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池放养草鱼控制水草疯长


俗话说:蟹多少,看水草。这说明水草的种植与保护对于养蟹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蟹池中水草也不能过多,近日部分养蟹户来电反映去年养蟹中后期蟹池中水草过多,导致水质恶化,人工割除时又极易造成躲藏在水草中的软壳蟹、顶壳蟹死亡,且费工费时,河蟹捕捞也极不方便。他们问有没有好的措施可以控制河蟹养殖中后期水草过多的情况。
造成河蟹养殖中后期蟹池中水草过多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养蟹户担心水草长不起来,盲目加大水草种植量;二是养蟹户过分爱护水草,本来河蟹可以吃掉过多水草,但养蟹户护草心切,加投大量的精饲料、冰鲜鱼,导致水草疯长。
防止蟹池中水草过多,一是适量种草,二是水草生长旺盛季节,少投精饲料,让河蟹吃掉部分水草,三是养殖前期发现水草疯长要及时刈割。如果河蟹养殖中后期蟹池中出现水草过多的情况,为了保护一些即将脱壳的顶壳蟹和刚脱壳的软壳蟹,不宜采用人工刈割的方法,可以采用生物方法控制。在这方面,安徽省当涂县大陇乡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xx,安徽省当涂县大陇乡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一口45亩的蟹池中进行了放养草鱼种控制水草疯长的试验。该蟹池到7月下旬水草覆盖率达90%以上。8月5日,水产技术人员在该池中放养草鱼种30公斤,规格60-80尾/公斤,同时搭配放养鲢鳙鱼夏花20公斤。
8月20日检查,蟹池水草覆盖率降到80%,9月6日检查,蟹池水草覆盖率降到70%,至10月30日时,蟹池水草覆盖率只有30%。而同时采用人工捞除水草的一口面积相同的蟹池,至10月30日水草覆盖率仍在60%以上,给河蟹捕捞带来不便,回捕率很低。当然,在该技术推广过程中,也有一个养蟹户失败了,主要是由于除草性急,放养的草鱼种规格偏大,数量偏多,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一塘水草被草鱼吃光,养蟹塘变成养鱼塘,结果得不偿失。
水草过多的养蟹池塘放养部分草鱼种,不仅可以控制水草疯长,而且还可收获部分商品鱼;同时放养部分鲢鳙鱼夏花滤食浮游生物,可净化水质。需要注意的是,放养草鱼的时间、苗种规格、数量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草吃光。

相关推荐

如何控制螃蟹成蟹池的水质?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

蟹池水草“疯长”应对措施



高温季节,如果蟹池中水草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出现“疯长”、腐烂现象,会导致水质变坏,水中严重缺氧,给河蟹造成危害。对水草“疯长”的蟹池,大闸蟹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人工清除随时将漂浮的水草及腐烂的水草捞出。池中生长过多的水草可以用刀具割除,捞出,割除量控制在水草总量的1/3以下。也可在蟹池中间割出一些草路,让河蟹有自由活动的通道。
缓慢加深池水发现池中水草生长过快,应加深池水让草头没入水面30厘米以下,以抑制其生长。加水时,应缓慢加入,不能一次加得过多,让水草有个适应的过程,否则会发生死草,适得其反。
使用增氧药物水草过多的池塘,在天气闷热、气压过低、一时难以割草的情况下,不要临时割草和加换新水,以免搅动池底,让污物泛起。正确的方法是先施入一些增氧药物,以补充水体溶解氧的不足,待天气和气压状况好转后,再割草和加换新水。
调节水质水草“疯长”的池塘,烂草及污物一般较多,若在大雨过后及人工割除的情况下,短期内水质都会不好,这时应施入水质改良剂、富碘、生石灰等净化水质,以便澄清水体,杀灭病菌。

水体写“井”字应对大闸蟹池塘水草疯长



池塘螃蟹的养殖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性的技术措施。蟹池里“疯长”的水草处理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在管理上疏忽不得。
1、夏秋季节,水草茂盛
入夏以后,气温不断升高,蟹池内的水草步入旺长旺发期。这段时期要贯穿夏秋两个季节。水草本身就是培植螃蟹水体的“青饲料”,既可供螃蟹食用,又可成为蟹们日照高温时的“避暑港湾”,还是一些“弱势群体”栖息庇护的“安乐窝”。
2、过多过密,物极必反
蟹池水草生长速度与规模过快、过大,俗称“疯长”,对于夏秋季节里螃蟹成长是一把“双刃剑”。高密度、大范围、浅水体的水草疯长,会给正在生长旺期的螃蟹造成严重危害。原因,一是造成挤压蟹池可动水体,压缩了螃蟹的活动空间,不利于螃蟹的正常觅食等活动;二是水草群体过分庞大,消耗蟹池水体内的氧气,与螃蟹“争氧气”、“争营养”;三是水草在不断生长中时刻产生腐败肢体,在消耗水体有氧成分的同时,分离与新生大量的富营养,腐蚀污染水体,给蟹池造成缺氧。同时,由于水草茂密,遮盖严实,一旦出现死亡蟹群,不易察觉,给养殖户造成隐性伤害。
3、控制疯长,“笨”法可取
人工调控水草疯长,最好也是最“笨”的办法,就是直接在蟹池水体“书写”一个个“井”字。在蟹池水体人工割除部分水草,按池塘面积大小与蟹苗投放密度,合理摆布规划几个“井”字架构,足够供氧就可以了。在操作初期,被割除成“井”的水体水草往往还会出现再一轮重复快速生长期,出现所谓的“割得快长得快”的“抢生”现象。遇上这种情况,可以移动“井字架”,换地方割除衰老水草,保存新鲜水草群体;也可以在原“井”字沟上反复割除,不让水草在此范围内再次疯长。在原“井”字沟割除新一轮生长的水草,工作量小,操作简单,有利于螃蟹少受干扰,稳定生长。
4、以“水”控草,双管齐下
除了“书写”蟹池“井”控制水草疯长外,还可以采用药物与兑水方法,调节水质。在气压过低、一时难以割除水草时,使用一些增氧药物,应对缺氧。观测水草生长情况,在形成疯长前或疯长初期,采用缓慢加深蟹池蓄水的办法,实行“以水控草”的生态办法,调节蟹池水草的自然生长。

螃蟹倒池技术


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项常用技术,即将一个池中的幼体移人另一个池中,使得水质和底质得到根本的改善。河蟹育苗由于育苗时间长,开食早,投喂量大,池水极易污染变质。又由于幼体每期变态历时较长,自净能力弱,幼体也容易生病。因此,及时把握倒池机会,合理运用倒池技术,是消除不良影响,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质量的关键。
1.如何掌握倒池时机
倒池虽然是一项较有效的技术,但倒池过程中幼体会有损失,且倒池的工作量较大,不宜过于频繁。但如果在必须倒池时不进行这项工作,则会造成整池覆没,损失更大。因此,及时判断和掌握倒池时机是关键。归纳起来,在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倒池。
1.1 当蚤状幼体发育至Ⅴ期时
由于Ⅴ期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过程中,体形变化大,蜕变时间长,游泳能力几乎丧失,幼体极易下沉。而此时池底污物堆积较多,形成有害底层,通常导致幼体大量死亡。因此,当蚤状幼体基本变态为Ⅴ期的第二天晚上进行倒池工作,此时幼体相对“老”一点,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1.2 当发生聚缩虫病时
聚缩虫病严重时用孔雀石绿等药物加以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孔雀石绿是一种染料,对细胞的穿透力和杀伤力很强。因此,用药后水体中的徽生物,特别是单细胞生物被大量杀灭,尤其是池底的菌膜常被破坏,大量有害物质放散,而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不稳,极易导致水质恶化。一般在用药的第二天,水就迅速变清,水质难以控制,常规换水往往不能见效,此时易造成幼体大量死亡。因此,在孔雀石绿等染料类药物用药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
1.3 当出现“泛池”时
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水质突然变坏时,常会发生“泛池”现象。因此,每隔二个小时:要对各个池口检查一遍,如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锰酸钾(或其它氧化剂、增氧剂)缓解一下,一方面立即着手倒池。
1.4 当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
在河蟹育苗中,有时会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取样检查经常发现死苗个体,可以在诊断出原因前立刻进行倒池来实施“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此项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
1.5 当出现缺氧状态时
虽然河蟹育苗是在不断充气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仍会经常发生缺氧情况,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会在4毫克/升以下,这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从表征上看,池水水质变得混浊暗淡,缺少亮质和生机;取样观察,幼体缺乏活力。此时,通常换水难以彻底改观,宜尽快倒池。
1.6 当密度过大时
河蟹育苗幼体密度过大时,变态时间会延长,变态率减低或不同步,导致单位水体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绝收。因此,当河蟹幼体发育至蚤Ⅲ时密度仍在40万尾/米3以上,至蚤Ⅴ时密度达25万尾/米3以上,应结合倒池进行分池,控制蚤Ⅳ密度在20万尾/米3左右,蚤Ⅴ密度l0—15万尾/米3为宜。
2.如何倒池
倒池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灯诱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阶段就应该考虑以后的倒池尽可能在相邻两池间进行。育苗池最好一室两排,利用预热水池作周转池,每五池左右设一周转池,或从中间向两边作两分法倒池,或作循环周转式倒池,并利用几个高密度池在蚤Ⅴ阶段将所有池子布满。这样运作有助于减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
2.1 灯诱法
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倒池正常安排在Ⅲ.Ⅳ.Ⅴ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齐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2 溢水法
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l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开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人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检查溢出水中是否漏苗),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2.3 放水法
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二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
3.倒池后的管理
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以实际池水水体计),同时施用2ppm的土霉素(或其它抗菌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河蟹池塘里水草“疯长”的防控措施



蟹池种植水草既可为河蟹提供栖息空间,也可为河蟹提供植物性饵料。但在适宜的温度、养分、光照等条件下,一些品种的水草生长得茂盛,进而快速分蘖,形成“疯长”现象。这些水草茎叶占据水体上层空间,遮挡阳光,影响浮游植物和其它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它们还大量消耗溶氧,在夜间和阴雨天气时会造成池塘缺氧。水草茎叶衰败期时,产生大量的腐殖质和有害物质,从而恶化水质。因此,蟹池要既要种植好水草,也要合理控制好水草总量。
如何防控水草“疯长”,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搭配种植的水草。科学间种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水草,覆盖面积约占蟹池的1/4~1/3。搭配比例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水草生长特性而定,可以种植50%苦草%、30%轮叶黑藻、20%伊乐藻的模式,也可以种植50%轮叶黑藻、30%金鱼藻、20%伊乐藻。
2、保持水草板块间的水路通畅。栽植时水草板块间距3米以上,草块成型后形成一道道水路。平时要及时清除水路内的水草,使得水路宽度保持在2米左右。
3、加深池水:当池中水草生长过旺,应逐渐加深池水,阻碍其光合作用,以抑制其生长。
4、人工割除:池塘水草超过面积1/2时或局部水草过密过长时,就要用刀具剪割,必要时在水草板块内开辟新的水路。割除后要用时施用水质改良剂或底泥改良剂,防止水质变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5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