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蜕壳要重视,提高成活是关键!


蜕壳贯穿河蟹的整个生活史,每次蜕壳都是河蟹生死攸关的时刻,蜕壳期间的正确管理对于提高河蟹成活率具有重大意义。成蟹养殖第一、二次蜕壳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直接导致河蟹前期成活率低,因此加强前两次蜕壳期间的管理十分重要。
一、河蟹的蜕壳与生长
河蟹的一生从蚤状幼体、仔蟹、幼蟹到成蟹要经历18~21次蜕壳。每次蜕壳都是河蟹的生死大关,在这期间容易感染疾病(图1)。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此在蜕壳过程中河蟹重量明显增加,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蜕壳前增加30%~40%。一般情况下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频繁,随着身体的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慢慢延长。蜕壳时要选择比较安静而隐蔽的地方进行,通常是潜伏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一次顺利的蜕壳约需15~30分钟,有时3~5分钟就可蜕去旧壳,蜕壳结束后1~2天新壳逐渐硬化,开始正常活动。如果蜕壳过程中发生问题,蜕壳时间会延长,很容易造成河蟹蜕壳未遂而死亡(图2)。
图1
图2
二、蜕壳期间的管理
1、蜕壳前保证足够的营养积累
只有满足河蟹蜕壳前充足的摄食、足够的营养积累,才能保证河蟹蜕壳所需的良好体质,保证较大的“发头”和较高的成活率。建议长期投喂发酵饲料“利苗多”,内服“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保证河蟹蜕壳所需的营养,增强河蟹体质,促进河蟹同步蜕壳,不要只考虑蛋白含量,导致营养不全面。
2、蜕壳期间保证足够的钙补充
河蟹要顺利蜕壳必须有足够的钙补充,河蟹钙的吸收途径主要有:通过摄食体内储存钙、吸收水体中的钙、吸收原壳上的钙。为了保证河蟹集中蜕壳、顺利蜕壳以及快速硬壳,建议蜕壳期间全池泼洒“营养快线”+“活力钙”,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增强河蟹体质。
3、蜕壳期间需保持适宜的水质肥度
水体有一定的肥度可以提高水体的稳定性,“水稳决定成活”,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建议池塘定期施用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Ⅱ”等,保持池塘适宜的肥度。
4、保证蜕壳所需的场所
水草是河蟹蜕壳的场所,水草的有无对河蟹蜕壳“发头”影响非常大。不管是养殖前期还是后期,河蟹蜕壳必需保证足够的水草。
5、蜕壳期间注意防病
由于蜕壳蟹体质还未完全恢复,在此期间易发生疾病,建议蜕壳期间防病选用刺激小的消毒产品,如“永乐碘”。
6、蜕壳前强力解毒
养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毒素,蜕壳期间软壳蟹对水体毒素的抵抗力较差,易引起河蟹蜕壳出现问题,所以建议蜕壳前全池泼洒“碧水安”强力解毒,保证河蟹蜕壳所需的良好水质。

相关推荐

养殖户重视河蟹后期管理,提高养殖效益



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后还需要管理吗?很多养殖朋友都认为蜕壳后水温低了,没什么问题了,从而放松了管理。事实上最后一次蜕壳后,池塘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详细原因和正确的管理方法如下文介绍。
一、良好的水质,是保障河蟹正常摄食的前提
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完成后,活动量增加,导致底层的粪便、残饵上翻至水中,水质变差(水浓、水浑或水红)。长时间的水质差必然影响河蟹的正常摄食,性腺(膏和黄)不能正常发育和生长,河蟹的份量就不足,就是我们所说的看着螃蟹个头挺大,就是不“压秤”。
正确的水质管理方法如下:
(1)创造条件增加新水或者换水,尽可能的避免水浑、水绿或水红,清爽的水质有利于河蟹摄食和生长。
(2)多开增氧机,保持较高的溶氧。多开增氧机利于底层上翻的有机质的分解代谢,同时充足的溶氧利于河蟹摄食。
(3)坚持使用“碧水安”解毒调水,分解水中杂质,促进水体代谢;继续使用分解型底改“底居安”分解底部“垃圾”,保持良好的底层环境。
二、充足的营养,是后期增重的关键
这段时期适宜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饲料、优质的冰鱼,来满足河蟹对营养的需求。粗粮推荐玉米(淀粉含量高,可以满足河蟹对能量的需求)、黄豆(蛋白高,而且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河蟹性腺的发育)。
注意:在增加蛋白的同时,必需同时增加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充,建议内服“营养快线”(根据投喂量每包内服3~5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同时提高河蟹的活力及免疫力。
三、防虫改底,有效预防河蟹纤毛虫、黑黄底板
河蟹摄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底差、底臭或低氧,河蟹吃料就会迅速减少,而养殖后期是一年中环境最差的时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底质的污染会持续加重;同时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水体易返底,易长纤毛虫。
所以在养殖后期,不应该放松改底,建议使用防虫改底“底虫净”,防止底臭影响河蟹摄食。
注意:
(1)很多池塘养殖后期河蟹体表出现大量的纤毛虫,其原因就在于不注重池塘的管理,池底污染加重。纤毛虫喜欢在污染重、水浑和底差的环境中生长,所以后期加强改底,可以有效预防纤毛虫。
图1纤毛虫严重
(2)很多池塘养殖后期河蟹发生黑底板、黄底板等症状,而且一旦发黑就很难洗掉,也很难处理。其原因是池底残饵粪便在低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过无氧发酵,使池底产生酸性物质,会腐蚀蟹壳,然后池底污染物再黏上去就成了黄、黑底板。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池塘底质不但发黑、发臭,而且还酸化了,这样的池塘尤其要注重改底。“底虫净”改底,防止底泥发酵,效果明显。
图2黄底板
图3黑底板
四、定期检测亚硝酸盐
由于河蟹活动量增大,池塘底部粪便、残饵上翻,导致亚硝酸盐逐渐升高。河蟹长时间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体质会变差(无力、吃料差)。20xx这两年部分池塘到后期卖蟹时河蟹无力,原因就是亚硝酸盐长期偏高。因此建议后期5~7天进行一次水质指标检测,使用“降硝多+利生多”,可以有效促进亚硝酸盐转化,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且不易反弹。

河蟹养殖及时把握倒池机会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关键措施



一点,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泛池时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水质突然变坏时,常会发生泛池现象。因此,每隔二个小时:要对各个池口检查一遍,如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锰酸钾(或其它氧化剂、增氧剂)缓解一下,一方面立即着手倒池。
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此项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
1.5当出现缺氧状态时虽然河蟹育苗是在不断充气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仍会经常发生缺氧情况,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会在4毫克/升以下,这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从表征上看,池水水质变得混浊暗淡,缺少亮质和生机;取样观察,幼体缺乏活力。此时,通常换水难以彻底改观,宜尽快倒池。
1.6当密度过大时河蟹育苗幼体密度过大时,变态时间会延长,变态率减低或不同步,导致单位水体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绝收。因此,当河蟹幼体发育至蚤Ⅲ时密度仍在40万尾/米3以上,至蚤Ⅴ时密度达25万尾/米3以上,应结合倒池进行分池,控制蚤Ⅳ密度在20万尾/米3左右,蚤Ⅴ密度l0-15万尾/米3为宜。
2.如何倒池
倒池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灯诱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阶段就应该考虑以后的倒池尽可能在相邻两池间进行。育苗池最好一室两排,利用预热水池作周转池,每五池左右设一周转池,或从中间向两边作两分法倒池,或作循环周转式倒池,并利用几个高密度池在蚤Ⅴ阶段将所有池子布满。这样运作有助于减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
2.1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倒池正常安排在Ⅲ.Ⅳ.Ⅴ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齐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2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l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开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人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检查溢出水中是否漏苗),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2.3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二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
3.倒池后的管理
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以实际池水水体计),同时施用2ppm的土霉素(或其它抗菌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河蟹池塘,早期肥水是关键



近年来,肥水已经成为河蟹池塘早期管理的重点工作。但是,现在肥水产品五花八门,养殖户不能正确选择肥水产品,肥水方法各异,造成一系列池塘问题:水过肥,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气泡病等等。本文针对河蟹池塘早期如何肥水,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参考。
1、早期肥水的必要性
(1)能够培养藻类,不仅促进混养青虾的生长,还能够增加水体溶解氧,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成活率。
(2)能够控制青苔滋生,防止青苔出现而阻碍水草生长、缠绕蟹苗。
(3)能够避免3月份气温回升后水草“疯长”,给水草管理带来麻烦。
早期温度低,水难肥,但是不等于肥不起来!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肥水产品,采用正确的肥水方法,水一定能肥起来。因为池塘中的藻类有一些是耐低温的,如一些裸藻、隐藻等。早期肥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a.肥量一定要足,而且要注意肥水频次;
b.连续的晴天容易肥水;
c.使用全价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
d.肥水前,如果是新塘或水清,适当引进“老水”再肥水;
e.使用杀虫、杀藻类药物后,一定要先使用“碧水安”解毒后再肥水。
2、肥水产品的选择
河蟹池塘使用的肥水产品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无机肥与有机肥。
无机肥一般以化肥为主,如复合肥、尿素、碳胺、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等。这类产品肥水迅速,但肥效时间短,而且肥水后的藻类大多以小型藻类为主,容易发生气泡病。
有机肥又可分为颗粒性有机肥和可溶性有机肥。
颗粒性有机肥包括普通农家肥(鸡粪、猪粪等)、菜饼、茶籽饼、发酵的农家肥(大包装商品肥属于此类)。这类产品的特点是:
a.肥效时间长,但水色难看,容易过肥影响早期水草生长;
b.利用率低,大量残渣沉到池底,造成底脏、底臭,易滋生纤毛虫、底栖藻类、枝角类等。
可溶性有机肥包括氨基酸肥、肥水膏。
单纯的氨基酸肥营养不够全面,而且干物质含量低,不能满足早期河蟹池塘所需营养,可以中后期使用。
肥水膏这类产品近几年市场上出现的较多,但质量良莠不齐。利洋公司的“肥水肽”,经过高温发酵,无残渣,具有高碳、低氮、低磷、可溶、活性、营养全面等优点,非常适合早期河蟹池塘使用。
提示:为什么要低氮、低磷?因为池塘中真正缺乏的是碳源,因为老塘、饲料中已经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如果氮、磷使用过量,中期蓝藻会大量繁殖,后期亚硝酸盐容易偏高。
3、肥水时的注意点
(1)肥水前应镜检水样,辨别池塘中藻类的种类、数量以及好坏,帮助正确肥水。
(2)水色突然变淡、变清时要及时补肥,否则时间久了肥水难度增大。
(3)水位过浅会影响肥水效果,建议早期平均水位60-80cm为宜。
4、水过肥对水草生长的影响
我们选择肥水产品时一定要选择可溶性有机肥,如“肥水肽”。因为这种肥料具有无残渣、全溶、高碳、营养全面等优点。不用担心水过肥,而且肥料也为水草生长提供营养,促进藻类和水草均衡生长。
提示:如果自身池塘由于水草腐烂、底脏引起的水浓、水脏,建议肥水的同时配合使用耐低温芽孢杆菌,如“三环活力源(肥水型)”。
5、枝角类对肥水的影响
枝角类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每到3月份气温回升后就会开始繁殖,繁殖量取决于池塘中适口的饵料(如藻类、有机碎屑等)。当枝角类大量繁殖后肥水难度就会增大,所以我们应在此之前,定期使用可溶性有机肥肥水,先培养藻类,使得藻类和枝角类达到生态平衡,避免枝角类过度繁殖,出现水白、水浑现象。

提高蟹苗前期成活率的关键点



河蟹养殖过程中大多数塘口很少看见死蟹,但最终的成活率却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二壳之前的“偷死”是导致蟹塘成活率低的关键。二壳之前蟹苗太小,温度偏低,大多数死蟹都沉在塘底,不易发现;二壳之后随着河蟹慢慢长大,温度也升高,此时的死蟹会浮出水面。如何保证河蟹养殖前期的成活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定期解毒、降药残
很多蟹塘清塘时会选择毒性较大的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杀灭池塘里的野杂鱼、小龙虾等,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代谢很慢,对来年放苗有很大的影响,药残严重的池塘蟹苗上岸现象很明显(图1),导致成活率很低。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毒性大的农药清塘,如果已经使用,可定期5-7天使用一次“碧水安”、“底加氧”解毒,减少药残的影响。
图1蟹苗上岸后“撑爪”的中毒症状
二、挑选体质较好的蟹苗
蟹苗体质好,放苗后抗应激能力强,容易早摄食,能保证蟹苗前期正常生长。放苗时可以使用“LY-生命素+激活”泡苗,可进一步增强蟹苗体质,促进蟹苗早摄食。
三、加强放苗后的营养积累
河蟹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差,又马上面临第一次蜕壳,蜕壳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此时的营养积累至关重要,放苗后应及早投喂。前期适当投喂冰鲜鱼诱食驯化蟹苗摄食,喂料拌食“营养套餐”(“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可起到诱食、保肝、增强体质的作用。气温超过10℃就要天天投喂,投喂量为蟹苗体重的2%-3%,低于10℃可根据实际情况2-3天投喂一次。
四、保证深水位
河蟹前两次蜕壳恰逢春季,天气易变,早晚温差大,水质不稳定,适当加深沟中水位到80-100cm(图2),有利于保证底层水温稳定,水质变化小,减小蟹苗应激。
图2保证深水位放苗
五、适当肥水
池塘合理肥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为宜,适当肥水培养藻类降低透明度,能减少光照对河蟹的刺激,控制青苔的暴发,促进水草生长,保证充足的溶氧,有利于蟹苗吃料。但是肥水要根据池塘自身的情况,切不可盲目施肥,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过高(图3),最好选择全溶、低氮、高碳的有机肥。
图3用肥不当导致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回捕率偏低影响产量?前期管理是关键!这里有一份提高蜕壳成活率的技术帖请收好!



针对河蟹养殖20xx回捕率偏低、相对产量偏低,除去近年苗种质量不稳定或年成气候不利等因素,其实前期管理是关键。苗种放养后,3、4月份加强生产管理工作尤显重要(绝不能想着反正蟹还小,投放下去后也没什么繁重的工作要做,而疏于管理),而3月下旬正是河蟹第一次蜕壳期,如果多方面的管理不当则会导致河蟹蜕壳不遂或死亡,从而降低前期养殖成活率(死在底下根本看不到),这也就影响了后期的回捕率和养殖产量(河蟹养殖是高风险行业,全靠自己精心专注,一旦疏忽,一着不慎或一步工作不到位,造成损失或失败将无法弥补)。
文|金兴水产养殖周新中
一,加深水位,稳定保持平均水位60-80厘米,加强肥水和水质调控并防治青苔发生。
3月份天气不稳定,昼夜温差也大,常有阴雨或冷空气影响,若池塘水位浅,更容易出现问题。①光照太足、太强时容易长泥皮,滋生青苔。②水体水质、水色不稳定,枝角类也易过度繁殖而导致水发白、变浑等。③河蟹应激反应大,体质下降,蜕壳期容易出现“顶壳、拉脚、瞎眼”等蜕壳不遂的现象,适当加深水位有利于保持水质稳定、减少河蟹应激并提升蜕壳成功率和翻倍率。若有青苔滋生则应尽早先用青苔克星+生化腐植酸钠(高含量的黑土精)处理,后再加强肥水、培藻并稳定环境。
二,重视投喂,增营养,强体质。
在前期养殖过程中要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积累,以增强体质来提高蜕壳成功率和翻倍率。河蟹苗种刚放入塘的前期相对个体小,同时在前期水温较低时,消化转换吸收都较差,需选用诱食性和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优质高档颗粒料,按河蟹苗种重量的1.5%~2%/次进行适量投喂(视池塘青虾的存载量酌情加量),投喂地点要分散在深水区域,同时更应重视合理补充钙、镁、磷、锌等微量元素,微生素等实行水体泼浇而结合加强营养以利增强体质。
三,合理肥水,稳定环境,养护水质。
选择晴天施肥并保持足够水位以利于肥水、培水和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检测水体多项指标,合理施肥。
正确选择肥水产品,减少污染或残毒残害的带入和降低不适当施肥而造成的肥水风险。
加强水质调控,少量多次追肥培水、稳水。
及时投放鱼悦1号,减少各项投入品的用量,促进物质流循环和水的活性,降解污染,促进转换,平稳水质,以利于营造更安全、可靠、健康且有利于虾蟹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般说前期肥水后刚起来的是小型藻类,看起来很清爽、嫩绿、漂亮,但很不稳定,很容易倒藻水变,所以应及时追肥培水,选用可溶性好、营养全面的生态多元氨基酸肥水素和培藻膏,逐渐向大型藻和多样化的方向去做,促使藻类种类种群越多越好(藻相好),藻类丰富的水质稳定性更好。
四,重视第一壳管理。
河蟹蜕壳后需大量吸水使甲壳扩展至最大,随着矿物质和蛋白质积累使甲壳硬化完成生长,同时更要求水体溶氧量有较高的状态,因此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蜕壳环境必须做好管理工作。
蜕壳前应彻底解毒,使用多元有机酸解除清塘后药残和重金属毒素,并补充有机碳源稳定水质,使培水肥水更可靠,同时也有利于水草的生长。使用过氧硫酸氢钾钠复合盐降解底层毒素,氧化污染和减少氧债。
科学合理补钙,补充钙、镁、磷、锌等微量元素和复合多种微生素及复合营养盐的平衡。
蜕壳后更应防止细菌感染,可选用刺激性小并无残毒残害的噬菌蛭弧菌来作消毒之用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滋生和侵害。
在晴好天气、温度适宜时及时逐渐添加使用EM菌、乳酸菌和低温型复合益生菌。
五,加强水草管理。
一般池塘,3月份水草不会太多,若水草过少的则应实行补草并加强壮草、促进长根和补碳长草,若池塘水草太多(留塘老草没有清理)的则需要及时刈割或拉草疏草,防止晴天水草光合作用过强产氧过强,使溶氧过饱和(或阴雨天和夜间耗氧过强),使水质过分清瘦或产生气泡病,同时河蟹怕强光照或草过密而躲避草下,减少吃食等影响生长。
六,防缺氧,降污染,重改底,多解毒,抗应激,防水变。
注意季节交替、天气变化、冷空气回潮和昼夜温差过大或大雾低气压等各种不良天气影响造成危害,适时、适量泼浇Ⅴc应激灵和葡萄糖离子钙等。
七,合理套养。
河蟹第一壳结束硬壳后,视青虾生长情况,合理套捕隔年成虾,高价上市,莫失良机,增收增效。

河蟹蜕壳不遂病


疾病名称蜕壳不遂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疾病概述 河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块或斑点。

病原 河蟹感染疾病无力蜕壳或在生长过程中缺乏钙质或某些微量元素,均可引起蜕壳不遂,但此处是指由后者引起的疾病。

症状 河蟹背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痕,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块或斑点。病蟹全身发黑,因无力蜕壳而死亡。本病在池塘养蟹中最为常见,个体较大的成蟹(规格在100克/只以上)、干旱或离水的河蟹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检查河蟹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对症下药治疗。如是缺钙或缺微量元素引起,可按如下方法处理。

(1)每月用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

(2)全池泼洒磷酸钙,使池水成1-2毫克/升浓度。
(3)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贝壳粉和促生长脱壳素,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一般3-5天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黄鳝网箱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1、黄鳝挑选:宜选择个体肥壮,体色深黄,背部和两侧分布有褐色大斑,大斑从体前端至体后端在背部和两侧连接数条斑线或体色土红、无病害、无伤、硬朗有力、灵活敏感、体重在15~30g的苗种,鳝苗的黏液要正常。

2、水质控制:鳝池水质必须保证嫩、活、爽。含氧量超过5mg/L,pH值在7.2~7.6之间,水体有毒氨不超过0.02mg/L,硫化氢不超过0.1mg/L,亚硝酸盐不超过0.05mg/L。下苗之前一定进行水质检测,如有超标必须进行调整。池水深控制在40㎝左右。

3、鳝苗运输:运输应注意以下几点:1)运输时间在1~4小时。2)要带水操作,1kg鳝苗要放2~4kg水。3)调换水的温差不能超过3℃,井水、自来水、放冰的水坚决不能用。4)运输期间要遮盖鳝苗,避免让阳光直照。5)不能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消毒,如盐、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可用电解多维、金维他等增强体质。

4、入箱时间及饲养管理:①入箱:根据气象条件选择的入箱时间,最好入箱后有3~4个晴天。水温25~34℃,日夜温差不超过5℃。②饲养管理:入箱第3天可用新鲜鱼糜(蚯蚓最好)进行诱食,养成定时定点吃食的习惯,当鲜料的日摄食量达到鳝苗体重的5﹪以上时,开始搭配颗粒饲料驯食。投饵遵守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四定”投饵原则。鲜饵一定要新鲜。颗粒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以上,赖氨酸含量应在1﹪以上。

5、水蛭防治:当养殖过程中发现水蛭时,可用10mg/L的CuSO4对黄鳝体表寄生的水蛭进行浸洗防治。使用时要根据水温灵活掌握浸洗时间(约10~20分钟)。水温低时,时间可长一些。如浸洗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尚未脱落,可向容器中添加新水使其脱落,如已全部脱落,可换水2~3次后暂养观察,再入养殖池。



摘至《齐鲁渔业》2012.NO.07)

提高松辽黑猪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仔猪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仔猪生理特点的特殊性,如果对仔猪管理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从而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松辽黑猪的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均优于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等,因此母猪及仔猪的饲养管理与外种猪的管理措施略有不同。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提高松辽黑猪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一、母猪的管理措施
1.母猪产前管理措施
妊娠期母猪应格外注意,尽量避免鞭打、驱赶及机械或人为的噪声等刺激,严重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母猪产死胎或流产,造成经济损失。妊娠期母猪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与非妊娠期相比会有所不同,可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分段饲养。产前7~10天应适当减少饲喂量,产前3天饲喂量减半,分娩当天停止饲喂,但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7天需进入产房熟悉环境,同时接产人员应经常与妊娠母猪接触以减少因环境突变而造成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难产的发生概率。妊娠母猪上产床前需进行药浴消毒,并对产房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以减少从猪舍带来的细菌,进而降低仔猪感染疾病的概率。妊娠母猪上产床后,应控制好产房的温度,以18~22℃最为适宜。温度过高会影响母猪的采食量,降低泌乳量,造成仔猪营养不良、体重偏低、免疫力低下等。
2.母猪产中的管理措施
母猪接近预产期时,应密切关注其行为及状态。当母猪出现乳房膨大、尾根两侧凹陷、频繁排尿、臀部或尾部有黏液、基本停止采食时准备接产。接产人员做好手部的消毒工作,待产母猪以侧卧方式为主。对于难产母猪应及时进行人工助产,按摩母猪前3对乳房5~8分钟刺激催产素的分泌,若按摩助产失效可肌肉注射催产素,一般注射后30分钟就会有胎儿娩出,若此方法无效,则可施行助产手术。
3.母猪产后管理措施
母猪产后用药物冲洗子宫口,口服补液盐水以增强母猪抵抗力并促进恶露排出。饲养人员应及时处理母猪排出的恶露,避免母猪食入体内引发疾病。母猪产后身体比较虚弱,消化道未完全恢复正常,可适量饮用温水,但不宜立即饲喂饲料,产后6~8小时可饲喂适量稀料,以后逐渐增加饲喂量,产后6~8天达到正常采食量。

二、初生仔猪的管理措施
1.做好接产工作
仔猪娩出时需将其口腔内的黏液清理干净,防止其吸入呼吸道引发咳嗽或炎症。将仔猪周身擦拭干净,可防止由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而引发的感冒。为防止细菌沿脐带侵入仔猪体内,应及时进行断脐处理,即将脐带内部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并在距离脐根4~5厘米处掐断,然后涂抹5%的碘酊止血、消毒。
2.做好剪牙和断尾工作
仔猪出生1天后应将其犬齿剪掉并保持断面整齐,以避免吃乳时划伤母猪乳房,降低母猪患乳房炎的概率,同时亦可避免仔猪间相互咬架而造成的肢体损伤。体重较小的弱仔可晚些进行剪牙处理,以便增强竞争力,保证其吃足母乳,增强免疫力,提高体重。
3.做好保温工作
初生仔猪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过低极易引起仔猪腹泻,可在保温箱内装设红外线保温灯以保障其对温度的要求。出生后最适温度: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8~15日龄为25~28℃,16~30日龄为22~25℃。
4.做好固定乳头、及时吃初乳工作
初生仔猪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并不完善,大部分的营养和免疫物质均来源于母乳,因此刚出生的仔猪应及时吃到母乳。仔猪吃母乳前饲养人员应将母猪乳房用清水擦拭干净,并弃掉前几滴乳汁,避免引起腹泻等疾病。仔猪有固定乳头的习惯,饲养人员应将弱小仔猪置于母猪前中部的乳头吃母乳。
5.做好保健工作
初生仔猪体内铁元素含量较少,不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故仔猪出生后2~3天需要补铁。由于地区的不同,部分缺硒地区还应同时补硒。

三、哺乳仔猪的管理措施
1.做好寄养工作
松辽黑猪泌乳能力相对较强,一般母猪有多少乳頭就可饲喂多少头仔猪,但对于母性差或产仔过多的母猪,应将其所产的仔猪进行并窝处理,以提高仔猪成活率。寄养的两头母猪产期相差不宜超过3天,寄养一般在寄养母猪分娩后的6~48小时进行。寄养前将寄养母猪的乳汁或尿液涂抹在待寄养的仔猪身上,并与寄养母猪所产的仔猪充分混味,然后在傍晚进行仔猪的并窝工作。
2.做好保健工作
仔猪出生后5~7天进行开口训练,同时应训练其饮水,10天后开始补饲。哺乳仔猪7日龄进行喘气病免疫,15日龄进行伪狂犬病免疫,20日龄进行猪瘟、圆环病毒的免疫,断奶后进行口蹄疫免疫。
四、保育仔猪的管理措施
1.做好断奶工作
松辽黑猪仔猪采用一次性断奶法进行断奶,一般在仔猪28日龄时进行断奶处理,35日龄时母猪下产床,仔猪在原产床停留10天后再转入保育舍,以缩小断奶后的环境差异,减少仔猪的断奶应激。对于留做种用的仔猪在21日龄时应进行称重并记录。
2.做好保温控湿工作
刚断奶的仔猪对环境温度极为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应激,影响仔猪采食量,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如环境温度长期低于18℃将增加仔猪患病的概率。一般情况下,3~4周龄保育猪的最适环境温度为26~28℃,8~10周龄最适环境温度为20~22℃,保育舍的湿度以65%~70%为宜。
3.做好饲喂工作
仔猪断奶后的1~2周内,为避免应激反应仍需饲喂哺乳仔猪料并限饲,采用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方式投放饲料。限饲3~5天后让仔猪自由采食。2~3周龄的保育仔猪的饲料应由哺乳仔猪料逐步转为断乳仔猪料,开始时可在哺乳仔猪料中加入少量的断乳仔猪料混匀后饲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混合饲料中断乳仔猪料的比例,直至完全替换哺乳仔猪料,完成平稳换料。
4.做好消毒通风工作
断奶仔猪在原圈舍饲养1周后转入保育舍饲养,保育舍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仔猪进入保育舍前要对保育舍门窗、猪栏、猪圈、天棚及墙壁、地面、通道、排污沟等进行全面彻底的冲洗消毒。一般使用高压水枪仔细冲洗两次,待风干后使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完成消毒后空舍1周,保育仔猪方可进入。仔猪在保育舍内饲养应注意通风,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避免氨气中毒等现象的发生。
5.做好驱虫工作
做好保育仔猪的驱虫工作可有效减少其患病概率,一般在保育期满最后1周对仔猪进行驱虫处理。
养猪生产中做好母猪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且相互关联,只有全方位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怎样促进河蟹蜕壳生长



河蟹是靠蜕壳才生长的。每蜕1次壳体重增加20%左右。但是有些养殖户常常遇到河蟹蜕壳不遂而死亡的问题,这除了蟹的品种不适应当地水域环境外,与脱壳有关的因素还有饲料的营养成份,水质的酸碱度,池塘的条件以及蟹种本身是否性成熟有关。今以长江品种为例促使河蟹顺利蜕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选种长江水系中的河蟹品种也有优劣之分。既要拣去非长江品种的,又要去除已经性成熟的凡第一侧齿超出眼眶的为长江品种、低于眼眶的均为非长江品种;凡脐部(雌性)已覆盖整个腹甲,并且边缘长出绒毛的,是已经性成熟的。雄性则也同样在群体中已经成熟。必要时,可揭开腹甲观察。成熟(雌性)的卵巢呈紫色,甚至可见卵粒。成熟(雄性)的有白色精液,这是最可靠的方法。如果不慎混入性成熟蟹种,大都会蜕不出壳而死亡,混入数量越多,死亡也越多。
(二)调节水质水质的理化因子是河蟹蜕壳生长的第一要素。适应河蟹蜕壳的水质要求pH值在7.5~8.5之间;铵氮在0.1~0.4毫克/升以内;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的清新水域环境。而一般池塘水质的pH值在6.5~7之间,甚至6.5以下;铵氮高达0.5毫克/升以上。肥度较高的老水、肥水、水花水,是最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的水质。调节方法是先排去原塘水1/3以上,加入等量新鲜水,使水质保持爽而活,每0.067公顷每半月施生石灰10~15公斤,调节池水酸碱度,使之呈微碱性;池中水生植物的栽种面积保持占池塘水面的30%以上,以吸收池塘肥分澄清水质,利于河蟹攀爬、摄食和帮助蜕壳;在池中背风向阳处设缓坡,供河蟹取暖、觅食、蜕壳;高温季节不施有机氮肥、可施无机氮肥搭配无机磷肥。视水质肥瘦酌情用量。每次每0.067公顷各1~1.5公斤,使铵氮不超过0.45毫克/升;底质污泥超过20厘米的要去除一部分,保持10厘米以内。
(三)加强投喂河蟹在蜕壳前,仍需要较多的营养,以供给蜕壳前后生长需要,不论何种规格均需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才可促使其群体尽可能多的同步蜕壳。保证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有条件的可投喂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量根据培育规格而定。培育扣蟹的,不超过蟹总体重的5%,可防止营养过剩而早熟;培育成蟹的,则可投其蟹总重量的10%以上,尽可能使其吃饱、吃好,促使蜕壳生长。
(四)防治病害河蟹的栖息水域,不论池塘或稻田,在放种前,均需清塘消毒,杀灭病原菌,凡能排净水的塘,尽可能排净后清塘,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溶化后均匀泼洒至整个池底及四周堤坡内侧。这对培育扣蟹的塘尤为需要。放养蟹种后,如发现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下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2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