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后期三大关键点,河蟹才能黄满膏肥博高价


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鲜美的大闸蟹也即将上市!不少养殖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自家的螃蟹究竟大不大,好不好吃。先别急,投喂冰鲜鱼为主的固城湖大闸蟹虽然膏黄饱满、肉质甜嫩,驰名中外。可最近几年随着水质环境变差,不同的塘口在养殖后期很容易因为育肥、调水等工作而逐渐拉开差距。
螃蟹看上去已经成熟,蟹脚却迟迟“不硬”,达不到售卖的要求。有些螃蟹虽然“尺寸”较大,但有的“肥”,有的“瘦”,品质差异很大。还有部分水质差的池塘,螃蟹体表发黑、发脏、腥味重,甚至还会滋长许多纤毛虫,给上市后的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养蟹后期,气温开始下降,多数损伤也会减少,很多养蟹师傅就会认为大小已经定型,多余的工作都是徒劳。殊不知,如果能让螃蟹发育快一些,水质环境好一点,不仅在收益上能够上一个台阶,更能够大大降低养蟹的成本和风险,避免看不见的损失。
一、避免缺氧,确保正常生长
9月的“秋老虎”早晚温差加大,易造成水体“急性缺氧”,如去年9月2日昼夜温差突然加大导致的水体缺氧。缺氧不仅会造成伤亡量加大,更是直接影响正在蜕壳以及蜕壳后需要大量进食育肥的河蟹,所以我们要及时关注池塘的“溶解氧”。一般池塘出现如下情况容易出现大缺氧:
1、坂田水浅(低于60cm)一方面水浅、水温高导致水体溶氧低;另一方面水浅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傍晚容易出现水温高于气温现象,造成水体有机物发酵导致耗氧严重。建议加深水位或遮荫来降低水温,减少温度变化。
2、草多但活力差的池塘健康的水草在养殖中可以产氧并净化水质,如果水草浮于水面、根部发黑,这样不但不能产氧,反而耗氧更严重。建议及时拉掉要腐烂的水草并补充水草生长所需的营养,如“活力碳”。
3、蓝藻多且经常杀藻的池塘蓝藻多的池塘本身就耗氧严重,如果一味的选择杀藻,更容易因倒藻加重缺氧,影响河蟹发育甚至发病死亡。此时应以增氧补菌为主,控制蓝藻繁殖,保障水体稳定;或投放浮性水生植物,如“浮萍”,既能抑制蓝藻又能净化水质。
4、没草的池塘没草的池塘在增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水体不稳定,藻类容易死亡造成缺氧,并且河蟹缺少附着和躲避场所。此时建议多开增氧机,没增氧机的及时安装或利用水泵打循环水,移种水花生或其它可供河蟹附着的水生植物或工具。
二、补充营养,促进吃料发育
河蟹蜕壳后还需要经过大约两周以上的时间才能成熟,这个阶段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来促进性腺(膏、黄)的发育。蜕壳是间歇性地生长(平时积累,蜕壳才长),而性腺发育是个持续生长的过程,每天都会变化一些。在投喂冰鲜鱼(蛋白质)的同时,适当添加一些“冰鲜宝”(维生素等),可以促进吃料,加快性腺发育。“冰鲜宝”中的维生素、核黄素、大蒜粉等还能起到解肝毒、除腥、改善肉质的作用。同时增加玉米的投喂量,提高(膏、黄)的色度,并且促进河蟹肥度和“压黄”。
三、预防河蟹黑底板和腥臭味
近几年河蟹上市时经常出现黑底板和腥臭味,影响销售价格和品质,损害了大闸蟹的品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池塘有水草和青苔腐烂导致;另一方面底质差,淤泥厚,河蟹成熟后大量活动返底引起水脏水臭导致。
建议:
1、及时拉掉活力不好的水草;
2、水源环境尚可的情况,加大换水力度;
3、继续保持常改底的习惯,减少底臭,不能因为降温而放松管理。
4、常用“碧水安”除水臭,保障大闸蟹的美味。

相关阅读

泥鳅苗种快速培育三大关键技术要点


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二、肥、活、嫩、爽,以黄绿色为佳。
2、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定期预防病害。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原则。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期。

河蟹池塘早春管理技术要抓住留个关键点



进入3月份以后,温度开始逐渐回升。当温度达到10℃以上,螃蟹就开始摄食。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螃蟹摄食逐渐恢复,水草也开始快速生长,这个时候也是青苔快速大量的滋生时期,而此时螃蟹也面临着第一次蜕壳期(第一次生死考验期),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早春池塘管理非常重要。下面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早春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一、水草种植
1、伊乐藻
年前种植的伊乐藻如果没有生根发枝就要补种,这个时候可以加大每棵种植株数,但种植密度不要太大;建议分行种植,保持行间距5~6米,以利于通风透光和水体流动;全池水草覆盖率不超过80%;
2、轮叶黑藻
(1)选择晴天播种,塘底湿润无水,草种6-8斤/亩;(2)草种行宽3-5m,行距3-5m,南北走向;(3)草籽生根发芽(3-5天)后开始加水5-250px,后面视生长情况逐渐加水,保持草头在水面以下。
如果池塘水比较多,可以池塘消毒后带水种植。草籽用量6-8斤/亩,拌入一定量的泥土,搅拌均匀后布点种植,每棵草籽不宜过大,保持行间距在3-5米。
二、螺蛳放养
如果年前没有放养螺蛳,可以选择在开春以后补放一定量螺蛳,螺蛳放养有以下几个原则:
(1)螺蛳以当地产最好,肉质饱满,活力好;
(2)控制放养密度,前期亩放20xx2~3次,累积亩放养量在600-800斤左右;
三、饲料投喂
蟹苗下塘以后饲料投喂相对比较少,并且经过一个冬天不怎么摄食,苗种体质比较差;开春以后,随着温度上升,摄食量逐渐增加,一方面要恢复体质,另一方面要为第一次蜕壳准备营养,如果这个时候营养不充足,条件跟不上,那么第一次蜕壳很有可能出现蜕壳不遂等问题,影响苗种成活率。
(1)天气晴好或温度较高时,一定要坚持投喂,投饵率在2-3%之间;
(2)早期要投喂高蛋白饵料,尽量投喂蛋白含量高的河蟹膨化料(30%蛋白含量以上),利于消化和吸收,快速增强河蟹体质,为其第一次顺利蜕壳做好营养准备;
(3)在饲料中添加免疫抗应激成分(如海联科VC50)和微量元素,预防蜕壳不遂和软壳,提高蜕壳期间的成活率和膨胀系数以确保河蟹规格。
四、蜕壳期管理
3月中下旬扣蟹第一次蜕壳,那些病残弱蟹在第一次蜕壳期就会被淘汰掉,所以第一次蜕壳期河蟹损失最高。但第一次蜕壳期间管理得当,同样也可以提高蟹苗成活率。
(1)蜕壳前投喂高蛋白饲料,增强体质与营养;
(2)蜕壳期补充钙离子(如海联科硬壳宝),促进蟹苗的硬壳与防治蜕壳不遂;
(3)蜕壳期禁止使用刺激性药物或者耗氧产品;
五、青苔预防
早春时期河蟹池塘水瘦、水浅、光照强、温度适宜,为青苔的快速大量生长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如果任凭青苔生长不去制止,后果就是整个池塘都会被青苔布满,水草无法生长,河蟹无法生存。
预防青苔的最有效方法是早肥水,在青苔大量生长之前就把水肥起来。青苔的生长得到抑制之后,可以省去大量杀青苔的药物,同时减少药物对蟹苗的刺激影响。可能也有客户采用早期肥水的方式控制青苔,但是感觉水没有肥起来,反而将青苔肥起来了,那是因为早期肥水要选择肥效快的产品。建议晴天使用海联科3300+3302(3300一桶8-10亩;33022斤/亩),可以帮您解决低温肥水、控制青苔的问题!
六、水体杀菌消毒,疾病预防
3、4月份气温逐渐回升,水体中的各种有害菌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就像人容易在春季患流感一样,河蟹也很容易感染细菌性疾病造成大量死亡。使用海联科聚维酮碘溶液杀灭水体中的病菌,防止河蟹感染细菌性疾病,保证河蟹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河蟹养殖中脱壳期的技术管理应抓住几个关键点



一、对河蟹脱壳的认知
河蟹脱壳受体内渗透压的刺激,当体内渗透压升高到一定水平后机会刺激脱壳激素分泌,旧壳的钙离子回收,并生成新的壳。脱壳十几或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但要经过12或24小时的硬化。河蟹的脱壳的下限温度为15℃,上限温度为30℃,最适为18~25℃。另河蟹脱壳需要一种物质甲壳素,河蟹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转化胆固醇的能力很差,甲壳素需要从食物中获取。
河蟹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同时脱壳期间需要营养积累充足,溶解氧高和水质清新,不然会引发大量的伤亡,为此脱壳期的管理对河蟹养殖而言至关重要。
二、河蟹生殖蜕壳前后管理工作要点
1、蜕壳前要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及比重,饵料要求优质、新鲜、充足,满足其生长需求的同时也避免蜕壳期残食软壳蟹。
2、蜕壳来临前,要及时泼洒或在饵料中添加“离子钙”和“低聚糖863”或“泼洒VC”,可以增加池塘中钙离子浓度,增强河蟹体质,有利于河蟹蜕壳同步化。
3、蜕壳期内,应保持水位、水质稳定。大量蜕壳时,不宜肥水;避免进行换水工作;禁止使用消毒剂、杀虫剂。
4、蜕壳期如遇到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应及时使用VC、免疫多糖及VE类的药物增强蜕壳期河蟹体质,减小应激反应造成的危害。
5、蜕壳后,由于其体质较弱,活力不强,不能进行换水和消毒工作。需要减少投喂量,并在饵料中添加含有离子钙和VC的药物。
6、巡塘发现大量硬壳蟹活动后,可以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加大投饵量,强化营养补充,做好上市前的育肥工作。
三、脱壳不遂症的防治措施
症状:在池水四周或水草上常可以发现患此病的河蟹,病蟹甲壳后缘与腹部交界处有较大裂缝,有的不能脱壳,有的脱壳后不久死亡。
病因:河蟹脱壳时生化生理变化比较复杂,因此影响河蟹脱壳的因素很多。水质恶化、营养缺乏或失调、蟹体弱或受伤较重、其他疾病都会导致脱壳不遂。
处理方法:改善营养,补充矿物质,促进营养均衡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方法。
1、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2、平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或营养快线及生物活性钙补,补充矿物质和脱壳激素。
3、全池泼洒钙加加,提高水体矿物质的含量。平时每15天需使用至少一次钙加加。
4、在脱壳高峰期前使用1-2次底生氧,改善底层养殖环境,增加底层溶解氧,减少底层有害物质含量。
四、软壳蟹及死亡的原因及应对
1、软壳病:
症状:河蟹脱壳后,长时间甲壳不变硬(超过33个小时),用手捏,通体柔软。病蟹不食不动,易受敌害侵袭。
病因:投喂饲料营养不均衡,缺钙等所引起。
防治方法:脱壳前期使用“生物活性钙补”,高峰期使用“钙加加”。
2、脱壳期死亡的防治措施
病因:水质可能有问题,水体中或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水体的溶解氧可能不足,软壳蟹对溶解氧的要求是正常生长状态的2-3倍;体质太差,免疫低下;脱壳期不当使用药物等都可能引起脱壳期的死亡。
分析死亡原因后,若是水质及溶氧问题应当及时换水,解毒,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与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数值水平;体质原因应在水体中泼洒VC及免疫增强剂,补充磷、钙含量,促进河蟹快速钙化。因操作不当同水质处理方案。发现死亡后,要捞出死蟹,建议使用“菌克27”+“低聚糖863”泼洒,防止后继细菌滋生引发更多的疾病。

河蟹养殖后期管理的三大技术措施


目前正值河蟹养殖生产后期,这段时间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生产的成败。
1、重视水质调控。此时由于河蟹的活动量和吃食量加大,经常会出现池水浑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藻类和水草的生长,同时也会造成池塘溶氧偏低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了河蟹的正常蜕壳生长。
面对池水变浑,应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是因为浮游动物暴发性繁殖,大量摄食藻类,而导致池水变浑,此时,应换水5-10厘米,同时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杀灭浮游动物,3-5天后再使用金硅藻配速效生物肥进行水色培育,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将藻类培养起来;如是因为蟹池野杂鱼较多而致池水浑浊,此时应用茶子饼清除池中野杂鱼;如是因为饵料投喂不足,则要加强投喂,必须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如小鱼、小虾、全价饲料等;如是因为水位较浅,透明度大,河蟹活动频繁,导致池水浑浊,应进水10厘米左右以增加池水深度,同时用生物速效肥及金硅藻等进行水色培育,降低水体透明度。
2、注重最后一次蜕壳管理。河蟹的最后一次蜕壳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蜕壳后增重60—80%,蜕壳的程度将决定河蟹上市的规格,这期间应强化巡塘次数,密切关注河蟹的蜕壳高峰期的细微变化。一是投喂高质量的饵料,二是增加饲料中钙离子的含量,三是保持水位稳定,四是加强巡塘。
3、强化其他管理措施。一是改善底质,防止河蟹铁锈板或者黑底板的产生,二是增加精饲料的投喂,三是及时清除过多或腐烂变质的水草,四是预防纤毛虫,五是增加水体溶氧,六是做好防逃工作。

黄鳝养殖户放苗操作的五大关键技术点



黄鳝养殖放苗操作关键点

苗种决定成败!广大黄鳝养殖朋友在6月将进行放苗,能否做到科学规范的选苗、下塘、驯食等将直接决定我们今年的养殖效益!

一、选苗:

深黄大斑鳝是首先鳝种,背部和两侧分布不规则褐黄色大斑,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土红大斑鳝体色土红,属于优质鳝种,但数量较少;浅黄细斑鳝是当前主要养殖品种,生命能力强,生长速度居中;青灰、浅黑色鳝鱼适应能力弱,生长速度慢,尽量不要选用。

二、放苗前池塘准备:

1、水草处理:将水草放置到岸边,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草消毒,清除螺蛳、鲫鱼卵等杂物;每个网箱水草覆盖面积50%。
2、稳定水质:放苗前7-10天,使用海联科3101(5亩*米/包)+3301(10亩*米/包)+磷肥(10斤/亩*米)。
3、解毒处理:放苗前1-2天,使用海联科3201(5亩*米/包)全塘泼洒。

三、放苗操作

1、带水运输,温度在10度以下操作,运输时每立方米水体用2瓶盖海联科3502,抗应激增加运输耐受性;
2、浸泡消毒每50斤黄鳝苗种使用1瓶盖聚维酮碘带水消毒,剔除病苗,消毒时间15分钟即可;
3、黄鳝有以大欺小的习性,为避免争夺食物、提高开口率,将不同规格的苗种分级处理,投放到不同的网箱;
4、放苗后泼洒海联科3502(2亩*米/瓶),抗应激。

四、投喂驯食:

1、驯食是为了提高黄鳝的开口率,在这期间需要通过刺激性较大的食物,达到诱食的目的,比如红虫、蚯蚓、白鲢。米/瓶。

海联科3502
功能:
有效增强对鱼的体质和免疫力,解除或减轻因气候突变、换水、捕捞、运输及药物刺激等引起的应激反应,特别在缺氧浮头时配合3201、3202使用,可迅速缓解浮头,降低缺氧浮头后鱼的死亡率及发生疾病的可能性。鱼带水运输时使用本品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用法用量:
兑50~100倍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全池泼洒即可;因天气、换水或捕捞等引起的应激症状,用量2亩*米/瓶。



七月份河蟹养殖六大关键技术要点



七月份,时值高温,外界气候及养殖环境变化较大,若不注意管理中对水质、饲料、病害、逃逸、敌害等不良因素控制,就直接影响到年终产量和收益,因此管理上要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现对七月份河蟹养殖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供养殖户参考:
1、加强巡塘
加强日常管理坚持1天至少3次巡塘,观察河蟹的蜕壳、摄食、活动情况,观察水质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2、加强水质调控
七月份应将蟹池内有草处水位控制在上旬30厘米,下旬50厘米以内,以有利于节节草、扁担草、伊乐藻正常生长。池塘周边深槽水位控制在1.0-1.2米。炎热夏天,水温较高,水质容易变浓,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有条件的池塘每隔5天左右可加注新鲜水一次,针对性的用好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EM菌、光合细菌、生石灰等充分降解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将池塘透明度控制在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7.5~8.5之间,氨氮控制在0.1mg/L以内,亚硝酸盐、硫化氢控制在0.06mg/L以内,促进菌相、藻相的平衡。
3、加强水草管理
随着水温的升高,蟹池内伊乐藻容易出现“疯长”现象,从而影响河蟹活动,并且容易造成蟹池缺氧和大面积败草破坏水质。需人工清除部分伊乐藻。可在蟹池内间隔6~8米,整行拔去生长过密的伊乐藻,在池底留3~4米的通风沟,将伊乐藻覆盖面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自由活动留有一定空间。同时对长出水面的伊乐藻用刀具及时做割梢处理,使草头没入水面30cm以下,防止遇到大的风浪,增加浮力,脱根死亡。同时,可以使用护草壮根颗粒全池泼洒1-2次,促进水草根部生长、茎株矮化、叶片粗壮,防止茎叶腐烂,破坏水质。对于早期水草破坏严重的蟹池,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需适当移载水葫芦、水花生、雍菜等。
4、加强投喂 
七月份河蟹饵料开始以植物性为主,动物性为辅,不但要合理的投饵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饵原则,还要根据蟹的生长情况、残饵量、水环境、温度及气候的变化而改变,保证饵料的利用率,池中还须适量施肥,以繁殖天然饵料。如果河蟹池中青虾的密度大,还要增加人工饲料的投喂,人工饲料要选择营养全面、不变质、水中稳定性好的适口饲料。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和池水透明度,在7—8月进行一次补放,以确保河蟹活体饵料充足。
5、加强防治病害
七月份应控制用药次数,尤其是刺激性强的消毒药(如强氯精等),重点通过微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将池塘水质调控到最佳状态,使蟹池内有害细菌降低到最少,并辅以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等温和性杀菌药进行细菌性疾病的预防。针对寄生虫病,可使用0.8ppm60%硫酸锌进行杀灭。同时,还需定期内服维生素C、维生素E、大蒜素等,一般5~7天为一个过程,以增强河蟹体质,提高其免疫抗病能力。
6、加强防逃逸、防敌害
七月份是台风雷阵雨的突发多发季节,防止河蟹的逃跑,应落实到平时日常管理之中,勤检查防逃设施,勤检查进排水口,勤堵实池埂漏洞,是防止河蟹逃逸的最有效方法。
敌害侵袭河蟹的主要是在脱壳时造成伤亡,常见的有龙虾、水老鼠、水蛇、蛙类等,一经发现要及时清除,确保河蟹健康生长。

河蟹养殖营养方案的五个关键点



1.保肝
肝脏是河蟹重要的代谢器官,起到排毒解毒、造血载氧、分泌消化酶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功能,随着河蟹的脱壳生长,肝脏的负荷变大,易发生病变,导致体质、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细菌性疾病。所以平常预防时要定时内服“平肝宝+营养快线+酵母细胞壁多糖”或“肝利康+营养快线+酵母细胞壁多糖”。
2.助消化
河蟹是怕热不怕冷的变温动物,其体温常接近于养殖水温20~25℃,这个温度低于河蟹体内消化酶的适宜温35~40℃,所以内源酶不足;且河蟹胃大、消化道短,故贪吃最易消化不良。平时预防肠炎病害时要定时内服“消食健胃宝+营养快线+格力安”
3.补钙
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能力强。河蟹在蜕壳时,要把外壳上的钙离子吸收到体内(所以脱壳期的蟹壳看起来变黄等),等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时才能顺利脱壳。蜕壳后的“软蟹”要充分吸收水分,特别是水体的钙、磷等来促进它外壳的硬化。所以脱壳前一个礼拜要定时内服“AD钙+营养快线”补充能力和营养,增强活力。脱壳高峰期外泼”核糖核酸钙+解毒应激灵”促进硬壳、恢复。
4.促长,增膘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季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河蟹喂料“两头精中间粗”。后期投喂精饲料,长肥促膘,要喂足料。但是河蟹本身胃大肠短、贪吃,对高蛋白的饲料消化能力较差。夏季高温饵料又易变质。所以后期喂料要定时加促进脂肪,蛋白吸收的产品“脂壮宝”。
5.AD钙,营养粘合剂
一般养殖户喜欢直接投喂干饲料,但是干料投喂。始终会有少量的粉末,且适口性差,粉末散在水里既污染水质也浪费饲料,甚至会沉入塘底,败坏底质、水质,且干料易吸水,特别是水质较差的塘。河蟹摄食有可能带有细菌、病毒或是亚硝酸盐高等饵料后而引发的疾病。所以喂料时加少量干净清水拌料后再投喂,减少风险。最好在饲料中适当配合环保营养型粘合剂,将饲料包裹后投喂,既能起到诱食作用,还能增强营养消化,更能避免底部淤泥渗水污染饲料。AD钙为新一代乳化钙,不但富含高活性离子钙,维生素A、D等营养成分,补钙快、吸收率高、固壳迅速。还具有较好的粘性,且可以和水任意比例相溶,保持粘性的同时不会对水质和底质造成二次污染。也许是目前最好的粘合产品。

黄肥尾蝎养殖技术


名称:黄肥尾蝎/金坦克

学名:Androctonusaustralis

原产地:广泛分佈于北非洲的沙漠区及边沿地带。

体长:成体约4-5英吋

蝎子的生活习性

黄肥尾蝎性格凶恶,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张牙舞爪。于受到骚扰时,其行动会比平日更快捷和凶恶,而且毒性更足以致命,所以绝不建议新手或年幼的朋友饲养。

吃饱了的蝎子,会躲在幽暗角落,慢慢消化食物,或者清洁刚被弄污的钳子,甚至睡个觉。睡觉时,尾巴会侧在一旁,跟醒来时,把尾巴坚挺倒竖,恰恰相反。

饲养设备

一般最低饲养设备要求,是个有牢固盖子,高身而但通风的塑胶水族箱,基本大小约为蝎子身型四倍以上。

底材方面,对于此类原生活于乾燥地带的品种,可以使用爬虫砂或钙砂,底材至少该有3cm以上,但可以的话,最好可提供5-10cm以上的底材,和设置一个小花盘或树洞、石块,因为部分黄肥尾蝎除了穴居外,还会掘地栖息。

另外在饲养箱内,可不用设水碟,只要间中用喷壶向箱中喷些水就可以了。

温湿度

饲养黄肥尾蝎这类沙漠品种,对幅度过大的温度转变,会很易适应。因此日间牠们的适温在摄氏25-32度左右,晚上把温度维持在摄氏20度以上即可。在冬季低温的日子则可利用电毡加温,而香港的夏天则不需要任何保温设备,只要把饲养缸放在通风之地方。若牠们太长时间在温度过低(摄氏15度)下生活,除影响生长速度外,更会令其停止进食甚至死亡,冬天低温时候,饲主必定要为其提供保温。

湿度方面,饲养箱内最好维持在55-65%左右,而底材间中以喷水器喷湿,令其保持一定湿润,但饲养箱内,要提供一个乾燥而温暖的地方,供其栖息。

蝎子吃什么

主要吃昆虫活体,蟋蟀、麦皮虫都可投喂,成蝎甚至可投喂小型爬虫或rǔ鼠。黄肥尾蝎的食量一般,每星期喂饲一、两次即可,吃剩的残渣该尽快清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7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