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兔场的疾病防控技术要点

1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在建场时应注意兔舍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地势高爽,安静。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如鼻炎、肺炎等。最适宜养兔的温度是15~25%。兔笼应大小适宜,笼底板应平整光洁,缝隙大小合适。
2科学配料,合理饲喂。根据家兔的生理特性,科学合理地配合好饲料,可以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配制饲料要注意能量、粗蛋白、粗纤维、钙、磷、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的平衡供应。饲料的各种原料必须合格,所有霉变的原料一律废弃,否则会对全群兔的健康造成危害,引起腹泻、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
在饲喂过程中,分别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断奶的幼兔应供给优质的易消化的饲料,且应限量饲喂。根据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喂量。哺乳母兔应自由采食,促使母兔多产奶,养好小兔,少发生乳房炎。种公兔不宜多喂,以防过肥,影响性欲。
3搞好清洁卫生。每天清扫粪尿,特别是气温较高时及冬天通风不良时,舍内粪尿易发酵产生较多的氨气等有毒气体,加之灰尘较多,影响兔的健康。应将粪尿清出兔舍,堆放到远离兔舍的地方。产仔箱中的垫草用前应清洁不霉变,用前消毒、晒干。
4杜绝引进带病种兔。新兔场引过种兔时要注意对疾病的防范。在引进种兔时应特别注意原场不应有兔真菌性脱毛癣、兔螨病、兔沙门氏菌病、传染性鼻炎等难以控制的疾病。否则,会给以后的防病治病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在引进种兔时应将新兔隔离观察1月以上,多方检查合格后方能放入大群中饲养。
5建立免疫程序。兔病应以防为主,特别是规模兔场。对于重大传染病必须进行免疫预防。
6兔球虫病药物预防程序。用量:断奶兔饲料中加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氯苯胍)。在每吨饲料中加0.5%地克珠利预混剂200~300克或氯苯胍原粉150克。
用法:连续用药至80日龄左右。肉兔出售前7~14天停药。
轮换用药:地克珠利喂8个月后,换氯苯胍用4个月。
7做好各项消毒。消毒的目的是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是杜绝一切传染来源、阻止疫病继续蔓延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①日常消毒。场门口要建有宽、()长可供机动汽车轮转一周半的消毒池,消毒池内的消毒液要保持有效浓度。兔舍门口设有更衣室、消毒室。
每月对兔舍及周围环境、兔笼及用具进行1次全面清扫、消毒。兔舍、兔笼及用具的消毒,先彻底清扫污物,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再进行药物消毒。
每周对兔笼及用具进行1次带兔消毒。
严禁外来人员随意入场,必须入场时要严格消毒,更换兔场内部工作服。收购兔毛、兔皮、活兔的人员一律不许入场。场内人员的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不到疫区购买原辅材料、引进种兔。
②临时消毒。对发病死亡兔笼具、粪便等进行及时消毒。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
③终末消毒。发生疫情扑灭后,对兔场进行1次全面消毒。
④粪便处理。将粪便和污物堆积离兔舍较远的偏僻处作生物热发酵,可以杀死病毒、病菌、寄生虫卵囊等病原体而达到消毒目的,同时又可保持粪便的肥效。
⑤病死兔处理。死兔焚烧或加消毒药后深埋。
8做好疾病监测工作。①免疫监测。对兔场主要传染病如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免疫情况定期进行监测。按免疫程序免疫后1、3、5个月,抽样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②病原监测。对病死兔剖检后,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幼兔的球虫病,进行粪便卵囊监测,每周1次。对螨病进行抽样活虫体监测,每月1次。
③药敏试验。对从病死兔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更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每月1次。
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薛家宾

相关知识

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并逐步由家庭饲养向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方式转变,与此同时,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也有很大变化,因此,掌握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对疫病诊断、防治工作有极大的便利。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随着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的发展,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生产规模扩大,仔猪、育肥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繁,渠道增多,长途贩运等给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而且疫病种类较多,新病较多,混合感染较多,疫情十分复杂,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猪的易感性增高,新病不断出现

由于目前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刚刚起步,规模越来越大、密度很高,但养猪技术水平还不适应,管理不善、卫生防疫不严、猪舍通风换气不良、猪场及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各种应激、不良因素增多,使得猪体抵抗力降低,导致猪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随着对外引种的增多,猪的易感性增高、猪只流动频繁等情况出现,加之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滞后,把一些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新病引种进入我国,在猪群中发生,并随着猪只流动在国内传播。

2、病原出现新的变异,疫病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环境和猪体免疫力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或减弱等变化,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等,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从典型向非典型转变;从周期性流行转向频繁的大流行。例如,猪瘟弱毒株的出现或由于猪瘟弱毒苗应用中免疫程序错误而导致温和型猪瘟出现。口蹄疫的大流行存在着周期性,每个周期大约是10年,但从1999年至今,口蹄疫全世界的流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从每5年到每3年大流行1次;又从每3年到每年流行1次,甚至1年流行多次,流行周期大大缩短,流行规律相对无序,给疫病诊断、免疫和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疫病增多

在猪群中繁殖障碍性疫病过去很少,布氏杆菌病等少数几种疫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该病又有所抬头。不但如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不少猪场频频出现,甚至两种或多种病在一个场同时存在,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的比例逐天增多,流行最严重的猪场,一头母猪每年产两胎,只有2~5个活仔,种猪的生产性能大大下降。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饲养密度加大、圈舍通风换气不良,为呼吸系统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机。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猪流感等呼吸系统疫病,在各日龄的猪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增高,危害严重。

4、混合感染性疫病突出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防疫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和多种传染原的存在,加之猪群易感性增强,导致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多。例如临床上常见的保育猪高热呼吸综合征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猪喘气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和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伪狂犬和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和猪瘟的混合感染。

5、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涌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伪狂犬病、应激综合征、流感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都能造成猪体免疫抑制,损伤元气。

6、结语

上述猪病流行特点显示,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应该特别注重猪的福利,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行各生长阶段的保健,提高猪的体质,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病力,这样才能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加州鲈鱼的小池集约化单养


1.养殖池要求与主养加州鲈鱼池塘要求基本相同,但面 积不宜过大,一般以50-100m为宜,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但 池底以土质为好,也可利用闲置的养鳗池或其它水池。进、排水口要相对而设,以有利于水体交换,也要加设防逃及增氧设备。若放养的鱼苗较小,还应在池面加设鱼网,防止鸟害。

2.苗种放养放养密度视管理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管理水平高、条件设备较好,每平方米放养量可增加到50-60尾。同池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健壮、活泼、无伤无病。鱼种下池前一定要严格消毒,可用3% -4%的食盐水或每100kg水加1.5 g漂白粉浸浴,防止外来病菌带入养殖池。

3.饲养管理可参照池塘主养的饲养管理进行。

西伯利亚鲟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一、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的场地宜选择在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可利用鳗鱼养殖场进行适当改造。池塘应根据需求设计为三种类型:1.鱼苗培育池。面积为5平方米-15平方米、池深60厘米。2.鱼种培育池。面积8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深80厘米。3.商品鱼养殖池。面积为150平方米-300平方米、池深1米。上述三种的池底都要求光滑,同时,要配备增氧设施。另外,池上方要设遮荫设备。

二、仔鱼的培育

1.仔鱼的暂养。
仔鱼经长途空运后,应在放进暂养池前,进行温度和水环境的缓冲适应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种苗的质量。刚孵出的仔鱼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在其进入底栖生活之前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光线、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所以,要注意遮荫和控制好水的流速、流量。水深应掌握在30厘米-40厘米,密度在每平方米3000尾-5000尾之间;

2.仔鱼的养殖。
仔鱼适应了环境,待其有近一半数量进入底栖生活时,可适当投喂少量经过消毒处理的切碎的水蚯蚓。当观察到仔鱼瓣肠中的黑色素栓排出体外后,要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投喂量以半小时内食完且略有剩余为宜,投喂次数每日可安排4次-6次。仔鱼的开口成功与否是影响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及时投铒、勤投饵,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残食或生长差异过大。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溶解氧过低而影响成活率。此后还要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000尾-2000尾,并将水深增到60厘米,采用微流水养殖,确保仔鱼快速生长;

3.人工配合饲料的驯饲。
仔鱼经25天左右的培育,大部分长到5厘米以上。这时,可以再适当分疏,反规格较整齐的选在一起,密度调整为每平方米水面600尾-1000尾。待其摄食稳定后便可进行饲料驯化,配合饲料可自制或在鳗鱼粉中再添加一些物质。由于鲟鱼的口裂在下又喜底栖生活,要把饵料加工成沉性的湿颗粒,其颗粒大小根据鱼体的口裂大小而定。转料后可逐渐改为每日投喂4次,经10天-15天便可完成驯食。在转料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残饵清除、排污及换水等工作。否则易出现肠道发炎直至胀气病症,影响饲料转化和苗木的生长速度。此时仍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养殖方式。

三、幼鱼增育

经过15天的驯饲培育后,鱼体规格大部分在8厘米以上。鱼体已具备了成鱼形态,可移入鱼种培育池中养殖。移入时要选规格较整齐且体格强壮的。放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尾-100尾,水位约60厘米。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投喂4次。采用静水式培育,池中设水车式增氧机。经过约2个月的养殖,其成活率在90%以上,鱼体大部分全长35厘米、体重150克以上。

四、成鱼养殖

随着鱼体的快速生长,养殖密度应逐渐调为每平方米水面10尾-15尾,并加深水位到80厘米,投喂次数可逐渐减为每日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做好日常的排污和换水工作。经10个月-12个月,有85%以上鱼体规格的尾重超过0.75千克。

五、病害防治

鲟鱼抗病能力强、较少发病。但在幼苗培育阶段会出现爱德华氏病、肝病、胃肠炎及部分寄生虫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蚯蚓的消毒、鱼体的消毒并内服部分抗菌药,同时应加强日常的清饵、排污和换水等。

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


美国青蛙集约化驯养的效益是普通养殖方法的5-6倍;但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关键是耍驯化其摄食死饵。利用美蛙具有摄食活饵天性的条件反射原理,完全可以驯化其摄食死饵。美蛙集约化高效驯养的技术要点是:

一、适当的密度。驯化美蛙摄食死饵,必须在适宜的高密度放养状态下才能显现效果。初期投放体互20克幼蛙,为每平方米 180-200只;个体长到孙克时,每平方米100-120只;长到150 克时.每平方米50-60只;长到 250克以上时,每平方米30-40 克。

二、适口的饵料。集约化养殖美蛙,根据试验,采用定时、定位、定盘、定人的方法,使群集于高密度环境中的美蛙,别无选择地接受人工投饲。不受个体大小影响,而只受饵料适口性的制约。20克以上的美蛙适口饵料比较易得,故驯化美蛙应以20克以上的幼蛙为宜。

三、幼蛙的驯养。刚变态的幼挂主要投喂蚯蚓、水蚤、黄粉虫。当长到20克以上时,因对新的密集环境暂不适应,1-2天内可不投食,到第三天开始$ll化,选用小杂鱼、小泥鳅为饵料,饵料的大小以其长度不超过美蛙蹲伏状体长的一半.其宽度小于蛙口裂为准。饵料台保持2-3厚米的浅水,使投人的小杂鱼、小泥鳅稍显浮动二驯}食头两夭投喂量不宜多,可揍杂部分活鱼虾,加以.弓l诱,然后逐渐减少活饵量,增加死饵量,直到形成激烈的集团争食效果,达到全部摄食死饵。驯化时间一般 8-10天,驯化投饵量应视蛙体大小调整,一般日投饵里为蛙体重的5-15%,折合干料为1-3%。

四、多样化饲料诊多样化饲料可满足集约化养殖的美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需求.,品饵料除鱼类外.还可投饲切成条状的动物内脏、蚌螺肉、黄缮头尾及黑光灯引诱的昆虫等;干品饵料除干鱼外还可投喂干虾、蚕蛹及人工配合颖料饲料等。

五、适宜的水沮。驯化美蛙摄食死饵量适水温为20-30℃。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3℃时,美蛙摄食减少甚至不食。当水沮适立时,饵料摄入量大,排泄物相对较多。加之部分残饵沉入水中易污染水质。为此,养殖池水应经常更换,春、秋季一般3-4天换一次水,夏季每天需换一次清水。

六、及时地分级。集约化养蛙,生长速度快甲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长时间大小混养个体差异过大,一旦饵料短缺,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即使饵料充足,弱小蛙在强壮大蛙面前也会避畏、怯食。因此.每间隔 20-30天,就应按大、中、小蛙分级调整一次。

甲鱼集约化养殖成功五要素



(一)放养健康鳖苗
目前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鳖苗、台湾鳖苗、泰国鳖苗、杂交苗等。实践证明,中华鳖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鳖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苗种应就近采购,这样才容易适应当地养殖。
甲鱼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
1、用2.5%的食盐浸泡8—15分钟可杀死体表寄生虫。
2、用1%的食盐混合小苏打(1:1)的溶液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水霉病。3、用20—30ppm的呋喃唑酮混合15—20ppm的红霉素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二)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换水排污,坚持水上投喂,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一般10—20厘米即可,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会使甲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甲鱼更容易发病。室外大塘养殖,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另外,要尽量将甲鱼养殖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无关人员及动物的干扰,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提供优质饵料
甲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虽杂,但对动物性营养物的需求却较高。甲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与在人工集约化精养条件下对饲料营养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要想使甲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当前甲鱼价格下跌,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使用低档配合饲料,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将会得不偿失。甲鱼因在人工精养下快速生长,内脏功能负荷较大,在饲养过程中,应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鱼、螺、肝、鸡蛋、蔬菜)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以调节和改善甲鱼的内脏功能。现有一些地方甲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大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
(四)实行科学管理
1、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甲鱼具有沿池边活动的习性,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消毒用药物一般采用刺激性小、配制方便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百毒杀等,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应用上述药物消毒1次。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
2、饵料的制作与投放 
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10%—40%,使用鲜料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有些地方将饵料台建于池中,采取人工划船或人工下水方式投料是不可取的。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这时干扰少,饵料又不易变质,而且摄食又快又好。

3、水质调节 
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ppm,漂白粉2—3ppm,强氯精1—2ppm,生石灰15—40ppm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ppm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同时放养花白鲢也能起到较好的调水作用(鳙鱼60—100尾/亩、白鲢30—50尾/亩)。
4、水面种青,搭建晒背台 
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种植水葫芦,水葫芦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搭建晒背台。
5、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工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严防发病区的工具与健康区的混用,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五)完善防病体系
1、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设施条件,包括养殖工程设施、水源和水质管理等内容。
2、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日常操作,使用优质、全价、多样化和无病原污染的饲料。
3、选用健康的苗种养殖。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幼苗,同时尽量避免引入外地苗特别是进口苗,以防止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既使引入,也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
4、搞好日常卫生管理,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切断病原体的入侵途径,同时根据甲鱼病害的发生季节和特点,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投喂具有健胃促长、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和一些营养性补充剂。在发病的高峰期再添加一些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并适当延长药饵投喂时间。甲鱼因其本身的生命力、抗病力都很强,一旦表现出发病时就已表明发病个体已有一定数量,甲鱼在发病初期是不易被发现的。因此,定期防病,及时治疗,是甲鱼养殖成功的必要手段。

规模化猪场的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


1选择优良品种

生猪养殖品种的选择对后期生猪的抗病能力有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当选择本地的优良猪种。纯种公猪要求必须来自具备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级种猪场,二元杂交公猪需要选择良种双亲的后代,且要求血缘来源清楚。母本原则上要选用二元以上的杂交母猪,从而能够保证母猪的繁殖能力和仔猪育成率。通过上述父、母本生猪杂交所得的三元杂交猪,同时兼具父、母本的优良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

2.生猪管理

2..1分类、分群管理

许多养殖场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对养殖场进行空间分离,也没有对生猪进行分类、分群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养殖场内,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生猪混合饲养,不仅难以保证养殖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交叉传染。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必须要严格按照养殖标准对生猪种群进行分类、分群管理,其优势主要有:一是能够对不同类别的生猪进行专业化管理,例如成年生猪和生猪幼崽的饲料成分、饲料喂养量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类饲料不仅能够节约饲料喂养量,而且保证了成年生猪和幼崽各取所需。二是保证了养殖场内部环境的清洁,降低疾病传染的可能性。不同品种的生猪由于生活习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影响,在共同饲养时容易出现疾病交叉干扰,通过分群饲养,能够消除这一隐患。

2..2仔猪的养殖管理

在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内,有效奶头的数量足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仔猪个体差异不明显,则在养殖3~5天后大部分仔猪能够自动吸乳,减轻了养殖场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如果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则个体小的仔猪可能不能及时获取食物,这就需要养殖场管理人员进行差异化管理,保证所有仔猪都能够及时从初乳中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仔猪饲养半个月后,初乳中的营养物质将很难满足其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要添加各种辅料。在添加辅料时,要采取“逐步添加,引导喂食”的方法,逐步转变仔猪的饮食习惯,最终在20日龄左右实现断奶。连续断奶l周后,部分仔猪可能出现挑食现象,可以采取控制喂食的方法,增加仔猪进食量。

2..3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配种应当选择在第三次发情期为宜,如果过早进行配种,将会增加母猪的难产率。在饲养方面,应当保证母猪喂养饲料中包含育仔所需的一切营养,通过改善饲料营养成分和喂养方式,适当增加母猪体重,一般控制在70~90kg之间。在有条件的养殖场,饲养员还应当定期对待孕母猪进行运动管理。

母猪分娩期间所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擦布等)也要进行严格消毒,产仔结束后,还需要给母猪注射阿莫西林注射液,防治产后感染。

3疫病防控技术

3.1养殖场的卫生管理

养殖场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员、车辆进出,这就可能造成病毒、细菌的传播。除此之外,许多养殖场内有个人饲养的家禽、犬、猫等动物,如果管理不当,也很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根源。因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卫生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发生的可能。首先,定期做好猪舍内的清洁工作。生猪排泄物、食物残渣是清洁的重要对象,也是可能滋生蚊蝇、传播疾病的重要污染源.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当做到一天一打扫,营造清洁的猪舍环境。其次,定期清洗猪舍,可以视情况选择清水冲洗或是化学消毒液稀释冲洗,清洗频率也要根据外界条件确定,例如夏季通常3天1次,冬季每周1次。最后,对于养殖场周边的化粪池、下水道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严格按照排放和处理标准,严禁将养殖场污染物随意排放,以免污染河流水和地下水。

3.2生猪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日常检查主要是对生猪的饮食、饮水、活动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范围为养殖场内所有生猪。定期检查主要是针对疑似患病或疫病高发期的生猪,一旦发现生猪有异常表现,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确定疾病后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

3.3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防止猪群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在免疫接种前,需要对免疫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疫苗应现用现配,剩余或过期疫苗要及时处理。

冬季禽场的疫病防控


冬季家禽疫病防控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做好综合卫生防控工作,严把卫生消毒关

按期对禽舍的进行卫生消毒,每栋禽舍门口都要有脚踏消毒盆,进入禽舍要换上工作服和靴子。禽舍喷雾消毒应在中午进行,家禽有呼吸道疾病时,不要进行带禽消毒,经常擦洗喂料与饮水设备等。消毒剂要多备几种,如氯制剂、碘制剂和醛制剂等,几种消毒剂轮换使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产生抵抗力。要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及时清除畜禽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非饲养人员和家禽运输车辆进入圈舍;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传染病原的扩散和蔓延。

及时做好冬季免疫工作

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主要依靠疫苗免疫来进行预防。养殖户要认真做好这些疫病的免疫工作,按程序做好冬季强化免疫。免疫工作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有的养殖户以为家禽育雏阶段该做的疫苗都做了,冬季就不必要做疫苗了。这种意识问题很严重,因为疫苗有一定的保护期,家禽后期免疫工作如果跟不上,家禽体内抗体下降、甚至消失,这样面对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时,就毫无抵抗力,照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这种现象在饲养土鸡的养殖户当中尤其突出,因为土鸡的饲养周期长,所面临的疾病危险更大。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毒株和优质的疫苗,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免疫。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在免疫后还应进行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水平进行补防,确保免疫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

管理方面冬季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禽舍通风与保温的平衡问题,应该有效保持禽舍内温度和适当通风,严防贼风侵入。禽舍通风不要由大门入口进行横向通风,因为冷风直接吹向鸡群,鸡群容易受冻引发疾病。禽舍设计时应该留有天窗和侧面墙壁的窗户,冬季主要依靠这些窗户进行隐形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宜过长,中午时候通风最佳。由由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家禽抵抗力下降,因此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每天要随时观察家禽的采食、饮水、粪便、呼吸声音等是否正常,异常时找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诊治,疾病应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集约化养鸡场鸡新城疫免疫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鸡新城疫(鸡瘟)是鸡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免疫预防是重要的防治手段,但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疫苗的质量、其他疫病的影响、强毒感染和变异株出现、免疫时间和免疫程序不当、鸡场环境卫生较差等。尤其是疫苗的保存温度对疫苗的效价影响最大。为此,我们对鸡新城疫疫苗设置不同温度刺激半小时稀释后免疫,以期找出解决影响免疫效果因素的方法和为疫苗合适的保存温度提供佐证材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鸡新城疫(ND)冻干苗
来源于遵义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
1.1.2试验鸡群
来源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南关两个镇蛋鸡、肉鸡6户养殖大户,共计6000羽。
1.1.3主要试剂
柠檬酸三钠、重铬酸钾、硫酸、0.9%生理盐水、PBS液。
1.1.4主要仪器与设备
96孔V型微量血凝板、单道和八道微量精密移液器、加样槽、吸嘴、微型振荡器、离心机、恒温箱。
1.2试验时间与地点
2009年12月,在深溪、南关两镇选定了蛋鸡、肉鸡养殖各3户进行鸡群免疫。实验室工作于2011年8~12月在红花岗区农牧局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
1.3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因素分析
1.3.1是疫苗检查不严影响免疫效果
(1)瓶盖检查。检查瓶盖是否松动、脱落。瓶盖松动、脱落的疫苗因其密闭保存条件改变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2)标签检查。检查标签上的生产批文批号、生产日期、疫苗性状、保存条件、保存时间、使用剂量。没有取得生产批文批号的疫苗质量不可靠;生产日期和保存时间的检查主要看疫苗是否超过保存期,超过保存期的疫苗效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效价差,甚至失效;保存条件是否与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一致,不符合标签规定保存条件保存的疫苗,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1.3.2疫苗保存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保存温度不当。保存温度过高要或过低均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2)保存避光不当。疫苗保存需要避光保存,如果避光条件不好也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1.3.3疫苗使用操作不当影响免疫效果
(1)疫苗稀释不当。疫苗稀释不当有几种情况:不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疫苗;不按规定的稀释剂量稀释疫苗;稀释液与疫苗温差太大,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
(2)疫苗使用不当。疫苗使用不当有几种情况:不按规定的使用方法使用;不按规定的使用剂量使用;使用器械、注射部位消毒不严。
(3)使用过程中保管不当。疫苗在稀释后使用过程中因保管不当,使稀释后的疫苗长时间置于强光或高温环境下会使疫苗的抗原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消失,()进而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甚至失效。
1.4试验方法
1.4.1试验分组
将鸡新城疫(ND)疫苗从低温冰箱拿出后,分别在15~60℃(以5℃为梯度)恒温条件下保存30min后稀释进行免疫,从低温冰箱拿出后立即稀释免疫,并设空白对照组。试验总共12组。
1.4.21%红细胞悬液制备
由健康鸡心脏或翅静脉采血,放入加有抗凝剂的离心管内(按抗凝剂:全血=1:2的比例),迅速混匀。在离心机中以3000转/min离心5min,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和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将沉淀的红细胞加生理盐水,慢慢混合均匀,再在离心机中3000转/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再加生理盐水混匀,如此反复离心4~5次,最后一次离心后的红细胞,弃去上清液,即为红细胞泥。放入4℃冰箱中可保存2~3天。使用时用1ml吸管吸取0.1ml红细胞泥,然后加入9.9ml的生理盐水,此即1%红细胞悬液。现用现配。
1.4.3血清制备
每只鸡翅静脉采血0.5~1ml,静置待血清析出后或离心备用。
1.4.4血凝(HA)试验
①先用微量移液器向96孔V型反应板的每孔加生理盐水25l;
②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测抗原25l于第一孔中并抽吸6次混合,后吸出25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到第11孔,弃去25l;
③微量移液器再吸取1%红细胞悬液依次加入各孔,每孔25l;
④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后室温(18~22℃)静置30min观察结果;
⑤将反应板倾斜成45,沉于孔底的红细胞沿着倾斜面向下呈线状流动者为沉淀,表明红细胞未被或不完全被病毒凝集;如果孔底的红细胞铺平孔底,凝成均匀薄层,倾斜后红细胞不流动,说明红细胞被病毒凝集。能使鸡红细胞完全凝集的抗原的最高稀释倍数,称为该抗原滴度红细胞凝集效价。即沉淀的前一孔即为该抗原的效价。
⑥4单位抗原校正,按逐级稀释的方法将抗原作相应稀释后的HA试验,当从第五孔开始为完全沉淀,所以表明所配4单位抗原准确。
1.4.5血凝抑制(HI)试验
每排孔检查1份血清。步骤如下:
①微量移液器先加25l生理盐水于各孔中;
②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检血清25l置于第1孔中,然后倍比稀释至第11孔,弃去25l,最后一孔不稀释,为红细胞对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4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