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倒池技术

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项常用技术,即将一个池中的幼体移人另一个池中,使得水质和底质得到根本的改善。河蟹育苗由于育苗时间长,开食早,投喂量大,池水极易污染变质。又由于幼体每期变态历时较长,自净能力弱,幼体也容易生病。因此,及时把握倒池机会,合理运用倒池技术,是消除不良影响,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质量的关键。
1.如何掌握倒池时机
倒池虽然是一项较有效的技术,但倒池过程中幼体会有损失,且倒池的工作量较大,不宜过于频繁。但如果在必须倒池时不进行这项工作,则会造成整池覆没,损失更大。因此,及时判断和掌握倒池时机是关键。归纳起来,在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倒池。
1.1 当蚤状幼体发育至Ⅴ期时
由于Ⅴ期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过程中,体形变化大,蜕变时间长,游泳能力几乎丧失,幼体极易下沉。而此时池底污物堆积较多,形成有害底层,通常导致幼体大量死亡。因此,当蚤状幼体基本变态为Ⅴ期的第二天晚上进行倒池工作,此时幼体相对“老”一点,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1.2 当发生聚缩虫病时
聚缩虫病严重时用孔雀石绿等药物加以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孔雀石绿是一种染料,对细胞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很强。因此,用药后水体中的徽生物,特别是单细胞生物被大量杀灭,尤其是池底的菌膜常被破坏,大量有害物质放散,而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不稳,极易导致水质恶化。一般在用药的第二天,水就迅速变清,水质难以控制,常规换水往往不能见效,此时易造成幼体大量死亡。因此,在孔雀石绿等染料类药物用药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
1.3 当出现“泛池”时
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水质突然变坏时,常会发生“泛池”现象。因此,每隔二个小时:要对各个池口检查一遍,如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锰酸钾(或其它氧化剂、增氧剂)缓解一下,一方面立即着手倒池。
1.4 当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
在河蟹育苗中,有时会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取样检查经常发现死苗个体,可以在诊断出原因前立刻进行倒池来实施“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此项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
1.5 当出现缺氧状态时
虽然河蟹育苗是在不断充气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仍会经常发生缺氧情况,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会在4毫克/升以下,这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从表征上看,池水水质变得混浊暗淡,缺少亮质和生机;取样观察,幼体缺乏活力。此时,通常换水难以彻底改观,宜尽快倒池。
1.6 当密度过大时
河蟹育苗幼体密度过大时,变态时间会延长,变态率减低或不同步,导致单位水体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绝收。因此,当河蟹幼体发育至蚤Ⅲ时密度仍在40万尾/米3以上,至蚤Ⅴ时密度达25万尾/米3以上,应结合倒池进行分池,控制蚤Ⅳ密度在20万尾/米3左右,蚤Ⅴ密度l0—15万尾/米3为宜。
2.如何倒池
倒池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灯诱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阶段就应该考虑以后的倒池尽可能在相邻两池间进行。育苗池最好一室两排,利用预热水池作周转池,每五池左右设一周转池,或从中间向两边作两分法倒池,或作循环周转式倒池,并利用几个高密度池在蚤Ⅴ阶段将所有池子布满。这样运作有助于减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
2.1 灯诱法
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倒池正常安排在Ⅲ.Ⅳ.Ⅴ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齐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2 溢水法
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l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开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人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检查溢出水中是否漏苗),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2.3 放水法
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二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
3.倒池后的管理
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以实际池水水体计),同时施用2ppm的土霉素(或其它抗菌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相关阅读

如何控制螃蟹池的水质?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

螃蟹水泥池培育模式分析


蟹苗规格
中、晚蟹苗
养成蟹种
仔蟹
培育方式
水泥池培育
培育特点
4月1日之后的蟹苗称为中、晚蟹苗,中、晚蟹苗培育仔蟹一般在露天进行,要求水温20-26℃,晴天,放苗时间在早上或傍晚,池面栽水草应占面积的1/2左右。如放苗后5天内有暴风雨,应在池面水草多的地方放些芦席、草帘等遮盖物。水泥池培育仔蟹,具有密度大,占地面积小,操作和捕捞方便等优点,但造价高昂,管理要求精细。
清塘施肥 
水泥池在培育前1-2天,用20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待余氯消失后再用密眼网布过滤注入清洁的淡水。
结构建设
水泥地一般为长方形,要安设进、排水系统,出水口处要有网罩。并安装纳苗管,池顶要有遮阳物,池底进水处要稍高于排水处,呈一定的坡度,池底要铺3-5厘米厚的沙土,面积20平方米左右,水深因发育阶段而异。蟹苗阶段要求水深1米左右,Ⅰ-Ⅲ期幼蟹要求水深15-30厘米,如果水太深,因水压大,刚蜕壳仔蟹在水底易窒息死亡。如水温低,池内水草多,可适当加深。池内要放占总水面一半的水草等作为附着物。另外培育池内还要安装罗茨鼓风机用以增氧。
投放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蟹苗1000-1200只。因仔蟹喜居阴暗处,白天活动极少,傍晚外出觅食,所以池内光照强度不得超过2000勒克斯。
分级培育
蟹苗颓壳2-5次后变为仔蟹,个体由160000只/千克变为4000只/千克以上,体重增加了近40倍左右。因此,要及时分池,否则,将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发育。
饵料投喂
豆饼、花生饼、麦麸、豆渣、鱼糜等可投喂,同时还要喂些青饲料,如嫩菜叶等,培育早期还可适量投些红虫、剑水蚤、豆浆、蛋黄等饵料。每天投喂三次,上午8-9时投喂一次,饵量占30%,下午4时和7时各投一次,饵量占70%,每天投饵量由多到少,投苗后7天内投其体重的150%-200%,以后每天下降20%-30%,直至下降到5%-10%为止,投喂方法是把饵料均匀地投在池内或水草上,并经常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投的饵料被吃光,可再增加投饵量,如吃不完,则应减少投料量。
水质管理
水泥池培育仔蟹是高密度小水体环境,由于残饵和排泄物增加,极易造成水质恶化而使蟹苗死亡。因此,不断的换水排污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一项关键措施,换水的方法,主要是靠不断交换的微流来保持水质清新,每隔5小时左右换一次池水,排污方法有二:一是应用虹吸法,即把虹吸管一端插入池底,另一端放在池内排污小网箱内,池内一端慢慢移动,使池底污物及其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排出池外,被排在箱内的少数仔蟹,随即拣出放回原池;二是在接近水泥池尾端挖一个面积0.6平方米、深10-15厘米的水池,上盖筛绢,下设排污管排污。水质管理还应使水含盐量由少到无,成为纯淡水,同时注意换水过程中温差的变化,要求温差不能超过2-3℃,绝对不能使用井水直接灌入仔蟹培育池。
病害防治
要防重于治,在蟹苗投放前就应对池、沟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检查放进的水是否符合蟹用标准,进水要用20目筛绢过滤。蟹苗投放后,每两天洒0.5毫克/升土霉素或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也可每三天每亩用5千克生石灰化成乳全池泼洒,还可每隔五天在饵料里拌土霉素投喂(10克/千克饲料),如果蟹苗或幼蟹发病,应针对病种病情施治。对鼠、鱼、蛙类等敌害要及时捕灭。
日常管理
防逃、防敌、防暴风雨和高温,池墙顶加防逃盖板,如硬塑膜、玻璃等盖板;水泥地内壁不要弄湿,在防逃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敌害生物窜入池内危害仔蟹;对已窜入的要及时捕杀。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如有暴风雨、高温,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螃蟹池放养草鱼控制水草疯长



俗话说:蟹多少,看水草。这说明水草的种植与保护对于养蟹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蟹池中水草也不能过多,近日部分养蟹户来电反映去年养蟹中后期蟹池中水草过多,导致水质恶化,人工割除时又极易造成躲藏在水草中的软壳蟹、顶壳蟹死亡,且费工费时,河蟹捕捞也极不方便。他们问有没有好的措施可以控制河蟹养殖中后期水草过多的情况。
造成河蟹养殖中后期蟹池中水草过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养蟹户担心水草长不起来,盲目加大水草种植量;二是养蟹户过分爱护水草,本来河蟹可以吃掉过多水草,但养蟹户护草心切,加投大量的精饲料、冰鲜鱼,导致水草疯长。
防止蟹池中水草过多,一是适量种草,二是水草生长旺盛季节,少投精饲料,让河蟹吃掉部分水草,三是养殖前期发现水草疯长要及时刈割。如果河蟹养殖中后期蟹池中出现水草过多的情况,为了保护一些即将脱壳的顶壳蟹和刚脱壳的软壳蟹,不宜采用人工刈割的方法,可以采用生物方法控制。在这方面,安徽省当涂县大陇乡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xx,安徽省当涂县大陇乡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一口45亩的蟹池中进行了放养草鱼种控制水草疯长的试验。该蟹池到7月下旬水草覆盖率达90%以上。8月5日,水产技术人员在该池中放养草鱼种30公斤,规格60-80尾/公斤,同时搭配放养鲢鳙鱼夏花20公斤。
8月20日检查,蟹池水草覆盖率降到80%,9月6日检查,蟹池水草覆盖率降到70%,至10月30日时,蟹池水草覆盖率只有30%。而同时采用人工捞除水草的一口面积相同的蟹池,至10月30日水草覆盖率仍在60%以上,给河蟹捕捞带来不便,回捕率很低。当然,在该技术推广过程中,也有一个养蟹户失败了,主要是由于除草性急,放养的草鱼种规格偏大,数量偏多,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一塘水草被草鱼吃光,养蟹塘变成养鱼塘,结果得不偿失。
水草过多的养蟹池塘放养部分草鱼种,不仅可以控制水草疯长,而且还可收获部分商品鱼;同时放养部分鲢鳙鱼夏花滤食浮游生物,可净化水质。需要注意的是,放养草鱼的时间、苗种规格、数量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草吃光。

螃蟹蟹苗出池与运输


一、蟹苗出池前的淡化
当池内第Ⅴ期溞状幼体80%变态成为大眼幼体时,成为大眼幼体1日龄,等到3~4日龄时,就对育苗池的水体进行淡化,每日降低盐度0.005~0.01,使最终池水盐度降到0.005以下,以使蟹苗适应淡水生活。淡化时,将原池的海水排掉部分,再注入淡水,用海水比重计换算成盐度,依次逐日淡化。随着大眼幼体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力也增强。一般5~6日龄的大眼幼体,在淡水中能很好地生存。
淡化的目的,在于使蟹苗从海水的环境转向淡水环境的生活,逐渐调节体内渗透压与外界的平衡,使之过渡到淡水中生活。当淡化池水时,同时逐步降低池水温度,室内水泥培育池每日降1~2℃,直至与外界水温一致为止,这样还有利于运输。
人工繁殖的河蟹苗,必须经过淡化后,方能出售与放养。没有经过淡化的蟹苗,如马上放入淡水池,由于环境盐度的突变,体内渗透压与外界失去平衡,很快会造成蟹苗部分或大量死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暂养锻炼
大眼幼体(蟹苗)出池前,在原池还要进行暂养锻炼,目的使出池蟹苗更“老炼”,不仅能游泳,而且还能爬行,提高蟹苗的成活率。蟹苗准备放养到淡水水域去之前,尚须经过暂养锻炼阶段。刚完成蜕皮变态的大眼幼体,由海水环境一下子进入淡水,半小时即麻醉,其后死亡。但随着其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力明显增强。1~2日龄的大眼幼体从0.028盐度海水环境进入淡水池,24小时后的成活率只有10%~30%。但3~4日龄的大眼幼体进入淡水后,24小时的成活率可达60%~80%以上。5~6日龄的大眼幼体(每千克14万~20万只的个体),进入淡水后成活率达95%以上。
因此,为了提高大眼幼体(蟹苗)的放养成活率,出池蟹苗一定要经过暂养和池水渐渐淡化的过程。
三、蟹苗出池
第Ⅴ期溞状幼体蜕皮1次,即成为大眼幼体(蟹苗),这时着手淡化池水,并逐渐降低水温。当池中80%左右的溞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时,即为出池的最好时机,当大眼幼体变为幼蟹时,就不易起捕。
培育池中的蟹苗,采用捞海网或聚乙烯网布制成的目大2毫米大拉网,捕法有以下几种:
①白天用捞海网捞取,利用蟹苗喜集群,喜岸边的习性,在土池选择上风一角,用捞海网不断搅动池水,造成一定方向的水流,可以捕到大量蟹苗。
②晚上灯光诱捕,利用蟹苗喜光的习性,用100~200瓦电灯光(加罩),用捞海网在光区抄捞。
③大拉网捕苗,它与鱼苗发塘中捕捞“夏花”一样进行捞取,起捕率可达90%以上。
④水泥培育池,可在排水孔放水出苗,用集苗箱收集。留下的在晚上用灯光法诱捕干净。
四、蟹苗质量好坏的鉴别
(1)看色泽:好的蟹苗体色呈淡黄色,差的为乳白色,体色发黑表明蟹苗已老化。
(2)看个体大小:好的蟹苗个体大,规格整齐,每千克14万~20万只。差的蟹苗个体较小,一般每千克在24万~28万只。
(3)看活动状况:好的蟹苗活动力强,反应灵敏,用手捏成团,松手后马上散开,垂直放入水中,立即朝旁边游去,离水后迅速爬行,反之则为质差苗。
五、人工繁殖蟹苗的运输
人工繁殖的蟹苗,均来自沿海自然海水的育苗场(厂)和内陆人工配置的海水育苗场。一般在4月下旬5月初至6月上旬(分两批育苗),人工繁殖的蟹苗,是在人为管理的育苗池中育成,并没有经过大自然的考验,因此必须在育苗池经过3天左右的暂养锻炼和淡化处理后才能运输。
人工繁殖蟹苗短距离运输,用蟹苗箱(图43)装运,每箱可装0.5~1千克。长距离运输采用尼龙袋充氧法比较理想,用10千克容量的尼龙袋,袋中装1/5量的淡水,内放1ppm土霉素,再放些水草,盛0.1~0.15千克的蟹苗,充氧后将袋口扎紧,不能漏水、漏气。如中间夹放冰袋降温更好,将尼龙袋放入纸板箱内,用包装带捆扎牢,采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运输均可。

如何控制螃蟹成蟹池的水质?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

螃蟹养殖技术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二、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xx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

网箱养殖螃蟹技术



(一)地点选择
网箱设置地点,应选在避风向阳,水质清新,风浪不大,比较安静,没有污染,水体交换量适中,微流水处为好,周围开阔,没有水老鼠的地点。
(二)网箱材料及管理
网箱材料多用聚乙烯或尼龙网片制成。网目大小根据幼蟹个体大小来决
定,以不逃蟹为原则,每个网箱面积以30㎡为宜。上面有盖网封死,在网箱顶部和底部各留2个可供开关的口子,并用尼龙拉链缝上,以便开关,投喂检查。网箱底部留的口子,平时关死,等网箱底部附生大量藻类或吸附污泥较多时,可打开及时清除、刷洗附在网箱上的藻类污物,以保证水体的正常交换。同时,还可将网箱翻转箱底朝上,重新固定好网箱,把原上盖关死,开启底部拉线投喂饵料,确保网箱网目畅通。为了防止附生藻类的大量繁生,还可以在网箱内养10尾鲴鱼,5尾~10尾罗非鱼,以清除网箱内附生藻类等。人工洗刷网箱时操作要小心,防止损伤河蟹附肢。
(三)网箱设置
在设置网箱时,四角用四根毛竹插入泥中,网箱四角用绳索固定在毛竹上。四角用石块作沉子用绳索拴好,沉入水底。调整绳索的长短,使网箱固定在一定深度的水中,可以升降,调节深浅,以防被风浪水流将网箱冲走,确保网箱养蟹安全可靠。网箱放置深度,根据季节、天气、水温而定。春秋季,可放到水深30cm~50cm以下,7、8、9三个月气温高,水温也高,网箱可放在60cm~80cm以下,网箱上面要放新鲜水草,增加遮荫面积,供河蟹歇凉。
(四)放养密度
网箱养蟹要求规格整齐,蟹体健壮,附肢齐全。放养密度根据水质、饵
料、管理情况而定,管理好、水质活、饵料足、质量优可以多放,反之,则少放。幼蟹规格以150只/kg~20xx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适量。下半年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为辅,促进肥育生长。
加强检查管理,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网箱损坏及时修补,防止逃蟹。有
死蟹的应及时拣出,以免影响水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7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