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种的自繁自育技术

自繁自育蟹种,不但节约成本,且蟹种适应性好,为养成大规格蟹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们坚持自育蟹种,一般自繁大眼幼体经过6个月精心养殖,每公斤能产出规格为每公斤160只的扣蟹4万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池塘选择。选择靠近无污染水源、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建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短的池塘。面积每口3亩,深1.2米,土质以粘壤土为宜。
二、放养准备。⑴清塘消毒。在放苗前一个月注入新水,并每亩用生石灰125公斤消毒。⑵设置水草。用塑料绳沿塘边拦一圈投放水草、水草面积占池1/3。⑶施肥培水。放苗前10天加注新水20厘米,每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尿素0.5公斤、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猪粪、鸡粪加生石灰)100公斤。⑷加注新水。放苗前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40厘米。
三、蟹苗放养。放养密度每亩0.75公斤。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于池埂上,淋洒池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让蟹苗慢慢地自动散后游走。
四、培育管理。在蟹苗下塘后,投喂鱼糜,日投量为蟹体重100%,隔2小时投1次,直至出现Ⅳ期仔蟹,日投量改为蟹体重的50%,分2次投喂,至蜕变为Ⅴ期。此后日投量减至蟹体重的20%,同时搭喂浮萍。
五、水质调控。蟹苗下塘时保持水深60厘米左右,第4天逐步加注经过滤的新水,使水深达1米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1/4,第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保持pH值在8左右。

相关知识

蟹种培育早熟控制技术


蟹种培育的质量决定着成蟹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在当前成蟹市场供需平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选择到优质的蟹种是成蟹养殖成败的关键。俗话说:种好一半收。近年来,由于培养技术、积温和营养过剩等原因,致使蟹种早熟比例增大,为了提高蟹种质量,控制幼蟹性早熟比例,除重视育苗用亲蟹种质外,还须注重以下培育技术:
一、掌握蟹种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1、温度
蟹是变温动物,水温10℃以上开始吃食,15℃左右开始生长。20℃—28℃时生长最快,水温超过28℃时蜕壳受到抑制,能忍受低温,但不能忍受水温突变的环境,一般温差3~4℃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2、溶氧
水中溶氧保持5mg/升以上。
3、光照
螃蟹喜弱光,怕阳光直射。

4、酸碱度
PH值要求在7~8.5之间。
5、隐蔽性
要求水中有一定量的水生植物。
二、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
1、适度密养、以密控早熟
实践证明,幼蟹早熟与养殖密度有关,只要密度适中,性早熟的比例会降低,亩放大眼幼体在750g左右。
2、水温适宜,控温防早熟
实践证明,幼蟹性早熟与温度有关,积温高生长发育快,因此,夏季水深须保持在1米左右,水温在28℃以内。
3、加强水质管理防早熟
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幼蟹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勤换水、高温季节每周一次,换水量占池水的20%左右,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公斤左右,使池水PH值稳定在7.5~8.5。
4、加强投饵管理防早熟
幼蟹投饵要坚持“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六月份前、十月份后投喂动物性饵料为主,七、八、九月份以投喂植物性饲料和颗粒饵料为主。并控制投饵量,人为控制其营养,减缓生长速度,控制早熟。
5、种好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防早熟
种好水草,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蟹种培育中防止幼蟹性早熟的关键技术措施。种植水草有水花生、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一般占水面的30~40%,水草是幼蟹的优质饵料,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少,不会造成幼蟹早熟,水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可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稳定水质,水草是幼蟹栖息、蜕壳的主要场所。水草还可遮挡阳光直射,控制水温。
 养殖户们不防按上述五点试试。

如何培育优质蟹种技术


欲养大个蟹,必须有无公害蟹种作保证。各地对无公害蟹种的需求与日俱增。20xx以来,我们利用稻田培育无公害蟹种,连年获得良好效果。蟹种平均价1.25元/只,早熟蟹20xx3~4月再放入稻田、池塘或大水面进行成蟹养殖。也可选择条件较好的蟹池,将蟹种直接进行冬放,强化冬季管理,使其安全越冬,争取翌年提早开食和生长;如蟹种需要出售,通常用网箱或蟹笼暂养起来,待价而沽。

中华绒螯蟹养殖的“自切”与蜕壳



1.自切:当中华绒螯蟹受到强烈刺激,敌害攻击或机械损伤时,常会将残肢从基部压断,这种现象叫做“自切”。是中华绒螯蟹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是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数天后,在肢体断落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瘤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并迂回弯曲,重新长出附肢来。再生长出一个成棒状,细长而弯曲没有原来粗壮的附肢来。新长成的附肢也具有取食、运动等附肢具备的功能。
2.蜕壳:在中华绒螯蟹从蟹苗到成蟹的生长上,蜕皮和蜕壳有重要意义。河蟹的生长总是伴随幼体的蜕皮、幼蟹和成蟹的蜕壳而进行的。河蟹刚孵出的幼体为溞状幼体,溞状幼体需经5次蜕皮方能变成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再经蜕皮成为幼蟹,而幼蟹又要经过多次蜕壳长大成为成蟹。
在溞状幼体阶段,如果营养充足的话,3~5天就蜕皮1次。大眼幼体的蜕皮,与溞状幼体相同,都是在头胸与腹部交界处蜕出。幼蟹与成蟹蜕壳时,常选择安静而隐蔽的地方,通常潜伏在有水草的浅水处蜕壳。蜕壳时,沿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的地方裂开,在头胸甲的两边前侧的侧板线处,也出现裂痕,从裂缝处蜕去旧壳。河蟹蜕壳,不仅蜕去坚硬的外壳;它的胄、鳃、前肠及后肠等也蜕去旧皮。中华绒螯蟹蜕壳1次,体形有明显的增长,当中华绒螯蟹体重为50~70克时,蟹壳带黄色,称为“黄蟹”,黄蟹蜕壳后,壳色变绿,称为“绿蟹”。直至变为“绿蟹”,蜕壳才终止。此时河蟹肉质充实,性腺发育接近成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9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