先用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2亩)稀释后全池泼洒;
②病鱼用五倍子(2~3ppm)溶液浸浴;或用1%的食盐与0.04%苏打混合液浸浴20分钟,每天1次,连用2次。同时按每千克鱼体重用0.1克五倍子拌料投喂,每3天,连用5~7天。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预防河蟹性早熟



目前在河蟹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有20%~30%的河蟹性早熟现象,性成熟河蟹不再生长,规格一般在每只50~80克,商品价值极低;一旦遇到天气突变,可提前进行生殖洄游,洄捕率低;如继续饲养,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到80%左右。严重影响了河蟹养殖效益。
1、性成熟河蟹的特征是
(1)性成熟河蟹的雌蟹腹部已成团脐,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螯足绒毛稠密,且颜色较深,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
(2)性成熟河蟹背部凹凸不平,颜色为墨绿色或青色。
(3)性成熟河蟹在肝区上可看到有两条紫色条状物且有卵粒,或有两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
2、形成性成熟河蟹的原因
(1)投喂的饵料过精,特别是前期投喂动物性饵料过多,使生性贪食的河蟹动物性饵料摄入过多,体内营养过剩,导致河蟹性成熟提前。
(2)有效积温增加。由于养殖水体小,水位浅,生长季节水温一直较高,水体积温过高,从而加速了河蟹性腺发育。
(3)放养密度不当,导致前期生长过快,性成熟提前。
(4)水体盐度偏高,刺激河蟹性腺发育。
(5)种质资源退化。随着养蟹规模的扩大,地区间引种的增多,南蟹北移、北蟹南移,加上人工繁殖长期不更新亲本,导致河蟹品种混杂、退化,生长缓慢,性成熟提前。
3、预防措施
(1)选用正宗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保持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
(2)科学投饵。因水制宜,控制投饵量,特别要控制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养殖前期饵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
(3)适当加大池塘水深,生长季节一般要求达到1.8米以上,高温季节多换水,最好用河道、湖泊内的水,以降低水温。
(4)养殖池内移栽覆盖率为50%左右的水草,以少阳光直射,降低河蟹生长的有效积温。
(5)生长季节蟹池每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光合细菌、溴氯海茵等药物,消毒水体,降低水体有机质浓度,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罗非鱼养殖户如何防止指环虫病的发生



【指环虫病】

【病因】指环虫以锚钩和边缘小钩钩住鳃丝不断运动,造成鳃组织损伤。该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虫体适宜水温20~25℃,发病季节为夏、秋季及越冬期。

【症状】病鱼鳃部多黏液,鳃丝肿胀,呼吸困难,体色发黑,不摄食,鱼体瘦弱、游动乏力、浮于水面,病鱼烦躁、跳跃,游动缓慢;此病往往与车轮虫病并发,严重时可使大批鱼死亡。如寄生在体表时,黏液分泌增多,并出现充血和出血斑。

【防治】
预防:①寄生虫病重在预防,请参照“②寄生虫病害的预防”。②投放鱼苗、鱼种时,用高锰酸钾(1立方米水体用15克)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15~20分钟。
治疗:①病鱼用百安威或虫此净(1立方米水体用1.2毫升)浸洗10分钟。②全池泼洒百安威(1瓶2亩),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3亩)解毒,3小时后按3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底舒安1包混合全池干撒。③用活性蒜宝、本草大康、保肝促长灵、清源各按1%拌料投喂,1天2餐,连用3天。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防控懒蟹的形成



在蟹种放养前期,由于池塘环境、水温、水质因子的变化,蟹会栖居洞穴里或水草丛中,不肯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慢慢的就成了“懒蟹”。
 
一水体溶氧量太低:
 
河蟹要求每升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以上。当每升水中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河蟹会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建议使用:氨基肥肽+碧水硅藻旺肥水培藻,稳定水体,提高溶氧。
 
二是养殖水位变动频繁:
 
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建议前期少量换水,保持水位稳定。
 
三、池中缺乏水草、附着物:
 
河蟹有攀附和隐居的习性,在有水草、芦苇的池塘,白天和夜间均能观察到有大量的仔幼蟹攀附在水草、芦苇,甚至竹筒、草袋上等处觅食和玩耍。如果水中缺少这些附着物,就会有部分河蟹离水上岸,使之穴居的机会增多,产生懒蟹的机会便增加了。建议前期合理种植水草。
 
四、是饵料投喂不均匀:
 
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建议:饵料投喂充足,做到均匀投喂,可使用维康高稳vc+维康乳(3~5亩)全池泼洒,増强体质,补充营养与能量。
 
五、水质变化:
 
1.前期使用过多无机肥料(尿素、磷肥),使氨氮、亚硝酸盐增加,影响摄食出现懒蟹。建议:碧水源+攻底亚硝净;
 
2.ph:水体碱度过高,影响摄食活动,形成懒蟹。建议:氨基金解霸(或解毒王)+生态活水素。

河蟹养殖户应该如何掌握蟹池的水体环境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河蟹养殖户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池塘养蟹的水是否越清越好,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他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那么为什么中度肥水能提高池塘养蟹的产量,如何判断和调节养蟹池水的肥度,现分析如下:
蟹池人为大量投饵后的剩饲、残饲,河蟹的排泄物经过分解加上池底土壤厚有肥力对池水的慢慢释放等,形成了池水的肥力,池水肥力是池中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基础因素之一。当池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使池水呈某种藻类带来的固有色,有绿色、褐色、黄褐色等。水的肥度常按池水的颜色或透明度来判断。清水指水色清淡、水中浮游植物量少,水的透明度一般在35厘米以上,肥水指水色浓、水中浮游植物量多,一般呈褐色、茶褐色、油绿色,水的透明度较低。一般在15厘米以内,中度肥水介于二者之间,水色肥而嫩爽。
蟹池池水肥度的调节:
目前许多养蟹户普遍采用进排水的方法来调节蟹池水的肥度,这不是最佳办法。因为过多的进排水:一是浪费电力;二是流失水中有效成份;三是水位不定,河蟹洞穴变化频繁,部分河蟹迁移水面以上不吃食,不蜕壳,形成懒蟹;四是进排水稍有疏忽,就可造成河蟹的逃漏。养蟹池塘水的肥度可用以下办法来调节。
1、水质清瘦的池塘,往往池底淤泥少,池中肥力不足,可采用施肥的方法来调节,一般在池塘清整后,蟹种放养前15天,每亩施发酵过的粪肥3一5担,养殖中期如池水仍较瘦,可用化肥追吊,一般每次每亩用尿素3-4公斤,15-20天用一次。
2、投放鲢鱼、鲫鱼种或青虾苗。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和青虾能摄食河蟹吃剩的饵料碎屑,减少池塘有机物积累,繁池适当混养这些品种,可起到控制池水过肥的作用。一般亩放鲢鱼种100尾、鲫鱼种500-600尾(每公斤20-40尾)、青虾苗2万尾或2-3厘米的幼虾0.5-1公斤。
3、对池底淤泥较多,水中肥力较足的池塘,可通过栽植水草或投放浮游性水生植物如大、小叶浮萍、水花生等,吸收水中肥力,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移栽或投放的水草面积约占总水面积的1/5-1/4。这样不但能满足河蟹的生长需要,还可改善水质及河蟹的肉味品质。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有效解决蟹塘青苔问题



河蟹养殖前期最让养殖户头痛的就是青苔滋生,目前还没有好的杀青苔的产品,一般的杀青苔产品对水草多少都有点影响,严重的可造成水草死亡,所以在有青苔的情况下,一般不建议使用杀青苔的药物。青苔的滋生需要一个环境,比如水位太浅、透明度过高、水体太瘦等环境因素,所以前期肥水可以有效的控制青苔的生长。青苔滋生会造成水体消瘦,使水草无法正常生长;缠绕螃蟹,造成脱壳不畅,严重时可以造成死亡;另外青苔死亡后会造成底质恶化,造成水体缺氧,影响河蟹的生长。所以在青苔腐烂后建议第一天用解毒类产品解除毒素(“绿水解毒安”或“增氧解毒安”)。第二天上午吸附悬浮物(可用“净水宝”);第二天下午使用底质改良剂(“底改”)改善底质,连续用两次。第三天使用生物制剂(“利生素”或“速调107”)调水。具体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另外建议:在青苔较多的地方采取人工捞除,并尽量扔得远离池塘。另外要注意解毒,在人工捞除后,第二天晴天上午要解除青苔死亡释放的毒素(可使用“绿水解毒安”、“增氧解毒安”等)。在解完毒以后要底质改良,调水,选择晴天上午,可使用“底改”改良底质。以后主要是要使用微生态制剂(“利生素”、“菌克27”)调节好水质,关键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追肥,平时多使用肥水产品(“生物肥爽”、“肥水膏”、“生物酵素肥”、“氨基酸培藻精”),保持水体肥度,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青苔滋生。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改善河蟹养殖的生态环境?



随着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规格越养越大,产量越养越高,池塘承载的生物负荷越来越重,对河蟹养殖池塘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营造与修复,加强对河蟹质量安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工程手段设计好河蟹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应选择近水源、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对老池塘要及时进行工程改造,改造后的池底要求相对平整,池埂坡比1:2.5-3,淤泥10厘米左右,多余清除,每个池塘要能独立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水排入排水渠,以免各个池塘的水相互串联,交叉感染病害。
二、采用理化手段改善好河蟹养殖池塘:河蟹养殖前,对池塘要认真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养殖期间要定期更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不等,以改善水质,调节PH,增加钙质。
三、采用生物手段调节好河蟹养殖池塘:一是种植水草,利用“蟹草共生”原理,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吸收氨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溶氧,实践证明,河蟹池塘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占地面积可占总水面的50-60%;二是移植螺蛳,投放滤水性鱼类花白鲢,利用他们的滤食作用降低肥度,净化水质,三是施用微生物制剂,PSB菌、EM菌、亚包杆菌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罗非鱼养殖户如何防止斜管虫病的发生



【斜管虫病】

【病因】因斜管虫寄生于鱼鳃及皮肤上而致病。该病主要危害淡水鱼鱼苗、鱼种,水温12~18℃时,斜管虫最为活跃,初冬、春、秋季最为流行。

【症状】虫体寄生在淡水鱼体表和鳃上,少量寄生时对鱼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产生大量黏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黏液层,鳃丝红肿,组织损伤,鱼呼吸困难;病鱼鱼体发黑消瘦,反应迟钝,生长缓慢,此病危害极大,严重时能在3天~5天使鱼大量死亡。

【防治】
预防:①寄生虫病重在预防,尤其清塘要彻底,杀灭和分解底泥中的虫体,请参照“②寄生虫病害的预防”。②鱼苗、鱼种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20分钟。
治疗:①可用45ppm苦楝树枝叶煮水全池泼洒,在发病季节,每15天1次;同时病鱼用3%的食盐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体用1毫升)浸洗20分钟。②晚上10点按3亩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两天后用黑金神或粉剂活菌王全池泼洒,养护底质和水质,防止病菌、虫体滋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3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