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 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猪链球菌是存在于猪体内的细菌之一,其主要在猪咽部、鼻腔中分布,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感染出現,但高温天气或其他原因导致猪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时,则猪链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就会增加,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猪链球菌2型感染主要是因为猪链球菌导致的。其属于流行疾病,可在动物中广泛传播,若不立即进行有效控制和对症治疗,人体也会受到传染,基于此,必须对该病进行严格防控,以防止病情大肆传播,危害人体健康,增加养殖场经济损失。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特征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1、流行特点

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流行没有显著性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该疾病会在每年5~11月份发生,并且多以南方地区为主。这种病毒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其主要以共栖菌以及致病菌存在于健康猪身上。该病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侵袭整个猪群,如温差大、猪舍通风不良、缺氧、氨气味重等,从而严重影响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该病菌还会对人体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针对该疾病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从而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或者防治对策对该病进行控制,进而保障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

2、临床症状

由于生猪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以至于其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病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关节肿胀、精神沉郁、全身发抖、闭眼等,同时呼吸衰竭、急促是该类病猪的主要临床病症,并且还伴发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致使生猪的死亡率偏高。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则会出现成批量死亡的情况,从而严重损害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

3、病理变化

通过解剖死猪检查观察了解得知,急性型的猪链球菌2型感染病死猪,其体内脏器多以充血或出血为主,主要出血位置为脑部,从病猪脑室内可以主观的看到纤维蛋白以及炎性细胞。另外,在病死猪的关节部位也发现了血管充血的情况,并且关节囊内还有大量炎性细胞的存在。此外,病死猪的心脏损害情况也较严重,出现心包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症,并且心包内含有大量的浆液。通过对病死猪的肺部进行解剖观察了解得知,其内部出现充血与淤血。随着时间的推移,肺泡毛细管出现较多红细胞与纤维蛋白原等,致使病猪全身器官出现充血与淤血的现象。

4、防治方法

猪链球菌2型感染一般存在于生猪呼吸道与鼻腔中,当饲养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则猪群的整体机体免疫力遭到下降,以至于诱发该病菌的发生而使猪发病,给畜牧养殖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针对猪链球菌2型感染疾病做好相关防控处理工作,从而保障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首先,加强生猪饲养管理工作,对猪舍的环境卫生进行不断地优化与控制,如对猪舍的湿度、温度以及通风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理;其次,适量的给予生猪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以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与抵抗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生猪感染猪链球菌2型的几率,进而提高生猪的成活率;第三,畜牧养殖者需要勤观察猪群的生命体征,做到及时发现疫情与控制疫情的工作,从而保障自身切身利益。

5、结语

本文将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流动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了分析与介绍,最后,本文将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有效防治方法以及策略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预防猪链球菌2型感染疾病的发生,进而大大减低生猪的感染率,提高生猪的成活率,为广大市场动物类食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畜牧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畜牧养殖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控制能力。

猪链球菌2型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毒性大。侵袭性强等显著性特点,虽然其主要发生在动物之中,但人群也潜在感染的危险。夏季高温季节是猪链球菌2型的高发期,其对猪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如不及时进行治疗,病猪极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休克或脏器功能衰竭,甚至直接死亡。因此,对猪链球菌2型的临床特征加强观察,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对猪链球菌2型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
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有关猪链球菌2型的相关研究报告,但当时的病例呈现出分散状,尚未出现流行性感染迹象,直到90年代,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猪链球菌2型感染引起病猪死亡的案例。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可知,接触传播是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主要感染途径,此外,呼吸道、消化道等也是传播的主要渠道。一般情况下,猪链球菌2型感染并没有确切的感染流行时间,5-11月份发病率较高,且南方区域多于北方区域;猪链球菌2型感染具有非常广的分布范围,主要通过致病菌、共栖菌等形式寄存在猪身上,待出现通风不良、温差大、缺氧、氨气味重等条件后,其会侵袭整个猪群,从而使畜牧养殖场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同时,猪链球菌2型感染还会威胁到人类健康,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猪链球菌2型感染,以确定最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对此病的发生、传播等进行有效控制。
2、对猪链球菌2型的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2.1一般临床特征与表现
病猪感染猪链球菌2型感染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且感染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致使中毒症状各有不同,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不佳、咳嗽、精神萎靡不振、体温高、嗜睡等,一些病猪还会出现腹泻、呕吐、关节疼痛等症状。
2.2关节炎型感染的具体临床特征与表现
关节炎型猪链球菌2型感染基本上是由急性败血感染、脑膜炎型感染引起的,又或者病猪之前就具有关节炎疾病。病猪主要表现出肢体疼痛、肿胀、跛行等,病情严重者站立行走会受到限制,一般这种感染的病程会持续2-3个星期左右。
2.3急性败血症型感染的具体临床特征与表现
该病发病危急,感染传播速度非常之快,发病突然,病猪体温会快速升高至41-43℃左右,呼吸加快,流鼻水和眼泪,眼结膜潮红,精神异常萎靡,部分病猪在死亡之前亦未表现出特异性症状,感染后次日即可死亡。有些病猪感染后,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其身体皮肤部位会表现出广泛充血的情况,并逐渐向四肢、背部、腹部扩展。
2.4脑膜炎型感染的具体临床特征与表现
相比较而言,脑膜炎是性质较严重的一种感染,小猪特别是2-3个月大的发生率较高,发病初期病猪体温会始终在40-42.5℃左右,食欲下降的同时出现便秘症状,随后出现昏睡、前肢爬行、转圈等神经系统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呼吸不畅的现象。脑膜炎感染型猪链球菌2型感染需要即可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才能避免病猪发生大面积死亡的情况。
2.5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感染的具体临床特征与表现
通常情况下这种感染会在病猪颌下淋巴结部位最先出现,然后逐渐向颈部、咽部淋巴结转移。病猪的淋巴结坚硬无比,且发热疼痛症状明显,还可能导致肿胀,其会严重影响猪群正常生活,进食时会出出现咀嚼、吞咽困难等现象。当发生破溃流脓后,病猪的病情会逐渐恢复直至痊愈,周期在3-5周范围内。
3、评价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证实,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总有效率在75%以上,其中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感染治疗难度最小,治疗效果最理想。在实际的治疗工作中,需要事先测试病猪药物过敏情况,采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对猪链球菌2型感染敏感度较高的药物。不同感染类型,选择的治疗方法也应具有针对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感染科在脓肿成熟后,及时排除脓汁,并采用高锰酸钾对化脓部位进行清洗,并将碘酊涂抹在上面。急性败血症型感染和脑炎型感染可选择磺胺类药物加以治疗,并且要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相关防治对策,定期清扫猪舍,保持猪舍通风,从源头上控制感染发生,做好猪舍的杀菌消毒和疫苗接种工作,及时隔离感染了猪链球菌2型的猪群,以免病情发生扩散。
4、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临床

精选阅读

猪链球菌病


败血症型:成年猪较多见。最急性突然死亡。或停食1~2顿,体温41.5~42度以上,震颤、废食、便秘。咳嗽,呼吸困难,结膜发绀,突然倒地,从口鼻流出粉红色泡沫样液体。有的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在耳尖、腹下、四肢下端呈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哺乳母猪仅见泌乳力低,缺奶;孕猪流产。病程2~4天。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乳后小猪。腹下和腹股沟皮肤有暗紫色出血斑或出血点。拉稀或粪干,血尿。鼻吻、耳、四肢末端、背腹部皮肤发绀。除体温升高,不食,流鼻液,有严重的肺炎症状;很快表现出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颤抖、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后肢麻痹、爬行,甚至昏迷不醒。部分病猪出现关节肿大、热痛、曲屈困难、跛行。病程1~2天。

关节炎型:由前两型转来,或发病即表现为关节炎症状,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 行,重者不能站立。精神和食欲时好时坏,衰竭死亡或逐渐恢复。病程2~3周。


(1)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链霉素1克混合肌注,每日两次,连续3~5天。

(2)氟苯尼考注射液5~10毫克/千克,肌肉注射。用其注射.用其粉剂拌料可预防。

(3)复方磺胺 0.1克/千克,静脉注射,1天两次,连续3天。

(4)青霉素80万~400万单位,地塞米松5~10毫克,肌肉注丁,每日两次,连用多日。

猪链球菌病判断方法 猪链球菌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


猪链球菌是具有荚膜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可引起猪的急性败血症,脑炎、关节炎、猪心内膜炎。有时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危害。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链球菌病判断方法猪链球菌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

猪链球菌病判断方法
病原特点:
猪链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菌血清型较多,但致病性血清型只有1-2种,本菌对外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湿热均较敏感,所以搞好饲养管理,常消毒都可将其杀死,杜绝此病传染。
致病特点:
主要表现败血性和淋巴结关节化脓性病症,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败血症型和脑炎型多见于仔猪,化脓性淋巴结关节型多见于中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11月发病较多,多发于养猪密集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有皮肤损伤、蹄底磨损、去势、断脐的猪易发生该病,该病潜伏期一般1~3天,仔猪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中猪大猪较少。

临床症状:可分为4型
1、急性型:发病急、传播快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3℃,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废绝,流鼻水,咳嗽,眼结膜红、流泪,呼吸加快。多数病猪晚上未见任何症状,次晨已死亡。
2、脑炎型:多见于70~90日龄的小猪,病初体温40℃~42.5℃,不食,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状或昏睡等,有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如治疗不及时往往死亡率很高。
3、关节炎型:表现一肢或几只肢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不能起立。病程2~3周。死后剖检,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4、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伴有咳嗽,流鼻液),至化脓成熟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以后全身症状好转,逐渐痊愈。病程一般为3~5周。

诊断结果:
可通过流行病学,致病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症状,有条件可实验室进行确诊。
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精选链球菌敏感菌药物。
1.药物拌料:天篷乐牧万呼宁+宝宝乐,连用5—7天,次方为小猪用。
2.药物拌料:天篷乐牧万呼宁+黄连解毒散,连用5—7天,次方为大猪用。

预防措施:
1、做好消毒、清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保持环境卫生、消除感染因素
2、经常打扫猪圈内外卫生,防止猪圈和饲槽上有尖锐物体刺伤猪体。新生的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碘酊消毒。

猪链球菌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

1、病因分析

猪苗全靠市场采购,猪苗的免疫接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上都不确定,再加上长途贩运等应激因素,仔猪的抵抗力下降,猪苗的发病机会增多。养猪户缺乏消毒意识。链球菌病多发生于仔猪去势时,由于兽医对去势刀具消毒不严,很容易人为造成链球菌病的传播。在猪出栏后未对被污染的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冲洗、消毒。还有部分养猪户在冬季给病猪铺干稻草取暖,病猪会通过尿液排出链球菌,垫草受污染后增加感染。而且病猪与正常猪混群饲养,没有隔离。对猪舍消毒不严,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均有病原菌。发病猪排出的分泌物没能够及时处理,让健康的猪接触到病猪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死猪、内脏及废弃物,以及污染的饲料、饮水和运输工具等器物继而发生感染。猪舍防寒保温功能不佳,通风通光效果不良,房舍间距过小,门窗开闭不方便,遇有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关闭门窗。夏季高温时没有降温装置,致使猪的免疫力下降。舍内空气不流通,新鲜空气少,造成猪舍空气质量差,舍内高温也会加快细菌的增生与病菌的蔓延,致使传染病传播的更快。同时会伴有其他症状的出现,这种情况占夏季病例的50%以上。猪在接种链球菌疫苗后,是不会立即产生抗体的。大约在接种疫苗后10天左右,猪才能产生抗链球菌病的保护性抗体。在克山县调查时其中确诊的猪链球菌病中,有7例发病前未接种过猪链球菌病疫苗,有3例接种疫苗后不久就发病,可见都未掌握好最佳接种时机。

2、防治措施

全进全出是猪场饲料管理、控制疾病的核心。要切断猪场的疾病的循环,必须实行全进全出。因为在猪舍内有猪的情况下,始终难以彻底清洁、冲洗和消毒。消毒前最好使用高压水枪将粪便和其他的排泄物彻底冲洗干净。即使当时消毒非常好,但由于病猪或带毒猪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不断向环境中排放病源、污染猪舍、猪栏。下一批进入猪舍后,就可能被这些病原体感染。有些猪场虽然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全进全出设计的,但由于生产方面存在问题,如生长缓慢或有些猪发病,可能在原来的猪舍断续饲养,而病猪或生长缓慢的猪带毒量更高,毒力更强,所以更危险。所以,应该保证猪舍内所有猪出栏后彻底清洗、消毒空舍14天至少7天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效果。散养户养猪要坚持自繁自养,猪群的健康会有保障,不会受外来疾病的困扰,获得的利润也比较大。

常用消毒药物有复合酚、碘制剂、氯制剂、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甲醛、酒精、碘酒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猪舍空出时,应进行全面打扫,并用高压水枪或火焰喷射器对猪舍进行冲刷或火焰灭菌,然后用消毒剂喷洒或熏蒸,密闭1~2天。清洗猪舍后用49%菌毒敌配成1:100溶液喷洒猪舍及用具,每3天1次,连用4次。也可用菌苗进行免疫预防。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经常进行带猪消毒,水应保持清洁,垫草经常更换,仔猪去势时应注意防止感染,注意去势用品的消毒,还应注意防疫鼠害。

免疫注射时,应根据生产厂家的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由于链球菌繁殖速度快,治疗时应坚持每日2次用药,药量足,切不可打两针见体温正常就停药。目前我国生产的疫苗有猪链球菌苗,其用法是不论大小猪,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猪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SmL(浓缩苗为3mL),免疫期4~6个月,采用此方菌株制成多价灭活菌苗,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效果更好。猪链球菌苗每猪肌肉或皮下注射ImlL,免疫期6个月。

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长时间低剂量摄入抗生素,可以削弱胃肠内有害微生物,抑制、杀死致病菌,增强抗病能力,可以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激素,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从而加快增重速率。为此,一些养殖户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在饲料中添抗生素。研究表明,对猪长期使用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将会加速耐药细菌出现,会使猪的抵抗力变差,细菌耐药性增强,导致治疗时加大用药剂量,抗生素残留也更多,形成恶性循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9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