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蟹苗养至Ⅲ期仔蟹作为仔蟹培育阶段?


蟹苗蜕3次壳即为Ⅲ期仔蟹,标志着仔蟹阶段结束。这是因为:
(1)Ⅲ期仔蟹已开始具备河蟹的基本形态。
I期仔蟹尽管已形成蟹的形状,但其头脑甲长度大于头胸甲的宽度,而从Ⅲ期仔蟹开始,其头胸甲长小于头胸甲宽。
(2)Ⅲ期仔蟹已开始完全适应在淡水中生活。
在蟹苗阶段其最适盐度为7‰~8‰,I期仔蟹的最适盐度为5‰左右,Ⅱ期仔蟹为3‰左右,Ⅲ期仔蟹为0.5‰以下(淡水),它们发育到Ⅲ期仔蟹以后,只有在淡水中,耗氧率低,能需量小,生长快,蜕壳间隔时间短,成活率高。如果此时Ⅲ期仔蟹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生长速度比淡水中低得多。
(3)Ⅲ期仔蟹已开始挖洞穴居,与成蟹的生活习性相似。
通常I期、Ⅱ期仔蟹不会挖洞穴居,仅过隐居生活。而Ⅲ期仔蟹开始挖洞穴居,其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明显加强。
(4)Ⅲ期仔蟹的食性已属杂食性。
蟹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摄食少量有机碎屑。到I期仔蟹,肠道内植物性饵料以及有机碎屑的含量逐步增加。到Ⅲ期仔蟹阶段,其食性已与成蟹相近似,唯食谱范围比成蟹狭,均属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类型。
由此可见,从蟹苗到Ⅲ期仔蟹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形态上由龙虾型过渡到真正的蟹型;在生态上从海水逐步过渡到淡水。从浮游逐步过渡到穴居,其食性从食浮游生物过渡到杂食性。因此在养殖上必须提供这种过渡所要求的条件,采用专门的池塘给予精心的培育。
此外,从生产上看,蟹苗经l5~20天的培育,随着个体增大,养殖的密度与水质、饵料的矛盾也随之增大,特别是在培育后期,水温越来越高,给出池、分养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要达到Ⅲ期仔蟹,幼体已完全适应淡水生活,其抗逆能力大大增强,即可出池分养、运输和销售。仔蟹培育阶段相当于鱼苗培育成夏花阶段。m.Yz023.COM>

相关知识

河蟹仔蟹培育的蟹苗投放与培育管理技术



1.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0000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能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动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2.培育管理
①饲料管理: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仔、幼蟹培育技术


蟹苗,又称大眼幼体,通常每公斤有14-16万只,个体重仅6-7毫克,寻觅饵料和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若直接投放到湖泊、成蟹池等较大水体中养殖,成活率必定非常低,对蟹苗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因此,无论是天然蟹苗,还是人工繁殖的蟹苗,一般都应经过20-40天的培育,让蟹苗脱皮3-5次,发育成3--5期仔蟹,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再继续培育成数克重的幼蟹,然后投入较大水体养成蟹,适应性更强,成活率也会更高。
扣蟹。幼蟹培育多在池塘中进行。
1、幼蟹池条件:面积一般700-2000平方米,池深1.5米左右,要求水源足,水质好,注排方便,池底淤泥少。为便于起捕幼蟹,池底自进水口一端向出水口一端倾斜,两端高度差10-15厘米。幼蟹池四周要建防逃设施。
2、清野、消毒、种草:准备养殖幼蟹的池塘要将肉食性、杂食性的鱼类、蛙类等彻底清除。屑蟹投放前7-10天,要进行消毒处理,一周后加水时要防止野杂鱼等入池。池底要种植水草,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均可。也可移植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等,覆盖率要在30%左右。水草可为仔蟹提供隐蔽环境,也可作部分饲料,也可在池底放些碎砖烂瓦,供仔蟹栖息。
3、仔蟹投放:规格3000-5000只/公斤的仔蟹,每667平方米可放3-4万只,8-10公斤,每平方米投放45-60只。经过4-5个月的培育,出池规格可以达到5-8克,即120-200只/公斤。
4、饲养管理:幼蟹培育正处于6--9月的高温季节,摄食旺盛,活动频繁,抓好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①投喂:饲料要新鲜、适口,投喂要均匀。前、后期可适当多喂些动物性饲料,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植物饲料要合理搭配投喂。日投饲量占体重的5%--10%。要设饲料台,定点投喂与分散投喂相结合。要将饲料投在水位线上下,以傍晚投喂为主。
②要密切注意水质变化,使水中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要经常加水或换水,一般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深10-15厘米,如换水可先抽去池水的1/4-1/3,再加新水。既要保持水质良好,又要使水位相对稳定。同时,夏季每隔15--20天一次生石灰,每667平方米每次用量为10-15公斤,既可防病,又能补充钙质,对幼蟹脱壳有利。
③日常管理:要做好防逃、防病、防敌害工作。要注意巡塘,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根据幼蟹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申德林)

仔蟹培育池最好种植水草



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
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
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
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
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为何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养殖成活率?



河蟹在蟹苗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穴,喜集群,逃避敌害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河蟹仔蟹阶段的如何饲养管理



一、分期注水,控制水位
蟹苗刚下塘时,将水深保持在30~40cm,当蟹苗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10~15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采用60目的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造成死苗。
二、饵料投喂
(一)饵料投喂
蟹苗下塘后至蜕皮变态为Ⅰ期仔蟹期间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不足时可增加投喂豆浆、鱼糜、熟蛋黄等,根据实际情况每天多次投喂,做到量少次多。Ⅰ-Ⅴ期仔蟹期间以投喂人工饵料或配合饲料为主,Ⅰ-Ⅲ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80%~50%,Ⅲ-Ⅴ期仔蟹期间日投喂量为蟹体总重的30%~10%。上午投日投喂量的1/3,傍晚投日投喂量的2/3。
(二) 饵料种类
仔蟹饵料种类为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生物等)、人工饵料(小麦、菜饼、豆饼、南瓜等)和配合饲料。
高温阶段必须控制生长,防止产生小老蟹。高温阶段(7月一9月上旬,气温30℃以上),幼体新陈代谢强,摄食量高。幼蟹容易因摄食过多的动物性饵料,而引起性早熟。因此在高温阶段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老蟹;9月中旬后水温下降,此时可投入工饵科,以促进蟹种生长(如个体规格过小,购需增投动物性饵料;如个体规格已超过10克,则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
(三)日常管理
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生物(蛙、水老鼠、蛇等)进入池内,须及时予以杀灭。
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情况,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情况(蜕壳次数),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情况,勤作记录。
池内要保持有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2/3,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如何区分仔蟹和幼蟹



什么叫仔蟹,仔蟹有何特点?
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蟹形小蟹,其雌雄外观已可判别,此时的小蟹称为仔蟹(图5)。仔蟹依靠步足爬行和游泳。尽管仔蟹外形与河蟹相似,但此时其头胸甲长度大于宽度,过隐居生活,而且仍喜欢在咸淡水(盐度3‰~5‰)中生活。以后每隔5~7大蜕一次壳,经二次蜕壳后,到Ⅲ期仔蟹时(一般每公斤1.6万~2.4万只),其头脑甲长度才小于宽度,外形与成蟹相似,并开始挖洞穴居,而且它只有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中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我们把大眼幼体蜕壳3次,列为仔蟹阶段,包括I期、Ⅱ期和Ⅲ期仔蟹。这一阶段在自然情况下是由河口上溯到淡水,即由咸淡水转为淡水的过渡阶段;其生活习性也由浮游转为隐居再开始挖洞穴居;其盐度也由咸淡水逐步过渡到淡水;其食性由食浮游动物逐步转化为以水生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仔蟹阶段按生产季节、养殖的特点和性质来看,它与鱼苗养成夏花相似。生产上又将这一阶段称为扣蟹(像衬衫纽扣一样大小)养殖。
什么叫幼蟹?幼蟹有何特点?
幼蟹即由Ⅲ期仔蟹饲养到年底或翌年春天的蟹种,一般的出池规格每公斤50~200只。
幼蟹外形与成蟹相似,其个体生长快,蜕壳次数多,新陈代谢水平高,要求水草丰富、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环境。幼蟹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月龄的幼蟹,个体相差200倍。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容易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或因水域环境条件差,因积温过高,因营养过剩而造成性早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在生产上这一阶段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夏花鱼种养成冬花或春花鱼种。

河蟹苗至成蟹阶段蟹栖拟阿脑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蟹栖拟阿脑虫属纤毛动物门、寡膜纲、盾纤毛目、嗜污科。虫体呈葵花子形,前端尖,后端圆,大小为(28.1~62)微米×(9.2~21)微米,胞口位于前端腹面,有3片口膜。体表有11条纵红毛线。体后端正中有1条长尾毛,体内中部稍后有1个伸缩泡和大小核各1个。该虫由二分裂繁殖,为兼性寄生虫。可自由地生活在腐败有机质中,也可在适宜条件下营寄生生活。蟹栖拟阿脑虫既可在池底残饵中、沙蚕体表和水源生活,也可在蟹虾血淋巴液中寄生。
2.流行:该虫在0~25℃(最适温为10℃)、盐度0.6‰~5‰、pH5~11的环境中均可生长。主要从蟹虾创伤处侵入危害。
3.病症:体表甲壳(特别是肢缘)有损伤,体表灰暗,行动缓慢,浮出水面或沉入池底。剖检时可见损伤处组织腐烂,鳃、眼等器官组织破坏,血淋巴液呈乳白状混浊。感染初期可刮取伤口处的溃烂组织制成水浸片,在低倍显微镜下可见到游动的原虫。在病的中后期,可自围心窦抽取血淋巴液涂片直接镜检,可见到虫体。也可采取体液作涂片,镜检时也可见到原虫。
4.预防:首先要严防受伤。越冬池用砂滤水或井水,并天天清除池底污物。投喂的鲜活饲料要用淡水浸泡5~10分钟。定期全池遍洒药物进行消毒。亲蟹移入越冬池前作一次药浴。
5.治疗:感染早期采取下列药物浸浴尚有效果,但在病的中后期,当虫进入血淋巴液后就无效了。首先降低水位,然后洒药,24小时后提高到原水位,最后换水。方法有:①全池泼洒甲醛溶液,浓度为25~30毫克/升;②全池遍洒硫酸铜,浓度为0.7~1毫克/升;③全池遍洒三氯异氰脲酸(TCCA),浓度为0.1毫克/升;④用淡水浸浴3~5分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6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