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并逐步由家庭饲养向集约化、工厂化饲养方式转变,与此同时,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也有很大变化,因此,掌握集约化、工厂化猪场疫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对疫病诊断、防治工作有极大的便利。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集约化、工厂化养猪方式疾病的流行方式.

随着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业的发展,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生产规模扩大,仔猪、育肥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繁,渠道增多,长途贩运等给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成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而且疫病种类较多,新病较多,混合感染较多,疫情十分复杂,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1、猪的易感性增高,新病不断出现

由于目前我国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刚刚起步,规模越来越大、密度很高,但养猪技术水平还不适应,管理不善、卫生防疫不严、猪舍通风换气不良、猪场及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各种应激、不良因素增多,使得猪体抵抗力降低,导致猪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随着对外引种的增多,猪的易感性增高、猪只流动频繁等情况出现,加之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滞后,把一些诸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新病引种进入我国,在猪群中发生,并随着猪只流动在国内传播。

2、病原出现新的变异,疫病非典型化

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环境和猪体免疫力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或减弱等变化,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高低不等,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从典型向非典型转变;从周期性流行转向频繁的大流行。例如,猪瘟弱毒株的出现或由于猪瘟弱毒苗应用中免疫程序错误而导致温和型猪瘟出现。口蹄疫的大流行存在着周期性,每个周期大约是10年,但从1999年至今,口蹄疫全世界的流行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从每5年到每3年大流行1次;又从每3年到每年流行1次,甚至1年流行多次,流行周期大大缩短,流行规律相对无序,给疫病诊断、免疫和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疫病增多

在猪群中繁殖障碍性疫病过去很少,布氏杆菌病等少数几种疫病曾一度得到控制,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该病又有所抬头。不但如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不少猪场频频出现,甚至两种或多种病在一个场同时存在,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的比例逐天增多,流行最严重的猪场,一头母猪每年产两胎,只有2~5个活仔,种猪的生产性能大大下降。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饲养密度加大、圈舍通风换气不良,为呼吸系统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良机。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猪流感等呼吸系统疫病,在各日龄的猪群中发病率、死亡率都增高,危害严重。

4、混合感染性疫病突出

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由于防疫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环境污染和多种传染原的存在,加之猪群易感性增强,导致两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增多。例如临床上常见的保育猪高热呼吸综合征常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猪喘气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和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猪瘟和蓝耳病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伪狂犬和混合感染;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伪狂犬病和猪瘟的混合感染。

5、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涌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伪狂犬病、应激综合征、流感和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都能造成猪体免疫抑制,损伤元气。

6、结语

上述猪病流行特点显示,在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生产中,应该特别注重猪的福利,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行各生长阶段的保健,提高猪的体质,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病力,这样才能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阅读

杂交鲟集约化养殖技术


1杂交鲟的苗种培育

1.1苗种池水泥池,椭圆形,四面无死角,抹光。鱼苗池用塑料薄膜贴面底,鱼种池用瓷砖贴面底,以免擦伤鱼体,且塑料薄膜要平整。有的生产单位就曾出现过由于塑料薄膜不平整造成鱼苗钻进缝隙而死亡的现象。鱼苗池一口,面积6平方米;鱼种池5口,每口面积9平方米。

1.2苗种他的供排水苗种池的供水采用多孔喷头式注水方式,这种方式既可给苗种池供水,又可以起到增氧作用。排水及水位调节采用塑料管,固定管口高度来控制水位。鱼苗阶段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鱼体长到5厘米以上,水位控制在70厘米左右。

1.3开口期的饲养管理

a.饲料:我们使用水蚯蚓作为杂交鲟的开口期饲料,开始时将水蚯蚓则切碎成小段,用干净水清洗几次至无污液时再投喂,待鱼苗长到2厘米以上时再用整条水蚯蚓投喂。

b.温度及水位控制:刚引进的杂交鲟鱼苗体质弱,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为了避免温度的骤然变化而造成应急反应,水温应控制在20℃左右,水位控制在40厘米左右。

c.投喂管理:由于开口期鱼苗体质弱,摄食能力不强,应加大投喂强度及次数。初期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100%,以后随着色体的长大,日投喂量可以降至鱼体重的40%-50%。投喂次数初期为10次/天,后期减至3-5次/天。由于鱼苗摄食能力弱,池内残饵较多,我们及时将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造成水质恶化而死苗。

d。分池管理:由于鱼苗体质强弱不均,摄食强度不一,鱼苗规格则参差不齐。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池饲养,4—5天筛选一次,使弱苗能及时吃到饲料,减少弱苗数量,提高鱼苗成活率。

1.4配合饲料驯化经过10天左右开口期的精心培育,杂交鲟鱼苗规格达到4—5厘米时,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化。驯化饲料使用仔蟹料,开始时做成直径0.3—0.5毫米的软颗粒饲料,加入适量的猪肝、豆油及微量元素,增加鱼苗对饲料的摄食效果和吸收利用。我们采用交替投喂法进行驯化,初期以水蚯蚓为主,适量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与活饲料比例为2:8,以后逐渐加大配合饲料的投入量,两星期后增加到5:5,一个月后完全使用配合饲料投喂。对于那些驯化效果不好的鱼苗,分池饲养,强化培育,再驯化一个月左右,投喂配合饲料。还有一些不能驯化的鱼苗,可以淘汰掉。我们采用这种训化方式,鱼苗成活率达到60%以上。

2杂交鲟的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采用水泥池集约化流水养殖方式。

2.1水源条件鲟鱼养殖场位7l脑海市童燎水库坝下,利用空闲的鳗池改建而成。水库水质清洁,无污染,为饮用水水源,比较适合杂交鲟的养殖。

2.2鱼池利用空闲的幼鳗池改造而成。长方形,水深0.1-1米,每口面积50—80平方米。进水口与整个养鳗池的供水沟相通,有闸门控制供水量;排水口也与养鳗池的排水沟相通;水位采用控制硬塑料管管口高度来调节水位高度。进排水及水位控制非常方便。

2.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

2.4饲料鱼种规格在20厘米以下时,用幼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鱼种规格达到20厘米以上时,用成鳗饲料做成颗粒饲料投喂。投喂次数及投喂量视鱼的吃食情况而定,鱼种阶段投喂次数一般5-8次/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30%;成鱼阶段投喂次数一般2-4次/天,投喂量为体重的5%。10%。

2.5日常管理

a.水温:冬季使用锅炉加温,夏天用水库底部水降温,常年水温控制在18℃-25℃。

b.溶氧:杂交鲟要求溶氧量较高(6mg以上/升),一是采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每口成鱼池配有2台增氧机;二是采用流水增氧。

c.巡池:每天巡池两次以上,及时清除污物,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捞出病鱼死鱼,防止交叉感染。

d.鱼病防治:杂交鲟病害较少,最主要是车轮虫病,可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30毫克/升浓度,1小时后换水。

加州鲈鱼的小池集约化单养


1.养殖池要求与主养加州鲈鱼池塘要求基本相同,但面 积不宜过大,一般以50-100m为宜,土池或水泥池均可,但 池底以土质为好,也可利用闲置的养鳗池或其它水池。进、排水口要相对而设,以有利于水体交换,也要加设防逃及增氧设备。若放养的鱼苗较小,还应在池面加设鱼网,防止鸟害。

2.苗种放养放养密度视管理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管理水平高、条件设备较好,每平方米放养量可增加到50-60尾。同池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健壮、活泼、无伤无病。鱼种下池前一定要严格消毒,可用3% -4%的食盐水或每100kg水加1.5 g漂白粉浸浴,防止外来病菌带入养殖池。

3.饲养管理可参照池塘主养的饲养管理进行。

工厂化养虾设备有哪些 工厂化养虾怎么建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营养价值高,且味道口感也有一定要求。虾是人们非常喜爱吃的食物,味道好,且含丰富的蛋白质及钙元素。随着虾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开始有不少工厂化养殖虾,那么大家知道工厂化养虾需要哪些设备吗?

工厂化养虾设备有哪些

1、进排水系统:养殖用水温度、盐度高低能够人为调配。水量大小可调。做到进排水快捷方便。

2、蓄水池:还要建造满足车间用水的高位大容量蓄水池,方便统一调配水指标、对水质进行处理。

3、车间空间恒温:外界四季温度变化对工厂室内空间的影响越小越好,尽可能做到恒温状态。

4、气泵:所安装气泵,其功率大小要根据养殖水体科学配置,分配到每个立方米要达到20-24瓦要求。

5、循环水设备:可选项,条件好的可以选用,使工厂化养殖节省成本变为可能。

提示:工厂化内部养殖池塘的建造应咨询多年从事工厂化养殖、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所建造的工厂化设施才能一次性达到对虾养殖要求,具备实用效果。

工厂化养虾怎么建

1.养殖池塘小型化:理想面积在30-500平方米;

2.池深:土建池深1.0-1.5M,考虑建设成本,以及养殖过程中对虾应激跳跃出池因素,池深不到1.0M的可以在四周拦网解决;

3.养殖水深:在不同水深的实际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现,水深在60-120CM之间完全能够正常健康养殖成功对虾;

4.池底:为便于顺利排出粪便和剩余残饵,建造时池底要成锅底型。根据面积大小,锅底深度不同,面积越大锅底越深。

工厂化养虾如何喂食

虾苗下塘养殖前1个月主要依靠塘中浮游生物为饵料或辅以少量的细微颗粒饲料,1个月后投喂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投淡水贝类、杂鱼。投饵量根据季节、水温和水质等情况灵活掌握。幼虾以微生物或MOSS类水草为食物,成虾可适当喂食虾粮,红虫,菜叶等。饵料投喂应实行少量多餐的原则,体长6厘米以前每天投喂3次,超过6厘米以后,每天投喂4次。

工厂化养虾的养殖效益分析

本次试验养殖周期为81天,上市销售前抽样36尾进行测量,其中净重615g,平均体重17.08g,体长最大12.2cm,最小8.8cm,平均体长10.71cm。本次养殖共收虾32770尾,总重1100斤,按照目前塘头收购价格23元/斤,本次养殖总收入25300元,总支出(包括虾苗、饲料、培水剂、电费等)16300元,纯利润达9000元。

由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保持温度恒定,不受外界降温、降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对虾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更快,发病率更小,养殖密度更高,有效地提高对虾的产量。按照试验计算,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每平方米单产可达22斤,而传统的土塘养殖模式每平方米单产约1斤多,前者效益是土塘模式的20倍。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工厂化养虾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工厂化养虾虽然成本比较高,但可以大大提高虾的产量,所以工厂化养虾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哦!

杂色鲍工厂化养殖技术


1.准备工作。在鲍苗投放之前,对养鲍场各项设施的完好性进行检查,对养殖池和养殖器材的消毒进行测试,要求其达到工厂化养鲍所要求的标准。供水、供气系统的配置。供水系统的日供水能力必须在养殖池水容量的3倍以上,水质应符合养殖用水要求,供气系统的气压选用,池水深1~1.5米,选用20~35千帕斯卡,池水深1.5~2.0米,选用35~50千帕斯卡。供气量按养殖面积计算,每40平方米约配1000瓦功率的鼓风机,其供气量因气压不同而不同,每分钟在0.6~1.2立方米间。供水、供气机械要留有三分之一的备用。养殖池、养殖笼的消毒。新建的养殖池要先用海水进行清刷,再用醋酸对池底及池壁擦洗一遍,最后灌满海水进行浸泡,浸泡池时间应不少于15天。新购置的养殖笼先用海水浸泡7天以上,然后用万分之0.2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已用过的养殖笼必须清洗一遍,尔后置于露天处暴晒数天,再移入已用过的养殖池,用万分之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一起进行浸泡。
2.种苗投放。苗种选择。主要看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其活力,优质苗的贝壳外表具有较强光泽,贝壳上生长纹、放射肋清晰,无其他附着物,若把其露空数分钟后放入海水中,能在短时间内伸出头部触角和上、下足角度角;二是观其外形,优质苗无畸形现象,贝壳呈长椭圆形。投放方法。鲍苗在进笼之前,必须先清除死鲍,并用低浓度的抗生素海水溶液(如呋喃西林或氯霉素、土霉素等溶液)进行药浴,然后再按计划好的密度投入养殖笼内。放苗后的前几个小时,一般不给饵,待鲍苗恢复活力后排干池水,边清除死鲍边投放饵料,在重新注入新水后,即可进入正常的养殖管理。投放密度。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22个笼,每个笼放苗40~45粒,即每立方米水体放苗900~1000粒,规格大的少投些,规格小的多投些。
3.饵料投放。鲍的摄食量因其规格的不同、饵料种类的不同及水温和养殖地带的不同而有异投饵量依摄食量而定。投喂江蓠,日投放量约为鲍体重的10%~13%。在水温18℃~28范围内,一般4~8天投饵一次,一次投足相应天数的饵料量(水温低,每次的投放天数拉长,水温高则缩短)。当水温低于18℃或者28℃时,鲍的摄食量明显减少,这时饵料的投放量可随着减少。
4.管理方法。
(1)维持良好的水质。要实行全日值班制,控制适量的水、气进入养殖池,保持日换水量在3倍以上,水中溶氧量在5毫升/升以上,防止因断水、断气而引起水质变恶的事故发生。在高温期间,要增加换水量,以求降低池水温度及保证水质新鲜。
(2)控制水质因子的变化。要对养殖池的水质因子(水温、比重、溶氧量、pH值和重金属含量)和鲍的养殖情况(生长速度、摄食量和成活率等)进行测量及记录。池内的水质因子需与自然海区作比较,发现异常情况,如洪汛期海水比重下降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养殖情况的记录要注意保存,可作为今后改进生产工艺的科学依据。
(3)定期清理养殖池。排水后投饵前,要清除残饵和病鲍、死鲍,并用高速水流对养殖池及养殖笼进行冲洗,减少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的附着量,防止这些生物堵塞笼孔,确保笼内外部水体充分交换。排水投饵的速度要快,尽量减少鲍的露空时间。
(4)适时调整放养密度。随着鲍的生长,各个养殖笼鲍的存活情况不同,成活率高的过于拥挤,成活率低的过于稀少,这时应适当调整放养密度,使每个笼的放养量控制在:壳长3~4厘米的为40~35粒,4~5厘米的为35~30粒,5~6厘米的为30~25粒。

集约化兔场的疾病防控技术要点


1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在建场时应注意兔舍要通风良好,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地势高爽,安静。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如鼻炎、肺炎等。最适宜养兔的温度是15~25%。兔笼应大小适宜,笼底板应平整光洁,缝隙大小合适。
2科学配料,合理饲喂。根据家兔的生理特性,科学合理地配合好饲料,可以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配制饲料要注意能量、粗蛋白、粗纤维、钙、磷、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的平衡供应。饲料的各种原料必须合格,所有霉变的原料一律废弃,否则会对全群兔的健康造成危害,引起腹泻、霉菌毒素中毒等疾病。
在饲喂过程中,分别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断奶的幼兔应供给优质的易消化的饲料,且应限量饲喂。根据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喂量。哺乳母兔应自由采食,促使母兔多产奶,养好小兔,少发生乳房炎。种公兔不宜多喂,以防过肥,影响性欲。
3搞好清洁卫生。每天清扫粪尿,特别是气温较高时及冬天通风不良时,舍内粪尿易发酵产生较多的氨气等有毒气体,加之灰尘较多,影响兔的健康。应将粪尿清出兔舍,堆放到远离兔舍的地方。产仔箱中的垫草用前应清洁不霉变,用前消毒、晒干。
4杜绝引进带病种兔。新兔场引过种兔时要注意对疾病的防范。在引进种兔时应特别注意原场不应有兔真菌性脱毛癣、兔螨病、兔沙门氏菌病、传染性鼻炎等难以控制的疾病。否则,会给以后的防病治病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在引进种兔时应将新兔隔离观察1月以上,多方检查合格后方能放入大群中饲养。
5建立免疫程序。兔病应以防为主,特别是规模兔场。对于重大传染病必须进行免疫预防。
6兔球虫病药物预防程序。用量:断奶兔饲料中加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氯苯胍)。在每吨饲料中加0.5%地克珠利预混剂200~300克或氯苯胍原粉150克。
用法:连续用药至80日龄左右。肉兔出售前7~14天停药。
轮换用药:地克珠利喂8个月后,换氯苯胍用4个月。
7做好各项消毒。消毒的目的是消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是杜绝一切传染来源、阻止疫病继续蔓延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①日常消毒。场门口要建有宽、()长可供机动汽车轮转一周半的消毒池,消毒池内的消毒液要保持有效浓度。兔舍门口设有更衣室、消毒室。
每月对兔舍及周围环境、兔笼及用具进行1次全面清扫、消毒。兔舍、兔笼及用具的消毒,先彻底清扫污物,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再进行药物消毒。
每周对兔笼及用具进行1次带兔消毒。
严禁外来人员随意入场,必须入场时要严格消毒,更换兔场内部工作服。收购兔毛、兔皮、活兔的人员一律不许入场。场内人员的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不到疫区购买原辅材料、引进种兔。
②临时消毒。对发病死亡兔笼具、粪便等进行及时消毒。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
③终末消毒。发生疫情扑灭后,对兔场进行1次全面消毒。
④粪便处理。将粪便和污物堆积离兔舍较远的偏僻处作生物热发酵,可以杀死病毒、病菌、寄生虫卵囊等病原体而达到消毒目的,同时又可保持粪便的肥效。
⑤病死兔处理。死兔焚烧或加消毒药后深埋。
8做好疾病监测工作。①免疫监测。对兔场主要传染病如兔病毒性出血症的免疫情况定期进行监测。按免疫程序免疫后1、3、5个月,抽样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②病原监测。对病死兔剖检后,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幼兔的球虫病,进行粪便卵囊监测,每周1次。对螨病进行抽样活虫体监测,每月1次。
③药敏试验。对从病死兔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以便选用更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每月1次。
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薛家宾

西伯利亚鲟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一、养殖条件

鲟鱼养殖的场地宜选择在水质清洁、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也可利用鳗鱼养殖场进行适当改造。池塘应根据需求设计为三种类型:1.鱼苗培育池。面积为5平方米-15平方米、池深60厘米。2.鱼种培育池。面积8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深80厘米。3.商品鱼养殖池。面积为150平方米-300平方米、池深1米。上述三种的池底都要求光滑,同时,要配备增氧设施。另外,池上方要设遮荫设备。

二、仔鱼的培育

1.仔鱼的暂养。
仔鱼经长途空运后,应在放进暂养池前,进行温度和水环境的缓冲适应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种苗的质量。刚孵出的仔鱼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在其进入底栖生活之前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光线、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所以,要注意遮荫和控制好水的流速、流量。水深应掌握在30厘米-40厘米,密度在每平方米3000尾-5000尾之间;

2.仔鱼的养殖。
仔鱼适应了环境,待其有近一半数量进入底栖生活时,可适当投喂少量经过消毒处理的切碎的水蚯蚓。当观察到仔鱼瓣肠中的黑色素栓排出体外后,要加大投喂量和投喂次数,投喂量以半小时内食完且略有剩余为宜,投喂次数每日可安排4次-6次。仔鱼的开口成功与否是影响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及时投铒、勤投饵,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残食或生长差异过大。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溶解氧过低而影响成活率。此后还要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密度可掌握在每平方米1000尾-2000尾,并将水深增到60厘米,采用微流水养殖,确保仔鱼快速生长;

3.人工配合饲料的驯饲。
仔鱼经25天左右的培育,大部分长到5厘米以上。这时,可以再适当分疏,反规格较整齐的选在一起,密度调整为每平方米水面600尾-1000尾。待其摄食稳定后便可进行饲料驯化,配合饲料可自制或在鳗鱼粉中再添加一些物质。由于鲟鱼的口裂在下又喜底栖生活,要把饵料加工成沉性的湿颗粒,其颗粒大小根据鱼体的口裂大小而定。转料后可逐渐改为每日投喂4次,经10天-15天便可完成驯食。在转料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残饵清除、排污及换水等工作。否则易出现肠道发炎直至胀气病症,影响饲料转化和苗木的生长速度。此时仍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养殖方式。

三、幼鱼增育

经过15天的驯饲培育后,鱼体规格大部分在8厘米以上。鱼体已具备了成鱼形态,可移入鱼种培育池中养殖。移入时要选规格较整齐且体格强壮的。放养的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尾-100尾,水位约60厘米。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每天投喂4次。采用静水式培育,池中设水车式增氧机。经过约2个月的养殖,其成活率在90%以上,鱼体大部分全长35厘米、体重150克以上。

四、成鱼养殖

随着鱼体的快速生长,养殖密度应逐渐调为每平方米水面10尾-15尾,并加深水位到80厘米,投喂次数可逐渐减为每日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做好日常的排污和换水工作。经10个月-12个月,有85%以上鱼体规格的尾重超过0.75千克。

五、病害防治

鲟鱼抗病能力强、较少发病。但在幼苗培育阶段会出现爱德华氏病、肝病、胃肠炎及部分寄生虫病。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水蚯蚓的消毒、鱼体的消毒并内服部分抗菌药,同时应加强日常的清饵、排污和换水等。

甲鱼集约化养殖成功五要素



(一)放养健康鳖苗
目前养殖用苗主要为中华鳖苗、台湾鳖苗、泰国鳖苗、杂交苗等。实践证明,中华鳖苗抗病力强、病害少、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此,养殖甲鱼应首选中华鳖苗。健康苗种的特征是体肥、体型宽大、体表光洁、无伤残、活动力强。苗种应就近采购,这样才容易适应当地养殖。
甲鱼放养前应进行体表消毒处理
1、用2.5%的食盐浸泡8—15分钟可杀死体表寄生虫。
2、用1%的食盐混合小苏打(1:1)的溶液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水霉病。3、用20—30ppm的呋喃唑酮混合15—20ppm的红霉素浸泡20—3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减少甲鱼对环境的应激反应。
(二)创造适宜环境
放养前应先将水色培育好,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换水排污,坚持水上投喂,防止残饵污染水体。在池塘中放养一定面积的水葫芦和一定数量的花、白鲢,并定期泼洒光合菌制剂。池底应有适度的瘀泥层,一般10—20厘米即可,新塘底层也应准备一层细泥。要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高密度并不等于高产量。养殖密度高,其残饵和粪便排泄量越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越高,水质很难控制。密度高,会使甲鱼之间抓伤、咬伤的几率增加,甲鱼更容易发病。室外大塘养殖,一般放养2—3只/平方米即可。另外,要尽量将甲鱼养殖区与外界隔离开来,防止无关人员及动物的干扰,以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提供优质饵料
甲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食性虽杂,但对动物性营养物的需求却较高。甲鱼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与在人工集约化精养条件下对饲料营养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在人工精养情况下,要想使甲鱼的生长、成活率和商品质量达到最佳效果,必须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当前甲鱼价格下跌,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成本而使用低档配合饲料,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将会得不偿失。甲鱼因在人工精养下快速生长,内脏功能负荷较大,在饲养过程中,应长期添加一定比例的新鲜、无污染的鲜活饵料(如鱼、螺、肝、鸡蛋、蔬菜)打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以调节和改善甲鱼的内脏功能。现有一些地方甲鱼“白底板”病发生率较大与长期极少或不添加鲜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与水质调控不好、预防措施不够有关。
(四)实行科学管理
1、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甲鱼具有沿池边活动的习性,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消毒用药物一般采用刺激性小、配制方便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百毒杀等,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应用上述药物消毒1次。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
2、饵料的制作与投放 
鲜料的添加量一般为10%—40%,使用鲜料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水上投喂的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有些地方将饵料台建于池中,采取人工划船或人工下水方式投料是不可取的。投料量以1—1.5小时吃完为标准,剩余饵料应及时收捡,以作它用。高温季节的投料时间应在日出前投完和日落时开始投喂为宜,这时干扰少,饵料又不易变质,而且摄食又快又好。

3、水质调节 
养殖水体应定期换水排污,每次换水量以不超过1/3为宜,如有条件采用微流水养殖效果会更好。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制剂0.5—1ppm,漂白粉2—3ppm,强氯精1—2ppm,生石灰15—40ppm全池泼洒消毒,施药2—3天后全池泼洒5ppm左右的光合菌制剂,能起到调水作用,每月1—2次即可。同时放养花白鲢也能起到较好的调水作用(鳙鱼60—100尾/亩、白鲢30—50尾/亩)。
4、水面种青,搭建晒背台 
在池塘中离饵料台1米左右处围一个1.5米长宽的框,种植水葫芦,水葫芦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而起到调水的作用,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池塘边坡地较少的养殖池应在池中搭建晒背台。
5、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工具应专用,并定期消毒。严防发病区的工具与健康区的混用,以免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
(五)完善防病体系
1、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养殖设施条件,包括养殖工程设施、水源和水质管理等内容。
2、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日常操作,使用优质、全价、多样化和无病原污染的饲料。
3、选用健康的苗种养殖。尽量做到就地培育稚、幼苗,同时尽量避免引入外地苗特别是进口苗,以防止病原体的继发性感染。既使引入,也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和隔离观察。
4、搞好日常卫生管理,建立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切断病原体的入侵途径,同时根据甲鱼病害的发生季节和特点,定期(每月2次,1次持续5天左右)投喂具有健胃促长、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药和一些营养性补充剂。在发病的高峰期再添加一些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并适当延长药饵投喂时间。甲鱼因其本身的生命力、抗病力都很强,一旦表现出发病时就已表明发病个体已有一定数量,甲鱼在发病初期是不易被发现的。因此,定期防病,及时治疗,是甲鱼养殖成功的必要手段。

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


美国青蛙集约化驯养的效益是普通养殖方法的5-6倍;但美蛙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关键是耍驯化其摄食死饵。利用美蛙具有摄食活饵天性的条件反射原理,完全可以驯化其摄食死饵。美蛙集约化高效驯养的技术要点是:

一、适当的密度。驯化美蛙摄食死饵,必须在适宜的高密度放养状态下才能显现效果。初期投放体互20克幼蛙,为每平方米 180-200只;个体长到孙克时,每平方米100-120只;长到150 克时.每平方米50-60只;长到 250克以上时,每平方米30-40 克。

二、适口的饵料。集约化养殖美蛙,根据试验,采用定时、定位、定盘、定人的方法,使群集于高密度环境中的美蛙,别无选择地接受人工投饲。不受个体大小影响,而只受饵料适口性的制约。20克以上的美蛙适口饵料比较易得,故驯化美蛙应以20克以上的幼蛙为宜。

三、幼蛙的驯养。刚变态的幼挂主要投喂蚯蚓、水蚤、黄粉虫。当长到20克以上时,因对新的密集环境暂不适应,1-2天内可不投食,到第三天开始$ll化,选用小杂鱼、小泥鳅为饵料,饵料的大小以其长度不超过美蛙蹲伏状体长的一半.其宽度小于蛙口裂为准。饵料台保持2-3厚米的浅水,使投人的小杂鱼、小泥鳅稍显浮动二驯}食头两夭投喂量不宜多,可揍杂部分活鱼虾,加以.弓l诱,然后逐渐减少活饵量,增加死饵量,直到形成激烈的集团争食效果,达到全部摄食死饵。驯化时间一般 8-10天,驯化投饵量应视蛙体大小调整,一般日投饵里为蛙体重的5-15%,折合干料为1-3%。

四、多样化饲料诊多样化饲料可满足集约化养殖的美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需求.,品饵料除鱼类外.还可投饲切成条状的动物内脏、蚌螺肉、黄缮头尾及黑光灯引诱的昆虫等;干品饵料除干鱼外还可投喂干虾、蚕蛹及人工配合颖料饲料等。

五、适宜的水沮。驯化美蛙摄食死饵量适水温为20-30℃。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3℃时,美蛙摄食减少甚至不食。当水沮适立时,饵料摄入量大,排泄物相对较多。加之部分残饵沉入水中易污染水质。为此,养殖池水应经常更换,春、秋季一般3-4天换一次水,夏季每天需换一次清水。

六、及时地分级。集约化养蛙,生长速度快甲分级管理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长时间大小混养个体差异过大,一旦饵料短缺,可能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现象。即使饵料充足,弱小蛙在强壮大蛙面前也会避畏、怯食。因此.每间隔 20-30天,就应按大、中、小蛙分级调整一次。

工厂化养殖蚯蚓的饲养方法


工厂化饲养法主要是从事大规模蚯蚓生产。这种饲养方法要求专门场地和设施。包括饲料处理、控温的饲养车间、饲养床、卵茧孵化床,蚯蚓加工车间等。工厂化饲养蚯蚓应具备以下条件:

饲养设备:工厂化饲养蚯蚓,要有饲料处理场,作为饲料堆积发酵或分选粉碎的场地,面积大小可视饲养规模而定。饲养车间:这是全年连续生产的基本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用砖术结构建车间,也可以建大棚。温度保证能控制到18-28℃。如条件不允许可以采用土法保温,但最低不能低于5℃,最高不能高于32℃。这样的温度虽然增殖速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成本不高。控温设备条件好的可以用锅炉暖气,也可以用太阳能热水器,或附近工厂的余热供温。夏季可用通风、喷水、缩小饲养堆等措施降温。饲养车间的宽以4-5米为宜,以便控温,长度不限。饲养大棚宽7米左右,长可以根据情况采用30米、60米或100米,高2米。

饲养床:床宽1.5米为宜,一侧砌一高40厘米的短埔,近走道的一侧设高10厘米的小埂,床面稍倾斜,里面略高外面略低,以便饲料中多余的水分能自然排出。饲养床四周设宽25厘米、深25厘米的水槽,既可以排水,又可作为防止鼠害和蚁害的防护沟。两个床中间留1-1.2米的走道。

饲养床的布设:在有暖气控温条件下,暖气片可装在饲养车间两边,每边一个饲养床,中间留1-1.2米作业道,以便运料时通行。四周设防护、排水沟。如是塑料大棚饲养车间,没有控温条件,则可在两床外侧设发酵池,冬季在发酵池内添鲜马粪,利用发酵热提高棚内温度。夏季可作卵茧孵化的孵化床。

饲料处理:蚯蚓对食物的要求不严格,凡无毒的植物有机质,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木屑、瓜果皮、菜叶、厨房杂物、家畜粪便、造纸厂废渣、纤维厂或食品厂下脚料、城市生活垃圾经发酵后均可作蚯蚓的食物。

饲料的处理具体有以下内容:

1、饲料的处理。作物秸秆应切碎,垃圾应分选过筛,除去金属、塑料、玻璃等物,再粉碎;家畜粪便及木屑则不经加工可直接发酵处理。

2、饲料的发酵。发酵是利用高温好氧性微生物和低温厌氧性微生物交替进行的生物学反应。通过发酵促进有机物质分解。发酵的难易和时间长短,与有机物的种类、水分含量和堆积方法有关。一般多种物质混合发酵容易,过干的物质发酵难;牛马粪发酵容易,稻、麦秸秆和木屑发酵难;因此,稻、麦秸秆和木屑应与牛粪、马粪、猪粪混合发酵,效果好、营养价值高。

3、饲料发酵的操作方法。把经过处理的有机物质混合均匀、加水拌匀,含水量控制在45%-50%,堆积成梯形或圆锥形,高1.0-1.5米,外面盖塑料薄膜,以保温和保温。经过4-5天,料温上升到45℃以上,最高可以达刭60℃,经过15-20天后,温度又逐渐下降。如果上下翻倒一次继续堆放,温度又逐渐上升,然后再下降到常温,高温发酵即告结束。然后在料上喷水,使水分达到60%-70%.再继续低温发酵,经过5-10天,即可使用。

4、发酵饲料的检查。发酵好的饲料使用前要进行检查,最主要的是进行pH值检查,简单的方法就是用pH试纸检查,饲料的pH值在65-8.0都可以使用。过酸时添加适量石灰;过碱时用水淋洗,这样有利于盐分和有害物质排除。使用前先用少量蚯蚓试用,如无不良反应可以大量使用。

投料方法:

投料方法比较简单,可以分为田间饲养投料方法、坑养投料方法、工厂化饲养投料方法。口间饲养投料方法比较简单,即在植物行间开淘,把发酵的有机肥料集中在沟中,上面用土覆盖.保持含水量在30%左右。以后利用植物的落叶自然补充饲料。或隔30-40天再添加适量的发酵饲料。坑养和温床饲养的投饲方法,是在坑、温床内分层加入饲料和土壤(肥土),一般分2-4层。工厂化饲养的投饲,分轮换堆积法、表面添加法和侧面添加法。

工厂化养殖甲鱼的疾病防治技术



在工厂化养殖中,一定要注意满足中华鳖生长的环境条件。池内各种饵料台、晒背台、躲藏台的搭建要合理科学,而且要与鳖的数量相适应,切忌拥挤。要定时检测水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良恶化水质。池内适当放少量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既可净化水质,又可以减少鳖的应激反应。
从购买亲鳖或鳖种的一刻起,就应树立综合防治疾病的观念,严格执行每一道工序的操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预防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病原体的侵入。主要预防环节有:①购买亲鳖或鳖种时要充分调查,严格检疫,不买重病区的鳖;②池塘放苗前要消毒,鳖体入池前要浸洗消毒,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注射一针灭活菌苗;③定期进行水体消毒;④定期投喂药饵;⑤搞好水质监控,定期排污、换水;⑥投喂全价优质饲料,投喂时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⑦如有疾病发生,要及时隔离病鳖,及时诊断,对症下药;⑧建立严格的饲养制度,责任到人等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8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