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河-泥鳅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1.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空气好,稻田圈埂高、厚而紧实,土质较黏,土壤肥力较高,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稻田;灌排条件好,水源较充足,水质清新。
2.稻田工程设施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沟宽1米、深0.5米,沿田埂围防逃塑料布(地上高40~50厘米,地下埋深20xx年推广稻—蟹—泥鳅生态农业的稻田抛秧前勿需用除草剂封闭),抛秧后不使用化学药剂。必须使用农药时,要选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采用叶面喷施方法,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
9.饵料投喂扣蟹放入稻田后,每天沿环沟分堆投喂1次饵料,投喂量按河蟹体重的5%~8%(随河蟹体重增加而增加)。动、植物性两种饵料搭配,植物性饵料有豆饼(粕)、花生饼(粕)、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及各种水草,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饵料按河蟹营养生长需要。
10.水稻收获及河蟹、泥鳅捕捞水稻成熟后,要求无公害水稻与普通水稻分收、分脱,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昧的物品混运及混存;9月上旬用泥鳅篓捕捞泥鳅;9月10日后,采用流水捕捞法、灯光诱捕法、丝网捕捉法捕捞河蟹。

相关知识

稻田生态养鳖技术


鳖是含有丰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产珍品,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仅是菜中精品,还是很好的滋补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黄河下游盐碱地多,过去闲置不用,现经改良引水种稻和进行鳖生态养殖,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生产出了色、香、味俱佳的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稻田生态养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田块选择与配套设施建造
1.田块选择
养殖鳖的稻田要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水体呈中性或弱酸性。
2.水沟开挖
在稻田的一边开挖南北向,宽2~3米、深1米的水沟,供鳖休息和隐蔽。沟的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水沟边建沙滩,供鳖晒背用。根据需要,也可以在稻田内挖环形沟和田间沟。
3.防逃设施建造
鳖生性好动,而且有一定的攀爬能力,可在稻田的四周用混凝土、砖头砌成高100厘米的围墙,防止鳖外逃和受到蛇、老鼠、蟾蜍等天敌的伤害。在进排水口,可放置用竹篾编成的宽80厘米、高100厘米、孔隙为3厘米的拱形栅栏。
4.稻田清整消毒
稻田清除杂物并暴晒后,()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对水溶解后全田泼洒,进行彻底消毒。7~10天后向田内注水,水深20~30厘米。
二、插秧、放鳖
1.插秧
为了让鳖长得好,秧苗可采用宽窄行栽种,宽行间距为60厘米,窄行间距为30厘米。这样,鳖的活动范围相对来说大了很多,即使到了水稻分蘖抽穗期,仍然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对鳖的生长非常有利。
水稻宽窄行种植,通风良好,光合作用强度大,植株长得粗壮,稻穗比常规方法种植的大,粒数也多,产量并不低;还能降低水稻叶面的湿度,减少了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发生。
2.放鳖
要想养好鳖,选好苗种十分关键。所选的鳖苗种要求行动敏捷、体质健壮、抗病力强、规格整齐。一般每亩放养鳖600~700只,规格为100~200克/只,雌雄比例为2∶1或3∶2。为了减少鳖争斗受伤而带来损失,也可以把雌、雄鳖分开养殖。
在水稻插秧后20天左右放养鳖苗种,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将装有鳖的箱或筐轻轻放到水边,让鳖自行爬入水中。放养前,鳖苗种须用3%~4%食盐溶液浸浴5~10分钟或用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寄生虫或病菌。放养时,水温温差不能超过2℃,以利提高鳖苗种的成活率。
春季可向稻田中适量投放消过毒的河蚌、螺、蚬、小鱼、小虾等,让其自然繁殖,作为鳖的天然饵料。一般亩放量250千克。
三、科学投喂
水温20℃左右时鳖开始摄食,可投喂少量饲料,进行驯化,使鳖尽快开食,以延长其生长期。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小虾、螺、蚌和水生昆虫为食,可投喂动物性饲料(鲜活鱼等)搭配植物性饲料(麸类、饼粕类、南瓜等)或配合饲料,其中鲜活鱼的比例要占到20%左右。投喂要遵照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鳖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达到七成饱即可,以促使其到稻田里觅食螺蛳、小鱼、小虾和水稻害虫等。投喂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新鲜、无污染、无腐败变质,最好是浮性膨化颗粒饲料,这样能及时了解鳖的饥饱情况。不管投喂哪一种饲料,饲料中都不能添加任何促生长素、激素和抗生素。
四、水肥管控
在水质管理上,每7天加注新水1次,使田间水深保持在2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尽量加深水位,防止水温过高。水质要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在稻田里养鳖,鳖排泄的粪便和剩余饵料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水稻不用施肥也长得很好。水稻不施肥,水质就得到很好地改善,减少了鳖病害。同时,水稻的害虫也被鳖消灭,进一步保证了稻、鳖品质。
五、小结
稻田生态养殖,鳖食物丰富,营养全面,活动量大,生长速度快,体态匀称,背甲有光泽,裙边宽,肌肉结实,很少生病,品质接近野生鳖;同时水稻无需施肥、喷药,生产出了无公害大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形成了良性循环,做到了绿色、生态养殖和种植,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
(作者联系地址:中国海洋大学邮编:266003)

庭院生态养殖泥鳅技术介绍




1.建泥鳅池: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围选择水质良好,灌排方便,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泥鳅池。
面积大小均可,以50-150平方米最适宜,池深1米以上。池底和四壁用石头、砖块或水泥板铺
砌,并用水落石出泥沙浆抹光。下游方距池底30厘米高处开排水口并安防逃设备,以免逃逸。
2.投放准备:池底铺一层厚20-30厘米,富含腐植质的菜园土或其他肥土,按一般鱼池常规
消毒方法消毒杀菌,1周后注水20-30厘米深,然后按每平方米水面500克的比例投施畜禽粪便
肥,再加水至60-80厘米深,5-7天后水色变成黄绿色,透明度为20厘米左右时可投施鳅种。
3.鳅种投放:下池的鳅种(或鳅苗)要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活泼、大小均匀,规格不致敬
应筛选一分池养殖。泥鳅种苗下池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15分钟,以免染病。投放密
度以每平方米水面500克为宜,并且要一次投足,避免分批下池的相互咬斗残杀。
4.饲料投喂:泥鳅系杂食性鱼类,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以7:3为宣。生态养殖以
投喂蝇蛆、蚯蚓、螺蚌、小甲壳类、水生昆虫、动物内脏、畜禽血液、血粉等高蛋白又富含脂肪
的优质饲料,适量搭配菜叶、米糠、豆渣和玉米粉等。实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投喂制度,
每日投喂2-3次。万一投饵过多采食不完应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污染水质。当水温低于15℃或
高于30℃时泥鳅停止摄食,则应停上投喂。
5.水肥管理:在泥鳅的摄食生长期每隔7天左右每平方米水面泼洒人畜粪肥100克左右,保
持水体透明度20厘米,叵透明度过小应延缓施肥时间,反之则应提前。同时还应注意及时换水,
一般每7-10天排放一次老不,同时补充新水,或者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总之应始终保持不
质的良好状态,避免因缺氧引起泥鳅浮头甚至“泛池”而造成损失。
6.产孵繁殖:泥鳅的繁殖分自然繁殖和人工授精孵化两种方式。繁殖池面积一般20平方米以
内,可吊挂受精卵50万粒,孵出鳅苗20万尾。繁殖池应先施适量基肥培肥水质。自然繁殖方法:
选择2-3龄健康无病残的性成熟亲鳅作种,雌雄配比为3:1左右。要求雌鳅体长14-16厘米,
体重20克以上,腹大柔软,体表有光泽稍呈黄绿色的个体;雄鳅体长10-12厘米:体重12-15
克的个体。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如下:雄鳅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粗细基本一致,尾尖而
且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鳅头部椭圆、稍平。产卵前先将鱼巢用食盐水浸泡消毒,然
后吊挂在水面下10厘米深处,上下班空用棚布、草帘或芦席等遮阴,并防类等天敌为害。孵化
时将水温调控在20-28℃,8-15小时鳅苗即可出壳。刚孵出的鳅苗常侧卧池底,靠吸收卵共襄
的营养生长发育,此时可投喂熟蛋黄与面粉等混合饵料,既可作为驯食,又可培养稚鳅的自行摄
食能力。人工授精方法从略。
7.疾病防治:泥鳅的疾病以预防为主,关键是搞好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巡池清扫食场,每15
天左右用漂白粉液全池泼洒消毒杀菌。治病应尽量避免抗生素类药物,采用中草药最好,大蒜可
防治泥鳅肠炎,菖蒲可治烂鳃病等。同时还提高了泥鳅品质,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8.泥鳅捕捞:泥鳅既是人们强身健体的营养滋补食品,又是特种水产养殖的高级饵料。用泥
鳅喂养特种水产动物时最好将泥鳅与水产动物同池饲养,既减少投喂和捕捞的麻烦,又可随时补
给特种动物的饲料。


陕西科技报/2006年/1月/6日/第002版

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尽管其个体较小,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市场价格一直坚挺,不仅食用时美味鲜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一、养殖区的选择
养殖面积为65公顷,水、电等设施齐全,交通方便。
二、稻田工程建设
1.田间工程以10亩为一个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单元,在稻田坝埂内侧挖上口1.5m、底宽0.5m、深0.7m的环沟,在稻田内每隔40m处挖上口0.5m、深0.2m(耕作层)的浅沟,使浅沟与环沟相通。
2.暂养池以10亩为单元,靠近水源的稻田一端建1个池深1m、面积60平方米的暂养池,以供培育苗种之用。
三、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1.苗种选择和运输选择种质优良、个体均匀、无公害的健康苗种,放养规格为10g/尾。2004年5月12日从辽阳市购进黄颡鱼苗种,用带有增氧设备的活鱼运输车运输,到目的地后在车上水箱内用20g/立方米高锰酸钾对苗种进行消毒15分钟,然后将苗种放入暂养池。
2.苗种放养采取两级放养法,即暂养池培育和稻田养殖。购进黄颡鱼苗种规格为6g/尾,5月12日开始进行黄颡鱼苗种暂养培育,放养密度为60尾/立方米。6月27日,在稻田施肥和农药药效消失后,将暂养池内的苗种放养到稻田中养殖,放养密度为350尾/亩。
四、养殖管理
1.驯化从暂养培育开始进行投喂驯化,采取定时、定点、不定量的驯化方法,每天定点投喂2次(黄昏前18时和夜间22时),投喂前先给信号(发出响声)然后再投喂,经过3天~5天的驯化,80%以上的苗种可以集中在饲料点摄食。
2.投喂黄颡鱼发育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要求有所不同,我们选用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天投喂2次,并将黄颡鱼养殖投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饲料的合理搭配,以满足黄颡鱼苗种生长的营养需要。第一阶段为5月~6月,饲料组成全部是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次添加饲料总量2%的光合细菌,规格为6g/尾的苗种经过45天暂养培育,出池时苗种平均体重达到50g/尾,最重达85g/尾。第二阶段为7月~8月,饲料搭配以杂鱼40%、豆粕40%、糠麸20%配比制成为主,灯诱昆虫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3%的光合细菌。第三阶段为9月~10月,正是黄颡鱼育肥增重的阶段,饲料搭配以蛋白质含量40%专用饲料为主,以杂鱼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4%的光合细菌。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和适量投喂杂鱼可以提高黄颡鱼的品质。养殖期间,饵料系数为1.0。
3.灯诱昆虫5月末,随着气温升高,大量昆虫繁殖生长,此时在暂养池内饲料台上方安装1只照明灯,在稻田饲料台上方安装2只照明灯,灯诱昆虫落水后可供黄颡鱼摄食,不但降低饲料成本,增加动物性营养,而且减少了水稻种植中虫害的发生。

五、鱼病预防
1.坚持换水,保持养殖黄颡鱼的稻田的有效水深。7月份以前,田面保持10cm~15cm水深;7月份以后,田面保持15cm~20cm水深。每隔5天~7天换水1次。
2.调节水质,每隔15天用0.2ppm二溴海因全田泼洒,每隔10天用8ppm~10ppm光合细菌全田泼洒,保持池水的鲜、爽、嫩。
3.青苔没有形成丝状时,在出现青苔的局部水面用硫酸铜1ppm或漂白粉2ppm泼洒,予以彻底灭杀。
六、水稻的种植与管理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的基本原则是与单作稻相比,在水稻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提高稻、鱼的综合效益。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1.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3.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应拒绝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带来不良后果。
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

美蛙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稻田生态养殖美国青蛙技术,可使每亩稻田降低农药等成本近百元。增加美蛙收人千元以上。美国育蛙性情温顺、食性广、产卵多、生长快、不冬眠,特别适合稻田生态养殖,降低治虫成本,增加水稻品质、产量和养蛙收入。关蛙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是:

一、稻田选择 养殖美国青蛙的稻田要求地势平缓,水源有保津,水质较好,排灌方便。一般适合养鱼的稻田均可用来养殖美国青蛙。

二、设施建设一是加宽加固田埂。铺上石板的田埂边需挖深、宽各60厘米的保护沟,其他埂边需挖深、宽各40厘米的保护沟,做到四周相通。二是设立防逃围栏,防逃围栏一般可用聚乙烯网布,因其不仅透水通风性好,而且刮风下雨时不易被毁坏。

三、苗种放养一般在插秧后10天,每亩放养个体重40-50克的幼蛙1500-2000只。为避免大蛙吃小蛙,放养的个体差别不宜悬残过大。切忌放养美国青蛙蝌蚪,因为稻田敌害多,如黄缮等会吞食拼鲜。

四、饲养管理投放美国青蛙后,需人工投喂鲜鱼虾或切碎的猪肺,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位投喂饵料。饵料可撒在保护沟水面上;也可用竹制器,上铺一块网片作投饵台,将投饵台放在水面上,然后将饵料撤在网片上。保护沟内还可适当放养些浮萍,作为美国青蛙的饵料。要做到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施肥治虫 养蛙稻田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输,少施化肥。稻田养蛙后,水稻病虫害较少,一般不需施药。如需施药应选用叶蝉散、沙虫咪等高效低毒农药,施药前水深保持10厘米以上。粉剂农药应在早晨撤施。水剂农药在睛天露水干后喷洒。下雨天不要施药,喷药时要尽量减少农药落入水中。

稻田扣蟹生态培育技术



稻田养蟹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稻又养蟹,达到稻谷和河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全国南北各地,利用稻田养蟹种、成蟹,都初步取得成功并显示出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994年农业部下达给辽宁省的“丰收计划”项目的实施。证实了稻田养蟹不仅稻谷产量没有减产,而且增加了河蟹产量,大大提高了稻产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这项技术目前正作为“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稻田养蟹的生态作用稻田养蟹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殖方式,它发扬了湖泊养蟹和池塘养蟹的优点,克服其两种方式的不足。具有稻蟹互利的生态意义。
(1)河蟹为稻田除去杂草,减少种稻中的除草工序:稻田养蟹后,不但可减免人工除草的劳动,而且还有人工除草无法相比的除草经常性和除草剂不可比拟的彻底性,尤其能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稻田的杂草一般都是河蟹喜食的饲料,如满江红、金鱼藻、苦草、水车前等。
(2)河蟹为稻田除去害虫,减少种稻的除虫费用:有试验表明,河蟹可以消灭水稻茎、叶、穗上的害虫。这可能是由于叶茎上的害虫惊落水中而成为蟹的美餐。
因此,稻田养蟹具有生物防治作用,可有效减轻虫害对稻谷的危害,大大减少施药的投资和用工。
(3)河蟹的爬行运动和摄取底栖动物的行为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可减少农田中耕的用工:稻田中有些水生生物生活的浅泥中,也有些生活在泥表面。河蟹摄食时的行为客观上可使泥土松软通气,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土壤的透气,从而会促进稻禾分蘖和根系发育。
(4)河蟹为稻谷生长起到保肥和施肥的作用: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而这些生物的生长都不同程度的消耗水田的肥料养分,因而在减少耗肥因子的同时,起到保肥的作用。施肥作用是指河蟹的排泄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钙等营养成分,是稻田优质的肥料。
(5)种稻稻田能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般稻田土质松软,溶氧充足,水温适宜,营养盐类充足,松软的土质给河蟹的活动提供了方便。
(6)种稻稻田能为河蟹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据研究,绝大部分水生生物是河蟹喜食的饲料,并且这些饲料中动植物都有,能较好地满足河蟹对动植物饵料的不同需要。

稻田无公害养殖泥鳅技术


稻田养鳅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养殖方式,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是较稻田养鱼更有前途的养殖方法,值得推广。

1.稻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和交通方便的稻田进行养鳅最为适宜。土质要求微酸性、黏土、腐殖质丰富为好。在黏质土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骨骼软、味道鲜。相反,在沙质土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差。因此,养鳅稻田的土质以黏质土为佳。若在土质中混加腐殖土,则更有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促进泥鳅生长。田块不宜过大,一般667~2000平方米即可。

2.稻田改造:放养前,要加高、加固田埂。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应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埂高50厘米,宽30厘米。田埂至少要高出水面30厘米,且斜面要陡,堤埂要夯实,以防裂缝渗水倒塌。堤埂内侧最好用木板或水泥板挡住,木板或水泥板要埋入地下20~30厘米。进、出水口也要用聚乙烯网片拦好,高出埂面20~30厘米,起防逃作用。

稻田要开挖围沟和田间沟。围沟一般宽2~3米,深50厘米,田间沟宽1~1.5米,深30厘米,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0%左右。另外,田角留出2米以上的机耕道,便于拖拉机进田耕耘。田埂内壁衬一层聚乙烯网片或尼龙薄膜,底部埋入土中20~30厘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求整齐平直、坚实,高出埂面50~60厘米。

开挖鱼沟、鱼窝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鱼沟与鱼窝相连,可开挖成十字沟、田字沟等。当水稻浅灌、追肥、治虫时,泥鳅有栖息场所。盛夏时,泥鳅可入沟窝避暑;秋冬季,便于捕鱼操作。一般鱼沟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每个鱼窝4~6平方米,深30~50厘米。形状为方形、圆形、长方形。鱼窝最好选择在便于投喂管理的位置,如田块的横埂边或进出水口处。鱼沟和鱼窝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7%。

3.苗种放养:放养前2~3周,每亩用100千克生石灰消毒,1周后,注入30~40厘米新水。同时,每亩施入经腐熟发酵的有机肥200~300千克,并在肥料上覆盖少量稻草和泥土,培养水质,为泥鳅种下塘后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

放养规格要求全长在3厘米以上,最好是5厘米以上,这样可当年养成商品鳅。

放养时间可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放养为宜,此时水温已达到20℃以上,泥鳅放养后可正常摄食。

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户的管理水平、稻田条件及苗种规格确定。一般3~5厘米的鳅种,每亩放养3~5万尾。鳅种放养前,要用3~4%食盐水或20~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张雷)

稻田养虾 打造现代农业稻田养虾模式


一亩稻田增收七八倍的秘密。水稻养虾又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水稻能促进虾的快速生长,虾可以帮助水稻除虫害。盛夏高温,密布的水稻是虾遮荫的好去处。同时,危害水稻的害虫无需喷药,都将成为虾的口中美味,是一种不喷药、不施肥的生态栽培模式。采用虾鱼共生新型养殖模式,水稻与虾之间形成合理的生态平衡,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解决了稻鱼争地的矛盾,拓展了水稻的生产途径,实现虾肥稻香的生态双赢。

潜江市扶持虾稻产业:一粒粒普通稻谷,经过脱壳、打磨、分拣、包装等工序,变身为一袋袋晶莹剔透的大米,装箱上车,发往全国各地。包装袋上,“水乡虾稻”4个字被“刻意”放大。潜江巨金米业村民李广斌自豪地说,虾稻售价超过一般稻米价格10%,去年产值过亿元,这是市场对“虾稻”品质的认可。
所谓虾稻,是稻田养虾模式中,与小龙虾相伴而生的稻米。

潜江“虾稻共作”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面对着被村民抛荒的成片稻田,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支书刘宝权突发奇想:何不在稻田里套养小龙虾?充满智慧的民间创造力,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虾与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和提升。”潜江市农业局局长王维说。
数据最具说服力。去年,稻虾连作面积达35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产量6万吨。“稻虾共作”模式亩均收益4000元左右,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4倍。
种养效益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在潜江,如今“一地难求”,土地流转租金最高达1亩1200元。
扶持壮大虾稻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潜江市鼓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建“虾稻共作”基地。财政每年拿出1200多万元,对实施“虾稻共作”改造的农田,按每亩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
潜江虾稻产业已形成集科研、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精深加工、节会招商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硬支撑。
小龙虾市场火爆,一直以来,农民重“虾”轻“稻”,虾稻品质虽好,却被当作一般稻米出售,潜江市适时提出“虾稻”和“稻虾”双轮驱动的战略,做大“虾稻”产业。
华惠春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稻田里,分别插着不同编号的品种指示牌。“从120多个稻谷品种中,研发筛选出两三个适合虾稻共作的品种进行推广,实现高产、优质和抗病有机结合。”联合社理事长杨斌说。
据了解,联合社探索“联合社+合作社+基地+收购仓储加工+产品销售”的运作模式,建立“虾稻种养”高标准农田2.8万亩,开展虾稻新品种试验推广。
目前该市涌现出5家“虾稻”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万吨。“优质、生态、无残留”的生产理念,也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虾乡食品公司、喜颂集团、江汉油田粮油加工厂的“虾稻”产品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进一步拓展虾稻共作的发展空间。

稻田养泥鳅


稻田是泥鳅理想的栖息地。它底质松软,很适合泥鳅钻洞,且在光照充足,水质良好时,会孳生有很多小虫供泥鳅取食。稻田中饲养成鳅能促进水稻增产:成鳅在摄食过程中,能起到松士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微生物活动,使有机肥迅速矿化分解,被水稻吸收利用;成鳅的粪便是优质的肥料,能起到肥田的作用。因此,稻田养鳅既有利于水稻增产,又可增加养鳅收入,一举两得。

1.养鳅稻田的改造要选择水质较好,注、排水方便,便 于管理,土质肥沃,田埂不漏水的稻田饲养成鳅。鳅种放养前, 要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40-50 cm,宽50 cm,在稻田中设置 进、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

(1)放养鳅种。放养鳅种在时间上要追求一个早字,放 养得早,可延长泥鳅的生长期,有利于提高商品鳅的规格。一般 在水稻插秧后7一10 d,放人鳅种。稻田饲养成鳅人工投饵量较 小,泥鳅主要靠摄取天然饵料生长,因此放养密度不可过大,一 般根据天然饵料的情况,每平方米放10~210尾。为了提高鳅种 的成活率,做到当年放种,当年收获,鳅种的规格一般是上一年 繁殖的2龄鳅种,体长5一6 cm.重3一4 g,如在稻田中投放体 长3 cm左右的鳅种,每平方米放40-50尾。

(2)投喂饵料放了鳅种的稻田,不要经常搅动,第1周投 炒米糠和蚕蛹粉混合饵料,每3-4d投1次。开始时散投,以 后逐步缩小投食圈,最后将鳅种引到相对固定的鱼沟、鱼溜(避 暑、御寒、妨害以及便于人为捕鳅的沟或坑)中摄食。稻田养鳅 投喂的食物因地制宜,可用玉米面、甘薯粉、米糠、麦麸,也可用蚕蛹粉、鱼粉、水蚤、蚯蚓、打碎的动物内脏等。通常每隔1 -2d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占泥鳅总重的5%左右,阴雨天或稻田施肥、施药时不投。

(3)喷药施肥。为保持水稻生长良好,对水稻喷药施肥是不可缺少的,但为了不伤害稻田中的泥鳅,要做到巧施肥,巧喷药。

施肥的原则:以施基肥为主,施追肥为辅;以施农家肥(有机粪肥)为主,施化肥为辅。在放人鳅种前10-15 d,将田中水排干晒田3-4d后施入有机粪肥,每平方米0.5 kg,并注水使之腐烂、分解。以后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采取少量多次施追肥的原则,共施追肥每667m 300-400kg。

稻田灭草、杀虫、防治病害时,要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采取合理的喷药时间方法。如防治潜叶蝇和负泥虫,要在早晨有露水时喷粉,效果好且对泥鳅没有伤害;如在治疗稻瘟病时,用药时间应选择在晴天,在露水消失后均匀喷药。

(4)日常管理。在稻田晒田、施肥、喷药前要检查鱼沟、鱼溜,保持畅通,使泥鳅能顺利地集中躲避、栖息。暴雨来临之前和注、排水之前,要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避免逃鳅,并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平常,要经常查看养鳅稻田,观察泥鳅吃食情况、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要特别注意清除敌害。稻田泥鳅的主要敌害是水生昆虫、水蛇、黄鳝、鸭子等。发现稻田中有较大的水生昆虫时,要及时捕杀,严防黄鳝等凶猛鱼类随水混人稻田;对水蛇等要及时驱赶;严禁在稻田中放鸭子。

3.收获成鳅当水温降到15℃以下,成鳅的摄食量减小时,就会向深水处游动,准备越冬。此时,逐渐降低稻田中的水位,迫使泥鳅集中到鱼沟、鱼溜中。在这些地方傍晚放置捕鳝笼,捕捉泥鳅;也可进一步降低水位,使泥鳅进入鱼溜中,到春节前后挖泥清捕。稻田养成鳅,通常每平方米可产商品鳅150~350 g (合亩产100-250 kg)。

稻田养鳝的生态作用及技术工艺-稻田环境特点



将种稻水田作为养鳝水体,是种植业与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与其他养鳝方式的环境比较,稻田环境具有独特的几个方面,也是养鳝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稻田水位较浅种稻水田的水深一般只有3~7厘米,深者也不过15厘米左右,而且水位的升落变化根据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经常发生。据此,在养鳝时要加高田埂,千方百计提高水位,在满足水稻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黄鳝生长发育的需要。

2.稻田水温变化大稻田是浅水环境的水体,水温受气温影响大,变化较高,在夏季,有时水温可达41℃,以下午3时最高,凌晨3~6时最低,昼夜水温差可达4.5~14.6℃。而黄鳝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8~28℃,在30℃以上水温环境中的黄鳝往往发生昏迷等现象,影响生长。因此,稻田养鳝的水田中要开挖鳝沟和鳝溜(坑),还要在坑溜中移植水花生等水草,也可在水田周围种植遮荫植物,如高梁、高秆豆类作物等。此外,要经常换水。

3.溶氧和饵料生物较为充足由于稻田浅水高温,光照充足,给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据、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功能上统一的生态整体,这个整体总的来说,有利于黄鳝生长育肥。据研究,在5~10月黄鳝生长育肥季节,稻田中水的溶氧均在32毫克/升以上。稻田浅水环境中的底栖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可为黄鳝提供一定数量的鳝活饵料。


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


技术概述:

近几年来,江西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疫病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影响渔民养殖效益。为解决上述问题,江西省在部分县(市、区)陆续开展了人工注射疫苗以防治草鱼上述疫病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果技术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增产增效情况:

该技术推广过程中降低死亡率8%,亩增收节支12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1.疫苗的选择与保存。

(1)疫苗选择:购买疫苗时,要挑选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并仔细查看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保存期、使用方法、保管容器、运输方法等。同时,还要逐瓶检查疫苗瓶有无破损、瓶盖是否松动、疫苗瓶内容物的性状是否有异常,疫苗瓶内容物颜色与标签上的说明是否一致等等。

(2)疫苗保存:草鱼疫苗购进后应及时放入冰箱中保存。疫苗保存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疫苗保存温度0-4℃;保存时间6个月以内;保存过程中,玻璃瓶装的疫苗要经常翻动,防止冻破(裂)玻璃瓶。

2.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1)清塘消毒:注射疫苗的前10天左右,要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杀菌,杀死鱼体及池水病原菌。

(2)注射时间和地点选择:每年立冬之后至立春,气温在10℃左右的日子,是草鱼人工免疫的最佳时间。草鱼人工免疫以晴天注射免疫效果为最好,阴雨天次之,冰冻期间和其它季节较差。草鱼人工免疫的注射地点应选择在户外、避风、向阳的养殖水体岸边。

(3)注射器械准备和消毒:注射器械主要包括兽用连续金属注射器若干支(容量2毫升为宜)、6—7号兽用针头、3—5号兽用排气针或医用一次性输液器、医用一次性注射器、酒精、消毒棉签、生理盐水,以及疫苗瓶挂杆、疫苗瓶挂篓、塑料盆、抄网、矮凳、鱼桶、遮阳网(膜)、下水裤、雨衣、手套等。6—7号兽用针头、3—5号兽用排气针等注射用器具需用水煮沸消毒后待用。

(4)注射人员调配和分工:一般情况下,一个熟练注射操作员一个工作日可以完成5000尾左右的草鱼种的注射免疫。因此,若要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5万尾以上草鱼种的注射免疫,需要配备1名疫苗保管、配制和调试员,10名熟练注射操作员,2名鱼种配送员,1名免疫后鱼种消毒员,共计14人。每2名注射操作员为一组,共用一个疫苗瓶挂杆、一个暂养鱼种盆、一个消毒盆。

(5)免疫鱼种的筛选和暂养:挑选无病无伤,规格一致的苗种进行人工注射免疫。病鱼和体质差的鱼种不宜注射疫苗,且不宜放入已注射了疫苗的鱼群中混养,需另行处理。

(6)疫苗检查、配制和调试:查看配送疫苗说明书,检查疫苗是否有无破损,瓶盖是否松动,摇匀后疫苗是否有絮状物等。不合格疫苗不能使用。无菌操作混合配制疫苗,摇匀后装篓挂杆,安装排气针和注射器,挤压注射器至疫苗瓶和注射器空气排空或连接导管无气泡,根据鱼种规格调制固定疫苗注射刻度,调整疫苗瓶挂杆高度(以手握注射器针头不外溢疫苗液为准)。疫苗现配现用,原则上不使用开启过夜疫苗(生产厂家有说明可使用除外)。

(7)配制疫苗使用期间保护设置:备用疫苗放置在阴凉处,待注射已配制好的挂杆疫苗瓶,需用遮阳网(膜)进行遮盖,防阳光直晒,以免疫苗失效。

(8)鱼体消毒药物的选择和准备:由于注射疫苗的过程中易造成鱼体受伤或脱鳞现象,如不处理鱼体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尤其是霉菌的侵袭,易患水霉病等次生性疾病。因此,对注射后的鱼体要采取消毒等措施。常用消毒药物为食盐、高锰酸钾。食盐水按3-5%浓度配制,高锰酸钾按20毫克/升配制成溶液。注射疫苗后,集中放在消毒液中浸泡10-20分钟后(浸泡过程中注意鱼体的反应,防止缺氧等不良反应发生,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将鱼种放入养殖池中)投放养殖水体。

3.疫苗注射。

(1)注射剂量: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注射。一般情况下,规格在30克/尾以下的鱼种注射0.2毫升,规格为30克—250克/尾的鱼种注射0.3毫升,规格在250克以上的鱼种注射0.5毫升。

(2)注射部位:背鳍基部或腹鳍基部注射,以腹鳍基部注射效果为好。

(3)注射深度:0.2—0.5厘米为宜,以疫苗注射入鱼体而不伤及内脏为准。注射时,要防止针头夹带鳞片插入鱼体内。

(4)降低鱼种活动强度:为了便于疫苗注射操作方便,有条件的地方,应采取措施将草鱼种的活动强度适当地降低。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休眠。将鱼种在小范围内过冰降温,使水温降到5℃以下,让鱼种处于休眠状态;二是麻醉。即使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烷磺酸盐(MS-222)等麻醉药物浸泡鱼种,让鱼种暂时“休克”。当水温在10-15℃时,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烷磺酸盐(MS-222)浓度为10-20mg/L。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当时气温、水温、暂养盆中鱼种活动情况来定。若鱼种活动较弱,采取鱼种放入暂养盆后直接注射,即在暂养盆中放入少量清水,用抄网把鱼种放入,通常鱼种少许活动后就趋于平静,然后疫苗注射员就可实施注射。

(5)疫苗注射的注意事项:一是不宜在室内注射。防止因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鱼种“感冒”。二是疫苗注射要均匀,防止注射器堵塞。一般熟练注射操作员手感较好,在注射过程中,凭手感可知疫苗是否正常注入鱼体。三是要避免空气注射到鱼体内,造成鱼种不必要伤害。四是疫苗注射要快、准、稳,先慢后快,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而降低鱼种免疫保护率。五是同一个待注射网箱的鱼种,要在同一天注射完毕。六是注射免疫后的死亡鱼种要及时处理。

4.疫苗注射后的管理工作。

(1)注射器械的清洗和消毒。注射完疫苗后器械要及时用清水清洗和开水消毒,擦试干净后保存。

(2)养殖水体的消毒。在鱼种注射疫苗后5--7天之内,应进行一次全池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包括生石灰、强氯精、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液等。

(3)做好免疫效果检查:注射后要适当加注新水增加鱼的活动量,做好详细记录,如时间、水温、剂量等,并注意观察注射后鱼种有无异常情况发生。随着气温、水温升高,养殖密度的加大,草鱼发病的几率也越来越高,这时要加强巡塘,观察鱼的游动、吃食、浮头、生长、发病等情况,并作好日志记录,以成活率、生长率、养殖成本为考察指标,收集相关数据,经数理统计分析验证疫苗防疫效果与经济效益。

适宜区域:

各地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河道、稻田等水域均可推广。

注意事项:

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62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