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仔蟹培育的蟹苗投放与培育管理技术


1.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0000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能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动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2.培育管理
①饲料管理: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相关知识

蟹苗培育的中期管理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培育优质蟹苗》一文中讲述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要点,现在来探讨一下蟹苗中期的细节管理。每个养殖户都希望能育出产量高、规格整齐、品相好、个体大的优质苗。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必须抓好每个阶段的细节管理,才能顺利的培育出优质的蟹苗。
大眼幼体经过15~20xx收益。
在评估了池塘存苗密度后,就要提供一个无敌害、适合蟹苗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确保成活率,确保高质量。而具备培育高产高质量蟹苗的客观条件是,必须解决溶氧、水温、底栖空间以及投饵等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水生植物品种要丰富。
一般以水花生为主,辅以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提供蟹苗的植物饵料和空间选择以及隐居场所,减少因密度高引起的底栖面积拥挤而造成水浑、互残。
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水花生需特别维护,其种植方法有多种,一般选择分行或分块种植。分行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拦网1~1.5米处,根据宽度种一行或两行水花生,坂田上最好是东西方向种植,多束合并成一行,行距6~8米。此种植方法利于蟹苗划分领地,减少打洞,蟹苗分布均匀,投饵面开阔,底部通透性强,有机物质分解快,懒蟹少,而缺点是立体空间不大,缺氧时供选择的附着点少。分块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离拦网1~1.5米处,纵向或横向按4~6米宽分块种植,每块3~5垄,每垄数束水花生;坂田上也按每块4~6米宽种植3~5垄,每两块种草区之间留空4~6米。此种植方法管理简单,立体空间大,隐蔽性强,投饵方便,而缺点是吃料不均匀,种草区底质难维护,蟹苗规格有差异,懒蟹多。
两种培植方法各有利弊。无论哪种方法,其管理要点都必须在夏至前后根据长势进行割头,用割草绳或拖刀沿水面割掉出水的水花生,让其多分叉,多生须,提供蟹苗更多的附着点和植物饵料。进入高温期时,保持水花生出水30~40公分。
2.有条件的苗塘,加装增氧设备更好。
但无论有增氧或无增氧设备,都必须保持水体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经常少量排换水,勤改底,多用蛭弧菌。如发现密度太高,应降低水位,保持坂田上的水位可以走船喂料即可(大概40公分左右);水花生出水30公分左右,以防水温升高。这样做既解决了因密度高而导致的溶氧不足,又防止水温升高而造成的蟹苗早熟。
3.饵料选择要合理,投喂要均匀。
蟹苗进入Ⅲ期仔蟹阶段后,食性已与成蟹相似,可以投喂一些开口料,以强化营养;到Ⅴ期蟹后,气温逐渐升高,蟹苗的新陈代谢加快,摄食量增大,水体中耗氧因子增多,此时可选择低耗氧、低污染的麦芽或麸皮进行投喂,建议提前用乳酸宝浸泡,减轻水体的分解压力,提高采食均匀度,降低池底还原性。同时也有利于蟹苗消化吸收。
4.养护好水质和底质环境。
池塘的水质和底质是蟹苗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尤其是育苗塘。其密度高,投饵量大,代谢产物多,消耗溶氧快,水质很容易老化,致使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有机体失衡,直接影响蟹苗的健康成长。轻者抑制苗的生长蜕壳,使其规格偏小;重者则导致蟹苗缺氧或发病死亡。所以,要想保质保量养育好蟹苗,必须加强水质和底质的“养护”。经常用黑靓+六抗培藻膏调节水质,用黑臭净净化底质;遇阴雨或恶劣天气,应及时泼洒降解灵+离子对钙;傍晚抛撒六控底健康+粒粒神;进入梅雨期时,必须定期使用特力钙+纳米氧,以提高水体总碱度,疏通水环境,增强池塘水体的缓冲能力。在预防疾病上,必须保证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新噬菌皇或新菌克,最好交替使用。
5.在管理上坚持做到“两控一防”,即控料、控温、防缺氧。
控料就是控制蟹苗饵料的蛋白和脂肪摄入量,防止过量营养在蟹苗体内积存,形成脂肪肝或早熟蟹。投喂量也要严控,蟹苗贪食,代谢旺盛,喂的多,吃的也多。我们不能任其摄取,应做到根据水体生物量和水草消耗量,酌情定量投喂,坚持用键长灵+酶解多糖拌料。
控温就是根据天气变化控制水温。高温季节保持水花生种植密度和出水高度,每天排换少量池水,保持水质清爽,透明度以40~50公分为宜。
防缺氧就是防止因蟹苗密度大、投饵多、代谢产物多以及天气变化,而导致池塘缺氧,最终致苗死亡。溶氧是影响育苗产量的关键因素。如发现上草的蟹苗多,应及时换注少量新水,然后用净水王解毒调水,傍晚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抛撒。同时,经常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在大风大雨后,应及时检查围埂和进出水口是否有渗透,发现问题随时修补,因蟹苗的涉水打洞能力特别强,容易漏苗,所以防蟹苗逃逸至关重要。
6.蟹苗进入Ⅴ期后,可根据各池塘情况,对苗塘实施清除野杂鱼和青蛙。
野杂鱼和青蛙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蟹苗产量和池塘环境。其会捕食幼体和软壳蟹苗,而且鱼多时会消耗大量水体溶氧,尤其在底部觅食时,让底栖的蟹苗无法安静地隐居,还会造成蟹苗打洞。所以,杀灭野杂鱼和青蛙很有必要!只是方法要正确,不能影响蟹苗。建议:用茶籽饼清除。使用时先降低苗塘水位至坂田上10公分左右,然后按每亩.米水深用茶籽饼18~20xx成蟹养殖的成败。所以,培育蟹苗是事关两面的养殖,责任重大,细节管理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质蟹苗,让育苗人和养苗人双丰收!

为什么将蟹苗养至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



蟹苗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
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活。
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穴居,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
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穴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穴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
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唯食谱范围比成蟹狭,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4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