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幼蟹的措施


优质蟹种是养殖成蟹的关键。蟹种个体大与小、质量的好与差是保障成蟹养殖生长成活率和提高成蟹回捕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生产上尽量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的扣蟹出现,确保成蟹养殖稳产高产。
措施一、性早熟的危害,因抢食、残食蜕壳蟹,而影响到整个蟹池扣蟹规格的整齐度和成活率,而且不能用于蟹种放养,商品价格也很低。对7月底至8月初规格达到100-170只/公斤大规格幼蟹,捕捞移入另池进行培育。一般放养密度在4万只/亩。在饲养管理上以青绿饲料和普通商品科为主,培育后期视扣蟹规格情况适当投放动物性饲料。以增强扣蟹的体质。并加强水质的管理和可食性水草的设置比例与水草生态环境的管理,从而达到规格控制的良好效果。
措施二、对于在规格仅为300只/公斤以上偏小规格的幼蟹,在7月底至8月初要及时捕出专池稀放,放养密度为2万只-3万只左右/亩,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加强饲养和加强水质管理,以及对水草的环境管理,促进小规格幼蟹的生长,提高扣蟹出池规格,对普遍规格偏小的培育池,做到及时分塘,强化培育,提高扣蟹出塘规格。
总之,在扣蟹养殖生产上,要严格实行二头精,中间粗的方法,尽量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扣蟹的数量,来确保饲养扣蟹户的经济收入,与成蟹养殖户亩效经济收入。(王鲍镇农服中心崔忠飞)

相关推荐

大闸蟹养殖之幼蟹性早熟的控制措施



在幼蟹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性腺早熟现象。性早熟的个体规格只有10~40克,且不再长大。当年即达性成熟的一龄幼蟹一般占5%;二龄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个体占20~30%,性早熟的幼蟹难以蜕壳而死亡,给养殖者带来巨大损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1、降低培育池水温
水温是影响河蟹生长快慢的主要因素。首先,幼蟹池要建在有丰富的地下水、冷泉水及深水水库的地方,便于打井引水和自流灌溉。二是在夏季高温季节,每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不停地往池中注水,使水形成微流水,使之降温。三在池面上多种水草,用以庶光吸热,降低水面温度。四增加池塘水深,深水处达1.5米,浅水处达0.8米。
2、科学投饵
幼蟹生长速度与饵料的营养及投饵量有密切关系。投饵要坚持精、青、粗搭配,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蟹苗下塘初期和9月份以后,动物性饵料要占饲料总量的30%,6~9月的高温期主投水草、豆渣、麦麸、米糠、南瓜等植物性饵料,少投或不投动物性饵料,同时,投饵量要少,使之呈半饥半饱状态,使其生长缓慢,以延长生长期。
3、控制放养密度
首先要提高下塘蟹苗质量,延长其淡化日龄,淡化时间要在5天以上。每亩放苗0.5~1.0公斤。蟹苗蜕变成幼蟹的放养量每亩4万只,再根据幼蟹生长情况适当增减其数量。
4、确保水体质量
要保持水质清澈,透明度要达40厘米以上,水源清洁无污染,防止水质过肥。水质差的培育池往往会加重幼蟹成熟。
5、控制换水次数
据观察,每次换水,幼蟹都会大量蜕壳,因此在水质相对稳定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换水次数,控制蜕壳,也能减少性早熟。
6、放后期苗
后期苗能缩短生长期1个月左右的时间。

识别和控制蟹种性早熟技术



性早熟蟹种是指在培育成的1龄蟹种中,部分较大规格个体的外部形态、副性征已与成熟个体相同,性腺已完全或接近成熟,这种个体被称为性早熟个体。性早熟蟹种个体小,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如果将早熟蟹作为蟹种进行养殖会给蟹农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在投放蟹种时应避免早熟蟹种混入其中。
早熟蟹种简易识别方法
正确识别性成熟蟹种是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购蟹种中剔除这类蟹种,从而避免生产遭受损失。现将实践中的作法归纳为“五看识别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较受群众欢迎。
(1)看腹部:河蟹的腹部扁平呈片状,弯折贴附在胸部的腹面,通常称为蟹脐。正常蟹种,不论雌雄个体,腹部都狭长,略呈三角形,但随着生长,雄蟹的腹部仍然保持三角形,而雌蟹腹部却逐渐变圆。也就是说,选购蟹种时,要观看蟹种的腹部。如果都是三角形或近似三角形的蟹种,即为正常蟹种。如果蟹种腹部已经变圆,且圆的周围密生绒毛,即有可能是性腺成熟的蟹种。这是正确识别性成熟雌蟹的办法。
(2)看交接器:观看交接器是辨认雄蟹是否成熟的有效办法,打开雄蟹的腹部,发现里面有2对附肢,着生于第一至第二腹节上,其作用是形成细管状的第一对附肢,在交配时1对附肢的末端紧紧的贴吸在雌蟹腹部第五节的生殖孔上,故雄蟹的这对附肢叫交接器。在正常蟹种方面,交接器为软管状,而性成熟蟹种的交接器为坚硬的骨质化管状体,也就是说交接器是否骨质化是判断雄性蟹是否成熟的条件之一。
(3)看螯足和步足:河蟹的1对螯足强大,成钳状,掌部有绒毛。但是正常蟹种掌节的绒毛短,而且疏稀,性腺成熟蟹种掌节的绒毛稠密,并且较长,颜色较深。同样,步足的前节和胸节上的刚毛,在正常蟹种方面为短而稀,在成熟蟹种方面表现粗长,密稠且坚硬。
(4)看性腺:打开蟹种的头胸甲,若是性成熟的雌蟹,在肝区上面2条紫色长条状物,这就是卵巢,肉眼可清楚的看到卵粒。若是性成熟的雄蟹,肝区有2条白色块状,即精巢,俗称蟹膏。若是正常蟹种,打开头胸甲只看到橘黄色的肝脏。
(5)看背甲颜色和蟹坟:正常蟹种的头胸甲背部的颜色为黄色,或黄里夹杂着少量淡绿色,其颜色在蟹种个体越小时越淡。性成熟蟹种背部颜色较深,为绿色,有的甚至为墨绿色。蟹坟是蟹背部多处起伏的俗称,正常蟹种背部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蟹种背部凹凸不平,起伏相当明显。
雌雄早熟蟹种的特征
雄性早熟蟹种特征
(1)螯足绒毛:螯足绒毛的密度和颜色往往是区分蟹种成熟阶段的主要依据。正常蟹种蟹足掌节部没有绒毛或有疏而短的绒毛,而绒毛的颜色多为浅黄色。如果将蟹足不动指基部横向切开观察,在有绒毛的情况下,绒毛也没有成熟个体那样具有有连续性,而是呈“∩”形状,即上述提到的掌节部没有绒毛,这种“∩”形状称为“倒C”型分布。性成熟蟹种蟹足的绒毛密而长,绒毛在靠近不动指基部和可动指基部以及掌节内外侧面分布为连续性,横切面观呈“O”型分布。
(2)步足刚毛和体表颜色:步足的刚毛在正常蟹种的表现为短而细,而性成熟种步足的刚毛粗而长。体表颜色在正常蟹种为浅黄色或黄色,而性成熟蟹种多为墨绿色。正常蟹种的步足上可看到一些明显的斑点,而性成熟蟹种则没有这个特征。
(3)交接器:雄性个体具有2个交接器,着生于第一至第二腹节上。交接器的形状在绒螯蟹属不同种类表现不同,在同一种类中不同成熟阶段也表现不同。在河蟹中,正常蟹种交接器的颜色为暗白色,而性成熟个体的交接器颜色为瓷白色。交接器的硬度也是区别成熟阶段的主要依据,正常蟹种交接器硬度较小,均未骨质化,用手弯折是易断。而性成熟蟹种交接器硬度较大,已经骨质化,用手弯折不易弯。第一交接器是这样,第二交接器也是这样。
(4)内脏:解剖观察,将蟹种背甲掀起,可见其全部内脏,性成熟蟹种正中的心脏两侧可见2根白色的管状结构,这就是射精管,用镊子将小管挑起,可带起胃两侧的精巢,在正常蟹种时不能这样。
雌性早熟蟹种特征
(1)体表颜色:雌蟹在成熟个体和未成熟个体方面的颜色与雄性相同,即成熟个体为墨绿色,未成熟个体为浅黄色。
(2)蟹脐:腹脐的形状及腹缘绒毛是区别2种雌蟹的主要依据。河蟹的腹脐(腹部)扁平呈片状,弯折贴附在头胸部的腹面。个体较小蟹种,不论雌雄,腹脐都为狭长,略呈三角形,随着生长,雄蟹的腹脐仍保持三角形,群众称之为“倒钟形”,亦称尖脐。但雌性个体随着生长发育,腹部逐渐变大变圆,亦称尖脐。团脐可将胸甲完全覆盖。腹脐边缘在个体成熟时着生浓密绒毛,而未成熟个体的腹部近似为三角形,其胸部腹甲没有被腹脐完全覆盖,腹甲的边缘露出一部分,腹部胸部腹甲的周缘,以及腹肢只有分布稀少的软毛。
(3)腹节:日本绒螯蟹与河蟹(中华绒螯蟹)在亲缘关系上最为接近。未成熟的雌蟹,最大宽度的腹节是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五节的其中一节,腹部变和度(腹宽/甲宽、腹长/甲长)分别为0.62-0.75以下;成熟雌蟹的最宽腹节是第四节和第五节,腹部的变化程度(腹宽/甲宽、腹长/甲长)分别为0.75-0.78左右。成熟蟹脐的相对长度达到腹甲第一、二节的交界线,脐上第一附肢基节与内肢所形成的夹角明显大于110°
(4)解剖:解剖后的2种雌性蟹种也有明显区别。掀开背甲,成熟蟹种在胃的两边及其下方明显可见紫褐色或豆沙色卵巢,整个卵巢在蟹内脏内几乎布满形成“H”型;而正常蟹种则没有明显的肉眼易见的紫褐色卵巢,较大个体的正常蟹种的卵巢透明,乳白色,体积很小,重量不到体重的1%。若取成熟蟹种的卵块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颗粒状的卵细胞清晰可见。

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措施
培育扣蟹种早熟种的比例较大,主要是培育水面水浅温高,放苗时间早,密度又过小,第一年生长期过长,投喂动物性饵料过多等原因造成的,采取控制蟹种早熟的措施是必要的。
(1)育种场地应水深面阔,水草多;
(2)放的蟹苗以晚苗为主;
(3)放苗密度每亩14万-16万只;
(4)饵料要充足,任何时候都要保证蟹吃饱吃好。控食,主要是在高温季节控制动物性饵料投喂量,千万不能不投喂。
有人主张从放苗到起捕扣蟹种都要进行强化饲养管理,都要促使蟹种迅速生长,他们认为这样做划的来,一是经济上不减收,这样强化的结果,即使出现一些早熟蟹其规格也是较大的,一般在40-75克/只,上市卖,一般在2-4元一只;二是未成熟的蟹种不仅数量多,成活率高,而且规格也大,可作生产商品蟹之用。
蟹种和早熟蟹分离养殖法
利用中、晚蟹苗培育扣蟹种到8月份,大小发生分化,一般的讲,大的规格多数为10-20xx大部分早熟,第二年6、7月份大部分要死亡;中等的在当年多数长成大规格蟹种,可供翌年养大规格商品蟹之用,少数发育成早熟蟹,在翌年6-7月份也要大部分死亡;小的多数躲在洞里,形成懒蟹。
当年成熟的蟹,虽在蟹种里是大个,但同商品蟹相比,又是小个。这种蟹既不能作种,又不能卖出好价钱,应及时分离养殖。人们用大眼地龙或抄网把它们从蟹种里捕出单放在别的池子里强化饲养管理。所谓强化,就是适当稀放(每亩400-600只)多投适口高蛋白动物性饵料,加强蜕壳和水质管理。经过这样强化饲养管理养成的商品蟹,规格多在75-125克/只,比不分离和不强化饲养管理的早熟蟹要大1-2倍,价格也相差1-2倍。
中等和小的蟹种一般不再分离,继续留在原池塘里适当控制养殖。所谓“适当”,就是说,既不能像用大蟹种养商品蟹那样强化饲养管理,又不能过分节食。其作法是按3:5:2的比例搭配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和青饲料投喂,其量是保证吃饱吃好又不浪费。对于躲在洞里的小懒蟹,可用加水没洞投撒香腥味浓的饵料,如撒蛋鸡饲料等于洞口水里的办法,引诱它们出洞饲喂,促其快长。
蟹种经过大小分离和强化适控饲养管理不仅可养成一部分商品蟹和合格的蟹种,而且能大大的减少自相残杀的机会,大大的提高成活率和提高经济效益。
抱卵蟹流产及其防止措施
抱卵蟹流产有两类情况
一类是抱卵蟹所抱的卵因未交配或交配未受精,卵粒过早脱落。这类多是环境条件不适或性成熟过度的蟹造成的;
二类是已交配受精的抱卵蟹进入胚胎发育阶段时卵粒过早的散落水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已交配受精的卵因没有咸水环境不易粘附着刚毛而终于流产;
②在5℃以下的低温及恶劣的水质条件下,性成熟的雌蟹虽能受精产卵,但不能正常粘附于腹部刚毛上,全部或大部散落水中,造成“流产”;
③已抱卵的雌蟹,如果长期在缺氧或水池底质污染较中的情况下,所抱的卵也会陆续死亡而散落水中;
④亲蟹发育不充分,体质瘦弱,虽交配受精抱卵,但因营养不足,抱卵少,卵粒粘附力和发育程度都差,外界环境稍有变化就使蟹卵大量脱落。
凡是流产(早产)的卵都为黄色或橘黄色,卵粒大小不均,不饱满,经镜检和试验,都是死卵,都不能发育成为幼体。
抱卵蟹流产的预防措施
在人工育苗孵化过程中,流产现象时有发生,防止这种现象的措施有:
(1)选择亲蟹必须健壮活泼,必须雌雄分开,视具体情况在淡水或咸水里促壮后再促产。
(2)控制好水温。胚胎发育在原肠期前,室内水池水温可比自然水温高出2-3℃,胚胎进入新月期,水温控制在16℃,复眼形成到心跳初期,水温控制在18℃,进入原蚤状幼体,水温升到20℃。水温随胚胎发育同步进展而逐步升高,但不可升温幅度过大。
(3)适量投喂鲜活饵料供雌蟹摄食,水体要保持清洁,一般2-3天换(加)部分水一次,如水质不好,每隔7天全部换池水一次,始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4)遇到气温突然升高的不正常天气,水温更要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5)水体盐度正常,水池充气呈微波状,周围环

蟹种性早熟原因及预防


目前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蟹种出池规格偏大,性成熟比例过多的问题,从而给蟹种越冬带来困难,造成第二年开春大批蟹种死亡。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对蟹种性早熟的原因及须防措施介绍如下。
一、原因
1、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河蟹一方面加快了生长,形成了一部分在规格蟹种,另一方面促进了性早熟。
2、有效积温增加,促使性腺发育加快。特别是池塘、稻田培育蟹种时,由于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回升比湖泊、河道、草荡等大水面来得快。再加上培育蟹种一般在夏秋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从而加速了蟹种的生长和性腺发育。
3、天然蟹苗要到6月上旬才发苗,而人繁苗一般3月初即可出苗、生长期比天然苗延长2个半月到3个月,再加上塑料大棚的强化培育,使蟹种出池规格偏大.性早熟比例多。
4、蟹苗或v期幼蟹放养密度过稀。
二、性成熟特征
1、雌蟹腹部已成团脐为性成熟;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蟹足绒毛稠密较长,颜色较深为性成熟。
2、性成熟的蟹种背部凹凸不平。
3、打开蟹种的头脑甲,如在肝区上看到2条紫色条状物,且有卵粒,或有2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则表明性腺已成熟。
三、预防措施
1、因水制宜,控制投饵,特别要控制动物性饵料投喂量。
2、适当增加培育池的水深,高温季节多换水,最好用河道、湖泊内的水,以降低水温。
3、培育池中移裁覆盖率为50%的水草,减少阳光直射,降低蟹种生长的有效积温。
4、尽可能选用5月份的人繁苗进行蟹种培育,3-4月份的人繁苗可用来当年养成。
5、适当增加蟹苗放养密度,一般可比正常培育蟹种的放养量增加1/3。

蟹种培育中的懒蟹与早熟蟹的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蟹种是成蟹养殖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1龄蟹种培育技术已趋向成熟,目前蟹种培育大都达到亩产量100kg、高产池塘达250kg以上的水平。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懒蟹”与“早熟蟹”比例偏高成为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懒蟹”与“早熟蟹”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一、概念描述
1、懒蟹。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常有一些仔蟹前期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后期虽能觅食,但不蜕壳、不长大,到蟹种捕捞时,其规格在500只/kg以上,少数仍停留在Ⅲ期~Ⅴ期仔蟹阶段,达不到蟹种的规格要求,失去了成蟹养殖的价值,蟹农称之为懒蟹。
2、早熟蟹。1龄蟹种收获时,部分较大规格个体的蟹种外部形态、副性征已与成熟蟹相同,性腺已完全或接近成熟,这种个体的蟹种被称为早熟蟹,也有称性早熟蟹种。早熟蟹放养后往往帨壳不逐而死亡,即便不死亡,其生长速度也很慢。
二、产生原因
1、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会也越高,规格相对更均匀整齐。池塘越大,幼蟹相对分散,饵料投喂无法实现全覆盖,久而久之,蟹种则会逐渐出现规格分化较大的局面,小的成为懒蟹,大的成为早熟蟹。
2、密度过高或过低。幼蟹密度过大,如果投饵再达不到均匀的要求,部分幼蟹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出现“懒蟹”。幼蟹密度过低,容易造成蟹种营养过剩,规格偏大,早熟蟹比例大幅度提高。
3、水体溶氧量太低。蟹种培育过程中,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mg/L时,幼蟹会上岸或附着在水草上栖息,时间一长,上岸的这些幼蟹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这些蟹就成了懒蟹。
4、水位变动频繁。养殖水位时高时低,蟹种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以不变应万变”。
5、缺少附着物。水体溶氧量较低时,幼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附着物没有或不足,幼蟹就能爬上去。如果水中无附着物,蟹种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6、饵料投喂不均匀。蟹种培育过程中如果投喂饵料不均匀,导致部分蟹种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蟹种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容易形成懒蟹。如果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幼蟹营养过剩,形成了早熟蟹。
7、有效积温增加。育蟹种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上升快,如遇持续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加速了幼蟹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形成早熟蟹。
三、控制措施
1、建设标准化蟹种培育池。育蟹种池塘面积以5亩左右为宜,池埂坡比1:2~3,池深1.2~1.5m。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考虑到投饵和幼蟹捕捞操作便利,培育池池底最好为锅底形结构,自然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
2、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育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沛,进排水方便。水草具有供幼蟹摄食、隐蔽蜕壳、降温和净化水质等作用。浅水区栽种水花生,深水区栽种伊乐藻,呈条状型分布,水花生长成后要占全池面积的50%以上。
3、控制和调整在池幼蟹密度。实践证明,蟹苗亩放养量与蟹种亩产量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一般按亩放蟹苗0.75~2kg灵活掌握。可一次放足,中途适当调剂。培育期间进行两次抽样:第一次在蟹苗下池培育4~6天,即首次蜕壳全部变态成Ⅰ期仔蟹时,要求Ⅰ期仔蟹密度达到13万~18万只/亩;第二次在培育25~30天蜕过5次壳的Ⅴ期幼蟹时,要求密度达10万只/亩左右。
4、饵料的品种选择与合理投喂。大眼幼体下塘前要培育适量的浮游生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按蟹苗重量100%~200%投喂专用开口料,每天投喂4~6次。蟹苗蜕变成Ⅰ期幼蟹后投喂专用幼蟹料,随着幼蟹规格的增长,当培育至Ⅴ期时,逐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同时要防止饵料不足,造成幼蟹相互残杀。7~9月份,要适当减少精料的投喂,多喂一些水草、浮萍、南瓜丝等植物性饵料,10月份后,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育肥饲料,供其壮膘越冬。
5、加强水质与水位管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特别在高温期间,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或水质改良剂。前期不宜频繁换水,应保持水位稳定,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逐步地提高水位。7~9月高温季节,培育池水位尽量保持在1m以上,为防池塘水温过高,5~7天换水1次,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掉原池老水20%左右。
6、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有条件的育种池要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以便养殖过程中,特别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开机增氧。但高温季节,白天尽量不要开机,因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36℃,一旦开机,会使上下水体形成对流,表层的热水会进入池塘底部,对幼蟹产生应激和不适。

蟹种培育早熟控制技术


蟹种培育的质量决定着成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在当前成蟹市场供需平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选择到优质的蟹种是成蟹养殖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种好一半收。近年来,由于培养技术、积温和营养过剩等原因,致使蟹种早熟比例增大,为了提高蟹种质量,控制幼蟹性早熟比例,除重视育苗用亲蟹种质外,还须注重以下培育技术:
一、掌握蟹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1、温度
蟹是变温动物,水温10℃以上开始吃食,15℃左右开始生长。20℃—28℃时生长最快,水温超过28℃时蜕壳受到抑制,能忍受低温,但不能忍受水温突变的环境,一般温差3~4℃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2、溶氧
水中溶氧保持5mg/升以上。
3、光照
螃蟹喜弱光,怕阳光直射。

4、酸碱度
PH值要求在7~8.5之间。
5、隐蔽性
要求水中有一定量的水生植物。
二、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
1、适度密养、以密控早熟
实践证明,幼蟹早熟与养殖密度有关,只要密度适中,性早熟的比例会降低,亩放大眼幼体在750g左右。
2、水温适宜,控温防早熟
实践证明,幼蟹性早熟与温度有关,积温高生长发育快,因此,夏季水深须保持在1米左右,水温在28℃以内。
3、加强水质管理防早熟
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幼蟹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勤换水、高温季节每周一次,换水量占池水的20%左右,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公斤左右,使池水PH值稳定在7.5~8.5。
4、加强投饵管理防早熟
幼蟹投饵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六月份前、十月份后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七、八、九月份以投喂植物性饲料和颗粒饵料为主。并控制投饵量,人为控制其营养,减缓生长速度,控制早熟。
5、种好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防早熟
种好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蟹种培育中防止幼蟹性早熟的关键技术措施。种植水草有水花生、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一般占水面的30~40%,水草是幼蟹的优质饵料,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少,不会造成幼蟹早熟,水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可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稳定水质,水草是幼蟹栖息、蜕壳的主要场所。水草还可遮挡阳光直射,控制水温。
 养殖户们不防按上述五点试试。

控制河蟹性早熟的技术要点



所谓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性腺发育成熟。在盐度变化的刺激下,能够交配产卵,繁殖后代。
一、引起河蟹性早熟的因素有哪些?
1、营养过剩。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过多地投喂高蛋白饵料使大量的营养物质积累在肝脏内,从而转移到性腺,刺激性腺发育。营养过剩是河蟹产生性早熟的一个主要原因
2、有效积温过高。由于幼蟹生长期长期水温高,其新陈代谢旺盛,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肝脏养分储存过多时,就向性腺转化,促使性腺发育,形成性早熟。
二、控制河蟹性早熟的措施是什么?
1、合理投饵。蟹种培育应采取两头多而精,中间少而粗的方法,6月底以前水温较低,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精饲料,饲料中的动物性蛋白在50%以上,日投饲量应控制在体重的50%左右,7月到9月上旬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投饵量要适量,能保证其生长即可,9月中旬以后,增加投饵量和投饵次数,适当提高动物性饵料的比例,确保有足够的能量积累,安全越冬。
2、减少积温。减少积温主要通过增加蟹池水深,七、八月份高温季节,池塘水温经常在30℃左右,可以通过增加遮荫物,减少因阳光直射作用而产生的积温效应,主要方法:种植水花生、伊乐藻等水生植物,使覆盖率达50%—60%,这样可以降低蟹种塘有效积温,营造一个适宜蟹种养殖的池塘条件。
3、水质保持清新。水草可为幼蟹提供充足的植物性饵料,同时增加水中溶氧量,降低水及底泥中的肥度,炎热的夏天能降温,减少对河蟹刺激,降低性早熟的比例。对于池水过肥、老化、恶化的蟹池、必须更换池水,一般一周换新水一次,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15公斤/亩.次,使蟹池水体保持清澈。
4、养殖密度合理。适当加大放养密度来控制幼蟹的生长速度,一般蟹苗每亩放养0.7-1公斤,蟹苗最好采用以5--6月份的土池苗或天然苗,对土池苗进苗前必须了解其繁殖用亲蟹的规格质量,避免购进那些小亲蟹或小老蟹繁殖的蟹苗。

控制扣蟹苗早熟五决窍



扣蟹苗种的饲养方法不当,常出现早熟和半早熟现象,养殖户买回早熟和半早熟的饲养,往往成蟹长不大就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造成扣蟹苗早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浅、水温高、养殖面积太小,以及投喂方法不当,投喂蛋白质饵料过多、水质较肥,促成了蟹苗早熟和半早熟。如何控制扣蟹苗早熟和半早熟呢?现提出以下5点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1.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在苗种池中栽种一些水生植物,如投放水花生等,面积可为水体的1/3。水草不但可供蟹苗摄食、隐蔽附着脱壳、降温,而且水草丛中还可滋生许多水生动物,增加蟹苗的天然饵料,同时水草还可吸收肥水,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2.掌握好投饵方法
大眼幼体下塘时,水要肥,培育适量的浮游生物,投铒要做到两头精、中间青。即前期和后期投饵要精,中期要青,具体说在幼蟹4~5月份以投喂一些细鱼、颗粒铒料精料为主,到了7、8、9月份,要少喂精料,多喂适口水草,如瓢莎最好,此时天气炎热,河蟹喜欢摄食凉性饵料。因此,要以粗代精,既节约了投饵成本,又可控制蟹苗早熟。10月份之后,气温逐渐下降,蟹苗又停止了脱壳,这期间必须以精料为主,使苗体健壮越冬。
 3.搞好注、排水
不断改善水质,加大水位,增加溶氧,控制肥度。
 4.调节好池水pH值
蟹苗生长的最适pH值在7.5~8.5之间,要保持这个标准。每月要施2次生石灰进行消毒,一般每亩1次15公斤,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预防苗种疾病。
 5.养殖扣蟹苗数量要适中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2亩左右为宜,养殖蟹苗池塘模式,最好为盘子式,不宜设“蟹岛”,池坡宜缓不宜陡,坡度比1:4为宜,水深1.5米左右。

幼蟹养殖


养殖环境
培育池建造培育池的位置应选择靠近外河,无污染,水质清新,交通方便,具备电源,避风向阳的地方。池子面积不宜过大,一般采用4016m2的长方形。池底清除过多的淤泥,中间挖一条深沟(可保水深1m),两边较浅(可保水深(0.3~0.5m),池底形成一定的坡度,池子两端建进、排水系统,进水口安一道60目筛网,在进水口附近,最好建一个与培育池面积相等的蓄水预热池,放苗前15天左右,培育池要用漂白粉、生石灰等严格消毒,消毒后进水预热,池底每隔一米栽种一株水草等水生植物,水面以上20厘米的池坡上插15厘米高的塑料纤维板防逃,池底按装罗茨鼓风机充气的管道。池子上部的大棚,呈拱形,骨架材料一般采用毛竹。棚顶覆盖塑料薄膜。棚顶最高处距水面1.5m左右(以便管理人员用小船在内操作),薄膜四周埋入土中,大棚两端留门。薄膜最好用一片大目网(或旧鱼网)罩在上面,以防风把薄膜吹破。

饲料配方 投饵: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适口,营养充足,蟹苗下塘的初期,可投喂豆浆和煮热的蛋黄、水藻(轮虫)等,7天以后,可增投鱼,虾,螺、蚬的碎肉及豆饼,颗粒逐渐增大。每天投饵次数,前期3~4次,后期2~8次。投饵量,蟹苗下塘后10天中,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200%,10天后日投饵量为150~100%,30天后日投饵量为80-50%。平时要根据天气、水质、余饵等酌情增减投饵量,饵料泼洒要均匀。

养殖管理
放苗大棚培育池水温稳定在13℃以上,pH值7.5~8.5,溶氧5毫克/升以上,即可放苗。每亩一般放苗5公斤左右,放养的蟹苗必须健壮、活泼,经过充分淡化,放苗前,要检验水中毒性是否全部消失(拿少量蟹苗试一下水),如箱运的蟹苗,可先用培育池池水喷洒蟹苗两次,如充氧水运的蟹苗,要先把苗袋的水温调到接近池水的温度,温差不得超过3℃,放苗后,要立即向水中充气增氧。

日常管理:

1.换水。蟹苗初下塘3~5天内可不换水,5天以后,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逐步增加换水量,但换水后,池水水温与换水前水温温差一般不要超过3℃。

2.充气。蟹苗下塘后,要不间断地向池水充气,保持水中有足够的溶氧。

3.通风。遇有晴天气温高时,中午可打开两端的小门,以便调节大棚内空气和温度。

4.防病。每隔10天左右,向池中泼洒少量生石灰水。如发生病害、敌害,要及时治疗和清除。

幼蟹出池:幼蟹在原培育池中可养至六期以上,但三期以后就可以出池,具体出池时间可根据销售或放养等情配而定,幼蟹出池的前两天,要把塑料薄膜拆去,使培育池水温降至自然水温。出池方法,可采取放水收集或灯光诱集。

幼蟹的科学饲养



1、控制放养密度
培育幼蟹时,应严格按苗种的放养密度放养,一般蟹苗的放养量为0.75~1公斤/亩;3期幼蟹的放养量为3万只/亩;4期幼蟹的放养量为2.5万只/亩;5期幼蟹的放养量为1.5万只/亩。
2、严格控制水位
养殖水位应保持在0.8~1米左右,为了准确掌握水位的变化情况,养殖户可在池中插一水位标尺,密切注意水位变化,保持水位稳定。中国兽药114网
3、保证水质清新
水草丰富密切注意池水水质的变化,当发现池水水质变坏,幼蟹大量上岸后,应及时换水或加注新水,同时还应增加池中水草的密度,水草栽种的面积应占池水总面积的50%以上,这样不仅能给幼蟹带来充足的饵料,而且还可给幼蟹提供十分理想的栖息场所。4、保证铒料供应充足,投放均匀投放铒料一定要定时、定量、定点。投喂的地点可选在浅水滩或水草上,实行多点投喂,让幼蟹吃饱,防止幼蟹打洞穴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61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