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苗的培育管理技术


1.投料喂养
蟹苗进塘后,随即投喂捏碎的豆腐和粉状蛋黄,均匀地撤在水面和水边坡上,日投量约为蟹苗重的3%~5%,前2天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3天后搭配鱼糜、骨粉、麦粉之类,以够食略剩为原则。暂养5天~7天后即脱壳成一期幼蟹。这时幼蟹淡黄,鲜活粉嫩,此后由浮游变为底栖生活,饵料随之由浆糊状变为糊状。一期幼蟹后食量增加,投饵量提高到蟹体重的6%~10%左右。
2.水层管理
蟹苗放下时塘水深30cm~40cm,水浅升温快,有利有机肥分解和浮游生物繁殖,有利幼蟹脱壳生长。7天后加注新水,此后每隔4天~5天注水一次,每次换水量占水深1/3到1/2,以防肥水流失和水温变化太大而影响幼蟹生长。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为增加水肥度和溶氧,可在高处建增肥水池,不断滴入。
3.清除敌害
放苗前清塘千万不能用二二三、敌敌畏、六六六等清除天敌。放苗后,要随时注意清除青蛙、蟾蜍、水老鼠、水蛇等天敌,鸭子更不可入池,要严格检查防护防逃设施,确保幼蟹安全。
4.防气候聚变
蟹苗暂养期个体稚嫩,如果温差超过5℃会造成蟹苗大批死亡,要及时排水保水,牢固棚子和蟹墙,同进注意幼蟹脱壳需要安静环境,减少对其干扰。
全暂养期3周龄为宜,最长不超过4周龄,这时蟹苗脱皮一次,脱壳4次~6次,背部直径5mm以上,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御敌能力、觅食活动能力增强,个体大,耗氧多,摄食多,排泄多,水质易恶化,再暂养不利生长,会形成僵蟹死蟹,甚至相互残杀,必须移到稀养的大蟹饲养池中。

相关阅读

蟹苗培育的中期管理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培育优质蟹苗》一文中讲述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要点,现在来探讨一下蟹苗中期的细节管理。每个养殖户都希望能育出产量高、规格整齐、品相好、个体大的优质苗。要想达到这一理想,必须抓好每个阶段的细节管理,才能顺利的培育出优质的蟹苗。
大眼幼体经过15~20xx收益。
在评估了池塘存苗密度后,就要提供一个无敌害、适合蟹苗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确保成活率,确保高质量。而具备培育高产高质量蟹苗的客观条件是,必须解决溶氧、水温、底栖空间以及投饵等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水生植物品种要丰富。
一般以水花生为主,辅以伊乐藻、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提供蟹苗的植物饵料和空间选择以及隐居场所,减少因密度高引起的底栖面积拥挤而造成水浑、互残。
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水花生需特别维护,其种植方法有多种,一般选择分行或分块种植。分行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拦网1~1.5米处,根据宽度种一行或两行水花生,坂田上最好是东西方向种植,多束合并成一行,行距6~8米。此种植方法利于蟹苗划分领地,减少打洞,蟹苗分布均匀,投饵面开阔,底部通透性强,有机物质分解快,懒蟹少,而缺点是立体空间不大,缺氧时供选择的附着点少。分块种植就是在池塘四周距离拦网1~1.5米处,纵向或横向按4~6米宽分块种植,每块3~5垄,每垄数束水花生;坂田上也按每块4~6米宽种植3~5垄,每两块种草区之间留空4~6米。此种植方法管理简单,立体空间大,隐蔽性强,投饵方便,而缺点是吃料不均匀,种草区底质难维护,蟹苗规格有差异,懒蟹多。
两种培植方法各有利弊。无论哪种方法,其管理要点都必须在夏至前后根据长势进行割头,用割草绳或拖刀沿水面割掉出水的水花生,让其多分叉,多生须,提供蟹苗更多的附着点和植物饵料。进入高温期时,保持水花生出水30~40公分。
2.有条件的苗塘,加装增氧设备更好。
但无论有增氧或无增氧设备,都必须保持水体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经常少量排换水,勤改底,多用蛭弧菌。如发现密度太高,应降低水位,保持坂田上的水位可以走船喂料即可(大概40公分左右);水花生出水30公分左右,以防水温升高。这样做既解决了因密度高而导致的溶氧不足,又防止水温升高而造成的蟹苗早熟。
3.饵料选择要合理,投喂要均匀。
蟹苗进入Ⅲ期仔蟹阶段后,食性已与成蟹相似,可以投喂一些开口料,以强化营养;到Ⅴ期蟹后,气温逐渐升高,蟹苗的新陈代谢加快,摄食量增大,水体中耗氧因子增多,此时可选择低耗氧、低污染的麦芽或麸皮进行投喂,建议提前用乳酸宝浸泡,减轻水体的分解压力,提高采食均匀度,降低池底还原性。同时也有利于蟹苗消化吸收。
4.养护好水质和底质环境。
池塘的水质和底质是蟹苗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尤其是育苗塘。其密度高,投饵量大,代谢产物多,消耗溶氧快,水质很容易老化,致使有害物质含量升高,造成有机体失衡,直接影响蟹苗的健康成长。轻者抑制苗的生长蜕壳,使其规格偏小;重者则导致蟹苗缺氧或发病死亡。所以,要想保质保量养育好蟹苗,必须加强水质和底质的“养护”。经常用黑靓+六抗培藻膏调节水质,用黑臭净净化底质;遇阴雨或恶劣天气,应及时泼洒降解灵+离子对钙;傍晚抛撒六控底健康+粒粒神;进入梅雨期时,必须定期使用特力钙+纳米氧,以提高水体总碱度,疏通水环境,增强池塘水体的缓冲能力。在预防疾病上,必须保证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新噬菌皇或新菌克,最好交替使用。
5.在管理上坚持做到“两控一防”,即控料、控温、防缺氧。
控料就是控制蟹苗饵料的蛋白和脂肪摄入量,防止过量营养在蟹苗体内积存,形成脂肪肝或早熟蟹。投喂量也要严控,蟹苗贪食,代谢旺盛,喂的多,吃的也多。我们不能任其摄取,应做到根据水体生物量和水草消耗量,酌情定量投喂,坚持用键长灵+酶解多糖拌料。
控温就是根据天气变化控制水温。高温季节保持水花生种植密度和出水高度,每天排换少量池水,保持水质清爽,透明度以40~50公分为宜。
防缺氧就是防止因蟹苗密度大、投饵多、代谢产物多以及天气变化,而导致池塘缺氧,最终致苗死亡。溶氧是影响育苗产量的关键因素。如发现上草的蟹苗多,应及时换注少量新水,然后用净水王解毒调水,傍晚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抛撒。同时,经常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在大风大雨后,应及时检查围埂和进出水口是否有渗透,发现问题随时修补,因蟹苗的涉水打洞能力特别强,容易漏苗,所以防蟹苗逃逸至关重要。
6.蟹苗进入Ⅴ期后,可根据各池塘情况,对苗塘实施清除野杂鱼和青蛙。
野杂鱼和青蛙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蟹苗产量和池塘环境。其会捕食幼体和软壳蟹苗,而且鱼多时会消耗大量水体溶氧,尤其在底部觅食时,让底栖的蟹苗无法安静地隐居,还会造成蟹苗打洞。所以,杀灭野杂鱼和青蛙很有必要!只是方法要正确,不能影响蟹苗。建议:用茶籽饼清除。使用时先降低苗塘水位至坂田上10公分左右,然后按每亩.米水深用茶籽饼18~20xx成蟹养殖的成败。所以,培育蟹苗是事关两面的养殖,责任重大,细节管理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质蟹苗,让育苗人和养苗人双丰收!

泥鳅无公害鳅苗培育的饲养管理技术



1.投喂管理:放养初期培育水质应与投喂相结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豆浆培育和施肥培育两种方法:

①豆浆培育:豆浆不仅是鳅苗的饲料,还可以培育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一般鳅苗下塘后5~6小时开始投喂,每天泼洒2次。投喂时,要全池泼洒,力求细而均匀,落水后呈雾状。投喂量应视池塘肥瘦、施肥情况而定。一般每万尾鳅苗用豆浆5~6千克。为提高投喂质量,豆浆需用水温25~30℃浸泡6~7小时的黄豆磨,一般每千克黄豆可磨15千克豆浆,每千克豆饼可磨10千克豆浆。磨浆时,要将黄豆和水同时加入,不能磨好后再加水冲稀,否则会产生沉淀。磨好的豆浆要及时投喂,以防变质。

②施肥培育:施用经发酵腐熟的畜禽粪、堆肥、绿肥等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水质,以培育鳅苗喜食的饵料生物。一般水温在25℃时,施入有机肥后1周轮虫生长达到高峰,并能维持3~5天,之后随鳅苗摄食,其数量会迅速降低,这时要适当追施肥料。除施肥外,尚应投喂一些熟蛋黄、豆饼粉和鱼粉等。投喂量占鳅苗体重的5%~10%,上、下午各喂1次。

上述两方法还可以混合使用。饲养1周后,鳅苗体长约8毫米,还可沿边投喂剁碎的蚯蚓、蚕蛹等动物饲料。经20天左右培育,苗体可达1.5厘米以上,此时可投喂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碎屑等食物,投喂打碎的动物内脏、血粉、鱼粉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豆粉、玉米粉、豆饼屑之类的精饲料。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开始日投喂量占泥鳅体重的2%~5%,以后随着泥鳅的生长,日投量可增加到10%。投喂量不宜过多,否则鳅苗大量摄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投喂高蛋白或单一饵料时,易使鳅苗腹部膨胀而浮于水面,造成大批死亡。

2.日常管理:饲养期间除每天巡塘、清除敌害外,特别要防止池水缺氧。因为鳅苗在孵化后半个月左右才开始进行肠道呼吸,在这之前池水溶氧一定要充足,否则会导致全池鳅苗死亡。另外,放养初期水位应保持在30厘米,每5天添加一部分水量。通过控制施肥、投饵保持水色。生长到后期,逐步加深水位达50厘米。鳅苗经1个多月的培育,苗体长可达3~4厘米,此时应进行分池,转入鳅种池或池塘饲养。

3.分养:当鳅苗大部分长至3~4厘米的夏花苗时,要及时进行分养,避免密度过大和生长差异,影响生长。分塘起捕时发现鳅苗体质较差时,应立即放回强化饲养2~3天后再起捕。分塘操作要轻,用夏花渔网将夏花苗捕起,集中于网箱中待筛选分塘。用泥鳅筛子筛选出不同规格的夏花苗,分别放入不同池中分养。泥鳅筛长和宽均为40厘米,高15厘米,底部用硬木做成栅条,四周以杉木板围成。


人工培育河蟹苗的三个关键措施


河蟹人工育苗是河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只有这一环节抓好了,才能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蟹苗,为整个养殖过程打下基础。
一、育苗前期准备工作
1.育苗池洗刷消毒:在幼体排放前的3天~5天,应对育苗池进行彻底洗刷消毒,新建的育苗池还应提前1个月进行浸泡。每立方米用“氯王”100克全池泼洒进行消毒,再用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备用。
2.注水:待余氯毒性消失后,即可将消毒过的海水,过滤注入使用。
3.活饵料培养:河蟹状幼体、大眼幼体均系杂食性,尤喜活性饵料,做好河蟹开口饵料的培育极为关键。①植物性活饵料河蟹育苗生产中常用的植物性活饵料有三角褐指藻、扁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其中尤以小球藻为最好,但小球藻培养需较多的人力、物力且不易培养。为解决这一难题,“猗阳”公司选用国外优良藻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先进的培养方法,生产出品质纯真的天然小球藻粉和浓缩小球藻液,解决了育苗过程中的开口饵料问题。这种浓缩小球藻液可直接投入育苗池,也可进行接种扩大培养。投喂后证实可促进状幼体的生长发育,明显提高成活率。②动物性饵料河蟹在状幼体和大眼幼体期喜食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可人工孵化丰年虫卵培育成幼体投喂。但丰年虫卵是后期状幼体感染聚缩虫病的主要途径,为切断这一传播途径,可先用“蟹安2号”进行消毒、杀菌,杀灭聚缩虫体。
二、状幼体的培育
状幼体培育包括人工投饵、调控水温水质、充气增氧和强化管理、防治病虫害环节等。各期状体的蜕皮发育都对环境和饵料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一期阶段,因属被动摄食,所以应使育苗池中投喂的饵料颗粒密度始终保持在每毫升10万个以上。同时,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蟹苗淡化和出池
当状幼体全部成为大眼幼体之后即可淡化出池,可向育苗池中逐步加入经“氯宝”消毒过的淡水,淡化时间约为4天~5天。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培育优质蟹苗



傅太康,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核心成员,从事水产技术服务已有十多年时间,对螃蟹养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战经验。他发表的《健康养蟹四季指南》、《强化养护管理,提高蟹苗的质量和成活率》等养殖技术文章,因为具有实战性、实用性,广受养殖户的认可和欢迎!
5月上旬,又到了大眼幼体的投放阶段。培育优质蟹苗,提高蟹苗成活率,必须从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抓起。
关于大眼幼体的选择,一般采取看,问,跟,守的方法。即看亲本大小,问品质口碑,跟幼体进池,守淡化时间。通过细节防控,来降低选种和淡化阶段给后期培育优质蟹苗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购回大眼幼体后,怎样保证回捕率,保证规格,培育优质蟹苗,已成为养殖户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经过多年摸索总结认为,育苗的关键在于前阶段的规范管理,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近年来对河蟹亲本的选择,提纯,复壮无法科学到位,基本属于近亲繁殖,使河蟹的种质退化,不良遗传增多,抗逆能力下降,导致大眼幼体成活率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从大眼幼体入塘时就强化和促进规范管理:
放苗前一周解毒肥水,培养藻类和枝角类为幼体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饵料。选择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然后用浸泡后的黑金神+粉剂活菌王+酵素钙肥+六抗培藻膏肥水。枝角类含有幼体所需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同时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分布均匀,鲜活适口,游动速度慢,容易捕食。还可减少因投喂人工饵料给幼体带来的肝胰腺负担,以及投喂不均匀或不足,造成幼体的自相残杀,以提高成活率。
大眼幼体下塘前后泼洒离子对钙+泼水多维。补充水体营养元素和矿物质盐含量,提高水体硬度和水体缓冲性,促进幼体蜕皮时对钙的吸收强化甲壳硬化,减少蜕皮死亡率,
放苗后的第二天早晨,必须用噬菌皇抑制水体弧菌,防止弧菌的大量繁殖影响幼体蜕皮。中午投喂酵母+活力素。酵母中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诱食促消化功能,增强幼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是枝角类的饵料,以促进天然优质活饵稳定健康的繁殖。活力素能很好的补充幼体所需的能量和多种营养元素,改善体内微生态环境,增强活力,提高抗应激能力。
第三天幼体已开始变态,提高水体硬度,稳定和提高水体溶氧,营造蜕皮环境。在中午前后泼洒酵母+离子对钙+降解灵。
第四天幼体已基本变态,在水草上附着或浅水处底栖。此时应该在水体中抄捕,查看有无游动幼体,如果游动幼体较多则说明大眼幼体成活率低,可以选择补苗。中午投喂酵母+保肝促长灵+活性蒜宝,改善变态后幼体肝脏造血细胞的机能,增强肝脏细胞的新陈代谢,保肝健胃,以消除厌食和消化不良等现象,促进幼体健康变态。傍晚抛撒粒粒神,改善底部环境使变态后蟹苗能在浅滩沉底,以提高成活率。
经过第一阶段3-5天的科学投喂和现场的细节管理。大眼幼体在新环境里,适应能力和抗逆性明显提高,直接的感觉就是,幼体变态同步,蜕皮整齐,个体强壮,成活率高。
综上所述,健康育苗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加强育苗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管理,消除不良隐患,是培育高产优质蟹苗的关健所在。

培育优质河蟹苗三个重要参数



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一般在小水泥地中进行。必须将水池环境调优,才能提高蟹苗成活率。
水温:河蟹育苗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最适水温为20~25℃,升温要缓慢进行,每小时不得超过1℃。升温过快会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排出的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常引起大量死亡。
盐度: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配制人工海水育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17‰左右。在蚤Ⅲ、蚤Ⅳ阶段适当添加钾盐,能促进幼体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每天不得超过3‰。
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对于蚤状幼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存活,另一方面水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水质状况,对蚤状幼体产生间接影响。池水溶解氧一般不得低于4毫克/升,生产中可用罗茨鼓风机不间断增氧。
水体中氨态氮含量过高,能使蚤状幼体动脉血液中氧含量降低,摄食量降低,代谢机能减弱,超过1毫克/升,能破坏蚤状幼体细胞,影响呼吸机能,死亡率提高。硝态氮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升,否则会引起蚤状幼体中毒,摄食量降低,鳃状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僵直而死。控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密度。幼体合适的放养密度是每升100尾。起始放养量可高些,因为空间、水量、饲料等条件宽裕,但到中期需要分养,否则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水质易恶化,到蚤Ⅴ期和大眼幼体时会发生大量死亡。(2)投喂量。投喂活饵(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配合料(蛋黄、自己配制的微型颗粒料),投喂量主要靠目测估量。人工配合料要求达到一定细度,蚤Ⅰ、蚤Ⅱ期可采用100目网筛、蚤Ⅲ、蚤Ⅳ期可采用60目网筛,蚤Ⅴ期及大眼幼体阶段可采用40目网筛。蛋羹或自制的微型颗粒料,可以添加一些维生素、类脂物或将来需要的抗生素载体。(3)水处理。换水采用彻底换水的方式,每天傍晚把水放掉三分之一,再用虹吸方法排掉三分之一,然后加新鲜水。白天可投喂人工配合料,晚上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保证晚间蚤状幼体蜕皮时有良好水体环境。换出的水可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后重复利用。(4)培育“绿水”。采用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注入培育池中,净化水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2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