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措施

肉牛沙门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犊牛患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体质憔悴、消瘦,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在4h以内。妊娠母牛发病后还会导致流产,严重危害牛体健康和养牛业发展。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措施。

病原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或都柏林沙门氏菌。舍饲青年犊比成年牛易感,往往呈流行性。病犊发烧、停食、虚弱,泻出的恶臭液状粪便,常混有血丝和粘液。死亡率高者可达50~70%,一般为5~10%;不死者或出现关节肿胀。剖检可见出血性胃肠炎与败血性病变,肝、脾可能有坏死灶。成年较少发生或仅散发,但病后期可能转为内毒素性。病变多为急性出血性肠炎。孕牛常流产。

牛的沙门氏菌病比较严重,尤其是犊牛,可引起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没有特异性,虽然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必须通过走患病动物进行病原菌分离或尸体剖检做出确诊。

1、活菌计数

有肠炎症状的发病动物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应进行活菌计数而非增菌培养。正因如此,应采取粪便样品而不是棉拭子取样,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样。从口腔分泌物和血样中也可能分到细菌,但这些样品的可靠性不如粪便培养,并且操作中必须严格防止污染。死于沙门氏菌病的动物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沙门氏菌,脾脏、肝脏以及肝、纵膈和支气管的淋巴结细菌数量可超过106个/g。从回肠、盲肠、结肠壁和内容物以及相关淋巴结细菌量与此相近。样品应取自肠和其他内脏器官,以区别于死于肠炎而无败血症的动物。流产动物应采取胎儿内容物、阴道黏液和胚胎绒毛叶样本同样活菌计数的结果比较可靠,因感染都柏林沙门氏菌而引起流产的动物的胚胎绒毛叶含菌量通常在108~1010个/g。通过细菌学检查检验带菌者比较困难,必须采取一种能区分“主动”带菌者(持续排菌)和“被动”或“蓄伏携带者”(间歇排菌)的方法。在区分“主动”带菌者方面,粪便样品比拭子样品更可靠一些,粪样中沙门氏菌含量通常超过105个/g。一次分离到沙门氏茵并不能判定动物是带菌者,只有至少3次粪样检测均阴性才可以判断未感染,即便是这样,一些“潜在携带者”和一些最终能清除感染但仍带菌的动物还会被漏检。分娩牛中采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必须小心区分“被动携带者”。传统方法是在屠宰时从膀胱、胆汁中采样来确定带菌者。然而,这些样品中并非总是含有沙门氏菌,除非同时并发肝片吸虫病,还应对消化道内容物和表皮淋巴结等多个组织进行检测。当其他组织伪阴性时,还可从瓣胃壁、皱胃壁、瘤胃壁或支气管淋巴结、肩胛淋巴结、咽后淋巴结等处分离沙门氏菌。

2、细菌培养

一系列增菌技术和分离培养基可用于沙门氏菌的培养。这些培养基可选择性促进沙门氏菌生长,而抑制杂菌生长,根据菌落形态和生化反应对细菌进行鉴定。培养基的选择取决于分离沙门氏菌的环境,常常也取决于沙门氏菌分离培养专业人员。通常需要有多种液体增菌培养基和至少两种的固体培养基才能保证大多数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分离。增菌培养基能满足沙门氏菌生长的需要,但为了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学物质、染料、抗生素和提高培养温度。通常使用的培养基中都含有亚硒酸钠、联四硫酸盐和亮绿、孔雀石绿等染料,沙门氏菌对这些物质相对具有一定的抗性。M.Yz023.cOM

3、细菌鉴定

在经液体培养增菌后,可在固体选择培养基上分离到沙门氏菌菌落,常用的选择培养基有麦康凯琼脂、亮绿琼脂、去氧胆酸枸橼酸琼脂、EF-18、铋亚硫酸盐和沙门氏菌一志贺氏琼脂。这些培养基是基于沙门氏菌对多种抗生素、胆盐和染料具有一定的抗性,对其他杂菌有抑制作用,沙门氏菌菌落均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这点可与其他细菌相区别。近来有一些新技术用于沙门氏菌的诊断,包括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PCR或荧光PCR技术,但这些技术目前还只限于一些研究机构使用。一旦分离到沙门氏菌,可通过生化反应鉴定到菌属,有许多快速试剂盒可进行此类鉴定。可利用玻片和试管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既然需要大量的血清型,这就需要各地实验室的共同努力。

4、血清型分类

诸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重要血清型可进一步分类,常用的方法有噬菌体分型(鼠伤寒沙门氏菌有200种以上的噬菌体型,我国通常有20~30种存在,但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两种噬菌体型占主导地位)、质粒分析和一系列分子技术,包括核糖体分型技术(rRNA基因限制性酶切图谱)、PFGE(脉冲场电泳)、IS200分型(与针对沙门氏菌一个独特的插入序列(IS200)的探针杂交后比较DNA限制性酶切图谱)、DNA指纹分析技术(RFLP: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和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

相关知识

雏鹅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鹅沙门氏菌病又称鹅副伤寒,是雏鹅常见传染病之一。

1 病原
沙门氏菌病病原是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约1~3mm0.4~0.6mm,大多数菌形状为杆状或卵圆形,没有荚膜和芽孢。该菌对热和消毒药非常敏感,在60℃,5 min即可死亡,
但在-20℃可生存一年以上;石炭酸和甲醛溶液等消毒剂对该菌具有很好的消杀效果。该菌在环境中的土壤、粪便和水中的适宜条件下可保持较长的生物活性。有实验证明家禽蛋内的沙门氏菌,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2个月以上。鹅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

2流行病学
鹅沙门氏菌病除易感鹅发病外,也可感染其他家禽、野禽。在自然条件下,雏鹅最易感,15日龄的雏鹅呈流行性,死亡率比较高,严重可达80%;4个月以上的鹅则很少发病。饲养雏鹅要及时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可降低鹅沙门氏菌病感染率和病死率。雏鹅代谢异常或者营养不良时也易发本病。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鹅和病愈排菌鹅。这些鹅由于长期带菌,在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下,排出大量沙门氏菌。患病鹅所产的蛋,因被沙门氏菌污染,孵化时大多是死亡的,个别也可能孵化出壳,但其携带大量致病菌,进而污染环境,感染其他健康雏鹅,造成疾病的传播扩散。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在空气中的游离病菌经呼吸道黏膜而感染家禽和野禽,也可垂直传播。

本病的病原菌也可感染人,其产生的毒素对人的危害大,是食品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当人食用感染了沙门氏菌的鹅肉或感染的鹅蛋时,会引起沙门氏菌中毒,严重可发生死亡。

3症状与病变
垂直感染的雏鹅,一般在胚胎期就会死亡,极个别会出壳,但很快死亡,无明显临床症状。生长期感染的雏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呆立,食欲不佳,经常性饮水,水样或稀粥样排泄物,并混有气泡,颜色为黄绿色,由于腹泻使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严重,严重时稀便干涸后会堵塞肛门,引起雏鹅排便困难。雏鹅在呼吸时表现为张口呼吸,呼吸困难。羽毛蓬松,无光泽,翅膀下垂。结膜发炎,潮红,水肿,有时可见眼睑湿润流泪。大多数雏鹅在发病2~5 d会出现死亡,个别雏鹅病程也可长至1周以上。成年鹅群一般表现慢性感染或者隐性感染,慢性症状表现为消瘦,腹泻,粪便中带血。隐性感染的病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虽然不会引起本身发病死亡,但由于携带病菌,对其他健康鹅群危害极大。

剖检病死雏鹅,主要病变表现为肝脏浮肿,充血,表面不光滑,有黄白色斑点,肝实质内出现坏死灶;胆囊肿大,肠黏膜充血,伴有出血点,在肠粘膜表面有淋巴滤泡肿胀的突起物,剪开盲肠发现,内部有白色豆腐样物。

4实验室诊断
4.1 镜检
剖检病死雏鹅,用肝脏或者脾脏涂片,自然干燥,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的细长杆菌,即可初步判断为感染沙门氏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肝脏和脾脏,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平皿等培养基,于37℃培养24 h,可发现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光滑的菌落。之后挑选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中进行沙门氏菌鉴定,也可用沙门氏菌属显色培养基进行快速鉴别。
4.3 血清学反应
在玻片上放上少许生理盐水,挑选疑似沙门氏菌菌落玻片中盐水均匀涂抹,再加入沙门氏菌多价血清,轻轻摇晃,在l min内发生凝集,也可判定为感染沙门氏菌。

5 治疗
对有急性发病的雏鹅群可进行药物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

5.1 由于现在西药抗菌药的滥用,沙门氏菌已经对个别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疗效,投药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性最高的药物。
5.2 因中药副作用小、无药残的特点,越来越多用于传染病的预防。可用黄连3 000 g、秦皮3 000 g、黄柏3 000 g、白头翁3 000g,研磨成粉末,混入100kg饲料中,连用3 d,即可预防治疗。

6预防措施

6.1 防止种蛋被污染
在生产、流通、孵化环节一定要规范化储运种蛋,保持种蛋的卫生,筛选去除不合格和被污染的种蛋。孵化前,要及时给孵化器消毒,入胚前要给种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保证孵化过程全进全出模式进行,经常保持孵化室通风,消毒。

6.2 防止雏鹅感染
在运输雏鹅过程中,装载雏鹅纸箱、托盘,使用前后要有针对性的消毒,防止在此过程感染。雏鹅落地后待状态稳定后,按照饲养的数量,在饮水中适量投放抗菌药物进行预防,还要及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也可增加在饲料中。预防性投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雏鹅该病的爆发感染。

6.3 防止媒介传播
由于饲养场的环境,非常适宜老鼠的生存,应及时灭鼠,防止老鼠大量繁殖携带和传播沙门氏菌,使该病扩散流行。因此,在鹅育雏阶段,一定要严控发生鼠患,消灭传播媒介。

6.4 环境控制
沙门氏菌可通过消化呼吸道传播,在育雏时有条件的尽量用网上育雏,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及时清理粪便,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肉牛沙门氏菌病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通常是犊牛容易发生,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犊牛患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脱水,体质憔悴、消瘦,从发病到死亡通常在4h以内。妊娠母牛发病后还会导致流产,严重危害牛体健康和养牛业发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肉牛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体。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都柏林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多数消毒药物都能够将其杀死,如2%氢氧化钠。

发病特点。该病主要是10~3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往往呈流行性发生。成年肉牛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或者只具有轻微症状,往往呈散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且主要是肠道中存在病菌,并经由粪尿排泄到体外,对环境、饮水、饲料、各种用具造成污染,从而导致其他健康犊牛发生感染。当饲养管理较差,以及发生各种应激,如温差过大、长途运输、过于拥挤、频繁转群、突然更换饲料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导致发病。另外,母牛带菌后还能够经由乳汁排出细菌,从而导致后代犊牛感染发病。病牛痊愈后,尽管症状已经消失,但依旧在一段时间会有病菌经由粪便排出,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2、临床症状

成年牛。通常是1~3岁的牛发病。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41℃,食欲彻底废绝,脉搏加快,呼吸困难,体力快速衰竭,陷入昏迷。发生下痢,排出混杂血液和纤维素絮片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能够在发病24h内发生死亡,大部分在1~5天内发生死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的病牛,快速发生脱水,体质消瘦,明显腹痛,经常用后肢踢蹬腹部。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且能够在流产排出的胎儿中发现病原菌,部分病牛呈顿挫型经过,开始时明显发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24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还有部分病牛会变成隐性经过,只是经由粪便排出病菌,但在数天后就会停止。

犊牛。急性型,通常是大约1周龄的犊牛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40.0~41.0℃,呈现稽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发生鼻炎和眼结膜炎,结膜潮红,呼吸、脉搏加速。发病经过1~2天,病牛开始出现腹泻,排出灰黄色或者黄色的稀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会混杂黏液、血丝或者黏膜碎片,严重时呈血汤样。经过一段时间,患病犊牛快速虚弱,耳、唇、四肢发凉,眼窝下陷,拒绝走动,往往呈卧地状。通过发病经过大约1星期发生死亡,死亡率可达到10%~50%,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75%左右。慢性型,患病犊牛耐过急性期没有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病牛主要症状是发生间歇性腹泻,食欲时有时无,体温忽高忽低,并出现肺炎和关节炎。病牛开始有浆液性鼻液从两侧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初期发生干咳,后其出现湿性,呼吸困难。关节发生肿大,其中最明显的是跗关节腕关节。个别病牛能够恢复,且康复后不会携带病菌。

3、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环境中,取病死牛的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以及心血进行涂片,分别采取革兰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固色后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不仅存在杆菌,还存在部分呈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分离培养。取病死牛的粪便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以及TTP增菌液,并置于37℃温度下培养24h,观察可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圆形菌落,呈整个无色透明或者有黑色圆点存在于中间。挑取无色透明的菌落和培养基进行涂片,都经过革兰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和形态都表明是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妊娠母牛尤其是妊娠后期必须饲喂品质优良的饲料。产房保持清洁卫生,且接产过程要加强对脐带进行消毒。定期对奶具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运动场、犊牛舍以及饲养用具等要及时进行清扫、洗刷,定期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消毒。正常情况下,每星期进行1~2次消毒,就能够减少环境中含有的病菌数量,防止发生感染。

接种疫苗。对于小于6月龄的犊牛,可采取皮下接种沙门氏菌菌苗,能够有效预防感染牛沙门氏菌而发生腹泻。对于经常出现发病的养牛场,可对妊娠母牛接种疫苗,从而使后代犊牛得到较好的被动免疫,避免出现发病。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L/kg恩诺沙星,每头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5mg/kg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肌肉注射1.0~1.5mg/kg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按体重口服80~200mg/kg磺胺甲基嘧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也可使用呋喃唑酮、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甲砜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等进行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蛋鸡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防控方法


1流行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该病引起的危害程度根据蛋鸡品种而有所不同,一般体重较轻的白壳蛋鸡具有较低的易感性,体重较大的褐壳蛋鸡具有较高的易感性;母鸡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公鸡相对较低;雏鸡患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成年蛋鸡往往呈隐性感染,这是由雏鸡群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条件较差、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等因素容易引起该病,并导致死亡率提高。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垂直传播,即带菌种鸡产出的种蛋经过孵化的雏鸡会携带病菌。这些雏鸡通常在育雏期出现发病,且死亡率较高,即使能够存活也会成为带菌鸡,如果这些鸡继续作为种鸡应用,又会产出带菌的种蛋,从而周而复始发展成恶性循环。

2.临床症状

发病雏鸡表现出精神不振,缩颈闭眼,怕冷,往往挤成一堆;排出白色石灰样或者浆糊状粪便,在肛门周围的绒毛上黏附,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清除,往往会由于导致肛门堵塞而发生死亡。部分病雏还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张口喘气;部分还会伴有关节明显肿胀,从而引起跛行。对于最急性的病例一般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育成蛋鸡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鸡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并伴有下痢,往往零星发生死亡,无法出现产蛋高峰。成年蛋鸡通常呈隐性感染,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产蛋率相对较低,且种鸡的受精率、种蛋孵化率都有所降低,种蛋孵出的后代雏鸡容易在5日龄内出现发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鸡肝脏、脾脏等组织,分别在普通琼脂、麦康凯平板、ss琼脂中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在普通琼脂板上长出无色半透明的较小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也能够长出无色透明菌落,但呈中等大小,中央隆起,边缘整齐;在SS琼脂培养基上长出无色透明的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

形态观察。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用接种环挑取SS琼脂、麦康凯平板上生长的单个菌落,放在载玻片上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细菌形态。结果能够看到球状杆菌,两端钝圆,大多数单个存在,没有明显的大小差异。

4防控措施

定期监测。从繁殖场和孵化场就开始进行监测,确保全部雏鸡都来自没有被病原污染的繁殖场,且其每2星期会检测1次沙门氏菌。对于孵化场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测,每星期都要检测孵化种蛋,且每次孵化场使用后还要进行全面检测。雏鸡养殖场从1日龄就要开始检测沙门氏菌,之后还要分别在l、3、4、12周龄进行检测,最后在产蛋前进行一次检测。一般来说,主要按照一定比例抽取每个场样品进行检测。不仅要采集病死鸡、血样以及粪样,还要在地面进行采集,从而监测环境。

疫苗免疫。目前,鸡场主要选择使用两类疫苗对该病进行预防,一类是弱毒活疫苗,主要是指肠炎沙门氏菌病活疫苗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病活疫苗;另一类是灭活苗,主要是指肠炎沙门氏菌病灭活苗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灭活苗。大多数情况下,鸡群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要优于氢氧化铝胶菌苗,但由于一般采取在12~14周龄使用灭活疫苗接种,导致鸡只早期无法受到保护,不能够对局部消化道进行一定的保护,也就是说该疫苗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鸡场同时使用灭活疫苗和活疫苗进行接种,能够增强免疫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选择接种适宜的疫苗,保证形成较好的免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蛋鸡场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确保雏鸡获得足够的营养,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适宜,通风良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果发现病鸡,要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并对病鸡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舍内要定期进行严格消毒,通常情况下每星期进行1次消毒,而出现发病后每星期进行2次消毒,但要注意在接种疫苗的前后3天不能够进行消毒。每批蛋鸡转出后,要进行全面清扫、洗刷和消毒,饲养用具也要进行清洗、消毒,最后还要经过熏蒸消毒,之后还要经过至少2星期的空置才能够进下批鸡,且进鸡前5天还要再进行1次熏蒸消毒。一般来说,常选择使用0.1%次氯酸钠、0.1%新洁尔灭和0.3%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全群鸡按每200L水添加lOOg氧氟沙星可溶性粉饮水,每天2~3次,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鸡症状严重,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氧氟沙星,每天2次。另外,病鸡也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即取青皮、陈皮各45g,50g金银花,40g甘草,45g桂枝,45g艾叶,黄芪、黄连、黄柏各40g,60g大蒜,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和饮水中,每天1剂,同时连用7天配合电解多维饮水,直到鸡群完全恢复健康。

小鹅瘟并发沙门氏菌病的类型与防治


小鹅瘟并发沙门氏菌多感染 20日龄以内的雏鹅,1520日龄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日龄越小,病情越严重。

一、发病类型

1.急性型。3~4日龄发生此病的雏鹅多表现为急性型,往往没有发现症状就突然死亡。

2.亚急性型。5-15日龄发生此病的雏鹅多表现为亚急性型。病鹅精神委顿,缩头松毛,行走困难,食欲缺乏甚至废绝;严重下痢,排含有黄色气泡的稀粪或乳白色稀粪,有的雏鹅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鼻液分泌物增多,流泪,时常甩头,呼吸困难,临死前可见颈部扭转或抽搐,最后衰竭死亡。

3.慢性型。20日龄以后发生此病的雏鹅多表现为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少食、下痢、消瘦、病程长,有的口]自愈。

二、解剖检验

急性型的病变多不明显,死雏鹅肠管(尤其是小肠)黏膜肿胀、充血或出血,充满大量黏液,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亚急性型的病雏鹅多呈小鹅瘟的特征病变:假膜性纤维素性肠炎,小肠中后段肠管肿大(比正常肠管增大2~3倍),质地坚硬如腊肠状,俗称肠栓子;肝肿大,呈暗紫色、黄褐色或古铜色;胆囊充满胆汁;肾充血,肿大;脾肿大,呈暗红色;心脏松弛,有的可见心包炎。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使用有效消毒药剂对环境、鸡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2.治疗。及时隔离病雏鹅。对于发病雏鹅,可每只肌肉注射小鹅瘟血清l毫升和庆大霉素0.4毫升,同时用病毒灵、氟哌酸拌料,用环丙沙星饮水,连喂3~4天。

3.科学防病。进舍前,每只雏鹅注射0.5毫升抗小鹅瘟血清,并连喂3天抗生素或磺胺类药和病毒灵。

4.加强产蛋前母鹅管理。在种母鹅产蛋前1个月注射母鹅用小鹅瘟疫苗,提高雏鹅的小鹅瘟母源抗体水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3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