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流行情况 猪瘟的诊断与预防

猪瘟属于急性的发热并且具有基础性的传染病,引起发病的是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本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主要威胁养猪生产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各地经常有猪瘟流行,尤其以非典型性猪瘟(又称温和性猪瘟)流行更为广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养猪者对猪瘟的认识及防治工作存在不少疏漏之处。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情况猪瘟的诊断与预防。

1、流行情况

猪瘟在自然条件下仅仅有猪会感染,所有年龄、性别、品种的猪以及野猪均容易感染,全年各季都能发生。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猪瘟病毒,患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以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能将病毒进行散播,猪瘟主要是通过接触或者消化道进行感染。除此之外,患病母猪和感染弱毒株的母猪都垂直感染胎儿,主要是经过胎盘进行的,会导致体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的产生。

2、临床症状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是5~7天,根据患猪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最急性型患猪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患病表现,就会突然死亡,在猪瘟的初次发病地区和猪瘟流行的初期比较多见此类型患猪。急性型患猪的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到40~42℃,表现稽留热,喜欢躺卧、弓背、寒颤而且走路摇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喜欢饮水,个别患猪会出现呕吐表现。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上下眼睑被粘住,张不开眼,有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猪只感染初期有便秘情况,有多量的白色肠粘液附在干硬的粪球表面,疾病感染的后期患猪腹泻,粪便具有恶臭气味,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有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褪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患病以后,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可见恶臭浑浊的液体射出。仔猪患病会表现神经症状,出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且呈游泳状,有的甚至出现昏迷等。慢性型患猪通常都是由急性型病猪转变的,体温不稳定,食欲下降,经常可见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症状,患猪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走路步态不稳。个别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表现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有的可以长达超过1个月,最后会因为体质衰弱而导致死亡,而且具有特别高的死亡率。温和型一般也称为非典型,断奶后的仔猪和架子猪是主要被侵袭的对象,临床可见患猪发病轻微,不表现典型病变,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比较长的患猪,一般体温会升高至40℃,皮肤不见小点的出血,可见淤血和坏死,食欲状况不稳定,排出干稀交替的粪便,病猪极度瘦弱,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个别患猪可以耐过,但是会阻碍以后的生长发育,而且非常严重。

3、剖检变化

急性型病死猪可见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出血,但是程度不相同。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黏膜和扁桃体出血。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在膀胱黏膜表面。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可见到纽扣状溃疡形成。慢性型病死猪可见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但是不明显。断奶病死猪的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主要是由于钙磷的代谢紊乱导致。

4、实验室检验

在临床检查以及饲养者口述诊断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检查、酶标记组织抗原定位法、血清中和试验、猪瘟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做进一步的确诊。

5、预防

预防猪瘟可以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发现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要及早进行淘汰处理。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保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猪场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要确实到位,避免猪瘟病毒的入侵。

发现猪瘟疫情应该立即报告,便于及时进行诊断。将疫点划定清楚,并且封锁疫点和疫区。将发现的病猪,统一进行无害化的处理。疫区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应该立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被污染的场地、圈舍和用具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将粪便堆积发酵、力争将猪瘟进行无害化处理。

1.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特点
1.1猪瘟的病原学: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pH3.0或pH11.0可灭活;对乙醚、氯仿;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的磷酸灭活。
1.2流行特点: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母猪及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播。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此外,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伊胎等。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的脏器和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精液,废水、废水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
2.猪瘟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
2.1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性型四种类型。
2.1.1最急性型:猪场有些病猪常物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1.2急性型:猪场大部分猪都患有急性猪瘟,潜伏期一般为24~72h,病猪精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永不消失。
3.诊断
3.1临诊诊断和尸体剖检诊断:详细了解猪群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经过、发病猪头数、传播的媒介、主要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结果、病程和死亡的情况。详细观察病猪的症状,如精神状态、体温变化、食欲、粪便的形状、口腔黏膜、体表可触及的淋巴结肿大情况等。病猪急宰或死亡后,应进行剖检,检查各内脏器官的眼观病理变化,特别注意肾脏、淋巴结、咽喉部、膀胱、胆囊、肠道等脏器的出血性变化。3.2实验室检查:采取病猪的淋巴结和脾脏等组织一小块,用冰冻切片切成片,自然干燥,滴加冷内酮数滴,置4℃固定15min,用PBS液漂洗3次,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凉干后,加数滴缓冲甘油,加盖玻片封闭,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在淋巴结、脾脏等胞浆中呈现闪烁的黄绿色荧光,可诊断为病料中含有猪瘟病毒。
4.猪瘟的防治
4.1防治措施:治疗方案:虽然没有特效药,但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4.1.1进行猪瘟疫苗的主动免疫确诊为猪瘟后,应该迅速的进行全猪群的紧急猪瘟疫苗免疫,免疫的剂量在每头6~10头份。
4.1.2因为在猪瘟发生后,往往并发猪的其它细菌病、原虫病,所以在紧急免疫的同时,应该同时用抗生素进行猪瘟的并发症的对症治疗,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出现高热现象的病猪,应该使用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注射液进行退热治疗。
4.1.3使用中草药剂、维生素制剂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增强病猪的体质,促进病猪病情的恢复。可以选用如:黄芪多糖、VB1、VC等。
4.2预防
4.2.1免疫接种。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或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
4.2.2开展免疫检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是否达到保护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检测。
4.2.3加大免疫剂量。应用4倍量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可繁母猪进行配种前注射,结合检测淘汰隐性感染猪即可有效切断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一胎盘感染一母猪繁殖障碍一仔猪持续感染的恶性循环。4.2.4制定科学合理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
4.2.5及时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
4.2.6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建立种公猪及种母猪血清监督系统和有效的公猪认证及记录系统,并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兽医站建立有效的联系。
4.2.7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4.3疫情处理
4.3.1发生猪瘟的地区或猪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4.3.2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猪的数量、死亡的数量、发病地点及范围、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4.3.3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疫区、疫点。
4.3.4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控制疫区内猪及其产品的流动。4.3.5处理病猪,做出无害化处理。
4.3.6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立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个针头,并可适当增加剂量至2~5头份,但不得应用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
4.3.7消毒:严格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污水和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对疫情采取紧急措施后,详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上、下游地区传染情况。对疫区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监督。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扑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并经彻底消毒,可报请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解除封锁。

相关推荐

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方法


布鲁氏菌病在临床生产中通常被简称为布病,病原是布鲁氏菌,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的慢性的传染性疾病。布鲁氏菌病具有非常广泛的流行性,世界各地均可见此病的相关报道。布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养牛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会给牛场造成比较惨重的经济损失。

1流行情况

布鲁氏菌是微小的革兰氏阴性多形性短小杆菌。布鲁氏菌死亡或裂解后会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物。在自然环境中,布鲁氏菌具有比较强的生活能力,如果存在于污染的土壤、水及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死畜的脏器中,可以维持1~4个月的生命,而肉、乳类食品中的布鲁氏菌一般能够存活约2个月。

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及其皮毛、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器具,病牛参与交配,给病牛接生,或者是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等,都会通过皮肤破损处、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将布鲁氏菌病传染给饲养员和健康奶牛,造成疾病的扩散,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可见主要的发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奶牛流产、不育,还可见各种组织器官出现局部病灶。通常病牛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一般呈隐性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是怀孕母牛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从病牛接触到病原菌开始到流产,一般会经过1.5~8.O个月。怀孕母牛流产之后可能会有胎衣滞留的情况出现,若不及时排出,就有发生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可能,阴道继续排出褐色恶臭液体,有时可能会因为发生子宫积脓,而导致母牛长期不孕的惨痛结果。公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可见睾丸炎,有的还可见关节炎、滑囊炎等病症。

3综合防控措施

奶牛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自身保护问题,以降低布病的感染几率和人畜交叉感染的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奶牛布病发生与流行的问题,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大宣传布病防治知识力度,增强群众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要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知识展开有效的宣传,便于养牛户能够扎实的接受并且实际运用,使养殖户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范意识增强,并且从真正的认识到布鲁氏菌病的严重性,同时,在平时的临床饲养工作时,能够切实的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一旦牛场突发疫情,饲养者可以利用掌握的技能及时正确的展开处理,将布鲁氏菌病的相关危害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3.2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贯彻执行布病监控和扑杀淘汰工作

监控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好奶牛饲养关,另一方面要把好畜产品流通关,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定期对当地牛群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血清化验,并且随时抽检流产和睾丸炎的患病牛群。发现阳性病牛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捕杀,并且对其接触过的饲料、垫料,流产物及死牛采取焚烧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牛场地面可以用漂白粉或者石灰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相关的部门要高度重视布鲁氏菌病的防疫,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供畜牧兽医人员、饲养员及家属进行疫苗注射,对奶牛进行先检后免,实行100%免疫。

3.3加强卫生管理,充分清除传染源

布病预防管理工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治疗,牛场的出人口处要设置专用的消毒间,选择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彻底消毒牛场的围栏、饲槽、门口和排泄物,能够将疾病的传染途径切断,避免疫病扩散。牛场必须坚持按照消毒程序进行全面的消毒措施,每个星期进行1次,每个月进行1次全场的全面彻底的消毒处理。严格遵守消毒程序,人员、货物和车辆进场之前一定要通过彻底的消毒后才允许进入。牛场的工作人员必须重视个人的防护工作,每次进入牛舍之前应该将防护衣、口罩、手套都穿戴好,然后进行全身的消毒处理之后再进入牛舍。每次从牛舍出来也要更换防护衣物等,同样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再走出牛舍。

3.4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如今奶牛业迅速发展进步,饲养场经常要从外场引入牛,同样增加了引入病原的风险。所以,建议饲养者要秉承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必须引种的时候,应该先将新引进的牛采取隔离观察,然后对引进牛进行布鲁氏菌的检疫程序,确定其健康状况符合要求再进行合群处理。除此之外,在每年配种之前,都要对种公牛进行相关的检疫操作,确定健康后即可进行配种,尽可能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生的可能性。

猪瘟的发病症状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多发的疫病,早在1885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境内也有发生,防控防治不及时,不仅直接影响生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更会给生猪养殖业造成极大地威胁,使养殖户蒙受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瘟的发病症状和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猪瘟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均会发病。潜伏期一般为5~8天,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脏器及尸体是主要病原菌。另外,杀病猪的工具,猪的内脏、血、肉,废水、废料,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也是主要传染源。患病母猪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2、发病症状

猪或野猪是猪瘟的唯一宿主。根据发病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一般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发生此类型。发病期间病猪无明显症状,病前精神、饮食正常。发病后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猪突然发热,体温在40~42℃。精神不振,喜扎堆挤卧,肌肉震颤,弓背,行走不稳。进食量骤减,甚至拒食。喜饮水,呕吐。皮肤前期充血,继而变成紫绀色。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严重时上下眼睑黏住无法睁开。初期便秘,粪便表面有大量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有黏液或血液,散发恶臭味。病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鼻、耳后、四肢内侧、腹部皮肤,以及唇内、牙龈、肛门等处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喉头黏膜及扁桃体出血。仔猪出现后退、磨牙、转圈、侧卧、强直等症状。该病的病程多在10—20天。

慢性型。一般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初期体温不稳,采食量下降,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精神萎靡,走路不稳,后肢摇晃无力。有的病猪耳尖、四肢下部、尾端有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现象。病猪消瘦、贫血、衰弱,后期因衰竭死亡。妊娠母猪一般无症状,但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发死胎、早产。病程可达1—3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温和型。温和型也称非典型,多发生在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病情温和,无明显症状。体温在40℃左右,食欲时好时坏,偶尔出现便秘和腹泻。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病猪消瘦体弱,抵抗力下降,导致死亡。耐过猪虽然未死,但呈现出发育迟缓现象。

3、诊断方法

诊断时要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可做出初步诊断。

剖检病变。剖检后,皮肤、皮下、肌肉、黏浆膜及内脏器官均有出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头颈部及腹腔淋巴结有暗红色的出血现象,切面呈大理石样红白色相间。肾盂、输尿管及膀胱黏膜出血。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大肠有坏死灶。脾不肿大,边缘可出现暗红色豆大梗死区。

4、防治方法

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避免外引,是防止猪瘟传人的有效途径。如外进仔猪,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再进行疫苗注射,隔离饲养1个月方可混群。严禁非本场人员、车辆及其他动物出入,养殖人员要着工装、鞋帽,在保持服装鞋帽卫生的同时,还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免疫接种。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接种疫苗是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法,免疫疫苗要达到全栏接种。要从正规渠道、厂家或供货商购疫苗,购买后要冷藏妥善保管。仔猪、成猪都要定期注射疫苗,必须要每头猪使用一个针头,不可共用一个针头。注射疫苗后的第四天就具有免疫能力,可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等进行注射,免疫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发现疫病,立即隔离并消毒,上报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对健康猪进行紧急接种。对仔猪每头肌注猪瘟活疫苗进行乳前免疫,注苗后1.5~2h必须让初生仔猪吃上初乳。间隔40天进行二免。

5、注意事项

在发病防治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注意的是消毒药剂采用几种药液交替使用,药剂用量必须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配比,不得随意加大,也不能为了降低投入成本而减少用量,影响消毒效果,造成发病隐患。

猪瘟的发病特点

在自然情况下,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

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在短期内,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可呈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仔猪患病,成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问题。临诊症状

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较准分开,应注意区别诊断。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C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猪病,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

病理剖检变化

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不肿大,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有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潜伏期

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最急性型

A:最急性型:

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急性型

B:急性型:

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慢性型

C: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温和型

D: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防治措施

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1.坚持自繁自养,免疫接种,定期用消毒剂,如柏兰肤乳净清洗食槽,用菌毒诺安场地喷洒。

2.做好预防工作,用超高倍面议疗法,对慢性或非典型性猪瘟按每10kg体重肌肉注射5头份的猪瘟细胞培养活疫苗,50kg以内病猪加大剂量注50头份,并配合强心、利尿、补液等,对症治疗。同时应用柏兰红霉素粉、喘痢康或柏兰功夫饮水治疗并发症,用维多利、多矿盐补充营养与体液,增加抗病能力。

3.用中药荆防败毒散或清瘟败毒散拌料喂服。

4.用卡耳疗法卡耳治疗,如柏兰卡耳霜卡耳,卡耳搭档拌料。

验方:皮硝(硫酸钠)120g、土狗子(蝼蛄)7个。土狗子捣烂,先服皮硝,后服土狗子,连服2剂(50kg重猪1次内服)。





预防非洲猪瘟的药物


非洲猪瘟病毒不感染人、不是人畜共患病、无公共健康危害。但是,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但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一旦发病,发病猪场及周围3公里内的生猪全部扑杀,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生物安全(包括消毒)措施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最后一道防线。

药品种类

(1)最有效的消毒剂是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

(2)2~3%氢氧化钠(30分钟)、10%次氯酸盐(30分钟)、0.5%福尔马林喷洒(30分钟)或熏蒸消毒2.5ml/m3、3%邻苯基苯酚(30分钟)可灭活病毒。

(3)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氯化物和酚化合物适用于建筑物、木质结构、水泥表面、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消毒,酒精和碘化物适用于人员消毒。

(4)不易消毒的设备(如金属类等)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或火焰消毒。

消毒方法

(1)猪场车辆入口消毒池配制2~3%烧碱溶液,停车消毒30min才能进场;车体用1:800戊迪(戊二醛+癸甲溴铵)喷雾消毒;

(2)人员消毒通道用1:100戊迪喷雾消毒;

(3)猪场内地面、建筑物用1:800戊迪或2%烧碱溶液消毒,增加消毒频率,可一日4次及以上;

(4)饲料车、粪车等器具在清洗干净后用1:800戊迪消毒;

(5)料槽、猪群可用1:800卫护(碘、碘化钾)喷雾消毒,注意避免湿度过大;

(6)猪场人员注意用肥皂水勤洗手,勤换衣服,衣服洗净后最好用紫外灯照射消毒;

(7)粪尿及其它污物用3%烧碱溶液喷洒消毒;

(8)空栏消毒按猪场消毒程序执行。

猪瘟的病因分析 猪瘟的防治技术


猪瘟是规模化养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疾病,而且这种疾病与普通的感冒发烧不同,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因此,在养猪场如何做好猪瘟的预防工作,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件事情,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着养殖户的利益。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猪瘟的病因分析猪瘟的防治技术。

1、病因分析

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猪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病猪直接的传染,还有就是接触一些污染物也可以使猪瘟发生,以下就是对猪瘟产生的原因和他的病因进行的一系列分析。

1.1发生原因

猪瘟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黏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可以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1.2潜伏期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性四类。最急性病猪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有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急性病猪精神差,发热时体温在40~42℃,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病猪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慢性病猪体温不稳定,食欲不好,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温和性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2、防治技术

防治技术不只是从科技和医疗等方面来说的,科技和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还要从基本的猪舍和猪的卫生来进行一系列的防治,因为猪瘟不仅是由于传染而导致,还有污染物,从而导致猪的发病,所以预防措施要从几方面来进行。

2..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进行疫苗和疫苗接种,进行防治。现在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乳兔苗、细胞苗、淋脾苗,接下来可以进行免疫监控,定期对猪做一个健康检查,及时对带有疾病的病猪进行处理,以免发生传染、扩散。最后要注意猪舍的卫生环境,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打扫和消毒,为保持猪舍的卫生也可以在猪的食物中定期加一些抗生素药物。

2..2疫情处理

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及时就诊,不可以耽误时间,以免错过最佳治疗阶段,发生大规模的疫情。等待上级划分疫点,把猪安排在疫点,进行疫点或疫区封闭,为了防止大规模猪的感染,对病猪进行处理,为了防止病猪尸体再次进行传染,必须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那些健康的猪及时进行接种,接种猪瘟疫苗,以免进行感染,最后对疫区进行一次认真的大规模的消毒,对猪舍、场地、用具等进行消毒,对粪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3、结论

通过对猪瘟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猪瘟的发病期长短不一,必须对猪进行一个全面的免疫监控,以此防止猪瘟的大规模发生,通过本文还可以发现猪瘟的发病不仅仅是通过病猪之间的传染,还有一些污染物的长时间存在也会导致猪瘟的发生,必须要时常对猪舍和场地以及用具进行打扫和消毒,保持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也可以防止猪瘟的发生。

猪瘟的病因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潜伏期
简介
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急性型
1.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
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
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防治措施
预防:A、免疫接种。B、开展免疫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
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C、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D、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E、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疫情处理
A、立即报告,及时诊断。B、划定疫点。C、封锁疫点、疫区。D、处理病猪,做出无害化处理。E、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F、消毒,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猪瘟(hogcholera,HC或SWliqefever,sF)
疫苗种类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传染病,常给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损失。预防猪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猪瘟疫苗。为了使广大养猪户正确选择和有效使用猪瘟疫苗,这里将猪瘟疫苗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简介如下:疫苗的种类
目前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三种:
1.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
2.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
3.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
使用方法
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的用法该疫苗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为1毫升。该疫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注射本苗后可能有少数猪在1天-2天内发生反应,但3日后即可恢复正常。注苗后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等。该疫苗要在-15℃以下避光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该疫苗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严禁结冰,如气温在15℃以下,6小时内要用完;如气温在15℃-27℃,应在3小时内用完。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的用法该疫苗大小猪都可使用。按标签注明头份,每头份加入无菌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大小猪均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4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注射后免疫期可达12个月。该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注射前应了解当地确无疫病流行。随用随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冷暗处,并限2小时内用完。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的用法该疫苗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1毫升。该疫苗应在-15℃以下避光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疫苗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严禁结冰。如气温在15℃以下,6小时内用完。如气温在15℃-27℃,则应在3小时内用完。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注意事项
以上三种疫苗在没有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注射1次即可。
在有疫情威胁时,仔猪可在21日龄-30日龄和65日龄左右各注射1次。
被注射疫苗的猪必须健康无病,如猪体质瘦弱、有病,体温升高或食欲不振等均不应注射。
注射免疫用各种工具,须在用前消毒。每注射1头猪,必须更换一次煮沸消毒过的针头,严禁打“飞针”。
注射部位应先剪毛,然后用碘酒消毒,再进行注射。
以上三种疫苗如果在有猪瘟发生的地区使用,必须由兽医严格指导,注射后防疫人员应在1周内进行逐日观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5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