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李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李氏杆菌病又称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李氏杆菌引起鹅的一种败血性、散发性传染病。是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主要的表现是单核细胞增生性脑膜脑炎、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一般无特征性症状,主要呈现败血症。患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离群独处,食欲减少以至废绝。下痢,短时间内死亡。病程较长者可有神经症状,头颈侧弯,仰头。成年鹅两脚麻痹,倒地侧卧。幼鹅出现结膜炎。

二、病理变化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有坏死灶,心冠脂肪出血。大多数患鹅呈现急性、卡他性胃肠炎,肠黏膜出血、脱落。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的易感动物极广,鹅.、鸭对本病易感,一般呈散发性。发病率不高。

患病鹅和带菌鹅是本病的传染源。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受伤的皮肤感染。营养不良,天气骤变,黏膜抵抗力低,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B,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菌是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简称李氏杆菌。属细小的类球形杆菌。光滑型菌落中通常为短杆菌,菌端钝圆,在某些培养基中呈稍弯曲,单在,成V形或成对平行排列。在粗糙型菌落中生长成长丝状。有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染成阴性。

在明胶培养基穿刺培养时,细菌沿穿刺线呈弥散性生长,距琼脂表面数毫米处出现一个倒伞形生长区,开如松树状。

本菌不产生硫化氢,MR及VP试验阳性。

对热的抵抗力较低。58℃10分钟即可杀死。一般消毒药2.5%石炭酸、70%乙醇、2.5%氢氧化钠、2.5%福尔马林均有杀菌作用。

防治策略

一、预防(1)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在育雏的头十天,喂给全价饲料,第一天开始喂给微生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以提高雏鹅的抵抗力。

(2)建立一个较为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给予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治疗(1)建议给患鹅用金霉素,内服量按每千克体重用50~100毫克,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40毫克,混饲200~600毫克/千克。连用3天。

(2)链霉素用量同丹毒病。

(3)阿未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按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一天1次,连用2天。

相关推荐

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学者证实,鹅群也发生本病,并在某些养鹅区广泛流行,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威胁。本病主要侵害2~8周龄雏鹅。临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流泪,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下痢,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病变特点是呈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耐过的鹅生长迟缓。养鹅场一旦传人本病,就成为灾难性鹅场,因为本病持续存在,连绵不断,引起不同批次的雏鹅感染发病,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相当被动,是造成养鹅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1~5天,有时可达l周左右。潜伏期的长短

往往与菌株的毒力、感染的途径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在不同的鹅场,当鹅群受到本病侵袭时,所表现的病状及病型不尽相同,有的以急性型为主,而大多数鹅群则表现为亚急性型或慢性型。

1.最急性型此型病鹅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的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

2.急性型此型病例最常见。

(1)患鹅初期见病鹅闭目嗜眠,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少食或食欲废绝,离群独处等。

(2)病鹅缩颈、歪颈,头颈振颤、频频摇头,或嘴触地面。

(3)腿乏力,不愿走动或行动迟缓,蹒跚,共济失调甚至伏地不起,在病的后期发生瘫脚,完全站不起来。

(4)患鹅流泪,眼眶周围绒毛湿润并粘连,形如戴眼镜。鼻腔或窦内充满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并常流出鼻孔四周,一旦干涸则使患鹅出现呼吸困难。同时出现频频咳嗽,打喷嚏。随着病程延长,部分病鹅的鼻腔和窦内充塞干酪样物。拉黄白色、绿色稀粪。

(5)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摇头、点头,或头向后仰和两脚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两脚作前后摆动,尾部轻轻摇摆,然后出现抽搐,不久即死亡。部分病例呈阵发性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次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若无并发症,则可延至4~5天,4~5周龄以上的雏鹅,病程可延至1周以上。若并发大肠杆菌病,病程缩短。

3.亚急性或慢性型此型病例多数发生于日龄稍大及病程长达1周以上的雏鹅。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两腿无力,伏地或以跗关节着地,不愿走动。并常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点头,摇头摆尾,前倒后仰,歪头。若遇到惊扰时,病鹅不断呜叫,颈部扭曲,转圈或倒退。发育严重受阻,最后衰竭而死。

二、病理变化1.最急性型常见不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2.急性型

肝脏:肝脏肿大,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略为黄色的纤维素性薄膜。若无并发大肠杆菌病,则这层薄膜紧贴肝脏表面,往往使经验不足者忽略。若稍微留意观察,就可发现肝脏表面颜色稍为灰白色,小心从肝脏边缘挑起,则极易剥离,且见肝被膜光滑。若并发大肠杆菌病,则肝脏表面的纤维素性膜比较厚,呈灰白色稍带黄,更易剥离。

心脏:急性病例,见心包液明显增多,并出现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混浊,呈灰黄白色。心外膜表面常可见粘上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稍长的病例,心包液减少以至完全消失,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干涸,以至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难以剥离。

气囊:气囊壁混浊增厚,气囊腔附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尤以颈、胸气囊为明显。严重病例可见气囊内有灰白色块状物。

其他器官的病变:脾常见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或肿胀不明显,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有些病例肺呈黑色或呈不同程度的间质性水肿。出现神经症状的病例,可见脑膜充血、水肿、增厚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

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有些病例常可见到单侧或两侧附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少数病例还可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输卵管明显膨大增粗,管中充满大量的干酪样物质。眶下窦有干酪样渗出物。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除引起鸭发病之外,在国外也有关于火鸡、鸡、鹅和某些野禽感染发病的报道。国内关于鸭的病例报道甚多。当前我国已有关于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报道。在近年来,鹅感染本病的病原菌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某些地区很高。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不但证实了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存在和流行,而且从实践总结出防治本病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1~8周龄的鹅均易感,日龄愈小的雏鹅对本病的易感性愈高。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于4~8周龄的小鹅,8周龄以上的鹅一般较少发病。耐过鹅生长发育不良。一周龄以内的雏鹅较少发生本病,究其原因,有些学者认为有可能雏鹅体内存在母源抗体。有些学者却认为本病的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长达1周左右,即使雏鹅一出壳就感染本病病原体,也要经过3~5天潜伏期之后才发病或出现死亡。因此,在1周内出现发病和患本病而死亡的雏鹅相对较少。但随着病例的增加,患病雏鹅不断排菌,逐步扩大传染,从第二周开始,发病和死亡的雏鹅数量逐步增加,症状和病变逐步典型。在一些饲养条件较差或存在较为复杂的应激因素的鹅场,1周龄以内雏鹅发生本病的例子确实存在,但与2~3周龄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比,当然少得多,往往容易被忽略。况且不同母鹅群的后代也不可能存有较为一致的母源抗体。死亡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鹅场生物安全条件的好坏、发病的季节、菌株毒力的大小和雏鹅日龄;另一方面取决于雏鹅群发生本病时是否有并发症的存在。死亡率一般为3%~30%,有并发症存在的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50%~80%。一般情况是新疫区雏鹅群发生本病后,其死亡率明显高于老疫区。然而,当老疫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背景性疾病多种多样时,老疫区鹅群一旦发生本病后,其死亡率往往高于新疫区。

本病多发生于低温、阴雨和潮湿的冬春季节。其余季节偶有发生,即使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相对较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禽霍乱、沙门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和链球菌病等并发或继发感染。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损伤的脚蹼皮肤伤口感染。本病的发生、流行及危害程度与鹅群所受到的应激因素有密切关系。可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尘土及飞沫经消化道传染。而育雏室的饲养密度大、1卫生条件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诱发和加剧本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未证实本病可以垂直传播,但不能忽视可以经被病原污染的蛋壳而传播的可能性。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鸭疫里默氏杆菌(或称鸭疫里氏杆菌,原称鸭疫巴氏杆菌)。本菌的血清型较为复杂,国际上已报道的有20个血清型(即1~20),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我国高福等(1986)从北京、广东和上海等地分离到205个菌株,证明均属于I型。张大丙(1997--1998)从北京地区分离到286个菌株,证明属1型的有73株、2型有69株,有144株为非1、非2型。国内也已发现1、2、6、11、13、14、15、17共8个血清型。汪铭书、程安春(2001)分离出102株3型,张大丙、郭玉璞(2002)分离出4株7型。因此,我国大陆目前至少存在10个血清型(即1、2、3、6、7、10、13、14、15、17型)。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取患病死亡鹅的血液、肝脏和脾脏等病料印片或挑选典型菌落制作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大多数菌体呈两极浓染的小杆菌。用印度墨汁或姬姆萨染色,可见菌体有荚膜。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呈多形性,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部分呈椭圆形,偶见呈长丝状。菌体大小为0.2~0.5微米0.7~6.5微米,呈长丝状菌体可长达11~24微米。无鞭毛,不运动。

2.细菌分离培养病料必须采自急性期且未使用过抗生素或刚死亡的病例。取其脑和心血,接种于胰蛋白酶大豆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初次分离时,放在二氧化碳培养箱或蜡烛缸内(含5%~10%的二氧化碳),37℃培养24~48小时,见菌落表面光滑,稍突起、圆形、直径约1~2毫米,呈奶洫状,部分菌株的菌苔黏稠。若在没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也可长出菌落,但菌落较小,呈露珠状。

3.生化反应特点本菌生化反应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少数菌株例外)。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尿素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

4.动物回归试验为了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可以将细菌分离培养物经肌肉接种2~3周龄的健康小鹅(来自未发生过本病的鹅场,未接种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未注射和口服过抗菌药物),观察是否出现本病特征性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同时接种豚鼠、家兔和小白鼠,本菌可以致死豚鼠,但不能致死家兔和小白鼠。从死亡的动物尸体又可分离出本菌,即可作出确诊。

五、鉴别诊断1.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的病型,如眼炎型、败血型、关节型、卵黄性腹膜炎型、脐型等,需要与本病鉴别的是大肠杆菌败血型。鹅大肠杆菌病肝呈现肿大、出血,并有灰白色、边缘不整齐的坏死点;也可呈现肝周炎、心包炎和气囊炎。但肝脏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薄膜比较厚,容易剥离。也常表现腹膜炎,尤其是种鹅常发生大肠杆菌性卵黄性腹膜炎,剖开腹腔可嗅到大肠杆菌繁殖过程中的特殊气味。大肠杆菌可发生于各个生长阶段的鹅,在临诊症状上不引起头颈振颤、歪颈等神经症状。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与大肠杆菌病经常混合感染。至于病原菌的鉴别可参考本书有关部分,这两种菌体在形态、培养、生化及对小动物的致病性等特性,有很大的区别,极易鉴别。

2.与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鉴别巴氏杆菌能引起各种日龄鹅发病,尤其是成年鹅、青年鹅,其发病率比幼龄鹅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仅引起7~8周龄以内的鹅发病,7~8龄以上的鹅只发病较少。这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具有重要鉴别意义的。巴氏杆菌病常发病急,死亡快。主要病变是全身脂肪、浆膜及黏膜出血,尤其心冠沟脂肪、十二指肠黏膜有出血点。肝脏见有灰白色、针尖大、边缘整齐、稍突出于肝表面的坏死点。这是鹅巴氏杆菌的特征性病变,并无鸭疫里默氏病的三炎病变。有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的鉴别。

防治策略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方面是与应激因素的存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其他疾病的并发感染。或者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就会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展,并造成大批鹅只死亡。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病之后,就必须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清除地面的粗砂石及锐利异物,防止雏鹅脚蹼底面受损伤。

2.做好冬春季的保暖工作,尤其是育雏阶段室温的科学控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刺激。

3.切忌育雏阶段饲养密度过大,注意鹅育雏室的通风良好鹅舍地面应保持干燥,勤清扫粪便。加强消毒。

4.不少鹅场由于从疫区引进带菌种蛋和带病种苗而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这是沉重的教训。

5.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策略中最有效的措施。由于本病原菌有多种血清型,且不能交互免疫。而本病在流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血清型混合感染,因此,在应用疫苗时就必须选用同型菌株的疫苗,以确保最佳的免疫效果。在缺乏条件确诊本病流行菌株血清型的情况下,明智的做法是掌握科技信息,选购本病的多价疫苗进行免疫,才能保证免疫效果。

(1)疫苗目前国内已研制成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甲醛灭活苗、铝胶灭活苗、油乳剂灭活苗和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疫苗及组织灭活疫苗。

甲醛灭活苗需两次免疫。铝胶灭活苗是在10日龄免疫后l周即可检出抗体,第二周达到高峰,但随后即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需在30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

油乳剂灭活疫苗效果最好。目前有生产含有1、2型及2个非1非2型菌株的疫苗。肉鹅在4~7日龄予颈部皮下注射,约15天后产生免疫力(在设有其他传染病流行或同时做好大肠杆菌病及禽流感的免疫接种的基础上),鹅群的发病率大大降低,肉鹅的出栏率达95%以上。由于本病常与大肠杆菌并发感染,只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油乳剂灭活苗,往往效果不稳定。因此,明智的做法是采用本病与大肠杆菌病油乳剂灭活二联苗,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二联苗效果良好。

组织灭活苗效果也不错,注射后约4~5天产生免疫力,但免疫期较短。鹅只发病后也可进行注射,可以起到制止死亡的作用。

(2)免疫程序及护理

?1日龄雏鹅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B饮水,微生态制剂拌料,连用7~10天。

肉鹅于4~7日龄在颈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苗。

?由于油苗需15天后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力,因此,在产生免疫力之前,为了防止本病和大肠杆菌病的感染,必须在注射疫苗的当天至注苗后15天止,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每隔3天投药一次,以保证疫苗的效果。

?父母代种鹅,可在产蛋前进行第二次免疫。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子代雏鹅的母源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种鹅抵抗大肠杆菌病的免疫力。

?为了加强疫苗的免疫效果,建议在注射疫苗前两天开始至注疫苗后的第五天,在饲料中加喂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和C。

?油苗切忌腿部肌肉注射,以避免在注射部位的肌肉出现硬结而影响雏鹅的正常活动和肉的品质。

二、治疗1.已爆发本病的鹅群,可采用如下方案进行治疗,以减少损失。

(1)颈部或腹部皮下注射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又称硫酸阿米卡星),每千克体重2.5万~3万国际单位,隔一天注射一次,连用3次。

(2)硫酸新霉素饮水,按0.01%~0.02%连饮三天。饮前停水1小时,增加饮水器。

(3)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3%的比例拌料,连服3天。加喂维生素B饮水,以提高食欲。

(4)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加阿莫西林(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混合注射。

2.立即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组织灭活苗,每只胸部皮下注射0.5毫升。4~5天后产生免疫力。

(1)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用5%的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混料连喂5天。严重者用5%的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8毫升(即每千克体重40毫克)胸部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用2次。

(2)盐酸二氟沙星拌料,每40千克料用5克,或按0.015%~0.02%,每天1次,连用3天。

(3)喂完抗菌药物之后,为了调整肠道的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应喂微生态制剂。

由于各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所做的药敏试验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有条件的可在用药前先做药敏试验。倘若无条件做药敏试验的可选用过去鹅场未用过或少用的抗菌药。以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鹅大肠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不同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不同病型大肠杆菌病的总称。临诊上常见的病型有:卵黄性腹膜炎(俗称鹅蛋子瘟或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急性败血症、心包炎、脐炎、气囊炎、胚胎病及全眼球炎等。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是鹅只肠道的正常寄居菌之一。其中一些血清型是属致病菌株。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菌株是非致病性的,有些菌株是共栖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鹅只致病。随着养鹅业的发展,养鹅的数量及密度的增加,再加上环境的污染,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凡养鹅数量较多、密度较大、管养水平较低、水塘及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养鹅场及散养鹅群,均有本病发生。鹅大肠杆菌病常与鹅的鸭瘟病、鹅的鸭疫里默氏菌病、鹅巴氏杆菌病、鹅的禽流感等并发或继发感染,给养鹅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诊断依据

本病临诊的病型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复杂,当前对养鹅业危害最大的是急性败血症和卵黄性腹膜炎以及生殖器官病。分述如下:

一、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一)鹅大肠杆菌性急性败血症

各种年龄的鹅都可以感染,但以7~45日龄幼鹅易感。患病雏鹅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怕冷,常挤成一堆,不断尖叫。下痢,粪便稀薄、恶臭,带白色黏液或混有血丝、血块和气泡,一般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污秽,羽毛沾满粪便,干固后使排粪受阻。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呼吸困难,最后衰竭窒息死亡。死亡率较高。通常所称的鹅大肠杆菌病多数指这种类型。在特殊条件下,大肠杆菌可以突破血脑屏障侵入大脑,引起产蛋鹅发生脑型大肠杆菌病,患鹅表现沉睡或半昏死状态(即所谓睡眠病)。

主要病变:①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腔积液,心包液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混浊、不透明、增厚,呈灰白色,严重病例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有些病例心外膜粗糙,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②纤维素性气囊炎。表现为气囊膜增厚、混浊,表面附着纤维素性或黄白色于酪样渗出物。这种渗出物有时还会成片状填满整个气囊。③纤维素性肝周类。肝脏呈不同程度肿大,肝被膜表面有一层不同厚度的纤维素性薄膜覆盖,薄膜易于剥离。肝表面可见到边缘不整齐、暗灰白色、不突出的小坏死点。有些病例,肺充血、出血。

(二)母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

本病俗称鹅蛋子瘟,是由一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母鹅在产蛋期间发生的疾病,不但引起母鹅产蛋下降或停蛋,而且鹅只死亡率也较高。

根据患病母鹅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患病母鹅体况良好;临诊症状不明显,死亡快速,死后只见泄殖腔常有软壳蛋滞留。

2.亚急性型患病母鹅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升高。不愿行走,两脚紧缩,蹲伏地面,强赶下水,则常飘浮于水面上,或离群独处。行走时摇摆不定,呈企鹅步态。患病母鹅腹部膨大,产软壳蛋或畸形小蛋。肛门周围常玷有潮湿发臭的排泄物,并夹杂有蛋白、凝固蛋白或小块蛋黄样物质。患鹅失水,脚蹼干燥、眼球下陷,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3.慢性型病程长,严重下痢,其余症状与亚急性型相似。患病母鹅即使自然康复,也不能恢复产蛋性能。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在生殖器官。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和卵巢炎。多数病鹅输卵管内含有凝固卵黄和蛋白块,外观像煮熟样。

有些卵泡变形,卵泡膜充血,皱缩呈红褐色或黑褐色。有的卵泡变硬,或卵泡内呈现溶化、稀薄如水样的蛋黄物质。有些较大卵泡破裂后卵子落入腹腔,可见腹腔中充满淡黄色腥臭的油脂状卵黄液和凝固的卵黄块。腹腔的脏器表面有卵黄粘连。

(三)公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

主要表现为阴茎肿大,病的初期,阴茎严重充血,比正常肿大2~3倍,难以看清阴茎的螺旋状精沟。在阴茎表面可见到芝麻大至黄豆大的黄色干酪样结节。严重病鹅阴茎肿大3~5倍,有黑色结痂,有一部分露在体外,表面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黄色脓性或干酪样结节,剥除结痂可见出血的溃疡面,阴茎不能回缩体内。这种病鹅虽丧失交配能力,但食欲和体重无异常。

二、流行病学资料雏鹅容易发生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在自然条件下,大肠杆菌存在于健康鹅只的肠道内,当鹅只机体衰弱,消化系统的正常机能受到破坏,肠内微生物区系失调时,就能促使鹅只发病。本病的发生还与下列因素有关:饲料发霉、腐烂或太粗硬;日料中营养成分不全,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而造成雏鹅发育不良;饮水不清洁;鹅群密度过大;或由于病鹅的粪便污染环境,雏鹅吸入或食入病原菌而感染;在孵化时蛋壳表面污染病菌,并进入蛋内,感染胚胎。

当机体防御机能降低时,肠内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进入肠壁血管,随着血液循环侵入内脏器官,造成菌血症。种蛋受到大肠杆菌污染时,、容易引起胚胎发育不良,并造成死亡,或使母鹅发生蛋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炎。患本病的公鹅在交配时,容易使母鹅受感染而发病。

三、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在分类学上属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大肠埃希氏菌。本病的病原是某些致病的大肠杆菌。引起鹅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常见血清型主要有O1、O2、O6、O15、O20、O56、O111、O138和O147等。大肠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长2~3微米,宽0.6微米,不形成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经37℃24小时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乳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2~3毫米的菌落。若为溶血性菌株财在平板上形成型溶血。在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能产酸产气。

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50℃30分钟、60℃1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常规消毒药物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雏鹅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取病死(刚死)雏鹅的肝、脾脏组织;鹅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取腹腔蛋黄液、输卵管凝固蛋白、变形卵泡液;患病公鹅阴茎的结节病灶作为被检病料并制作印片或涂片。当分离出细菌之后,挑选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确诊还需进行其他检验。

2.分离培养取病料直接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皿或伊红一美蓝琼脂平皿培养基,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由于大肠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而产酸,因此在麦康凯平皿上菌落呈粉红色,在伊红一美蓝平皿上大多数菌株的菌落呈黑色并有金属闪光现象。确诊还须进一步作生化试验。

3.接种实验小动物用大肠杆菌培养物经口感染豚鼠、家兔和小白鼠后,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不引起发病。当经皮下注射大剂量的纯培养物时,会产生局灶性炎症,有时会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用大肠杆菌培养物注入豚鼠腹腔,.也能因发生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而死亡。有条件时可作本动物回归试验。巴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项。

4.由于大肠杆菌病相当普遍,而且经常与巴氏杆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小鹅瘟、鹅的鸭瘟病及禽流感等病并发或继发感染,使鹅的病情复杂化,症状及病变不典型,往往容易作出误诊。因此,必须掌握全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力求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因各地养鹅的习惯及饲养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故预防鹅大肠杆菌病的一般措施,只能因地制宜。由于放养鹅只的水域各异,有些水塘、河涌的水源较为清洁,故本病的发生较少。南方很多是放养在鱼塘,时间长了,水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就成为预防大肠杆菌病难以克服的问题。再加上缺乏一整套的防疫卫生制度,鹅群放牧时流动性大,这是造成鹅大肠杆菌病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下面是预防鹅大肠杆菌病的几项措施。

1.搞好孵房、孵化器及育雏室的清洁卫生,防止细菌污染蛋壳,并进入胚胎造成胚胎受感染。放牧的水塘或水池应有一定的深度,防止污水和粪便流人池中,产卵窝应保持清洁干燥,并定期进行消毒。

2.药物预防对雏鹅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可在雏鹅出壳后开食时,饮水中加庆大霉素0.04%~0.06%或者用微生态制剂拌料,7~10天为一疗程。

3.免疫接种是预防鹅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凡实施疫苗接种的鹅群,基本上能够获得95%以上的保护率。虽然各地大肠杆菌病流行菌株的血清型种类多而不相同,如果应用多价油乳剂苗,基本上可以保证有相当广的覆盖面。国内已成功地研制出禽大肠杆菌多价(13个血清型)油乳剂灭活苗有效期为6个月。

(1)免疫程序用大肠杆菌(13个血清型)多价油乳剂灭活苗。

雏鹅于7~10日龄,颈部皮下注射0.5毫升,如果是肉鹅,免疫一次即可。

种鹅7~10日龄首免,2月龄时进行二免,每只1毫升。产蛋前15~20天进行三免,每只1.5毫升。以后每隔半年免疫一次,每只1毫升。首免之后15天产生免疫力。

在产生免疫力之前,尽量避免鹅只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搞好鹅舍的清洁卫生,或每2~3天在饲料中投一次抗菌药物,至产生免疫力为止。

(2)免疫失败的原因

①目前大肠杆菌疫苗除上述油乳剂灭活苗外,还有只含4~5个血清型的油苗、蜂胶苗及自家苗(灭活苗)。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种类较多,倘若疫苗所含的血清型与当地的流行株对得上号,则有效果。倘若对不上号,就会因免疫失败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还有采用自家菌苗免疫的办法。即采集发病鹅群中死亡病鹅的内脏或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大肠杆菌自家苗,用于鹅群的免疫。有免疫成功的例子,有免疫失败的惨重教训,也有某些上批鹅免疫成功,而下一批鹅则免疫失败的实例。总之是不稳定的。其理由是:从少数病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血清型,不能完全代表整群病鹅的流行菌株,再加上等分离出菌株,制成疫苗,注射后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在这段时间内,如果鹅群又有新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侵入时,同样会发病。

③鹅群发生大肠杆菌病时,在不同时期可以流行不同的流行株。因此,从同一个鹅群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也不能长期使用。

从长期使用13个血清型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的实践说明,免疫保护可以达到95%以上,到目前为止,还暂未出现免疫失败的例子。即使将来有一天出现免疫失败,那就可能是超出13个血清型的范围,只要分离出来,就成为14个血清型的疫苗了。事物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不断进行总结、不断研究,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

二、治疗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敏感,如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强力霉素等。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也越来越多,而各地分离的菌株,即使是同一个血清型,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治疗之前最好用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然后选用高度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未做药敏试验之前,可先选用本场、本地区少使用的药物。最好用几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菌株。

新霉素:10克对50千克水或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饮2~3天。

庆大霉素:每2万~4万国际单位对1升水,饮2~3天:

卡那霉素:硫酸卡那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1500国际单位计算,肌内注射。每天1次。拌料15~30毫克/千克;饮水30~120毫克/升,连用2~3天。

盐酸沙拉沙星:10克对100千克水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用2~3天。

当种鹅群发生大肠杆菌性生殖器官病时,必须首先逐只公鹅进行检查,发现外生殖器官表面有病变的公鹅,马上隔离,或一律淘汰不留作种用,以防止继续传播本病。如果此时因淘汰种公鹅而影响受精率,可以采用人工授精。鹅舍及场地应进行清扫及消毒,放牧的水塘,可结合防治鱼病进行消毒。

喂给高质量、含菌量高的微生态制剂。种鹅食了这种微生态制剂之后拉出来的粪便,还含有大量有益的微生物,用生物竞争作用,对净化环境有一定作用。

雏鹅绿脓杆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雏鹅绿脓杆菌病是由绿脓杆菌引起雏鹅的一种败血性疾病。绿脓杆菌病多见报道发生于鸡。杨瑞平等(2002.8)报道雏鹅也可以患本病。这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患病雏鹅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粗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不同程度下痢,粪便水样,呈白色或淡绿色或黄绿色。严重的病例粪中带血。

口角边缘皮肤、头部、下颌、腿(有毛部)等处,有绿豆大至蚕豆大脓疱,触之柔软、有波动感。有的病例颈部皮下水肿,严重病鹅两腿内侧部皮下也见水肿。

眼半开半闭,流泪,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水肿,水肿部破裂后流出液体,形成痂皮。

呼吸困难,呼吸音粗而有哕音,病雏最后极度衰竭,突然倒向一侧,全身抽搐而死亡。

二、病理变化病雏颈部、头部皮下呈黄绿色胶冻样浸润,切开,见有淡绿色黏稠液体流出。

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充血、出血。

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黄色斑点状坏死灶。肾肿胀,呈暗红色。脾肿大、充血,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心冠沟脂肪出血,并有胶冻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呈现卡他性炎症变化。

三、流行病学资料本病主要见于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定,约5%~10%。杨瑞平等报道雏鹅患病后的死亡率为2.6%。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创伤感染,尤其鹅只上笼育肥时受损伤或在注射疫苗时受感染,或由注射器及疫苗稀释液未经消毒而感染绿脓杆菌而得病。曾见一群后备种鹅注射疫苗之后发生本病的例子。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是绿脓杆菌(属假单孢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菌体一端有一根鞭毛,能运动。双个或单个存在。无荚膜,无芽孢。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湿润、圆形、呈淡黄绿色,并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生长,培养基呈淡暗绿色,菌落呈灰色。在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稍混浊呈淡绿色,并形成一层菌膜。在血液琼脂培养上长成大而扁平的灰绿色菌落,在菌落四周有明显的-溶血环。

不分解蔗糖、麦芽糖、乳糖、甘露醇,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木糖、半乳糖。产酸不产气,分解尿素。氧化酶试验阳性。液化明胶。

防治策略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特别要注意清理场所的杂物,防止创伤感染。

由于绿脓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可以试用下列药物:

妥布霉素:其特点是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为庆大霉素的2~5倍,比多黏菌素强。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每日1次,3天为一疗程。混饮按每升水用30~60毫克。与青霉素联用有协同作用。连用2~3天。

庆大霉素: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3000~5000国际单位,每日1次。饮水按每升水加入2万~4万国际单位,连喂3天。拌料按每千克饲料用50~200毫克。以注射效果最好。

多黏菌素:混饲按每千克料含2~20毫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6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