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裂口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裂口线虫对雏鹅、雏鸭危害严重。寄生于肌胃角质膜下,引起肌胃出血。患禽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病原体为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manseris,图),属裂口科(Amidostomatidae),寄生于鹅、鸭和野鸭肌胃角质膜下,偶见于腺胃。虫体细长线状,体表具有细横纹。口囊杯状,底部伸出3个长三角形尖齿。雄虫长9.8~14.0mm。交合伞发达,侧叶长于背叶。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末端分两支。雌虫长15~18mm。尾部呈指状,阴门位于体后部。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8~80)m(45~52)m。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第3期感染性幼虫,易感的禽类因吞食了受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遭感染。禽类受感染后,幼虫侵入腺胃进行第3次蜕皮,第4期幼虫从腺胃沿肌层移行到肌胃,并发育成熟。

虫体钻入腺胃和肌胃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吸取血液并引起炎症和溃疡,角质膜易于剥落。患禽食欲减退,消瘦,生长发育停滞,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有黑色溃疡病变,在病变部位可发现虫体潜于坏死灶内。

可用粪便检查法发现虫卵。剖检时在肌胃见有溃疡病变,于角质膜下发现虫体即可确诊。用左咪唑或甲苯咪唑等药驱虫。预防可参阅蛔虫病。

相关阅读

禽毛细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禽毛细线虫病系由毛细科(Capillariidae),毛细属(Capillaria)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禽类消化道引起的。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家禽死亡。

病原体

虫体细小,呈毛发状;身体的前部短于或等于身体的后部,并稍比后部为细;前部为食道部,后部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管,其构造与毛尾线虫相似。阴门位于前后部分的连接处。雄虫有1根交合刺和1个交合刺鞘,有的没有交合刺而只有鞘。虫卵两端有卵塞。毛细线虫寄生部位比较严格,可以根据其寄生部位对虫种做出初步判断。

(1)有轮毛细线虫(C.annulata,图)。前端有一个球状角皮膨大。雄虫长15~25mm,雌虫长25~60mm。虫卵大小为(55~60)m(26~28)m。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

(2)鸽毛细线虫(C.columbae)。雄虫长8.6~10mm;交合刺长1.2mm,交合刺鞘长达2.5mm,有细横纹;尾部两侧有铲状的交合伞。雌虫长10~12mm。虫卵的大小为(48~53)m24m。寄生于鸽、鸡和吐绶鸡的小肠。

(3)膨尾毛细线虫(C.caudinflata)。雄虫长9~14mm,食道部约占虫体的一半,尾部侧面各有一个大而明晰的伞膜。交合刺呈圆柱状,很细,长1.1~1.58mm。雌虫长14~26mm,食道部约占虫体的1/3,阴门开口于一个稍为膨隆的突起上,突起长50~100m。虫卵大小为(43~57)m(22~27)m。寄生于鸡、鸽的小肠。

(4)鹅毛细线虫(C.anseris)。雄虫长10~13.5mm,雌虫长16~26.4mm。虫卵的大小为(42~51)m(22~26)m。寄生于家鹅和野鹅小肠的前半部,也见于盲肠。和鸽毛细线虫很相似。

发育史

虫卵在外界发育很慢。有轮毛细线虫卵在28~32℃下,需要24~32天,卵内才形成第1期幼虫;鹅毛细线虫在22~27℃,需要8天;膨尾毛细线虫需11~13天。虫卵在外界能长期保持生活力。膨尾毛细线虫卵在普通冰箱中可存活344天,未发育的卵较已发育的虫卵更为耐寒。毛细线虫的发育史有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鸽毛细线虫属直接型发育。终末宿主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进入十二指肠黏膜内发育,在肠腔内见到成虫是在感染后的20~26天。根据实验感染观察,这种线虫的寿命为9个月。有轮毛细线虫与膨尾毛细线虫需要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卵在中间宿主体内孵化为幼虫,蜕皮一次,变为第2期幼虫,即具有感染性。膨尾毛细线虫卵被蚯蚓吞食后的第9天,幼虫即对鸡有感染性;有轮毛细线虫卵是在蚯蚓吞食后的第14~28天才对鸡有感染性。禽啄食了含有第2期幼虫的蚯蚓后,蚯蚓被消化,幼虫溢出。有轮毛细线虫的幼虫在嗉囊和食道内钻人黏膜,于感染后19~26天发育到性成熟;膨尾毛细线虫的幼虫在小肠中钻人黏膜,于感染后22~24天达到性成熟。成虫的寿命约10个月。

致病作用和病变

虫体在寄生部位掘穴,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刺激。轻度感染时,嗉囊和食道壁只有轻微炎症和增厚;严重感染时,则增厚与发炎变为显著,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和黏膜的溶解、脱落或坏死等病变;食道和嗉囊壁出血,黏膜中有大量虫体。在虫体寄生部位的组织中有不明显的虫道。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大,形成伪膜,并导致腐败是常见的病变。

症状

患禽食欲不振,消瘦,有肠炎症状。严重感染时,雏鸡和成年鸡均可发生死亡。鸽感染捻转毛细线虫时,由于嗦囊膨大,压迫迷走神经,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麻痹而死亡。

诊断、治疗与预防

用粪便检查法发现虫卵或剖检死禽发现虫体和相关病变做出诊断。可用左咪唑、甲苯咪唑等药进行驱虫。搞好禽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以消灭虫卵。严重流行的地区,可进行预防性驱虫。

旋锐形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又名禽线虫病

病原体

旋锐形线虫(Acuariaspiralis)的前部有4条饰带,由前向后,然后折回,但不吻合。雄虫长7~8.3mm。肛前乳突4对,肛后乳突4对,交合刺不等长,左侧的纤细,长0.4~0.52mm,右侧的呈舟状,长0.15~0.2mm。雌虫长9~10,2mm,阴门位于虫体后部。卵具有厚壳,大小为(33~40)m(18~25)m,内含幼虫。该虫寄生于鸡、火鸡、鸽子等的前胃和食道,罕见于肠。

发育史与致病作用

虫卵被中间宿主如等足类吞咽,经26天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禽类感染是由于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所致。雌虫发育到性成熟排卵约需27天。

旋锐形线虫的致病作用和感染强度与宿主年龄和品种等因素有关。严重感染时,可在前胃见有深溃疡,虫体前端深藏在溃疡中;被寄生部位的腺体遭受破坏,其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细胞浸润。

症状

严重感染时,特别是1个月左右的雏鸡有食欲消失,迅速消瘦,高度贫血和下痢(粪便稀薄呈黄白色)等症状。患鸡出现症状后数日内死亡。

诊断与治疗

与小钩锐形线虫相同。

预防

满1月龄的雏禽可试作预防性驱虫;防止禽群与中间宿主接触,尽量不要在潮湿的地方放牧。

锐形属线虫除上述两种外,还有钩形锐形线虫(A.uncinata),寄生于鸭、鹅和一些野生水禽的食道、前胃和小肠。每一对饰带的后端均互相连接。雄虫长8~10mm,雌虫长12~18.5mm。中间宿主为水蚤。患禽严重感染时可能引起死亡。治疗方法见小钩锐形线虫病;预防是颇为困难的。

鹅裂口线虫病


疾病名称鹅裂口线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鹅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为鹅裂口线虫,虫体细长,雄虫长10-17毫米,雌虫长12-24毫米,淡红色,口囊短而宽,底部有3个尖齿。

本虫属不需中间宿主的直接发育型。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发育,数小时内就在卵内形成能活动的幼虫,经5-6天的卵内发育期,感染性幼虫破壳而出。鹅食入感染性幼虫,先在腺胃停留,几天后才转到肌胃,并入角质下层,约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也可经皮肤感染。

主要危害雏鹅,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感染可导致死亡。对成年鹅的危害不太显著。

流行病学特点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是对肌胃造成严重损害,从而表现出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及随之而来的衰弱等症状。雏鹅对本病特别敏感,严重感染时,可见病鹅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精神不振,发育受阻,羽毛无光泽,有时见有下痢。患鹅体弱,消瘦贫血,嗜睡,衰竭,甚者死亡。成年鹅多为轻度感染,不呈现症状。

剖检时,在肌胃见有大量红色细小虫体寄生在角质层的较薄部位,部分虫体埋在角质层内,造成角质层的坏死、脱落,变成易碎的棕色硬块。

诊断方法

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包括几方面。①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虫卵和感染性幼虫;②雏鹅、成鹅分开饲养,每隔5-6天应更换雏鹅的牧地1次;③有条件时,应定期对鹅群进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及时隔离治疗,杜绝病原传播。

治疗方法治疗可用以下药物。①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25毫克,饮水喂给。②甲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内服3天。

鱼毛细线虫病的防冶方法


病原: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于鱼的肠中而引起的鱼病。虫体线状,雌虫长5-10毫米,雄虫2-4毫米,头端尖细,肉眼可见。卵生,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鱼吞食后感染。

病症;

虫体以头部钻入宿主肠壁的粘膜层内,破坏肠壁组织,引起发炎,严重时可致死亡。少量寄生,不显症状,感染4条以上虫体,鱼体即消瘦,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长度1.7-6.6厘米的草、青鱼种,平均感染强度达7.5条时,能引起大量死亡。

诊断:

取出病鱼肠道剪开,刮下肠内容物和肠粘膜,置于培养皿中加入生理盐水,放在解剖镜下观察,或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毛细线虫为确诊。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种,鲢、鳙、鲮鱼也有感染。

防治方法:

(1)彻底干塘,曝晒池底至干裂。

(2)用漂白粉与生石灰合剂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克,生石灰120克。

(3)发病初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按每千克鱼每天用0.1-0.15克,拌入豆饼粉30克,做成药饵投喂,连喂6天,可有效地杀死肠内毛细线虫。

鹅裂口线虫病的病因及病状和防治


病状

鹅裂口线虫是一种肌胃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鹅的肌胃或肌胃角质层下面。这种线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排出的虫卵随鹅粪便排出体外,在23度适宜温度下经一昼夜,在一般适宜条件下经5-6天,发育成侵袭性幼虫,粘在牧草上,鹅食入而被感染。感染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障碍,精神萎顿,生长发育受阻,体弱,贫血,下痢等症状。

防治

(1)将大、小鹅分群饲养,防止雏鹅感染裂口线虫。虫卵在冬季孵出的幼虫很快死亡,所以只要牧场休闲1-1.5个月,在休闲期间,搞好鹅舍卫生,加强消毒,可以在1.5-2个月内消除病原体。

(2)从雏鹅放牧的第一天开始,经17-22天后,进行第一次驱虫,并根据情况在3-4月龄进行第二次。要在隔离鹅舍内进行,投药3天内彻底清除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处理。药物可选择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mg给药。

(3)治疗本病可用四氯化碳,20-30日龄每只1ml 1-2 月龄每只2ml; 2-3月龄每只3ml; 3-4月龄每只5ml;成鹅每只5-10ml,肌肉注射。

鸭胃线虫病的冶疗方法


鸭胃线虫病是由四棱科、华首科、裂口科、膨结科线虫寄生于鸭的腺胃和肌胃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病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下痢,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剖检可见病鸭胃黏膜发炎、肥厚,出现瘤状物和溃疡。

一、基本情况

象山县墙头镇一蛋鸭养殖户饲养1500羽绍兴麻鸭,4月龄前已经预防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3次,养殖场周边水域环境比较好,水中有丰富的水草、小鱼、小虾、螺蛳等供鸭采食,晚上补充玉米和豆粕,鸭营养好,120日龄产蛋率高达95%。2013年6月3日,突然有30羽鸭不采食,产蛋量减少了30%,到6月8日,死亡11羽,不采食鸭数量增加到50羽,6月9日又死亡22羽,养殖户遂带两只濒死鸭到县畜牧兽医总站就诊。据介绍,发病期间曾肌内注射环丙沙星0.3毫升/羽,但无明显疗效。现将送检鸭的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二、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缩颈,蹲坐不起,两腿无力,消瘦,眼部有混浊的渗出液,眼结膜苍白,羽毛蓬松,翅膀下垂,排白色稀便,肛门周边羽毛污染严重。

三、病理变化

肝脏贫血呈棕黄色,腺胃出现瘤状物,胃黏膜发炎、肥厚,胃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白色结节,结节里面包裹着鲜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包囊,切开包囊见有多条细线状虫体,长4~7毫米、粗1毫米,呈红色或粉红色。

四、实验室诊断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中虫卵。虫卵呈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卵内含幼虫。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鸭胃线虫病。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清除鸭舍内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同时加强饲料和饮用水卫生。

2.治疗。用伊维菌素按3克/100千克体重的量拌料投服,同时每100千克饮用水添加50克小苏打(NaHCO3),1天后按0.5%的比例用20%环丙沙星拌料,连用4天。

用药治疗后回访,病鸭的精神状况和采食量恢复正常。为防疾病复发,用左旋咪唑按10毫克/千克体重的量拌料一次性投服。7天后鸭群痊愈。

六、小结

1.浅水水域中各种水草、小鱼、小虾、水蚤、螺蛳和蚌等,均是鸭胃线虫的中间宿主,放养鸭需及时用药驱虫。

2.线虫寄生在鸭胃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感染鸭消瘦、贫血,肝脏因贫血发黄。本病例因没有及时用驱虫药,导致病死率高达2.2%。

3.伊维菌素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有良好驱杀作用,但超剂量使用可引起中毒,且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在治疗时既要保证疗效又要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中毒。

4.鉴于虫体寄生消化器官产生毒素,并在移行中损伤消化器官引起胃部发炎,并致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可补充一些电解质进行排毒,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促进病鸭康复。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邮编:3157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5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