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种培育中的懒蟹与早熟蟹的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蟹种是成蟹养殖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1龄蟹种培育技术已趋向成熟,目前蟹种培育大都达到亩产量100kg、高产池塘达250kg以上的水平。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懒蟹”与“早熟蟹”比例偏高成为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懒蟹”与“早熟蟹”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一、概念描述
1、懒蟹。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常有一些仔蟹前期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后期虽能觅食,但不蜕壳、不长大,到蟹种捕捞时,其规格在500只/kg以上,少数仍停留在Ⅲ期~Ⅴ期仔蟹阶段,达不到蟹种的规格要求,失去了成蟹养殖的价值,蟹农称之为懒蟹。
2、早熟蟹。1龄蟹种收获时,部分较大规格个体的蟹种外部形态、副性征已与成熟蟹相同,性腺已完全或接近成熟,这种个体的蟹种被称为早熟蟹,也有称性早熟蟹种。早熟蟹放养后往往帨壳不逐而死亡,即便不死亡,其生长速度也很慢。
二、产生原因
1、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会也越高,规格相对更均匀整齐。池塘越大,幼蟹相对分散,饵料投喂无法实现全覆盖,久而久之,蟹种则会逐渐出现规格分化较大的局面,小的成为懒蟹,大的成为早熟蟹。
2、密度过高或过低。幼蟹密度过大,如果投饵再达不到均匀的要求,部分幼蟹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出现“懒蟹”。幼蟹密度过低,容易造成蟹种营养过剩,规格偏大,早熟蟹比例大幅度提高。
3、水体溶氧量太低。蟹种培育过程中,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mg/L时,幼蟹会上岸或附着在水草上栖息,时间一长,上岸的这些幼蟹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这些蟹就成了懒蟹。
4、水位变动频繁。养殖水位时高时低,蟹种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以不变应万变”。
5、缺少附着物。水体溶氧量较低时,幼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附着物没有或不足,幼蟹就能爬上去。如果水中无附着物,蟹种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6、饵料投喂不均匀。蟹种培育过程中如果投喂饵料不均匀,导致部分蟹种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蟹种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容易形成懒蟹。如果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幼蟹营养过剩,形成了早熟蟹。
7、有效积温增加。育蟹种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上升快,如遇持续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加速了幼蟹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形成早熟蟹。
三、控制措施
1、建设标准化蟹种培育池。育蟹种池塘面积以5亩左右为宜,池埂坡比1:2~3,池深1.2~1.5m。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考虑到投饵和幼蟹捕捞操作便利,培育池池底最好为锅底形结构,自然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
2、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育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沛,进排水方便。水草具有供幼蟹摄食、隐蔽蜕壳、降温和净化水质等作用。浅水区栽种水花生,深水区栽种伊乐藻,呈条状型分布,水花生长成后要占全池面积的50%以上。
3、控制和调整在池幼蟹密度。实践证明,蟹苗亩放养量与蟹种亩产量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一般按亩放蟹苗0.75~2kg灵活掌握。可一次放足,中途适当调剂。培育期间进行两次抽样:第一次在蟹苗下池培育4~6天,即首次蜕壳全部变态成Ⅰ期仔蟹时,要求Ⅰ期仔蟹密度达到13万~18万只/亩;第二次在培育25~30天蜕过5次壳的Ⅴ期幼蟹时,要求密度达10万只/亩左右。
4、饵料的品种选择与合理投喂。大眼幼体下塘前要培育适量的浮游生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按蟹苗重量100%~200%投喂专用开口料,每天投喂4~6次。蟹苗蜕变成Ⅰ期幼蟹后投喂专用幼蟹料,随着幼蟹规格的增长,当培育至Ⅴ期时,逐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同时要防止饵料不足,造成幼蟹相互残杀。7~9月份,要适当减少精料的投喂,多喂一些水草、浮萍、南瓜丝等植物性饵料,10月份后,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育肥饲料,供其壮膘越冬。
5、加强水质与水位管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特别在高温期间,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或水质改良剂。前期不宜频繁换水,应保持水位稳定,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逐步地提高水位。7~9月高温季节,培育池水位尽量保持在1m以上,为防池塘水温过高,5~7天换水1次,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掉原池老水20%左右。
6、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有条件的育种池要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以便养殖过程中,特别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开机增氧。但高温季节,白天尽量不要开机,因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36℃,一旦开机,会使上下水体形成对流,表层的热水会进入池塘底部,对幼蟹产生应激和不适。

相关阅读

怎样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幼蟹的措施



优质蟹种是养殖成蟹的关键。蟹种个体大与小、质量的好与差是保障成蟹养殖生长成活率和提高成蟹回捕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生产上尽量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的扣蟹出现,确保成蟹养殖稳产高产。
措施一、性早熟的危害,因抢食、残食蜕壳蟹,而影响到整个蟹池扣蟹规格的整齐度和成活率,而且不能用于蟹种放养,商品价格也很低。对7月底至8月初规格达到100-170只/公斤大规格幼蟹,捕捞移入另池进行培育。一般放养密度在4万只/亩。在饲养管理上以青绿饲料和普通商品科为主,培育后期视扣蟹规格情况适当投放动物性饲料。以增强扣蟹的体质。并加强水质的管理和可食性水草的设置比例与水草生态环境的管理,从而达到规格控制的良好效果。
措施二、对于在规格仅为300只/公斤以上偏小规格的幼蟹,在7月底至8月初要及时捕出专池稀放,放养密度为2万只-3万只左右/亩,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加强饲养和加强水质管理,以及对水草的环境管理,促进小规格幼蟹的生长,提高扣蟹出池规格,对普遍规格偏小的培育池,做到及时分塘,强化培育,提高扣蟹出塘规格。
总之,在扣蟹养殖生产上,要严格实行二头精,中间粗的方法,尽量控制性早熟蟹与小规格扣蟹的数量,来确保饲养扣蟹户的经济收入,与成蟹养殖户亩效经济收入。(王鲍镇农服中心崔忠飞)

蟹种培育早熟控制技术


蟹种培育的质量决定着成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在当前成蟹市场供需平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选择到优质的蟹种是成蟹养殖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种好一半收。近年来,由于培养技术、积温和营养过剩等原因,致使蟹种早熟比例增大,为了提高蟹种质量,控制幼蟹性早熟比例,除重视育苗用亲蟹种质外,还须注重以下培育技术:
一、掌握蟹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1、温度
蟹是变温动物,水温10℃以上开始吃食,15℃左右开始生长。20℃—28℃时生长最快,水温超过28℃时蜕壳受到抑制,能忍受低温,但不能忍受水温突变的环境,一般温差3~4℃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2、溶氧
水中溶氧保持5mg/升以上。
3、光照
螃蟹喜弱光,怕阳光直射。

4、酸碱度
PH值要求在7~8.5之间。
5、隐蔽性
要求水中有一定量的水生植物。
二、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
1、适度密养、以密控早熟
实践证明,幼蟹早熟与养殖密度有关,只要密度适中,性早熟的比例会降低,亩放大眼幼体在750g左右。
2、水温适宜,控温防早熟
实践证明,幼蟹性早熟与温度有关,积温高生长发育快,因此,夏季水深须保持在1米左右,水温在28℃以内。
3、加强水质管理防早熟
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幼蟹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勤换水、高温季节每周一次,换水量占池水的20%左右,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公斤左右,使池水PH值稳定在7.5~8.5。
4、加强投饵管理防早熟
幼蟹投饵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六月份前、十月份后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七、八、九月份以投喂植物性饲料和颗粒饵料为主。并控制投饵量,人为控制其营养,减缓生长速度,控制早熟。
5、种好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防早熟
种好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蟹种培育中防止幼蟹性早熟的关键技术措施。种植水草有水花生、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一般占水面的30~40%,水草是幼蟹的优质饵料,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少,不会造成幼蟹早熟,水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可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稳定水质,水草是幼蟹栖息、蜕壳的主要场所。水草还可遮挡阳光直射,控制水温。
 养殖户们不防按上述五点试试。

河蟹仔蟹培育的蟹苗投放与培育管理技术



1.蟹苗投放
①选购蟹苗标准:日龄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80000只/千克左右。
②蟹苗运输:蟹苗装箱前应在箱底铺一层纱布、毛巾或水草,既能保持湿润,又防止局部积水和苗层厚度不同。蟹苗称重后,用水轻轻均匀撒在箱中。动苗过程中,要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和防止温度过高或干燥缺水,也要防止洒水过多,造成局部缺氧。
③蟹苗放养:放养密度1000只/平方米,放养时先将蟹苗箱放置池塘埂上,淋洒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开游走,切忌一倒了之。
2.培育管理
①饲料管理: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Ⅰ期仔蟹。Ⅰ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渣,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以上,同时搭喂浮萍,至投苗后4周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②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位60~80厘米,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Ⅰ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水深达100厘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1/4~1/3,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为7.5~8.0之间。
③充气增氧:蟹苗下塘至第一次蜕壳变Ⅰ期仔蟹期间,大气量连续增氧;蜕壳变态后,间隔性小气量增氧,确保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④仔蟹分塘:经4周培育变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转入扣蟹培育阶段。仔蟹的捕捞以冲水诱集捞取为主,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分规格、分级和分塘放养。

懒蟹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养殖户养蟹,常有一些河蟹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且个体较小,这就是懒蟹。造成懒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是养殖水体溶氧量太低。河蟹要求每升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以上。当每升水中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河蟹会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
二是养殖水位变动频繁。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
三是水中缺少漂浮物。水体溶氧量较低时,河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漂浮物,河蟹就能爬上去。如果水中无漂浮物,河蟹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四是饵料投喂不均匀。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
为减少懒蟹的形成,养殖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定期换水。每隔3~4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
二是控制水位。夏天适当提高水位,以保持水温相对稳定。
三是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饵料,即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投喂。投喂点数量应根据池塘大小、河蟹数量合理确定,布点力求均匀。
四是增加水中漂浮物。面积较大的成蟹池,可在池塘中间建造蟹岛。
五是适当控制放养密度。

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条件



蟹种培育是指把幼蟹,从1.5万~2万只/千克养成每只5~10克体重的蟹种。这样的蟹种进行商品蟹养殖,成活率才能得到保证。
蟹种培育阶段培育有3个特点,一是蜕壳次数多;二是个体生长快;三是个体差异明显。所以可以采取分级放养培育的方法。这个阶段一般需养殖30天左右,幼蟹就可长成5~10克的蟹种。
蟹种培育的水源条件与仔蟹培育要求相同,水温适宜为15~30℃,最佳22~25℃。溶氧大于5毫克/升。pH值适宜为7.5~8.5,透明度适宜为30厘米以上。池塘可在500~3000平方米,水深1~1.5米,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培育池为宜,根据需要设置增氧设施。培育池要除去过多的淤泥,塘外防逃墙要求高0.6米以上。仔蟹下塘前15天用生石灰溶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蟹苗下塘前作水草移植或用丝网沿塘边处拦一圈投放水草,如用凤眼莲、苦草、金鱼藻、水花生或其他沉、浮水植物。拦放面至少为培育池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和隐蔽物。
仔蟹质量要求大小、规格均匀,附肢齐全,无病无损伤,体质要健壮。不可放软壳仔蟹,以免受损失。
培育养殖中饲料的质量,应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要新鲜适口,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除了投喂配合饲料,还可以投喂野杂鱼、螺、蚌、浮萍、豆腐、豆渣、豆饼、水花生、苦草等。

豆蟹到扣蟹养殖过程中如何防止懒蟹的形成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些蟹个体小,甲壳黑且坚硬,往往栖息在洞穴中,很少出来活动和觅食,因此生长缓慢,被称之为“懒蟹”。
产生“懒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池塘水位变动太大而造成河蟹在水位线附近打洞。如果水位忽高忽低,变动过大,河蟹来不及迁居,久而久之就穴居在洞穴中,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形成“懒蟹”。
建议:要保持池塘水位相对稳定,同时还要做好汛期和枯水期间的进排水工作,这1河蟹顺利蜕壳也有一定的好处。
2、由于池水中溶氧量低而造成河蟹在水中感到不舒服而离水上岸栖息,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河蟹在沿岸洞穴中生活的习惯,懒得下水觅食,这种蟹通常个体较小,没有商品价值。
建议:要定期换水,以增加水中溶氧,保持水质清新。并且选用单胞藻源、氨基酸肥水素、定向培藻素等产品进行肥水,可以快速解决水瘦引起的缺氧问题,防止懒蟹的出现。
3、由于投饵不均匀而造成一部分河蟹抢不到饵料,只能食洞穴附近泥中的腐殖质来维持生命,时间一长,这部分河蟹就不觅食,个体也长不大。
建议:控制河蟹的放养密度,投饵一定要均匀,尽量使河蟹都能吃到适口的饵料,养成河蟹觅食的习惯。
4、由于池塘中缺少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当水中溶氧不足或夜晚的时候,河蟹离水呼吸空气和觅食。如果水中有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河蟹就爬到附着物上,过一段时间再下水,这样才不影响河蟹的生长。如果池塘中没有附着物,河蟹常常爬到岸上打洞穴居,离生活。
建议:池塘中要栽种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以占到水面的40%~60%为宜,使河蟹能在水中隐居,爬到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上活动。
5、由于水质污染而形成“懒蟹”。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如果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或重金属离子等有一个或几个指标超标严重,河蟹就会上岸打洞穴居。
建议:不用被污染的水源,池塘水质恶化后应及时排出和加注新水,使河蟹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定期使用菌制剂如佳菌多、活性酵素、降氨灵、亚硝净2号灯产品,可以显著改善水质,防止懒蟹出现。

蟹种性早熟原因及预防


目前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蟹种出池规格偏大,性成熟比例过多的问题,从而给蟹种越冬带来困难,造成第二年开春大批蟹种死亡。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对蟹种性早熟的原因及须防措施介绍如下。
一、原因
1、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河蟹一方面加快了生长,形成了一部分在规格蟹种,另一方面促进了性早熟。
2、有效积温增加,促使性腺发育加快。特别是池塘、稻田培育蟹种时,由于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回升比湖泊、河道、草荡等大水面来得快。再加上培育蟹种一般在夏秋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从而加速了蟹种的生长和性腺发育。
3、天然蟹苗要到6月上旬才发苗,而人繁苗一般3月初即可出苗、生长期比天然苗延长2个半月到3个月,再加上塑料大棚的强化培育,使蟹种出池规格偏大.性早熟比例多。
4、蟹苗或v期幼蟹放养密度过稀。
二、性成熟特征
1、雌蟹腹部已成团脐为性成熟;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蟹足绒毛稠密较长,颜色较深为性成熟。
2、性成熟的蟹种背部凹凸不平。
3、打开蟹种的头脑甲,如在肝区上看到2条紫色条状物,且有卵粒,或有2条白色块状物即精巢,则表明性腺已成熟。
三、预防措施
1、因水制宜,控制投饵,特别要控制动物性饵料投喂量。
2、适当增加培育池的水深,高温季节多换水,最好用河道、湖泊内的水,以降低水温。
3、培育池中移裁覆盖率为50%的水草,减少阳光直射,降低蟹种生长的有效积温。
4、尽可能选用5月份的人繁苗进行蟹种培育,3-4月份的人繁苗可用来当年养成。
5、适当增加蟹苗放养密度,一般可比正常培育蟹种的放养量增加1/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7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