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甘孜藏牛主产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半农半牧区县,包括康定、九龙、雅江、炉霍、甘孜、新龙、巴塘、稻城、泸定、丹巴、乡城、得荣等,遍布全州18个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3500m以上。甘孜州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低,冬季长,无霜期短,降水少,干雨季分明,光照强度大,日照时数多,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下降,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复杂,由森林、灌丛植被、草甸植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甘孜州交通封闭,甘孜藏牛处于封闭式自群繁衍状态。早在殷周时代就有了黄牛和牦牛杂交生产犏牛的记载,说明甘孜藏牛饲养历史悠久。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甘孜藏牛1985年存栏31万头,1995年存栏38万头;2005年存栏43万头,其中公牛19.05万头、母牛24.01万头,全群公、母牛比例为1:1.26。存栏能繁母牛16.47万头,占全群比例38.22%。半农半牧县存栏33.95万头,占全州的79%,5个纯牧业县存栏甘孜藏牛9.16万头,占全州的21%。由于近亲交配及甘孜藏牛用于挤奶等原因,牛只个体逐渐变小,生产性能下降。目前甘孜藏牛的部分产区开始应用西门塔尔牛及娟姗牛冻精进行杂交改良。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甘孜藏牛的基础毛色主要为黑色和黄褐色,鼻镜颜色为黑褐色和粉色,眼睑、乳房颜色为粉色。蹄色主要为黑褐色,其次为蜡黄色,角色多为黑褐色,少数为蜡黄色。被毛为贴身短毛。体型矮小,发育匀称,四肢长短适中。头短而宽,耳平伸,耳壳较薄,耳端尖。角形多样,有芋头角、羊叉角、倒八字角、小圆环角等。肩峰小。公牛颈垂较大,母牛颈垂小,公、母牛胸垂均较小,脐垂小。尻部短而斜,尾长至后管下部,尾帚较小。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10月对泸定县4个乡镇农户饲养的成年牛进行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据2006年10月对泸定县4个乡镇农户饲养的9头公牛和50头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产奶性能甘孜藏牛180天泌乳250kg,乳脂率4.1%。

3.役用性能甘孜藏牛在特定土壤条件下日耕耙工作量:成年公牛5~8h,可耕翻砂壤土1亩。特定路况下挽曳工作量:能连续驮运15~20天,驮载、骑乘劳役一般日行25~30km。

4.繁殖性能甘孜藏牛性成熟年龄公牛20~30月龄,母牛15~20月龄;初配年龄公牛42月龄,母牛36月龄。繁殖季节为5~10月份,母牛发情周期20天,妊娠期280天左右。初生重公犊10.21kg,母犊11.82kg;断奶重公犊60kg,母犊55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19kg,母犊0.17kg;犊牛成活率86.8%。

四、饲养管理

甘孜藏牛的饲养方式为圈养和季节性放牧。大部分地区以放牧为主,一般组群10~20头,公牛、母牛、阉牛混群放牧。白天放牧在稍远的草山草坡或灌丛林间草地,收牧后晚间与羊、马混群关圈,有简陋的棚圈。分布于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和海拔2000m左右地区的甘孜藏牛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舍饲期间以作物秸秆为主,同时也刈割青草饲喂。在农耕季节和越冬度春期间补饲一定量的玉米、豌豆等混合精饲料。甘孜藏牛适应性极强,耐粗饲、温驯,易于管理。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甘孜藏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甘孜藏牛是甘孜州仅次于牦牛、绵羊、山羊的重要畜种,为该州农牧民提供了大量的肉、奶及役力。甘孜藏牛适应性极强、遗传性能稳定、耐粗放、温驯,易于管理,难产和流产极少。但甘孜藏牛的个体偏小、生产性能较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保持其现有优良特性。可引进小型乳、肉品种牛进行杂交改良,培育适合山区饲养的小型乳肉兼用品种。

相关推荐

藏[鱼妟]


[学名]: Exostoma labiatum (McClelland)
[资源名称]: 藏[鱼妟]
[外文名]: Zang yan
 
[形态特征]:
 
背缘平缓拱形,腹面平直。头中等大,前端楔形。吻端扁圆。口下位,横裂。具齿带。须4对。胸腹面光滑,无明显乳突。侧线平直,不甚明显。背部淡灰略带黄色,腹部灰白色。牙齿特殊。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保山市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伊洛瓦底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栖息环境为多石的溪流、小河中。

藏鸡养殖喂什么


藏鸡的喂食一般根据周龄和气候等因素,搭配一定比例的矿物质饲料、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来喂养,也可以让藏鸡自由的在野外觅食天然的食物。藏鸡能很好的适应高原天气,虽然体重较轻,但是肉质很好,且营养丰富。

藏鸡的喂养方式简单,一般是喂养颗粒状的蛋白质饲料、能量饲料、和矿物质饲料。各种饲料具体的配比需要根据藏鸡的大小和当时的气候变化来决定。藏鸡的放养型模式,也让其能很好的在野外觅食虫,草或其他食物。藏雏鸡喂养需要少量多次,每隔半个月左右减少一次喂养次数,成年藏鸡一天只需要喂养三次。

藏鸡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一般是散养或者庭院式养殖,因此养殖规模也不大。高原地区一年四季昼夜温差大,天气恶劣多变,气候严寒,而藏鸡能很好的适应这种天气环境。

藏鸡的体型较小,体重较轻,成年健壮的藏鸡体重也只有三斤,一般的藏鸡体重是两斤左右。藏鸡性格活泼,争强好胜,而且羽翼比较发达,很善于短途飞翔,所以鸡肉紧致发达,食用起来口感很好,有嚼劲,富含营养。

四川藏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藏猪(SichuanTibetanpig)主产于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高山区、半高山区和河谷区。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水、马尔康、小金、金川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乡城、稻城、雅江、新龙、德格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200m的半山地带,属半农半牧区。气候严寒,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7~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以上;无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660~680mm,空气干燥,日照多。农作物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青稞、小麦为主;其次有蚕豆、玉米、马铃薯及莞根等,畜牧业以羊、牛、马为主,其次是猪。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四川藏猪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饲养条件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形成许多适合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例如,头长、嘴尖,适宜拱土取食;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耳郭面积小;体躯窄,后躯较长、略高;四肢结实、紧凑,利于爬坡,奔走;被毛下着生大量绒毛,保温性能好;心、肺器官发达;沉脂力特强。

四川藏猪视觉发达,听觉、嗅觉灵敏,反应迅速。由于藏猪产地分散,历史上交通不便、极为闭塞,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形成比较稳定的闭锁群体,因而有的群体间在毛色、耳型等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2006年调查,共存栏藏猪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41万头、种公猪533头。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6年四川省存栏四川藏猪繁殖母猪2万多头。由于产区内曾先后引入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中约克夏猪等与藏猪进行杂交,纯种藏猪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公路沿线和养猪较集中的河谷坝区,纯种藏猪已很少见,且数量日趋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藏猪体型微小,被毛多为黑色,少数为棕色,也可见四肢、额部有少许白色者,少数仔猪被毛有黄色纵行条纹,但随年龄增加逐渐消失。鬃毛长而密,冬季被毛下有绒毛。额面窄,皱纹少,嘴长而直、呈锥形;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胸较狭,体躯短,背腰平直或微凹,腹线较平,后躯较前躯高,尻部倾斜。四肢结实,趾关节韧带坚实而有力。乳头多为5对。

2.体重和体尺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场内测量了四川藏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观察四川藏猪的繁殖性能,母猪发情周期17~33天,发情持续期3~7天,妊娠期110~124天;公猪2~3月龄时出现爬跨行为。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2008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随机选择8头阉公猪,从2月龄断奶开始测定其育肥性能,其结束体重为(59.680.41)kg,日增重(269.356.93)g,料重比4.300.10,平均(260.176.37)日龄达60kg体重。

对平均宰前活重59.68kg(8头)阉公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2001年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确定邓波乡和木拉乡为藏猪保护区,禁止引入外种杂交,开展藏猪的保护工作。2003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从甘孜州稻城县藏猪自然保护区引进10个血缘的纯种藏猪50头,其中公猪12头、母猪38头;2009年再次从四川藏区引进2个血缘纯种藏猪15头,其中公猪4头、母猪11头,进行异地活体保种选育,现已形成10个血缘的藏猪群体128头,其中公猪18头、母猪110头的保种规模,建立了四川藏猪资源保护场。

研究筛选出的杜洛克猪与藏猪杂交组合,生长较快、肉质优良,耐紫外线辐射,是藏区养猪生产的优良杂交组合。

五、品种评价

藏猪体型微小,生长发育缓慢,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环境条件,其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可作为优质猪育种的良好材料。藏猪抗逆性强,心血管发达,其不同月龄的内脏器官大小与人不同年龄时段的内脏器官相对应,是培养实验动物的理想素材。今后应在保种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达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统一。

架子牛是什么牛


养牛的时候,根据牛的生长情况会对其有不同的称呼,像犊牛、育肥牛等都是如此。架子牛是什么牛?

一、架子牛是什么牛

架子牛是指是指不够屠宰体况或未经育肥的肉牛。一般来说,月龄在12-24个月的架子牛生长快、产出的肉质好。

二、如何挑选架子牛

1、选择品种比较好、育肥和肉用性能比较好的肉牛品种,也可以是一些比较出名的肉用品种和本地的土牛杂交。选择的时候最好是西门塔尔牛,当然也要根据地方的特色。

2、选择最好是在12-24个月龄,这个时候是它们的生长高峰期。生长的速度非常快,脂肪沉淀期一般是在14-24个月。

3、最好是选择公牛,次之选择阉牛,最后再选择母牛。因为母牛发情影响它的生长速度,对生长和育肥不是特别有利。

4、体重方面,一般选择300-400斤左右的,这个也根据实际育肥需求。

5、体型方面要求四肢粗壮、甩尾有力,而且头比较宽,胸围比较大,胸深比较深的一些牛,其次我们还要观察它的鼻镜、眼结膜、被毛等状况。

以上就是对架子牛的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人有望在明年吃上尼木藏鸡蛋


藏鸡

“养藏鸡仅是百姓习惯,谁也没想到拿这个致富”

调研仨月发现致富门道

“咱先得知道尼木到底穷在哪儿了,到底有没有机会富起来。”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彭松涛发现,整个尼木除了山就是沟,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想靠种植业致富,太不现实。但优势也在其中,空气好,土壤、水源纯净,搞养殖是个很好的方向。

而后彭松涛很快锁定了藏鸡养殖这一行,因为尼木的百姓几乎家家都养藏鸡,少则20只,多则上百只,买鸡苗国家还有补贴,发展藏鸡养殖的基础是有的。藏鸡别看个头不大,肉质却不错,鸡蛋的营养价值也很高,不愁没有市场。

“不过后来我才知道,养藏鸡仅仅是百姓的一种习惯,谁也没想着拿这个致富。”等天冷的时候,彭松涛再去村里调研,找藏鸡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打听才明白,原来藏鸡下蛋特别少,每只年产蛋量只有60枚,一过10月份就不下蛋了。对于本不富裕的百姓们来说,冬天光吃饭不干活的鸡无疑是一种负担,于是也就疏于管理了,以至于这么些年,藏鸡在当地都形不成什么气候。

彭松涛

“得给大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藏鸡蛋从尼木走出去”

藏鸡进京如今有了眉目

“想提高百姓养藏鸡的积极性,光靠口号是不行的,得有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彭松涛说,得给大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藏鸡蛋从尼木走出去。在准备工作之初,彭松涛和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行了交流,得知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就有成规模的养鸡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随后彭松涛和搭班的援藏干部们一起,在当地谈下了一个企业,产业链条也有了最初的构架。等时机成熟些时,彭松涛也把目光投向了一片更大的市场——北京。2014年开始,彭松涛与同事们找到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大致方向是,由德青源提供藏鸡苗,农户负责养殖,尼木县政府负责回收鸡蛋和肉鸡。到了2015年,尼木和德青源开始签订合作协议。有了北京企业的介入,尼木藏鸡进京一事,开始有了眉目。

上周记者来到尼木县,看到德青源的鸡舍已开始建设,工程分为三期,目前一期已快完成。建设人员告诉记者,一期工程结束后,鸡舍可容纳藏鸡约7000套(7000只母鸡配适量公鸡)。

彭松涛说,到2017年,等尼木的藏鸡产业真正形成规模时,咱北京人就能吃到尼木的藏鸡蛋了,“那时我已经回到北京,却还能吃到‘家乡’的藏鸡蛋,想想是特别欣慰的一件事。”言谈话语间,彭松涛俨然已把尼木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来打理,就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贫困户土丹扎西养藏鸡后收入大幅提升。

“现在尼木县农户都动了心,合作社也发展到了6个”

未来可观收入让更多农户动心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准备好了,但真正的主体,还得是尼木的养鸡户们,起步永远是最难的,大家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最早彭松涛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从当地的情况来看,必须有几个成功的典型让人们看到,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彭书记,我想试试养藏鸡行吗?”尼木县吞巴乡农民加措开了个好头。与当地普通农户相比,加措的视野要开阔很多,他之前已经从藏香的产业中看到了致富的路子,这一次他主动申请成立藏鸡养殖合作社,如此,不光是他自己,还可以带领着周边9个贫困户一起致富。彭松涛说,加措的合作社一年靠养藏鸡赚了4万多元,他的合作社也被评为先进合作社。

“现在整个尼木县的农户都动了心,合作社也发展到了6个!”积极性的问题,彭松涛终于不那么着急了。上周,彭松涛带记者到了当地的一家藏鸡养殖合作社。院子的铁门一开,院子里散养的近千只鸡随处可见,远观就像下雪似的。合作社的主人是当地农户土丹扎西,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他曾经靠种地,一年收入仅有4000元,如今和几个贫困户一起养藏鸡,保守估计一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鸡苗的成本一只42元,我自己才出5元,其他都由政策补贴,赶上好时候了!”彭松涛说,之所以还让养鸡户自己掏5元钱,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

当记者问土丹扎西是否想过要把鸡蛋卖到北京去,他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入藏十八年后 牵着牦牛把家还


故事

牦牛是高寒地区才有的牛种,在中国,通常情况下仅青藏高原有。不过近日,笔者却在璧山来凤街道孙河村一家农家乐旁的圈舍里,见到了它们的身影。

42岁的农家乐老板唐云开正忙着招呼客人,十分热情。这位地地道道的来凤人,在西藏生活18年时间后,“牵”着牦牛回到了家乡。

难舍故土

唐云开是璧山来凤街道人,23岁时入藏谋生,去年才回到家乡。

“当时见村里好些人都在外面闯出了名堂,心里痒痒的,经人指点就到了西藏。”说起当初远赴西藏时的想法,唐云开笑了。

到1990年代末期,内地赴西藏旅游的人逐渐增多,牦牛肉、青稞酒等西藏土特产开始红火起来。精明干练的唐云开瞄准机会也开始从事土特产买卖,顺顺当当挖到人生第一桶金,半年时间挣到50多万元。

虽说在西藏的生意越做越大,近年来他的思乡之情却越来越浓,坐飞机回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去年下半年,听家里人详细介绍了眼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之后,唐云开终于放下西藏的生意,打道回府,要在家乡来凤二次创业。

水土不服

唐云开并不是空手回来的。经多方考察市场行情,他发现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因此决意打造一家西藏特色浓郁的农家乐。

农家乐选址来凤街道孙河村。今年初农家乐和附属小型养殖场建成后,8头牦牛从西藏飞抵重庆。5月,农家乐顺利开业。

在重庆能看到许多活生生的牦牛,还能亲口品尝传说中的牦牛肉?消息传开,远近“好吃狗”蜂拥而来,大快朵颐。

农家乐火了,但随着火热夏天的到来,麻烦也出现了——重庆的夏季天气酷热难耐,毛发浓密粗长的牦牛更是不堪其苦,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头重量下降大约100斤。

唐云开懊悔不迭:“来自雪域高原的牦牛在低海拔区域,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但我竟从来没想到过这一问题!”

他赶紧亡羊补牢,采取措施为牦牛降温,冲凉水澡、吹电风扇,最热的时候甚至不惜动用空调。

熬过这一关,农家乐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牦牛肉系列菜品越来越受欢迎,每个月需用牦牛数量也逐渐上升。

站稳脚跟

重庆人真的能接受牦牛肉吗?“不瞒你说,刚开始确实有些顾客是一边吃牦牛肉一边皱眉。”唐云开说,由于牦牛肉膻味较重,很多人吃不惯。

于是他根据重庆人的口味特点,不断改良作料配方和烹饪方法,效果立竿见影。经过几个月试营业,目前农家乐每月需用牦牛数量上升到了15头,营业额30万元左右。

目前唐云开最新的想法是,明年进一步扩大农家乐的规模,在继续推出牦牛肉系列菜品的同时引进西藏短尾绵羊、藏香猪和拉萨鱼,尽快为重庆人端出更多西藏风味浓郁的系列菜品。

锦江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锦江牛主产区在江西省高安、上高两县(市)。主要分布于锦江流域两岸的宜春和新余两市,以及南昌市的新建县、九江市的永修和德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锦江牛主产区地处江西省西北部、锦江中游,以低丘岗地和平原为主,也有一部分山区,海拔最低22.4m,最高1004m。上高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76%、65.79%、32.45%。高安市地貌除西北部和东西边缘有极少量低山、丘陵外(约占7%),几乎全是低丘岗地和低缓平原。主要河流为锦江及萧江。本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40.4℃,最低气温-11.2℃;年降水量1539mm,其中降雪量51m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水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少数为地下水。丘陵区以红壤为主,平原有多种积土,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多呈偏酸性。产区是江西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盛产水稻、花生、玉米、大豆、甘薯、棉花、油菜、芝麻等农作物,而且有大片天然草山草坡,牧草繁茂,这些都为发展养牛和锦江牛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锦江牛产区历来黄牛交易市场兴旺,不仅邻近县市,而且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等地的客商也常驻点高安选购黄牛。为了获取较高的养牛效益,产区养牛户长期坚持选育,高安的汪家、伍桥、石脑、村前等乡镇每年定期举办斗牛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畜主牵着身强力壮的公牛进行斗牛,供人观赏,胜者披红戴彩,受人称赞,促进了牛的选育和饲养管理的改善,对于锦江牛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鼓励养好耕牛,各地在春耕前要举办一次锦江牛评比大会,给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锦江牛戴花照相,由政府给畜主颁发奖状、奖旗、奖金,推动了锦江牛良种选育工作。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近年来锦江牛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主产区宜春市和新余市存栏锦江牛43.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6.6万头。至2006年全省共存栏锦江牛100万头,其中公牛30万头、母牛70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锦江牛被毛以深黄色为主,约占群体的72.3%,其次为黑色,占27.7%。鼻镜、眼睑、乳房和蹄角均呈黑褐色。体型偏小。头长而窄,耳平伸,耳壳厚而尖。无角牛占3%左右,有角牛角形有龙门角、倒八字角和铃铛角等。公牛肩峰明显,母牛无肩峰,两者均有较小的胸垂。母牛尻部短斜,尾长达飞节以下,尾帚小。

2.体重和体尺根据江西省2006年对锦江牛成年牛的测量,其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根据江西省2006年对5头锦江牛公牛产肉性能和肌肉成分的测定,结果见表2、表3。

2.役用性能在产区土壤条件下测定,每头锦江牛成年牛可负担耕地面积20~30亩,每天能耕地2~5亩。在炎热的夏季每天可使役8~9h。采用江西常规使用的铁木犁,每小时可耕晚禾蔸0.7亩,平均耕作挽力62.5kg,占体重的26%;最大挽力186kg,占体重的62%。

3.繁殖性能锦江牛性成熟较晚,公牛2岁、母牛1.5岁性成熟,公、母牛均3岁初配。母牛3~6月份、9~11月份发情,发情周期19.5天,妊娠期283天。初生重公犊15kg左右,母犊13kg左右。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锦江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提出过保种、利用计划,未建立品种登记制度。锦江牛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为役用,之后不断改良,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少量挤奶,以肉用为主。产品主要以活牛为主,销往浙江、福建、上海、广东等地,年销量20万头以上。

五、品种评价

锦江牛耐粗饲、耐热、役力较强,但体型偏小。由于产区的地理特点,该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役力资源。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品种选育,特别是在一些地理条件较为封闭的山区,应该建立资源保护区,保护该牛的品种特性。对其他一些地区,可以引进外来肉用型公牛与锦江牛母牛杂交,并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改良牛的产肉及产奶性能,提高养牛效益。

隆林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隆林牛中心产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繁殖中心以该县的德峨、猪场、蛇场、克长、龙滩、者保等乡、镇为主,分布于隆林各乡、镇和西林县、田林县,并逐步扩展到毗邻的云南省广南县、师宗县及贵州省的兴义市等地,品种数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4o~25o、东经104o47~105o41,地处广西西北部,地势南部高于北部,海拔380~1950.8m。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冷多雨,北暖干旱,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地势南部高于北部。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3.1℃;无霜期290~310天。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产区各地降水量差异大,年降水量1158mm。高山的降水量比谷地多,谷地少雨干燥,降水量南多北少。年平均日照时数1763h。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水源较为丰富。土壤以山地红壤土为主,荒山荒地较多,自然地理环境适宜各种林木、牧草的生长繁殖。种植业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有玉米、水稻、豆类、小麦、甘蔗、薏米、瓜菜类等,大部分农作物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近年来,稻田的耕作以中稻加冬种作物为主,旱地以种植玉米加冬种作物(油菜、豌豆、蚕豆、小麦)或烟叶加冬种作物及间种套种(玉米间种套种大豆、瓜菜类等)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隆林牛形成历史悠久,该品种是在喀斯特地貌环境和植物群落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土驯化、选育形成的广西优良地方黄牛品种,是较理想的役、肉兼用牛。隆林、西林、田林等地的壮、苗、彝、仡佬等民族,历代都有饲养隆林牛的习惯,并有杀牛办红白喜事的风俗。因此,除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影响外,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易于饲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这些也是隆林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根据产区隆林、西林、田林3个县统计,20年来隆林牛饲养量得到稳步的发展,1985年存栏8.80万头,1994年存栏11.93万头,2004年存栏13.03万头,产区长期以来重视养牛业的发展,隆林牛存栏量增加明显,但没有做好系统选育与保种工作,仍以自然放牧、本品种自然交配为主,近亲繁殖现象较严重,造成牛群体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某些生产性能下降现象。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隆林牛的基础毛色以黄褐色为主,全身被毛贴身短细而有光泽,尾梢颜色以黑褐色和蜡黄色为主,鼻镜多为粉肉色和黑褐色,眼睑、乳房为粉肉色,蹄色以黑褐色及蜡黄色为主。头部大小适中,宽度中等,额平或微凹,头颈与躯干部结合良好。公牛角以倒八字角和萝卜角为主,母牛以铃铃角(向内弯平角)及倒八字角为主。耳平直、耳壳薄。公牛髻甲较高、较宽,肩峰高大;母牛鬐甲低而平薄,胸部深广。公牛颈垂、胸垂较大,母牛稍小。中后躯紧凑,公牛生殖器官下垂;母牛乳房较小、质地柔软,奶头大如食指、呈圆柱状,长约3~5cm。肢势较直,前腿间距较宽,但后腿间距窄,少数牛后肢外弧。蹄质细致坚固。尻部长短适中,但较倾斜。尾大小适中,尾梢长过后肢飞节。骨骼粗细中等,发育良好,肌肉较发达,特别是成年公牛肌肉发育丰满。全身结构匀称,体型中等,体重大,背腰平直,四肢健壮,体躯紧凑,体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被测量牛群在自然放牧、不补充任何精饲料的情况下,随机抽样测量3岁以上的成年牛,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屠宰场对隆林牛4头公牛和1头母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产奶性能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科技论文选》(1997)资料,共记录3头成年母牛的年泌乳量,乳成分的测试工作由该所的中心实验室承担。其结果为泌乳期225天,产乳量300kg。乳成分为蛋白质3.8%,乳脂率4.3%,乳糖5.2%,干物质14.1%,非脂乳固体9.8%;pH6.63,比重1.029g/cm3。

3.役用性能隆林牛体型较好,具有较强的耐劳和耕作能力。据《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介绍,一头成年公牛每小时能耕水田约0.5亩,每天可耕水田3.5~5亩,可犁、耙旱田4亩左右。母黄牛每小时能耕水田约0.4亩,每天可耕水田2.5亩,可耕旱田3亩,工作后lh可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用木胶轮车(车重120kg)在较平坦的泥路,公牛拉300~400kg,母牛拉300~350kg,一天可行走20kin左右。阉割公牛载重250~350kg,挽力278kg,在泥质公路上拉木胶轮车,一般可日行23km。个别公牛短途最大载重量可达1000kg。

4.繁殖性能隆林牛性成熟年龄公牛为12~18月龄,母牛为12~18月龄。初配年龄公牛为18~24月龄,母牛为27~28月龄。全年均可繁殖配种,但多集中在春、秋两季。母牛发情周期为(19.51.7)天,妊娠期为(279.37.2)天。初生重公犊16.5kg,母犊14.4kg;6月龄断奶重公犊66kg,母犊64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27kg,母犊0.27kg。

四、饲养管理

隆林牛的饲养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一般全天放牧、早出晚归,也有的分两头放牧、中午休息。有些村屯在农闲时几户或全屯集中将牛群赶入深山放养,长年不收牧,到农忙时才收牧,极少圈养。牛舍简易,大部分是木棚栏、茅草顶、泥土地面,卫生条件差。对怀胎、哺乳母牛或农耕牛在冬季较冷、草料不足时,才补给一定的精饲料(如玉米、稻谷、野菜和南瓜拌米糠煮熟等),补给量如玉米、稻谷类每天补给1kg左右,稻草、玉米秸秆、叶及甘薯秧等每天5~10kg,采用舍饲补料;其他牛只全靠放牧采食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隆林牛性情温驯、合群性好、适应性强、疾病少,既可放牧,亦可圈养,易于管理。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隆林各族自治县种畜场19731985年曾开展过隆林牛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工作,采取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加快发展隆林牛产业。虽然开展了一些保种选育措施,但保种计划未得到长期有效的实施。近几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保护和利用隆林牛的相关措施,并建立了品种登记制度。隆林牛1987年收录于《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88年同贵州的关岭牛、云南的文山牛合称为盘江黄牛,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隆林黄牛》地方标准(DB45/101998)。

六、品种评价

隆林牛既有较强的使役和爬山能力,又有较高的符合山区人民生活需要的肉用性能。隆林牛体躯较高大,发育匀称,肌肉发达,性情温驯,耐粗饲、耐劳、耐热、耐寒,适应性好,肉质细嫩、屠宰率较高、胴体中肌肉比例大,有向肉、役多用途方向发展的前途。但其存在生长较慢、泌乳量低,以及斜尻、四肢姿势欠正的缺点。过去饲养管理方法落后,选种选配工作跟不上,使其某些生产性能出现退化的趋势。产区应按《隆林黄牛》标准要求,对现有种牛进行等级评定,通过开展本品种选育,实行种公牛异地交换,防止近亲交配,达到防止其生产性能衰退的目的。并有计划地在非主产区开展杂交改良工作,适当引进一些外来乳、肉黄牛品种与其杂交,以提高隆林牛的各项生产性能,逐步向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台湾牛


(一)产地与分布

台湾牛据称在公元六世纪由大陆第一批移入,主要来自闽、粤两省,分布在台湾北部的肩蜂较小,南部的肩峰较大。有人认为是两种不同血缘的后裔。在南部的可能受菲律宾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互相交换血液,南北两地牛的差异逐渐缩小。据1981年《台湾农业经济》第4期报道,纯种台湾牛所剩无几。

(二)外貌特征

台湾牛体型不大,头部轻而细致,耳较大,角小而外向,肩峰小而明显,中躯发育较好,后躯发育不良,管围很细,乳房不发达。毛色有淡褐、赤褐和黑褐、甚至黑色(见图)。

(三)体尺与体重

据阿部恒夫等报道,其体尺如表1。

表1成年台湾牛体尺

(单位:cm)

据张仲葛所述,公牛体高120cm,母牛110cm。公牛体重,280kg,母牛250kg,显然是南方牛类型中的中小型黄牛。

(四)发展方向

自1896年以来,台湾就引入德文、瑞士褐牛、肯克来牛,后来又引入爱尔夏、辛地红,近又引入圣格鲁迪牛等改良黄牛。台湾盛行赛牛会,肉牛品种与本地牛的杂种,作为肉用种比赛的一个项目,得奖者头颈挂彩链(见图10),这是印度牛与本地牛的杂种公牛。本地牛长期来与进口的肉用品种杂交,以供肉用,杂交牛已逐步代替本地牛成为农民新的经营对象。

蒙山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蒙山牛原产于山东省临沂市,中心产区包括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县,在沂蒙山区其他县(市)也有分布。(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产地属沂蒙山区,山峦、丘陵连绵起伏,最低海拔120m,一般海拔300~700m。蒙山主峰龟蒙顶位于区内,是山东省第二高峰,海拔1156m。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800mm左右,其中夏季(6~8月份)降雨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5%,属暖温带东南亚季风区域半湿润大陆气候。区内土质分棕壤、褐土、潮土和砂浆黑土四类。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沂蒙山区有大量的山坡草地资源,适合放牧草食家畜。历史上,当地交通不便,种植业不发达,不少群众以繁殖母牛向外地出售为生,故历史上曾有赶不尽的蒙山牛和南牛北布之说。当地群众一般在农历的4~5月份给母牛配种,每到配种季节,饲养种公牛的农户给公牛披红戴花游乡串集,任群众挑选配种,形成了群选群育的局面。经过长期山坡放牧驯化,蒙山牛的体型结构适于登山,在40o~60o的山坡上能够正常上下。蒙山牛有黄、黑、栗、红等毛色,其中黄、栗、红毛色牛中有黑鼻镜、黑蹄壳、黑尾帚即所谓六点黑的牛。由此可见,蒙山牛是由黄毛色和黑毛色牛的杂交类群,在当地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选育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蒙山牛以本品种选育为主,1956年后开始引入鲁西黄牛进行杂交改良。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1980年7月和1982年4月,临沂市曾对蒙山牛进行过两次较详细的调查。其时临沂市蒙山牛的存栏量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万头。其后随着杂交改良的广泛开展和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没有及时采取保护利用措施,致使蒙山牛的数量迅速下降。据2006年山东省畜牧局调查,存栏蒙山牛仅10头,其中能繁母牛8头,无纯种种公牛,已濒临灭绝。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蒙山牛体格较小,体质结实紧凑,毛色有黄、黑、栗、红等色。19801982年对445头牛的调查结果,四种毛色分别占29.2%、33.7%、30.3%和6.7%。公牛角较粗长,母牛角较细短,少数无角。角分龙门角、扁担角、八字角、顺风角、小角等。前躯发达,后躯较轻,尻部较斜。公牛髫甲较高且宽厚,母牛髫甲较低。腹部充实而不下垂,肌肉发达,颈肩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部发育良好。四肢强壮,系部结实,四蹄圆大、结实。尾帚过飞节。

2.体重和体尺蒙山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调查中,曾在费县、蒙阴两县的畜牧兽医站进行过蒙山牛屠宰性能测定。共测定12头未经育肥的成年牛,性别、年龄不详。12头牛屠宰性能平均值是:屠宰率50.3%,净肉率41.7%,肉骨比5.23,眼肌面积71.2cm2。

2.役用性能蒙山牛成年阉牛拉载重1000kg车斗,在坚实土路上行走1000m的平均用时为17min40s。1998年对4头蒙山牛(公、母牛各半)的挽力进行了测定,平均正常挽力95kg,最大挽力208kg。在一般情况下,两牛一犋每天可耕平原壤土地4~5亩,耕山岭地3~4亩。

3.繁殖性能蒙山牛母牛初情期在1岁左右,有的不到1岁即能早配受胎;种公牛一般2岁开始使用。母牛常年均能发情,以4~10月份发情最为集中,约占80%左右;发情周期19~23天,妊娠期280~290天。初生重公犊23.4kg,母犊21.3kg;犊牛多在8月龄断奶,断奶重公犊130kg、母犊115kg;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公犊486g,母犊390g。犊牛成活率96%。

四、饲养管理

蒙山牛以缓坡放牧为主,谷雨后即上山放牧,直至秋末冬初。夏季高温季节有短期舍饲,全年放牧达7个月。放牧期一般不补料,舍饲期饲喂麦秸、青干草、甘薯秧、花生秧等。舍饲期对妊娠后期母牛和使役母牛补料,每天0.5~1kg,以玉米、麸皮、甘薯干、花生饼为主。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蒙山牛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19831988年曾执行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蒙山牛选育及杂交利用项目。

六、品种评价

蒙山牛濒临灭绝,已无保种和纯繁的必要。当地现有以蒙山牛为母本的杂交改良牛30余万头,以利木赞牛的杂交后代为主。建议在杂交牛群的基础上进行横交选育,培育适于当地自然环境和饲料条件的肉用新品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5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