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宋老师如何“调教”螃蟹


 一大波案例送给您,看看能不能帮您解决问题。宋老师为您解决螃蟹的疑难杂症。
案例1
地点:汉川刁叉湖
姓名:潘老板
养殖品种:螃蟹
时间:20xx4月13日
养殖情况:水质浑浊,水草污泥严重。
处理方案:使用渔水旺·091(每袋6亩)配合水自然·调水专用(每包3亩)活化3小时后全池泼洒。第2天水体变得清爽,第4天水草上的污泥消失,水草干净嫩绿。
案例2
地点:洪湖螺山
姓名:李老板
时间:20xx4月16日
养殖品种:虾蟹混养
养殖情况:消毒剂使用过量,导致肥水困难。
处理方案:使用渔水旺·093(每袋6亩)配合渔水旺·091(每瓶5亩)浸泡3小时和红糖每亩700克全池泼洒。第2天水体变为黄绿色,肥活清爽。
案例3
地点:洪湖螺山镇
姓名:罗老板
养殖品种:螃蟹
时间:20xx3月8日
养殖情况:水质清瘦,导致大量青苔滋生。
处理方案:使用水自然·077(每袋15亩)+每亩3斤腐殖酸钠一起泼洒。第5天,青苔开始发黄,全池泼洒渔水旺·091每瓶8亩配合渔水旺·093每袋10亩,13天后青苔全部消失,水质清新。

相关阅读

高温季节如何养殖螃蟹


很快夏天就要到了,天气炎热、水温较高,这时候河蟹养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要有足量的水草 
夏季蟹池内应放养些水花生、浮萍之类的水生植物,或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挺水植物,为河蟹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蟹池中设置或种植水草的面积一般占整个池塘面积的30%左右,过多应及时收割,过少要及时补充。同时,应及时捞除腐烂的水草,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保证水质清新 
养蟹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勤换新水,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清洁。水体深度一定要保持1米以上,以防热水灼伤蟹体。换水一般选择在傍晚至次日上午10时进行,3-5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5厘米左右深。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在河蟹蜕壳期间,要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l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15-20天泼洒一次,以利河蟹健康生长。

注意饵料质量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荤素均吃,并偏爱动物性饲料,如蚌、螺、小杂鱼虾等。一般每年5-8月份,宜在蟹池中投放活螺蛳,每亩200公斤左右,供河蟹摄食。此外,在高温时期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投放比例,如投放一些河蟹喜食的浮萍、水草等。池塘养蟹,一般每天投饵一次,在傍晚进行,以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时,应将饲料投喂在离岸1-2米处,投饵量应根据当天的水温、天气和前一天投饵后河蟹的摄食情况作相应的增减,以当天晚上吃完为宜。

防逃防害防病 
高温期间必须每天巡查蟹池。通过巡塘,了解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察看有无病害和敌害。若有河蟹逃走的痕迹,要及时堵塞堤埂的漏洞,更换损坏的防逃设施和进出水口的网罩。大风暴雨天气,更要注意防逃。要注意防止敌害侵袭,及时捕杀蟹池中水老鼠等敌害生物。人工养殖的河蟹病害较多,可不定期施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纤虫净等药物,防治河蟹细菌性疾病和纤毛虫病等。

螃蟹入秋如何防止死亡


每到秋天,养殖河蟹进入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同时也进入极易死亡的阶段。若不注意加强管理,有可能因河蟹成批死亡造成重大损失。怎样预防河蟹秋季死亡呢?这要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一)防自然死亡: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两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变成”绿蟹”,性腺成熟,步入生命的最后时期。凡是”脚痒”的河蟹,因性腺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已经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这种蟹必然要逃逸去寻找新的环境,最终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及时抓捕出售,避免因自然死亡而失去经济价值。
(二)防消化不良死亡:入秋后,昼夜温差大,气压、水温的变化也随之加大,河蟹的食欲会发生变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全部死亡。防治办法有:改良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投食要做到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相应减少投饵量。
(三)防”感冒”死亡:秋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甚至相差1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并引发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是:注意调节水位,防止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可大于3℃;水面要多长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覆盖面积不能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如何防止螃蟹脱壳不遂


最近一段时间,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较为严重,有的病蟹有“抬壳”现象,甲壳与腹部交界处有裂缝,但不能脱壳,或者壳脱下后不久就死亡;有的无“抬壳”现象,揭开甲壳可见新壳皮已形成,但附在外壳上,多因不能脱壳而致死。
河蟹发生脱壳不遂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水体环境恶劣。水草覆盖面小,水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含量偏低。二是气候突变。今年夏季气温骤降骤升,立秋后昼夜温差过大,使河蟹产生应激反应。特别是处于脱壳期的河蟹,遇到高温、阴雨、气压低的天气,水中严重缺氧,容易发生脱壳不遂症。三是营养元素缺乏。保水性差的塘口,钙、磷、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饲料中没有补充矿物质元素、复合维生素和蜕壳素,都会使河蟹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脱壳障碍。四是病敌害侵袭。带病带伤的河蟹极易发生脱壳不遂。防止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调节水质。清整池塘时,清除深淤,高温季节使用光合细菌,减少底质中的有毒物质。栽种水草,为河蟹脱壳提供隐蔽场所,提高池水溶解氧含量。定期换水、加注新水,定期杀虫、杀菌。天气突变时,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减轻应激反应。
2、补全营养。蟹池经常施用磷酸氢钙、硫酸锌等,增加水体矿物质营养。蟹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钙粉、鱼骨粉、蜕壳素以及河蟹专用添加剂,高温季节对处于生长中期的河蟹多投喂青饲料,或者喂给配方专用饲料,确保河蟹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营养全面,脱壳顺利。
3、防病避敌。病害以防为主,定期给河蟹内服高效广谱抗菌素,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敌害主要有鸥鸟、翠鸟、鱼鹰等,必须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河蟹被伤害。河蟹脱壳期间适当多投饲料,防止相互残杀

低温天气,螃蟹如何安全度过?



螃蟹是变温动物,体温主要取决于环境水温,通常螃蟹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水温能影响到它的生长和变化。眼下已进入小寒天气,随着气温的降低,螃蟹如何安全越冬也成了养殖户们最关心的话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这段时间因气温降低,孝感汉川市汈汊湖养殖场的一些乡亲,他们手拿竹竿,使劲向水面敲打,不一会儿浮冰便碎开了。
“技术员陆卫:如果你冰层厚的话,肯定要加水,因为封氧,氧气少了,你加水,氧气就上来了,就是这个道理,有冰层就打水,往上浮就有氧气出来了。”
据专家解释,冬季气温降至0度后,水面极易结冰,底层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因此,冬季碎冰,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增氧的作用。加上冰厚度随温度降低而不断增加,于是,水位逐渐下降,越冬期应分期注水2—3次,保持一定的水深。
“技术员陆卫:这个水位要升一点,比平时要升一点,你们这里达到1米以上就差不多了,有条件的话,可以达到1.8米,没条件不能少于1米。”
水较深和淤泥、有机物多的水体的气体状况较差,螃蟹越冬效果也差。水底淤化程度越大,二氧化碳集积越多,水中PH下降较快,螃蟹越冬越有危险,只有未淤化的池塘才可作为螃蟹越冬池。
“技术员陆卫:冬天淤泥容易生成硫化氢,硫化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股硫酸氢钾,和水上增氧器,因为冬天冰层封了,最容易生成硫化氢,硫化氢是有害物质,你把水上增氧器打开就好了,基本上天天打开几个小时它没有的。”
另外,专家建议,蟹苗放入池塘后,一定要加强日常巡查和观察,看看有没有螃蟹“水土不服”。同时,让螃蟹尽量藏在洞穴里或泥土里,因为暴露在空气中,螃蟹也会冻伤冻死。
记者:汉川台尹清

如何控制螃蟹池的水质?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

如何进行稻田养殖螃蟹?


除了做好稻田养蟹的基本设施工程外,还应抓住以下几个技术关键:
(1)清田消毒
田块整修结束,每亩用生石灰30~35公斤泡成乳液,全田泼洒,以杀灭敌害和病菌,补充钙质。如为盐碱地田块,则应改用漂白粉消毒,使稻田中的田水漂白粉呈20ppm的浓度。
(2)栽好水稻
养蟹稻田,宜选用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率强的高产单季稻品种。最好采用免耕直播法,以减少田内浮泥数量。如插秧,应采用宽行密株栽插,适当增加沟四周的栽插密度,可发挥其边际优势,增加产量,并可防止沟壁坍塌。
(3)适时放养大规格蟹种
直播法播种的水稻在三叶期后,移栽法定植的水稻在插秧后7~10天,选用大小一致、体重为20~30克的大规格蟹种,亩放300~500只。
(4)水稻栽培管理
①施肥
以有机肥料为主,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通常以饼粕作追肥最佳。尽可能减少追肥次数,尤其要减少化肥的追肥次数和数量。确定需要采用化肥作追肥时,宜用尿素,不宜用碳铵,每次每亩用量控制在7.5~10公斤以内。
②水浆管理
养蟹稻田,田面需经常保持3~5厘米深的水,不任意改变水位或脱水烤田。如确需烤田时,只能将水位下降至田面无水,也可采用分次进行轻烤田,以防止水体过小而影响河蟹生长。
③病害防治
河蟹对农药的毒性比鱼类更敏感,因此稻田养蟹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对河蟹毒性强的农药。如确需施用,必须选用毒性低的农药;准确掌握水稻病虫发生时间和规律,对症下药;用药方法要采用喷施,尽量减少农药散落地表水面;施药前,应降低水位,使蟹进入蟹沟和蟹溜内,施药后应换水,以降低田间水体农药的浓度;分批隔日喷施,以减少农药对河蟹的危害。

螃蟹上岸不下水症如何防治?



在我们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经常发现仔蟹、幼蟹会爬到池边、网边或水草上,不愿下水的现象,称为上岸不下水症,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其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一般不外乎四方面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由水质差引起的
在养殖过程中,剩余饲料、动植物尸体、死亡藻类、高密度仔蟹、幼蟹的生理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水中不断积累,会产生大量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当其超过标准时,抑制蟹的呼吸,从而引起仔蟹、幼蟹不适,不愿下水。改善方法有:适当稀释放养密度,经常适量换水或定期使用改善调节水质的生物制剂如PSB、EM原液和净水剂等。
(2)由营养不均衡缺乏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引起的
在养殖过程中,长期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造成生理性病变。防治方法有:应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也可经常性添加适量脱壳素、多种B族维生素、Vc、叶酸、烟酸、肌醇、氯化胆碱和脂溶性A、D、E、K3等。
(3)由细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
如杆菌类、弧菌类、假单胞菌类,防治方法有: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内服红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类药物。
(4)原生动物与寄生虫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引起的
如吸管虫、聚缩虫、累枝虫,病蟹体表、鳃部多伴有细绒毛状物(轻微的镜检才可发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且摄食减少,螫足无力,体表与附肢有滑腻感,防治方法有:加强投饵管理,合理放养,保持良好的水质是关键。可择时选用市面上反映较好的甲壳净、纤虫净等药剂连续治疗l~2次,隔日再可选择外用溴氯、二溴制剂全池连泼2~3次,可明显减少由这种缘故引起的上岸。

如何进行草荡养螃蟹?



草荡即水浅、水草丛生的小型湖泊,通常面积在1000亩以下,也有少量为2000~4000亩。由于面积大,不可能设防逃设备,而只能以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半精养式的鱼蟹混养。其成本低,收益较高,一般河蟹亩产2~20公斤。草荡养蟹的主要措施是:
(1)选好养殖水域
要求草荡的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水位稳定,能排能灌,水生植物和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水生植物覆盖湖面1/2以上。凡过水草荡、排洪通道、交通航行航道,水位不易控制,防逃饲养困难,一般不宜选用。
(2)防逃设施
草荡养蟹均为鱼蟹混养类型。通常仅在湖泊进出水口用竹箔或网片拦截。安装方法同箔围、网围养蟹,在有船只通行的地点需安装箔门,以利船只进出。在草荡四周一般不设防逃设备。
(3)蟹种放养
草荡养蟹以放养一龄蟹种为主,也可套养Ⅲ期仔蟹。由于草荡的生态条件好,蟹种生长快,因此蟹种的放养规格比池塘小,而且放养量不宜过多。通常放养每公斤200~400只的一龄蟹种,每亩放养0.8~1.2公斤。套养Ⅲ期仔蟹(每公斤2万只左右),每亩水面套养0.1公斤。放养密度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蟹种规格和管理水平而有所增减。放养时,可将蟹种装在船上,边行船边放养,使其均匀分布于草荡内。放养季节同网围养蟹。此外,草荡内务必控制草类性鱼类(特别是草鱼)的放养量,以保护荡内的水草资源。放养时最好先将草鱼鱼种用网围起来,投草类和人工饵料,待7月份以后,水草茂盛时,再放入荡内。

(4)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与网围养蟹基本相似。此外应加强草荡内的水位管理。春季草荡水位较浅,应及时灌注一部分新水,使水位保持在1米左右;6~8月份汛期和台风季节,要加强巡视,做好防涝、防逃工作。同时应加强渔政管理,严禁入荡捞水草、放鸭子,严禁捕鱼捉蟹,以保护生产者的权益。
(5)成蟹捕捞
成蟹捕捞技术同网围养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7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