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围网养殖螃蟹回捕率过低?

老头蟹及病蟹、残蟹等。所有这样的蟹种放养后普遍存在成活率低,回捕率差,成蟹个体小的通病。
②敌害严重
由于一些养殖者不重视清野或清野不彻底,养殖区域内的敌害生物(主要是凶猛鱼类)较多,河蟹蜕壳时,敌害生物残食河蟹而影响成活率。
③管理不当引起死亡
有的养殖者认为围网区域内有天然饵料,河蟹以天然饵料为食不必投喂饲料,结果因饵料缺乏,河蟹自残严重而影响回捕率;有的养殖者不重视水质管理,认为诺大的水面水质不会出现问题,结果因水质不好而降低河蟹成活率;有的养殖者不重视防病,认为那么大的水面,就是防病花费也太大,因而不防,结果有时会产生疾病,影响成活率。
④逃逸
因围网破损和底部不牢,修补、加固不及时而使河蟹逃逸,影响回捕率。
⑤捕捞方式存在问题
水温l0℃以下,河蟹易卧于泥中,因而河蟹不易捕出;网具不合适,有蟹捕不干净也会影响回捕率。

相关推荐

怎样配制螃蟹饵料



饵料是河蟹养殖的物质基础,其种类、质量及丰欠都直接影响河蟹的养殖效果。了解河蟹的食性,有助于河蟹养殖中对其生态环境的优化及饵料的合理配制。
(1)天然饵料
河蟹属杂食性,主要食取水生植物和小鱼虾、贝类及底栖生物,乏食时兼食有机碎屑。经对湖泊放流的河蟹抽样分析,65%的河蟹胃含物主要为植物性饵料,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动物性饵料(蚌肉、小鱼)与水生植物同时存在时,河蟹首先摄取的是动物性饵料,其食物团中水草仅占总摄食量的35%。水生植物在天然状况下作为河蟹的主要饵料,在于其易被食取,因为在螺类、虾类繁殖季节,动物性饵料在河蟹的食物中可达60%-70%。河蟹对水草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周年养殖期,菹草(春季)、黑藻(夏、秋季)为两种不同季节的喜食种类,金鱼藻、黄丝草、苦草为替代性食物,马来眼子菜、聚草(狐尾藻)为迫食性种类。当然这种排序并非固定模式,河蟹对水草种类的选择与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及各自的生物量有关。河蟹的食物组成均为多样性,试验证实,河蟹对多样食物的摄食量明显比对单一食物的摄取量高。池塘养蟹,若需进行水草移植,除收集多样性草种外,应特别注意对菹草的移植。菹草俗称“麦黄草”,是河蟹早春季节的喜食种类。
(2)人工配合饲料
对河蟹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各地差异较大,但总的原则是配方组成首先必须根据河蟹自身的营养成份:蛋白质、氨基酸的大致含量,结合人工饲料源进行配制。不可忽视的是最佳人工配合饲料源必须考虑粘合剂、微量元素及促长素(脱壳素)的合理成份比例,以及稚、幼蟹和成蟹的区别,研制出适口性、营养性、消化性和稳定性能好的饵料,满足河蟹的摄食特点。

围网养殖黄鳝技术



围网养鳝是在稻田或地势较平坦的浅水中,用网片围成一定的范围养鳝。它适宜于大范围、大规模的黄鳝养殖生产,是一种仿野生环境的养殖模式。该模式省工、省钱,每1000平方米两年即可获纯利3.5万元以上。现将此技术介绍如下:

一、围网方法

选择密织、抗钻强度好的聚乙烯材料制成网片,网片高1.5米。套置围网一般在冬季进行,先排干选定范围内的塘水或稻田水,再挖一圈深60厘米~70厘米的小沟,将网片底脚埋入泥中。然后用若干细竹竿垂直撑起网片,使其形成防逃的网片围墙。围网的范围可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或三角形。在围网的接口处,要紧密缝好。围网设置好后,在围网外1米处,设置宽1米、高0.6米的土埂,以方便操作。

二、土层改造

围网范围较小,可在冬季翻挖一遍土层,早春注水浸泡10天~15天后移植水草;围网范围较大,可带水翻耕一遍土层,翻耕后不要耙耘,只需灌水浸泡数天后,便可移植水草。

三、水草移植

围网范围较小,可将水花生、水葫芦等水草移植在围网中央,面积占围网范围的2/3;围网范围较大,可一块一块地移植水草,块与块间隔1米~2米。每块水草移植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范围而定,如1000平方米可移植4块水草,以此类推。

四、鳝种投放

鳝种投放密度宜小,若是当年投种、当年收获,每平方米可投放50克以下的鳝种0.5公斤,50克以上的鳝种0.7公斤~1公斤;若是当年投种、翌年收获,每平方米可投放30克左右的鳝种0.3公斤,40克左右的鳝种0.4公斤,50克左右的鳝种0.5公斤,注意55克以上的鳝种不宜投放。此外,在同一围网范围内投放的鳝种大小规格要基本一致。

五、饲料投喂

鳝种放养行动正常后,在晚上开始驯食。驯食饲料应选择鳝最爱吃的蚯蚓、小杂鱼、蚌肉等动物性饲料,采取少量多投的方法,以后每天逐渐提前投饲时间,直到正常摄食。在黄鳝形成良好的摄食习性后,开始慢慢在动物性饲料中加入人工颗粒饲料共同投喂,先少后多,逐渐增加,比例最终控制在1公斤动物饲料配1.5公斤~2公斤人工饲料,每天投喂2次,以6时~7时和17时~18时为宜。每天投喂总量,按鳝种体重的2%~3%计算,以后逐渐增加至6%。大规模的围网养鳝,一般都存在饲料短缺的问题。对此,可通过利用死鱼、猪肺等废物繁衍蝇蛆来补充饲料。

六、日常管理

1.管水

围网养鳝水深一般保持在20厘米~40厘米之间,夏季宜深,春、秋季宜浅。一般不需换水。在盛夏高温期,如果水质较差,可每隔20天左右酌情换水1次。

2.施粪

在围网内每1000平方米面积施用牛粪2500公斤~4000公斤,既不污染水质,又能改善土层硬度,增加肥力,促进水草生长,提高黄鳝抗病能力,促其快长。

3.防逃

对于围网要经常检查,发现破损需及时缝补。在暴风骤雨之夜,要做好巡查工作,严防黄鳝堆积,合作外逃。

4.消毒与灭虫

消毒每隔20天1次,可用25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灭虫每隔45天1次,可用90%晶体“敌百虫”为每立方米0.5克~0.7克化水全范围泼洒。

七、干池越冬

从11月上旬开始,将围网内水层缓缓下降,待黄鳝慢慢打洞潜入泥土中,黄鳝洞穴在水底十分明显时,彻底将水排干。晒3天~5天来灭萍和除淤泥异味。然后在泥层表面覆盖一层稻草、茅草等防寒物,确保黄鳝安全越冬。

黄鳝养殖之围网养殖技术



围网养鳝,是在稻田或地势较平坦的浅水中,用网片围成一定的养殖范围进行养鳝。它适宜于大范围、大规模的黄鳝养殖生产,是一种近乎自然的、半人工、半野生的养殖模式。该养殖模式省工、省投资,每1000平方米面积,当年投放500公斤鳝种,翌年10月便可收获商品鳝2000~3000公斤。按低等产量、中等售价计算,并减去所有成本,2年即可获纯利3.5万元以上。现将围网养鳝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一、围网方法

选择密织、抗钻强度好的聚乙烯材料做成的网片,网片高1.5米。套置围网一般在冬季进行,先排干选定范围内的塘水或稻田水,再在选定的范围圈上,挖一圈深60~70厘米的小沟,将网片底脚埋入泥中。然后用若干细竹竿,垂直支撑起网片,使其形成防逃的网片围墙。围网的范围可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在围网的接头处,要仔细紧密地缝合好。围网设置好后,在围网外1米处,设置宽1米、高60厘米的土埂,以利保水、换水、换水和日常管理。

二、土层改造

围网范围较小,可在冬季翻挖一遍土层,早春注水浸泡10~15天后再进行水草移植;围网范围较大,可用耕牛带水翻耕一遍土层,翻耕后不要耙耘,只需灌水浸泡数天后,便可移植水草。

三、水草移植

围网范围较小,可将水花生、水葫芦等水草,移植在中央部位,面积占围网范围的2/3;围网范围较大,可一块一块地移植水草,块与块间隔1~2米。每块水草移植面积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范围大小定,如1000平方米面积,可移植4块水草;2000平方米面积,可移植8~9块水草。

四、鳝种投放

围网养鳝鳝种投放密度宜小,若是当年投种、当年收获,每平方米面积可投放50克以下的鳝种0.5公斤。50克以上的鳝种0.7~1公斤;若是当年投种,翌年收获,每平方米面积可投放30克左右的鳝种0.3公斤,40克左右的鳝种0.4公斤,50克左右的鳝种0.55公斤,55克以上的鳝种不宜投放。此外,在同一围网范围内,投放鳝种的大小规格要基本一致。

五、饲料投喂

鳝种放养行动正常后,在晚上开始驯食。驯食饲料选鳝最爱吃的蚯蚓、小杂鱼、蚌肉等动物性饲料,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以后每天逐渐提前投饲料时间,直到正常摄食。在鳝鱼形成良好的摄食习性后,即可开始慢慢在动物性饲料中加入人工颗粒饲料共同投喂,先少后多,逐渐增加,最后的比例控制在1公斤动物饲料配1.5~2公斤人工饲料,每天投喂2次,以6~7时,17~18时为宜。每天的投喂总量,开始时按鳝体量的2%~3%计算投饲料量,以后逐渐增加到6%。
由于大规模的围网养鳝,都存在着黄鳝饲料短缺问题。对此,可利用死鱼、猪肺等变质的废物进行繁衍蝇蛆来进行补充。实践证明,在养鳝的范围内设立育蛆点,省工、省力、省投资,且行之有效。做法是:按50平方米面积设点1个,用3根长1.5米的木棍,栽成一个三角架,在架上吊一个底部有若干小孔的竹篮。然后将经过热处理的死鱼、猪肺等废料放置于篮内,上遮荫,以利蝇蛆在篮内自然繁衍。当蝇蛆繁衍到一定数量、生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其废料也会自然解体,蝇蛆也会因失去寄养附身物而从篮底部的小孔掉入水中,让黄鳝美餐。每周添加1~2次消毒处理后的废料,不加任何管理,即可培育出很多蝇蛆来。

六、日常管理

管水 
围网养鳝水深一般保持在20~40厘米之间,夏季宜深、春、秋季宜减。平常一般很少换水。在盛夏高温期,如果水质差,可间隔20天左右酌情换水一次。

施粪 
在围网内每1000平方米面积施用牛粪2500~4000公斤,既不污染水质,又能改善土层松度,增加土层肥力,促进水草生长,提高黄鳝抗病能力,使鳝快长。

防逃 
对于围网墙要经常检查,发现破损及时缝补。在暴风骤雨之夜,要做好巡查工作,严防黄鳝堆积一角,相互合作外逃。

清毒与灭虫 
清毒每间隔20天一次,可用25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液全范围内泼洒。灭虫每间隔45天一次,可用90%的晶体敌百虫0.5~0.7克/立方米水体,化水全范围泼洒。

七、干池越冬

从11月上旬开始,将围网内水层缓缓下降,使鳝慢慢打洞潜入泥土中,待到黄鳝洞穴在水底十分明显时,彻底将水排干。晒3~5天,以灭萍和除淤泥异味。然后在泥层表面覆盖一层稻草、茅草等防寒等物,确保黄鳝安全越冬。


水产养殖贴士:池塘围网养殖泥鳅技术



1、泥鳅养殖池的改建。应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建池,或利用现有的养鱼池塘。每个养殖池塘的面积在5亩左右,水深要求在55~65厘米之间,池埂高1~1.2米,顶宽1.5米左右,不渗漏。池塘四周靠边埋设防逃网,防逃网地下深埋60厘米,地上竖立100厘米,上有网纲,用毛竹支撑。每四个池塘配一口机井,装有5.5千瓦水泵,每小时供水80立方米以上,实现微流水交换,这样既保证了高温季节的降温需求,又保证池中不缺氧。

2、放养泥鳅。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清除过多淤泥,检查防逃围网,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因泥鳅适合在中性或偏酸性环境中生长,故不能用生石灰清塘,可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清塘。放养前4天加注新水,在向阳池边施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作基肥,每667平方米施100~150千克。泥鳅放养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在6月中旬,泥鳅大量上市时收购或买繁殖苗种放养。泥鳅放养前用浓度为3%~4%的食盐水浸泡4~5分钟消毒。实行分级放养,放养密度:中鳅(每千克不超过90尾)每667平方米放养1000千克,小鳅(每千克300尾以内)每667平方米放养800千克,同池放养的泥鳅要求规格均匀、无病无伤。

3、水质调节。养殖池水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通过施放有机肥,调节水色为黄绿色,透明度为30厘米左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保持微流水。若水质太瘦,透明度过高,要适当追施肥料。池水温度保持在25~28℃,当水温超过高限时马上加注井水降温,保持水位在50~60厘米。

4、科学喂养。投放泥鳅种苗5天后开始少量投饵,饲料以专用颗粒饲料为主,逐步诱食、驯化,当泥鳅对投饵形成条件反射时加大投饵量,逐步增加到泥鳅体重的3%~4%。泥鳅性贪食,喜欢夜间觅食,经过驯化可改为白天摄食。每天投饵4次,时间为上午6时、11时,下午14时、18时,投饵量分别占日投饵量的30%、20%、15%、35%。

5、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巡塘,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水质变化情况、泥鳅吃食情况、设施运转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高温季节保持微流水,每天注入新水,日交换量达10%以上。每天投饵时,观察有无泥鳅逃到网外,检查有无因田鼠嚼咬、操作不慎造成防逃网损坏等。经常用地笼在网外捕捞,根据捕捞量的多少,大体判断漏洞所在位置,以便人工检查、修复。

6、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从排水口流出,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出到张网中,再用水冲集鱼坑使泥鳅集中于张网中。若在放水同时在集鱼坑之外池塘中,每亩水面用5—6公斤,在火中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研成粉末:再用水浸泡3—5小时的茶枯泼洒驱赶泥鳅使其快速到集鱼坑中,则捕捞效果更佳。
(2)暂养。泥锹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饵)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体内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的皮肤呼吸和肠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把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大篓装运,一般1公斤水可装运1—1.5公斤泥鳅。气温在15℃时,可装运5—8小时;远程运输则应采用降温运送.即把鲜活的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控温保温运输。

仔稚鱼上皮回肿病


疾病名称上皮回肿病

为害对象 海水鱼和淡水鱼的仔稚鱼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病原未正式确定,有的学者称之为EPO(Epithelio-cystisorganisrn,表皮囊肿病有机体),病变组织中普遍存在衣原体,有的含有立克次体状物质。

该病原体能够侵染多种海水鱼和淡水鱼的仔稚鱼,以水为媒介直接传播。被感染鱼皮肤和鳃上出现白色粟粒状包囊,包囊周围组织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多层的扁平上皮细胞这些细胞最后萎缩,坏死,形成空泡,血细胞浸润。鳃上皮增生使鳃小片愈合,鳃丝变形,鱼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包翼的压迫还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病原 病原未正式确定,有的学者称之为EPO(Epithelio-cystisorganisrn,表皮囊肿病有机体)

防治方法 将仔稚鱼培养期间所用的水过滤和消毒后再使用。使用氯霉素,以0.1%的比例混入饵料中,连续投喂5~7天,可以治愈此病。

怎样提高生猪瘦肉率


生产实践证明,生猪屠宰后瘦肉率的高低、胴体品质的优劣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受猪的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的影响。因此,要提高生猪瘦肉率,改善胴体品质,增加养殖收益,必须选择优良品种,并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

一、选择优良品种,发挥杂交优势

品种是决定瘦肉率的关键因素。猪的品种不同,胴体瘦肉率也不同,一般脂肪型猪和我国地方品种猪瘦肉率为38%~45%,但经过用杜洛克等优种猪杂交的后代瘦肉率可达55%,而饲养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或其他瘦肉型猪生产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瘦肉率可提高到60%以上。因此,选择优良的瘦肉型猪种,并通过品种(品系)间杂交选育是提高瘦肉率的基础。

二、优化饲料配方,提高蛋白质水平

由于瘦肉率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在优化饲料配方上下功夫。根据饲养标准,瘦肉型猪各生长阶段日粮中蛋白质的最佳水平是:开食期(体重10~20千克)为22%~20%,生长期(体重40~60千克)为19%~16%,育肥期(体重60~90千克)为16%~14%。
在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同时,要限喂能量饲料,保证各种氨基酸的均衡供给,并注意补喂充足的新鲜青绿饲料。通过调整和优化各阶段的日粮配方,可有效地加速猪育肥前期的生长速度,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胴体瘦肉率。

三、掌握饲养方法,减少脂肪沉积

饲养瘦肉型猪,必须根据其品种特性采用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法。为保证生猪出栏时有较高的瘦肉率,可采取让猪适量运动、定时定量饲喂和在育肥后期限饲的饲养方法,抑制后期的脂肪沉积。在规模饲养场提倡喂干料,散养户可喂湿拌料,过去传统的稀汤灌大肚饲喂方式,不仅猪生长速度慢,而且不利于瘦肉累积。

一般仔猪阶段的饲养要抓四食、过四关,即抓乳食过好初生关,抓护理过好下痢关,抓开食过好补料关,抓旺食过好断奶关。在饲养方式上,应采用前放后限的促、控方法,即体重60千克前放开饲喂,吃多少喂多少,以充分发育骨、脂、肉;体重60千克后则限制饲喂,一般以限饲10%~15%较适宜,以减少脂肪的沉积。

四、加强饲养管理,适时出栏屠宰

要摒弃传统养猪陋习,提倡规模养殖,推广运用先进的养猪新技术,并建立规范完善的防疫制度,切实做好防疫、驱虫、消毒工作;经常保持舍内空气流通、清洁卫生、温湿度适宜,以增强猪的抗病力,促进其健康生长。

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胴体品质和养猪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兼顾瘦肉率、屠宰率、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因此,利用边际效益确定最合适、最经济的出栏日龄和体重,对提高胴体瘦肉率,增加养猪效益至关重要。

肉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前期生长较慢,中期增重较快,后期脂肪沉积较快。一般情况下,生长育肥猪体重20~30千克为骨骼生长高峰期,体重60~70千克为肌肉生长高峰期,体重90~100千克为脂肪蓄积旺盛期。由于肉猪增重与品种及营养水平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瘦肉型品种猪肌肉生长高峰期在体重50千克(3~4月龄)左右,随着日龄的增加,体重70~80千克(4~5月龄)以后脂肪增长强度明显提高,并逐步超过肌肉增长强度,所以体重达到90千克时出栏屠宰最好。以本地猪为母本、外来瘦肉猪为父本的二元或三元杂交猪,宜选择在7~8月龄时出栏屠宰;而传统观念肥猪越大越赚钱则是不对的,因这样既增加了饲料支出,又降低了瘦肉率和胴体品质,得不偿失。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邮编:048100)

螃蟹养殖技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二、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xx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9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