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一、稻田建设: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1.5亩左右为宜。养鳅的稻田需筑好田埂,埂内侧埋设聚乙烯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排水口建两道拦网,外侧可用聚乙烯网,内侧用金属网。田内挖适度大小的鱼溜,鱼溜可为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或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30-40厘米,鱼溜或沟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

二、苗种放养:稻鳅轮作养殖方式:在早稻收割后,晒田3-4天,每亩撒米糠、菜籽饼130公斤左右,次日每亩施腐熟的有机粪肥250公斤左右,曝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然后蓄水,放养鳅种。稻鳅兼作养殖方式:一般在插秧后放养鳅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初次耘田后,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一般每亩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20000-27000尾。

三、饲料投喂:泥鳅苗种放养后,第一个月投喂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各一半的混合饲料,每天1次,每次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4%,1个月后,每隔15天追肥1次,每次每亩追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公斤左右,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籽饼、动物下脚料等饲料,后期最好在集鱼坑内施肥投饵,有利于集中起捕。

四、日常管理: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水位应根据稻或鳅的需要适时调节,水稻分蘖前,用水适当浅些,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水稻拔节期适当加深水位。在大雨时,需特别注意防止泥鳅逃出田外。

(苏报)

相关阅读

泥鳅无公害稻田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1.饵料投喂:投饲要做到“四定”,还要根据泥鳅食性,投喂充足的适口饵料。夏花阶段(3~5厘米),主要是施肥培养浮游动物,另外,还需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蚕蛹粉等。鳅种阶段(5厘米以上),可投喂米糠、豆渣、菜叶、螺、蚯蚓、动物内脏和小型甲壳等。投喂时要注意动、植物饵料的合理配合。

稻田养殖亦可用配合饲料(成分:鱼粉20%、菜籽饼粕40%~50%、米糠20%、磷酸氢钙2%~3%、渔用无机盐0.5%、添加剂4%)。为让其尽快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应把泥鳅种放在暂养池中饿上4~5天,让其腹中残食消化掉再放养。

投饲量一般夏花阶段5%~8%,鳅种阶段5%左右,每天投饲2次,上午占日投饲量的1/3,下午占2/3,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可不投饲料。投饲一般投在食台上(食台可用编织袋搭设),食台距水底20~30厘米,每亩稻田可设3~5个食台。投饲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

2.日常管理:稻田水质要求“肥、活、嫩、爽”,透明度一般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施有机肥,培育水质,另外须定期加注新水,每次10~15厘米。如发现水质变坏,泥鳅上下蹿动频繁,应马上换水或打跑马水。田埂边可种植茭白、莲藕等挺水植物,或在田埂上搭设丝瓜棚等,以利泥鳅在高温季节避暑降温。

稻田饲养泥鳅,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在预防稻田病虫害时,要选用高效、低毒,降解快、残留少的农药,绝对禁止使用久效磷、敌百虫等含磷类有机剧毒农药。防治病害时必须按规定的浓度和用量用药。用药具体方法为:一是先喷施稻田的1/2,剩余的1/2隔1天再喷施,这样可以让泥鳅有可躲避的场所。二是喷雾时,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上,千万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这样效果较好。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起,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

平时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出;并检查是否有河蟹等钻洞漏水,如有则需及时堵塞。另外,对稻田中的老鼠、黄鼠狼、水蜈蚣、蛇等敌害生物要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及水质状况。

稻田养泥鳅


稻田是泥鳅理想的栖息地。它底质松软,很适合泥鳅钻洞,且在光照充足,水质良好时,会孳生有很多小虫供泥鳅取食。稻田中饲养成鳅能促进水稻增产:成鳅在摄食过程中,能起到松士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微生物活动,使有机肥迅速矿化分解,被水稻吸收利用;成鳅的粪便是优质的肥料,能起到肥田的作用。因此,稻田养鳅既有利于水稻增产,又可增加养鳅收入,一举两得。

1.养鳅稻田的改造要选择水质较好,注、排水方便,便 于管理,土质肥沃,田埂不漏水的稻田饲养成鳅。鳅种放养前, 要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40-50 cm,宽50 cm,在稻田中设置 进、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

(1)放养鳅种。放养鳅种在时间上要追求一个早字,放 养得早,可延长泥鳅的生长期,有利于提高商品鳅的规格。一般 在水稻插秧后7一10 d,放人鳅种。稻田饲养成鳅人工投饵量较 小,泥鳅主要靠摄取天然饵料生长,因此放养密度不可过大,一 般根据天然饵料的情况,每平方米放10~210尾。为了提高鳅种 的成活率,做到当年放种,当年收获,鳅种的规格一般是上一年 繁殖的2龄鳅种,体长5一6 cm.重3一4 g,如在稻田中投放体 长3 cm左右的鳅种,每平方米放40-50尾。

(2)投喂饵料放了鳅种的稻田,不要经常搅动,第1周投 炒米糠和蚕蛹粉混合饵料,每3-4d投1次。开始时散投,以 后逐步缩小投食圈,最后将鳅种引到相对固定的鱼沟、鱼溜(避 暑、御寒、妨害以及便于人为捕鳅的沟或坑)中摄食。稻田养鳅 投喂的食物因地制宜,可用玉米面、甘薯粉、米糠、麦麸,也可用蚕蛹粉、鱼粉、水蚤、蚯蚓、打碎的动物内脏等。通常每隔1 -2d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占泥鳅总重的5%左右,阴雨天或稻田施肥、施药时不投。

(3)喷药施肥。为保持水稻生长良好,对水稻喷药施肥是不可缺少的,但为了不伤害稻田中的泥鳅,要做到巧施肥,巧喷药。

施肥的原则:以施基肥为主,施追肥为辅;以施农家肥(有机粪肥)为主,施化肥为辅。在放人鳅种前10-15 d,将田中水排干晒田3-4d后施入有机粪肥,每平方米0.5 kg,并注水使之腐烂、分解。以后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采取少量多次施追肥的原则,共施追肥每667m 300-400kg。

稻田灭草、杀虫、防治病害时,要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采取合理的喷药时间方法。如防治潜叶蝇和负泥虫,要在早晨有露水时喷粉,效果好且对泥鳅没有伤害;如在治疗稻瘟病时,用药时间应选择在晴天,在露水消失后均匀喷药。

(4)日常管理。在稻田晒田、施肥、喷药前要检查鱼沟、鱼溜,保持畅通,使泥鳅能顺利地集中躲避、栖息。暴雨来临之前和注、排水之前,要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避免逃鳅,并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平常,要经常查看养鳅稻田,观察泥鳅吃食情况、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要特别注意清除敌害。稻田泥鳅的主要敌害是水生昆虫、水蛇、黄鳝、鸭子等。发现稻田中有较大的水生昆虫时,要及时捕杀,严防黄鳝等凶猛鱼类随水混人稻田;对水蛇等要及时驱赶;严禁在稻田中放鸭子。

3.收获成鳅当水温降到15℃以下,成鳅的摄食量减小时,就会向深水处游动,准备越冬。此时,逐渐降低稻田中的水位,迫使泥鳅集中到鱼沟、鱼溜中。在这些地方傍晚放置捕鳝笼,捕捉泥鳅;也可进一步降低水位,使泥鳅进入鱼溜中,到春节前后挖泥清捕。稻田养成鳅,通常每平方米可产商品鳅150~350 g (合亩产100-250 kg)。

水产养殖贴士:稻田套养泥鳅技术要点



稻田中套养的泥鳅不仅可以利用稻田里的天然饵料,减少成本,而且能翻松土质促进肥料分解,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稻田产量和稻米质量。又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简单,是初养者的一个较好选择。现简单介绍稻田套养泥鳅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选择

稻田套养泥鳅,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天旱不干、大雨不淹、包水能力强、土壤较肥沃的稻田。沿稻田四周开挖宽2m,深80cm左右的沟,鱼沟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8%为宜。进排水口建两道防逃网,内侧用金属网,外侧用聚乙烯网。网目大小以不阻水、不逃鱼为度。有条件者,可在田埂四周支起木桩,并在田上方罩鱼网。

二、鳅苗放养

1、放前处理。先将水放干晒田几天,再按0.1-0.2kg/m2撒细米糠,第二天按20-40kg/m2施有机肥,几天后灌水。

2、放养时间。鳅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养,单季稻多在第一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宜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进行放养。放养前,苗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min。

3、放养密度。每亩放养亩放规格3~4g/尾的鳅苗约2万尾,规格尽量一致,避免残食,不要混养其它鱼类。

三、水稻管理

1、品种选择。种植水稻的品种应是矮杆,耐肥力高,特别是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

2、施肥原则。以施基肥为主,施追肥为辅;以施农家肥为主,施化肥为辅。

3、注意防治。稻田防病、治虫、灭草时尽量避免使用农药,无法避免时应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施药时应叶面喷施,下雨前不要施农药。可以定期施用少量的生石灰。

四、泥鳅管理

1、水位控制。田面水深一般保持在10-20cm,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节应及时加高水位,以防水温过高烫死泥鳅。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排涝工作。

2、饵料投喂。由于施了大量的基肥,放养后不必立即投喂,半个月后应注意投喂人工饲料,如动物内脏、血粉、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等和泥鳅专用配合饵料(占50%),根据水温等具体情况,投喂量占泥鳅体重的2%-5%。

3、注重检查。在稻田搁屈、施肥、施药前要事先检查,保证鱼沟、鱼溜畅通。

4、严格“五防”。包括防逃、防鸟、防乌鳢、防贼、防药。

(1)防逃。由于稻田较浅,泥鳅容易漫水逃跑,应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加固田埂;

(2)防鸟。为防傍晚鸟类过来偷吃泥鳅,可在稻田上方罩渔网;

(3)防乌鳢。对于洪灾发生时,不慎游进的乌鳢要及时清除,以防血本无归;

(4)防贼。安排人员昼夜巡逻,以防有人使用电瓶等工具偷捕泥鳅;

(5)防药。严防四周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五、泥鳅捕获

1、冲水捕捞。在靠近水口的地方,铺上网具,从进水口放水,因泥鳅有逗水特性,待一定时间后将网具提起捕获。此法适于水温20℃左右,泥鳅活动频繁时进行;

2、饵料诱捕。把炒香的糠或麸皮放在竹笼内,将笼置于沟内诱鳅入笼;

3、干田捕捉。慢慢放干田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土裸露处捕捉。


泥鳅无公害稻田养殖条件及苗种放养技术



稻田养鳅是一种无公害生态养殖方式,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是较稻田养鱼更有前途的养殖方法。稻田养鳅还具有保肥、增肥、提高肥效、除虫等作用,对促进水稻优质高产有较大作用,因而很适合推广。

1.稻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和交通方便的稻田进行养鳅最为适宜。土质要求微酸性、黏土、腐殖质丰富为好。在黏质土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骨骼软、味道鲜。相反,在沙质土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差。因此,养鳅稻田的土质以黏质土为佳。若在土质中混加腐殖土,则更有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促进泥鳅生长。

田块不宜过大,一般667~2000平方米即可。

2.稻田改造:放养前,要加高、加固田埂。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应根据需要而定,一般埂高50厘米,宽30厘米。田埂至少要高出水面30厘米,且斜面要陡,堤埂要夯实,以防裂缝渗水倒塌。堤埂内侧最好用木板或水泥板挡住,木板或水泥板要埋入地下20~30厘米。进、出水口也要用聚乙烯网片拦好,高出埂面20~30厘米,起防逃作用。

稻田要开挖围沟和田间沟。围沟一般宽2~3米,深50厘米,田间沟宽1~1.5米,深30厘米,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0%左右。另外,田角留出2米以上的机耕道,便于拖拉机进田耕耘。田埂内壁衬一层聚乙烯网片或尼龙薄膜,底部埋入土中20~30厘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求整齐平直、坚实,高出埂面50~60厘米。

开挖鱼沟、鱼窝是稻田养鱼的一项重要措施,鱼沟与鱼窝相连,可开挖成“十”字沟、“田”字沟等。当水稻浅灌、追肥、治虫时,泥鳅有栖息场所。盛夏时,泥鳅可入沟窝避暑;秋冬季,便于捕鱼操作。一般鱼沟宽30~50厘米、深30~50厘米。每个鱼窝4~6平方米,深30~50厘米。形状为方形、圆形、长方形。鱼窝最好选择在便于投喂管理的位置,如田块的横埂边或进出水口处。

鱼沟和鱼窝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7%。

3.苗种放养:放养前2~3周,每亩用100千克生石灰消毒,1周后,注入30~40厘米新水。同时,每亩施入经腐熟发酵的有机肥200~300千克,并在肥料上覆盖少量稻草和泥土,培养水质,为泥鳅种下塘后提供丰富的饵料生物。

放养规格要求全长在3厘米以上,最好是5厘米以上,这样可当年养成商品鳅。

放养时间可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放养为宜,此时水温已达到20℃以上,泥鳅放养后可正常摄食。

放养密度要根据养殖户的管理水平、稻田条件及苗种规格确定。一般3~5厘米的鳅种,每亩放养3万~5万尾。鳅种放养前,要用3%~4%食盐水或20~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


泥鳅养殖常见模式之稻田养殖介绍



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各地的经验,稻田养殖泥鳅的模式可以归类为三种类型:

1.稻鳅兼作型

稻鳅兼作型即稻鳅同养型,就是边种稻边养泥鳅,稻鳅两不误,力争双丰收。水稻田翻耕、晒田后,在鱼溜底部铺上有机肥作基肥,主要用来培养生物饵料供泥鳅摄食,然后整田。泥鳅种苗一般在插完稻秧后放养,单季稻田最好在第一次除草以后放养,双季稻田最好在第二季稻秧插完后放养。

单季稻养泥鳅,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季稻田中养。泥揪,单季稻主要是中稻田,也有用早稻田养殖泥鳅的。双季稻养泥鳅,顾名思义就是在同一稻田连种两季水稻,泥鳅也在这两季稻田中连养,不需转养,双季稻就是用早稻和晚稻连种,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一早一晚的光合作用,促进稻

2.稻鳅轮作型

先种一季水稻后,待水稻收割后晒田4~5天,施好有机肥培肥水质后,再曝晒4---5天,蓄水到40厘米深,然后投放泥鳅种苗,轮养下一茬的泥鳅,待泥鳅养成捕捞后’再开始下一个水稻生产周期。就这样做到动植物双方轮流种养殖,它的优点是利用本地光照时间长的优点,当早稻收割后,可以加深水位,人为形成深浅适宜的“稻田型池塘’’,有利于保持稻田养殖泥鳅的生态环境。另外,稻厂收割后稻草最好还田,稻草本身可以作为泥鳅的饵料,加上它在稻田慢慢腐败后可以培养大量的浮游生物,确保泥鳅有更充足的养料,当然稻草也可以为泥鳅提供隐蔽的场所。

3.稻鳅间作型

这种方式利用较少,就是利用稻田栽秧前的间隙培育泥鳅,然届将渴鳅起捕出售,稻田单独用来栽晚稻或中稻,这种慵凝主要是用来暂养泥鳅或囤养泥鳅。

稻田里高密度人工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建设

选作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2000㎡左右,要求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无污染,稻田保水性强,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底部入泥30厘米)建设30~50cm高的防逃墙。防止泥鳅钻洞、跳跃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左右,在距离田埂50~100cm处开挖宽、深均为40~50cm的鱼沟,田间鱼沟呈“十”字形或“#”字形状;在排水沟口附近或在稻田中央开设鱼溜,深60cm以上、面积5~6m、与鱼沟相通,鱼溜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二、施肥管理。为了保证泥鳅苗下塘即有充足而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并保证生长过程中浮游生物不断,坚持一次性施足基肥、后根据水质具体情况、及时、少量、均匀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约占80%)、每亩用腐熟的畜禽肥250~500公斤,施前先在阳光下晒4-5天杀菌,在水稻栽插前10-15天,所施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然后上水、耙平、无土块。后视水质情况灵活进行追肥,一般20天左右追施腐熟有机粪肥一次,每次25kg。

三、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饲养泥鳅的稻田水稻品种应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如武运粳8号、镇稻99等品种,6月初~6月中旬移栽结束。水稻移栽前秧苗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稀植,每亩达1.7万穴,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水稻移栽后7~10天追施一次水稻分蘖肥,每亩25kg尿素或40-50kg碳铵。

四、泥鳅苗种放养。待水稻移栽后,追施的化肥全部沉淀(一般7-15d),秧苗返青,保持鱼沟内水质透明度25~30cm,田面3~5cm水深。亩放规格3~4g/尾的鳅苗约2万尾,放养时应避免鳅苗身体破损受伤、体表光滑、无病,放养前用3~4%的食盐液浸泡10~15分钟,消毒后入田,有效预防泥鳅水霉病和防止将病原体、寄生虫带到新环境。

五、饲养管理。
1、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到7月10日左右,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刚投放的泥鳅苗在新的水域生长环境不太适应,摄食较少,少量人工投饵。保持稻田水深5~10cm,秧苗分蘖后大约在7月15日~25日期间拷田,鱼溜内水加至60cm左右,2~3天换一次。泥鳅放养到7月中旬以后,视鱼、稻生长情况的逐渐增加水量和投饵。以主要投喂动物内脏、血粉、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和泥鳅专用配合饵料(占50%),投饵率约为5~8%;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投喂初期,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或鱼沟内,以后逐渐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溜里,让泥鳅养成在鱼溜定时、定点、定量取食的习惯,以利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具体根据泥鳅取食、天气、活动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水稻生长中期。大约在7月20日~8月30日,动物性饵料占60~70%(随着水温升高,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率8~10%左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田间水位,保持田面水深15~20cm,并注意换水,当水温高于30℃时,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以防过多的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一般每5~7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5cm,保持田水透明度25cm左右,保持黄绿色最佳。
3、水稻生长后期,8月30日以后,田间管水要干干湿湿,动物性饵料占40%左右,投饵率4~5%,水温低于15℃时停喂,及时捕捞上市出售。
4、稻鳅病虫害防治。由于稻田养鱼具有除草保肥,灭虫增肥作用,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也较低。在水稻插秧前3~5天施送嫁农药,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水稻生长期内不得不防治病虫害的,必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用药前将鱼全部赶到鱼溜,灌满田水,稻田的一半先用药,剩余的一半隔天再用药,让泥鳅在田间有多一点躲避的场所。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喷在稻叶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次日再将鱼溜水换掉1/3~2/3。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稻田。泥鳅对敌百虫较敏感,严禁使用。
7~8月每隔20天左右在饵料里加一次抗菌素类药物,增强鱼体抵抗力,预防泥鳅赤鳍病。注意加强巡田,特别是天气变化时,发现泥鳅活动异常甚至浮头,及时加注新水。

5、泥鳅上市。注意观察,泥鳅达到上市规格就分次捕捞上市


无土泥鳅养殖技术之泥鳅高产养殖技术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淡鲜美,还具有滋补药用功能,历来受人们的喜爱。2009年唐店后滩养殖场科技入户示范户刘登全开展泥鳅池塘高产养殖试验,试验面积5×667㎡,经4-5月的养殖,亩产1820kg,销售收入达32760元,亩纯利润达10060元。效果显著,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1、养殖条件

泥鳅池塘养殖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土质应选择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为好,交通便利,确保用电。

池塘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面积为5×667㎡。池深0.8—1m,水深0.4-0.6m。池壁泥土应夯实,并沿池唐四周用网片围住,下端埋入土中10cm,上端高出水面20cm,以防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

2、放养模式

2.1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鳅苗前20d对池塘进行清整、改造、消毒。在进水口和排水口用铁丝网防逃。在排水口处开挖一个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5,深30-50cm的鱼溜,在池底铺一层腐质较多粘土。放养前7d用生石灰清塘,每667㎡池塘水深10cm用生石灰75㎏化成浆全池泼洒。清塘5d后注水25cm,每667㎡施有机肥150—250㎏,用于培肥水质。

2.2苗种放养

泥鳅苗种选用人工培育苗或野生苗,但都要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敏捷,一次放足。放苗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份,平均水温15℃以上,每亩放养规格为80尾/㎏的苗种1100㎏,最好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苗种放养前用8—10mg/L漂白粉溶液进行浸洗消毒,浸洗消毒时间为20—30min。

3.饲养管理

3.1饲料投喂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鱼粉、鱼浆、蚕蛹、动物下脚料以及麸皮、米糠、豆饼、瓜菜叶子等植物性饵料。也可以将上述饲料作为原料,制成配合饲料投喂。

泥鳅的食性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水温在16~20℃,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水温在21—23℃动物性饵料各占50%;而水温超过24℃增投动物性饵料为60%—70%。具体投饵量随水温、水质、天气情况灵活掌握。3月分投饵量为泥鳅总重1%—2%;份投饵量为泥鳅总重3%—6%;7—8月份投饵量可增至泥鳅总重的6%—7%,9月份投饵量逐渐降至泥鳅总重的3%。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减少投饵或不投饵。水温适宜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让泥鳅“少量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投饵2次。投饵应做到“四定”、“四看”。

3.2水质调控

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透明度以20—30cm为宜。当透明度大于30cm,每次667㎡施有机肥20㎏,增加池塘中的桡租类、枝角类等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透明度小于20cm,应停止或减少追肥。高温季节经常注入新水,更换部分老水,定期开启增氧机。

3.3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塘,随时掌握水位、水质和泥鳅的摄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平时勤除池边杂草,高温季节每隔15d用二氧化氯一次,每7d天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在养殖的中后期每月施1—2次微生物制剂。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漏洞及时修补,发现鱼病及时治疗,做好养殖日记。

4、效益分析



共养殖150天,每667㎡收获商品虾1820㎏,销售价18元/斤,销售收入32760元,扣除亩成本22700元(其中每667㎡饲料费11600元、苗种费10800元、电费100元、人工费200元),亩获纯利10060元。

4、注意事项

1.在苗种放养方面,尽量投放大规格的苗种,这种规格苗种成活率高,增重倍数大,更重要一点是这种大规格苗种一般很少患车轮虫病,即使感染,治疗容易,死亡率不高。

2.池塘饲养泥鳅,鳅塘下塘后两天内不投饵,等泥鳅苗适应环境后再投饵。开始先将粉状饲料沿池边四周泼洒,逐渐将投喂地点固定在食台上。

3.泥鳅善逃。要经常检查拦鱼设施是否破损,池埂是否坍塌,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另外还应注意杀灭和驱赶敌害生物。

稻田-河-泥鳅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1.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空气好,稻田圈埂高、厚而紧实,土质较黏,土壤肥力较高,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稻田;灌排条件好,水源较充足,水质清新。
2.稻田工程设施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沟宽1米、深0.5米,沿田埂围防逃塑料布(地上高40~50厘米,地下埋深20xx年推广稻—蟹—泥鳅生态农业的稻田抛秧前勿需用除草剂封闭),抛秧后不使用化学药剂。必须使用农药时,要选用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采用叶面喷施方法,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
9.饵料投喂扣蟹放入稻田后,每天沿环沟分堆投喂1次饵料,投喂量按河蟹体重的5%~8%(随河蟹体重增加而增加)。动、植物性两种饵料搭配,植物性饵料有豆饼(粕)、花生饼(粕)、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及各种水草,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饵料按河蟹营养生长需要。
10.水稻收获及河蟹、泥鳅捕捞水稻成熟后,要求无公害水稻与普通水稻分收、分脱,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昧的物品混运及混存;9月上旬用泥鳅篓捕捞泥鳅;9月10日后,采用流水捕捞法、灯光诱捕法、丝网捕捉法捕捞河蟹。

稻田养殖螃蟹技术



一、养蟹稻田的选择
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交通便利保水力强的田块,尤其是田埂不能漏水。一般可选择中低产田进行稻田养蟹,增产增效更加明显。
二、稻蟹工程的建设
稻田养蟹的田间工程应按蟹、稻共生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养殖技术等条件,合理设计、科学施工。其主要是挖好一套蟹沟,加高加固四周田埂。
l、开挖一套蟹沟。蟹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部分构成。环沟一般在稻田的四周离田埂2一3米左右开挖,沟宽2—4米,深1—1.5米,坡比1:2,其总面积占大田面积的10一15%左右。田间沟又称畦沟,主要供河蟹爬进稻田觅食、隐蔽用,视田块的大小在稻田中间开挖3—5条宽50—70Cm,深30—40cm的田间沟,田间沟与环构相通,其形状可为“十、井、半”等形。暂养池主要用来暂养蟹种和收获商品蟹的。有条件的可利用田头自然沟、塘经整理后作蟹的暂养池,也可利用稻田的进排水渠道改造而成,其方法是将排水渠道外一侧的渠边加高加固,达标准后便可结合使用。没有的话就在稻田的一端或一角开挖100-150m2,深1.5m左右的暂养池。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的总面积不超过大田总面积的20%。
2、一般的田埂低。矮、小,保持的水位低,为了养好河蟹须将田埂加高加固,并压实夯牢,大块的土要粉碎,不能在埂中留有缝隙,造成漏水逃蟹。加高加固的田埂可防止汛期溢水和鱼蟹逃逸。
3、进排水系统建设。进排水口用管道较好,水管内外都要用网包好,中间更换两次,网眼大小根据河蟹个体大小确定。特别注意的是管道与田埂之间不能有缝隙,应用水泥浇灌、夯实。否则,进排水时如有细微水流,都会引起蟹种的逃逸。
三、防逃设施建设
1、钙塑板防逃墙
选用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钙塑板,沿养蟹稻田四周埋设,通常钙塑板高60—70cm,埋人士中10一20crn,高出地面50cm,用木桩或竹桩支撑固定,细铁丝扎牢,接头处要紧密,不能留有缝隙,四角作成圆弧形。这种防逃设施防逃性能好,能抗住较大的风灾袭击,是较为常用的一种。
2、塑料薄膜防逃墙
选用农用塑料薄膜,用毛竹或小树桩作桩,每隔1米五根,沿稻田四周铺设,用铁丝固定,木桩支撑,通常用双层塑料薄膜,实践证明,这种防逃墙比较坚固耐用,且造价低廉,维修加固容易。
3、水泥板防逃墙
按设计要求,用钢筋水泥预制成一定规格的水泥板,沿稻田四周铺设,水泥板埋入土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1882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