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早春管理技术要抓住留个关键点


进入3月份以后,温度开始逐渐回升。当温度达到10℃以上,螃蟹就开始摄食。随着温度的逐渐上升,螃蟹摄食逐渐恢复,水草也开始快速生长,这个时候也是青苔快速大量的滋生时期,而此时螃蟹也面临着第一次蜕壳期(第一次生死考验期),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早春池塘管理非常重要。下面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早春河蟹池塘管理要点:
一、水草种植
1、伊乐藻
年前种植的伊乐藻如果没有生根发枝就要补种,这个时候可以加大每棵种植株数,但种植密度不要太大;建议分行种植,保持行间距5~6米,以利于通风透光和水体流动;全池水草覆盖率不超过80%;
2、轮叶黑藻
(1)选择晴天播种,塘底湿润无水,草种6-8斤/亩;(2)草种行宽3-5m,行距3-5m,南北走向;(3)草籽生根发芽(3-5天)后开始加水5-250px,后面视生长情况逐渐加水,保持草头在水面以下。
如果池塘水比较多,可以池塘消毒后带水种植。草籽用量6-8斤/亩,拌入一定量的泥土,搅拌均匀后布点种植,每棵草籽不宜过大,保持行间距在3-5米。
二、螺蛳放养
如果年前没有放养螺蛳,可以选择在开春以后补放一定量螺蛳,螺蛳放养有以下几个原则:
(1)螺蛳以当地产最好,肉质饱满,活力好;
(2)控制放养密度,前期亩放20xx2~3次,累积亩放养量在600-800斤左右;
三、饲料投喂
蟹苗下塘以后饲料投喂相对比较少,并且经过一个冬天不怎么摄食,苗种体质比较差;开春以后,随着温度上升,摄食量逐渐增加,一方面要恢复体质,另一方面要为第一次蜕壳准备营养,如果这个时候营养不充足,条件跟不上,那么第一次蜕壳很有可能出现蜕壳不遂等问题,影响苗种成活率。
(1)天气晴好或温度较高时,一定要坚持投喂,投饵率在2-3%之间;
(2)早期要投喂高蛋白饵料,尽量投喂蛋白含量高的河蟹膨化料(30%蛋白含量以上),利于消化和吸收,快速增强河蟹体质,为其第一次顺利蜕壳做好营养准备;
(3)在饲料中添加免疫抗应激成分(如海联科VC50)和微量元素,预防蜕壳不遂和软壳,提高蜕壳期间的成活率和膨胀系数以确保河蟹规格。
四、蜕壳期管理
3月中下旬扣蟹第一次蜕壳,那些病残弱蟹在第一次蜕壳期就会被淘汰掉,所以第一次蜕壳期河蟹损失最高。但第一次蜕壳期间管理得当,同样也可以提高蟹苗成活率。
(1)蜕壳前投喂高蛋白饲料,增强体质与营养;
(2)蜕壳期补充钙离子(如海联科硬壳宝),促进蟹苗的硬壳与防治蜕壳不遂;
(3)蜕壳期禁止使用刺激性药物或者耗氧产品;
五、青苔预防
早春时期河蟹池塘水瘦、水浅、光照强、温度适宜,为青苔的快速大量生长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如果任凭青苔生长不去制止,后果就是整个池塘都会被青苔布满,水草无法生长,河蟹无法生存。
预防青苔的最有效方法是早肥水,在青苔大量生长之前就把水肥起来。青苔的生长得到抑制之后,可以省去大量杀青苔的药物,同时减少药物对蟹苗的刺激影响。可能也有客户采用早期肥水的方式控制青苔,但是感觉水没有肥起来,反而将青苔肥起来了,那是因为早期肥水要选择肥效快的产品。建议晴天使用海联科3300+3302(3300一桶8-10亩;33022斤/亩),可以帮您解决低温肥水、控制青苔的问题!
六、水体杀菌消毒,疾病预防
3、4月份气温逐渐回升,水体中的各种有害菌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就像人容易在春季患流感一样,河蟹也很容易感染细菌性疾病造成大量死亡。使用海联科聚维酮碘溶液杀灭水体中的病菌,防止河蟹感染细菌性疾病,保证河蟹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中脱壳期的技术管理应抓住几个关键点



一、对河蟹脱壳的认知
河蟹脱壳受体内渗透压的刺激,当体内渗透压升高到一定水平后机会刺激脱壳激素分泌,旧壳的钙离子回收,并生成新的壳。脱壳十几或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但要经过12或24小时的硬化。河蟹的脱壳的下限温度为15℃,上限温度为30℃,最适为18~25℃。另河蟹脱壳需要一种物质甲壳素,河蟹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转化胆固醇的能力很差,甲壳素需要从食物中获取。
河蟹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同时脱壳期间需要营养积累充足,溶解氧高和水质清新,不然会引发大量的伤亡,为此脱壳期的管理对河蟹养殖而言至关重要。
二、河蟹生殖蜕壳前后管理工作要点
1、蜕壳前要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及比重,饵料要求优质、新鲜、充足,满足其生长需求的同时也避免蜕壳期残食软壳蟹。
2、蜕壳来临前,要及时泼洒或在饵料中添加“离子钙”和“低聚糖863”或“泼洒VC”,可以增加池塘中钙离子浓度,增强河蟹体质,有利于河蟹蜕壳同步化。
3、蜕壳期内,应保持水位、水质稳定。大量蜕壳时,不宜肥水;避免进行换水工作;禁止使用消毒剂、杀虫剂。
4、蜕壳期如遇到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应及时使用VC、免疫多糖及VE类的药物增强蜕壳期河蟹体质,减小应激反应造成的危害。
5、蜕壳后,由于其体质较弱,活力不强,不能进行换水和消毒工作。需要减少投喂量,并在饵料中添加含有离子钙和VC的药物。
6、巡塘发现大量硬壳蟹活动后,可以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加大投饵量,强化营养补充,做好上市前的育肥工作。
三、脱壳不遂症的防治措施
症状:在池水四周或水草上常可以发现患此病的河蟹,病蟹甲壳后缘与腹部交界处有较大裂缝,有的不能脱壳,有的脱壳后不久死亡。
病因:河蟹脱壳时生化生理变化比较复杂,因此影响河蟹脱壳的因素很多。水质恶化、营养缺乏或失调、蟹体弱或受伤较重、其他疾病都会导致脱壳不遂。
处理方法:改善营养,补充矿物质,促进营养均衡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方法。
1、找出病因,对症下药。
2、平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或营养快线及生物活性钙补,补充矿物质和脱壳激素。
3、全池泼洒钙加加,提高水体矿物质的含量。平时每15天需使用至少一次钙加加。
4、在脱壳高峰期前使用1-2次底生氧,改善底层养殖环境,增加底层溶解氧,减少底层有害物质含量。
四、软壳蟹及死亡的原因及应对
1、软壳病:
症状:河蟹脱壳后,长时间甲壳不变硬(超过33个小时),用手捏,通体柔软。病蟹不食不动,易受敌害侵袭。
病因:投喂饲料营养不均衡,缺钙等所引起。
防治方法:脱壳前期使用“生物活性钙补”,高峰期使用“钙加加”。
2、脱壳期死亡的防治措施
病因:水质可能有问题,水体中或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或水体的溶解氧可能不足,软壳蟹对溶解氧的要求是正常生长状态的2-3倍;体质太差,免疫低下;脱壳期不当使用药物等都可能引起脱壳期的死亡。
分析死亡原因后,若是水质及溶氧问题应当及时换水,解毒,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与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数值水平;体质原因应在水体中泼洒VC及免疫增强剂,补充磷、钙含量,促进河蟹快速钙化。因操作不当同水质处理方案。发现死亡后,要捞出死蟹,建议使用“菌克27”+“低聚糖863”泼洒,防止后继细菌滋生引发更多的疾病。

抓住后期三大关键点,河蟹才能黄满膏肥博高价



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鲜美的大闸蟹也即将上市!不少养殖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自家的螃蟹究竟大不大,好不好吃。先别急,投喂冰鲜鱼为主的固城湖大闸蟹虽然膏黄饱满、肉质甜嫩,驰名中外。可最近几年随着水质环境变差,不同的塘口在养殖后期很容易因为育肥、调水等工作而逐渐拉开差距。
螃蟹看上去已经成熟,蟹脚却迟迟“不硬”,达不到售卖的要求。有些螃蟹虽然“尺寸”较大,但有的“肥”,有的“瘦”,品质差异很大。还有部分水质差的池塘,螃蟹体表发黑、发脏、腥味重,甚至还会滋长许多纤毛虫,给上市后的销售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养蟹后期,气温开始下降,多数损伤也会减少,很多养蟹师傅就会认为大小已经定型,多余的工作都是徒劳。殊不知,如果能让螃蟹发育快一些,水质环境好一点,不仅在收益上能够上一个台阶,更能够大大降低养蟹的成本和风险,避免看不见的损失。
一、避免缺氧,确保正常生长
9月的“秋老虎”早晚温差加大,易造成水体“急性缺氧”,如去年9月2日昼夜温差突然加大导致的水体缺氧。缺氧不仅会造成伤亡量加大,更是直接影响正在蜕壳以及蜕壳后需要大量进食育肥的河蟹,所以我们要及时关注池塘的“溶解氧”。一般池塘出现如下情况容易出现大缺氧:
1、坂田水浅(低于60cm)一方面水浅、水温高导致水体溶氧低;另一方面水浅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傍晚容易出现水温高于气温现象,造成水体有机物发酵导致耗氧严重。建议加深水位或遮荫来降低水温,减少温度变化。
2、草多但活力差的池塘健康的水草在养殖中可以产氧并净化水质,如果水草浮于水面、根部发黑,这样不但不能产氧,反而耗氧更严重。建议及时拉掉要腐烂的水草并补充水草生长所需的营养,如“活力碳”。
3、蓝藻多且经常杀藻的池塘蓝藻多的池塘本身就耗氧严重,如果一味的选择杀藻,更容易因倒藻加重缺氧,影响河蟹发育甚至发病死亡。此时应以增氧补菌为主,控制蓝藻繁殖,保障水体稳定;或投放浮性水生植物,如“浮萍”,既能抑制蓝藻又能净化水质。
4、没草的池塘没草的池塘在增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水体不稳定,藻类容易死亡造成缺氧,并且河蟹缺少附着和躲避场所。此时建议多开增氧机,没增氧机的及时安装或利用水泵打循环水,移种水花生或其它可供河蟹附着的水生植物或工具。
二、补充营养,促进吃料发育
河蟹蜕壳后还需要经过大约两周以上的时间才能成熟,这个阶段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来促进性腺(膏、黄)的发育。蜕壳是间歇性地生长(平时积累,蜕壳才长),而性腺发育是个持续生长的过程,每天都会变化一些。在投喂冰鲜鱼(蛋白质)的同时,适当添加一些“冰鲜宝”(维生素等),可以促进吃料,加快性腺发育。“冰鲜宝”中的维生素、核黄素、大蒜粉等还能起到解肝毒、除腥、改善肉质的作用。同时增加玉米的投喂量,提高(膏、黄)的色度,并且促进河蟹肥度和“压黄”。
三、预防河蟹黑底板和腥臭味
近几年河蟹上市时经常出现黑底板和腥臭味,影响销售价格和品质,损害了大闸蟹的品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池塘有水草和青苔腐烂导致;另一方面底质差,淤泥厚,河蟹成熟后大量活动返底引起水脏水臭导致。
建议:
1、及时拉掉活力不好的水草;
2、水源环境尚可的情况,加大换水力度;
3、继续保持常改底的习惯,减少底臭,不能因为降温而放松管理。
4、常用“碧水安”除水臭,保障大闸蟹的美味。

池塘养殖河蟹秋季管理要抓好四个关键词



闷热潮湿的夏季已经过大半,接下来会迎来秋高气爽的秋季,秋季是池塘养蟹最重要的时节,需做到以下四点:
一、投足饵料
秋季是螃蟹生长最快的阶段。此期饵料的配备要求做到精、粗结合,动、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并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可利用的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螺蛳及蚌肉、鱼粉、蚕蛹等,投喂量占投饵总量70%以上;可利用的植物性饵料有豆饼、大豆、麦类、瓜果等;也可投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的河蟹全价颗粒饵料。各种动、植物性饵料都应切成片或块,投放到有水草的浅水区,日投饵量为存塘蟹量的5%左右,每天投饵2次,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总投饵量的70%。对吃不完的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
二、改善水质
秋季,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水深在1.5米以上。此期应每7~10天换水1次,并保持水位稳定,以减少螃蟹逃逸和洞蟹的形成。每10天每亩池水施用生石灰15公斤,以增加水体钙质,满足螃蟹由黄壳蟹转化为绿壳蟹对钙质的需求。蟹池内也应移栽一定量的水草,有利于净化水质,又可作为螃蟹的植物饵料。
三、严防逃逸
“秋分”后池塘螃蟹活动较为频繁,因此每天夜间及清晨要有专人巡塘,同时对已破损的防逃设施要及时修补。
四、注意防病
螃蟹的主要病害有纤毛虫病、黑鳃病、脱壳不遂病等。防治措施是:每7~10天,全池泼洒0.5mg/L强氯精液消毒水体;平时可在给河蟹喂料时添加脱壳素等,防止蟹病的发生。当发生纤毛虫病时,可每亩每米水深泼洒1公斤蟹安。一旦发现死蟹,要立即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并深埋死蟹,以防疾病蔓延。另外,如发现养蟹池中出现老鼠、蛇等敌害,应及时清除。

河蟹土池暂养管理要把握五个方面关键点



河蟹销售季节,养殖户常常把河蟹从大面积的养殖池收集到小面积的池中进行暂养,这样做的既可以方便起捕、批量上市,也利于短期育肥、提高河蟹品质。
1、暂养池选择:暂养池临近养殖塘口,交通便利,水源清新充沛。每个池面积控制在3~10亩,浅水区与深水区面积比为2︰1,水草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1/3,四周建有防逃设施。放蟹前20天要进行消毒,消灭敌害生物。
2、成蟹分养:暂养的河蟹要附肢齐全、体质健壮、无伤无病,常常按雌雄、规格分池暂养,生产上把100克/只以下、100~150克/只、150~200克/只、200克/只等规格的河蟹分开暂养。暂养量要根据养殖水平和生产实际而定,一般控制在每亩300千克左右为宜,暂养时间2个月左右。
3、饵料投喂:饵料可以选择小杂鱼、螺肉、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以及山芋、南瓜等植物性饵料,严禁使用腐败变质的饵料。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要经常检查河蟹摄食情况,及时增减饲料。
4、水质调控:水位保持在1.2~1.5米,酸碱度7.0~8.0,透明度在30~40厘米。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10~30厘米,暂养期内泼洒生石灰1~2次或改水改底制剂。
5、加强巡塘:每天坚持巡塘,注意观察池塘水质、河蟹活动、防逃设施状态等情况,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和病死蟹。

河蟹池塘,早期肥水是关键



近年来,肥水已经成为河蟹池塘早期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肥水产品五花八门,养殖户不能正确选择肥水产品,肥水方法各异,造成一系列池塘问题:水过肥,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气泡病等等。本文针对河蟹池塘早期如何肥水,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1、早期肥水的必要性
(1)能够培养藻类,不仅促进混养青虾的生长,还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成活率。
(2)能够控制青苔滋生,防止青苔出现而阻碍水草生长、缠绕蟹苗。
(3)能够避免3月份气温回升后水草“疯长”,给水草管理带来麻烦。
早期温度低,水难肥,但是不等于肥不起来!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肥水产品,采用正确的肥水方法,水一定能肥起来。因为池塘中的藻类有一些是耐低温的,如一些裸藻、隐藻等。早期肥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a.肥量一定要足,而且要注意肥水频次;
b.连续的晴天容易肥水;
c.使用全价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
d.肥水前,如果是新塘或水清,适当引进“老水”再肥水;
e.使用杀虫、杀藻类药物后,一定要先使用“碧水安”解毒后再肥水。
2、肥水产品的选择
河蟹池塘使用的肥水产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无机肥与有机肥。
无机肥一般以化肥为主,如复合肥、尿素、碳胺、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这类产品肥水迅速,但肥效时间短,而且肥水后的藻类大多以小型藻类为主,容易发生气泡病。
有机肥又可分为颗粒性有机肥和可溶性有机肥。
颗粒性有机肥包括普通农家肥(鸡粪、猪粪等)、菜饼、茶籽饼、发酵的农家肥(大包装商品肥属于此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
a.肥效时间长,但水色难看,容易过肥影响早期水草生长;
b.利用率低,大量残渣沉到池底,造成底脏、底臭,易滋生纤毛虫、底栖藻类、枝角类等。
可溶性有机肥包括氨基酸肥、肥水膏。
单纯的氨基酸肥营养不够全面,而且干物质含量低,不能满足早期河蟹池塘所需营养,可以中后期使用。
肥水膏这类产品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较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利洋公司的“肥水肽”,经过高温发酵,无残渣,具有高碳、低氮、低磷、可溶、活性、营养全面等优点,非常适合早期河蟹池塘使用。
提示:为什么要低氮、低磷?因为池塘中真正缺乏的是碳源,因为老塘、饲料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如果氮、磷使用过量,中期蓝藻会大量繁殖,后期亚硝酸盐容易偏高。
3、肥水时的注意点
(1)肥水前应镜检水样,辨别池塘中藻类的种类、数量以及好坏,帮助正确肥水。
(2)水色突然变淡、变清时要及时补肥,否则时间久了肥水难度增大。
(3)水位过浅会影响肥水效果,建议早期平均水位60-80cm为宜。
4、水过肥对水草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肥水产品时一定要选择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因为这种肥料具有无残渣、全溶、高碳、营养全面等优点。不用担心水过肥,而且肥料也为水草生长提供营养,促进藻类和水草均衡生长。
提示:如果自身池塘由于水草腐烂、底脏引起的水浓、水脏,建议肥水的同时配合使用耐低温芽孢杆菌,如“三环活力源(肥水型)”。
5、枝角类对肥水的影响
枝角类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每到3月份气温回升后就会开始繁殖,繁殖量取决于池塘中适口的饵料(如藻类、有机碎屑等)。当枝角类大量繁殖后肥水难度就会增大,所以我们应在此之前,定期使用可溶性有机肥肥水,先培养藻类,使得藻类和枝角类达到生态平衡,避免枝角类过度繁殖,出现水白、水浑现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3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