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常见病的防治

一、甲壳溃疡病
1.症状:蟹的外骨骼发生溃疡性损伤,早期在甲壳上有许多褐色斑点,每个斑点中心呈微红色下凹,晚期斑点边缘呈黑色,中心部分溃疡加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2.防治方法:(1)尽量避免蟹体受伤。(2)保持水质清新,鲜活,并使池塘底有10厘米左右的软泥。(3)用15×10E-6浓度的生石灰液或1×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每7~10天泼洒一次,连用2~3次。(4)每公斤蟹重用0.1~0.2克土霉素或红霉素拌饵投喂7~10天。
二、黑鳃病
1、症状感染部位主要是鳃部,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2、防治方法:(1)每天清除残饵,及时更换死水,将病蟹除去;(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液,浓度为15×10E-6~20×10E-6(3)治疗时用生石灰液连续泼洒2~3次,浓度为20×10E-6。(4)可将病蟹置于2×10E-6~3×10E-6浓度的呋喃酮溶液中,浸洗3~4次,每次20分钟左右。
三、水肿病
1.症状病蟹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拒食致死。
2.防治方法:(1)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2)经常加注新水,并多喂鲜活饲料和新鲜菜叶。(3)治疗该病用0.5×10E-6~1×10E-6浓度的土霉素液或呋喃西林液全池泼洒,也可用0.1×10E-6~0.2×10E-6浓度的呋喃唑酮液全池泼洒。
四、纤毛虫病
1.症状初期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行动迟缓,触角不敏感,体表附肢有滑腻感,镜检可见许多纤毛类寄生虫附着。
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苗种放养前用20×10E-6浓度的硫酸锌液浸洗1小时。(3)治疗时用3×10E-6浓度的硫酸锌全池泼洒�yZ023.CoM

相关阅读

美国青蛙常见病的防治


美国青蛙的抗病性较强, 在稀养条件下很少发病。随着高密度养殖的技术推广, 病害日趋严重, 有的甚至造成极大损失。现将几种常见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简介如下:

1.红眼病。由病毒引起是美蛙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大腿内侧, 腹下皮肤呈点状出血, 肌肉呈红色, 蛙体瘫软无力, 活动迟钝, 并停止摄食。它发病急, 传染, 损失大, 可在几天内使美蛙大部死亡。致病原因是由于养殖密度大, 温度高、水质败坏, 引起病毒感染。防治方法:①经常换水, 保持池水清洁, 天热时应适当降低养殖温度;②将病蛙捞起, 放入10 -15 %盐水中浸泡5 - 10 分钟, 连续浸泡2 -3 天后可痊愈; ③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达到1.4ppm , 进行池水消毒(水消毒时蛙移入另一池)。

2.胃肠炎。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引起感染发炎。症状表现为蛙体瘫软, 无力跳跃, 并停止摄食, 捕捉时反应迟钝, 缩头弓背。剖解时可见胃肠有充血发炎现象。防治方法:主要是注意饲料卫生, 不喂霉变饲料, 每日清除食台上残饵, 每周用1 -2ppm 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消毒1 次。对病蛙可用0.5 -1 %的食盐水浸洗, 每天每只喂酵毒2 片, 每次 0.5 片, 3 天后可见效。

3.水肿病。此病在部分蛙中发生。发病严重时引起死亡。主要病症是蛙腿部或腹部皮肉交接处渍水, 渍水由少到多, 逐步扩大而导致美蛙死亡。治疗方法:将病蛙提起, 让渍水流落下头, 再用注射器把渍水抽掉, 每次只能抽渍水的三分之一, 分3-4 次抽完可愈。

4.烂皮病。该病发生普遍。初起时病蛙的头背部皮肤失去光泽, 出现白色花纹。接着表皮层脱落, 并开始腐烂, 露出背肌, 逐渐扩展到躯干以致整个部。最后全部呈白色, 病蛙停止摄食而死亡。此病是由于美蛙长期摄食单一饲料, 缺乏维生素A 所致。防治办法:①饲料多样化, 每隔3 -4 天调换饲料品种一次, 以防止此病的发生;②对病蛙可用鱼肝油或猪肝拌入饲料中投喂, 病蛙皮肤可以再生, 眼睛白色消退, 并恢复进食。

5.气泡病。本病多发生于蝌蚪, 变态的美蛙也能发病。病因主要是水质不洁, 加上摄食不洁饵料后消化不良, 胃肠道发酵产气而致。症状:患病蝌蚪或美蛙肠内充满气体, 腹部膨胀, 失去平衡能力, 不能自由游泳, 腹部朝向水面, 严重时死亡。防治:发现此病后, 池中应加注新水或换新水, 降温保洁。对于发病蝌蚪或美蛙可置于清水中, 禁食, 暂养1 -2 天不久可痊愈。

6.出血病。此病多发生于长出后肢, 前肢将要长出的蝌蚪。蝌蚪患此病后腹部或尾部有出血的斑块, 肛门周围发红, 传染很快, 死亡率高, 治疗方法是每万尾蝌蚪用120 万单位的青霉素和100 万单位的链霉素溶液浸泡30 分钟, 疗效很好。

鹅常见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我省养鹅业迅速发展,农民积极性很高。掌握养鹅技术,实行科学饲养,减少疫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民养鹅基本要求。养鹅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鹅病的防治,虽然鹅体型较大、健壮、抗病力强,但有些疾病会引起鹅的大批死亡,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止鹅疾病的发生,要做到预防为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尽量减少损失;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鹅病防治的基本要求

1.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致病应激因素,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2搞好饲养环境卫生和进行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和各种用具清洁干净。

1.3预防为主,定期预防性用药,及时接种疫苗。

1.4勤查细看,掌握群体动态,及时发现疫病,尽早治疗或处理。

2常见鹅病的防治方法

2.1鹅瘟

2.1.1概述

小鹅瘟是一种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有时出现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病变主要特征是肠道发生假膜性纤维素性肠炎,在小肠中断和后段形成腊肠样栓子,堵塞肠腔。本病流行在3~25日龄的雏鹅群中,日龄越小的鹅越容易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到50%~80%。10~25日龄的雏鹅发病后,部分可以自愈,25日龄以上的雏鹅很少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对养鹅业危害最大。

2.1.2防治

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采用小鹅瘟血清、庆大霉素、病毒唑进行皮下注射的措施进行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是很理想,因此,本病防治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种鹅、种蛋、雏鹅开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2.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鹅雏机体的抵抗力。

2.1.2.2对留种母鹅在产蛋期前15~30d前接种小鹅瘟疫苗。

2.1.2.3种蛋和鹅雏最好自繁自养,并做好种蛋、孵化场所、设备用具的消毒。

2.1.2.4对无母体抗原的新生鹅进行弱毒疫苗接种。

2.1.2.5对发病的鹅群要及时隔离、封锁和彻底消毒。对死鹅雏、垫草要深埋、焚烧。对发病或同群的鹅雏进行小鹅瘟血清紧急接种、预防接种。用小鹅瘟血清、庆大霉素(20001U/只)进行皮下注射,15日龄以下的1mL/只,15日龄以上的2mL/只,隔日注射1次。紧急预防注射0.1~1mL/只,皮下注射。

2.2鹅霍乱

2.2.1概述

鹅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成年鹅多发,1月龄以下的雏鹅少见。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排稀便,肝脏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心冠状脂肪有出血点。鸡、鸭也可感染,发病率高。本病多发于春、秋气候多变季节。主要通过与病鹅接触或通过被病鹅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用具传染。

2.2.2防治

2.2.2.1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增强鹅的抗病力,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最关键措施。因为鹅发生霍乱经常不是外面传来的,而是由于健康的鹅体内就带有该菌,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引起的。如鹅群密度过大、舍内潮湿、饲料营养缺乏、体内有寄生虫以及气候聚变等,都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2.2.2.2预防性免疫。对于疫区或常发生本病的地方可注射鹅霍乱疫苗,免疫效果很理想。目前常用的是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苗和灭活油佐剂苗。1月龄以上的鹅皮下注射2mL,接种后14~21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3个月,若在第1次注射后8~10d再注射1次,免疫效果更佳。

2.2.2.3鹅群发生霍乱后,应该将病死鹅全部烧毁或深埋。禽舍、场地和用具要彻底消毒。病鹅进行隔离治疗,对未发病的鹅,全部喂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健康鹅注射疫苗。

2.2.2.4病鹅的治疗:用土霉素1~2g/kg饲料,拌匀后喂服,连用4~5d。或按鹅体重20~30mg/kg,每日口服一次喹乙醇,连用3~5d,效果也很好。

2.3小鹅流感

2.3.1概述

小鹅流感是由志贺氏杆菌引起的雏鹅急性、渗出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是鹅流鼻汁,呼吸困难并摇头,病期3~5d。本病只有鹅发生,特别是雏鹅易发生;冬、春季节常发,往往在春季发生后,秋季再度流行。经过长途运输,抵抗力降低,以及气候变化很大,雏鹅受寒加之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最易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自然流行要经过15~30d才能停止传播蔓延。雏鹅死亡率极高。

2.3.2防治

2.3.2.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力。冬春季节注意防寒,夏秋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

2.3.2.2预防接种灭活菌疫苗。

2.3.2.3药物预防:对新生雏鹅按每只1万IU青霉素点眼或滴鼻,即:100只雏鹅用1支10mL安痛定稀释青霉素。

2.3.2.4药物治疗:口服敌菌净30mg/kg,2次/d;或用青霉素12~15mg/只,2次/d,一般4次即可治愈。

2.4鹅痢疾

2.4.1概述

鹅痢疾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雏鹅常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拉稀。病原菌在鹅粪便中含量最多,饲料、饮水和用具污染最易传染病原菌。气候变化、饲料搭配不当,以及吃了腐败变质的饲料,都能引起鹅痢疾发生。

2.4.2防治

2.4.2.1加强管理。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要在清洁的草地上放牧;及时隔离病鹅,做好场地和用具的消毒;饲料中减少蛋白质含量。

2.4.2.2药物预防。平时可用氯氟沙星、恩诺沙星饮水或拌料进行预防。

2.4.2.3药物治疗。病鹅初期可用蓖麻油2~3匙灌肠,防止肠道发酵,再服用磺胺脒,每只鹅用0.25g,混入饲料中或逐只喂服,2次/d,2d为1个疗程。

2.5鹅曲霉菌病

2.5.1概述

鹅曲霉菌病是由烟曲霉、黄曲霉和念珠菌引起的霉菌病。雏鹅发病较多,成年鹅常为个别散发。几乎所有禽类都能感染,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其特征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常因饲料、垫草潮湿,被霉菌污染,长出大量孢子,鹅吸入空气中的孢子或采食含有曲霉孢子的饲料而感染发病。

2.5.2防治

2.5.2.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孵化室卫生,避免使用发霉的垫草和饲料,不要让幼鹅与霉烂变质的草堆接触,饲槽和饮水器具及其周围搞好卫生和消毒,加强舍内通风换气,对预防本病的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2.5.2.2在发病季节,定期给鹅饮用0.05%硫酸铜水溶液。

2.5.2.3对发病鹅可采用药物治疗:100kg饲料中或饮水中加入14.2~22g或6.3~22g制霉菌素,连用5~6d,以后改为小剂量再用2周。硫酸铜按0.03%饮水,连用10~15d,以后改为0.01%水溶液,再饮用10~15d。

2.6鹅球虫病

2.6.1概述

鹅球虫分为鹅肾球虫病和鹅肠型球虫病。分布广,感染率高,损失严重。每年5~9月是鹅球虫病的发病季节,雏鹅、中鹅较易感染。

2.6.2防治

球虫病主要通过粪便污染土地、饲料和用具传染,因此,搞好鹅的粪便处理和鹅舍的环境卫生是预防本病的最佳方法。不同年龄的鹅要分开管理,栏圈、食槽、饮水器等用具要经常消毒、清洗,勤换垫草。对常发地区的雏鹅,应定期饲喂预防药物。下列药物可供防治时使用:

2.6.2.1氯苯胍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mg,连用10d,屠宰前5~7d停药。预防量应减半。

2.6.2.2球痢灵每千克饲料加250mg,连喂3~5d,预防量应减半。

2.6.2.3球虫净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mg做预防用,屠宰前4d停药。

2.6.2.4克球多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50mg,饲喂作治疗用。预防量减半。用药应在屠宰前5d停止。

2.6.2.5广虫灵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200mg,拌匀后喂,连喂5~7d。

2.7鹅裂口线虫病

2.7.1概述

鹅裂口线虫是一种肌胃寄生虫,主要感染鸭和鹅,寄生在鹅的肌胃或肌胃角质层下面。这种线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排出的虫卵随鹅粪排出体外,在23℃适宜湿度下经一昼夜,在一般适宜条件下经5~6d,发育成侵袭性幼虫,沾在牧草上,鹅食入带侵袭性幼虫的草而感染。

2.7.2防治

搞好鹅舍清洁卫生,定期给以消毒,有预防作用;定期驱虫,通常在20~30日龄,3~4月龄驱虫各一次。驱虫应在隔离鹅舍内进行,投药后的3d内,彻底清除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常用药物有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mg,一次口服;驱虫净(四咪唑),按每千克体重40~50mg,一次口服。

另外,通过养鹅实践总结出,鹅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因此,广大养鹅户平时要备用一些养鹅常用药,如青霉素、恩诺沙星、敌菌净、氧氟沙星、消毒王、丙硫咪唑、磺胺咪、高锰酸钾等药。

种母猪常见病的防治


1母猪乏情

母猪不能够在正常的发情周期产生发情活动的情况就是母猪乏情,在生产母猪断奶后以及后备猪中都会有可能发生。生产完成的母猪在断奶后一段时间内,有些会出现该种情况,后备母猪也经常会发生多个无发情表现的时期。现在临床中初产猪和后备猪发生该种情况的机率比较高。

预防和治疗的方式是对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进行强化,避免母猪断奶后体重急剧下降,可以有效降低乏情机率。针对性的提供治疗,调整饲养管理方式,控制母猪的膘情在合理范围内。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元素以及必需氨基酸的添加量必须给予注意,饲料营养平衡要有保证,降低环境温度以及有害气体等其他应激因素,还可以用公猪对种母猪进行适当的接触刺激;可以给种母猪用繁殖激素,国产繁殖激素具有促情排卵作用的,如孕马血清、人绒毛膜激素、促排三号、氯前列烯醇等,把几种激素进行合适的组合再进行临床应用,一般治疗效果特别明显。如给种母猪采用5mg氯前列烯醇肌肉注射后的第三天再进行800IU孕马血清的肌肉注射,在10d里可见大多母猪都会出现发情表现。如果给母猪配种的同时用100μg促排三号加以注射,能促进正常排卵。还能采取进口的激素药物对种母猪加以催情,如注射PG600后,除少数母猪外,一般母猪会于4~6d出现发情表现。而繁殖激素使用时首先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时机,一般需要采用激素进行处理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经产母猪在断奶后8~10天还是不发情;第二种是母猪配种后30天还是没有妊娠;第三种是后备母猪已经超过8个月以上不发情。要选择合理的激素来刺激繁育,激素能够让母猪发情,使用后需要对母猪的排卵和受孕情况进行观察。

2产科炎症

母猪分娩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胎衣不下、人工接产护理不当等情况发生,这些都会影响母猪生殖道健康,引起妇科疾病、子宫炎、产后热等比较多见的疾病,严重的患猪还会发生败血症;胎衣不下是产后3h,母猪阴道有红色液体流出,夹杂胎衣的情况;种母猪患子宫炎后,会有黏性液体排出,患病后会出现全身症状,症状较轻的会有屡配不孕的情况出现;母猪产后热是因为子宫感染了病原微生物,体温上升超过40℃,阴门有黏液流出。

防治方式,在母猪产前48h,注射1mL的氯前列烯醇,将体内的恶露排出,具有清洁子宫、消除炎症的效果。患病的母猪在排除异物后还是无法排出胎衣,那么应该要在当天使用催产素,促进子宫分泌物的排出,然后用0.1%高锰酸钾进行子宫冲洗,使用抗生素治疗。

3子宫脱出

子宫脱出是母猪的子宫有部分甚至是全部翻出阴道,处于阴门外部,该情况大都是母猪生产之后24h内会发生。部分脱出的母猪在脱出之前没有显著的症状表现,直到脱出后,会出现不安、努责、举尾等腹痛表现。完全脱出的母猪,子宫翻转在阴门外部,有些还会拖地,有淤肿,上面附着草屑、粪便、胎膜等杂物,长时间如此,其表面的水分会蒸发掉,变成较硬的痂皮状,还会有皲裂出现。

在诊断并确定是子宫脱出疾病后,应该要积极地进行治疗,预防母猪的脱出越来越严重,变成完全脱出状态。病猪让其处于站立保定状态,前低后高,将尾部牵向一侧,使用新洁尔灭0.1%浓度来进行清洁,保持母猪外阴及其附近的部位洁净。也可以选择氯丙嗪10mL进行注射治疗,可以让患病母猪保持镇静,避免因疼痛而骚动,影响治疗。手术的时候,兽医将手伸入其阴道内,触碰到脱出子宫后,用并拢的四指抱住拇指,形成拳头状,缓慢的前推,将子宫角挤兑出来,并且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左右摇摆,通常来说,通过子宫颈后就会在短时间内复位。手术的时候,兽医应该随着子宫角进行晃动,确保子宫复位的完全。避免再次发生子宫脱出的情况,可以选择鲁卡因溶液进行封闭交巢穴,用20~30mL1%浓度的该药物即可。在治疗后,让母猪口服溴化钠,具有缓解疼痛,保持镇静的作用。完成一系列治疗后,应该要增加母猪的饮水,同时预防腹泻和便秘的情况发生。

预防子宫脱出复发,可以进行阴门栅栏缝合的方式,缝合3针左右,上方下针的时候保证阴门上联合处被缝合,第二针要将阴门中上部分缝合,第三针将中下部分缝合。阴门下方可以多保留一些空间,这样母猪能够顺利的进行排尿。术后努责情况严重的母猪,应该要使用镇痛药物,普鲁卡因1%使用30mL肌肉注射具有不错的镇静效果,术后在母猪的日常饮水中增加一些食盐,能够预防便秘、腹泻等疾病。治疗后1周,可以视情况将缝线拆除,同时使用青链霉素连续注射治疗2次,预防感染。

竹鼠常见病的防治


一、外伤

竹鼠常常由于互相抢吃、受惊吓、争窝室而互相咬伤,或运输时被铁笼钩伤、捉拿方法不当而造成人为误伤。治疗方法:发现外伤要及时涂搽碘酒、锅底灰、万花油等,人用的外伤止血药均可使用。创口较大、较深、出血较多时,要撒敷云南白药以止血消炎。创口不能用纱布、胶布包扎,也不能涂药膏,否则竹鼠会将包扎物撕扯掉、将药膏舔食。

二、严重外伤或脓肿

竹鼠发生脓肿多由于打架致伤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引起,常见于竹鼠的头部、腹部、四肢及尾根部有黄白色化脓肿块,触压感到外硬内软。治疗方法:切开脓肿,排除脓液,冲洗消毒创口,用氯霉素片研成粉末拌花生油涂搽,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消炎,防止创口重新感染。

三、胃肠炎

主要是由于饲喂不洁和发霉变质的饲料引起(/),病鼠精神沉郁,减食或不吃,肛门周围粘有稀粪,晚间在窝内呻吟,日渐消瘦,最终脱水死亡。治疗方法:停食1~2餐,将土霉素1片(0.5克。如使用人用药物,用量为1/4~1/6),研末拌精料喂服,每天2次;或肌肉注射土霉素注射液,每次0.4~0.5毫升,每天1次,连续用药3天;严重时可在大腿肌肉内侧注射氯霉素,每次0.5~0.6毫升,每天1次,连续注射两天可痊愈。

四、大肠杆菌病

多发生于春夏季,病鼠腹大,触摸有波动感,母鼠常被误认为怀孕,剖检可见腹中有大量凉粉状(透明胶状)浸出物。治疗方法:采用新霉素和先锋霉素治疗,每次大鼠注射0.5毫升,幼鼠减半。

五、感冒

由于气候突然变化,竹鼠被风吹雨淋受寒而引起。病鼠呼吸加快,畏寒,流清鼻涕,减食或不食,体温下降,严重时体温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并发肺炎。治疗方法: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每次0.3~0.5毫升,每天2次,病重者肌肉注射10万~15万单位青霉素,每天3次。并发肺炎时,须用青霉素、链霉素交叉注射,用药技术较复杂,应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六、中暑

夏天运输竹鼠如气温高达32℃以上,在车厢里通风不畅,或暴晒20~30分钟后,加上缺乏多汁饲料,体内水分得不到补充,就会发生中暑。急救方法:将病鼠移到阴凉处,用湿沙将其身体埋住,只露出头部,经10~15分钟,竹鼠就会苏醒。如找不到湿沙,可将竹鼠放到冷水里浸泡,但要让其露出头部,并防止竹鼠大量饮水,否则即使中暑解除,该鼠也难养活。另外,也可在竹鼠鼻孔涂搽清凉油。

七、产后脱宫

有的母鼠产第一胎时,由于用力过度,容易导致产后子宫脱出,如未及时发现,子宫会发黑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最终母鼠会将其咬断,从而失去繁殖能力。

(福建覃明)

哈密瓜常见病的防治


哈密瓜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害虫有:小地老虎、蝼蛄、蛴螬和蚜虫。

1.猝倒病

(1)幼苗发病时,可喷洒铜铵合剂药液。配方是:硫酸铜2份,硫酸铵15份,消石灰4份,充分混合密闭一昼夜后使用。打药时取药粉一份兑水400份喷雾。

(2)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

2.枯萎病

枯萎病又叫萎蔫病,蔓割病,俗称死秧子。

(1)药液灌根:70%甲基托布津或40%超微多菌灵300倍液灌根。以株基部为中心,挖深10厘米,直径8-10厘米小圆坑,主根基部露到外面往坑内灌满药液,灌后不封坑,使根部受到煅练而抗病。

(2)涂抹:用70%敌克松1份加面粉20份,兑水调成糊状,涂抹到病株基部,防治效果很好。

3.白粉病

白粉病通常在座瓜中后期发生,如不及时防治,病情蔓延快,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叶片硬化干枯,衰亡。

(1)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4.霜霉病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叶残体越冬,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严重时病斑连成片,使叶片干枯似火烧一样,干枯卷缩。

(1)农业防治:培育和选栽壮苗,要选择地势好、排水好、肥沃沙质土壤种植,施足农肥和磷钾肥,合理密植,通风透光,切忌阴天浇水;发现病株立即拔出烧毁。

(2)药剂防治:可用40%乙磷铝、40%疫霜灵2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喷雾。

5.地下害虫防治

地下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蛴螬、蝼蛄,对常发生地下害虫的大棚,定植前要采取预防措施。

(1)结合施底肥,每公顷用1.5公斤的辛硫磷毒土施入,毒杀地下害虫。

(2)毒饵诱杀:定植后发现地下害虫可进行人工捕杀或毒饵诱杀。毒饵配制:用50%辛硫磷乳油1公斤加适量水稀释后拌在30公斤炒熟的麦麸上,于傍晚撒在瓜秧附近及地下害虫活动的地方诱杀。

6.瓜蚜

瓜蚜也称腻虫。在高温季节繁殖率高,危害重。

(1)在蚜虫初发期呈点片发生阶段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后期可加大药液浓度用8001000倍液防治。

(2)用来福灵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农业防治,结合化学防治,要勤观察,及时用药,清理杂草。控制棚内湿度、保持植株干燥是防病的最有效措施。

7.种蝇、金针虫、地老虎、蓟马

喷洒敌百虫或敌敌畏1000倍液于幼苗及茎基周围。

8.蚜虫

乐果或已酰甲胺磷乳油,1份药加水5份,用毛笔或小排笔沾药液涂于瓜秧基部,涂10cm左右。

9.红蜘蛛

喷洒乐果乳油800-1000倍;73%克螨特乳油1000倍,石灰硫磺合剂波尔0.2-0.3。以上药剂可交错使用,在收获前15天应停止施药;20%的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喷洒。

10.细菌性叶斑病

喷800-1000倍敌克松,800-1000ppm链霉素:1:1:250的波尔多液;300倍退菌特。以上药剂可交换使用,6-7天喷一次,共2-3次。

11.疫霉病

随水灌药,70%敌克松每次每株3克;50%可湿性福美双每次每株4克;25%瑞毒霉素每次每株1克。在灌水时随水把药灌入瓜沟内,共灌2次,其间隔为半月左右,灌药同时可结合叶面喷洒58%甲双灵锰锌800-1000倍。

真菌性叶枯病(弱斑病)

可喷洒:1:1:250的波尔多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

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药时保证质量,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12.蔓枯病

用敌克松1:50倍液涂抹病部,或喷洒波尔多液,代森锌,退菌特等药剂。(浓度同上)

13.白粉病

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200ppm,每次用药10克(有效成份),既15%粉锈宁67克加水50-100公斤;石灰硫磺合剂,以波美0.2-0.3度为宜,避免在中午温度过高时使用。以上药剂可交错使用,每1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2-3次。

美蛙秋季常见病的防治


1.腹水病 患蛙体表无明显病状,不食不动,解剖后腹内大量积水,水色呈淡黄或红色,肠胃充血。

防治: 用庆大、氯霉素等药物2毫克/千克溶液浸泡 24小时,并注射4~ 5万单位/千克,连续3~ 5天;内服氟哌酸粉20毫克/只,连续服用5天,或用氯霉素粉与面粉糊拌和再与饲料一起填喂美蛙, 25~ 50毫克/千克,连续喂3~ 5天。

2. 肠胃病 患蛙初期栖息不定,东爬西窜,动作缓慢,喜钻泥,后期躲在池边草丛或浅滩边,不食不动,反应迟钝,捕捉时很少挣扎,缩头弓背,伸腿闭眼。

防治: 每千克饲料中加压碎的增效联磺片1片,酵母片2片,连喂3~ 5天,每天2次;经常用十万分之一漂白粉消毒饲料台,或用1毫克/千克溶液全池泼洒。

3.水霉病 患蛙及患病蝌蚪体表周围有棉絮状菌丝,主要是水霉菌、肤霉菌感染,菌丝一端寄生于皮肤组织里,导致蛙及蝌蚪行动缓慢,食欲不佳。

防治: 蝌蚪高度集中后用1 /20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30分钟,每日2次,连续3天,如蝌蚪出现浮头,立即用清水洗腮上少量被氧化的粘液和沉积的微量二氧化锰, 保证腮的正常呼吸; 蛙体患处涂抹10%紫药水或食盐水。

4.气泡病 蝌蚪肠内充满气泡,腹部鼓涨,失去自由游泳能力,有时仰泳水面。因水质不洁或池水过肥,蝌蚪食饲时吸入水面气泡所致。

防治: 更新部分池水,将发病蝌蚪捞出放入清水中饲养1~ 2天,禁食一段时间后投喂煮熟的米糠饲料;每立方米水面用4克食盐,向有病蝌蚪均匀泼洒。

5.出血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于即将长出后肢的蝌蚪。病蝌蚪腹部(尾部)出现血色斑块,并在水面打转,数分钟后死亡。

防治: 将蝌蚪集中,每2万只用100万单位链霉素浸泡30分钟左右,效果显著.

河蟹养殖常见病腹水病的防治技术


河蟹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很大的河蟹疾病,病蟹的背甲内有大量腹水。
(一)病原
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较常见。
1.嗜水气单胞菌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5-1.0微米×1.1-1.7微米,无芽孢,无荚膜,绝大多数菌体为单个,少数为2个相连,极生单鞭毛,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产气,无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含6%及以上氯化钠胨水中均不生长,其中1株菌对柠檬酸盐不利用,1株菌对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外,其余30多项生理生化反应均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同,个别生化反应不一致是由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存在的差异所致。
2.拟态弧茵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4-0.8微米×0.8-1.4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单鞭毛,单个或2个相连,菌体直或稍弯,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但不产气,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酒石酸盐反应阴性,对多黏菌素敏感等30多种生化反应与《白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拟态弧菌相一致。
3.副溶血弧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微克/毫升)敏感。胞外产物具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其中尤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发病严重的塘甚至绝产。在池中不种水草或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三)症状
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以至坏死、萎缩,由原来的黄色变为淡黄色,直至灰白色;鳃丝排列不整齐,有时有缺损,呈灰褐色以至黑色;病蟹胸部肌肉很不丰满,很瘦;折断步足有大量水流出来,步足肌肉萎缩;心脏肿大,心跳乏力;有时背甲的内膜也被烂成残缺不全,因而从背甲外面观察,背甲呈花斑状;肠内没有食物,或在近肛门处有少量粪便,有的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胸部和腹部连接处水肿,不能正常蜕壳,最后衰竭而死。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作出最后确诊。如果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作细菌鉴定,还不等于已找到了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要进行全面综合预防,具体方法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
(六)治疗方法
采取三步曲治疗方法。第一步:先杀虫,如河蟹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必须先杀虫。否则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后,损伤鳃组织及蟹壳,这就为细菌不断入侵打开了门户,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第二步: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将蟹体内外及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杀灭。外泼消毒药可以任选一种,最好是选用无残留、无公害的二氧化氯或水产保护神、伏碘,这些药比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精等的费用略贵,但后者会产生诱癌物质,污染环境。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的轻重而定,病轻的泼药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反之则泼药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一般为2-4次。
内服药饲可以选用下列任一种:
(1)每千克饲料中加蟹安Ⅲ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河蟹喜欢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
(2)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1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河蟹喜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如在饲料中加些保肝解毒药及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第三步:在停药后2天,全池外泼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适合河蟹生长。并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使河蟹尽快康复,健康成长。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河蟹养殖常见病真菌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
河蟹真菌病的病原为离壶菌。该菌的菌丝很长,为不规则交叉分支,一般不分隔,弯曲,直径8~40微米。菌丝吸取河蟹幼体营养,生长发育很快,不久就充满宿主体内,不论头胸和腹部内均可寄生,好似松树叶和杨树根须。在河蟹幼体内的菌丝颜色不断变化,呈黑、绿、青、灰、桔黄等颜色,靠近幼体表面的菌丝形成隐子囊。真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耐受温度、盐度、pH值的范围很广,在含有氯化钠为0.7%、pH值5~11的范围内均可生长。
2.症状
受感染幼体头大尾小,体呈黑色,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该菌传播速度很快,第1天幼体就可能有1%寄生,2~3天后所有幼体100%感染,严重者全部死亡。
3.流行情况
据调查显示,目前该病已为我国河蟹人工繁殖中的主要病害,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岛,从沿海到内陆,大部分河蟹人工育苗场均有发生,从河蟹胚胎的卵-幼体-蟹-成蟹-亲蟹,真菌类离壶菌均有寄生,尤其对幼体和幼蟹造成很大威胁,一般成活率只有5~6%,如果蟹苗经药物浸泡再培育幼蟹,成活率可提高1~3倍。
4.防治方法
真菌病原目前尚无有效办法杀灭,但已掌握其传染途径和寄生部位。因此首先应设法切断其传染途径,宜从亲蟹入手,凡是河蟹人工繁殖场,应选择没有离壶菌寄生的成蟹作为亲蟹,在亲蟹促产前进行消毒处理。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



甲鱼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来对甲鱼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症状:发病初期,甲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只是腹甲、口腔略呈苍白色,活动迟缓,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发病末期,外表主要症状为腹甲、口腔呈苍白色,无一丝血色,剖检病鱼不流一滴血,肝脏呈土黄色或暗黑色,胆囊肿大、硬结,胰脏大多糜烂,肠呈贫血状,肠内有凝固的血块,有些病鱼腹腔有积水。
病因:该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发病高峰季节一般在5~8月,主要危害3两以上规格的个体。
预防:①选用优质甲鱼苗种,提高甲鱼的生长和抗病能力。②严格进行消毒:放养前半个月,鱼塘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彻底消毒才可使用;在出池、放养以及过塘过程中注意细心操作,以免机械损伤。③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每隔15~20天用30斤/亩·米的生石灰或用0.7斤/亩·米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使用光合细菌1~3ppm加以改善水质,中和池中各种有机酸,改善底质环境,保持水质稳定,防止强烈和频繁的应激引起甲鱼抵抗力下降。④营养保健剂活性氧,其富含特殊杀菌等活性物质能形成活性微生物保护膜,减少肠内腐生菌的污染、维持肠道健康,从而加快对饲料中蛋白氮、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添加量80克/20公斤。⑤选用营养均衡、新鲜度好的甲鱼配合饲料,保证甲鱼的正常生长和增强甲鱼的体质;出温室放养前10天应在饲料中加强速饵净、胆利康的添加,以增强甲鱼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⑥均衡投喂,防止爆增投喂。
治疗:①全池泼洒大黄(用量1.5~3斤/亩·米)和硫酸铜(用量1斤/亩·米)。②全池泼洒五倍子(用量0.7~1.5斤/亩·米)。③投喂药饲。④在饲料中添加Vc和速饵净。具体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0.5~1两/100斤料的Vc(含量90%以上)和1~2两/100斤料的速饵净。

笼养蛋鸡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笼养蛋鸡由于高生产性能和较少运动,加之营养的不平衡和消耗过大,容易造成蛋鸡疲劳征、脂肪肝综合征、蛋鸡脱肛等疾病,严重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甚至造成蛋鸡死亡。笔者在农村从事兽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常对笼养蛋鸡进行指导和诊治,现将笔者对笼养蛋鸡常见病诊治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笼养蛋鸡疲劳征

笼养蛋鸡疲劳征是笼养鸡骨骼病中最为严重的,它主要引起产蛋鸡的瘫痪、产蛋下降及死亡,发病的大多是进笼不久和产蛋高峰期的鸡。

1.1临床症状

病初鸡产软壳蛋或薄壳蛋,鸡蛋破损率增加,但食欲、精神、羽毛均无明显变化,随后病鸡腿软弱无力,站立困难,伏于笼底,两腿以飞节着地和尾呈三脚负重,如企鹅状。如及时发现,采取适当的措施,大多能在3~5天恢复,否则症状会加剧,病鸡明显消瘦,嗉囊内无食,停产,骨质疏松脆弱,易骨折,关节处变形、肿大,瘫痪,最后衰竭死亡。

1.2剖检变化

血液凝固不良,喙、爪、龙骨变软,胸骨、肋骨均易弯曲,肋骨和胸骨与椎骨结合处内陷,呈内向弧形,有的呈串珠状节结,股骨和胫骨自发性骨折,断面有凝固的血块,骨磨片中可见大量钙质脱落的空间,在输卵管后半部分常滞留有未产出的鸡蛋,输卵管黏膜充血,卵泡充血,呈血红色,肝稍肿大,心包有淡黄色液体,其他脏器无明显的变化。

1.3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结合病因调查及发病规律,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鉴别诊断。发现病鸡时,及时将病鸡从笼中挑出,改为平养,让鸡自由采食,增加运动量,在饮水中加入多维,让鸡充足饮水,在饲料中增加2%~5%粗颗粒过磷酸钙,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3,连喂2~3周,在夜间稍增加光照。

2脂肪肝综合征

脂肪肝综合征又名脂肪肝出血征、蛋鸡脂肪肝、肝肥大、肝破裂或肝出血,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产蛋鸡,诸多病因共同作用,常见和多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产蛋量下降和高产蛋鸡暴亡为主要特点。

2.1临床症状

病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鸡突然死亡。死鸡外观过度肥胖,腹部膨大,冠和肉髯大而苍白,喙及跖部鳞片呈不同程度的黄白色。鸡群采食、饮水、精神、粪便均正常,产蛋无明显下降。

2.2剖检变化

突然死亡的母鸡,发育良好,肌肉丰满白嫩,切开皮肤可见皮下脂肪沉积,腹腔和肠系膜均有过量脂肪沉积,肝脏破裂,肝表面和体腔中有大的出血块或血凝块。肝脏因脂肪沉积而肥大呈黄色油腻状,边缘钝圆,质脆易碎如泥,轻压时似浆糊状,并有油滴出现。可见发育正常的不同阶段的卵泡。个别病鸡还继发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充满大量的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破裂的卵黄,有的卵黄凝固成大小不等的小块或碎片,肠系膜发炎,肠管相互粘连,很难分离。

2.3诊断与治疗

根据鸡死亡突然、肥胖、腹腔内有大量血凝块,结合病因调查确诊为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致富经//

防治是对发病鸡群每500千克饲料中加氯化胆碱1000克、蛋氨酸100克、亚硒酸钠1克、维生素E40毫克、麦麸5千克,连续饲喂半个月,效果良好,基本上控制该病的发生。防止开产前的母鸡积蓄过量的体脂,严格按照饲养标准,育成期要限制饲养,日粮中应保持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添加氯化胆碱、蛋氨酸、亚硒酸钠、多种维生素等嗜脂因子。氯化胆碱是防治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较理想的药物,早期应用预防效果最佳,一旦发病再治疗需要较长时间。

3蛋鸡脱肛

蛋鸡脱肛是蛋鸡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产蛋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尤为多发。由于蛋鸡脱肛在临床上死亡率不高,养殖户多对此病的重视不够,以至于给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3.1临床症状

蛋鸡脱肛初期,可见肛门周围绒毛湿润,有时从肛门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以后约有3~4厘米长的肉红色物脱出体外,时间稍久,脱出物由枣红色变成暗红色,脱出的泄殖腔常会被其他鸡啄食出血,导致鸡死亡。

3.2防治措施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制定合理的光照时间,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对患有脱肛的鸡要及早隔离,以防止其他鸡的啄食,用温热的5%高锰酸钾或3%的硼酸溶液将脱出部分洗净,人工辅助复位。有炎症的可用抗生素加以治疗,对病情严重的鸡及时淘汰。

总之,笼养蛋鸡的蛋鸡疲劳征、脂肪肝综合征、蛋鸡脱肛对蛋鸡生产危害极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保证饲料营养全面,保持笼养蛋鸡鸡群的健康,发现疾病,应及时隔离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4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