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支气管败血波氏杆曹病(BordetellaBronchisepticaInfection)

本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bronchiseptica)引起的一种家兔常见的传染病,其特征是慢性鼻炎、咽炎和支气管肺炎,成年兔发病较少,幼兔发病死亡率较高。

病原本菌为一种细小杆菌,革兰氏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胞,严格嗜氧性,多形态,由卵圆形至杆状,0.5一11.5

m--4m大小,常呈两极染色。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圆整,突起,光滑,不透明,呈乳白色。在鲜血培养基上一般不溶血,但有些菌株具有溶血能力,不发酵多种糖类,不形成吲哚,不产生硫化氢,能分解尿素,利用枸橼酸钠,V-P试验阳性。

用本菌培养物滴人家兔和豚鼠的鼻粘膜上能引起典型的病变。当给豚鼠、小鼠经静脉、胸腔和气管注射本菌的培养物后,表现特别易感,数小时即可发病。家兔经静脉、胸腔和气管注射本菌的培养物,虽然不象豚鼠和小鼠那样易感,但能引起支气管啼炎。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于气候多变的春秋两季。主要通过呼吸道而感染。当机体受到各种因素,如气候骤变,感冒、寄生虫病等的影响而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或其它诱因如灰尘和强烈性气体的影响,致使上呼吸道粘膜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易于引起发病。鼻炎型经常呈地方性流行,而支气管肺炎型多呈散发性。成年家兔多发生散发性、慢性支气管肺炎型,仔兔和青年兔则呈急性支气管败血型。

本病较为常见,并经常和巴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并发。

症状鼻炎:在家兔中经常发生,多数病例鼻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通常不变为脓性。当消除其它诱因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恢复芷常,但是出现鼻中隔的萎缩,支气管肺炎。其特征是鼻炎长期不愈,鼻腔流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呼吸加快,食欲不振,逐渐消瘦,病程较长,一般经过7一60d,可发生死亡。但也有些病例经数日之久不死,仅宰后检查肺部见有病变。

病变病兔的鼻腔有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出现小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肺表面光滑、水肿,有暗红色突变区,切开后有少量液体流出。有的肺区有大小不一的脓灶多者可占肺体积的90%以上,脓灶内积满粘稠、乳白色胧汁。

组织学变化:肺泡内充满纤维素和脱落上皮细胞及大量的判性细胞。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进行细菌分离时,应注意与巴氏杆菌病和葡萄球菌病区别。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而波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巴氏杆菌和泣氏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两者形态极为相似,但巴氏杆菌在普通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上易生长,而波氏菌杆则在麦康凯球脂上生长良好;巴氏杆菌能发酵葡萄糖、而波氏杆菌则不发酵葡萄糖等。

防制

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与巴氏杆菌一样可在成年兔的呼吸道内繁殖,因此,必须检出带菌者,捕杀或淘汰,以建立无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兔群。2.注意加强饲弊管理,改磐饲养环境,做好防疫工作。3.对发病的家兔进行药物治疗,首先将分离到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可用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进行治疗。4.用分离到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制成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每年免疫两次,可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相关知识

兔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lda)引起的。家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非常敏感,可表现为传染性鼻炎(rh-initis)、肺炎(pneumomia)、中耳炎(otitis)、结膜炎(conjunct-ivitis)、子宫脓肿(pyomCtra)、睾丸炎(orchitis)、脓肿病灶(absc-esses)及全身败血症(septieemia)等形式,常引起大批死亡和发病,是宗兔的一个主要细菌性疾病。

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呈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短杆状,大小为1--1.5m0.25--0.5m,呈现双极染色,无鞭毛。在鲜血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以形成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或粘液型(M型)菌落,分离物连续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时,菌落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但是以粘液型菌落的致病力最强,其它两种毒力较弱.Cater利用血凝和间接血凝试验区别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2个血清型,他利用此种方法建立了5种抗原型,并分别命名为A、B、C、D、E型,在兔体当中以前四种为多见。

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病勉的病变局部、内脏器官、血液及健康家兔的体表、上呼吸道粘膜及扁桃体内。该菌对外界不利条件抵抗力不强,在直接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能将该菌杀死。1%福尔马林、1%石炭酸、1%漂白粉、0.1%升汞等溶液,经35min即能杀死该菌。加热至75C或56℃经45~60min该菌也可死亡。该菌在粪便中能生存一个月左右,在兔体内能生存三个月左右。

流行病学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的春秋两季以及多雨闷热潮湿的季节发病较高。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一般发病率从20%--70%不等。由于在一般条件下一些家兔携带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当把这种带菌的家兔引入兔群后,可能使易感兔感染。当长途运输时,由于各种条件发生变化而异致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存在于上呼吸道粘膜以及扁桃体内的巴氏杆菌乘机活动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病菌随着病兔的唾液、鼻涕、粪便以及尿液等排出,使整个兔群感染,造成本病的流行。病菌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粘膜伤口而感染。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根据病菌的毒力、数量、勉体的抵抗力以及侵入的部位等不同,本病的潜伏期也不同,一般几个小时或5天或更长。因此,本病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传染性鼻炎

它是以浆液性或粘液脓性鼻液为特征的鼻炎和附鼻窦炎。此种类型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般传染很慢,但时常成为本病的病源,而导致兔群不断发病,发病的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流出浆液性液体,而后转为粘液性以及脓性鼻液。病兔经常打喷嚏、咳嗽。由于分泌物刺激鼻粘膜,常用前爪擦鼻部,使局部被毛潮湿、缠结、甚致脱落。上唇和鼻孔皮肤、粘膜红肿,发炎。尔后一段时间,鼻涕变得更多、更稠,在鼻孔周围结痂,堵塞鼻孔,致使呼吸困难;同时,病菌通过喷嚏、咳嗽污染整个环境再感染其它家兔。由于病兔经常抓擦鼻部可将病菌带入眼内、耳内或皮下,从而引起化脓性结膜炎、角膜炎、巾耳炎、皮下脓肿、乳腺炎等并发症。最后常因精神萎顿、营养不良、衰竭而导致病兔死亡。

剖检家兔,鼻腔内积有多量鼻漏,共性状因病程长短而有不同.当从急性型转为慢性型时,鼻漏从浆液性变成粘液性以致粘液脓性。外鼻孔周围皮肤有炎症,鼻腔和附鼻窦粘膜发红或水肿,慢性阶段其粘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急性阶段可见粘膜充血、粘膜下水肿、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在亚急性至慢性阶段,粘膜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有些区域可能出现糜烂,鼻腔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及细菌。

2.肺炎

本病往往呈现急性纤维素化脓性肺炎和胸膜炎,并常导致败血症的结局。

病初表现为食欲不振和精神沉郁,常以败血症而告终,很少能见到明显的肺炎临床症状。

剖检病兔,病变多见于肺的前下方。由于病程及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所以病变分为实变、膨胀不垒、脓肿和灰白色小结节病灶等四种形式。肺实质区有出血,纤维素覆盖胸膜表面,膨胀不全。严重时,可见包围脓肿的纤维组织。在病程的后期主要表现为脓肿或整个肺小叶的空洞。

组织学变化有单纯的膨胀不全,肺泡壁轻度增厚,肺泡中有炎性细胞,血管周围和支气管附近常有淋巴样组织,呈现化脓性以至纤维素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严重可见出血和坏死组织。

3.中耳炎

家兔中耳炎的发生具有地方性,可直接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笼具、食具或通过空气感染,但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菌通过耳咽管而到达中耳引起感染。进一步感染内耳,严重时病原菌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能促使病原菌的传播。临床上见到的斜颈病勉是病茵感染扩散到内耳和脑部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中耳炎的临床症状。斜颈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范圈,严重时头向一侧滚转,难以采食、饮水。如果感染扩散刭脑膜和脑组织,则可出现运动失调和其它神经症状.

割检病兔,在一佣或两侧鼓室内有一种奶油状的白色渗出物。病的初期鼓膜和鼓室内壁变红,内膜上皮含有许多杯状细胞,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有的鼓膜破裂,脓性渗出物流出外耳道。感染扩散到脑,可出现化脓性脑膜脑炎。

4.生殖系统感染

多见于成年兔,交配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母兔的发病率高于公兔。另外,败血型和传染性鼻炎型的病兔,细菌也可转移到生殖器官,引起感染。

母兔感染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有时表现为不孕并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如转为败血症,则往往造成死亡。

剖检病兔,慢性感染时,子宫高度扩张,子宫壁变薄,呈淡黄褐色,子宫内充满牯稠的奶油样脓性渗出物,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上皮常发生溃疡,粘膜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

公兔感染后,开始在附睾出现病变,进而表现一侧或两侧的睾丸肿大,质地坚硬,有的伴有脓肿。

5.结膜炎

主要表现为眼睑中度肿胀,结膜发红,在眼睑处经常有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存在。炎症转为慢性时,红肿消退,而流泪经久不止。

6.脓肿

垒身各部皮下都可发生脓肿,体表脓肿易于查出,而内脏器官,例如肺、肝、脑、心等发生的脓肿往往不表现临床定状,一旦脓肿发生转移也可引起败血症及死亡。

7.败血症

急性型亦称出血性败血症。病兔精神蒌糜废食,呼吸急促,体温40℃以上,鼻腔有浆液性、粘性分泌物,有时出现腹泻。临死前体温下降,四肢抽搐,病程短者24h内死亡,较长者l一3d后死亡。流行开始也有不表现任何异常者,而突然死亡。

剖检病兔,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充血和坏死。鼻腔粘膜充血,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喉头粘膜充血、出血,气管粘膜充血、出血,伴有多量红色泡沫。肺严重充血、出血,高度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肝脏变性,有许多小坏死点。脾、淋巴结肿大、出血。肠粘膜充血、出血。胸腔均有淡黄色积液。

亚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病兔呼吸困难、急促、鼻腔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打喷嚏,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时腹泻。关节肿胀,结膜发炎。病程持续1--2周或更长,最后消瘦衰竭而死亡。

剖检病兔,肺充血、出血或脓肿。胸腔积液,胸膜和肺常有乳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鼻腔和气管充血,出血,有粘稠的分泌物,淋巴结肿大。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细菌学检查,即可确诊。

败血症病例可从心血、肝、膊或体腔渗出物等取病料作细菌学检查。其它类型病例主要从病变部位的脓汁、渗出物和呼吸道、阴道分泌物中分离检查病原菌。

对慢性病例和隐性感染的带菌家兔可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1.试管法.将待检兔的血清作成不同稀释浓度,加入等量诊断抗原、凝集价在1:40以上者均为阳性反应。

2.玻片法.取被检血清0.1ml加于载玻片上,随后加入等量抗原。摇动载坡片使抗原与被检血清充分混合。在13min之内透明液体中出现絮状物,即为阳性反应。

3.间接荧光抗体法。

4.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制备,培养18--24h的细菌培养物用0.85%NaCl、0.02M磷酸缓冲液配制成lml的液体,加入0.3%最的甲醛,在100℃水浴中作用lh,最后离心,取上清液做为诊断用抗原。琼脂浓度是0.9%。

防制1.建立无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种兔群是防治本病的最好方法。通过选择无鼻炎临床表现的兔并经常对鼻腔连续进行细菌学检查,净化兔群。如有条件可采取剖腹取胎,将仔兔隔离进行人工饲养,建立无特定病原兔群则更为理想。2.坚持自繁自养,如引入兔子时,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的检查,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3.定期进行疫苗注射防疫,同时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措施。4.治疗措施,巴氏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对有鼻炎的家兔注射6万单位/kg体重青霉素,连续10d。或在饮用水中加入广谱抗生素(300mg/L四环素)。或使用饲料添加荆的方法,按225g/t饲料的比例在饲料中加入磺胺喹嚅啉。

鹅李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李氏杆菌病又称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李氏杆菌引起鹅的一种败血性、散发性传染病。是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主要的表现是单核细胞增生性脑膜脑炎、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一般无特征性症状,主要呈现败血症。患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离群独处,食欲减少以至废绝。下痢,短时间内死亡。病程较长者可有神经症状,头颈侧弯,仰头。成年鹅两脚麻痹,倒地侧卧。幼鹅出现结膜炎。

二、病理变化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有坏死灶,心冠脂肪出血。大多数患鹅呈现急性、卡他性胃肠炎,肠黏膜出血、脱落。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的易感动物极广,鹅.、鸭对本病易感,一般呈散发性。发病率不高。

患病鹅和带菌鹅是本病的传染源。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受伤的皮肤感染。营养不良,天气骤变,黏膜抵抗力低,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B,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菌是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简称李氏杆菌。属细小的类球形杆菌。光滑型菌落中通常为短杆菌,菌端钝圆,在某些培养基中呈稍弯曲,单在,成V形或成对平行排列。在粗糙型菌落中生长成长丝状。有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染成阴性。

在明胶培养基穿刺培养时,细菌沿穿刺线呈弥散性生长,距琼脂表面数毫米处出现一个倒伞形生长区,开如松树状。

本菌不产生硫化氢,MR及VP试验阳性。

对热的抵抗力较低。58℃10分钟即可杀死。一般消毒药2.5%石炭酸、70%乙醇、2.5%氢氧化钠、2.5%福尔马林均有杀菌作用。

防治策略

一、预防(1)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在育雏的头十天,喂给全价饲料,第一天开始喂给微生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以提高雏鹅的抵抗力。

(2)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给予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治疗(1)建议给患鹅用金霉素,内服量按每千克体重用50~100毫克,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40毫克,混饲200~600毫克/千克。连用3天。

(2)链霉素用量同丹毒病。

(3)阿未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按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一天1次,连用2天。

兔坏死杆菌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坏死杆菌病(Necrobacillosis)

坏死杆菌病在家兔中也称为Schmorls病,它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尤其是面部、头部、颈部、舌和口腔粘膜膜坏死,溃疡和脓肿为特征的散发性疾病。

病原

坏死杆菌(Fusobac~eriumnecrophorum)为一种多形态、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病灶中和新分离出的细菌,呈长丝扶,内含有圆球状物。经多次培养后才成为长的杆菌。用石炭酸复红、石炭酸硫堇和姬姆萨染色法能很好地着色,较短的杆菌着色均匀,长成菌丝的杆菌则着色不均匀。该菌生长条件严格,对氧十分敏感,只有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在5%-10%的CO2环境中生长最佳。在厌氧培养籍中很难从固体培养基上得到初代培养物,这主要因为细菌与空气接触,破坏了细菌的生理状况。本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要使细菌生长旺盛,必须在培养中加入血清、血液、或酵母浸出液及还原剂半胱氨酸。培养物在初期生长后迅速死亡,一般情况下细菌在多数培养基内生长1--2周后死亡,但个别菌株可以保持其活力达数月之久。在有碳酸钙的肝脑培养基中本菌可存活一年或更长。本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麦牙糖和水杨苷,产少量的酸和气体。在马血琼脂培养基上产生溶血,不液化血清和明胶。在透明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早期菌落呈毛绒状或致密状。在绵羊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灰色,直径为13mm。用含有0.02%结晶紫、0.61%亮绿和苯乙醇的蛋黄等四个生物型琼脂培养基可选择性地培养本菌。本菌有A、B、AB、C。

培养物可置犊牛血清中于-70℃冻存,或于脱脂牛奶中冻干保存。

本菌因能产生靛基质,能把乳酸盐变成丙酸,而与其它梭杆菌区别。

本菌抵抗力较弱,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很快死亡,一般在室温下只能生存一周,易被热和一般化学消毒剂杀死。

流行病学

坏死杆菌是许多动物和人类消化道内的一种共生菌。当动物在污秽的环境中生活时,常易感染本茵,特别在有粪便堆积的圈舍更是如此。

本菌很少或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或粘膜,但由于各种外伤、病毒感染或其它细菌感染而使组织受损伤时,细菌可乘机进入动物的受损部位,在体内繁殖,造成受损部位出现典型的病变为坏死、脓肿形成和腐臭。有时在体内出现菌血症,从而把细菌散播到肝脏和其它器官。坏死杆菌含有一种标准的脂多糖内毒素,其主要成分为类脂A。另外,本菌还含有一种有溶血活性并具有保护性免疫原性的细胞质蛋白毒素。小鼠的实验感染表明,本菌能在肝脏内繁殖,引起灶性坏死和单核巨噬细胞的集聚.

幼兔比成年兔对本荫更加易感。肉食动物在一般情况下对本茵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临床症状

病兔停止摄食,流涎。在唇部、口腔粘膜和齿龈等处发生坚硬的肿块,随后出现坏死、溃疡,形成脓肿。在较严重的病兔,颈部、头面部以至胸部出现类似的病变。本菌也可以在腿部和四肢关节的皮肤内繁殖,发生坏死性炎症,或侵入肌肉和皮下组织造成蜂窝质炎。这种坏死性炎症可持续存在数周到数月,病灶破溃后,在病变组织散发出恶臭气味,此时体温升高。体重减轻、厌食,最后衰弱或死亡。

病变

口腔粘膜、齿龈、舌面、颈部和胸前皮下、肌肉坏死。淋巴结,尤其是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千酪样坏死病灶。许多病例的肝脏、脾脏,肺脏等处有坏死灶或伴有脓肿,同时出现胸膜炎和心包炎。腿部有深层溃疡的病变。有些病例多处见有皮下肿胀,内含粘稠的化脓性或千酪样物质,在病变部位的静脉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变化。

诊断

根据患病的部位、组织坏死的特殊变化和臭味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取病变组织边缘作涂片染色,并取病料迅速按种子适宜的选择性培养基,如Fales和Teresa培养基,置于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

动物试验,给家兔静脉注射坏死杆菌培养物。兔常因血管出血和栓塞而死亡,肝脏、肺脏及脑髓出现坏死病变,皮下注射于11--20d死亡,同时注射部位也发生坏死。

防制

注意兔群的饲养管理,经常对兔笼用具进行消毒。防止兔的表面皮肤、粘膜的各种损伤对已经破损的皮肤、粘膜加以治疗,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水洗涤。

对已经发病动物用磺胺二甲基嘧啶治疗效果很好.目前尚无有关坏死杆菌疫苗使用的成功报道。

兔大肠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

本病是由一定血清型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免肠道疾病。其特征为水样或胶冻样腹泻和脱水而死亡。

病原

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芽胞,有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整,凸起,表面光滑和不透明。该菌在水中能生存数周至数月之久。能发酵乳糖和其它许多糖类,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不水解尿素,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产生吲哚,VP试验阳性,不利用枸橼酸盐。

埃希氏大肠杆菌O128、O86、O88、O119、O18、O26。等主要血清型能引起仔免大肠杆菌病。

从自然和人工感染发病死兔的肠道中,特别从结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容易分离到该菌。此外,从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和有坏死病灶的肝脏巾也能分离到大肠杆菌。用大肠杆菌纯培养物不一定能人工引起发病。一般认为此病可能与沙门氏杆菌病、梭菌性肠炎和肠道球虫病有关。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和性另lJ的家兔均易感、但主要发生于14月龄的家兔。由于饲养管理不妥和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使肠道的正常菌丛的活动受到破坏,使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的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发生腹泻、导致死亡。

兔场一旦发生本病后,常因场地和笼具的污染而引起大流行,造成仔兔的大批死亡。

症状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和体重减轻为特征,有些病例未见到任何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

有些病例病程很短,一般12d内死亡。病程长些一般经过78d死亡。病兔体温一般低于正常或正常,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由于脱水以致体重很快减轻、消瘦。腹部膨胀,剧烈腹泻,肛门和后肢的被毛沾污着粘液或黄色至棕色水样粪便,常带有大量胶样粘液和一些两头尖的千粪。病兔四肢发冷、磨牙。

病变

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十二指肠通常充满气体和染有胆汁的粘液状的液体。空肠扩张,肠腔内充满着半透明胶水样液体。回肠内容物呈粘液胶样半固俸。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直肠也常充满着胶胨样的粘液。结肠和盲肠的浆膜和粘膜充血或有出血斑点。

胆囊扩张,粘膜水肿,有些病例的肝脏、心脏有局部性的小坏死病灶。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细菌学检查。用麦康凯培养基从结肠和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大肠杆菌。同时儆鉴别诊断,检查是否有球虫的卵囊或球虫裂殖子存在,可以加以区别。

防制

无病兔场对断乳前后的仔兔饲养必须逐渐更新,不能骤然改变,

一旦发现病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笼具和用具进行.消毒。从病兔和可疑病兔所分离大肠杆菌做药敏试验,选用适宜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常用链霉素,20mg/kg体重,每日2次,连续3~5d,或口服痢特灵,15mg/kg体重,每日二次,连续2~3d对断乳前后的仔兔可用上述几种药物口服预防。

常发生本病的兔场,可用本场所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大肠杆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注射。一般给21~30日龄的仔兔肌肉注射1ml,有一定效果。

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学者证实,鹅群也发生本病,并在某些养鹅区广泛流行,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威胁。本病主要侵害2~8周龄雏鹅。临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流泪,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下痢,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病变特点是呈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耐过的鹅生长迟缓。养鹅场一旦传人本病,就成为灾难性鹅场,因为本病持续存在,连绵不断,引起不同批次的雏鹅感染发病,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相当被动,是造成养鹅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1~5天,有时可达l周左右。潜伏期的长短

往往与菌株的毒力、感染的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在不同的鹅场,当鹅群受到本病侵袭时,所表现的病状及病型不尽相同,有的以急性型为主,而大多数鹅群则表现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1.最急性型此型病鹅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的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此型病例最常见。

(1)患鹅初期见病鹅闭目嗜眠,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少食或食欲废绝,离群独处等。

(2)病鹅缩颈、歪颈,头颈振颤、频频摇头,或嘴触地面。

(3)腿乏力,不愿走动或行动迟缓,蹒跚,共济失调甚至伏地不起,在病的后期发生瘫脚,完全站不起来。

(4)患鹅流泪,眼眶周围绒毛湿润并粘连,形如戴眼镜。鼻腔或窦内充满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并常流出鼻孔四周,一旦干涸则使患鹅出现呼吸困难。同时出现频频咳嗽,打喷嚏。随着病程延长,部分病鹅的鼻腔和窦内充塞干酪样物。拉黄白色、绿色稀粪。

(5)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摇头、点头,或头向后仰和两脚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两脚作前后摆动,尾部轻轻摇摆,然后出现抽搐,不久即死亡。部分病例呈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若无并发症,则可延至4~5天,4~5周龄以上的雏鹅,病程可延至1周以上。若并发大肠杆菌病,病程缩短。

3.亚急性或慢性型此型病例多数发生于日龄稍大及病程长达1周以上的雏鹅。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两腿无力,伏地或以跗关节着地,不愿走动。并常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点头,摇头摆尾,前倒后仰,歪头。若遇到惊扰时,病鹅不断呜叫,颈部扭曲,转圈或倒退。发育严重受阻,最后衰竭而死。

二、病理变化1.最急性型常见不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2.急性型

肝脏:肝脏肿大,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略为黄色的纤维素性薄膜。若无并发大肠杆菌病,则这层薄膜紧贴肝脏表面,往往使经验不足者忽略。若稍微留意观察,就可发现肝脏表面颜色稍为灰白色,小心从肝脏边缘挑起,则极易剥离,且见肝被膜光滑。若并发大肠杆菌病,则肝脏表面的纤维素性膜比较厚,呈灰白色稍带黄,更易剥离。

心脏:急性病例,见心包液明显增多,并出现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混浊,呈灰黄白色。心外膜表面常可见粘上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稍长的病例,心包液减少以至完全消失,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干涸,以至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难以剥离。

气囊:气囊壁混浊增厚,气囊腔附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尤以颈、胸气囊为明显。严重病例可见气囊内有灰白色块状物。

其他器官的病变:脾常见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或肿胀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些病例肺呈黑色或呈不同程度的间质性水肿。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

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有些病例常可见到单侧或两侧附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少数病例还可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明显膨大增粗,管中充满大量的干酪样物质。眶下窦有干酪样渗出物。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除引起鸭发病之外,在国外也有关于火鸡、鸡、鹅和某些野禽感染发病的报道。国内关于鸭的病例报道甚多。当前我国已有关于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报道。在近年来,鹅感染本病的病原菌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某些地区很高。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不但证实了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存在和流行,而且从实践总结出防治本病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1~8周龄的鹅均易感,日龄愈小的雏鹅对本病的易感性愈高。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于4~8周龄的小鹅,8周龄以上的鹅一般较少发病。耐过鹅生长发育不良。一周龄以内的雏鹅较少发生本病,究其原因,有些学者认为有可能雏鹅体内存在母源抗体。有些学者却认为本病的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长达1周左右,即使雏鹅一出壳就感染本病病原体,也要经过3~5天潜伏期之后才发病或出现死亡。因此,在1周内出现发病和患本病而死亡的雏鹅相对较少。但随着病例的增加,患病雏鹅不断排菌,逐步扩大传染,从第二周开始,发病和死亡的雏鹅数量逐步增加,症状和病变逐步典型。在一些饲养条件较差或存在较为复杂的应激因素的鹅场,1周龄以内雏鹅发生本病的例子确实存在,但与2~3周龄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比,当然少得多,往往容易被忽略。况且不同母鹅群的后代也不可能存有较为一致的母源抗体。死亡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鹅场生物安全条件的好坏、发病的季节、菌株毒力的大小和雏鹅日龄;另一方面取决于雏鹅群发生本病时是否有并发症的存在。死亡率一般为3%~30%,有并发症存在的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50%~80%。一般情况是新疫区雏鹅群发生本病后,其死亡率明显高于老疫区。然而,当老疫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背景性疾病多种多样时,老疫区鹅群一旦发生本病后,其死亡率往往高于新疫区。

本病多发生于低温、阴雨和潮湿的冬春季节。其余季节偶有发生,即使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禽霍乱、沙门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和链球菌病等并发或继发感染。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损伤的脚蹼皮肤伤口感染。本病的发生、流行及危害程度与鹅群所受到的应激因素有密切关系。可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尘土及飞沫经消化道传染。而育雏室的饲养密度大、1卫生条件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诱发和加剧本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未证实本病可以垂直传播,但不能忽视可以经被病原污染的蛋壳而传播的可能性。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鸭疫里默氏杆菌(或称鸭疫里氏杆菌,原称鸭疫巴氏杆菌)。本菌的血清型较为复杂,国际上已报道的有20个血清型(即1~20),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我国高福等(1986)从北京、广东和上海等地分离到205个菌株,证明均属于I型。张大丙(1997--1998)从北京地区分离到286个菌株,证明属1型的有73株、2型有69株,有144株为非1、非2型。国内也已发现1、2、6、11、13、14、15、17共8个血清型。汪铭书、程安春(2001)分离出102株3型,张大丙、郭玉璞(2002)分离出4株7型。因此,我国大陆目前至少存在10个血清型(即1、2、3、6、7、10、13、14、15、17型)。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取患病死亡鹅的血液、肝脏和脾脏等病料印片或挑选典型菌落制作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大多数菌体呈两极浓染的小杆菌。用印度墨汁或姬姆萨染色,可见菌体有荚膜。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呈多形性,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部分呈椭圆形,偶见呈长丝状。菌体大小为0.2~0.5微米0.7~6.5微米,呈长丝状菌体可长达11~24微米。无鞭毛,不运动。

2.细菌分离培养病料必须采自急性期且未使用过抗生素或刚死亡的病例。取其脑和心血,接种于胰蛋白酶大豆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初次分离时,放在二氧化碳培养箱或蜡烛缸内(含5%~10%的二氧化碳),37℃培养24~48小时,见菌落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直径约1~2毫米,呈奶洫状,部分菌株的菌苔黏稠。若在没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也可长出菌落,但菌落较小,呈露珠状。

3.生化反应特点本菌生化反应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少数菌株例外)。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尿素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

4.动物回归试验为了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可以将细菌分离培养物经肌肉接种2~3周龄的健康小鹅(来自未发生过本病的鹅场,未接种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未注射和口服过抗菌药物),观察是否出现本病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同时接种豚鼠、家兔和小白鼠,本菌可以致死豚鼠,但不能致死家兔和小白鼠。从死亡的动物尸体又可分离出本菌,即可作出确诊。

五、鉴别诊断1.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的病型,如眼炎型、败血型、关节型、卵黄性腹膜炎型、脐型等,需要与本病鉴别的是大肠杆菌败血型。鹅大肠杆菌病肝呈现肿大、出血,并有灰白色、边缘不整齐的坏死点;也可呈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但肝脏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薄膜比较厚,容易剥离。也常表现腹膜炎,尤其是种鹅常发生大肠杆菌性卵黄性腹膜炎,剖开腹腔可嗅到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的特殊气味。大肠杆菌可发生于各个生长阶段的鹅,在临诊症状上不引起头颈振颤、歪颈等神经症状。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与大肠杆菌病经常混合感染。至于病原菌的鉴别可参考本书有关部分,这两种菌体在形态、培养、生化及对小动物的致病性等特性,有很大的区别,极易鉴别。

2.与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鉴别巴氏杆菌能引起各种日龄鹅发病,尤其是成年鹅、青年鹅,其发病率比幼龄鹅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引起7~8周龄以内的鹅发病,7~8龄以上的鹅只发病较少。这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具有重要鉴别意义的。巴氏杆菌病常发病急,死亡快。主要病变是全身脂肪、浆膜及黏膜出血,尤其心冠沟脂肪、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点。肝脏见有灰白色、针尖大、边缘整齐、稍突出于肝表面的坏死点。这是鹅巴氏杆菌的特征性病变,并无鸭疫里默氏病的三炎病变。有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的鉴别。

防治策略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方面是与应激因素的存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其他疾病的并发感染。或者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就会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展,并造成大批鹅只死亡。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病之后,就必须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清除地面的粗砂石及锐利异物,防止雏鹅脚蹼底面受损伤。

2.做好冬春季的保暖工作,尤其是育雏阶段室温的科学控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刺激。

3.切忌育雏阶段饲养密度过大,注意鹅育雏室的通风良好鹅舍地面应保持干燥,勤清扫粪便。加强消毒。

4.不少鹅场由于从疫区引进带菌种蛋和带病种苗而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这是沉重的教训。

5.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策略中最有效的措施。由于本病原菌有多种血清型,且不能交互免疫。而本病在流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因此,在应用疫苗时就必须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以确保最佳的免疫效果。在缺乏条件确诊本病流行菌株血清型的情况下,明智的做法是掌握科技信息,选购本病的多价疫苗进行免疫,才能保证免疫效果。

(1)疫苗目前国内已研制成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甲醛灭活苗、铝胶灭活苗、油乳剂灭活苗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疫苗及组织灭活疫苗。

甲醛灭活苗需两次免疫。铝胶灭活苗是在10日龄免疫后l周即可检出抗体,第二周达到高峰,但随后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需在30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

油乳剂灭活疫苗效果最好。目前有生产含有1、2型及2个非1非2型菌株的疫苗。肉鹅在4~7日龄予颈部皮下注射,约15天后产生免疫力(在设有其他传染病流行或同时做好大肠杆菌病及禽流感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鹅群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肉鹅的出栏率达95%以上。由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并发感染,只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油乳剂灭活苗,往往效果不稳定。因此,明智的做法是采用本病与大肠杆菌病油乳剂灭活二联苗,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二联苗效果良好。

组织灭活苗效果也不错,注射后约4~5天产生免疫力,但免疫期较短。鹅只发病后也可进行注射,可以起到制止死亡的作用。

(2)免疫程序及护理

?1日龄雏鹅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B饮水,微生态制剂拌料,连用7~10天。

肉鹅于4~7日龄在颈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苗。

?由于油苗需15天后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力,因此,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为了防止本病和大肠杆菌病的感染,必须在注射疫苗的当天至注苗后15天止,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每隔3天投药一次,以保证疫苗的效果。

?父母代种鹅,可在产蛋前进行第二次免疫。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子代雏鹅的母源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种鹅抵抗大肠杆菌病的免疫力。

?为了加强疫苗的免疫效果,建议在注射疫苗前两天开始至注疫苗后的第五天,在饲料中加喂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和C。

?油苗切忌腿部肌肉注射,以避免在注射部位的肌肉出现硬结而影响雏鹅的正常活动和肉的品质。

二、治疗1.已爆发本病的鹅群,可采用如下方案进行治疗,以减少损失。

(1)颈部或腹部皮下注射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又称硫酸阿米卡星),每千克体重2.5万~3万国际单位,隔一天注射一次,连用3次。

(2)硫酸新霉素饮水,按0.01%~0.02%连饮三天。饮前停水1小时,增加饮水器。

(3)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3%的比例拌料,连服3天。加喂维生素B饮水,以提高食欲。

(4)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加阿莫西林(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混合注射。

2.立即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组织灭活苗,每只胸部皮下注射0.5毫升。4~5天后产生免疫力。

(1)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用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混料连喂5天。严重者用5%的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8毫升(即每千克体重40毫克)胸部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2次。

(2)盐酸二氟沙星拌料,每40千克料用5克,或按0.015%~0.02%,每天1次,连用3天。

(3)喂完抗菌药物之后,为了调整肠道的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应喂微生态制剂。

由于各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所做的药敏试验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有条件的可在用药前先做药敏试验。倘若无条件做药敏试验的可选用过去鹅场未用过或少用的抗菌药。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兔类鼻疽(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类鼻疽(Melioidosis)

本病是由伪鼻疽单胞菌(PseudomonaspseudomaIlel)引起兔、啮齿类等多种动物的一种疾病。以各组织的千酪样小结节及出现鼻、眼分泌物、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为主要特征。

病原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极易形成由粗糙到粘稠以及呈奶油色至橙黄色的菌落。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条端鞭毛、与铜绿色假单胞菌十分相似,有时呈二极染色。本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应用DNA杂交试验表明,伪鼻痘假单胞菌与鼻疽假单胞菌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

本菌对啮齿类、猫、狗、猪、山羊、绵羊、马和人类有致病力,兔和豚鼠对本菌高度易感。本病自然发生于啮齿动物和兔,通过跳蚤等昆虫的叮咬而在这些动物中传播。有人认为本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它存在于土壤和水中,属于正常栖居菌。当家免感染本菌后,由于外部和内部环境改变,从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造成本病的爆发。

症状

当家兔感染本菌发病后,鼻腔内流出大量分泌物,鼻粘膜潮红。在眼角也出现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病兔表现呼吸急促,甚至由于窒息而死亡。另外,病兔体温升高、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公兔睾丸红肿、发热。母兔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炎的症状或造成孕兔流产。

病变

本菌进入机体后以菌血症形式经淋巴系统扩撤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细菌扩撤到肺脏和鼻粘膜后,在鼻粘膜处形成结节,这些结节可能破溃形成溃疡。肺脏出现结节或弥散性斑点,在慢性病例可见肺脏的突变。腹腔和胸腔的浆膜上有许多点状坏死灶。睾丸和附睾组织有千酪样坏死区域.在全身的淋巴结,特别是颈部和腋窝淋巴结内有千酪样的小结节。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而不能只靠临床检查或血清学试验。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傲为家兔活动性或近期感染本菌的一个判断指标。

治疗

联合应用二甲比林、磺胺二甲恶唑与新生霉素、四环素可治疗本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97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