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鸭场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鸭病是在养殖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鸭病的传染性比较强,一旦暴发,就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从而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防治鸭病的传染和促进鸭养殖业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改善措施,以实现养鸭的经济效益。
1规模化鸭场中鸭病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为了促进鸭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以及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和减少鸭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全面地掌握鸭病的种类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关于鸭病的种类一般有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类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
1.1传染性鸭病
传染性鸭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体内病毒增加,从而产生病变,最后形成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比较大、传播速度较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一般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传染前期、传染高峰期、扩散期。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无论是哪一种传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会将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介质传播,因此,在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严格防制,以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流行。此外,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传染病流行三素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鸭群,所以,要防止传染病流行从这三个方面去改善,即切断传染源、阻碍传播途径、分散易感鸭群等。
1.2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鸭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鸭的体内,有的寄生在鸭体表面,其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有绦虫、吸虫、棘头虫等。寄生虫主要经食用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鸭在吃食过程中将带有寄生虫的幼虫或害虫吃入而引起的感染;皮肤感染就是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在鸭体表面孵化或是昆虫将体内的寄生虫卵注入鸭的体内,其中常见的是吸血昆虫。寄生虫病会导致鸭的生理机能下降,造成营养不良现象。
1.3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症
营养代谢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不良或是人工饲养不当所造成的,一些养殖户在养鸭的过程中不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搭配,导致鸭食物中毒或是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
疾病的防治对鸭的生长繁殖和养殖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鸭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加强鸭病的预防。以下针对鸭病的防控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2.1加强对鸭舍日常卫生环境的管理
鸭舍是鸭生长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鸭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鸭舍的日常管理。鸭舍的卫生环境是导致鸭病产生的关键,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由此产生,因此,要确保鸭舍环境和卫生能够符合标准。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对鸭舍进行清理、打扫、消毒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确保舍内空气流通,以避免滋生病菌。在杀毒时要掌握好杀毒剂的搭配和剂量,对食槽和粪尿沟等要仔细进行杀毒。
2.2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
饲料是鸭获取营养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要注重对饲料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可增强鸭的抵抗力。在日常饲料的选择上,要结合鸭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在搭配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使用单一的饲料,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素、有机饲料等。此外还要注重鸭的放养管理,鸭在自由活动中极易接触到带细菌或寄生虫的食物,因此在日常放养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干净广阔的环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能够及时观察鸭的取食情况。
2.3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治解决方案
出现鸭病时,要及时找出鸭病的种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控方案就是为了降低鸭病的发生率,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鸭病造成的危害,避免病情的扩大和传染。当鸭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传染病时,要及时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还要及时隔离和处理病鸭;如果是寄生虫病,就需要及时对鸭进行消毒和治疗,必要时还要给鸭服用抗菌药物等。
3总结
规模化鸭场中的鸭病防控措施对于鸭的养殖和生产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应加强对鸭病的防治,全方位了解鸭病的种类和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李成贵,钱兴祥,李永敏,倪月琴,何根山,黄俊达,杨广发,郝涛,金燕丽.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6).
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05).
叶子清.规模化鸡场净化疫病的综合措施.畜禽业,2008(10).
郑之祥,杜乐新.规模化养鹅场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4).

相关阅读

鸭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物治理的探讨


我国有着悠久的养鸭历史。目前养鸭业逐步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的圈养养殖方式,但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在养殖方式变化的同时,养鸭业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及鸭场受到疾病的困扰。现就养鸭场建设及污染物治理提出一些建议,以使养鸭业成为一种无污染、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1 控制传染源
1.1 鸭场的建设
1.1.1场址的选择养殖场应选择在离居民区及其他饲养场及交通主干道500 m以上的地方。应建在地势较高、地面平坦,排水良好,阳光充足,交通方便。水质良好.电源保障,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的发展规划及土地使用规划。

1.1.2 鸭场的布局鸭舍布局要合理,应按照生活区、生产管理区、饲料加工区、养殖区进行分区布局,各功能区既要严格分开,又要方便联系。养殖生产区门口要设立消毒池、更衣室、消毒室,养殖区内道路布局要合理,净道、污道要分开,不能交叉混用。排水系统布局也要合理,雨水管及污水管要分开。

1.1.3鸭舍的建筑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建设鸭舍。鸭舍的建筑应能够防鸟及防啮齿动物(如鼠、猫、黄鼠狼等)。鸭舍的基本要求是防寒保暖。门口要设消毒池,配备水龙头及鞋刷。有利于防止把病原菌带入鸭舍。
1.2人员的控制大多数疾病是通过入进行传播的.进入鸭场的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更衣、换靴,靴子必须先清洗、踏人消毒池后方可进入。消毒池内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新,保证消毒作用,平时鸭舍的门要关闭,未经许可不可入内。

1.3 物品的控制鸭场门口应设有消毒池,车辆要经过消毒后进入鸭场,所有物品如料桶、饮水器等养殖设备都要彻底消毒后方可被允许进入鸭场。
1.4水源和饲料要提供给鸭干净、无污染的饮用水及没有受污染的营养均衡的饲料。

2 养殖方式
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养殖方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养殖模式。

2.1 网上平养饲养技术要点是:地面上铺设有一定倾斜度的混凝土,以利于清粪及冲洗消毒。网的结构是在离地面60~70 em处架设金属网、塑料网或铺上木栅条、竹条。网床若由金属网或塑料网组成时,网眼孔径:0~3周龄时北京鸭为10 mmx10 mm,番鸭为8 mm~8 mm。4周龄以上为15 mm~15 mm,网下每隔30 cm设一粗木条或金属架,以防网床凹陷,若用木栅条或竹条,要求木栅条或竹条无毛刺,宽度为25 mm。间距15 mm,架设平整。网架结构最好是能拆卸的组装构件,有利于养完一批后彻底清洗。

2.2 生物床垫料饲养生物床垫料饲养鸭是目前饲养肉鸭重点推介的模式.生物垫料床垫料成分:谷壳40%~50% ,锯末40%~50%,新鲜鸭粪l0%,米糠1%,每立方米垫料添加0.1~0.2 微生物发酵剂。生物发酵床的准备:将垫料与发酵剂混合均匀,调节水分为45%左右,再堆积发酵。垫料快速升温(70℃以上时)2 d后进行翻堆。使物料完全发酵,待物料完全发酵45 d后,即可将物料铺开使用,要求铺垫的厚度为3040 cm,一批主料配好后,中途视情况可适当添加配料和发酵剂。生物发酵床垫料可连用3年,3年后可清出113垫料用于生产有机肥,其余可在添加新鲜的生物发酵床垫料后继续使用。

2.3 厚垫料舍饲加运动场水浴养殖方式是目前农村地区旱养种鸭最常见的方式。在鸭舍内垫上厚垫料(谷壳、秸杆),鸭的饮用水与洗浴用水分开,洗浴用水可用小水池.建在运动场一端。每千羽鸭可配3 mx3 mx0.4 m洗浴池一个,每天换水一次。鸭的饮水可用乳头式饮水器、普拉松饮水器或自流式饮水槽,一般情况下,鸭舍内一侧是水线,一侧放饲料。在水线下要有排水系统,以保持垫料干燥,鸭舍内垫料视湿度适当添加。

3 排泄物的处理
3.1 鸭舍及场地的清洁饲养完一批鸭后,要把鸭舍及运动场彻底清扫、冲洗干净,先把垫料及网下的粪便清除干净.再清洁地面及饲养设备.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只有冲洗的地方进行消毒才有效。经彻底清理、冲洗、消毒后要空置2周以上方可进行下一批鸭的饲养。

3.2 排泄物的处理
3.2.1 对固体粪便的处理对生物床垫料及粪便垫料和室外场地清除的粪便,要把它们运到远离鸭舍的地方,然后进行堆肥发酵,大多数存在于垫料或者粪便中的致病微生物经过堆肥发酵后会被杀死。经过堆肥发酵后再制作成为有机肥撒到田地。

3.2.2 对液状排泄物的处理对网床饲养的鸭产生的排泄物,饮水产生的污水及冲洗鸭舍产生的污水要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其模式为:

厌氧处理中产生的沼气既可用于鸭舍的设施加热,也可用于农户炊用,鸭场规模够大可以建大型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也可用于发电,沼气池中的残余物经固液分离后,沼液部分可用于灌溉农田,也可以经曝氧处理后,种植水生蔬菜(如空心菜)及水草。固体部分经高温堆肥.制成高效有机肥用于种植业生产。

4 对病死鸭的处理
死亡的鸭可能成为传染源,同时,无法救治的患鸭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排出传染源,必须采取不将血液及浸出物散播的方式将其扑杀,病死鸭都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死鸭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掩埋对于那些因疾病死亡鸭的处理,通常所用的方法为掩埋,可以挖一条深而窄的沟掩埋尸体,把收集的死鸭投放里面,然后投放消毒剂及生石灰。再覆盖泥土,直到填满为止。这样可以防止其他动物吃到死鸭。

4.2 焚烧焚烧是杀灭传染性物质最可靠的方法。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焚烧死畜禽的焚尸炉出售,它们焚烧尸体时无烟、无臭,但较昂贵。自制的焚尸炉使用方便,但会带来恶臭,造成空气污染,只能在远离居民区,人迹罕至的地方使用。

4.3 发酵池处理对少量死亡及正常淘汰的鸭,可以采用分解坑发酵。分解坑的制作类似于沼气池。坑顶或边墙要牢固,不能坍塌,动物不会向坑内打洞,昆虫不能侵入,顶盖必须封闭。

4.4 堆肥利用需氧菌、嗜热细菌可以成批处理死鸭尸体。稻草、全禽尸体、有机肥、水在堆肥混合中的比例分别为1:1:1.5:0.5(每层加30%水),堆放的顺序为:有机肥、死鸭尸体、稻草、有机肥。这样可快速分解尸体且无臭味,堆肥很快升温。温度可达到62.8~73℃ ,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14 d可以完全处理软组织。

总之.现代规模养鸭要树立起无害化、无污染的养殖观念,养鸭业才能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规模化猪场的防疫方法 规模化猪场的主要防疫措施


近年来,一些规模化养猪场的猪群情况令人堪忧,部分猪群逐渐向亚健康状态演变,甚至有的已是亚健康状态,更有正处于高致病状态发生.猪群的健康状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充满了困惑.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析,并就规模化养猪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规模化猪场的防疫方法规模化猪场的主要防疫措施。

1、疫病防控理念

疫病防控理念在规模饲养场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截止到现在,大部分猪场管理者还是仅仅停留在防疫层面或生物安全上。所以,饲养场通常只是消灭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传染源,却忽视了对于猪群本身的重视,即仅仅重视特异性免疫,忽视非特异性免疫。其实,非特异性免疫在猪群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要将猪群防疫作为整体的系统工程对待。将生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好,明确工作方向,继而制定符合本场切实可行的免疫方案。

2、疫情处理

目前,我国针对不同的传染病都有相应的处理法规和流程,在生产中,如果具体到每个猪场,流程都不同。个别饲养户或者是饲养场,为追求片面的利益,将病、死猪销往市场或是抛到野外,并没有按照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疫病的流行。这是近几年来疫病快速流行,甚至是反复流行的原因所在。所以,必须严格执行病死猪只的无害化处理。

3、饲料营养与药物的使用

很多饲养者会购买保健类药品,然后添加到猪只的饲料中,却忽视了对于原料或者饲料质量的要求。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对猪只的生理代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很大。但是也应该重视如水、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这些基本的营养物质的供给。生产中,许多猪场的栏舍中,因为饮水器安装的位置或者是方向不合理,导致猪群饮水不充分。还有饲养者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正确做法应该购买质量好的玉米,特别是技术含量高档的预混料。猪群发病大多因为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低,易感染疾病,即使采取治疗措施也很难康复,随着病程的延长,猪只体内的微生物也越来越多。

病原体特别容易发生变异,所以药物频繁接触病原体之后,就会发生变异,导致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逐渐转变成耐药性菌株或者是超级细菌;如果在猪只的饲料中加入药物类添加剂,那么,机体内某些代谢细胞可能会受到刺激,从而处于很活跃的状态,促进猪只的生长速度。随着时间的累积,这些代谢产物会加重肝胆的负担,严重的会遭到损害,最终会抑制猪只生长。

所以,要求猪场的管理人员树立绿色理念,给猪只尽量少打针、少用药,重视环境卫生和营养的供给,确保猪群健康。

4、疫苗免疫

生产中给猪只接种疫苗常常存在许多错误和误区,类似于药物滥用的情况。第一,应该明确疫苗并不是对所有的疾病都有效,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是针对特殊疫病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不会彻底地把疫病消灭掉。第二,疫苗发挥作用,需要机体配合产生相应的反应,但是在疫苗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种误区。第一种误区,认为猪只接种过疫苗,就一定会产生免疫。可是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发生不免疫的情况还是存在的;第二种误区,认为给猪只注射的疫苗量和免疫效果成正比,也就是注射剂量越多效果就越好,所以给猪只接种了很多份疫苗;第三种误区,个别猪只饲养场给猪只注射疫苗时,一般都是将多种疫苗同时使用,或者在短时间内进行频繁注射;第四种误区,把疫苗和兽药的作用混淆,存在疫病流行时,就给猪只接种疫苗。

5、应激与抗应激

猪只饲养的流程中,对周围环境以及管理方式存在应激与抗应激的情况。所以饲养户要重视这个问题,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并且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于疫病的防控能够发挥作用。应激主要是指机体受到应激原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机能与代谢的变化。

6、员工培训

猪场正常运行的关键是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更加熟悉工作方法和程序。疾病防控过程中,并不是技术员和兽医对各种知识和程序了解就能做好猪只饲养工作。实际生产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所以,要求生产中的每位参与者都对整个流程以及本职工作非常明确。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能力,让其按自己的意愿和行动工作,对于整个猪场的运营有益。培训时,要重视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控制,确保猪场产品的同时还能培养出饲养人才。

养猪场是怎样防疫的
1、引种要严格检疫
猪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但引种不检疫是把外地疫病引到本省、本场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通过引种把国外一些猪的疫病也引到我国来,这种实例在生产中并不鲜见,不少养殖场或养殖户希望能得到质量好的猪,往往从多个猪场购进母猪,选购种猪时几乎不作严格的检疫,结果把多个猪场的猪病都带进自己的猪场,再加上抗猪病的免疫程序不完善,有的仅免疫猪瘟,有的只给猪免疫注射三联苗(猪瘟、猪肺炎、猪丹毒),这种免疫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猪传染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和猪病发展的新动向。例如,在有的地区和猪场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细小病毒的感染率高达50-80%以上,有的猪群里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率也很高,其它若干病毒性传染病的情况也类似,这样,有的人就误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国外情况也差不多,随波逐流,听之传之,只要购进的母猪不死就算成功,殊不知祸要已被埋下,迟早会发生问题。据此,建议从国外或从外地购进种猪时慎重,要严格检疫,更不能从多个猪场购进种猪。通过检疫搞清楚种猪的情况,即使检出呈阳性反应的猪只也不怕,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根除计划,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2、制定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依据各场的实际情况,要制定相应的免疫计划,不能千篇一律,用三联苗对公、母猪一年进行2次免疫。防止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用伪狂犬病疫苗和细小病毒疫苗,对后备公、母猪于配种前30天免疫,头胎、2胎母猪于产后1周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免疫。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用猪萎鼻二联苗,孕猪产前30天免疫,乳猪于1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注射1次,公、母猪1年2次。防止猪瘟最好用猪瘟弱毒疫苗,猪病三联苗不如单苗,因免疫期较短,乳猪在3周龄和6周龄用猪瘟弱毒苗各免疫1次,母猪1年2次,母猪在妊娠期间不宜注射猪瘟疫苗。4周龄仔猪注射链球菌疫苗,5周龄注射副伤寒疫苗,妊娠母猪于产前3周用黄白痢苗注射1次。总之,使用疫苗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剂量和使用方
3、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规模饲养条件下,兽医工作的重点是防病不是治病,要强调猪群的安全不是个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从群体出发,有益群体。如猪舍与猪舍之间空隙地的绿化,舍内的通风换气,冬季的保温、防湿,夏季的防暑,适宜的光照以及卫生消毒等都是为养猪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目前,由于环境控制不力,一些猪场和养殖户的养猪条件差,设施不完善,猪舍简陋,不规范,防疫卫生措施不到位或不健全等,造成一些疫病的持续存在,尤其是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存在着较多的应激因素,例如气候突变、高湿、酷暑、严寒、断水、断料、仔猪断奶、转群、换料、抓猪打针、投药、惊吓、沙尘、调换饲养人员等均可诱发“环境病”和其它多种疾病。因此,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满足全价、平衡的优质饲料,使猪具有很强的抗病力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通过环境和抗体水平的检测,也可了解环境卫生状况及免疫接种效果,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严格的防疫制度提供依据。据此,一定要创造安全、舒适的养猪环境,不断提高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4、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
有的疫病尚没有疫苗预防,特别是一些细菌性传染病,用药物预防有良好效果,但必须要针对性强,如许多猪场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猪气喘病,针对此病可用抗生素防治,对妊娠母猪分娩前2周—3周到分娩后3周—4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来预防;猪弓形体病用磺胺类药物有防治作用;猪痢疾用抗生素或在饲料内添加一定量的痢菌净,效果十分明显;尤其在仔猪阶段或环境条件多变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白地霉素等防病的效果很不错,虽然用抗生素能防治一些细菌性传染病,但会产生耐药性的菌株,这对人们的健康是一个威胁,因此,切切不可乱用抗生素。

主要应采取以下防疫措施:
1.猪场入口处应建立人员和车辆出入消毒室(池)。猪场内的生活区、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要严格分开,生产区必须相对封闭。
2.不得从健康状况不明的猪场购买种猪,新引进猪只应在进入猪群前隔离检疫30~60天。
3.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
4.猪场内不得养狗、猫等宠物及其他家畜家禽,并应定期除蚊、蝇和灭鼠。
5.禁止从场外购买猪内及其他屠宰品。
6.选择合适的饲料,所购饲料必须先放仓库中干燥消毒1周后方可使用。
7.所有场内使用的工具必须经熏蒸消毒后方可还入,各区域的工具严禁混用。
8.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猪场,休假或外出工作人员必须经过72小时隔离,并经过常规消毒、彻底淋浴和更衣后才准许进入生产区工作。
9.定期对猪场内外环境进行消毒,执行猪舍带猪消毒措施。
10.对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对死猪应焚烧或深埋。
11.选择合格疫苗,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并定期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12.定期对猪群进行药物预防与保健。

蛋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设计


1. 科学的鸭场场址选择

(1) 地势、地形和土质① 地势与地形鸭场选址应最好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沙质场地上。在靠近河流、湖泊地区建场,为防水淹,所选场址应比当地历年水文资料中最高水位高出1~2米,以确保安全。高燥的地势可减少鸭体内外寄生虫和蚊虻生存聚集。对采用水陆结合饲养的鸭场陆上运动场与水上运动场等地应有坡度,但不能有陡坡,以免鸭群入水时有压死现象。背风向阳的鸭场可保持场内小气候状况能够相对稳定,减少冬春季节风雪的侵袭,充足的阳光照射可杀死较多的病原微生物,减少鸭患病的机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地,可防止场区内潮湿、泥泞,保持鸭舍内外干燥。鸭场的地形要开阔整齐,既要使鸭场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又要有利于鸭场防护设施的建设。鸭场内要有充足的阳光,在饲养生产中,充足的阳光可以杀死更多的病原菌,有利于整个场区的自净。鸭舍四周在不影响光照和通风的情况下,可以种植一些阔叶乔木,这对整个鸭场的环境的控制是有利的。另外,鸭场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如河流等作为场区的天然屏障,既防止被周围环境污染,又可以防止鸭场污染周围环境。② 土质土壤可分为沙土、壤土和沙壤土。沙土的透气透水性好,易干燥,抗压性强,适宜建筑,但昼夜温差大;壤土的透气透水性差,不易于燥,抗压性差,建筑成本高;沙壤土介于沙土和壤土之间,既有一定的透气透水性,易干燥,又有一定的抗压性,昼夜温度稳定,所以适宜作为鸭场场地。如果没有这样的土壤,也可以通过建筑处理来弥补土壤的不足。实际生产中,无论鸭场采用何种饲养方式,鸭场内的土壤都是以沙壤土最为理想,特别是一些比较贫瘠的沙性土地。因为沙壤土的土质疏松,透水性和透气性良好,能保证场地干燥,不会因雨后场地积水过久而造成泥泞;沙壤土的另一优点是排水良好,导热性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蚊、蝇等不易滋生和繁殖。同时这种土壤有自净能力,不会致使有机物发酵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鸭场要避开可耕地,以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面积。鸭场的土壤要求必须是洁净未被污染的。被污染的场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易引起鸭群发病。(2) 水源鸭是水禽,对水的要求较高,因此,鸭场的用水量较大。鸭场的用水一般可分为3部分:一是养殖人员及畜禽日常生活饮用水;二是其他用水,包括清洁用水,运动场用水等;三是降水,包括雨、雪等降水。养鸭场的水源应当充足,水质良好。一般可供鸭场选择的水源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① 水源选择水源的水量充足,能满足鸭场人员和鸭群的正常生活、生产、消防、灌溉及今后发展用水的需要;水源要求水质良好,取用方便,水源周围环境条件好,以便于进行卫生防护。a.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塘及水库等,主要由降水或地下泉水汇集而成。地表水来源广,水量足,其本身又有较好的自净能力,所以是养鸭最广泛使用的水源。但因为地表水受自然环境影响机会较多,易受污染,特别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常常引起疾病流行或慢性中毒。使用此类水源应经常进行水质化验。一般而言,活水比死水自净力强。最好选择水源大且流动的地表水作为水源,供饮用的地表水一般应进行人工净化和消毒处理。b. 地下水这种水为封闭的水源,受污染的机会较少,故较洁净。地下水距离地面越远,受污染的程度越低,也越洁净。但地下水往往受地质化学成分的影响而含有某些矿物性成分,硬度较大。有时会因某些矿物性毒物而引起地方性疾病。所以,选用地下水时,应进行检验,以防止有害矿物质超标。这类水源作为饮用水尚可,但作为生产用水成本太高。c. 降水雨、雪等降落在地面而形成。由于大气中经常含有某些杂质和可溶性气体,使降水受到污染。降水不易收集,且无法保证水质,贮存困难,除水源特别困难的小型鸭场外,一般不宜采用降水直接作为水源,如要使用则需对降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作为鸭场水源的水质,无论是地表水、地下水还是降水,首先,水量都要充足,不因旱季而干涸。既要能满足鸭场内生活、生产用水,也要满足鸭场的其他生产。其次,水质要求良好,饮用水的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NY 50272008)。

农村规模化养鸡场流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随着农村养鸡数量的不断增多,规模化养鸡场也越来越多,但是养鸡场的鸡病也越来越容易流行.因此,如何防治鸡病的流行,降低死亡率,增加养鸡收益,就变成了养鸡的关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农村规模化养鸡场流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1、流行现状

笔者选取的450例样本中,出现次数较多的鸡病为温和型禽流感、非典型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和球虫病等。鸡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四季更替时,在这450例样本中:疑似被病毒感染的疾病有21例,占比为48%;被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的有293例,占比为65.11%;被寄生虫感染的有30例,占比为6.67%;被细菌感染的有310例,占比为68.89%。

2、流行特点

鸡病的种类增多。目前的鸡病主要有非典型新城疫、病毒性疾病、瘟热性疾病、温和型禽流感、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弧菌性肝炎、肿头综合征等。

非典型性的疾病逐渐增多。所谓的非典型性疾病是指症状不明显,表现特征也不够典型的一类疾病,这就对鸡病的诊断与治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比如:非典型性新城疫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产蛋量减少以及低死亡率;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临床上的剖检病变与此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发病的日龄也会增宽,如有的鸡在10日龄就感染此病,但有的鸡要到140日龄才感染此病。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多动手,多解剖病鸡;同时要多了解鸡群的免疫情况,疫情暴发史和用药史。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对鸡病进行确诊。

单一的鸡病减少,多呈混合感染。在上面的450例病鸡样本中,混合感染就占65.11%。这会导致诊断和用药难度大大提高,增加了病鸡的死亡概率。如:温和型禽流感继发大肠杆菌、传染性喉气管炎并发大肠杆菌等。

养殖环境恶化,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农村的规模化养鸡几乎都是建立围墙或者围栏来圈地养鸡的,所以单位面积内的养鸡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鸡在一起混合饲养,鸡种的来源也不统一,且几乎没有进行鸡病检疫,导致鸡病一直没有中断。

新陈代谢性疾病增加。首先是饲料原因:因喂食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能加快肉鸡的生长速度,减少投入提高产出,但是会导致猝死症、腹水症以及鸡内部器官的代谢紊乱。其次是药物使用不当:包括用药品种、方法和量的选择,如果没有选对,就会导致治疗没有效果或者药物中毒,都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3、综合防治

改善饲养条件。首先是加强围墙或者围栏的建设,以防止动物和风的侵入,起到防盗和保温的作用;其次是要加强鸡进食、进水和休息场所的建设,要利于消毒;最后是要防止鸡从上部飞离的设施建设。

消毒灭菌。进鸡苗前要对养殖场所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采用o.5%百毒杀喷雾消毒,春天和秋天每天1次,其余时间3天1次;高锰酸钾熏蒸养鸡场,熏蒸过程中,要关上所有门窗。要在消毒后2-3天再养鸡,同时时间间隔也不能大于10天,若大于10天就要重新消毒;对于鸡进食和饮水的地方要用1%-3%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充分浸泡。对于鸡的饮水可将111杀菌灵按1:700的浓度来配比杀菌。进入养鸡场就要换上专用的衣服和雨鞋,把手放在消毒液中清洗,减少病菌带人;若养鸡场出现病死鸡,就要马上分析并找出致死的原因,并加于防治,同时将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免疫预防。对于养鸡常见传染病的基础免疫要执行到位,同时对新城疫和禽流感这两种传染病的疫苗要作为重点执行,否则养鸡很可能失败。另外还要依据周边的鸡病流行情况来决定是否还要进行某种疫苗的补免,保证养鸡的成功,提高养鸡收益。免疫预防的鸡病包括新城疫、球虫病、鸡大肠杆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等。

预防、诊断与治疗。因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养鸡场所处的环境欠佳,很难达到标准的饲养条件,所以只能采用药物来预防和治疗鸡病。首先就是要针对鸡的发病季节和易感日龄来进行有计划的免疫预防;其次是要依据鸡群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鸡病的流行规律来确定用药治疗。对于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这类病情复杂的疫病,则要多做临床解剖和镜检,以最终准确确定病原,对症下药;最后,为了了解鸡群的免疫注射情况和用药史,掌握鸡群的免疫能力,就要对鸡群做抗体检测,保证鸡群的准确协同用药。

规模化牧场奶牛疫病的防控 规模化奶牛疫病防控九措施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奶制品成为千家万户重要的营养品和消费品,人们对奶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积极做好奶牛疫病的预防工作,规范养殖管理,使乳制品健康发展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给疫病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单纯的治疗对个体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生产需要,因此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疫病对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冲击,对保障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规模化牧场奶牛疫病的防控规模化奶牛疫病防控九措施。

1、奶牛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应满足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因此在制定奶牛传染病防治措施时,主要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方面来实施,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奶牛规模场传染病的发生。

1.1消灭传染源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禁止从疫区或受威胁区引进新牛。必须引进新牛时,要进行严格的传染病检疫,所有引进牛要严格按照饲养规定进行隔离饲养,经检疫合格,确认健康后才能混群饲养,以避免传染源的传人。做好疫病监测工作,对发现的病牛及疑似病牛要及时进行隔离和观察,隔离场地要选在远离健康牛养殖区域的地方,对病牛、死牛要坚决进行扑杀、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以彻底消灭传染源,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1.2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理舍内外的粪便、杂草以及其他废弃污染物,保证奶牛饲养环境清洁。坚持卫生消毒制度,对进入厂区的车辆和人员要严格进行消毒,防止外部传染源进入,定期对舍内地面、围墙、护栏、运动场、各种器具进行消毒,对已处于传染病流行的封锁地区及养殖场要进行强化消毒,增加消毒频率和数量,隔离期结束后,才可再将养牛用地和养牛用具重新恢复使用,降低环境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选择合适方法和消毒剂杀灭蚊、蝇、鼠、昆虫等生物媒介,彻底切断奶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3提高自身抵抗力

加强奶牛日常饲养管理,牛舍内做到冬暖夏凉,通风良好,防止奶牛因温度突变导致应激发生。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配比营养丰富的安全饲料,坚决不给奶牛饲喂变质、腐败的低劣饲料,除了供应健康营养的饲料,还要供应健康的饮水,保证水质的安全。在天气良好时,可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已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根据本地疫病流行情况,科学制定免疫计划,按时进行免疫,接种过程要严格遵守免疫规程,通过对主要疾病进行免疫接种,达到增强奶牛免疫力的目的,降低传染病对奶牛的危害程度。

2、普通病的防控

奶牛的临床常见疾病除了传染类疾病外,还常发生一些非传染类的疾病,主要包括繁殖障碍性疾病、肢蹄病、乳房炎、真胃疾病、代谢疾病等,这些疾病虽不具有传染性,但发病率也较高,除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影响外,还会导致奶牛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提高了奶牛发生传染病的几率,特别是一些营养代谢疾病,随着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越来越高,流行和发生呈现群体化,对奶牛业所造成的危害日趋明显。因此对奶牛普通病的防治也尤为重要。奶牛饲养管理体现在营养供给、饲养环境、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营养供给方面,要按照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给奶牛提供营养充足、搭配合理、品质优良的饲料,按照奶牛生理习惯,采取合理的饲喂方式、方法,并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以满足奶牛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饲养场环境方面,要确保饲养环境良好,做到冬暖夏凉,保持环境干燥,通风良好,减少奶牛应激反应的发生。奶牛的活动场地应平整,坑洞和低洼的地方要及时填实,减少肢蹄病的发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环境内的粪便、积水、废弃物等,定期对牛舍、场地、器具等进行消毒。在管理方面,要加强疫病监控,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将疾病危害降到最低,日常管理还要适当增加奶牛的运动量,有条件时应经常刷拭牛体,这样不但可保持牛体清洁,还能增强奶牛的免疫力。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使奶牛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确保奶牛生长发育健康,生产性能优良。

3、病牛的护理

在奶牛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对于身体状态不佳、体质较弱以及康复期的奶牛,在饲养管理方面要给予细致精心的照顾,根据机体状况要改变日粮结构,给予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饲料,增加饲喂青绿汁饲料和优质干草,并加入适当钙、磷等元素,饲喂过程饲料要少喂勤添,可适当增加饲喂的次数。对于处在发病阶段的奶牛,要做到尽早诊断,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要加强患病奶牛的护理,给病牛提供舒适、清洁、安静的饲养环境,对病牛所处环境应增加消毒频率,加大防蝇防蚊的力度,防止病牛感染其他疾病,对患有肢蹄疾病的奶牛,最好在场地相对较软的泥土地上饲养,要增铺垫草,以防奶牛滑倒。对卧地不起的奶牛要定时协助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做好病牛的护理工作,对促进病牛机体康复,恢复生产性能,降低淘汰率,促进全群整体健康水良好等起到重要作用。

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九措施

一、领导重视。克东县高度重视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把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控工作摆到畜牧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每到防疫季节,及时召开重大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提前组织畜牧部门和各乡镇深入牧场开展集中和强制免疫,健全和完善牧场各项防疫制度,提前制定牧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不断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免疫接种、疫情监测,有力提升牧场动物疫情监测、测报、应急处理能力;在春防、夏补针及秋防集中免疫期间,加大督导和检查,保证了牧场疫病防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责任明确。全面落实牧场奶牛防疫监管责任制,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与各乡镇、村及规模牧场逐级逐层签订了《动物防疫责任状》,全面落实了“政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及“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责任,明确了规模化奶牛场防疫管理机制,提高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确定了规模化奶牛场所在行政村的村长、防疫员为牧场主要负责人,牧场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是该牧场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坚持标准。克东县在牧场建设之初,就严格坚持牧场建设标准,对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为规模化奶牛场疫病防疫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规模化奶牛场做到了与外界环境高度隔离,场内奶牛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凡是新建的规模化奶牛场场址均选择远离交通要道、居民点等有可能影响奶牛防疫因素的地方;规模化奶牛场周围均建有隔离墙及绿化带;场门口建立消毒池和消毒室,牧场内严格划分了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严格做到了净道、污道分开,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完善。并利用国家项目的支持,万头牧场及家庭牧场均采用了沼气发电粪污处理措施,将牛粪和污水有效转化为有机固态肥、液态肥、沼气用于农业生产,做到了干湿分离,使规模化奶牛场的粪污环境得到优化。

四、强化监管。重点加强牧场免疫工作的监管,规模牧场业主依据奶牛养殖规模、防疫条件、人员配备等情况,科学制定了牧场的免疫程序,对自行免疫的牧场实行了备案制度,完善自免记录和档案等的管理。场内防疫人员按照奶牛免疫程序和免疫接种操作规程严格进行了防疫,特别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强制免疫接种,做好疫苗的运输、保管、收发和使用记录,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注射前加强了人员、用具、注射部位的消毒,疫苗做到了现配现用,做到时间准、剂量足、注射部位正确,保证了防疫质量。落实免疫标识制度,牧场免疫时认真填写了免疫档案和免疫证,并在左耳上打上耳标,确保了奶牛免疫档案、免疫证、免疫耳标三对照。牧场防疫人员定期向县动物防疫部门报送免疫报表,并接受县动物防疫机构的监督、指导。县畜牧主管部门在春、秋防季节派驻防疫人员对牧场防疫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管,对不按规定实施强制免疫、多次抽检不合格、不配合开展监督抽检及不接受免疫监管的牧场,依据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责任追究,以确保全县规模化奶牛场免疫工作真实有效。

五、严格消毒。牧场工作人员定期接受一年两次的健康检查,要求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不得从事牧场工作,只有健康合格的人,方可上岗。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非牧场人员进场,凡需进入牧场的人员,包括本场职工和外出重返工作岗位人员,要求一律先经更衣消毒室、药水消毒池消毒,穿戴工作衣、鞋、帽后方可入内。牧场外车辆不准进入牧场内,必须进入时,需经主管领导批准,车轮消毒池消毒,车身和车盘经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每天打扫舍内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观察畜禽健康状态,按时完成每日的资料记录。

六、科学用药。要求牧场兽医人员严格按照兽医标签规定用药,不得滥用药物,不得随意加大剂量。特别是在奶牛泌乳期,要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规定,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科学用药,必要时要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乳产品。

七、加强管理。着重加强奶牛出入场的管理。凡是从县域外引进奶牛时,要求不但要调查、了解购入地疫情流行情况,而且还要从无疫区且取得《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无重大动物疫病的健康群中购买。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并签发《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启运。运输工具要彻底清洗和消毒,运输过程中避免接触其他动物。不得在疫区停留、饮水、饲喂。运回场后,要经隔离饲养30天以上,经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确定健康无病,再经免预防接种、驱虫、全身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牧场生产区。出售或调出奶牛时,要按规定向县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提前报检,经检疫检验健康发给《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场。装奶牛由本场职工进行,外来人员不准入场挑选。装载车辆不准进入场内,而且要严格消毒。

八、加大执法。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或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规模化奶牛场,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予以处罚。对未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强制免疫或强制免疫不到位的,造成疫情发生或扩散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九、加强净化。加大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的监管。牧场明确了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责任,落实好监管人员,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实施牧场无害化处理“一对一”监管。发现病死奶牛时,要求立即报告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随意处置及出售、转运、加工和食用,要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了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净化,每年春秋两季,牧场要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请对本场奶牛进行布鲁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监测。对于检出的阳性牛只一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进行扑杀销毁和无害化处理。严肃查处经营、加工、运输病死奶牛违法处理行为。建立举报制度、黑名单制度及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畜牧、农业、质监、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发挥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种病死奶牛经营、加工等违法犯罪行为,整顿和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形成各部门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对查获的大案、要案,及时移交公安部门进行严惩。

规模化兔场寄生虫驱虫程序


一、规模化兔场驱虫程序
1对全场兔群普遍注射一次伊维菌素(杀虫星)或阿维菌素(虫克星)。
2种兔产仔前10~15天混料使用杀球灵直到仔兔断奶,同时在产仔前10~15天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3仔兔断奶前1周左右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防止个别带虫者混群后传染。
4肉兔育肥、毛兔断奶后23个月内,连续使用高效抗球虫药物(莫能霉素)预防兔球虫病。仔兔混群后1周全部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杀死皮内虫卵孵出的幼虫。
5毛兔每次剪毛后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预防内外寄生虫的传播。
6引进种兔需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及饲喂抗球虫药(杀球灵或莫能霉素),并隔离饲养约1个月后方可混群。
二、驱虫对象
1球虫:兔寄生虫病的防治重点是球虫。4~5月龄的幼兔球虫感染率可高达100%。患病后幼兔的死亡率一般可达40%~70%,病兔长期不能康复,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一般可减轻体重12%-27%。
2疥螨病:疥螨病是由疥螨和耳螨寄生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本病可致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影响兔只增重,甚至造成死亡。
3兔痒螨:兔痒病是由兔痒螨寄生于兔外耳道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一般只限于外耳道和外耳皮肤,但常蔓延至耳周围的头部皮肤,皮肤刮屑可见痒螨:可引起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三、药物选择与应用原则
首先应考虑选择抗虫谱宽的药物;()其次是合理安排用药时间,以免用药次数过多造成应激反应;第_二是选择药效好、毒副反应小、使用方便的药物。
1抗兔球虫药物,预防效果较好,毒副反应小的药物主要有莫能霉素和杀球灵。磺胺类药物虽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由于长期用作预防药,易产生出血性综合症、肾损害及生长抑制等毒性反应,因此磺胺药通常宜作治疗用药物。
①莫能霉素。属于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莫能霉素按0.002%混于饲料中拌匀或制成颗粒饲料。饲喂1~2月龄幼兔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在球虫污染严重地区或暴发球虫病时,用0.004%剂量混于饲料中喂服可以预防和治疗兔球虫病。
②杀球灵。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氯嗪苯乙氰。以0.5毫克/千克饲料或饮水用药即可使球虫病得到100%的控制,每千克饲料或饮水用药1毫克是最佳选择,对预防家兔肠球虫、肝球虫均有极好的效果。对氯苯胍有抗药性的虫株对该药敏感,可使卵囊总数减少99.9%。
杀球灵应作为生产中预防兔球虫病的首选药物。氯嗪苯乙氰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即使在60℃的过氧化氢中8小时亦无分解现象,置于100℃的沸水中5天,其有效成分亦不会分解流失。因此,杀球灵可以混入饲料中制作颗粒饲料,而对药效无任何影响。
2杀螨药物和驱线虫药物、主要是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他们既可杀螨又可驱线虫,而且效果颇好。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对兔疥螨和兔痒螨的有效率为100%,用药后1周即查不到活螨,使用剂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0.2毫克和0.4毫克。但由于重复感染问题,需用药2次,间隔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浇泼剂以每千克体重0.5毫克的用量给药一次,对兔痒螨的防治效果很好。
210014江苏省农科院兽医所免病防治中心薛家宾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2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