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温室培育模式分析


蟹苗规格
早蟹苗
养成蟹种
一龄蟹种
培育方式
温室培育
培育特点
4月1日之前出池的蟹苗称为早蟹苗,一般早蟹苗只培育仔蟹,不培育扣蟹,利用早蟹苗培育的仔蟹在当年大部分可养成商品蟹。早蟹苗出池时水温较低,要把早蟹苗培育成合格的仔蟹,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水温。一般在水温达到15℃以上时才能开始放苗培育,而且放苗后要使水温逐步上升,并尽快稳定在适宜水温20-25℃之间,使变态顺利、快速,成活率高。温室培育仔蟹,其优点是可以提前培育仔蟹的时间,在2月或3月就可以进行蟹种培育,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大规格的商品蟹养殖。
清塘施肥
一般在冬季进行,先放干池水,挖去淤泥,修补塘埂、堤埂漏洞,暴晒半月后再放水。培育池消毒在蟹苗放养前10多天进行,每亩用生石灰75-80千克加水溶化,未冷却前全池均匀泼洒,池中须积水5-10厘米,经7-10天,加注新水。如果敌害多,还可用清塘净和敌杀死两次清塘,每亩先用0.8千克清塘净撒于池中以杀死有红血球的敌害生物,过1-2天再每亩用0.5千克的敌杀死集中洒于龙虾多的水域以杀死龙虾等甲壳类生物,再过6-10天放换2次水,以除余毒。幼蟹下池前3-5天,每亩施200-300千克腐熟粪肥,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
结构建设
培育池可采用土地,位置应选择在避风向阳、土质较好、不渗漏、水源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靠近电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可在地面上直接开挖,也可以在原有鱼塘的中心沟、环沟或小河沟中截取一段改建。池呈长方形,东西向,宽5-10米,长度不限。池深1.2-1.5米,池底中间深,两边浅,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换水和集苗。斜形大棚,要在培育池北边堆一高出池口1.8米左右、顶宽50厘米左右的埂,埂外侧斜坡状,埂内侧修一条50厘米宽的走道。培育池进水口前建一蓄水预热池,水深40厘米左右,面积可稍小于培育池。每个培育池建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两端各设一小型的进排水闸或管道,进排水口安装过滤网,排水口外建一集苗槽,便于设置网箱集苗。另外还要准备锅炉用以给培育池增温,培育池内还要安装罗茨鼓风机用以增氧。
投放密度
如准备二级饲养的,一般每平方米放蟹苗1200只左右;如准备三级饲养,第一级2月中下旬投苗密度为2000-2400只/平方米。培育10天左右,幼蟹规格达Ⅱ-Ⅲ期时进行第二级培育,投放密度为600-1000只/平方米小幼蟹;经10-15天的培育,小幼蟹的规格达Ⅳ-Ⅴ期(4000只/千克左右)时,分棚进行第三级培育,密度为20-40只/平方米;经过25天左右的培育,每千克仔蟹种可达200-300只,这时再投放露天水域养殖。
饵料投喂
放苗后一个星期内以鱼糜、蒸蛋(2:1)为主,适当投喂些豆浆、血粉、嫩叶蔬菜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投喂些红虫(水蚤)等活饵料。每昼夜投喂6-8次,白天2-3次,晚间4-5次,饵料量为幼体重的200%,其中白天占40%,晚间占60%;7天后以鱼糜或专用颗粒饵料为主,投量逐日下降至幼蟹体重的20%,投喂次数也减至一日3-4次,其中上午1次,下午2-3次;15天后可喂些磨碎筛过的细豆饼、豆渣、鱼糊、蚌肉糊、蛋鸡饵料或专用颗粒饵料,每日投量为蟹体总重的10%-15%。总之,投料量以吃饱吃好为原则,残饵不能多,不能污染水质。
水质管理
池水要清新,溶氧5毫克/升,PH7.0-8.0,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蟹苗入池后1-2天施光合细菌5-8毫克/升。注意调节池水深浅。深水区水深保持60厘米,浅水区保持10-15厘米,水温控制在20℃上下,每12-24小时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占池水量占池水总量的1/3。水源不足的地方可用经太阳晒过或加温的符合蟹用标准的地下水补给,注入的新水温度与池水的温差不应超过3℃。如新水水温低,则应加温通过配水池、配水管注入。如果条件不具备,气温下降时,可在大棚上盖草保温。如果大棚内温度太高,则需开门窗(或揭棚)通风透气。大棚内每个小池都应挂气温、水温表,并及时检查记录。每天要冲气增氧3-4次,每次1小时左右,蟹苗或幼蟹蜕变高峰期气量不宜过大,水面出现微波便可,以防干扰蜕皮蜕壳。放苗后10天内每2个小时作一次记录,以后每天作一次记录。
病害防治
由于保温培育蟹种密度高、水体小、投饵多,易于发生病虫害,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治工作。要防重于治,在蟹苗投放前就应对池、沟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检查放进的水是否符合蟹用标准,进水要用20目筛绢过滤。蟹苗投放后,每两天洒0.5毫克/升土霉素或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也可每三天每亩用5千克生石灰化成乳全池泼洒,还可每隔五天在饵料里拌土霉素投喂(10克/千克饲料),如果蟹苗或幼蟹发病,应针对病种病情施治。对鼠、鱼、蛙类等敌害要及时捕灭。
日常管理
保温培育蟹种要有专人管理,要有严格的轮换班和检查记录制度,要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充分做好防寒和防高温准备,特别是晴天白天温高时要注意开窗揭棚通风降温,夜间温低时注意增温度,认真观察蟹苗和幼蟹摄食、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切实做好防逃、防漏、防风、防雨和防病虫敌害等工作。

相关阅读

螃蟹水泥池培育模式分析


蟹苗规格
中、晚蟹苗
养成蟹种
仔蟹
培育方式
水泥池培育
培育特点
4月1日之后的蟹苗称为中、晚蟹苗,中、晚蟹苗培育仔蟹一般在露天进行,要求水温20-26℃,晴天,放苗时间在早上或傍晚,池面栽水草应占面积的1/2左右。如放苗后5天内有暴风雨,应在池面水草多的地方放些芦席、草帘等遮盖物。水泥池培育仔蟹,具有密度大,占地面积小,操作和捕捞方便等优点,但造价高昂,管理要求精细。
清塘施肥 
水泥池在培育前1-2天,用20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待余氯消失后再用密眼网布过滤注入清洁的淡水。
结构建设
水泥地一般为长方形,要安设进、排水系统,出水口处要有网罩。并安装纳苗管,池顶要有遮阳物,池底进水处要稍高于排水处,呈一定的坡度,池底要铺3-5厘米厚的沙土,面积20平方米左右,水深因发育阶段而异。蟹苗阶段要求水深1米左右,Ⅰ-Ⅲ期幼蟹要求水深15-30厘米,如果水太深,因水压大,刚蜕壳仔蟹在水底易窒息死亡。如水温低,池内水草多,可适当加深。池内要放占总水面一半的水草等作为附着物。另外培育池内还要安装罗茨鼓风机用以增氧。
投放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蟹苗1000-1200只。因仔蟹喜居阴暗处,白天活动极少,傍晚外出觅食,所以池内光照强度不得超过2000勒克斯。
分级培育
蟹苗颓壳2-5次后变为仔蟹,个体由160000只/千克变为4000只/千克以上,体重增加了近40倍左右。因此,要及时分池,否则,将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发育。
饵料投喂
豆饼、花生饼、麦麸、豆渣、鱼糜等可投喂,同时还要喂些青饲料,如嫩菜叶等,培育早期还可适量投些红虫、剑水蚤、豆浆、蛋黄等饵料。每天投喂三次,上午8-9时投喂一次,饵量占30%,下午4时和7时各投一次,饵量占70%,每天投饵量由多到少,投苗后7天内投其体重的150%-200%,以后每天下降20%-30%,直至下降到5%-10%为止,投喂方法是把饵料均匀地投在池内或水草上,并经常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投的饵料被吃光,可再增加投饵量,如吃不完,则应减少投料量。
水质管理
水泥池培育仔蟹是高密度小水体环境,由于残饵和排泄物增加,极易造成水质恶化而使蟹苗死亡。因此,不断的换水排污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一项关键措施,换水的方法,主要是靠不断交换的微流来保持水质清新,每隔5小时左右换一次池水,排污方法有二:一是应用虹吸法,即把虹吸管一端插入池底,另一端放在池内排污小网箱内,池内一端慢慢移动,使池底污物及其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排出池外,被排在箱内的少数仔蟹,随即拣出放回原池;二是在接近水泥池尾端挖一个面积0.6平方米、深10-15厘米的水池,上盖筛绢,下设排污管排污。水质管理还应使水含盐量由少到无,成为纯淡水,同时注意换水过程中温差的变化,要求温差不能超过2-3℃,绝对不能使用井水直接灌入仔蟹培育池。
病害防治
要防重于治,在蟹苗投放前就应对池、沟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检查放进的水是否符合蟹用标准,进水要用20目筛绢过滤。蟹苗投放后,每两天洒0.5毫克/升土霉素或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也可每三天每亩用5千克生石灰化成乳全池泼洒,还可每隔五天在饵料里拌土霉素投喂(10克/千克饲料),如果蟹苗或幼蟹发病,应针对病种病情施治。对鼠、鱼、蛙类等敌害要及时捕灭。
日常管理
防逃、防敌、防暴风雨和高温,池墙顶加防逃盖板,如硬塑膜、玻璃等盖板;水泥地内壁不要弄湿,在防逃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敌害生物窜入池内危害仔蟹;对已窜入的要及时捕杀。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如有暴风雨、高温,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螃蟹的幼体培育技术


幼体培育是指幼体破膜(Z1)至大眼幼体(M)出池阶段,约需18-22天。此阶段是育苗生产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紧张的时期,因此,必须一切工作服从于育苗,后勤物资供应要确保育苗的需要,育苗车间应昼夜安排人员值班,经常检查各项设备的运转情况,并落实以下技术措施
幼体培育阶段的控温
幼体发育的快慢与温度有直接关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幼体发育越快。温度低于18℃,幼体变态时间拉长,易感染疾病。温度高于26℃,幼体发育快,但身体纤弱,抗病力弱,幼体成活率低。因此,河蟹育苗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最高不得超过22℃-25℃,每天升温不超过0.5℃。在生产实践中,为了缩短生产周期采用温度上限是可行的,但有的单位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味实行高温育苗,温度长期控制在25℃以上,这样育出的蟹苗养殖成活率低,对客户不利,因此,高温育苗不宜提倡。
人工海水的配制
海水配制
河蟹具有生殖洄游——降河洄游的习性,降河到江河口进行生殖,因此决定了人工育苗需采用半盐水。
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法
先测定本地淡水水源的水质化学成分。测定配水原料的纯度和含量。进行计算,校正配方原料的用量,以满足配方中主要成分的适宜值,在技术上允许的适度可进行经济分析,确定配料用量。逐一溶解。充分搅拌,以防水体内溶解不均。进行沉淀。提取上层清液,入贮水池备用
化学成分最适含量
盐度14,钙200毫克/升,重碳酸盐120-140毫克/升,镁500毫克/升,钾200毫克/升,硫酸盐1000-1200毫克/升,铜、锌、银0.01毫克/升以下,铁0.02-0.2毫克/升,碘0.02-0.1毫克/升。具体配方是:海水14克/升,氯化钙0.4克/升,硫酸镁2.8克/升,氯化镁2.2克/升,氯化钾0.4克/升,三氯化铁0.1毫克/升。若人工配制的海水PH低于7时,可用生石灰调节至微碱性,一般用量为50-100毫克/升。
幼体饵料投喂
Z1之前
幼体的生物饵料主要是单胞藻类、轮虫、卤虫等,代用饵料主要是蛋黄、蛋羹、鱼糜浆以及各种悬浮微粒饵料等,只有在活性饵料不足时,辅助投喂,代用饵料应尽量少投,过量容易败坏水质。蚤状幼体随着个体发育变态,摄食方式由滤食性转化为捕食性,由被动摄食转为主动摄食,食物也由植物性转以动物性为主。Z1在孵出后不久就能捕食轮虫,在孵出后10小时左右就可捕食卤虫无节幼体。
Z1到Z4
在育苗生产中一般的饵料组成是这样的:Z1期以单胞藻类为主,Z1期末就应搭配适量的轮虫和刚出膜的小卤幼;Z2期就应以轮虫和初出膜的卤幼为主,但要搭配适量单细胞藻;Z3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但要搭配轮虫;Z4期以后,可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大眼幼体期则不同于藻状幼体期,其摄食方式和游泳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眼幼体性情凶猛,食量较大,自相残杀非常厉害,这时的饵料一定要投足,应以卤虫成虫或新鲜鱼糜、肉糜、悬浮饵料为主,不足时再搭配一些蛋羹。
单胞藻的投喂
单胞藻在水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其密度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和其它饵料投喂有关,一般为10万-20万/毫升。北方密度较大,Z1为30万/毫升,Z2为20万/毫升,Z3为15万/毫升,Z4为10万/毫升,Z5为8万/毫升。单胞藻在水中具有多种作用:一是作幼体基础饵料;二是经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解氧;三是能降低水中的氨氮,稳定水质,维护良性生态循环。单胞藻的作用是轮虫、卤虫等动物性饵料和代用饵料所不能替代的,因轮虫、卤虫也要食单胞藻,在育苗水体中维护一定密度的单胞藻是必要的。在单胞藻合理密度的环境中,培育的幼体活力强,变态整齐。从Z1至淡化前的大眼幼体均需维持一定密度的单胞藻。
注意
饵料投喂量视幼体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平时要注意观察,一要观察水中有无残饵,二要观察幼体的肠胃饱满程度(结合镜检)。投饵的原则是少投、勤投,一般每日的饵料分10-12次投喂。收购的轮虫要用清水冲洗干净,也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刚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要将壳分离干净,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投喂。卤虫成虫多为死体,投喂时应首先清除卤蛆、水绵等杂质,然后用清水冲洗,直至流出清水,刚开始投喂时(大眼幼体1日龄),应用刀剁一遍或切肉机切一遍,避免个体过大,下沉较快,幼体利用率不高。卤虫成虫不宜速冻,因速冻时,卤虫体液结晶,穿破体壁,溶化时随水流出,只剩一层皮膜,利用率降低。鲜活饵料应保持新鲜,如发现变质、有异味的饵料,应立即停喂。豆浆、蛋黄均为代用饵料,下沉速度较快,且在水中不易观察,一定要少投或不投,投喂时应尽量用较细的筛绢过滤,并注意泼洒均匀。
幼体培育中的换水操作
换水要求
天然海水育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管好蓄水池、沉淀池。蓄水池一般较大,几亩、十几亩或几十亩,对于用过的旧池,要彻底清淤之后使用,以免有机质过多,水温升高,富营养化。蓄水池(几亩、十几亩)至少有3-5个,这样可轮流纳潮进水,以防水质老化,纳水后也要时时观察水情变化,并作出相应对策。即使纳进的是新水,在育苗之前还需进行严格处理,其中包括水温、盐度、PH调整、消除或降低水体中超量金属离子以及清除水中有害生物等。处理方法除海水沉淀外,还需过滤(网滤或砂滤)、添换水、充气及使用EDTA钠盐等,必要时也需进行海水消毒。
注意事项
(一)育苗期间必须每天换去部分老水,同时加入部分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换水的方法是:采用尼龙筛绢做成网箱,网箱固定在钢筋焊成的铁架内,放入育苗池中,再用胶管插入网箱内虹吸排水。网箱的目数应根据幼体的生长及时更换,依次为80目、60目、40目,日换水量随幼体的生长及水质的变化不断调整。换水时应勤检查网箱有无破洞,漏苗。
(二)换水一般宜在清晨或傍晚投饵前进行,以防饵料散失。
(三)幼体小,游泳能力差,由于吸力,幼体容易贴在换水网箱的网目上,应及时从网箱内向外泼水,将贴壁的幼体冲入水中,否则时间一长,这部分幼体就会窒息死亡。
(四)待池水排至预定数量后,应立即加进等量的新水,并保持水温、盐度相应一致,同时注意补加EDTA或其他药物。
(五)在浅池换水时,要严防换水网箱触底或牵动池底充气管,造成池底污物泛起,引起全池幼体受污染中毒。
(六)幼体在小的时候,因游泳能力较差,排水时很容易贴在网箱外侧,应及时将这些幼体冲进池内,否则,时间过长易窒息死亡。
(七)水排至规定的数量后,应立即加进新水,加水时应保持温度、盐度相对恒定,同时注意补加有关药物。
幼体培育中的倒池操作
倒池要求
倒池就是将一个池中的河蟹幼体移入另一个池中,使得水质和底质得到根本的改善,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质量。倒池多易伤苗,所以应适时得法。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倒池
(一)当蚤状幼体发育至Z5时。此时池底污物堆积较多,形成有害底层,易导致幼体大量死亡。此时的幼体相对“老”一点,适应性强,驱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二)当发生聚缩虫病时。用药物治疗,虽有明显效果,但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水质不稳,易导致水质恶化,因此在用药后,应及时进行倒池。
(三)当出现“泛池”时。“泛池”是指池塘中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此时要立即使用0.2-0.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缓解一下,另外就要迅速倒池。
(四)当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在诊断出原因前立刻进行倒池来实施“急救”。
倒池方法
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入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1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入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采用。倒池正常安排在Z3、Z4、Z5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1℃。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少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开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入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入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注意事项
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两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如要利用倒出池,则在幼苗出池后,经清底冲洗消毒再放水放苗。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每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同时施用2毫克/升的土霉素(或其他抗菌素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新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幼体培育中的充气操作
充气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在育苗期间,每分钟内应有占水体1%-1.5%的气量进入池水内,因此,鼓风机的规格应根据育

螃蟹幼蟹的土池培育


土池要求
选池地点同上。要求地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有防逃设施。形状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以0.5-1亩为宜。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于放养前10-15天进行池塘消毒。水深1O-20cm时,亩用生石灰80-100kg。水深60-100cm时,亩用生石灰150-200kg,放养前3-5天,亩施入200-300kg腐熟粪肥,以牛粪为佳。
放养密度
一般亩15-20万只〈0.6-1.2Kg/亩〉
 
管理措施
主要管理要点如下:
①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不宜超过30cm。4-5天后注水1次,每次1O-20Cm,直至水深60-80Cm,高温季节每天换水1/3左右。
②蟹苗下塘后,每天每亩全池泼洒豆浆1.5-2KG,并根据风向在蟹苗密集处多法些。同时,在池边投喂湿状糊状饵料,如豆饼、麦款、米糖、水蜓蚓等,每天投喂2.5-3Kg/亩15天后,每天喂5kg/亩,上午喂1/3,傍晚喂2/3。
③在水面适当放养一些水生植物。
④幼蟹蜕壳肘,要适当降低水位。
⑤防止敌害如青蛙、水老鼠、水蛇等入侵。

生猪养殖健康模式综合配套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院方加快了对养殖业的科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结合前人探究的经验,我国在生猪健康养殖方面上不断创新,在生猪健康养殖方式的研究上也实现了较好的成绩。经研究核实,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主要是生态化的养殖,以生态化养殖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生猪的住、食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从住的角度来看,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猪舍采光面积比较大,阳光比较充足,摆脱了以往阴暗潮湿的环境,使得猪舍的有氧呼吸空间拓宽,起到一个净化、杀菌的作用。从食的角度看,主要是用良好品种的饲料进行喂养,各项指标都达到合格的标准,并且不添加任何药剂成分,不使用化学农药,进而更好地保障此模式的健康程度。

在这两种程序的奠基下,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规范养猪模式,制定安全养殖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手法,使之更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在这种模式中,综合使用了好几项技术试验,使生猪养殖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本文主要从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此模式的效果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的分析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将建筑技术(科学化的猪舍基地)、与猪舍基地相关联的各种配套服务、优良品种选取配对技术、养殖模式科学管理技术、病毒预防技术这五种技术融合起来,进行生猪养殖探究,本文就关键部分的技术进行探究。

1.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主要有四种方式,一种是单面式阳光基地,另一种是双面式阳光基地,还有一种是封闭式阳光猪舍基地,而单面式阳光基地也包括两种,分别是单列式和双列式。

1.1单面式阳光基地

1.1.1单列式

单列式的基地一般为了更好的通风,通常都是南北走向,为了更好的保温,在房舍的南方都用塑料薄膜裹卷着,在舍顶部由彩钢板固定,这样的建筑更加稳固,猪栏是单列的。

1.1.2双列式

单面式中的双列式和单列式有较大的相同点,都是南北方位,通风效果较好,也用塑料薄膜包裹,用彩钢板来固定支架,唯一不同的是,猪栏的排列方式,顾名思义,它是由两列排成的。

1.2封闭式阳光猪舍

这种猪舍和单面式、双面式的基地有相似地方,就是南北方位,但是没有薄塑料膜的包裹,除此之外,基地的房顶是双破式,顶部用阳光瓦、阳光板或者是擦钢板。其猪栏的排列和双面式一样。

2.与阳光猪舍基地相关联的配套服务

2.1电地热。电地热的设置主要是维持屋内的气温,如果温度过低,那么对于刚出世的小猪来说,可能难以生存,尤其是冬天,需要电地热来改善外部环境。

2.2地窗、天窗和正压通风设备。为了保持室内通风,猪舍地址除了南北方向那里,还专门建筑了地窗和天窗,更好地保持了通风的情况。正压通风设备的主要形式是通风管,为了通风和降温,保持室内通畅。

2.3卷帘机和卷帘被。帘部的设计主要是维持气温和挡盖阳光,避免强烈的阳光进行直射,防止太过干燥。

2.4喷淋设备。在基地内设立喷淋设备,更好地降温,同时也提供基地的危机水源补给。

2.5增效料槽。这种设备可以有效地节约饲料,防止饲料流失。

2.6可调节饮水器。提供水源,保持水源的及时供给和使用。

3.病菌预防控制技术

在病菌防控这方面,要提高警惕。加大对其他病毒的研究力度,防止任何变异病毒的侵入,同时,对已有控制的病毒不断进行强化和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控制病菌的来源,主要是保持猪舍的卫生条件,保持空气清新。

二、生猪养殖健康模式的效果

1.使猪舍基地的生活环境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技术分析,提高猪舍生活环境,主要依赖于房舍的特殊建筑和改变房舍气温和湿度、通风的设备。就气温来说,良好的设备有效地控制了气温,使冬天夏天的温度适宜,使生猪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猪的生活率。就湿度来说,猪舍的相关设备一方面防止了猪舍太过干燥,有一点的湿润程度,另一方面防止了猪舍太过湿热,整个室内湿度的情况掌控较好。就通风条件开看,地窗、天窗等其他设备的设立使猪舍的通风环境较好,这样一来,猪舍的通风条件便利,防止因为通风不好而使猪舍成为病菌的培养器皿。

2.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通过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户在为生猪提高较高的环境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快速增加,为养殖户带来了较好的收入情况。由于生猪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变,生猪的生长速度得到提高,猪肉的效果性价比较高。通过选取优秀的品种,进行交配,使养殖户的生猪类型不断丰富,生长势头比较好,提高了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收益。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与传统养猪模式相比,仔猪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保育猪日增重提高8%左右,料重比降低5%左右;育肥猪日增重提高10%左右,料重比降低8%左右,大大降低了后期风险和后期成本的提高。

3.增强了对病菌的控制程度,防止病毒滋生

该模式以生态化为核心,大大降低了病菌的滋生概率,有效地防止了病毒的生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点最重要的还是改变了生猪的生长环境。大量的各种符合条件的设备为生猪的环境提供了基础,使较好的环境成为可能。生活环境好了自然对病毒的防控奠定了基础。第二点是饲料方面,猪舍提供优质的饲料,没有任何药物的添加,而且各个成分都符合标准,保障了食物的卫生,避免了耐药性的病菌的滋长。第三点是管理人员对猪舍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使整个模式更加体系化、规范化,从管理上杜绝了病毒的产生。

温室甲鱼采食量不多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1、基本情况:
杭州临平沈华良是温室甲鱼养殖户,拥有2个温室大棚,2013年6月8-13日陆续放入3万只杂交鳖小苗,6月10日开始投喂天邦甲鱼全熟化颗粒料。养殖前45天,甲鱼生长良好,1万甲鱼每天吃料15.5斤,水体清瘦,水质指标:pH7.4、氨氮2.0mg/L、亚硝酸盐0.05mg/L,水温32℃。当时给他的建议:用EM菌加糖拌料投喂,用爱水5302、糖、EM菌进行肥水。但是沈老板根据往年养殖经验,在甲鱼吃料、生长均很好的情况下,拒绝了我们的调水方案。养殖61天时,我到沈老板甲鱼场如期进行技术服务,沈老板反应有近半个月没有加料,而且偶尔还有部分水池剩料。
2、技术服务过程:
8月13日,我们进行技术服务,对其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投喂次数:3次(以前2次,刚刚变为三次);增氧:两个棚0.75千瓦/时,3次/天,8小时左右;水温:33℃;水质指标:pH7.4、氨氮:大于10mg/L、亚硝酸盐0mg/L;最近没有吃药,也未进行水体消毒,只在饲料中拌入多维等营养品;有3个水池甲鱼个别死亡。
原因分析:
1)气泵气压太小,增氧不充足,部分水池甚至无法泛起水花,导致水体含氧量下降,水体中有益菌无法生长、繁殖,这样甲鱼粪便和部分少量剩料无法获得充分的分解,水体中氨氮积累;
2)水温高于32℃,甲鱼吃料会大受影响;
3)水体中物质不平衡,随着甲鱼吃料增加,投入水体中的氮也在增加,而水体中并没有额外补充碳源,有益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会导致氨氮积累;
4)水体有益菌未有及时补充,无法形成优势菌,不能对氨氮等物质进行及时转化。
3、处理方式:
1)拌料投喂:1kg饲料中拌入5-10gEM菌(拌料王)和20g糖(葡萄糖或红糖)、75g水;
2)肥水:用爱水(5302)40ppm+葡萄糖80ppm+EM原露40ppm,7天后减半补充一次。
4、结果:

螃蟹夹草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



在大闸蟹养殖过程中许多塘口都会出现伊乐藻夹草、苦草夹草、轮叶黑藻夹草等,特别是苦草夹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打捞,因此塘口出现夹草或者夹草增多,要加以判断以判断是不螃蟹出现了问题。
常见夹草原因
1、投喂不足:主要是在阴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天,或者脱壳后会出现大量夹草,这时候需要适当增投饵料。
2、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螃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来代谢,但由于塘口水草、藻类等对微量元素需求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适当往水体中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螃蟹夹苦草
3、应激反应:由于天气原因以及水质原因等,导致螃蟹在不良的环境中出现应激,而出现夹草,因此在不良天气或者水质变差时及时改底解毒,外泼抗应激类药品非常重要。
4、缺乏动物性饵料:由于饲料、玉米等适口性差,导致长期投喂水质变差,可以在夹草后适当的投放螺蛳解决。
蟹塘放螺蛳
5、纤毛虫寄生:出现纤毛虫寄生体质变差,应激性大,因此在5、6月份塘口及时杀灭纤毛虫特别重要。
螃蟹是杂食性,适当夹草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每天捞起量变化不大,且塘口水韭菜量变化不大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水韭菜在不断减少,属于异常现象。正常阴雨天过后夹草增加,主要是因为阴雨天吃食少,天气转好饵料不够大量夹草。脱壳后也会大量夹草,脱壳后吃食量增加,对矿物质需求也增加。

“153”标准化蛋鸡养殖模式优势分析


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即1栋蛋鸡舍饲养蛋鸡5000只以上,实行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3机配套。这一先进模式是在总结多年的规模化商品蛋鸡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无公害鲜蛋生产技术要求,以农户蛋鸡养殖为条件,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生产放心蛋为目的,从而实现蛋鸡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浠水县蛋鸡养殖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至2009年底,现有存笼蛋鸡1320万只,与蛋鸡产业相关的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诸如种鸡生产、孵化、商品蛋鸡育雏育成、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疫病防控、技术服务、蛋品加工销售、设备生产销售等相关的从业人员近6000余人。虽然我县蛋鸡养殖的总体规模大,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主要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养殖,蛋鸡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②鸡场建设选址、布局不合理,养殖设施设备简陋,使蛋鸡生产过程中疫病防控难度较大,疫病多且越来越复杂,疫病防控成本高,不利于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③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效率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差,蛋鸡生产水平普遍不高。④由于生产条件的低端化导致的蛋品质量低端化,与社会对鲜蛋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蛋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⑤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

为了促进我县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浠水县畜牧局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推广了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到目前已有36家养殖场(户)近120万只蛋鸡按这一养殖模式进行蛋鸡养殖场改造,新建153模式鸡舍60余栋。笔者对浠水县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与传统的开放式养殖模式的效益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数据采集

(1)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的数据收集于浠水县洪都禽业、禹山畜牧、红莲养鸡合作社(见表1)。

(2)蛋鸡传统开放式养殖模式的数据收集于柴卫兵鸡场、可春来鸡场、李保山鸡场(见表2)。

2效益对比分析

以5000只蛋鸡为一个养殖单位,从栏舍设备年均摊费、水电费、年劳动用工费、药物开支、产蛋量、蛋价、破损率、总耗料量、死淘数、料蛋比等10个方面对153模式与开放式进行了效益对比分析(见表3)。

2.1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与开放式对比效益分析

(1)栏舍年摊节约9915-9356=559元。在一个生产周期内(520d)节约:559365520=796元,说明153模式与开放式在栏舍投资方面对所产生的效益影响不大。
(2)水电费:2974-4710=-1736元,一个生长周期为-1736365520=-2473元,说明153模式耗电耗水比开放式大,表明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对养鸡环境控制能力强,而开放式利用自然环境充分。

(3)劳动力:153模式一年节约劳动力费

19780-18590=1190元,一个生长周期节约支出劳工费为1190365520=1695元,说明153模式省工,劳动生产率高。

(4)药物开支:153模式一个周期比开放式少支出6835-3900=2935元,说明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生产期内发病少,开放式发病多,开放式的疫病防控难度相对较大。

(5)产蛋数:153模式在一个生长期内比开放式多产蛋172.5-154.4=18.1万枚,增收18.10.4=7.24万元,说明153模式蛋鸡生产性能好,产蛋率比开放式高,产蛋高峰延长40d,效益明显。

(6)蛋品价格:153模式为蛋鸡生产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蛋鸡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提高,蛋品质量也随之提高,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蛋品的要求,价格每枚比开放式多0.408-0.392=0.016元,整个生长周期增收172.50.016=2.76万元。

(7)饲料消耗量:153模式普遍比开放式多饲养30~40d,这主要由于153模式产蛋率比开放式高,因此153模式多耗饲料265.2-245.9=19.3t,多增加成本19.3(t)1000(kg/t)2.2=42460元。

(8)鸡蛋破损率: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破损率为35561725000100%=0.206%,开放式为

51401544000100%=0.333%,开放式鸡蛋破损率是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的1.6倍,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少破损5140-3556=1584枚,增收15840.4=633元。

(9)死淘率:153模式比开放式少418-309=109只,按每只价值15元计算,可节支10915=1635元。

(10)经济效益: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按520d计)与开放式相比增收节支总额为796-2473+1695+2935+72400+27600-

42460+633+1635=62761元,按一年计算可增收(节支)44053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3综合评价

通过对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与开放式几项主要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153模式与开放式相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153模式比开放式对蛋鸡生长的环境控制能力强,开放式利用自然环境好。③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蛋鸡生长生产性能好,平均比开放式产蛋率要高1.5~2.3个百分点,产蛋高峰期长,产蛋数多。④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发病率比开放式低,节约了防疫成本。⑤153模式蛋品质量比开放式要好,鸡蛋破损率低,销售价格相对较高。⑥153模式比开放式死淘率低。⑦以5000只蛋鸡为一个生产单位,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与开放式相比,每年可增收(节支)44053元左右,每只蛋鸡年可增8.81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⑧153模式在抗击恶劣天气(如龙卷风、暴雨、雪)时比开放式鸡舍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大力推广153标准化蛋鸡养殖模式很有必要。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新建5000只以上的鸡场,要求按153模式建设。同时,每年按一定比例要求将开放式鸡舍改造成153模式,对凡是新建或改建成153模式的,可遵照生猪150模式给予一定的奖补,以激励养鸡业主向标准化发展,走可持续健康高效养鸡之路。

全采光半封闭式塑料大棚温室养鳖模式



全采光半封闭式塑料大棚温室一般为四面水泥墙,屋顶用钢筋做龙骨,覆盖两层塑料布,塑料布上覆盖可以卷收的机制草帘。加温方式为采收太阳能和锅炉加热或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相结合,在夏季,将塑料布撤掉,完全靠自然温度,高温季节还需抽注地下水降温。冬季,装上塑料布和草帘,白天卷起草帘全面采光集热,晚上放下草帘保暖。温度低时还要依赖锅炉或地热、工厂余热水加温。这种养殖方式多属阶段性加温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充分利用了光能,养殖成本较前两种方式大大降低,是一种较经济的工厂化养殖方式,非常适合在我国推广,尤其适合贫困地区和养殖专业户。
全采光半封闭式塑料大棚温室其保温性能较前两种温室差,热耗比前两种温室大,冬季需要的加温费用高;到了春初和秋末,逢阳光好的日子,棚内升温太快太高,温度不易控制;在夏季去掉棚顶塑料布后,养殖环境完全受气候环境影响,很难保持在鳖的最佳生长温度,因此,其养殖周期相对前两种方式较长,一般为16个月以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6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