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宫腺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子宫腺癌(AdenocarcinornaoftheUterus)

子宫腺癌是家兔最常见的肿瘤。要了解这种肿瘤的性状,必需对正常的子宫内膜演变成转移性腺癌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组织学变化进行连续观察。家免的富底上皮癌,不是正常细胞突变形成的,而是一种演变过程的最后阶段,因为:(1)实验证明,病的早期没有癌的生化学和形态学特征,整个时期是逐渐生长的。(2)患子官腺癌的繁殖母兔,常有繁殖障碍病史,表现受胎率下降,每窝产仔数减少,死胎增多,母兔弃仔等。也常见有难产、整窝胎儿潴留在子宫内、子宫外孕和胎儿在子宫内被吸收等现象。一般说来,在临床上触诊查觉肿瘤之前,大约6--10个月,是繁殖行为改变时期。早期触及的肿瘤,如同坚实的结节,大小约为10d左右胎泡,通常是多个的,发生在两侧子官角。有报道25%的子宫腺癌病例,在其乳腺中可察见囊肿病变。子官腺癌的生长速度,在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大多数病例的肿瘤块,从最初的lcm大小,经6个月的发展,可达5cm,或更大一些。但也有少数病例,在转移之前,肿瘤块不增大。患肿瘤的兔,自临床查觉肿瘤到肿瘤转移而致死,一般维持12--24个月。但也有报道维持3年之久,而且没有发生转移。肿瘤的发病率,在繁殖母兔和老龄处女兔之间没有差异,与母兔的经产程度无关,主要与年龄相关.

通过定期的_剖腹技术和整个生命期间兔子官活组织定期检查,对子宫腺癌病变发生进行连续的观察研究,也证明兔的子宫腺癌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兔的正常子宫内膜具有下列特点:(1)粘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分化良好。(2)腺体分布规则、没有分泌过度现象。(3)没有异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的细胞形态。(4)基质的数量适当,发育良好。(5)没有明显的实质炎症。(6)粘膜表面没有乳头状或息肉状病变。(7)纤毛细胞和非纤毛细胞可被区别。(8)应用特殊的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上皮细胞顶部(腔侧)有碱性磷酸酯酶,胞浆的溶酶体中有酸性磷酸酯酶。基部的基质中上述两种酯酶均可出现。在出现子宫腺癌之前,子宫内膜经历一系列赋干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乳头状物,囊状物和腺瘤样增生,子宫内膜炎,子宫蓄脓和老龄性萎缩。子宫腺癌来自子宫腺上皮,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埋藏在富有血管的粘液样基质中。不规则的上皮细胞构成的腺体成分,保持一种腺瘤样的外观。最初肿瘤通常位子子宫系膜附着部邻近的粘膜皱襞中,后来不规则地分布在两侧子宫角,常为多中心的病灶(图1;图2)。子宫内膜腺体发生癌变之前,都有囊状增生。对子宫内膜进行连续的组织活检、可以预测子宫癌的发生。

格林氏认为。兔的子宫隙癌和乳腺癌,预先都存在内分泌失调。在垂体侏儒症和矮呆症(克汀病)的传递者(基因性)中、子宫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48%和34%,对照组发病率为14%。兔的妊娠毒血症与子宫腺癌的发病率之间呈现一种平行相关性。推测其原因是反复发生不致死的妊娠毒血症,使肝脏受损害,对内源性雌性激素解毒能力降低,所以子宫和乳腺等受体组织易受到致癌性雌性激素攻击。发生子宫腺癌的兔,也发现内分泌腺病变,饲如,甲状腺细小而呈胚胎腺瘤样,肾上腺束状带上皮中类脂质蓄积,垂体中间叶增生。据统计材料表明。兔患子宫腺癌时,除并发乳腺癌外,还常伴有乳腺的上皮增生、腺病和囊肿形成。

兔的官底上皮癌演变过程是缓慢的,其演变的组织学特征是:组织细胞的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程度增大,出现退行变性,常常在腺体成分受损害情况下,血管和粘液基质增多。癌细胞丧失纤毛和分泌小泡。组织化学染色证明缺乏碱性磷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并以此可与正常的子宫上皮细胞和增生的子宫上皮细胞相区别。在成熟的肿瘤中,坏死区形成可促使肿瘤发生转移。

影响兔子宫腺癌发病率的遗传性因素,在一些兔品种中已明确肯定。因此,它作为子宫癌模型的研究是有用的材料,并可成功地预测其发病率。通过兔体、组织培养和自体移植等方法,已经建立了有关的肿痛谱系。格林氏倡导这种肿瘤应用眼前房培养的技术。

相关推荐

兔疥螨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兔疥螨病(Sarcoptidosis,Sarcopticmange)

疥螨病是常见于兔的由疥螨和耳螨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本病可致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故对养兔业危害甚大。

病原体

1.兔疥螨(Sarcoptesscabieiuar.cuniculi)外观呈龟形,浅黄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螨体长约0.330.45mm,宽约0.250.35mm;雄螨体长约0.20.23mm,宽约0.140.19mm。躯体的前方为口器,又称假头,由一对螯肢和一对须肢组成。躯体可分为两部,前面称背胸部,上有第1和第2对足;后面称背腹部,上有第3和第4对足。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圆锥形鳞片及刚毛。假头后方有一对粗短的垂直刚毛。背胸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胸甲。肛门位于背腹部后端的边缘之上。躯体腹面有4对粗短的足,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较远。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前两对足较大,超出虫体边缘,每个足的末端有两个爪和一个具有短柄的吸盘。后两对足较小,除有爪外,在雌虫的末端只长刚毛,雄虫的末端为长刚毛,而其第4对足的末端有吸盘。疥螨足上的吸盘呈钟形。雌虫的生殖孔位于第1对足的后支条合并的长杆的后面。雄虫的生殖孔位于第4对足之间,围在一个角质化的倒V形的构造中。卵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150100m。

2.兔背肛螨(Notoedrescativar.cuniculi)虫体小,雌虫的大小为0.20.45mm0.160.4mm。雄虫第3对足无吸盘;雌虫第3、4对足无吸盘,有长发状刚毛。肛门位于背面,离体后较远,肛门四周有环形角质皱纹。因常寄生于兔的头部和耳部,故也称之为兔耳疥螨。

3.兔毛囊螨(Listrophorusgibbus)成虫呈灰黄色,腹面扁平,背部隆起,且向前突出越过口器。体表布满横纹。雌虫呈瓜籽型,大小为0.560.31mm。有4对足,每个足的末端有一具柄吸盘,柄短而不分节,吸盘呈喇叭形。泄殖孔位于虫体末端。雄虫呈长椭圆形,大小为0.440.24mm。具柄吸盘的基部有一根长刚毛。泄殖孔位于腹的中后部。呈倒挂的钟形。虫体末端有发达的交合器,长约100m,分为两个主支,每支末端有一发达的刚毛。交合器与躯体间的腹面有2个圆形乳突。生活史

属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钻进宿主表皮挖凿隧道,虫体在隧道里发育和繁殖,以角质层组织及淋巴液为食。隧道每隔相当距离即有小孔与外界相通,作为通气和幼螨出入的孔道.雄螨在交配后死亡,雌螨的寿命约为45周。受精后的雌螨在隧道里产卵。每个雌螨在一生当中可产4050枚卵。卵经38d孵出幼螨。幼螨很活跃,离开隧道爬至皮肤表面,在毛间的皮肤上挖掘小穴,并在其中蜕化变化稚螨。稚螨形似成螨,有4对足,但体型较小,生殖器官尚未发育。稚螨有大小两型,小型者约经3日蜕化为雄螨,大型者蜕化为雌螨.疥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需822d,平均为15d.

流行病学

疥螨病是由于健康兔接触了病兔或通过有疥螨的免舍和用具而受到感染的.工作人员的衣服和手等也可以成为疥螨的传播工具。疥螨离开兔体后在兔舍内、墙壁和各种用具上的存活期限,随温度、湿度及阳光照射的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一般仅能存活3周左右。

疥螨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因为在这些季节,日光照射不足,家兔的毛长而密,空气中的温度较大,最适合疥螨的发育和繁殖。在夏季兔体绒毛大量脱落,皮肤常受阳光照射,度温增高,经常保持干燥状况,这些条件不利于疥螨的生存和繁殖,大部分虫体死亡,仅少数螨潜伏在耳壳、腹股沟及被毛深处,成为冬季疥螨病复发的根源。

幼兔往往易患疥螨,发病也较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产生免疫力。免疫力的强弱取决于兔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以及有无其他疾病等。

症状

先由嘴、鼻周围和脚爪发病,出现剧痒,病兔十分不安,用脚搔嘴、鼻部解痒。以后患部形成结节,互相粘连结痂,使患部变硬,致使采食困难。脚爪上产生较薄的灰白色痂块。病变向鼻粱、眼圈、前脚底面和后肢跖部蔓延,出现皮屑和血痂。由于病情的发展,毛囊和汗腺受到侵害,皮肤角质层角化过度,患部脱毛,皮肤肥厚,失去弹性,形成皱褶。

由于病兔奇痒,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致使营养不良,迅速消瘦。加之在寒冷季节皮肤裸露,体温大量散失,体内蓄积的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病兔营养耗竭和死亡。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症状及病变部皮肤刮取物的检查,如发现有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病变部皮肤刮取物检查法.选择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剪毛消毒后,用蘸有少量50%油水溶液的外科刀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刮取的皮屑可放在培养皿内或黑纸上,在日光下暴晒,或用热水或火等对皿底或黑纸底面加温至4050℃,经3040min后,移去皮屑,在黑色的背景下,肉限可见到白色的虫体爬动。也可用显微镜直接检查,将刮下的皮屑置玻片上,滴加适量甘油水溶液,加盖片后,检查有无螨虫。

治疗

l.敌百虫。配成0.3%--0.5%水溶液,直接涂擦患部,每周一次,连用二周。

2.溴氰菊酯;配成1:4000的水溶液,直接涂擦患部,每周一次,连用二周。

3.伊维菌素(Ivermectin)l以200g/kg体重的剂量行皮下注射,杀虫效果好。

4.辛硫磷:将50%辛硫磷乳油剂加常水配成0.1%或0.05%水溶液涂擦患部.

5.杀虫脒(杀螨脒、氯苯脒):可配成0.15%溶液药浴或喷洒。

6.对兔耳螨病,也可用油类软化痂皮,除去痂皮,然后用碘甘油(碘酊3份、甘油7份)或硫磺油(硫磺、松节油和植物油等量混合)滴入耳内,每日一次,连用3d为一疗程;间隔8d,再重复治疗一次。

预防

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并固定隔离兔舍所用的器具,对病兔笼和兔舍要严格消毒。对新购入的家兔要隔离观察。已治愈的家兔,要继续观察1个月后方可混群。兔舍内应保持通风、干燥、透光,勤清粪便,勤换垫草。保持家兔的皮肤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家兔的抗病能力。

鹅肠炎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肠炎是指非传染病引起的肠黏膜及其下层组织的炎症。临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腹泻为特征。

【病因】本病是肠黏膜常见的炎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肠黏膜发炎,常常侵害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喂饲发霉变质、酸败的饲料;饲喂过量的青嫩的青菜、青草;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全;饲料里含有芒刺及有毒物质;吃了不干净的饲料、饮水;食物中毒或由于某些寄生虫和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沙砾;因气候剧变,受寒或中暑等可促进肠炎的发生。

【临诊症状】本病多发生于2~3周雏鹅。特别多见于低温、消化不良、冬天及早春育雏阶段。其主要的临诊症状:患鹅精神不振,垂头闭目,无精打采,食欲不振或废绝,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常挤在一起。腹泻,排出白、黄、绿及棕黄色或混合色泽的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沾满粪便常见患鹅的泄殖腔频频急剧收缩。喜欢饮水,并经常发出吱吱的尖叫声。最后因脱水衰竭而死。病程长而耐过的鹅只,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成年鹅患病与雏鹅症状基本相似,但表现轻而缓慢,死亡率也较低。产蛋母鹅患病后产蛋明显减少或停蛋。

【病理变化】主要是肠管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

【防治】根据病因改善饲养管理,饲料合理搭配、严禁喂饲发霉和腐败的饲料,搞好鹅舍及运动场的卫生,供应清洁的饮水。治疗可采取下列方案:

(1)饲料中加入磺胺咪(SG):每千克体重0.07~0.14克,一日2次。混饲0.2%,连用3天。

(2)土霉素拌料,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克,连用2~3天。

(3)脱水较为严重的病例,可补充盐水补液(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凉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让其自由饮用)。最后喂给微生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

(4)可试用下列组方:

庆大霉素:混饮按每升水用20~40毫克,混饲按每千克料用50~200毫克。于第一天使用。

益生素微生态制剂:拌料,加入鞣酸蛋白及微量元素。于第二、三天使用。

鹅感冒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感冒是鹅只的一种常见的普通病。临诊上以鼻炎、结膜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为特征。多发生于雏鹅。

【病因】育雏室温度过低或闷热,室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垫料潮湿;放牧时受风雨侵袭;育雏室通风换气不好,室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大;缺乏维生素A等都可以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尤其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的防御能力下降,一些细菌或病毒乘虚而人,并容易繁殖而发生上呼吸道的炎症和感冒的一系列症状。

【临诊症状】患鹅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羽毛松乱,行动迟缓,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

鼻流清液,眼结膜发红,流泪,打喷嚏,怕冷挤堆,有的病鹅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发展到支气管炎或肺炎,致使夜间咳嗽更甚,呼吸音更粗厉,最终因过度衰弱而死亡。

【病理变化】鼻腔有黏液积聚,喉部有炎症病变,并附有多量的黏液,气管内有炎症渗出物积聚,肺肿大和充血,有些病例肺脏呈紫红或紫黑色。

【防治】预防感冒的关键是注意雏鹅育雏阶段的保温工作。室温应保持在30~32℃,防止贼风的侵袭。放牧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若遇风雨,特别是严冬遇恶劣天气,要及时将鹅群赶进舍内避风寒,夏天则要防暴风雨。

有资料介绍,患病鹅只可喂阿司匹林,按每天每100只鹅用0.5~1克拌料,-连用2~3天,同时应在饲料中拌入0.2%土霉素粉,以防继发感染,连用3~4天。

在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可用鱼肝油粉(按标签说明)。为增强食欲和消化,可加入微生态制剂。

当出现明显肺炎时,喂服土霉素,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100毫克,每天2次,连喂3~4天。或用林可霉素(洁霉素),混饲按每千克料用15~30毫克,连用3~5天,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或注射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00国际单位。

鹅难产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难产是指母鹅在产蛋过程中,超过正常的产蛋时间而不能将蛋产出,又称蛋滞留或产蛋困难。在临诊上主要表现为羽毛逆立,起卧不安,频频努责作产蛋状。

【病因】

(1)蛋过大,或蛋的位置不正,或输卵管收缩无力。

(2)由于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分泌功能障碍,使黏膜干涩不够滑润,蛋不易通过。

(3)由于某些因素造成输卵管发炎或狭窄、扭曲,致使蛋难以在输卵管中移动。

(4)由于受到惊吓使神经调节机能障碍或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钙、磷比例不当致使蛋壳过于粗糙不平等。

另外,老龄母鹅腹腔内沉积有大量脂肪,使输卵管受压迫发生紧张,限制了蠕动收缩而发生难产。

【临诊症状】难产的母鹅较长时间就巢,并做产蛋的努责,但仍产不出蛋,接着则见其表现不安,不断起卧做产蛋动作,羽毛竖立,两脚叉开站立,尾部下坠,躯体前部稍仰起,一边频频做努责产蛋动作,一边则发出咯咯的痛苦呻吟,倘若努责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助产,则常引起死亡。当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母鹅发生难产时,常引起肝破裂而大出血死亡。

【防治】本病一般少见群发性,多见于个别或少数母鹅发生。预防本病只能从加强饲养管理人手保证日料中有充足的蛋白质、钙及维生素A、D,同时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尽量避免经常受到惊扰等应激因素的影响。

本病的治疗主要靠人工助产。

(1)对一般性难产,可将石蜡油或凡士林或食用油注入肛门内起润滑作用,然后再用一手指轻轻地、细心地伸人母鹅的泄殖腔内,用另一只手压迫鹅的腹部,以帮其将蛋产出。对于蛋形过大,上述方法无法奏效时,则先将鹅的体位和蛋的位置拨正,使蛋的一端朝外,然后将蛋敲破,小心将破碎的蛋壳取出,使卵黄、卵白及破碎蛋壳流出,再小心地用镊子取出残余蛋壳,最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泄殖腔,然后注入抗菌药物或将抗菌药物的胶囊塞人泄殖腔。

(2)若输卵管收缩乏力,可肌内注射奎宁0.5毫升。效果较好。

若因输卵管狭窄或扭转造成习惯性难产的母鹅,无法治疗,建议及早淘汰。

鹅中暑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中暑是日射病与热射病的总称,又称为热衰竭症,是炎热的夏季常发生的疾病。鹅只可以大群发生,尤以雏鹅更常见。

【病因】中暑主要的原因是高温、闷热和高湿高热。鹅只在烈日下曝晒,使头部血管高度扩张而引起脑膜急性充血,从而致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鹅只缺乏汗腺,羽毛致密;长时间在灼热的地面上活动或停留,所谓上晒下煎,鹅只就容易发生日射病。在高温季节若饲养密度大,环境潮湿,饮水不足,湿度大而闷热,通风不良,体内的热量难以散发而引起热射病。我国南方在夏季常出现晴雨变化无常,鹅群(尤其是雏鹅)放牧时在烈日直射下曝晒,突然被雨淋湿后,又立即赶回鹅舍,在高度湿热的环境中,也容易引起中暑。

【临诊症状】日射病以神经症状为主,患鹅烦躁不安,颤抖,有些病鹅乱蹦乱跳,甚至在地上打滚。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红,痉挛,最后昏迷倒地而死。病理变化以大脑和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为主。

发生热射病时,则表现呼吸急促,张口伸颈呼吸,翅膀张开而垂下,口渴,体温升高,打颤,走路不稳,痉挛,昏迷倒地,常引起大批死亡。其病理变化以大脑和脑膜充血、出血,全身静脉郁滞,血液凝固不良,尸冷缓慢为特征。

【防治】

1.预防高温季节,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放牧,池塘边应搭盖凉棚遮阴。育雏时应降低饲养密度,鹅舍要通风,尤其应注意打开地脚窗,要有充足的冷水供其自由饮用。夏天放牧应早出晚归,尽量走阴凉牧道,选择凉爽的牧地,并有充足水源为宜。

2.治疗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进行急救。把全群鹅赶下水降温,或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先泼洒冷水降温(个别严重的病鹅可以放在冷水里浸一会),或给予维生素C、红糖水任其自由饮用,严重者可以喂服十滴水8~10滴。也可大群喂服酸梅汤加冬瓜水或红糖水解暑。

鹅的球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球虫病是由不同种类的球虫引起鹅只(尤其是幼鹅)的一种原虫病。幼鹅一旦爆发本病,可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3周至3月龄的雏鹅或幼鹅、中鹅容易感染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6天,随着日龄的增长,潜伏期可以至11~17天。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于1~2天内即行死亡,慢性的也多在几天后死亡。

1.鹅肾球虫病是由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的一种原虫病。鹅患本病的病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病雏活动缓慢,无力,食欲减少,精神不佳;第二阶段病雏消瘦,拉白色粪便;第三阶段患病雏鹅大部分蹲地,行走和站立极为困难,体温升高至41.5℃,食欲几乎废绝,强烈口渴,粪便呈稀糊状。翅下垂,目光迟钝,眼球凹陷。

2.鹅肠球虫病鹅肠内的致病球虫种类很多,其中鹅艾美耳球虫、科特兰艾美耳球虫、有毒艾美耳球虫和多斑美耳球虫具有明显致病性。病鹅食欲减少,精神委顿,羽毛松乱,下水后极易浸湿,翅下垂。垂头闭目或离群呆立。喜欢蹲下,头部不由自主地左右轻缓或微微摆动。口腔积液,流涎,食道膨大部充满液体。患鹅下痢,初为稀糊状,后为白色稀粪或水样稀粪。重症者排出红色血粪,粪中充满黏液。病程稍长者,病鹅排出长条状的腊肠样粪,其表面呈灰色或灰白色或淡黄色。经l~2天后便告死亡。耐过急性期的病鹅,可自然康复,但生长速度缓慢,歪颈,步态摇摆,甚至跌倒后两脚朝天。

二、病理变化鹅肾球虫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在肾脏,其体积增大,肾表面有针头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病灶,肾脏颜色常为银灰色,颜色变化的程度取决于肾表面病灶数量的多少。肾脏损害较轻时,肾脏稍为肿大,严重损害时,肾脏肿大2~3倍,甚至4~5倍以上。肾的切面可见轮廓不很明显的淡黄色斑点、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管状上皮广泛受到破坏。肾小管受到严重受损,管内充满球虫卵囊。心、肺、肝、脾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化。少数病例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

肠球虫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发生在小肠,呈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大多数病例见肠黏膜增厚、出血,肠腔内充满红褐色的黏稠物,小肠的中段和下段见黏膜上有白色结节或糠麸样的伪膜覆盖。严重病例还可见到肠黏膜脱落形成腊肠样肠芯,此时可见肠管膨大充实,切开肠管见表面灰白色,类似小鹅瘟腊肠粪栓子,掀起这种肠芯,见肠黏膜表面有淡红色的黏性分泌物。这种肠芯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直肠,有些并延伸到卵黄囊柄附近。其他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

三、流行特点鹅肾球虫病多发生于3周至3个月大的幼鹅,病程2~3天,死亡率可高达85%。具有季节性。在南方,每年5月份有少数鹅发生本病而死亡,7月下旬则有大批鹅只发病死亡,8月份逐渐减少,9月份停止死亡。鹅肠球虫病各种年龄的鹅只都可发生,但以幼鹅最易感,发病重,死亡率高。

患鹅排出带有卵囊的粪便污染了牧地、禽舍、贮水池、饲料、饮水、土壤及用具,当新一代的雏鹅接触这些地方或食进被孢子化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时,便能引起发病。

在低洼的牧地和死水池放牧,会加速鹅只肾球虫病的发生。每年的7~10月份,在死水贮水池天然沉淀的土壤标本中,可发现鹅肾球虫的卵囊,这种卵囊在冬季(11~12月)的塘水中,约经3个月,仍然具有生活力。

鹅只在患肾球虫病的过程中,如果同时继发其他疾病,这是造成大批雏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雏鹅同时受到蠕虫的侵袭以及发生慢性副伤寒时,也能造成大批雏鹅死亡。

由于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完善,特别是鹅只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能促使肠球虫病的爆发。柯氏艾美耳球虫和鹅艾美耳球虫韵致病力最强,鹅只一旦感染就能引起本病的爆发并造成大批鹅只死亡。

鹅球虫病在养鹅地区相当普遍,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有些地区鹅群的感染率可达80%~100%或60%~95%,死亡率达10%~20%。据调查和了解,广大养鹅户及基层动物医学工作者对本病认识及了解不足,常将其当作一般肾类及肠炎治疗,结果鹅群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这也是目前造成本病在某些地区流行的原因之一。

四、病原诊断据报导,鹅的球虫种类共有3个属16种,即艾美耳属、等孢属和泰泽属。

在16种球虫中,只有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肾球虫病。其余均寄生于鹅的小肠。

1.截形艾美耳球虫Eimeriatrunicata(RaillietandLucet1891)其卵囊的前端截平,卵囊的大小为14~27微米12~26微米。平均为18微米13微米。卵囊呈卵形,有细颈,无色,卵膜光滑,有卵膜孔,孢子形成的时间为5天,在成熟的卵囊及孢子囊中有游离体,在肾管的上皮中繁殖,经过输尿管及泄殖腔侵入机体。截形艾美耳球虫只对鹅致病,不感染雏鸡及鸭。

2.引起鹅肠球虫病的球虫共有15种,我国已报导的有下列几种。

(1)鹅艾美耳球虫(E.anseris)主要寄生在鹅小肠后段,盲肠和直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为23.4~32.4微米18.0~21.6微米。平均大小为27.5微米20.7微米。卵囊近圆形,卵囊壁单层,光滑、无色。卵囊一端削平。孢子囊大小为11.8微米8.6微米。其形状不规则,常位于卵膜孔下方。

(2)柯氏艾美耳球虫E.kotlani(Gr?fnerandGraubmann1964)主要寄生于鹅小肠后段及直肠,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在盲肠管部,泄殖腔及延伸至小肠中段。卵囊大小为最大者32.8微米22.5微米,最小者27.5微米20微米,平均太小为29.27微米21.3微米。卵囊呈长椭圆形,淡黄色,顶部截平,内有一唇状结构。有两层卵囊壁,有卵膜孔,在其下方有一极粒。原生质团分裂成4个孢子囊,孢子发育完成的时间为48~50小时。

(3)多斑艾美耳球虫E.stigmosa(Klimes1963)主要寄生在小肠前段,也见于后段、盲肠和大肠。卵囊大小最大的为25微米18.75微米,最小的为18.75微米16.25微米,平均大小为22.27微米17.76微米。卵囊呈宽卵圆形,黄褐色,顶端平,卵囊壁两层,囊壁表面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辐射状的条纹,显得粗糙。卵膜孔明显。孢子囊大小为10.58微米8.67微米。

(4)稍小泰泽球虫Tyzzeria.parvula(Klimes1963)主要寄生于小肠前段及中段,小肠后段、直肠及盲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最大的为16.25微米13.75微米,最小的为10微米10微米。平均大小为14.04微米11.99微米。孢子化的卵囊内含8条游离的香蕉形的子孢子。

确诊本病可以刮取肠黏膜涂片镜检找卵囊。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球虫的几代无性繁殖,大量的滋养体和裂殖体广泛地侵害肠黏膜上皮(但还未进行有性繁殖,还未形成卵囊),患鹅即死亡,此时检查其粪便,还未能发现球虫卵囊,故不能因此而排除球虫病的可能性,要结合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倘若只找到少数几个卵囊时,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因为成年鹅带虫现象相当普遍。如镜检能见到大量圆球形的裂殖体、香蕉形的裂殖体和卵圆形的卵囊,即可确诊为球虫病。还应与小鹅瘟作鉴别诊断(详见小鹅瘟部分的鉴别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1)鹅舍应保持干燥、清洁。鹅场应做好严格的消毒卫生工作。粪便应每天清除,用生物热的方法进行消毒,以杀灭粪中球虫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鹅粪污染。

(2)应将雏鹅与曾患过球虫病的老鹅隔开饲养。栏圈、食槽、饮水器及用具等要经常清洗、消毒。运动场应勤垫换新土。

(3)在球虫病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对防止球虫病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

克球多(可爱丹):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125毫克,均匀混料,连用3~7天。

球痢灵: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混料。连用3~5天。

复方甲基异嗯唑(复方新诺明):按0.02%配比混于饲料中。

球虫净: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均匀混料,连用3~5天,屠宰前7天停药。

二、治疗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0.1克,将药物混于湿谷粒中喂给,每隔2~3天给药一次。喂完第三次后,延长间隔时间,每隔5~6天喂一次。共喂5次。通常在喂完第三次后,鹅粪中便找不到球虫卵囊,患鹅症状明显好转,基本停止死亡。

氨基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克,与湿谷粒拌和,

每隔3天一次,共用药5次,鹅对氨基阿的平的中毒量为每千克体重1克,使用时注意不要过量。

青霉素:每只雏鹅用5000~10000国际单位,用水溶解后,拌入饲料中喂给或滴服,每天1次,三天为一疗程。

氯苯胍: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毫克,均匀混料饲喂,连用7~10天。屠宰前5~7天停止喂药。预防量减半。

氨丙林: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50~200毫克,或按每千克体重用250毫克拌料;或按每升饮水中加入80~120毫克饮服,连用7天。用药期间,应停止喂维生素B1。

磺胺-6-甲氧嘧啶(制菌磺SMM)和TMP合剂:两者的比例为5:1,合剂的剂量为0.04%混入粉料中,连喂7天,停药3天,再喂3天。

磺胺二甲基嘧啶:以0.5%混入饲料中饲喂;或以0.2%浓度饮水,连用3天,停用2天后,再连用3天。

球痢灵:按0.025%浓度均匀混料,连喂3~5天。

克球多:按每千克饲料中加250毫克均匀混料饲喂,连用3~5天。

广虫灵: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200毫克,均匀混料,连用5~7天。

由于球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经常换药,不可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治球虫病。

鹅气囊破裂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由于各种原因,使气囊破裂,造成大量气体窜入皮下疏松组织间隙,并积于皮下,从而导致全身或局部皮下气肿隆起。多发生于颈部(俗称气囊或气脖子)、胸部或腹壁。

【病因】

(1)在接种疫苗或注射药物时,抓鹅放鹅用力过猛,动作粗鲁以致损伤气囊。

(2)鹅只互相啄斗造成体表损伤和气囊破裂。

(3)某些含气骨发生骨折,空气逸出蓄积于皮下。创鸡时也可能使气囊破裂。

(4)某些气管寄生虫(如气管吸虫、比翼线虫等)寄生于气管、支气管或气囊内,导致气囊破损以致空气窜入皮下,这种情况虽然是造成气囊破裂的原因之一,但较为少见。

(5)多种因素造成气囊壁较薄,受损后难以愈合,使吸人的空气外逸而积聚于皮下结缔组织内而形成气肿。

【临诊症状】患病鹅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行动迟缓,呼吸困难,独处一隅。

皮下气肿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当颈部气囊破裂时,可见颈部羽毛逆立,轻者仅见于颈的基部,.重症者可见延伸到整个前躯部;当胸、腹部气囊破裂时,皮下气肿则多发生于胸、腹一侧或两侧,胸、腹围膨大,按压有捻发音,叩诊似气球。或只发生于腿部或翅膀处,严重者甚至波及全身。所有气肿部位的皮肤肿胀、变薄而呈半透明。放牧游水时,患鹅不能潜水。若不及时处理,气肿可以继续增大,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如属寄生虫引起的气肿,还表现出伸颈张口、咳嗽、摇头及打喷嚏等症状。

【防治】本病一般较少发生,但要尽量避免,尤其在捕捉鹅只时应轻捉轻放,以免损伤气囊及骨骼。

一般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对症疗法:

(1)用注射器抽气或用注射针头穿刺放气。

(2)用烧红的铁丝在膨胀部位烙一破口,将气放出一部分。

采用以上方法,有时也可以治愈,但很多是放气后常常还会重新膨胀起来,必须坚持数日,每日放2~3次气,直到完全痊愈为止。倘若反复发生而时间过长的,可改用剪刀把气肿部皮肤剪一小口,以便使积气随时排出,注意术部消毒,以防感染。

鹅毛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毛滴虫病是由鹅毛滴虫引起鹅的一种原虫性疾病。本病主要侵袭雏鹅,其特征是肠道的上段呈现溃疡性损伤及肝脏肿胀。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平均为6~15天。鹅只吃入被毛滴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一般经过5~8天出现症状,也有经过10~15天才出现症状的。

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幼鹅多呈急性型,成鹅则多呈慢性型。

1.急性型多见于雏鹅。

患鹅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减少以至废绝,继而出现跛行,活动困难,蜷缩成团,常常伏卧。吞咽和呼吸困难。

患鹅下痢,粪便呈淡黄色,体重显著下降,食道膨大部体积增大,头向下弯曲。

部分病例出现眼结膜炎,流泪,口腔及喉头黏膜充血,并可见到0.5~2毫米大小的淡黄色小结节。

有些病例由于食道的溃疡而引起穿孔。倘若疾病的损害只局限于肠道的溃疡,则可以形成疤痕而康复。当病的损害波及内脏器官(如肠、肝、肺及气囊)时,患鹅可能因败血症、毒血症或窒息而死亡。有的病例可因发生坏死性肠炎、肝炎或因肝的坏死区破裂而倒毙。

2.慢性型多见于成年鹅。

病禽消瘦,绒毛脱落,生长发育受阻,常在头、颈或腹部出现秃毛区。口腔黏膜常有干酪样物质积聚,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广泛的干酪化,使嘴难以张开,采食困难。

二、病理变化肠黏膜卡他。盲肠乳头突黏膜肿胀、充血,并有凝乳状物。肝脏肿大,呈褐色或黄色,肝髓松软。3~5日龄雏鹅,肝脏表面有小的白色病灶。经常出现胸膜炎、心包炎和腹膜炎。患病母鹅的输卵管由于滴虫寄生而引起发炎和蛋滞留,滞留的蛋壳表面呈黑色,其内容物腐败变质。输卵管黏膜坏死,输卵管腔积液,呈粥状,暗灰色(有时呈脓水样),卵泡全部变形。

三、流行特点本病主要的传染来源是患病鹅只和携带病原体的表面健康的鹅只。

在本病流行地区轻度感染毛滴虫的成年鹅,成为病原的携带者。无论在接近水源的鹅场,抑或在远离水源(尤其是在环境中有很多啮齿类,特别是大型鼠类)的鹅场常常流行本病。在流行地区的鹅群,成年鹅有50%~70%轻度感染而成传播者。

鹅只吃人污染毛滴虫的饲料及饮水,可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善或由于其他疾病致使消化道前段黏膜受到损伤时(尽管这些损伤是肉眼看不见的),鹅只极易感染本病,往往造成大批死亡。鹅的易感年龄为数周至5~8月龄,本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是鹅毛滴虫Tri-chomonasanseri(Hegner1929),虫体呈圆形、梨状,偶呈椭圆形。其大小为6~9微米3.506微米、平均为7.9微米4.7微米。沿着发育良好的波状膜边缘长出5根鞭毛,其中4根鞭毛在前端,有活动性,1根附着于波状膜的边缘并通到虫体以外,像一根活动的皮鞭。鞭毛的长度往往超过虫体2~3倍。所有的滴虫均有运动性(图4-2)。

防治策略

一、预防在预防措施中,应注意到成年鹅体内能够携带毛滴虫(带虫者),因此必须把成鹅和幼鹅分开饲养。搞好鹅场的清洁卫生工作,饲槽和饮水器要经常消毒。

二、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阿的平或氨基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克;或用雷佛奴尔,每千克体重0.01克。上述药物按剂量溶于1~2毫升水中,逐只喂服,24小时后重复滴服一次。或按每千克体重用0.1克,溶于水,连饮7天。

(2)1:2000硫酸铜溶液代替饮水,有一定的疗效,但要慎用,饮用过量会引起中毒。

(3)0.06%甲基唑(灭滴灵)溶液饮水,连饮5天,停3天后再饮5天,以此作为一疗程。

(4)0.01%~0.02%结晶紫溶液饮水,7天为一疗程。

(5)二甲硝咪唑治疗用510-4,混于饮水。

鹅衣原体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各种畜禽和人类的共患的传染病。在家禽中,鸭、鹅、鸡、火鸡及鸽都可感染。雏鸭的易感性最高。鹅常为无症状感染,感染后常取隐性经过。本病主要的特征是发生结膜炎、鼻炎及腹泻。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患鹅初期表现全身震颤,步态不稳,食欲消失,精神沉郁,生长停滞,腹泻,排出绿色水样稀粪。

眼结膜及鼻发炎,流出浆液性及脓性分泌物,并将眼和鼻孔周围的羽毛粘连,时间稍长则结成千痂或脱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明显消瘦,肌肉萎缩,最后出现麻痹,惊厥而死亡。

本病常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眼型大肠杆菌病。

二、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见于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偶见有全眼球炎,眼球萎缩。

在胸、腹腔和气囊膜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气囊壁混浊,增厚。

胸肌萎缩,常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充血肿大。肝表面呈肝周炎,表面覆盖一层灰色或黄色纤维素性薄膜。

三、流行病学资料鹅衣原体一般毒力较低,鹅的衣原体属低毒力株,很少造成流行或爆发。常呈现无症状感染。然而,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鹅只受冷、育雏室空气污浊,通风不良、营养低劣、特别是并发禽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

本病可以在鹅和鸭之间互相传染,不同年龄的鹅对衣原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是幼龄鹅比成年鹅易感。传染来源及途径主要是由病鹅传给健鹅,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鹅胚垂直传播。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属原核生物界,裂殖菌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在分类中的地位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衣原体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最常用的是鸡胚卵黄囊。

鹦鹉热衣原体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大,而对热较敏感,在室温下很快失去传染性。在禽类干燥粪便中可存活数月。70%酒精、0.5%碘酊和3%的过氧化氢溶液,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取患病死亡的鹅气囊、心包膜或脾被膜,制成触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在单核细胞浆内有深紫色的球状颗粒,即可证明有衣原体感染。

2.病原体分离

(1)取病料经处理之后吸取0.5毫升上清液接种在6~7日龄鸡胚卵黄囊内,于37℃培养3~10天,致死鸡胚。取卵黄囊膜作触片,染色镜检。

(2)取病料接种物0.5~1毫升,给3~4周龄小鼠腹腔注射,衣原体可在腹腔内生长繁殖,引起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腹部膨大,腹水内含有大量衣原体的单核细胞。脾脏肿大。

本病单从症状、病变不易确诊。因此,必须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搞好鹅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种蛋、孵化器的合理消毒。可用5%漂白粉、0.3%过氧乙酸或2%次氯酸钠。

2.在鹅舍周围避免饲养其他动物,如鸭等禽类。

3.人类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因此必须注意防护。

二、治疗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内服按本品1克拌20千克料,一天1次,连用3~5天。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20~30毫克。

卡那霉素可溶性粉:每50克含2克(4%),混饮按每升水30~120毫克,混料按每千克料用60~250毫克,连用3~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肌内注射按5~10毫克/千克体重。

庆大霉素可溶性粉:100克含4克。拌料按每千克饲料用50~200毫克。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3000~5000国际单位(或5~10毫克),每日2次。饮水按每升水加入2万~4万国际单位,连喂3天。

红霉素粉针:每支0.25克、0.3克。肌注1次量为每千克体重5~20毫克,一日2次。饮水,0.005%~0.02%;拌料0.01%~0.03%。

罗红霉素可溶性粉剂:每瓶5克,含0.5克。混饮,每升水用10~20毫克,连用3~5天。或饮水按0.005%~0.02%,拌料0.01%~0.0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8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