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幼蟹培育的六个关键技术要点


幼蟹(又称蟹种、“扣蟹”)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
一、池塘要求。培育池以3—5亩为宜,池深1.5m,水深0.8—1m,要求池底淤泥少并向水口方向倾斜,以便秋季捕捞时方便,进水宜在池面上方,出水口处设拦网,池的四周要有防逃设备。
二、清塘消毒移植水草。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池中移栽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三、放养密度。每亩放养蟹苗0.5—1kg或仔蟹2万—3万只。
四、饵料投喂。幼蟹培育阶段饵料投喂一般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中期主要投喂麸皮、小麦片、水草等,投饲量根据饲料种类、水质状况、天气情况、水温及仔幼蟹摄食强度而增减。
五、池塘管理。要经常巡塘,注意蟹池的防逃。
六、水质管理。水质的变化,要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相关阅读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及管理关键技术



当幼体孵出结束后,产卵孵化池的藻类、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生物正好生长旺盛,适合于河蟹幼体的摄食。培育池中的幼体数量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5万左右,不可过多,以免损失。
河蟹幼体培育至1周后,要及时分次追肥,使水色保持鲜、肥、活、爽,水的透明度保持30厘米左右,水中的小型动物密度每毫升8~10个,要保证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的数量,也可以投喂培育的卤虫。
当培育池中的河蟹幼体个体增大,数量显得密集时,要及时分养。半个月以后,部分已变成大眼幼体,待全池所有幼体己基本变态结束后,就必须及时进行蟹苗淡化工作。方法可以采取从孵化池捕捞后集中在网箱内淡化,时间选在大眼幼体长到第三天开始捕捞,放入4~6平方米的网箱,然后淡化2~3天即可。如果是在原池淡化,当全池所有幼体己基本变态结束后就必须及时开始向池中放入淡水1/8~1/5开始淡化,排出基本等量的原水,以后每天放入淡水缓慢淡化,使水的含盐度达到0.3%~0.5%便到了蟹苗出苗期,出苗工作应在3~5天内完成,之后便进入幼蟹和扣蟹养殖期。

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技术



1.放养密度:第3期仔蟹30000~40000只/亩,第5期仔蟹20000~30000只/亩。
2.投饵:日投喂量为池内仔蟹体重总量的5%左右。投喂每天早、晚各1次,开始投喂以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饵料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池塘的四周。
3.水质调节:通常可以在7月中旬左右放养鲢、鳙鱼夏花,鲢、鳙比例为(5~8):1,因为这时浮游生物量增加,鲢、鳙鱼夏花可以滤食水中浮游生物,降低池水肥度,促进蟹种生长。根据池水肥度,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100~150尾。
仔蟹下塘后每星期加注新水1次,每次10~15厘米。7月份后达到并保持水深1.5米左右,之后每星期换水1次,每次换水水深20~40厘米。换水后泼洒生石灰水1次,每次生石灰用量为15克/平方米。达到消毒和调节pH值的作用。
蟹种池的水质要求控制水质和水位,做到清澈见底,透明度高,特别要防止池水呈绿色。
4.蜕壳:群体河蟹蜕壳时间长,容易造成互相残食,造成其养殖成活率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缩短群体蜕壳时间。每次蜕壳来临前,可增投动物性饵料或添加蜕壳素的配合饲料,通常投饵区要求浅水,水草较少。而蜕壳区设在南坡,要求浅水、安静、水草多,当发现个别河蟹蜕壳时,可在池塘内泼洒生石灰水,以增加水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蜕壳,又起到消毒作用。
5.日常管理:早晚巡塘,仔细观察培育池塘水质变化情况,注意仔蟹的蜕壳、摄食和活动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也要做好防逃防鼠工作。
养殖到扣蟹阶段起捕,可以采用地笼起捕、灯光诱捕、水草带上推网推捕、干塘捉捕、挖洞捉捕等多种方法,以求尽量捕尽存塘扣蟹。
6.捕捞:地笼网捕捞法要求每天清晨和傍晚收取1次蟹种。灯光诱捕只需在池塘四角装上电灯,利用蟹种趋弱光的特性,到晚上河蟹便会上岸,蟹种会自动爬入设置的容器,通常每2~4小时要收取1次扣蟹。流水捕捉法是利用蟹种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放水一半,再加水装上蟹笼捕捉。
蟹种捕出后,应放入暂养池内作短暂存养。暂养池要求池底无淤泥,多水草,防逃设备良好,排灌水方便。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二是幼体培育:

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脱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脱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入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ppm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它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入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入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而有所不同。以江苏为例,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I期蚤状幼体15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投喂卤虫,蚤状幼体IIV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I期到蚤状幼体III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III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充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1.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I、II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III、IV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孔雀石绿、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40目的网箱,拔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

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条件



蟹种培育是指把幼蟹,从1.5万~2万只/千克养成每只5~10克体重的蟹种。这样的蟹种进行商品蟹养殖,成活率才能得到保证。
蟹种培育阶段培育有3个特点,一是蜕壳次数多;二是个体生长快;三是个体差异明显。所以可以采取分级放养培育的方法。这个阶段一般需养殖30天左右,幼蟹就可长成5~10克的蟹种。
蟹种培育的水源条件与仔蟹培育要求相同,水温适宜为15~30℃,最佳22~25℃。溶氧大于5毫克/升。pH值适宜为7.5~8.5,透明度适宜为30厘米以上。池塘可在500~3000平方米,水深1~1.5米,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培育池为宜,根据需要设置增氧设施。培育池要除去过多的淤泥,塘外防逃墙要求高0.6米以上。仔蟹下塘前15天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蟹苗下塘前作水草移植或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如用凤眼莲、苦草、金鱼藻、水花生或其他沉、浮水植物。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和隐蔽物。
仔蟹质量要求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无损伤,体质要健壮。不可放软壳仔蟹,以免受损失。
培育养殖中饲料的质量,应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要新鲜适口,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除了投喂配合饲料,还可以投喂野杂鱼、螺、蚌、浮萍、豆腐、豆渣、豆饼、水花生、苦草等。

中华绒螯蟹苗种的培育


(1)蟹苗的培育:蟹苗的培育是在小水体中将蟹苗培养成1~2期幼蟹,个体在3~4mm,然后在把幼蟹养成160~240只/千克的蟹种。由于蟹苗个体幼小纤弱,又喜集群,对外界条件的适应力较低,一旦遇到敌害或恶劣环境条件,往往损失很大。蟹苗在培育中一定要精心饲养和管理。蟹苗的培育方法:

①水泥池培育:用水泥池培育蟹苗,水泥池最好呈圆形或东西向的椭圆形,面积视放养的蟹苗数量而定,一般为20~50平方米,水深0.5~1.5米,放苗前对水泥池要洗刷和消毒,洗净后的水泥池再用1010-6(10ppm)漂白粉洗刷,并清洗干净。进水时,需用40目的筛绢过滤,以防野杂鱼及其他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培育池内还需放置占水面1/3的可供蟹苗栖息、隐蔽的附着物,如浮萍、 水草、棕榈片、鱼腥藻等附着物,可以供蟹苗栖息和摄食,每立方米水体放苗3万只左右,在培育期间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天定时、定量、多点投喂饲料,多投喂枝角类、水蚤、水蜓蚓等活饵料,在活饵料不足时,可投喂蛋白、豆浆、鱼粉、麦粉、蚕蛹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水泥池培苗的好处是放养密度大,成活率高,占地面积小,易于捕捞。

②网箱培育:网箱用聚乙烯网布或尼龙筛绢编成,网目为 0.2~0.3毫米,以不使蟹苗逃逸为宜。网箱规格可因地制宜,一般为321(米)或431(米),网箱为封闭式,可用网布封顶,在其一角两边各留一段可开封的出人口,用以放苗、投饵、检查等日常操作。网箱用木架或竹框架浮于水面,网衣下沉水中60~80厘米。网箱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水流营养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或大水面池塘中设置。为使蟹苗在自然水域中获得量多质好的天然饵料,可在网箱下水前3~5天,每666.6平方米水面施100~200千克腐熟粪肥作为基肥,促使浮游生物繁殖生长,增加蟹苗适口饵料。蟹苗放养密度每立方米水体1~2万只。蟹苗入箱后,要定期检查、定期洗刷,以免网目阻塞,流水不畅。同时还要防逃、防止敌害如水老鼠、水蛇、青蛙等侵袭。

网箱培育蟹苗具有水体溶氧高、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蟹苗在网箱内培育15~20天。

③土池培育:土池培育蟹苗具有造价低,管理简便的优点。土池培育对水源及水质的要求与水泥池培育的条件相同。对土池的要求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土池要具备较硬的底质,池埂不漏水,池四周需建防逃设施,一般面积(0.5~1)666.6平方米、水深0.5~0.8米、池形最好是东西向的长方形,池内投放适量的水草等附着物供蟹苗栖息、蜕皮等。蟹苗下池前,必须做好池塘的清整和消毒工作,可在15天前,每666.6平方米用75千克生石灰泼池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再注入过滤的新水,才可放苗下池。蟹苗的放养密度可根据育幼蟹的规格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3万只。蟹苗初下池时,水深可适当浅些,一般为50~80厘米。水浅,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水中藻类及水草的生长,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以供蟹苗充足的饵料,同时,可向池中泼洒豆浆、鱼虾浆、鱼粉、血粉、糠劢麸等,每天投喂一次或两次,投饵量按苗体重的4%估算。幼蟹有攀爬的习性,因此,除平时注意防逃外,在雨天或天气异常闷热及水中溶氧较低时,要注意防止幼蟹逃逸;并要防止青蛙、水蛇及水鸟等危害。培育期间要控制好水位、水质。蟹苗池的水位应由浅至深,逐渐增加。每隔3~4天或隔天加注新水,每次加水10~ 20厘米,若发现透明度不达35~40厘米时,需进行换水,换水量一次以1/3为好。

(2)蟹种培育:蟹种培育是为成蟹养殖提供种子的重要一环。在这段时间,河蟹蜕壳次数多达7次,生长快,增重倍数大,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特别重要,所以在蟹种培育中一定要将蟹池建设地点、 蟹池结构、防逃设施、防治敌害等环节掌握好。做到科学设计,精心施工,科学管理,科学饲养,才能培育出好的蟹种,为成蟹养殖丰产丰收创造条件。

蟹种培育中,对水域环境的要求:

①水温:河蟹系变温动物,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为15~30℃,最适温为22~30℃,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河蟹摄食越旺盛,生长也越快。这时,应投喂充足的饲料,以促进其生长,水温高于 30℃,生长受到抑制,水温下降到10℃以下,河蟹进食少,甚至很少进食,5℃以下时,就基本停止进食。因此,养殖河蟹应根据气候变化饲养管理,在盛夏高温季节,应加注新水调节蟹池水温;在春季水温较低时,水层要浅,以提高蟹池水温。

②溶氧:水中溶氧的多寡,直接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和产量。

水质管理更为重要。所以水质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养蟹产量 和效益。
养蟹池的水质,以清净、溶氧丰富为佳。与养鱼一样,必须严防 耗氧过甚而全池缺氧泛池。如果发现池中河蟹登岸数量较多并且 与往常有异,尤其白天也大批向上攀爬出水面,极可能是水中严重 缺氧或水质败坏,应及时换注新水。夏天3~4天换水一次,春秋 7~10天换水一次。换水时注意温差不大于4C,换水量小于池水 的二分之一,水速不宜过快,严防水口逃蟹。另在换水时,在水体中如水中溶氧量大,河蟹摄食量大,生长也快,河蟹最适宜的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③pH:河蟹适宜的pH为7~9,最适为7.5~8.5,如发现水体呈酸性,可加生石灰,使水呈微碱性。

④营养盐类:水体中的营养盐类,一般通过施有机肥获得,还可施无机肥料,或两者同时施用,以弥补水体中营养盐的不足。

中华绒螯蟹


[学名]: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ards
[资源名称]: 中华绒螯蟹
[外文名]: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别名]: 河蟹,毛蟹,湖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
  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区与心区分界显著。前者的周围有凹点。额宽,具额齿4个。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前侧缘具4个锐利的齿突,最后一个齿突最小,并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性螯足比较大,掌节于指节基部的 内外侧密布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很密具刚毛。雌性腹甲第5节上有一对生殖孔,雄性在第7节上有一对交接器,雌、雄腹部形状不同。
 
[原产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江苏、安徽等省  [原产地区]:南通,安庆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36  
[地理分布]:目前北欧诸国、英国的泰晤士河、朝鲜沿海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中国东部沿海,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都有河蟹苗天然分布。但以长江口为最大产卵场。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绒螯蟹在蚤状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随后即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饵料,喜掘穴栖居,其掘穴能力很强。河蟹感觉器官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视觉尤其敏锐,有趋光习性,爬行动作迅速,也能攀高和游泳,尤其横向爬行方式,更为独特。如受强烈刺激或伤害时,会发生自切现象,一旦断肢又会在折断点复生新足。中华绒螯蟹雌雄异体,生殖期有洄游的习性,即生殖洄游,在淡水中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成群沿江河而下,到达河口区的咸淡水中交配繁殖。所以海水是其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成长过程。

中华绒螯蟹苇塘养殖


一般沿湖地区及河流、水库下游都有一定数量苇塘荒地。这里涝一片水,旱时一片苇,芦苇不成材,种地怕涝雨,但对发展河蟹养殖十分有利。
1.建池
利用苇塘建池养蟹,一般就其地形、地貌,以利进水、排水,可建造大大小小的养蟹池。苇塘建池养蟹,面积大,养殖的河蟹质量好、个体大,但面积太大管理困难,精 养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
在苇塘建池养蟹,水深80厘米左右即可,环沟、蟹沟适当加宽,沟内栽移可供河蟹摄食的水生植物,水底培养底栖动物。
2.清除敌害
利用苇塘养殖河蟹敌害生物较多,如水蛇、青蛙、鲶鱼、塘鲤等都是河蟹的天敌,必须认真捕捉、清塘,彻底杀灭天敌。
3.蟹种投放
蟹种投放基本同稻田养蟹,亩放5~7克幼蟹2000~2500只,面积太大应适当少投,也可根据天然动、植物饵料的多少调整蟹种投放密度。如自然水坑较多,可以适当投放一定量的链鱼、鳙鱼、草鱼,但不能放养鲤鱼等杂食性的鱼类,更不可以放养鲶鱼、塘鲤等肉食性鱼类。
4.投饵
饵料以苇塘的天然动植物性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放养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入秋开始以投喂精饲料为主。
5.水质调节
水质调节基本同稻田养蟹,但苇塘养蟹水质一般不会太肥。如水质太瘦,放养蟹种前可适当施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生,为底栖动物的繁殖提供饵料。
6.防逃设施及收捕
防逃材料和安装与池塘养蟹大同小异。成蟹收捕较池塘、稻田养蟹困难,除放水收捕、引诱、 投饵诱捕之外,还要下塘捉捕,甚至见洞挖捕,比较费时、费力。

中华绒螯蟹的鱼蟹混养技术



在放养前1个月左右用150~200千克/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消毒,并带水浸泡5天,然后换入适量新鲜水并种植水草或播种苦草籽,使苦草迅速生根和生长。蟹池内也可以种植别种水草,水草覆盖面积占蟹池总面积的30%~50%。水草对河蟹有保护作用,并有利于养殖鱼类的生活。
投放应选择整齐适中,附肢健全,体质健壮,活力较强的幼蟹。投放一定要做到早下塘,投放的扣蟹用5%盐水浸泡消毒后下塘,并且选择在早晚进行。投放扣蟹300~500只/亩,一般不要超过1000只/亩。
鱼蟹混养的种类有许多种,主要为合理利用水体,又要处理好养殖种类之间的生存关系。例如可以每亩投放鲢鱼、鳙鱼、鳜鱼,也可以投放其他越冬鱼种或越冬虾苗。
鱼蟹混养管理上仍以蟹为主,并且水质管理更要仔细,尤其是对于温度和溶氧更要综合考虑养殖种类的需要进行合理调控,在养殖后期,特别是夏、秋季要经常换水,保持较高的溶氧,必要时可合理配备增氧机。
蟹池套养鳜鱼时,因为鳜鱼是肉食性鱼类,要注意鳜鱼种的放养规格及密度。鳜鱼种放养量根据塘中饵料鱼的数量而定。一般放养10~20尾/亩。蟹池套养鳜鱼,要定期补充饵料鱼。
养殖中要注意预防各种鱼、蟹疾病,每隔15天用生石灰30千克/亩全池泼洒,调节水质和消毒。给河蟹用药的同时,要考虑到药物对鱼类的作用。

中华绒螯蟹亲蟹的培育和交配、抱卵


一、亲蟹的选择和培育
1.亲蟹池的准备
在采集亲蟹之前,就应该进行亲蟹池的准备工作,包括排干池水、平整池底、清淤、暴晒池底、清塘和修建防逃设施等。清塘的常用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和漂粉精。生石灰用量为112.5Kg/1000 m2,若带水清塘,则水深1m时为150~225Kg/1000 m2漂白粉(有效氯浓度为30%左右)的用量为10~20 Kg/1000 m2;漂粉精药量为漂白粉的一半。清塘10 d 后,先在塘中投放少量亲蟹,经24h试水饲养,确认药性已消失后再正式放养亲蟹。亲蟹池的防逃墙高 50 cm,可用塑料板、瓦楞板、铝皮、塑料薄膜等围拦,也可用砖砌墙,顶部出檐,以增强防逃效果。亲蟹池面积一般在1000~2000 m2。水深1~1.5m,堤坡比 1:2~3,堤宽2~3m。

2.亲蟹的挑选
应选品质优良,具有长江水系河蟹典型形态特征的成蟹作亲蟹,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和性比适宜, 肥满度大,成熟系数高,肢体健全且无再生足。雌蟹的平均规格在100 g/I左右,低限为90 g/I;雄蟹为 125g/I左右,低限为110 g/I。规格过高不仅会提高育苗成本,而且增加亲蟹收集的难度。雌、雄蟹的性比为2~3:1。

3.亲蟹来源
最好选择用长江水系的天然苗在精养塘、河道或围栏水体中养成的河蟹作亲蟹。这种亲蟹品质优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捕自长江口繁殖场的河蟹因已经过生殖洄游的长途跋涉,多半已精疲力竭,且已在微咸水或半咸水中生活过一段时间。用这种蟹作亲蟹,死亡率高。从亲本收捕到抱卵孵化,一般成活率仅50%左右。湖泊、水库和大江河川增养殖的河蟹,因其原来的生境密度低,水体溶氧高,故作为亲本,在池塘中交配、抱卵的存活率也低。而只有来源于精养塘的河蟹,从小在密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栖息,其生长发育的条件与进行人工育苗时亲蟹培育池的条件相似,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饲养、交配、抱卵和孵化。

4.亲蟹的采购时间、数量估算及暂养
河蟹亲本的收购时间最好在立冬前后,因为此时河蟹的头胸甲和步足已坚硬。加之水温一般已降至10 ℃~14℃,运输成活率高。并且此时河蟹的生殖细胞已接近生长成熟,多数处在第Ⅳ期中、后期的发育时期,卵巢的重量已超过肝脏,成熟系数一般在 10%以上。

亲蟹的采购数量视生产规模而定。一般生产l00Kg的蟹苗。因育苗技术水平的高低大约需要250~500Kg的亲本。这一估算是以第I期早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出苗成活率为5%~l0%,而亲本在各饲养阶段的存活率、抱卵率和孵化率约在90d左右为依据的。

采购亲蟹不可能一次完成,故需要有一个暂养过程。亲蟹在收集点的暂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2 ~3d。可在室内、池内或箱笼内暂养。室内散养是把亲蟹放在潮湿的室内或搭棚的水泥池内。四周用中式瓦片或瓦楞板、砖头搭成隐蔽场。并投放一些食料,如麦子、青菜、芝麻、小杂鱼等。暂养池每天用水冲洗几次,以洁净环境。也可以租借小型的池塘作为暂养池,池内设置隐蔽物,四周建造防逃设施,每日投喂约占体重1%(干重)的饲料。暂养密度控制在每千平方米375Kg以下。一般只有在暂养时间超过半个月时才会考虑采用这种暂养方式。笼养是指将亲蟹放入竹笼或塑料笼内,放养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 200~250只(约20~25Kg),蟹笼要放在微流水中, 顶部加盖,上半部最好露出水面,以便缺氧时亲蟹可以爬到箱笼的上半部来呼吸,避免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5.亲蟹运输
亲蟹经短期暂养后应迅速装运。运输工具有蟹笼、蒲包之类,每包装蟹10~20 Kg,干放,包扎紧,必须让河蟹的头胸甲朝上。如要叠放,每包必须用竹筐、柳条箱或塑料箱作外包装,使各包间不互相挤压。采用这种运输方法,在气温10℃~15℃时,24h 的运输存活率一般在98%以上。如运输时间超过24 h,可
每隔12h左右在路边找一水质良好的场所,将蟹包放在溶氧高而又较洁净的水中浸泡1~2min。使亲蟹的腮保持湿润。并洗去体表的排泄物,以提高运输存活率。

亲蟹运到目的地后,立即在有防逃设施的场所拆箱开包,剔去途中受伤、死亡的蟹,记数、登记后放入培育池。

6.亲蟹培育
亲蟹培育过程中要着重做好防逃、水质控制和日常管理等三项工作。防逃主要是坚持早晚巡塘,发现防逃设施有破损之处应立即修好。水质控制主要是注意观察亲蟹是否有浮头及在沿岸徘徊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加注新水或换水,如条件许可应定时对容量进行测定,保持溶氧不低于5mg/L。为此就要将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千平方米225~300 Kg或以下的水平。

冬天,如亲蟹池水温在8℃以下,最好逐渐添加新水,使水深增加至1.5m左右,以利亲蟹的安全越冬。如水温继续下降。池面结冰,应每天敲碎冰层,防止亲蟹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培育期间,每日投喂新鲜饵料。亲蟹饵料有:配合饵料、谷类(如煮熟的小麦、玉米等)、草类(青菜及其它水生、陆生草类)或小杂鱼、咸鱼和动物内脏等。培育期的水温一般在4℃~14℃之间,日投饲量(干重)约占河蟹体重的0.5%~1.0%(如改为鲜活饵料就要乘上和干料之间的系数比)。一般谷类与配合饵料相当,如山芋、马铃薯与干饲料的系数比为6:1. 杂鱼类与干饲料的系数比为4:1,螺蚬类为12:1,蔬菜和陆生草为30:1,水草为60:1。亲蟹培育期间合理投饵十分重要。投饵科学合理,不仅可以提高亲蟹的存活率,还可以增强亲蟹的体质,促进其性腺的进一步发育和提高性成熟系数,提高交配后的抱卵率和孵化量。如水温在6℃~8℃,可以将投饵率减至0.3%~0.5%,并且只需每隔2~3d投饵一次。水温达6℃以下可以暂时停喂。

二、亲蟹的交配、抱卵
1.亲蟹的交配
12月至3月中旬,培育亲蟹的卵巢已迅速增大,呈豆沙色或紫酱式,重量由接近肝脏到超过肝脏,成熟系数在10%~15%之间。卵巢的发育处在第Ⅳ期中和末期,卵细胞直径已达250~370m,卵黄粒大而充塞整个卵母细胞。此时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让其交配。在亲蟹交配前先对交配池进行清理,然后抽干淡水,放入9以上合适盐度的半咸水。如果是配制海水,则事先将配制好的人工半咸水注入亲蟹池内,然后选择晴好天气,将培育好的亲蟹按雌雄比 2~3:1的性比放入交配池,每千平方米放养亲蟹 3750只左右。亲蟹受到半咸水或配制海水的剌激,会很快发情交配。

2.抱卵
繁殖季节成熟的雌雄亲蟹在淡水中也能交配,但不能抱卵,可见半咸水的环境条件对于卵的生理成熟和完成减数分裂及得到抱卵的结果是必不可少的。雌蟹交配后经1至数天就能在半咸水中排卵。

交配后约10~15d,绝大多数的雌蟹已抱卵。此时就可将雄蟹从池中剔除,否则雄蟹会不断求偶交配,影响抱卵蟹胚胎的正常发育。剔除雄蟹后可将抱卵蟹移入孵化池或让其留在原池进行孵育。

河蟹有很强的繁殖力。雌蟹的初次抱卵量和个体大小成正相关。每克卵约含1.5~2.0万粒卵,1只体重100 g的雌蟹约含卵20~25万粒,而l只250 g 重的雌蟹可抱卵近百万粒。河蟹有多次抱卵的现象,特别是体质强壮的雌蟹。抱卵时卵巢中的卵母细胞仍在快速发育.待第一次孵出幼体。经1d或数天后便能第二次抱卵,甚至能连续三次抱卵。但能这样多次抱卵的蟹较少,而且抱卵量一次比一次减少,所以在生产上第二、三次抱卵无多大的价值。

3.亲蟹交配、抱卵的环境要求
当雌蟹性腺成熟系数达10%以上,卵细胞直径达到350~370m时,在水温8℃~16℃,盐度9以上的环境条件下即可顺利交配。发育良好的雌蟹或者需进行当年蟹培育生产,必须选择年前交配和早苗繁育。但一般以春节之后到三月中旬前交配繁育为好,因为抱卵蟹的成熟度、抱卵率、饲养存活率及水温都是以春节以后的三月中旬前为好。

亲蟹饲养的存活率、抱卵率和抱卵蟹的发育状况还与亲蟹饲养池的底质和环境有关,根据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育苗生产中对河蟹交配抱卵的试验,以沙质和泥质底池子的发育状况为最好。

三、抱卵蟹的培育
1.常规培育
受精卵附着在母体腹肢上并在此完成胚胎发育。胚胎经卵裂期、原肠期、中轴器官形成期后最终幼体破膜而出。孵育时,雌蟹用步足和整足直立支撑身体使腹部抬高,然后尽力煽动脐部,此时胚胎周围就形成一定的水流,从而保证了胚胎周围水体的不断更新。由于雌蟹的精细孵育,在自然条件下其孵化率可高达90%以上。

(1)饲养
饲养抱卵蟹旨在使之能自然正常地生活,保持活力。以便较好地完成孵育任务,而使胚胎不致中途夭折或提前在原蚤状幼体阶段出膜。抱卵蟹宜饲养在室外士池内。在室内水泥池饲养,蟹易受惊扰引起胚胎自母体脱落,丧失孵化能力。为防止抱卵蟹将幼体排放在土池内,而让其将第I期蚤状幼体排放到指定的育苗池内,必须适时地将快要孵出幼体的抱卵蟹移入室内育苗池。

(2)饲养密度
抱卵蟹的饲养密度一般比亲蟹稀,具体操作时只要在亲蟹抱卵后将雄蟹清除。而将抱卵蟹留在交配池内继续饲养就可。如果转池则以每干平方米饲养1500~2250只为宜。饲养密度较稀,可以减少抱卵蟹间的相互干扰,达到较好的孵化效果。

(3)水质管理
剔除雄蟹后,孵化池内应注入经消毒处理后的半咸水。水质应保持清新,溶氧应充足,防止藻类旺发使水色转浓,或有机质增加败坏水质。藻类旺发或水质变坏,不仅会使水中缺氧,而且会使有毒物质增加和聚缩虫之类孳生,影响胚胎的正常孵化,甚至使抱卵蟹死亡,因此需维持溶氧在5mg/L以上,防止水色过浓。一般要求在饲养期内换2~3次水,也可根据水质状况适当增加换水次数。水深可保持在1 m左右。
(4)投饲和管理
饲料应选质量好的甘薯、玉米(需煮熟)、鲜鱼虾、螺蚬肉或咸鱼等。日投饲量(干重)为池蟹总重的 1%~2%,应按食物种类折算成干饲料的量。动、植物性饲物应混合或交替投喂。日投一次,傍晚投喂。次日需检查残饵情况,再根据摄食情况适当增减投饲量。

其它日常管理基本上与亲蟹饲养相同,如防逃、防冻、防止缺氧、清除老鼠及其它敌害生物等。

(5)检查胚胎发育情况
在抱卵后约1个月,可于夜间用地笼捕捉几只抱卵蟹,检查胚胎发育情况。如胚胎尚处在卵裂期或原肠期,表明出膜尚早。如已是中轴器官形成期的眼点后期,便应多取样,并且要天天或每隔1~2d捕蟹检查。当发现胚胎心跳次数达到每分钟130次左右时,即可干塘将抱卵蟹捕出,并移入室内让其排放幼体。捕捉抱卵蟹时动作要轻、细,不可使其受伤或自切步足、整足等。

2.河蟹离体卵的人工孵育
河蟹的卵自体内排出附着在腹鳍附肢的刚毛上后,与母体直接脱离了营养关系,亲蟹依靠不断煽动脐部并摆动附肢,为胚胎的发育提供充足的溶氧并起到护卵作用。因此可以将处在原肠期、眼点期和心跳期的胚胎置于离体状态下进行孵育,这样能提高部分伤亡抱卵雌蟹的利用率。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5mg/L、pH为7.5—8.5时,才可放养亲蟹,放养密度为20—25只/平方米。
1.2交配亲蟹在暂养池精心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在10℃左右时,逐渐向池中注加海水,使池水盐度缓慢升到12‰一20‰,不久成熟亲蟹便追尾、抱对、交配。河蟹交配的环境对卵的质和量影响较大。实践证明,选择土池进行交配较水泥池好。土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并铺以10—15厘米细沙,池塘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m。交配时间一般分为冬前和冬后两个阶段,无论冬前还是冬后,都应保持水温10℃以上。交配时间应控制在1周左右,避免2次交配,以免造成流产、死卵或胚胎发育不良等。交配完毕应将雄蟹全部挑出。
1.3抱卵蟹的培育抱卵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抱卵蟹的培育分室外和室内两步进行,室外土池培育关键要进行防逃,经常换水,根据天气变化调节水位,清除池中残饵、死蟹和杂物。培育期每天投喂适当饵料,饵料应多样化,动植物性饵料均投,如小杂鱼、蛤肉和青菜。育苗前1个月将抱卵蟹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以便人工控制孵化时间。亲蟹进入室内时用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消毒,同时工具也要彻底消毒。室内池放养密度在20—30只/平方米。室内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升温,加强饵料质量和水质管理。升温应采取螺旋式升温方式,保证积温,防止温度突变。水温15℃以前日升温小于1℃,15℃以后日升温小于0.5℃。饵料应选抄蚕、蛤肉和鱼粉等优质饵料。池水深度控制在30—50cm,日换水1/3—1/2,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经过20多天的培育,待水温达到19℃左右,胚胎心跳达150—200次/分钟,即可排幼育苗。
2幼体培育
2.1布苗布苗前2—3天,先将布苗池洗刷干净,彻底消毒,注加过滤海水50—60cm(盐度与暂养池同)充分暴气。若采用肥水育苗,需同期接种藻液,施肥培养藻类;若采用清水培育,需用漂白粉杀死藻类和其它原生动物。将胚胎发育正常、心跳120次份钟以上的抱卵蟹装入蟹笼,用10x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消毒40分钟,洗净,放布苗池中布苗。布苗密度控制在20万/立方米左右。
2.2育苗抱卵蟹排出的溞状幼体分5期(Z1一Z5),Z5蜕皮后变成大眼幼体M,M蜕皮变成幼蟹。个体发育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育苗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育苗池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幼体的蜕皮、变态。Z1一Z5的适宜温度为19—25℃,水温要求相对稳定,日升温在0.5℃左右。若幼体活力强、饵料丰富、水质好,可采取温度高限培育,但日温差变化应小于1℃。溶氧2mg/dm3,则引起幼体死亡,DO在2—5mg/dm3,幼体生长缓慢,发育不齐。因此,在幼体培育过程中要连续充气,以保证DO5mg/dm3。

盐度河蟹溞状幼体适盐性广,在8‰一33‰盐度范围内均可正常发育,由于幼体对氧的消耗率随盐度的增高而增高,而水中溶氧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同时,盐度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幼体的呼吸和代谢,因此,幼体培育的盐度以25%左右为宜。
饵料饵料搭配合理,可使幼体摄食的营养成分全面、幼体健壮、生长快、各期变态顺利。河蟹幼体的开口饵料是单细胞藻类,肥水育苗在布苗前2—3天接种藻液,如小球藻、硅藻、扁藻等,同时施加氮、磷肥,以培养藻类,使其达到一定密度,眼观水色呈鲜绿色。清水育苗可用酵母、藻粉、蛋黄代替,但幼体发育不如天然开口饵料好。Z1变Z2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此,要保证Z1开口饵料适口、足量、营养丰富,使Z1顺利变为Z2。Z2、Z3主要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部分单胞溞类为主要饵料,投喂量根据检查池中残饵量而定。Z4、Z5以卤虫无节幼体、大卤虫和桡足类为主要饵料,附以蛋羹、鱼糜。M期以大卤虫、桡足类、蛋羹、鱼糜为主要饵料。Z5变M是育苗成败的又一关键,应保证饵料充足、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避免自残和窒息死亡。
水质管理育苗用水应无毒、无害、溶氧丰富、水质清新。水中重金属离子、氧、氮化物、硫化物等对幼体的生长发育有毒害作用,应采取措施进行清理。重金属离子超标,可用2—8x10的负6次方EDTA处理,氨、氮化物、硫化物等含量过高,可通过充气增氧、调节pH、换水、倒池、吸污等措施处理。
3病害防治
育苗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尤为重要。温度、盐度的变化,饵料投喂和有毒代谢物积累是引起细菌病和原生动物病发生的基础。因此,必须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要经过多次过滤处理,定期用土霉素、呋喃西林、氯霉素等药物处理,以防病菌感染。饵料投喂要适口、适量、高营养,保证幼体健康活跃,提高抗病力。对投喂的天然饵料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带入水中。
常见病的防治:①寄生虫病:主要是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引起,可用50—60x10的负6次方甲醛液全池泼洒,6小时后换水,或用1X10-6(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全池泼洒,10—12小时后换水,用30x10的负6次方新洁尔灭药浴1小时效果也较理想。②细菌病:主要由丝状百丝菌附着头部和附肢表面,影响幼体摄食和活动。早期发病用孔雀石绿6x10的负6次方全池泼洒,或用0.8—1X10的负6次方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或2x10的负6次方氯霉素全池泼洒,在用药的同时,辅以优质饵料,增强体质,促使蜕皮。③丝状藻类引起的疾病:这些藻类附着在幼体上,影响其摄食和活动,可通过换水和控制光照抑制藻类发生。④其它病害:如水蜈蚣、剑水蚤、摇蚊幼虫等敌害,通过育苗前严格清池消毒、进水过滤预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50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