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的发病症状 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猪瘟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多发的疫病,早在1885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境内也有发生,防控防治不及时,不仅直接影响生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更会给生猪养殖业造成极大地威胁,使养殖户蒙受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瘟的发病症状和猪瘟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猪瘟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均会发病。潜伏期一般为5~8天,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脏器及尸体是主要病原菌。另外,杀病猪的工具,猪的内脏、血、肉,废水、废料,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也是主要传染源。患病母猪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2、发病症状

猪或野猪是猪瘟的唯一宿主。根据发病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一般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发生此类型。发病期间病猪无明显症状,病前精神、饮食正常。发病后突然死亡。

急性型。病猪突然发热,体温在40~42℃。精神不振,喜扎堆挤卧,肌肉震颤,弓背,行走不稳。进食量骤减,甚至拒食。喜饮水,呕吐。皮肤前期充血,继而变成紫绀色。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严重时上下眼睑黏住无法睁开。初期便秘,粪便表面有大量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有黏液或血液,散发恶臭味。病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鼻、耳后、四肢内侧、腹部皮肤,以及唇内、牙龈、肛门等处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喉头黏膜及扁桃体出血。仔猪出现后退、磨牙、转圈、侧卧、强直等症状。该病的病程多在10—20天。

慢性型。一般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初期体温不稳,采食量下降,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精神萎靡,走路不稳,后肢摇晃无力。有的病猪耳尖、四肢下部、尾端有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现象。病猪消瘦、贫血、衰弱,后期因衰竭死亡。妊娠母猪一般无症状,但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发死胎、早产。病程可达1—3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温和型。温和型也称非典型,多发生在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病情温和,无明显症状。体温在40℃左右,食欲时好时坏,偶尔出现便秘和腹泻。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病猪消瘦体弱,抵抗力下降,导致死亡。耐过猪虽然未死,但呈现出发育迟缓现象。

3、诊断方法

诊断时要根据该病流行特点、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可做出初步诊断。

剖检病变。剖检后,皮肤、皮下、肌肉、黏浆膜及内脏器官均有出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头颈部及腹腔淋巴结有暗红色的出血现象,切面呈大理石样红白色相间。肾盂、输尿管及膀胱黏膜出血。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大肠有坏死灶。脾不肿大,边缘可出现暗红色豆大梗死区。

4、防治方法

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避免外引,是防止猪瘟传人的有效途径。如外进仔猪,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再进行疫苗注射,隔离饲养1个月方可混群。严禁非本场人员、车辆及其他动物出入,养殖人员要着工装、鞋帽,在保持服装鞋帽卫生的同时,还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免疫接种。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接种疫苗是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法,免疫疫苗要达到全栏接种。要从正规渠道、厂家或供货商购疫苗,购买后要冷藏妥善保管。仔猪、成猪都要定期注射疫苗,必须要每头猪使用一个针头,不可共用一个针头。注射疫苗后的第四天就具有免疫能力,可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等进行注射,免疫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发现疫病,立即隔离并消毒,上报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对健康猪进行紧急接种。对仔猪每头肌注猪瘟活疫苗进行乳前免疫,注苗后1.5~2h必须让初生仔猪吃上初乳。间隔40天进行二免。

5、注意事项

在发病防治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注意的是消毒药剂采用几种药液交替使用,药剂用量必须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配比,不得随意加大,也不能为了降低投入成本而减少用量,影响消毒效果,造成发病隐患。

猪瘟的发病特点

在自然情况下,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

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在短期内,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可呈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仔猪患病,成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问题。临诊症状

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较准分开,应注意区别诊断。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C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猪病,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

病理剖检变化

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不肿大,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有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潜伏期

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最急性型

A:最急性型:

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急性型

B:急性型:

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慢性型

C: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温和型

D: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防治措施

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1.坚持自繁自养,免疫接种,定期用消毒剂,如柏兰肤乳净清洗食槽,用菌毒诺安场地喷洒。

2.做好预防工作,用超高倍面议疗法,对慢性或非典型性猪瘟按每10kg体重肌肉注射5头份的猪瘟细胞培养活疫苗,50kg以内病猪加大剂量注50头份,并配合强心、利尿、补液等,对症治疗。同时应用柏兰红霉素粉、喘痢康或柏兰功夫饮水治疗并发症,用维多利、多矿盐补充营养与体液,增加抗病能力。

3.用中药荆防败毒散或清瘟败毒散拌料喂服。

4.用卡耳疗法卡耳治疗,如柏兰卡耳霜卡耳,卡耳搭档拌料。

验方:皮硝(硫酸钠)120g、土狗子(蝼蛄)7个。土狗子捣烂,先服皮硝,后服土狗子,连服2剂(50kg重猪1次内服)。





相关阅读

猪瘟的流行情况 猪瘟的诊断与预防


猪瘟属于急性的发热并且具有基础性的传染病,引起发病的是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本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主要威胁养猪生产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各地经常有猪瘟流行,尤其以非典型性猪瘟(又称温和性猪瘟)流行更为广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养猪者对猪瘟的认识及防治工作存在不少疏漏之处。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情况猪瘟的诊断与预防。

1、流行情况

猪瘟在自然条件下仅仅有猪会感染,所有年龄、性别、品种的猪以及野猪均容易感染,全年各季都能发生。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猪瘟病毒,患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以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能将病毒进行散播,猪瘟主要是通过接触或者消化道进行感染。除此之外,患病母猪和感染弱毒株的母猪都垂直感染胎儿,主要是经过胎盘进行的,会导致体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的产生。

2、临床症状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是5~7天,根据患猪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最急性型患猪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患病表现,就会突然死亡,在猪瘟的初次发病地区和猪瘟流行的初期比较多见此类型患猪。急性型患猪的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到40~42℃,表现稽留热,喜欢躺卧、弓背、寒颤而且走路摇晃。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喜欢饮水,个别患猪会出现呕吐表现。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上下眼睑被粘住,张不开眼,有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猪只感染初期有便秘情况,有多量的白色肠粘液附在干硬的粪球表面,疾病感染的后期患猪腹泻,粪便具有恶臭气味,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有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褪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患病以后,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可见恶臭浑浊的液体射出。仔猪患病会表现神经症状,出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且呈游泳状,有的甚至出现昏迷等。慢性型患猪通常都是由急性型病猪转变的,体温不稳定,食欲下降,经常可见便秘与腹泻交替的症状,患猪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走路步态不稳。个别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表现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有的可以长达超过1个月,最后会因为体质衰弱而导致死亡,而且具有特别高的死亡率。温和型一般也称为非典型,断奶后的仔猪和架子猪是主要被侵袭的对象,临床可见患猪发病轻微,不表现典型病变,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比较长的患猪,一般体温会升高至40℃,皮肤不见小点的出血,可见淤血和坏死,食欲状况不稳定,排出干稀交替的粪便,病猪极度瘦弱,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个别患猪可以耐过,但是会阻碍以后的生长发育,而且非常严重。

3、剖检变化

急性型病死猪可见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出血,但是程度不相同。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黏膜和扁桃体出血。可见散在的出血点在膀胱黏膜表面。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可见到纽扣状溃疡形成。慢性型病死猪可见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但是不明显。断奶病死猪的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主要是由于钙磷的代谢紊乱导致。

4、实验室检验

在临床检查以及饲养者口述诊断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检查、酶标记组织抗原定位法、血清中和试验、猪瘟单克隆抗体纯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做进一步的确诊。

5、预防

预防猪瘟可以给猪只进行免疫接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发现隐性感染的带毒种猪,要及早进行淘汰处理。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保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猪场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要确实到位,避免猪瘟病毒的入侵。

发现猪瘟疫情应该立即报告,便于及时进行诊断。将疫点划定清楚,并且封锁疫点和疫区。将发现的病猪,统一进行无害化的处理。疫区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应该立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被污染的场地、圈舍和用具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将粪便堆积发酵、力争将猪瘟进行无害化处理。

1.猪瘟的病原学、流行特点
1.1猪瘟的病原学:猪瘟病毒归属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二十面体的非螺旋形核衣壳,。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pH3.0或pH11.0可灭活;对乙醚、氯仿;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的磷酸灭活。
1.2流行特点: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母猪及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播。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此外,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伊胎等。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的脏器和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精液,废水、废水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
2.猪瘟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
2.1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性型四种类型。
2.1.1最急性型:猪场有些病猪常物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1.2急性型:猪场大部分猪都患有急性猪瘟,潜伏期一般为24~72h,病猪精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永不消失。
3.诊断
3.1临诊诊断和尸体剖检诊断:详细了解猪群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经过、发病猪头数、传播的媒介、主要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结果、病程和死亡的情况。详细观察病猪的症状,如精神状态、体温变化、食欲、粪便的形状、口腔黏膜、体表可触及的淋巴结肿大情况等。病猪急宰或死亡后,应进行剖检,检查各内脏器官的眼观病理变化,特别注意肾脏、淋巴结、咽喉部、膀胱、胆囊、肠道等脏器的出血性变化。3.2实验室检查:采取病猪的淋巴结和脾脏等组织一小块,用冰冻切片切成片,自然干燥,滴加冷内酮数滴,置4℃固定15min,用PBS液漂洗3次,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凉干后,加数滴缓冲甘油,加盖玻片封闭,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在淋巴结、脾脏等胞浆中呈现闪烁的黄绿色荧光,可诊断为病料中含有猪瘟病毒。
4.猪瘟的防治
4.1防治措施:治疗方案:虽然没有特效药,但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4.1.1进行猪瘟疫苗的主动免疫确诊为猪瘟后,应该迅速的进行全猪群的紧急猪瘟疫苗免疫,免疫的剂量在每头6~10头份。
4.1.2因为在猪瘟发生后,往往并发猪的其它细菌病、原虫病,所以在紧急免疫的同时,应该同时用抗生素进行猪瘟的并发症的对症治疗,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出现高热现象的病猪,应该使用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注射液进行退热治疗。
4.1.3使用中草药剂、维生素制剂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增强病猪的体质,促进病猪病情的恢复。可以选用如:黄芪多糖、VB1、VC等。
4.2预防
4.2.1免疫接种。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或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
4.2.2开展免疫检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是否达到保护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检测。
4.2.3加大免疫剂量。应用4倍量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可繁母猪进行配种前注射,结合检测淘汰隐性感染猪即可有效切断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一胎盘感染一母猪繁殖障碍一仔猪持续感染的恶性循环。4.2.4制定科学合理免疫程序,提高免疫密度。
4.2.5及时淘汰一些经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阳性猪,净化种猪群。
4.2.6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建立种公猪及种母猪血清监督系统和有效的公猪认证及记录系统,并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兽医站建立有效的联系。
4.2.7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4.3疫情处理
4.3.1发生猪瘟的地区或猪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
4.3.2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包括发病猪的数量、死亡的数量、发病地点及范围、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4.3.3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疫区、疫点。
4.3.4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控制疫区内猪及其产品的流动。4.3.5处理病猪,做出无害化处理。
4.3.6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立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注射时每头猪要换一个针头,并可适当增加剂量至2~5头份,但不得应用与猪丹毒、猪肺疫制成的二联苗或三联苗。
4.3.7消毒:严格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污水和污物要严格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对疫情采取紧急措施后,详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上、下游地区传染情况。对疫区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监督。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扑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并经彻底消毒,可报请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解除封锁。

猪瘟症状及猪瘟防冶的正确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养猪业生产中,猪瘟严重威胁着整个养猪业的生产和发展,也是导致和引起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它的存在使养猪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全国每年在死亡猪的总数中,仅猪瘟导致死亡就占1/3,众所周知,2006~2007年的高热病综合征肆虐了我国大江南北,重创了我国的养猪业,也使所有的养猪人惊恐不安,一度众说纷纭,但最终经过多方的检测和剖析后,确认所谓的高热综合征不外乎就是多重感染所致。其中最主要的病源是由变异毒株引起的蓝耳病,猪瘟也紧随其后,虽然各个猪场有所不同,但猪瘟始终是榜上有名。充分证明了猪瘟是导致此次疫病流行的一大重要因素。

2009年的养猪业看似平静了许多,但究其原因却是当疫病流行过后,许多感染和耐过的猪建立起了特异性免疫力,使猪群得到了暂时性的保护。但是由于这些带毒母猪的普遍存在,排毒和散毒现象非常严重。面对这种局面,国内的养猪业还会不会重蹈覆辙?因此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吸取以往的教训,不要让类似高热综合征的疫病再次危害我们的养猪业,使养猪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只有科学的养猪,满足猪的需求,才能使养猪人受益,才能使整个养猪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笔者就如何防控猪瘟工作归纳出几点意见和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1发生猪瘟的主要根源是带毒母猪

由于大多数猪场和散养户在疫病防控上不能做到科学监测,只是按常规和经验对猪群进行免疫,以至对自家猪场的抗体水平及其消长规律都不清楚,只是效仿和抄袭别人的免疫程序,由于免疫程序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因素,结果导致了免疫失败。使猪群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猪群感染增多,使猪场进入了恶性循环。用于生产繁殖的母猪感染后其自身并不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却会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猪,出现了死胎、木乃伊和弱仔等现象。有的仔猪出生后[临床症状表现为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有的则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死亡的情况也不同。可能与母猪带毒的多寡有关。而有的带毒母猪所产的仔猪表面看似健康,实际在胎猪时就已经感染,形成了先天免疫耐受猪,成为了亚临床感染的带毒猪。如未及时检测,这些猪就有可能被选做后备母猪,进行繁殖。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和繁殖,必将会使猪群感染压力增强,以至持续感染会在猪群中长期存在。感染猪虽无明显症状,但会终身带毒、散毒,成为猪瘟病毒主要宿主。致使猪群大面积发病和流行,如再不及时采取净化措施,斩断其恶性循环链条,猪群便会因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招来更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高热综合征的出现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2提高认识科学防控

当今猪场所存在的疾病都不再是单一的,多是综合性的混合感染,而且新的病种层出不穷,造成老病未除,新病又至的局面。面对这些实际情况,就不得不让养猪工作者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和定位。从源头处抓起,在根本上控制猪瘟的发生,更关键的是要同时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如蓝耳病、伪狂犬、猪流感、圆环病毒等。即使对这些传染病做不到净化和清除,也要使其与猪群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有赖于在养猪工作中一定要分清孰轻孰重,科学地解读和剖析,做到有的放矢,不要单一和片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猪群应积极采取和推广康乐养猪法,还给它们一份自由、一份健康。只有通过提高和增强其自身的机体抵抗能力,建立好猪群的非特异性抗体,才有助于其特异性抗体的构建,才能使猪群不再受类似高热综合征的侵袭,使猪瘟这些老大难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3解读疫苗科学免疫强化免疫管理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苗(C株)是国际公认的最佳疫苗株。疫苗的免疫效果主要是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而检验疫苗的免疫效果主要是在免疫后各个阶段用强毒进行攻毒后而保证猪只不发病。使猪群处于完全或大部分的保护状态(例如,笔者所工作的猪场。2006年开始使用福州大北农生产的诸稳康猪瘟脾淋苗,采用疫苗免疫和净化措施同步进行,并对免疫猪群的各个阶段做攻毒试验,保护率可达85%以上)。但多数猪场通过疫苗免疫后却普遍存在猪瘟的亚临床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给猪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疫苗使用剂量

我国规定的每头猪免疫剂量为150RID,而欧洲药典规定的是400RID,我国台湾规定的是450RID。从这方面看我国的免疫剂量偏低,规定比现实表现明显滞后,而各个生产厂家所推荐的免疫剂量又都是各自为政,自立学说,让养猪人和猪场一头雾水,而且又都在搞花样翻新,新种类层出不穷。实际上如果猪场能够采取正确的防控方法和免疫程序,使用合格的疫苗,用任何一个种类都能够有效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

3.2当前疫苗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多个厂家生产的猪瘟疫苗中,大部分疫苗都被检测出了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如果使用这种被污染的疫苗来免疫猪只,很容易使免疫猪只出现严重的临床感染症状。如胎猪在子宫内就受到感染,将会导致持续性感染和免疫耐受等。

3.3免疫程序不合理

现在多数猪场使用的免疫程序基本都是生搬硬套,常规的免疫程序是在仔猪20日龄时母子同时免疫,60日龄给仔猪进行二免。笔者曾经到过很多猪场,并与其管理人员谈到此事,他们也都认为这么做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因母源抗体的干扰和已经被野毒感染,导致免疫失败。而如果按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制定新的免疫程序,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都不愿意去做。这就使本来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让自己的猪场在这种模糊的意识和行为下自酿了一杯苦酒。笔者在这里建议和呼吁,在给猪场制定免疫程序时,一定要通过实验室检验,了解自家猪群免疫水平和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从而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猪场的免疫剂量和个性化免疫程序。使猪群获得最佳的保护。

3.4疫苗保管和运输环节令人堪忧

多数猪场为了正确的保管疫苗,大都购置了保存设备,但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大部分的猪场都建立在相对偏远的地区,有时要受到运输冷链和停电问题的影响,但同时却又未能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和补偿。这是现在大多数猪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都以善小而不为,却以恶小而为之。导致了猪场大问题的出现,另外一个严重的环节就是疫苗从生产厂家、中间环节到猪场的这个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猪场自身不能控制的。无论是企业的黑心,还是销售人员的不负责任都会使猪场为此支付高额的费用,所以在选择疫苗时,首先要选择信誉良好的生产厂家,更要对销售人员的行为细心观察和检视,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

3.5强化免疫行为

猪群进行免疫时,首先要对疫苗进行外观及真空的检查,对发现有问题的疫苗坚决弃用。疫苗从冰柜取出后一定要和所用稀释,液温度接近,否则会给疫苗造成稀释打击,使疫苗的质量严重受损。疫苗开封稀释后,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坚决杜绝打飞针的现象出现。针头长度要适合被免疫猪的要求,免疫期间禁止使用抗病毒类药物或可以造成免疫抑制的药物,猪群应处于健康和无应激的状态。给母猪免疫时要做到一猪一针一管,即使给仔猪免疫也要做到一窝一针一管。有菌器械和无菌器械要严格分开使用,操作时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同时要做好注射前猪只和人员的消毒工作,防止人为的传播。

3.6做好免疫记录

接种疫苗时,防止漏免和错免,对按程序不能实施免疫的猪群(发病猪只)要及时做好补救措施并按时补免。

4净化是猪瘟防控的根本措施

就国内养猪业现状而言,猪瘟的存在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仍是巨大的。虽然我们对猪瘟的防控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猪瘟仍然猖獗泛滥。在猪群中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几年非典型、温和型、迟发型猪瘟在众多猪群中占据了主流,除其自身的特点外,与其它病毒、细菌等混合型感染使其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也使猪瘟防控工作更加扑朔迷离。但究其根源带毒母猪是罪魁祸首,它是导致猪瘟频发的始作俑者。所以对猪瘟采取净化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采取净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猪瘟的发生和流行。

笔者所从事工作的猪场早在2006年就与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定期对全场繁殖猪群采取扁桃体检测,现已经实施了五次检测。从2009年开始每一年进行一次检测,对检测到的带毒猪坚决淘汰,决不姑息(淘汰猪应是抗原呈阳性,而不是以抗体呈阳性为判定标准)。从2006年第一次检测到抗原阳性率22.4%,到2009年1月份抗原阳性率下降为8.7%,分娩率由74.6%上升到89.8%,窝均产活仔数由原来的8.7头上升到11.6头。从以上生产成绩看,猪瘟净化工作势在必行(/yangzhujishu/),也是控制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根本。虽然在净化初期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但却能还给猪群一份安宁。同时也会给猪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从事养猪事业的工作者们都应积极致力于猪瘟的净化工作。

国外利用中国猪瘟兔化弱毒(C株)疫苗使其猪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净化。而我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好的猪瘟疫苗,但猪瘟却普遍存在和发生。所以我们要科学解读疫苗、综合防控,并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不要再在这个怪圈里徘徊,应该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真谛。

5综合防控才是硬道理

在我国现今养猪业中,所谓综合征,如归纳起来一箩筐。通过现代化养猪业的打压,病毒和细菌也要做到适者生存,所以当今的猪病是层出不穷,混合性的感染也让许多老病变成了顽疾,使养猪业倍受折磨和打击。而我国的养猪业所面临的是养殖品种全球一体化,而养殖水平和技术却相对落后,导致国内养猪业大多数是有规模,无效益,猪场的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水平和国外相差甚远。如加拿大、美国已经把PSY提高到30头。而国内大多数的猪场只把药物保健和治疗放在了首位,忽视了比其更重要的环节。更有甚者使其成为必须做的流程,片面追求猪群一时的安定。

据相关资料报道,猪场的耐药性表现非常普遍,我们是否问过自己,当有一天猪场无抗生素可用时怎么办?笔者认为养猪首要的重点应放在营养和管理上,而不是单一的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和保健。应通过营养免疫构建良好的非特异性抗体,切实抓好综合管理使猪健康快乐生存。猪场应切记,药物的使用多是在防疫不能奏效后的一种补救办法,因为在猪病中,传染病就占70%左右,直到目前为止,对大多数传染病都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特别是病毒类传染病。而有很多的兽药厂家,出于自身利益和考虑不切实际地夸大使用功效,使很多猪场误把某种药物当做灵丹妙药用来医治百病,这也是目前养猪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又因国内养猪业的大环境所致,单纯想从一个方面来解决全面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只有360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和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才能得到比较圆满的结局。笔者多年从事猪场工作,从实战的角度出发,揣摩出一套综合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后,颇感满意,决定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以此给养猪同仁们一个启示和借鉴。图1所示。

由于当前的猪病众多,有很多是全球共患的疾病,也是人类尚无法根除和净化的。目前能做到的就是与其共存,与其共舞,使其与猪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正如图1所示,要通过营养、环境、管理、防疫、保健治疗、生物安全、动物福利等诸多环节来提高猪群的健康,如果我们只侧重某一个环节而忽视了全面,其结果会导致皮球转动和位移。只有通过全面、综合性的措施,才能将皮球牢牢的控制住并将其压入水中。实际上用一根利器将皮球刺破,让代表问题的皮球永远沉入水中是最好的结局。可惜的是,像类似圆环病毒、蓝耳病、猪瘟、伪狂犬这些疾病等于给皮球穿上了坚硬的盔甲,我们暂时还寻求不到刺破它的利器。最好的办法也只能是与其和平相处,使猪群的感染压力最小化,从而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使养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牛气肿疽的患病症状 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近几年,因为牛肉味道鲜美,富含营养,已经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所以肉牛的饲养量逐年升高,更多的饲养者加入到肉牛养殖行列。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气肿疽的患病症状牛气肿疽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疾病的流行

气肿疽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支持运动功能的鞭毛,是引发气肿疽的病原,并且能够在体外形成专性厌氧的芽孢。肉牛感染气肿疽主要是由于消化道感染而引起,此外深部创伤在临床中也能够引起气肿疽的感染。气肿疽在疾病的流行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方性,而且具有突出的季节性流行特点,比如气温偏高的夏季有蚊蝇进行比较频繁的活动,所以属于气肿疽感染的主要阶段,一旦有牛感染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气肿疽的主要传染源就是牛,尤其是肉牛在生产中主要是借助土壤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肉牛在采食过程中如果食入的饲料或者饮水中污染了气肿疽梭菌,病原就会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牛的血液中,从而造成牛发生全身性感染的症状。在气肿疽的常发地区的易感染群体是6-36月龄的牛,但是幼龄犊牛和其他年龄段的牛也同样具有发病的情况,只是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体型肥壮的牛和比较瘦弱的牛相比较易感性要更强一些,实际生产中饲养者应该多对牛群进行观察并且给予该病足够的重视。

2、患病表现

一般牛感染气肿疽之后会有3-5天的潜伏期,个别的潜伏期在1-2天,还有潜伏期比较长的能够达到7-9天之久。生产中一般不见肉牛有任何患病表现而突然就体温升高到41-42℃之后就会表现发病症状。肉牛感染气肿疽的早期仅仅是有热和痛感,但是随后可以发现肿胀的中央变凉,最后肉牛没有痛感。如果将患牛的患部皮肤用刀切开,会有液体流出,呈污红色带泡沫且具有酸臭味道。

3、综合诊断

临床诊断的方式主要是从肉牛的患病情况为切入点,同时还要结合对疾病具体流行情况的调查,如果符合上述的特点即可诊断为气肿疽。但是此种诊断会存在误差,所以生产中如果有条件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手段更为准确。

实验室诊断:条件允许的饲养场可以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采取患牛病变部位的肌肉、水肿液或是病死牛的肝脏作为检验的病料,在这些病料的表面进行涂片和染色处理,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即可确诊。实验室诊断更为准确,所以在临床中应该加以推广应用。

4、防治措施

预防方法:饲养者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争取尽早发现病牛,然后在第一时间对病牛加以有效的治疗。放牧的牛群应该派专人管理,这样能够随时掌握牛群的具体情况,一旦牛出现异常表现就可以马上报告相关领导。通过临床诊断手段可以初步确诊牛感染气肿疽,就要尽快将病牛进行转移,同时对牛群和放牧地区展开消毒、灭菌措施,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执行操作。而其他的牛群也必须尽快实行强制性的疫苗免疫,目的是预防健康牛群感染气肿疽甚至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情况。一般在每年的春季给成牛、犊牛一律皮下注射5mL的气肿疽菌苗,通常犊牛应该在其6月龄之后再进行1次疫苗免疫,这样能够保证犊牛体内能维持6个月的免疫力,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免疫期。生产中必须将病牛和疑似牛与健康牛隔离,采取隔离饲养的方式,对于健康的牛要紧急免疫气肿疽甲醛苗用于预防气肿疽的发生和流行,避免牛场遭受更大的损失。此外,病死牛的尸体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切忌随意乱丢弃,更不能为了贪图经济利益而违规出售或者直接食用,这样会导致污染的程度更加严重,造成的损失更大。生产中应该将病死牛的尸体和已经被病菌污染的饲料、粪尿、垫草等采取一起焚烧或者深埋的处理方式。随后采取相应的彻底且全面的消毒处理措施。进行出售处理或者是需要调运的牛,在操作之前必须是通过相关的检疫操作才能够进行,如果经检疫发现牛不健康则禁止运出,控制病菌流出而避免将气肿疽病的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导致疾病的流行更加严重。此外,应该加强对与肉牛的饲养管理措施。将恶劣的饲喂环境加以改变并且要及时的对饲养方式进行调整,将疫病的流行进行控制,避免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平时的临床生产过程中应该多观察肉牛,避免其躯体发生创伤而降低了肉牛机体的抵抗力。如果饲养场具备条件,可以在自己的牛场种牧草养牛,这样对于饥饿的肉牛可以及时采取补饲措施。

治疗: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够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则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通常是一次注射150-200mL。临床生产中,通常采用青霉素给患牛进行肌肉注射,每次200万IU,每天注射2-4次。还可以给患病牛静脉注射100-200mL的磺胺噻唑钠,临床效果比较好。

牛气肿疽的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水牛、奶牛、牦牛、犏牛易感性较小。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猪、羊、骆驼亦可感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士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
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尤其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这与蛇、蝇、蚊活动有关。
症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1℃-42℃,早期出现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相继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这种肿胀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颈部及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一般病程1-3天死亡,也有延长到10天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臌气,可能康复。
主要病变,尸体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暗红色渗出液。
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和臌胀,天然孔常有带泡沫血样的液体流出,患部肌肉黑红色,肌间充满气体,呈疏松多孔之梅绵状,有酸败气味。局部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肝、肾呈暗黑色,常因充血稍肿大,还可见到豆粒大至核桃大之坏死灶;切面有带气泡之血液流出,呈多孔海绵状。其他器官常呈败血症的一般变化。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1、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2、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
3、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井散发酸臭味。炭疽、巴氏杆菌病及恶性水肿也有皮下结缔组织的水肿变化,应与气肿疽相区别。炭疽、巴氏杆菌病与气肿疽之区别参见本节炭疽病之诊断。气肿疽与恶性水肿的区别:恶性水肿的发生与皮肤损伤病史有关;恶性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且部位不定;恶性水肿无发病年龄与品种区别。
预防治疗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厩舍围栏、用具或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矾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早期之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实践证明,气肿颅期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2-3克,溶于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1-2次;会收到良好的作用。早期之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可用0.25%-0.5%昔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素80万-120万国际单位在周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鸭软骨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软骨病、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钙、磷摄入不足或不能在身体内被充分吸收利用,使新形成的骨基质不能矿化,以致影响骨骼发育,引起骨骼变形的一种代谢性骨病。鸭软骨病又称鸭瘫风(成鸭)或佝偻病(雏鸭),在养禽业较为常见,尤以产蛋鸭多发,肉用种鸭在限饲过程中也较为普遍发生。

1鸭软骨病症状表现

患病的鸭肋骨和其他骨骼因大量沉积的矿物质分解而形成蜂窝状,容易造成骨折、骨骼变形等。患鸭会出现消化不良,有异嗜,异嗜后一段时间有跛行现象。由于骨质缺钙,会形成拱背、运动有障碍,具体表现:病鸭两腿发软,关节肿胀、变形,胫骨弯曲,嘴软,运步艰难,走路常用两翅支撑着地面迟缓行走,东倒西歪,或走几步即爬下,喜睡、蹲伏。鸭患病后,容易继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其他疾病,死亡率大增。

2鸭软骨病发病原因

(1)鸭群密度过大,鸭舍潮湿,不通风,不透光;

(2)日粮营养不全,缺钙或维生素D3或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矿物质代谢遭到破坏,骨组织生长异常或受阻,引发软腿或软骨病。也可能是由于锰等微量元素缺乏所致;

(3)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因素和肝肾疾病也可影响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4)日常管理中操作粗暴,抓鸭、接种疫苗、称重等动作过快,鸭群应激时造成鸭相互践踏以及外伤或跗关节受伤。

3预防措施

3.1清洁鸭舍

经常打扫鸭舍,勤换垫草,保持清洁;注意保持鸭舍干燥通风,防止潮湿;尽量让鸭少扎堆,避免密度过大,相互拥挤;定期用0.01%百毒杀饮水消毒。

3.2多晒太阳

让鸭多运动,多晒太阳,动物体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使动物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3D,维生素3D对钙、磷的吸收和钙磷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当阳光照射不足时(/),在日粮中未添加维生素D的情况下,雏鸭会因对钙、磷的吸收和钙磷代谢障碍而患佝偻病。

3.3调整饲料

(1)及时改用配合饲料,换掉营养不全的饲料。注意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增喂维生素D、钙、磷,应注意钙、磷的添加量和添加比例,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2;1。喂食青料、麦麸或新鲜玉米,米糠占日粮的8%~10%,钙占1.5%。(2)添喂适量鱼肝油。

3.4其他日常管理

操作切忌粗暴,避免鸭群发生应激反应,减少刮伤、碰伤等外伤机会。青绿饲料采用高锰酸钾水冲洗消毒。产蛋期间,公母鸭比例要适当(正常比例1.5;5.5)。

4救治措施

(1)及时隔离患鸭,对重症患鸭经诊断无治疗价值的,应予以淘汰。

(2)采用肌内注射维胶性钙治疗。规格为每毫升含维生素D500IU、胶性钙0.5ml。每天每只肌注1~2ml,每天注射1次,连续治疗2~3d即可痊愈。

(3)喂服含磷酸氢钙0.5g的糖钙片和VB15mg(约2~3片),每日1次,连服3~5次。

(4)按每天每只维生素B110mg、贝壳粉0.5mg,混于饲料中饲喂。

(5)如能在针刺鸭趾血管放血的同时,口服鱼肝油或用新鲜八果麻或威灵仙绞成汁灌服,则治疗效果更好。

(6)鸭舍要给予充足的日光照射(穿过普通玻璃的阳光无效),日照不足的可用电灯光照替代,有条件的最好能让畜禽进行日光浴。封闭式的鸭舍应加强日光灯的照射,同时合理地补喂其他物质,以提高对饲料的消化率。

5治继发病

在治鸭软腿病时,应结合鸭感冒、支气管炎等继发病症治疗。

6注意事项

有的养殖户遇到鸭患软腿病后,认为就是缺钙引起的,从而大量增喂钙物质。其实,对于患软腿病的鸭,恰恰不能在饲料中增加过多的钙物质,最多不能超过3%,否则会引起中毒,给防治带来更大麻烦,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建议采用集约化养殖的养殖场把维生素D作为日粮中一种重要营养进行添加,万万不可忽视。

猪瘟的症状表现 猪瘟怎么治疗


说到猪瘟,想必很多人对这种疾病了解过,它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相信很多养殖户都经历过。猪瘟会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大家在养殖过程中预防这种发病率是最关键的。但这种疾病的病症都有哪一些呢?

猪瘟的症状表现

1、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黏膜发绀,倒卧死亡。病程不超过5天。

2、急性型为本病主要病型,病猪高热稽留,精神沉郁,怕冷,食欲下降,敏感性增高,结膜炎,眼角有大量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公猪包皮积尿,挤压时流出浑浊、发臭液体。皮肤和黏膜出血,腹下、下颌、嘴、耳、腿内侧发绀。病程稍长常继发细菌感染。

3、慢性型主要表现进行性消瘦,贫血,虚弱,时有轻热,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病程长。

4、温和型猪瘟也属慢性型。低热,症状、病变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低,有的末梢皮肤坏死(如耳尖、尾尖、四肢末端处皮肤),发育停滞。病程长,一般在半个月以上。

猪瘟怎么治疗

1、平时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实行自繁自养。从无病地区引进猪只,经隔离检疫2-3周后方可并群,并及时补种疫苗。做好卫生消毒工作。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残羹喂猪时应充分煮沸消毒。

2、紧急防疫

发现可疑病猪应严格隔离或扑杀;病猪的场舍、用具、垫草、粪水、吃剩的饲料都应充分消毒;扑杀的病猪以深埋为原则,如必须利用,所有产品、废物、废水、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消毒,防止散毒;疫区应停止生猪买卖,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3、预防接种

预防猪瘟的常用疫苗为猪瘟兔化弱毒苗。平时预防接种种猪一年一次,定期进行;仔猪20日龄和65日龄接种2次,免疫效果较好;母源抗体能维持30天,接种过早会影响免疫效果,一般以断奶后接种为宜。紧急接种时剂量加大2-5倍,能迅速扑灭疫情。

自己购买猪瘟苗怎么选

1、选疫苗

首先,要到正规的销售渠道购买,不要贪图便宜,从一些不正规的渠道购入疫苗。现在许多疫苗厂家在各地都设有经销商,所以购买时应到当地指定的经销商处购买。

其次,购买时尽量挑选大品牌、口碑好的企业,因为疫苗本身对环境要求比较高,运输、冷链保存中断等均可造成疫苗失效,大品牌的企业在疫苗生产、保存、运输等环节做得相对规范一些。

最后,选择猪瘟疫苗时不要盲目推崇抗原含量,正如药物一样,疫苗含量并非越高越好,达到规程检验要求的疫苗就是合格疫苗,含量过高反而可能会造成副反应。如果有条件最好做个对比试验,通过比较抗体水平的高低和整齐度来判断疫苗的免疫效果。

2、疫苗标准

猪瘟疫苗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类:脾淋苗和细胞苗(原代细胞苗或传代细胞苗)。按照规程要求,脾淋苗每头份应不低于150RID(兔体感染剂量)的含毒量,细胞苗每头份应不低于750RID的含毒量,所说的标准提高到几千主要指的是细胞苗。猪瘟疫苗注射猪体后,一部分疫苗要被母源抗体中和,另外一部分才能起到免疫效果。

所以选择普通猪瘟细胞苗在仔猪断奶前后(存在母源抗体)免疫时经常加量免疫,一般是4-6倍量免疫,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有了所谓高效猪瘟疫苗。

猪场怎样做到猪瘟净化

1、猪瘟是危害最大、最应受重视的猪病之一。为了防止猪瘟的发生,很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有的成功地根除了猪瘟。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用比较敏感特异的方法筛查并淘汰猪瘟阳性猪(尤其是种猪),并坚持下去,一般2年左右即可实现净化。

2、猪瘟净化也是我国兽医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目前种猪场必须净化猪瘟已列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商品猪场也鼓励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净化。从长远看,净化猪瘟利大于弊。关于什么样的猪场能做猪瘟净化,这完全取决于猪场管理者的决心,无论猪场规模大小,只要采取系统科学的措施,都可以实现净化。

近些年猪瘟在养猪过程中频繁出现,为了防止这种疾病的发生,一般养殖户都会先给猪提前注射猪瘟疫苗,但这种疫苗并不是随意就能注射的,大家还是要根据科学依据进行注射,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猪瘟的病因分析 猪瘟的防治技术


猪瘟是规模化养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疾病,而且这种疾病与普通的感冒发烧不同,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因此,在养猪场如何做好猪瘟的预防工作,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件事情,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着养殖户的利益。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猪瘟的病因分析猪瘟的防治技术。

1、病因分析

猪瘟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猪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病猪直接的传染,还有就是接触一些污染物也可以使猪瘟发生,以下就是对猪瘟产生的原因和他的病因进行的一系列分析。

1.1发生原因

猪瘟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黏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可以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1.2潜伏期

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性四类。最急性病猪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有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急性病猪精神差,发热时体温在40~42℃,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病猪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慢性病猪体温不稳定,食欲不好,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温和性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2、防治技术

防治技术不只是从科技和医疗等方面来说的,科技和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还要从基本的猪舍和猪的卫生来进行一系列的防治,因为猪瘟不仅是由于传染而导致,还有污染物,从而导致猪的发病,所以预防措施要从几方面来进行。

2..1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可以进行疫苗和疫苗接种,进行防治。现在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乳兔苗、细胞苗、淋脾苗,接下来可以进行免疫监控,定期对猪做一个健康检查,及时对带有疾病的病猪进行处理,以免发生传染、扩散。最后要注意猪舍的卫生环境,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打扫和消毒,为保持猪舍的卫生也可以在猪的食物中定期加一些抗生素药物。

2..2疫情处理

一旦发现猪瘟疫情,应该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及时就诊,不可以耽误时间,以免错过最佳治疗阶段,发生大规模的疫情。等待上级划分疫点,把猪安排在疫点,进行疫点或疫区封闭,为了防止大规模猪的感染,对病猪进行处理,为了防止病猪尸体再次进行传染,必须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那些健康的猪及时进行接种,接种猪瘟疫苗,以免进行感染,最后对疫区进行一次认真的大规模的消毒,对猪舍、场地、用具等进行消毒,对粪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3、结论

通过对猪瘟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猪瘟的发病期长短不一,必须对猪进行一个全面的免疫监控,以此防止猪瘟的大规模发生,通过本文还可以发现猪瘟的发病不仅仅是通过病猪之间的传染,还有一些污染物的长时间存在也会导致猪瘟的发生,必须要时常对猪舍和场地以及用具进行打扫和消毒,保持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也可以防止猪瘟的发生。

猪瘟的病因流行特点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潜伏期
简介
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
急性型
1.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症状: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
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
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防治措施
预防:A、免疫接种。B、开展免疫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
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C、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D、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E、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疫情处理
A、立即报告,及时诊断。B、划定疫点。C、封锁疫点、疫区。D、处理病猪,做出无害化处理。E、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F、消毒,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猪瘟(hogcholera,HC或SWliqefever,sF)
疫苗种类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传染病,常给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损失。预防猪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猪瘟疫苗。为了使广大养猪户正确选择和有效使用猪瘟疫苗,这里将猪瘟疫苗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简介如下:疫苗的种类
目前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三种:
1.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
2.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
3.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
使用方法
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的用法该疫苗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为1毫升。该疫苗禁止与菌苗同时注射。注射本苗后可能有少数猪在1天-2天内发生反应,但3日后即可恢复正常。注苗后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等。该疫苗要在-15℃以下避光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该疫苗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严禁结冰,如气温在15℃以下,6小时内要用完;如气温在15℃-27℃,应在3小时内用完。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的用法该疫苗大小猪都可使用。按标签注明头份,每头份加入无菌生理盐水1毫升稀释后,大小猪均皮下或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4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注射后免疫期可达12个月。该疫苗宜在-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注射前应了解当地确无疫病流行。随用随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冷暗处,并限2小时内用完。断奶前仔猪可接种4头份疫苗,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的用法该疫苗为肌肉或皮下注射。使用时按瓶签注明头份用无菌生理盐水按每头份1毫升稀释,大小猪均1毫升。该疫苗应在-15℃以下避光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疫苗稀释后,应放在冷藏容器内,严禁结冰。如气温在15℃以下,6小时内用完。如气温在15℃-27℃,则应在3小时内用完。注射的时间最好是进食后2小时或进食前。
注意事项
以上三种疫苗在没有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注射1次即可。
在有疫情威胁时,仔猪可在21日龄-30日龄和65日龄左右各注射1次。
被注射疫苗的猪必须健康无病,如猪体质瘦弱、有病,体温升高或食欲不振等均不应注射。
注射免疫用各种工具,须在用前消毒。每注射1头猪,必须更换一次煮沸消毒过的针头,严禁打“飞针”。
注射部位应先剪毛,然后用碘酒消毒,再进行注射。
以上三种疫苗如果在有猪瘟发生的地区使用,必须由兽医严格指导,注射后防疫人员应在1周内进行逐日观察。

甲鱼腐皮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甲鱼腐皮病又叫溃烂病,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害大,流行季节长,一般是甲鱼之间互相搏斗咬伤后被细菌感染所致。症状:体表溃烂、糜烂,一般病灶部位发生在颈部、背甲、四肢、尾部和裙边,轻者患处溃疡,重者直接导致死亡。防治方法:可用日晒疗法、漂白粉泼洒及注射给药法等进行治疗。

一、主要症状

甲鱼腐皮病又叫溃烂病,这种病发病率高,危害大,流行季节长,一般是跟鳖相互搏斗被其咬伤后,细菌感染所致。

甲鱼腐皮病主要症状表现:体表溃烂、糜烂,一般病灶部位发生在颈部、背甲、四肢、尾部和裙边。

病发过程:先是体表某处皮肤发炎、肿胀,然后发炎部位逐渐坏死,颜色变白或变黄,最后患处就开始溃疡。随着病情的加重,溃疡也跟着增多增大,骨骼和肌肉就裸露在外面。更严重者,四肢烂掉、爪脱落以及颈部骨骼露出。

注意:该病的季节长,只要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少部分病鳖可以自愈,多数能长期生存,如果病情严重或颈部感染,就会导致死亡。

二、治疗用方

1、治疗甲鱼腐皮病可以使用日晒疗法,先将鳖池水放干,然后把鳖全部捞出,每亩用60公斤左右兑水进行全池消毒,暴晒一天后再将池里灌满水。

2、病鳖先用高锰酸钾溶液200ppm,每立方用200克,侵洗20分钟入池,然后放到湿润的河沙晒背30分钟,再放到阴凉处,每天处理3次左右,连续2天,放回原池即可。

3、漂白粉进行泼洒,根据其不同大小进行隔离饲养,每隔6天左右泼洒一次漂白粉,每天4次左右,大概一个月即可。

4、浅水泼洒土霉素,将池水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按每立方40克土霉素的用量进行泼洒,连续3天即可。

5、注射给药法,对其注射庆大霉素或者卡那霉素,按每公斤体重20万(国际单位)连续2天,第二天的用量减半。

6、投喂饲料,在饲料里加入土霉素,按每公斤鳖重0.2克进行投喂,第2-6天减半,连续3个星期即可。

三、预防方法

鳖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进行消毒,然后保证健康鳖入池,一般要选背甲呈黄褐色或带浅红色,板甲平面肥厚、规格均匀、体健灵活和无病无伤的进行放养。在放养时合理安排放养密度,根据不同大小规格的进行及时分养。选用高品质、营养均衡饲料喂养,保持水质清洁等。

猪瘟的临床症状 猪瘟的防控要点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临床上较难控制,治疗效果不理想,就算治愈好了,也可能成为带病猪,感染其他健康猪,病死率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瘟的临床症状猪瘟的防控要点。

1、病原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形态近似球形,具有囊膜的单链RNA病毒。目前确定猪瘟病毒有2个血清型。病毒广泛分布于病猪各个组织器官及体液中,特别在淋巴结、脾脏和血液中含量较高。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腐败介质特别敏感,尸体腐败后2~3天即失去毒力。在日光直射下5~9小时可破坏病毒。pH过高或过低可使病毒失去活性。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都可使病毒迅速失去活性。

2、流行特点

猪瘟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特点,但以深秋、冬季、初春等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病率较高。主要以地方散发性流行为主。在自然条件下,只有猪发生感染,各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具有易感性,但以仔猪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最明显。目前,猪瘟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消毒剂、免疫接种等措施的影响,病毒毒力大大下降,导致一些非典型的病理变化出现。虽然病猪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生产性能依然受到影响。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多数通过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染、眼结膜、皮肤创口感染。健康猪通过直接接触病猪或通过被病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途径而被感染,还可通过昆虫等媒介被感染。妊娠母猪带毒,还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弱胎、死胎、畸形胎等,而且在分娩时还会大量排出病毒。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最短2天,最长可达21天。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症状,可将猪瘟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四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猪瘟的流行初期和初次发生猪瘟的猪场。临床表现为毫无征兆的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病猪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可视黏膜、耳尖和黏膜发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倒地不起,很快死亡。病程1~5天,死亡率高达90%以上。死后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黏膜、浆膜和内脏有少量出血点,淋巴结轻度肿胀和出血。

急性型为临床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41~42℃,稽留不退。病猪精神不振,行动缓慢,嗜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病程初期发生急性结膜炎,眼内有大量黏脓性物质,严重时眼睑黏连,口腔黏膜、四肢、腹下、耳尖等部位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用手积压后,流出浑浊恶臭尿液。病猪发生便秘,随病程发展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死亡前体温下降至常温以下,病程一般1~2周左右,死亡率可达50%~60%。该型死后剖检可见病变以败血性病变为主,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弥漫性出血,中心部呈红白相间大理石花纹状,脾脏肿大,边缘和尖端有出血性或贫血性坏死灶,呈结节状,这是猪瘟的典型病变。肾脏色暗,呈土黄色,皮质部可见数量不等的针尖或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小肠发生卡他性炎症,回肠、盲肠、结肠发生特征性坏死、溃烂,最终形成纽扣状坏死。

亚急性型多见于猪瘟常发地区或饲养管理较差的猪场,临床症状与急性型基本相似,但发病症状较为缓和,后期病猪体质消瘦,运动失调,最终衰竭而死。病程3~4周,死亡率可达30%~40%。剖检可见,全身出血性症状较急性型轻,但坏死性肠炎和肺炎变化明显。

慢性型多见于猪瘟呈常年流行或卫生防疫条件较差的猪场,病猪表现为被毛枯燥,身体消瘦,精神状态不佳,嗜睡,行走无力,贫血,体温不稳定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有的病猪可在耳尖、尾尖以及四肢皮肤等处出现紫斑或坏死痂,病程1~2个月,病猪很难康复,即便耐过也会成为僵猪,表现生长发育迟缓,失去饲养价值。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特征性病变在盲肠、回肠、结肠黏膜上的纽扣状溃疡。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4、防控要点

该病的防控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是充分发挥疫苗在防控过程中的效果,应当加强猪瘟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根据猪瘟病毒的实际变化,研发针对性较强的疫苗用于猪瘟的防控。确保疫苗的质量合格,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免疫规程,适当加大疫苗注射剂量,有条件的猪场可开展免疫检测,通过监测母源抗体以及猪群残留抗体水平,适时开展免疫接种。二是加强检疫。防止外来传染源传人,保证猪种引进过程的安全性。做好疫病监测,及时发现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对阳性猪要坚决淘汰,对尸体进行无害处理。三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及时打扫猪舍,并定期进行消毒,还要认真做好驱虫、灭鼠工作。厂区进出车辆、人员、物品应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

病情特点:
1、急性猪瘟呈败血性变化,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猪瘟表现为坏死性肠炎。
2、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
3、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4、常表现粘膜苍白,眼睑有出血点。皮肤出现紫斑,病猪消瘦。死亡以小猪为多,成年猪多可以耐过好转。非典型病猪临诊症状不明显。
5、弱毒感染的母猪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
临床症状:
1、公猪包皮发炎,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大腿内侧有不同程度的红色出血点,喜喝脏水,体温发烧40—40.5度。
2、母猪体温发烧,流产,胎儿死亡或弱胎。
3、肉猪耳后根耳尖、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肛门等处发青发紫,粘膜有的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
4、小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游泳状、不吃、喜饮水、个别呕吐。眼炎、流脓性分泌物、眼睑粘住、鼻流脓性鼻液,小猪死亡高。
5、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临床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主要影响生长。
诊断结果: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诊,实验室可采用免疫萤光技术确诊。
预防管理:
1、消毒,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病死猪。
2、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治疗方案:
1、发现猪瘟猪场先用药4天后再紧急接种疫苗,有利于猪病恢复。
2、方案采用农大三代中医世家经典组方天篷乐牧黄连解毒散+板青颗粒+解热舒,拌料连用5—7天,不吃食猪可先用板青颗粒+解热舒饮水。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