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甲壳溃疡及重金属离子偏高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治


1.病因:蟹体受伤后受弧菌感染,同时水中铜、锌等重金属离子偏高。
2.症状:甲壳上有溃疡,尤以步足上为多;步足脱落,螯足上的毛脱落;步足脱落处最初呈白色透明,时间久后呈黑褐色;严重时步足全部脱落而死。
3.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抱卵蟹,当水温升到17℃以上后容易暴发流行,死亡率高。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对水质进行重金属离子测定及对病原菌分离、鉴定。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严防蟹体受伤及水中重金属离子偏高。
6.治疗方法:(1)蓄水池中全池遍洒乙二胺四乙酸钙钠(EDTA钠盐),浓度为2~10毫克/升。(2)发病蟹池的水全部换入经EDTA钠盐处理过的水(或在发病池中遍洒EDTA钠盐),然后全池遍洒土霉素3.5毫克/升浓度,隔天泼1次,连泼3次。(3)在外泼药的同时,饲料中加入0.5%鱼泰8号药,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

相关推荐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二是幼体培育:

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脱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脱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入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ppm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它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入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入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而有所不同。以江苏为例,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I期蚤状幼体15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投喂卤虫,蚤状幼体IIV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I期到蚤状幼体III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III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充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1.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I、II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III、IV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孔雀石绿、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40目的网箱,拔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

中华绒螯蟹苇塘养殖


一般沿湖地区及河流、水库下游都有一定数量苇塘荒地。这里涝一片水,旱时一片苇,芦苇不成材,种地怕涝雨,但对发展河蟹养殖十分有利。
1.建池
利用苇塘建池养蟹,一般就其地形、地貌,以利进水、排水,可建造大大小小的养蟹池。苇塘建池养蟹,面积大,养殖的河蟹质量好、个体大,但面积太大管理困难,精 养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
在苇塘建池养蟹,水深80厘米左右即可,环沟、蟹沟适当加宽,沟内栽移可供河蟹摄食的水生植物,水底培养底栖动物。
2.清除敌害
利用苇塘养殖河蟹敌害生物较多,如水蛇、青蛙、鲶鱼、塘鲤等都是河蟹的天敌,必须认真捕捉、清塘,彻底杀灭天敌。
3.蟹种投放
蟹种投放基本同稻田养蟹,亩放5~7克幼蟹2000~2500只,面积太大应适当少投,也可根据天然动、植物饵料的多少调整蟹种投放密度。如自然水坑较多,可以适当投放一定量的链鱼、鳙鱼、草鱼,但不能放养鲤鱼等杂食性的鱼类,更不可以放养鲶鱼、塘鲤等肉食性鱼类。
4.投饵
饵料以苇塘的天然动植物性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放养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入秋开始以投喂精饲料为主。
5.水质调节
水质调节基本同稻田养蟹,但苇塘养蟹水质一般不会太肥。如水质太瘦,放养蟹种前可适当施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生,为底栖动物的繁殖提供饵料。
6.防逃设施及收捕
防逃材料和安装与池塘养蟹大同小异。成蟹收捕较池塘、稻田养蟹困难,除放水收捕、引诱、 投饵诱捕之外,还要下塘捉捕,甚至见洞挖捕,比较费时、费力。

鸡减蛋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治


杜君1崔玉富2李金财2

(1.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137200,2.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畜牧站137200)

鸡减蛋综合症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病因素,应用科学的诊断技术,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确保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引起本病传染的病源是腺病毒属中的产蛋下降综合征-76病毒,危害甚大,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种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状,7~20天后病毒在鸡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腺中大量复制,导致腺体的炎性症状,卵子及蛋壳形成机能紊乱,产生蛋壳异常。应激反应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使健康鸡群在产蛋高峰时出现群体性减蛋或不能达到预期水平,同时鸡群采食量下降,出现一过性腹泻,使蛋壳发生变化。

1流行特点

鸡减蛋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以鸡群产蛋率大幅度下降为主要特征。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产蛋高峰期的鸡最易感,褐壳蛋鸡比白壳蛋鸡受害严重。病毒主要经卵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是水平传播速度缓慢,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病鸡的粪便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经口传播,在病毒血症时也可经注射器传染给健康鸡。

病毒主要在病鸡的淋巴组织中复制,特别是胸腺和脾脏,病毒可在卵壳腺中大量复制,引起严重的炎症,导致鸡产蛋减少和出现畸形卵。

2主要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产蛋数量急剧下降,个别鸡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蓬松,腹泻等症状。同时,病鸡所产蛋的蛋壳表面粗糙呈砂纸状,褐壳蛋色则变浅或呈灰白色。薄壳蛋、软壳蛋、畸形蛋明显增加,蛋清稀薄,有部分混浊的絮状物附着,蛋黄色素变浅。本病病程约4~10星期,病鸡很难恢复到原有的产蛋水平,产蛋期缩短,垂直传播时出产期推迟。如果潜伏感染鸡在疾病发作前已经获得了抗体,则病毒的传播可能会变慢。病鸡只是不能达到预定的生产性能或产蛋期推迟,并没有明显的其他症状。

3病理变化

病理主要出现在鸡的输卵管和子宫部,输卵管各部黏膜发炎、水肿、萎缩,蛋白分泌腺数量下降。病鸡卵巢萎缩变小或有出血,子宫黏膜发炎。有时也出现脾脏轻度肿胀。卵巢无弹性,在腹腔中存在各种发育阶段的卵。从鸡只感染后的第七天开始,病毒在表面的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核内包涵体。很多被感染的细胞脱落到管腔中,并出现严重快速的炎性反应。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数量不等的异噬性细胞一同侵害基底膜和上皮。在产生异常蛋的第三天以后,可能就会见不到包涵体,但病毒抗原可持续存在1星期以上。

4临床诊断

发病鸡群出现一过性水样腹泻,而后表现为产蛋突然下降,每天下降2%~4%,连续2~3星期,下降幅度最高可达30%~50%,以后逐渐恢复,但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开产前感染时,产蛋率达不到高峰,蛋壳退色,下软皮蛋等为本病的特征。

5鉴别诊断

鸡新城疫。剖检可见病鸡各处黏膜和浆膜出血(),特别是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心包、气管、喉头、肠和肠系膜充血或出血,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出血。卵巢坏死、出血,卵泡破裂性腹膜炎等。消化道淋巴滤泡的肿大出血和溃疡是鸡新城疫的突出特征。

传染性支气管炎。其特征是病鸡咳嗽、流鼻液、打喷嚏和气管发出锣音。感染鸡生长受阻,耗料增加,产蛋和蛋质下降,死淘率增加,鼻腔、鼻窦、喉头、气管内有浆液或粘液。病程长者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在气管下端形成黄白色栓子。

禽流感。病禽特征性症状为冠髯发绀、出血,头肿流泪,呼吸困难,衰竭死亡,部分病鸡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点是多处皮肤出血,皮下水肿,眼结膜出血,整个消化道黏膜出血、坏死、溃疡。

6预防

免疫接种应用EDS-76油乳剂灭活苗,于鸡群开产前2~4星期注射0.5毫升,可保护整个产蛋周期。饲养管理上应注意鸡、鸭、鹅不能混养,做好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复合维生素B(主要成分为硫胺素、烟酸等)口服液饮水,每支500毫升。对肉用鸡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做如鸡舍清洁和消毒工作。

中华绒螯蟹幼体放养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一是幼体放养:当抱卵蟹腹部所携带的卵粒绝大部分透明,卵黄集中于中央,一小部分呈蝴蝶状,胚胎出现眼点,心脏跳动频率为120次/分,进入原蚤状幼体阶段时,预示着蚤状幼体将临近出膜,这时应做好亲蟹孵幼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是进行蟹体消毒。在抱卵蟹放入幼体培育池孵幼前应先洗净蟹体上的污泥,并用孔雀石绿、漂白粉、新洁尔灭等配成海水药液,对蟹体进行浸浴消毒,以消灭蟹体上的细菌和寄生虫。其次是集中孵幼。将消毒后的抱卵蟹按每笼2530只,放入幼体培育池,集中孵幼。为了在同一培育池中得到预定数量和发育整齐的幼体,使幼体群体变态能同步进行。放入的抱卵蟹数量应比计划数量多23倍。通常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并灵活掌握。

幼体放养密度培育池水体体积
抱卵蟹数量 = ---------------
平均每只蟹抱卵量孵化率

在孵幼过程中,应及时检查,一旦达到幼体需要预定数量时,即应将还未孵幼的抱卵蟹转移放入另一只孵幼池继续孵幼。已孵出幼体的雌蟹也应转入亲蟹饲养池进行强化培育,以待再次怀卵。还可采取专池孵幼,将大批抱卵蟹集中放入幼体孵化池或饵料培育池,进行大批量专池孵幼。再通过采样计算出水体中的幼体数量,然后按每只幼体培育池的大小和培育的幼体数量,将幼体连水移入培养池进行幼体培育。这种方法虽然能获得大批量较为整齐的I期蚤状幼体,但由于孵化池面积较小,抱卵蟹放养密度又大,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蚤状幼体孵出,影响幼体的孵化率。因而在整个孵幼过程中,操作要十分小心仔细,强化管理,严防水质恶化,提高幼体的孵化率。

中华绒螯蟹河沟养殖


河沟养蟹的特点是一般都比较狭窄而长,是跨村、跨乡或跨县的。多数是长年流水,船舶航行的通道。大多河沟较浅、水草多、饵料足、溶氧高,是河蟹生长的好地方。河沟养蟹多采取分段由乡、村、组或个人承包拦养。首先要建好拦网,防止鱼蟹逃逸、进出水口均应建立拦鱼栅。在分段拦养中,多数用竹箔加网箔两道拦网,在通道口竹箔齐水平面,不妨碍行船。建网箔防逃时,用网线固定一节节的竹筒作门拦,浮在防逃箔网上。为了加强防逃效果,有的在进出水口处各用三道拦网,两道竹箔中间加一道网箔,或两道网箔中加一道竹箔,这样防逃效果好。
幼蟹放养的规格与密度:河沟养蟹与池塘不同,水流活、溶氧高、饵料丰富。一般以鱼为主,兼养河蟹。幼蟹放养前应清除河沟中的敌害鱼类,为鱼蟹生长提供适应的生活环境。河沟养蟹一般以稀放为主,面积小的以精养为主,放养的幼蟹规格以250~300只/公斤的为好,密度亩放3~4公斤,每平方米放1~1.5只。
投喂方法:在河道两边搭若干个食台,根据河沟长度,确定食台数量,保证河蟹都能吃到食,同时也便于检查吃食情况。河沟养蟹上半年以天然饵料为主,人工投饵为辅。下半年特别7、8、9三个月应以人工投喂的动物性饵料为主,自然饵料为辅。日常管理和巡河:暴雨季节防止漫水逃逸,修补河堤防止倒塌,填堵逃逸漏洞,防止敌害。
河沟养蟹防逃比较困难,拦鱼栅仅限于进出水口,漫长的河沟两岸无法建防逃设施,因此,只能在河蟹自然生殖洄游前提前开捕,做好成蟹暂养。捕捞时间在九月上中旬,采用各种捕捞方法,把能收获到的成蟹全部捕放到暂养池中,通过短期精心管理,实行人工投饵催肥,促进肝脏积累,增加体重,提高经济效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5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