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蟹培育池最好种植水草


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
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
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
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
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相关阅读

仔、幼蟹培育技术


蟹苗,又称大眼幼体,通常每公斤有14-16万只,个体重仅6-7毫克,寻觅饵料和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若直接投放到湖泊、成蟹池等较大水体中养殖,成活率必定非常低,对蟹苗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因此,无论是天然蟹苗,还是人工繁殖的蟹苗,一般都应经过20-40天的培育,让蟹苗脱皮3-5次,发育成3--5期仔蟹,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再继续培育成数克重的幼蟹,然后投入较大水体养成蟹,适应性更强,成活率也会更高。
扣蟹。幼蟹培育多在池塘中进行。
1、幼蟹池条件:面积一般700-2000平方米,池深1.5米左右,要求水源足,水质好,注排方便,池底淤泥少。为便于起捕幼蟹,池底自进水口一端向出水口一端倾斜,两端高度差10-15厘米。幼蟹池四周要建防逃设施。
2、清野、消毒、种草:准备养殖幼蟹的池塘要将肉食性、杂食性的鱼类、蛙类等彻底清除。屑蟹投放前7-10天,要进行消毒处理,一周后加水时要防止野杂鱼等入池。池底要种植水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均可。也可移植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等,覆盖率要在30%左右。水草可为仔蟹提供隐蔽环境,也可作部分饲料,也可在池底放些碎砖烂瓦,供仔蟹栖息。
3、仔蟹投放:规格3000-5000只/公斤的仔蟹,每667平方米可放3-4万只,8-10公斤,每平方米投放45-60只。经过4-5个月的培育,出池规格可以达到5-8克,即120-200只/公斤。
4、饲养管理:幼蟹培育正处于6--9月的高温季节,摄食旺盛,活动频繁,抓好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①投喂:饲料要新鲜、适口,投喂要均匀。前、后期可适当多喂些动物性饲料,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植物饲料要合理搭配投喂。日投饲量占体重的5%--10%。要设饲料台,定点投喂与分散投喂相结合。要将饲料投在水位线上下,以傍晚投喂为主。
②要密切注意水质变化,使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要经常加水或换水,一般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深10-15厘米,如换水可先抽去池水的1/4-1/3,再加新水。既要保持水质良好,又要使水位相对稳定。同时,夏季每隔15--20天一次生石灰,每667平方米每次用量为10-15公斤,既可防病,又能补充钙质,对幼蟹脱壳有利。
③日常管理:要做好防逃、防病、防敌害工作。要注意巡塘,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根据幼蟹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申德林)

河蟹仔蟹培育的蟹苗投放与培育管理技术



1.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0000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能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动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2.培育管理
①饲料管理: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为什么将蟹苗养至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



蟹苗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
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活。
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穴居,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
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穴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穴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
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唯食谱范围比成蟹狭,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

河蟹养殖之幼蟹和蟹种培育:水泥池培育技术



1.水泥池水泥池面积较小,一般30平方米左右,池深1.2米,池底略向出水端倾斜,底铺5厘米厚的泥沙,并放置若干瓦片供幼蟹穴居。池塘四周应设置防逃和遮荫设施,排水口要设置滤水网罩。蟹苗入池前用100~200克/立方米浓度的漂白粉彻底消毒。进水时需用4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止鱼虾、青蛙、水生昆虫等敌害生物进入。蟹苗混养量为0.05~0.1千克/平方米。
2.饲养管理
(1)投饵用于饲喂幼蟹的饵料主要有水蚤、水蚯蚓、鱼粉、豆饼粉、鱼、虾、螺、蚌等的肉糜及人工配合饵料。投喂时饵料要新鲜,日投喂量:鲜饵料约占幼蟹体重的10%~20%,干饵料约占幼蟹体重的3%~5%。日投喂2次,上午投喂全天饵料的30%,傍晚投喂70%,投喂饵料要均匀。
(2)水质管理蟹苗入池时要求池水30厘米左右,以后逐渐加深,至高温季节水深要加至1米。以后视水质情况每1~2天彻底换水1次,换水时应注意温差不能超过3℃。若在水中投入少量水草,也能起到稳定水质、遮荫和提供植物性饵料的作用。
(3)分级疏养蟹苗入池后,每20~30天分级疏散1次,以防密度过大。疏养后的密度应仅为原池的1/3~1/2。
(4)防止敌害鱼、虾、青蛙、水蛇、老鼠、水鸟及水禽等都是河蟹的天敌,要严加防范。

为何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养殖成活率?



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河蟹塘水草种植管理:澳华成蟹养殖技术节选



俗话说:“要想养好一塘蟹,先得种好一塘草”。通过种植水草,能调节河蟹生长水体的水质、加强自净能力、稳定水温,提供河蟹栖息躲藏、蜕壳场所和植物性饵料。池塘种植的水草品种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菹草等,移植的水草以沉水性品种为主,浮水性品种为辅,从而使河蟹的活动环境得到改善。水草种植宜多品种搭配,种植单一品种水草风险较大,也不利于发挥各种水草的优点。
目前成蟹养殖池塘的水草品种以伊乐藻为当家品种,配套以苦草、轮叶黑藻和菹草。伊乐藻是低温水草,易于种植,在河蟹养殖早期(4-6月)和晚期(8-9月)起着较大的作用,可成为早期蟹池的理想水生植物,覆盖率控制在30-50%左右,5月中下旬开始需要控制伊乐藻密度,防止疯长,高温期伊乐藻容易漂浮和腐烂,造成水质恶化;苦草在部分地区比较容易种植,且苦草有草种出售,方便购买和种植,苦草的优点是高温期不腐烂,因河蟹喜食苦草根,所以不容易长满全池,影响溶氧;轮叶黑藻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水质,是成蟹池塘的高端水草,可成为中后期的主打品种,轮叶黑藻覆盖率控制在40%左右。轮叶黑藻较多的池塘一般河蟹规格较大,饵料系数相对较低。
蟹塘苗种放养前种植伊乐藻,4月份种植苦草,4月底-5月份种植或移栽部分轮叶黑藻,充分发挥各种水草的优势。
兴化池塘养殖(中间平台水草种植)
长势良好的水草
一、栽种准备
栽种前做好清淤清塘工作,尤其对养殖多年的池塘,要清除过多的淤泥。淤泥经清塘后冷冻、曝晒,根据池性,选用清塘药物。
二、栽种方法
水草种植宜间作,不宜混作,分块种植,一般间隔6~8米宽留一条2米宽蟹路,以加强水体间上、下水层的对流及增加阳光的照射,有利于水体中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生长,还有利于河蟹的行动、觅食,增加河蟹的活动空间。水草播种后不宜立即放入蟹苗,最好投放在蟹沟暂养,以保护水草幼苗。
1、伊乐藻:栽培时间宜在12月至次年3月底前后,目前有两种栽培方法。一是沉栽法,每亩用20xx割草2~3次,将水草控制在水面下,要有良好的水质调节经验,且应当有充足的增氧设备、精细的饲料投喂技术。
2、轮叶黑藻:这是河蟹的优质天然饵料,其蛋白质含量较高,河蟹尤其喜欢摄食该水草。通常在2~3月份购买该草种种植(冬芽),每亩需要草种0.5~1千克,株距和行距约为0.4米,深度3~5厘米,每个洞穴播种4~5粒种子;也可在谷雨前后购买幼苗种植,播种后的水位控制在5~10厘米,以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该水草种植后,一定需要将蟹种和青虾圈围暂养,等轮叶黑藻长到40厘米以上再放开幼蟹。
3、苦草:播种方法:将草种浸泡72小时,搓出果荚内的种子,多洗几遍洗掉粘液,将草籽拌上细砂土混合均匀,然后全池泼洒,每亩用干草籽20xx3~4月份。水温在18℃以上时7~10天出芽,30天左右幼草全长5~7厘米。

如何区分仔蟹和幼蟹



什么叫仔蟹,仔蟹有何特点?
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蟹形小蟹,其雌雄外观已可判别,此时的小蟹称为仔蟹(图5)。仔蟹依靠步足爬行和游泳。尽管仔蟹外形与河蟹相似,但此时其头胸甲长度大于宽度,过隐居生活,而且仍喜欢在咸淡水(盐度3‰~5‰)中生活。以后每隔5~7大蜕一次壳,经二次蜕壳后,到Ⅲ期仔蟹时(一般每公斤1.6万~2.4万只),其头脑甲长度才小于宽度,外形与成蟹相似,并开始挖洞穴居,而且它只有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中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我们把大眼幼体蜕壳3次,列为仔蟹阶段,包括I期、Ⅱ期和Ⅲ期仔蟹。这一阶段在自然情况下是由河口上溯到淡水,即由咸淡水转为淡水的过渡阶段;其生活习性也由浮游转为隐居再开始挖洞穴居;其盐度也由咸淡水逐步过渡到淡水;其食性由食浮游动物逐步转化为以水生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仔蟹阶段按生产季节、养殖的特点和性质来看,它与鱼苗养成夏花相似。生产上又将这一阶段称为扣蟹(像衬衫纽扣一样大小)养殖。
什么叫幼蟹?幼蟹有何特点?
幼蟹即由Ⅲ期仔蟹饲养到年底或翌年春天的蟹种,一般的出池规格每公斤50~200只。
幼蟹外形与成蟹相似,其个体生长快,蜕壳次数多,新陈代谢水平高,要求水草丰富、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环境。幼蟹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月龄的幼蟹,个体相差200倍。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容易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或因水域环境条件差,因积温过高,因营养过剩而造成性早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在生产上这一阶段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夏花鱼种养成冬花或春花鱼种。

秋季扣蟹培育池管理的四个技术要点



秋季既是幼蟹生长旺季,也是病源生物和有害物质容易形成危害的时候。秋季扣蟹培育管理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者一年的养殖效益。因此要做好幼蟹培育工作,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生产管理。
一、强化投饲管理,培育规格扣蟹。从九月开始适当提高饲料蛋白含量,以小颗粒或粗破碎饲料为最佳,这有利于个体小、体质相对较弱的幼蟹正常觅食。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和护肝类药物可有效提高幼蟹体质及抗应激能力。投喂量及投喂次数视天气、水质及幼蟹实际觅食量而灵活掌握。一般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以投喂后3小时左右饲料无剩余为佳。
二、改良水质,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水质要求鲜、活、嫩、爽,透明度40厘米以上,采用生石灰调节PH值,每隔15天1次,每亩施用10公斤-20公斤。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调节水位。
三、加强疾病预防,提高幼蟹成活率。进入秋季以后,由于投喂量较大导致残饵、排泄物增多,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使蟹池底质恶化,幼蟹易被纤毛虫寄生或附着藻类,这对幼蟹的生长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在晴好天气杀虫1—2次,并做好杀菌消毒工作,杀虫、消毒应避开幼蟹蜕壳期。
四、做好防护工作,减少损失。一要防止幼蟹自相残杀。在饲料不足或饲料品质较差的情况下,幼蟹相互残杀异常惨烈。特别是已经性成熟的幼蟹对软壳幼蟹更具攻击性。因而秋季投足优质饲料,捕捉性早熟幼蟹,对提高幼蟹产量,减少残肢幼蟹和维护幼蟹体质均有很好的作用。二要防止敌害。进入秋季应及时清除池埂杂草,加强巡塘的次数,及时驱赶飞鸟,一旦发现鼠、蛇应立即采取药饵诱杀或器械捕杀。三要防止逃逸。严密关注进出水口和防逃设施,一旦发现幼蟹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特别是雨天夜里,要防止幼蟹集群掘洞而逃。

革胡子鲶的乌仔培育


是将体长4-5 mm的仔鱼育成1-1.5cm的乌仔。乌仔培育方法很多,有水泥池培育、网箱培育及土池加铺塑料薄膜培育等。

1.水泥池倍育

此法管理较为方便,能有效地防止敌害生物,并易捕捞及转池,故育苗成活率较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乌仔培育方式。水泥池面积一般为10-20 m,池深50^-60 cm,水深25^-30 cm,池底对角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池底向出水口方倾斜,以利捞苗及排污。进出水口套置尼龙筛绢过滤网,既可防止水中敌害生物进入池内,也可防止仔幼鱼外逃。水泥池可放鱼苗2000-3000尾/m2。刚开口的革胡子贴鱼苗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生产中为保证鱼苗的快速生长,往往用专池培育轮虫、枝角类、挠足类、水蚯蚓等浮游动物供革胡子鲶采食。浮游动物难以保证时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或豆浆。蛋黄需挤碎并用双层纱布过滤后才可撒入水泥池。每次每万尾鱼苗用蛋黄1个即可。若水质清瘦,1天可喂3^-4次;水质肥度适宜,1天喂1次即可。豆浆是喂养乌仔的主要饲料之一。豆浆泼洒入池前应先用纱布袋滤出豆渣,以免败坏水质。为提高豆浆的利用效率,泼浆应少量多次,使更多的鱼苗能食到豆浆颗粒。早期少泼,肥水少泼;后期要增加泼洒量,水质瘦也需多泼。泼浆要均匀,但可在池角、池边多泼洒些,因革胡子姑鱼苗喜集群,一般每万尾乌仔每天用黄豆量不超过0. 5 kg每15 kg黄豆可磨浆50 kg)。

为防止水泥池水质恶化导致鱼苗缺氧死亡,应保持池内有微流水。乌仔培育阶段,要特别加强巡塘。早晚若鱼苗浮头应及时注入新水,并调整蛋黄或豆浆的投喂量;若鱼苗出现个体大小过分显著,应设法分池。乌仔培育时间较短一般仅需7天左右。

2.网箱培育

此法具有省力、轻便、成活率高等许多优点。网箱一般用40- 60目的尼龙筛绢制成,面积为3^-4 m-,箱高度为50-60 cm。网箱设在水质肥度适中的普通鱼池中,也可设在沟渠中。网箱四角需用竹竿固定,入水30 cm左右即可。设于鱼池中的网箱,其鱼苗采食池水中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设于沟渠中则需增加蛋黄或豆浆的投喂量。网箱需经常洗刷,以保证箱内外水体正常交换,防止鱼苗浮头。网箱培育乌仔必须投喂蛋黄、豆浆等饲料,投喂方法可参照水泥池培育法。

3.土池培育

塘底要平直,塘埂牢固、无渗漏,不应有过多的淤泥,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应设置防逃设施。面积以200-300 m2为宜,塘深 50^-80 cm。鱼苗下塘之前需先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池水位5- 10 cm,每亩施用生石灰50-75 kg,次日注新水50 cm深,施发酵牛粪或人粪尿300-500 kg,还可兼施3-4 kg尿素或过磷酸钙。一般施肥后5天左右轮虫便可旺发,水色呈米汤色,此时鱼苗可下塘。此后每天每亩补施有机肥40-50 kg,可保持池中轮虫旺发。土池培育乌仔每亩可放鱼苗10-15万尾。天然浮游动物不能满足时需补充蛋黄或豆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20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