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牛

(一)产地与分布

主要产于河北省平原南部的大名、魏县、临漳、成安、馆陶、临西、威县、广宗、平乡等县。以漳河两岸与分布于河南、山东交界处所产者品质最优。据1980年统计,总头数约5万余头。

(二)品种形成

冀南地区属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南部与鲁西、豫北毗连,这一带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条件等基本相似,因商产于这一带的冀南牛、鲁西牛、南阳牛三个品种在生态特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也基本相似;且这些地区相互之间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商业联系,牛只交流和种牛调运等互有往来,使这三个品种在亲缘关系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建国以来,河北省中南部曾从河南引入大量南阳牛,对本品种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说冀南牛是在冀南本地黄牛基础上,经长期引入南阳牛和鲁西牛,在当地群众的选育下而育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三)体型外貌

1.外貌特征

冀南牛为中等役用型牛。一般体格中等,体质结实紧凑。背腰较平直,尻部稍倾斜。四肢粗壮,迈步较快,适于农业用途。公牛有较高的肩峰,垂皮发达,以横角和上向内曲角居多;母牛无肩峰,垂皮中等,以前向角、下向内曲角及横角为主。

毛短而稀疏,以红、黄二色为多。角色以棕色和黑玉色为主,蹄色绝大多数为棕色带有纵向黑条纹。成年牛的角较长、稍扁、左右对称。

2.体尺与体重

据l982年冀南牛调查组对魏县、临漳、成安三县的12个公社25l头成年牛进行体尺测量,其中公牛68头,母牛143头,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成年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根据主要体尺和体重来看,冀南牛属于中型役用牛。

3.体态结构

冀南地区对黄牛选育上不仅要求力气大,而且要求行走速度快,在引进鲁西牛和南阳牛种牛时,也多选购其高脚型牛。因此,在体态上形成了当前的高脚型,其主要体尺指数如表2所示。

表2成年牛的体尺指数(%)

(四)生产性能

据对110头成年牛(公46头、母26头、阉38头)进行最大挽力测定,一部分牛用七寸步犁挂挽力计,驱牛前进,由浅入深,到拉不动为止;另一部分牛拉耙犁挂挽力计,驱牛前进,同时逐渐增重,开始加重为牛体重的15%~20%,以后每拉10m依次加重50kg、15Kg、10kg等,直至拉不动为止,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公、母、阉牛最大挽力

(单位:kg)

用两头阉牛合组一犋,拉双轮双铧犁在河北平原区耕地,完全可以胜任,如果用以拉胶轮车,载重量可具体掌握,表现得敏捷灵活。

(五)繁殖性能

母牛性成熟较早,最早的在生后7~8月龄就开始发情,多数则在12~13月龄以后发情。母牛的性周期为25~28d,营养情况好的母牛性周期可以缩短到20d,超过30d以上的仅为少数,发情持续期为1~3do老龄牛发情持续期较短,仅为ld;育成牛可持续3d;壮年母牛为2d。育成牛开始配种年龄多在1.5~2岁。妊娠期为285d左右。母牛从性成熟开始到15岁止,一般均有生育能力,但以4~12岁之间配种效果最好,为最佳繁殖期。

小公牛第一次爬跨的性行为多出现在生后7~8月龄,配种年龄一般为2岁以后。种公牛利用年限一般可达10~12年,到12年以后配种能力开始下降,但个别种公牛利用年限可达15年之久。最佳配种年限在2~10岁间。

(六)评价与展望

冀南牛适应性强,耐粗饲,一年四季能很好地利用秸秆、秕壳一类的饲料,只是在农忙季节和冬季补饲少量的棉籽饼、麦麸等精料。这是本品种一个十分宝贵的品质,应加以保留和发挥。故一般不宜进行杂交改良,应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但为使其体力和增重有所提高,适当地与南阳牛杂交是可行的。从发展观点来看,提高其产肉性能是必要的,但基于产区特有的农业生态条件,不宜向专门化的肉用品种转化,丽应以役肉兼用或肉役兼用为宜.

相关推荐

西藏牛(藏牛)


(一)产地与分布

西藏牛是乳、肉、役兼用的小型地方原始品种,简称藏牛。主要产区在海拔2300~3800m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4500m以下的农区、林区和半农半牧区。据统计,拉萨城关区、堆龙、曲水、尼木、墨竹工卡、林芝、波密、乃东、桑日、朗县、加查、洛扎、错那、昌都、察隅等县所产头数,占全区藏牛总数的53.7%。目前有总数约95万头。

(二)品种形成

藏牛产区年平均气温5.0~13.5℃,年降水量100~794.2mm,年蒸发量1405~2567mm,相对湿度40%~70%,年日照数1883~3223h,无霜期103~150d。

草场大致可分为山地草原草场、山地琉林草场和部分高山草甸草场。山地草原草场一般指雅鲁藏布江中游、上游及所属支流,喜马拉雅山中段兰江流域部分地区,为饲养藏牛头数较多的地区。植被覆盖度为10%~40%,产草量较低,一般为每亩40kg左右。山地疏林草场分布予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东段和兰江流域下流地区,植被覆盖度为60%~80%,产草量120kg/亩。草甸草场在海拔较高地区,植被覆盖度较大可达70%~90%,牧草低矮,但草质好,产草量70kg/亩左右。

藏牛形成历史较早。在《西藏王统记》一书中有口黄牛驮灰囊的记载。可知1900多年前的藏文版本中,就有了有关藏牛的描述。

藏牛的主要产区以半放牧半舍饲饲养为主。除依靠天然草场外,农作物秸秆和部分农副产品亦被用作饲料。母牛一般数头喂养子一个棚圈,公牛多单圈饲养,耕牛因头数较少,与母牛同圈饲养。母牛每日早晚各挤乳一次,先放犊牛吮吸数分钟后,再行人工挤乳,挤乳时同时饲喂草料。一般每天放牧5~7b,晚上补饲秸秆干草,犊牛3个月断乳,断乳后直至成年一般无任何补饲措施,因此育成牛早期生长发育受阻。

产区群众比较注重对母牛的选择。凡亲本产乳量较高的后代均留作种用,质量低劣者则向外出售。一般对公牛不重视选育,又由于公、母混群放牧,近亲繁殖现象亦较严重。

(三)体型外貌

西藏牛(公)

1.外貌特征

头平直而显狭长,角小、向外向上向前向内弯曲。颈长短适中、但显单薄。公牛具有稍商的肩峰,尻斜,母牛乳房较小,乳头整齐。四肢细长,蹄坚实、呈黑青色。皮薄毛短,头部及腹部静脉明显。据对918头牛的毛色统计,以黑色和黑白花为主,分别占41.4%和31.0%,黄色和黄白花分别占14.1%和5.3%,褐色占4.2%,杂色占3.5%。

2.体尺与体重

据《西藏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写组资料,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04.0cm,体重215.3kg,成年母牛平均体高99.9cm,体重197.7kg.成年牛的体尺、体重如表l所示。

西藏牛(母)

表1成年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3.体奄结构

269头成年母牛体尺指数为:体长指数115.3%,胸围指数l36.4%,体躯指数118.2%,管围指数13.3%。藏牛属小型乳用体型。

(四)生长发育

西藏牛生长发育情况如表2。

表2生长发育

(单位:cm、kg)

(五)生产性能

1.泌乳性能

据在拉萨附近定点测试,1~6胎19头次的全年泌乳天数平均为267.3(257~271)d,产乳量平均为205.4(148.2~244.1)kg,日产乳量平均为0.77(0.58~0.9)kg,实测出酥油率为4.17%(7月份)o以上数据反映一般饲养管理水平下的性能,如稍加强饲养,产乳量会有较大的提高。

2.产内性能

在农作区一般用老龄阉牛屠宰食用。据测定,7头成年牛(中等膘)平均体重191.2%。

屠宰率42.8%,净肉率34.1%,骨肉比1:4.6,眼肌面积49.6cm2。

3.役用性能

藏牛不拉车,不驮运,仅在少数地区农忙时作辅助畜力。凡作耕畜的藏公牛,4岁左右阉割,随即开始调教和使用。据测定,阉牛2头,使用藏式犁,在青稞休闲地耕作,耕深13.3cm,耕宽23.5cm,耕作3.5h,耕速为5.1m/s,耕作面积平均每头1.61亩,平均每小时耕0.52亩。

(六)繁殖性能

初情期平均为20(17~26)月龄,2.5岁开始配种,公牛3.5岁正式参加配种。发情季节,在拉萨地区为4月中旬至8月下旬,拉萨以西地区一般推迟0.5~1个月,拉萨以东地区则提前1个月左右。发情周期平均为18.7(11~21)d,发情持续期平均为2.2(1.5~3.0)d,妊娠期平均为281.5(265~292)d。母牛一般三年两胎,一年一胎者只占28%左右;l头母牛终生产犊7头左右。

(七)评价与展望

藏牛具有适应高海拔的缺氧环境和粗放饲养管理的特性,但存在体格小和生产性能低的缺点。因此,除在藏牛集中的产区进行本品种选育外,尚可考虑适当引入外种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其产乳和产肉性能;与此同时,创造适宜的饲养管理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

锦江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锦江牛主产区在江西省高安、上高两县(市)。主要分布于锦江流域两岸的宜春和新余两市,以及南昌市的新建县、九江市的永修和德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锦江牛主产区地处江西省西北部、锦江中游,以低丘岗地和平原为主,也有一部分山区,海拔最低22.4m,最高1004m。上高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76%、65.79%、32.45%。高安市地貌除西北部和东西边缘有极少量低山、丘陵外(约占7%),几乎全是低丘岗地和低缓平原。主要河流为锦江及萧江。本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40.4℃,最低气温-11.2℃;年降水量1539mm,其中降雪量51mm,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水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少数为地下水。丘陵区以红壤为主,平原有多种积土,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多呈偏酸性。产区是江西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盛产水稻、花生、玉米、大豆、甘薯、棉花、油菜、芝麻等农作物,而且有大片天然草山草坡,牧草繁茂,这些都为发展养牛和锦江牛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锦江牛产区历来黄牛交易市场兴旺,不仅邻近县市,而且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等地的客商也常驻点高安选购黄牛。为了获取较高的养牛效益,产区养牛户长期坚持选育,高安的汪家、伍桥、石脑、村前等乡镇每年定期举办斗牛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畜主牵着身强力壮的公牛进行斗牛,供人观赏,胜者披红戴彩,受人称赞,促进了牛的选育和饲养管理的改善,对于锦江牛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鼓励养好耕牛,各地在春耕前要举办一次锦江牛评比大会,给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锦江牛戴花照相,由政府给畜主颁发奖状、奖旗、奖金,推动了锦江牛良种选育工作。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近年来锦江牛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主产区宜春市和新余市存栏锦江牛43.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6.6万头。至2006年全省共存栏锦江牛100万头,其中公牛30万头、母牛70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锦江牛被毛以深黄色为主,约占群体的72.3%,其次为黑色,占27.7%。鼻镜、眼睑、乳房和蹄角均呈黑褐色。体型偏小。头长而窄,耳平伸,耳壳厚而尖。无角牛占3%左右,有角牛角形有龙门角、倒八字角和铃铛角等。公牛肩峰明显,母牛无肩峰,两者均有较小的胸垂。母牛尻部短斜,尾长达飞节以下,尾帚小。

2.体重和体尺根据江西省2006年对锦江牛成年牛的测量,其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根据江西省2006年对5头锦江牛公牛产肉性能和肌肉成分的测定,结果见表2、表3。

2.役用性能在产区土壤条件下测定,每头锦江牛成年牛可负担耕地面积20~30亩,每天能耕地2~5亩。在炎热的夏季每天可使役8~9h。采用江西常规使用的铁木犁,每小时可耕晚禾蔸0.7亩,平均耕作挽力62.5kg,占体重的26%;最大挽力186kg,占体重的62%。

3.繁殖性能锦江牛性成熟较晚,公牛2岁、母牛1.5岁性成熟,公、母牛均3岁初配。母牛3~6月份、9~11月份发情,发情周期19.5天,妊娠期283天。初生重公犊15kg左右,母犊13kg左右。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锦江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提出过保种、利用计划,未建立品种登记制度。锦江牛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为役用,之后不断改良,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少量挤奶,以肉用为主。产品主要以活牛为主,销往浙江、福建、上海、广东等地,年销量20万头以上。

五、品种评价

锦江牛耐粗饲、耐热、役力较强,但体型偏小。由于产区的地理特点,该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役力资源。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品种选育,特别是在一些地理条件较为封闭的山区,应该建立资源保护区,保护该牛的品种特性。对其他一些地区,可以引进外来肉用型公牛与锦江牛母牛杂交,并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改良牛的产肉及产奶性能,提高养牛效益。

隆林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隆林牛中心产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繁殖中心以该县的德峨、猪场、蛇场、克长、龙滩、者保等乡、镇为主,分布于隆林各乡、镇和西林县、田林县,并逐步扩展到毗邻的云南省广南县、师宗县及贵州省的兴义市等地,品种数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北纬24o~25o、东经104o47~105o41,地处广西西北部,地势南部高于北部,海拔380~1950.8m。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冷多雨,北暖干旱,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地势南部高于北部。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3.1℃;无霜期290~310天。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产区各地降水量差异大,年降水量1158mm。高山的降水量比谷地多,谷地少雨干燥,降水量南多北少。年平均日照时数1763h。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水源较为丰富。土壤以山地红壤土为主,荒山荒地较多,自然地理环境适宜各种林木、牧草的生长繁殖。种植业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有玉米、水稻、豆类、小麦、甘蔗、薏米、瓜菜类等,大部分农作物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近年来,稻田的耕作以中稻加冬种作物为主,旱地以种植玉米加冬种作物(油菜、豌豆、蚕豆、小麦)或烟叶加冬种作物及间种套种(玉米间种套种大豆、瓜菜类等)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隆林牛形成历史悠久,该品种是在喀斯特地貌环境和植物群落条件下,经过长期风土驯化、选育形成的广西优良地方黄牛品种,是较理想的役、肉兼用牛。隆林、西林、田林等地的壮、苗、彝、仡佬等民族,历代都有饲养隆林牛的习惯,并有杀牛办红白喜事的风俗。因此,除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影响外,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易于饲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这些也是隆林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根据产区隆林、西林、田林3个县统计,20年来隆林牛饲养量得到稳步的发展,1985年存栏8.80万头,1994年存栏11.93万头,2004年存栏13.03万头,产区长期以来重视养牛业的发展,隆林牛存栏量增加明显,但没有做好系统选育与保种工作,仍以自然放牧、本品种自然交配为主,近亲繁殖现象较严重,造成牛群体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某些生产性能下降现象。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隆林牛的基础毛色以黄褐色为主,全身被毛贴身短细而有光泽,尾梢颜色以黑褐色和蜡黄色为主,鼻镜多为粉肉色和黑褐色,眼睑、乳房为粉肉色,蹄色以黑褐色及蜡黄色为主。头部大小适中,宽度中等,额平或微凹,头颈与躯干部结合良好。公牛角以倒八字角和萝卜角为主,母牛以铃铃角(向内弯平角)及倒八字角为主。耳平直、耳壳薄。公牛髻甲较高、较宽,肩峰高大;母牛鬐甲低而平薄,胸部深广。公牛颈垂、胸垂较大,母牛稍小。中后躯紧凑,公牛生殖器官下垂;母牛乳房较小、质地柔软,奶头大如食指、呈圆柱状,长约3~5cm。肢势较直,前腿间距较宽,但后腿间距窄,少数牛后肢外弧。蹄质细致坚固。尻部长短适中,但较倾斜。尾大小适中,尾梢长过后肢飞节。骨骼粗细中等,发育良好,肌肉较发达,特别是成年公牛肌肉发育丰满。全身结构匀称,体型中等,体重大,背腰平直,四肢健壮,体躯紧凑,体质结实。

2.体重和体尺被测量牛群在自然放牧、不补充任何精饲料的情况下,随机抽样测量3岁以上的成年牛,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屠宰场对隆林牛4头公牛和1头母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产奶性能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科技论文选》(1997)资料,共记录3头成年母牛的年泌乳量,乳成分的测试工作由该所的中心实验室承担。其结果为泌乳期225天,产乳量300kg。乳成分为蛋白质3.8%,乳脂率4.3%,乳糖5.2%,干物质14.1%,非脂乳固体9.8%;pH6.63,比重1.029g/cm3。

3.役用性能隆林牛体型较好,具有较强的耐劳和耕作能力。据《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介绍,一头成年公牛每小时能耕水田约0.5亩,每天可耕水田3.5~5亩,可犁、耙旱田4亩左右。母黄牛每小时能耕水田约0.4亩,每天可耕水田2.5亩,可耕旱田3亩,工作后lh可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用木胶轮车(车重120kg)在较平坦的泥路,公牛拉300~400kg,母牛拉300~350kg,一天可行走20kin左右。阉割公牛载重250~350kg,挽力278kg,在泥质公路上拉木胶轮车,一般可日行23km。个别公牛短途最大载重量可达1000kg。

4.繁殖性能隆林牛性成熟年龄公牛为12~18月龄,母牛为12~18月龄。初配年龄公牛为18~24月龄,母牛为27~28月龄。全年均可繁殖配种,但多集中在春、秋两季。母牛发情周期为(19.51.7)天,妊娠期为(279.37.2)天。初生重公犊16.5kg,母犊14.4kg;6月龄断奶重公犊66kg,母犊64kg;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27kg,母犊0.27kg。

四、饲养管理

隆林牛的饲养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一般全天放牧、早出晚归,也有的分两头放牧、中午休息。有些村屯在农闲时几户或全屯集中将牛群赶入深山放养,长年不收牧,到农忙时才收牧,极少圈养。牛舍简易,大部分是木棚栏、茅草顶、泥土地面,卫生条件差。对怀胎、哺乳母牛或农耕牛在冬季较冷、草料不足时,才补给一定的精饲料(如玉米、稻谷、野菜和南瓜拌米糠煮熟等),补给量如玉米、稻谷类每天补给1kg左右,稻草、玉米秸秆、叶及甘薯秧等每天5~10kg,采用舍饲补料;其他牛只全靠放牧采食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隆林牛性情温驯、合群性好、适应性强、疾病少,既可放牧,亦可圈养,易于管理。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隆林各族自治县种畜场19731985年曾开展过隆林牛的保种和开发利用工作,采取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加快发展隆林牛产业。虽然开展了一些保种选育措施,但保种计划未得到长期有效的实施。近几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保护和利用隆林牛的相关措施,并建立了品种登记制度。隆林牛1987年收录于《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1988年同贵州的关岭牛、云南的文山牛合称为盘江黄牛,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隆林黄牛》地方标准(DB45/101998)。

六、品种评价

隆林牛既有较强的使役和爬山能力,又有较高的符合山区人民生活需要的肉用性能。隆林牛体躯较高大,发育匀称,肌肉发达,性情温驯,耐粗饲、耐劳、耐热、耐寒,适应性好,肉质细嫩、屠宰率较高、胴体中肌肉比例大,有向肉、役多用途方向发展的前途。但其存在生长较慢、泌乳量低,以及斜尻、四肢姿势欠正的缺点。过去饲养管理方法落后,选种选配工作跟不上,使其某些生产性能出现退化的趋势。产区应按《隆林黄牛》标准要求,对现有种牛进行等级评定,通过开展本品种选育,实行种公牛异地交换,防止近亲交配,达到防止其生产性能衰退的目的。并有计划地在非主产区开展杂交改良工作,适当引进一些外来乳、肉黄牛品种与其杂交,以提高隆林牛的各项生产性能,逐步向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台湾牛


(一)产地与分布

台湾牛据称在公元六世纪由大陆第一批移入,主要来自闽、粤两省,分布在台湾北部的肩蜂较小,南部的肩峰较大。有人认为是两种不同血缘的后裔。在南部的可能受菲律宾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互相交换血液,南北两地牛的差异逐渐缩小。据1981年《台湾农业经济》第4期报道,纯种台湾牛所剩无几。

(二)外貌特征

台湾牛体型不大,头部轻而细致,耳较大,角小而外向,肩峰小而明显,中躯发育较好,后躯发育不良,管围很细,乳房不发达。毛色有淡褐、赤褐和黑褐、甚至黑色(见图)。

(三)体尺与体重

据阿部恒夫等报道,其体尺如表1。

表1成年台湾牛体尺

(单位:cm)

据张仲葛所述,公牛体高120cm,母牛110cm。公牛体重,280kg,母牛250kg,显然是南方牛类型中的中小型黄牛。

(四)发展方向

自1896年以来,台湾就引入德文、瑞士褐牛、肯克来牛,后来又引入爱尔夏、辛地红,近又引入圣格鲁迪牛等改良黄牛。台湾盛行赛牛会,肉牛品种与本地牛的杂种,作为肉用种比赛的一个项目,得奖者头颈挂彩链(见图10),这是印度牛与本地牛的杂种公牛。本地牛长期来与进口的肉用品种杂交,以供肉用,杂交牛已逐步代替本地牛成为农民新的经营对象。

蒙山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蒙山牛原产于山东省临沂市,中心产区包括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县,在沂蒙山区其他县(市)也有分布。(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产地属沂蒙山区,山峦、丘陵连绵起伏,最低海拔120m,一般海拔300~700m。蒙山主峰龟蒙顶位于区内,是山东省第二高峰,海拔1156m。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800mm左右,其中夏季(6~8月份)降雨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5%,属暖温带东南亚季风区域半湿润大陆气候。区内土质分棕壤、褐土、潮土和砂浆黑土四类。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沂蒙山区有大量的山坡草地资源,适合放牧草食家畜。历史上,当地交通不便,种植业不发达,不少群众以繁殖母牛向外地出售为生,故历史上曾有赶不尽的蒙山牛和南牛北布之说。当地群众一般在农历的4~5月份给母牛配种,每到配种季节,饲养种公牛的农户给公牛披红戴花游乡串集,任群众挑选配种,形成了群选群育的局面。经过长期山坡放牧驯化,蒙山牛的体型结构适于登山,在40o~60o的山坡上能够正常上下。蒙山牛有黄、黑、栗、红等毛色,其中黄、栗、红毛色牛中有黑鼻镜、黑蹄壳、黑尾帚即所谓六点黑的牛。由此可见,蒙山牛是由黄毛色和黑毛色牛的杂交类群,在当地经过长期的风土驯化和选育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蒙山牛以本品种选育为主,1956年后开始引入鲁西黄牛进行杂交改良。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1980年7月和1982年4月,临沂市曾对蒙山牛进行过两次较详细的调查。其时临沂市蒙山牛的存栏量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1万头。其后随着杂交改良的广泛开展和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没有及时采取保护利用措施,致使蒙山牛的数量迅速下降。据2006年山东省畜牧局调查,存栏蒙山牛仅10头,其中能繁母牛8头,无纯种种公牛,已濒临灭绝。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蒙山牛体格较小,体质结实紧凑,毛色有黄、黑、栗、红等色。19801982年对445头牛的调查结果,四种毛色分别占29.2%、33.7%、30.3%和6.7%。公牛角较粗长,母牛角较细短,少数无角。角分龙门角、扁担角、八字角、顺风角、小角等。前躯发达,后躯较轻,尻部较斜。公牛髫甲较高且宽厚,母牛髫甲较低。腹部充实而不下垂,肌肉发达,颈肩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部发育良好。四肢强壮,系部结实,四蹄圆大、结实。尾帚过飞节。

2.体重和体尺蒙山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调查中,曾在费县、蒙阴两县的畜牧兽医站进行过蒙山牛屠宰性能测定。共测定12头未经育肥的成年牛,性别、年龄不详。12头牛屠宰性能平均值是:屠宰率50.3%,净肉率41.7%,肉骨比5.23,眼肌面积71.2cm2。

2.役用性能蒙山牛成年阉牛拉载重1000kg车斗,在坚实土路上行走1000m的平均用时为17min40s。1998年对4头蒙山牛(公、母牛各半)的挽力进行了测定,平均正常挽力95kg,最大挽力208kg。在一般情况下,两牛一犋每天可耕平原壤土地4~5亩,耕山岭地3~4亩。

3.繁殖性能蒙山牛母牛初情期在1岁左右,有的不到1岁即能早配受胎;种公牛一般2岁开始使用。母牛常年均能发情,以4~10月份发情最为集中,约占80%左右;发情周期19~23天,妊娠期280~290天。初生重公犊23.4kg,母犊21.3kg;犊牛多在8月龄断奶,断奶重公犊130kg、母犊115kg;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公犊486g,母犊390g。犊牛成活率96%。

四、饲养管理

蒙山牛以缓坡放牧为主,谷雨后即上山放牧,直至秋末冬初。夏季高温季节有短期舍饲,全年放牧达7个月。放牧期一般不补料,舍饲期饲喂麦秸、青干草、甘薯秧、花生秧等。舍饲期对妊娠后期母牛和使役母牛补料,每天0.5~1kg,以玉米、麸皮、甘薯干、花生饼为主。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蒙山牛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19831988年曾执行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蒙山牛选育及杂交利用项目。

六、品种评价

蒙山牛濒临灭绝,已无保种和纯繁的必要。当地现有以蒙山牛为母本的杂交改良牛30余万头,以利木赞牛的杂交后代为主。建议在杂交牛群的基础上进行横交选育,培育适于当地自然环境和饲料条件的肉用新品种。

徐州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徐州牛分布于江苏省徐州市东部地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徐州牛产区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古淮河的支流泗水、沂水、沭水的下游,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草资源较为丰富。该牛在徐州市饲养历史悠久,对当地条件的适应性强,疾病感染率低。

二、徐州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徐州地区有2000多年的养牛历史,该市睢宁县出土的汉墓石刻耕牛图就是佐证。徐州牛原系鲁西牛的一个类群,引入徐州后,经过当地农民长期细心饲养和选育,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徐州牛。近40余年,该牛经历了数次引进杂交过程,20世纪60年代引进荷斯坦奶牛杂交,70年代与秦川牛杂交,80年代又用引进的肉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杂交,造成了纯种牛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多年来徐州牛已经完全不作役用,仅用作杂交母本,繁殖后代作肉用,数量持续下降。1965年全地区有徐州牛22.85万头,1987年下降到12.64万头,到2006年底仅存栏1220头,其中纯种繁殖母牛427头,无纯种种公牛。本品种用于纯繁的母牛数为0,已濒临灭绝。

三、徐州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徐州牛被毛短密,主要为浅褐色,鼻镜、眼睑和乳房部毛色为灰黑色,尾梢颜色较深,为褐色。蹄角呈黑色和琥珀色。公牛头较宽短,额平,眼大而有神;母牛头较清秀,口阔方齐,额平。耳朵较大,后缘多为圆形,平伸,耳壳较薄。公牛角大,以龙门角、扁担角、平角较常见(/),呈琥珀色;母牛角型以龙门角常见,呈琥珀色、扁圆形。肩峰不明显,颈垂、胸垂不发达,脐垂不明显。尻短斜、长圆,尻部平直。尾较长,垂达飞节,尾帚较小。徐州牛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高角牛型体型高大,四肢细长,行动较快,体躯较短,胸围较小,侧视呈正方形;抓地虎型体型较矮,四肢粗短,行动较慢,体躯较长,胸围较大,粗壮结实,力大持久,侧视呈长方形。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根据1985年戚桂成和朱吉勤的报道,徐州牛的屠宰性能见表2。另据《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成年徐州牛的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42.5%。

2.役用性能

徐州牛一般2头牛合犋日耕淤土地4~5亩,耕沙土地7~8亩;3头牛合犋驾车,载重1500kg,日行15~20km。

3.繁殖性能

徐州牛性成熟较晚,公牛12月龄、母牛10月龄性成熟,公牛18月龄、母牛19~20月龄初配。母牛主要春、秋季节发情,发情周期20~21天,发情持续期1~3天,妊娠期285天。多数母牛一年一胎,亦有五年六胎者。目前,徐州牛仅用作杂交母本。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徐州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提出保种和利用计划,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五、品种评价

多年来没有开展徐州牛纯种选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杂交,导致全群没有纯种公牛。所以,今后应以保护种质资源为首要任务,在种群扩大后再进一步加以利用。

太行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太行牛分布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沙河、涞源、易县、唐县、曲阳等20余个县(市),以沙河市较为集中。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太行山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等相互交错,地形复杂。地势以西北部最高,山高坡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差。拒马河、滹沱河、滏阳河、漳河等大小数十条河流发源或流经本区,有一定灌溉之利。这些河流横切太行山形成许多峡谷,成为河北和山西两省的交通隘口。主产区河北省沙河市的山区海拔500~1480m;无霜期180天左右;年降水量647~757mm,主要集中在7、8月份。山区土质瘠薄,多由片麻岩经风化而成。盆地和河谷地带的土质虽较厚,但较贫瘠。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甘薯、豆类等。副产品如玉米秸、花生秧、甘薯秧等均可作为牛的粗饲料。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太行山区素有养牛传统,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太行牛的详细起源已不可考,与河北、山西境内的其他地方牛同出一源,在血缘上有联系。产地为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饲料资源比较贫乏。经过当地群众的选育和长期高山陡坡放牧的驯化,形成了太行牛体小灵活、四肢健壮、蹄质坚硬、登山爬坡能力强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太行牛的役用价值降低,数量逐渐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等多个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使纯种太行牛的数量大幅下降。据河北省畜牧局调查,2006年河北全省存栏太行牛仅450头,其中公牛18头、母牛432头、能繁母牛234头,处于濒危一维持状态。据1988年对30头18月龄太行牛(性别不详)体尺和体重的测定,平均体重(123.026.1)kg。2006年10月在沙河市和邢台县对11头成年公牛和70头成年母牛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与1988年数据相比体重差别较大。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太行牛体格小,体质结实,发育匀称。毛短,少数牛只有额部和局部卷毛。毛呈黄色,眼圈、嘴角、四肢内侧、腹下、前肢腕关节和后肢飞节以下毛色较淡。鼻镜以粉色居多,眼睑、乳房呈粉色。蹄壳以灰褐色为主。公牛头较粗重,雄性特征明显;母牛头部清秀,额部扁平,少数微凹。耳平伸,角形不一,以迎风角居多,其次为扁担角,角根较粗,有少数牛为铃铃角。髫甲低平而宽,背腰平直,胸较深但前胸多狭窄。腹大小适中,母牛腹围稍大,乳房不发达。尻部倾斜,荐短且呈屋脊状。颈垂、胸垂较小,无脐垂,尾长超过飞节。

2.体重和体尺太行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成年牛经春、秋两季放牧后,屠宰率46%~50%,净肉率37%~40%。

2.役用性能成年阉牛一天能耕地3.8亩。公牛最大挽力216.35kg,母牛最大挽力182.5kg。

3.繁殖性能太行牛初情期一般为8月龄,母牛1.5~2岁初配,公牛一般1.5岁开始配种。母牛常年发情,发情周期20.4天(17~25天),发情持续期2.2天(1~5天),妊娠期278天(270~290天),犊牛成活率90%以上。

四、饲养管理

太行牛饲养管理粗放,全年放牧,晚间圈养,除枯草期和使役期外一般不补饲。主要繁殖方式为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约37%的能繁母牛采用自然交配。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太行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当前以杂交利用为主、纯繁为辅,用于纯繁的母牛约占能繁母牛的37%。

六、品种评价

太行牛是在太行山区自然条件下经长期群选群育形成的,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值得重视的牛遗传资源。鉴于群体规模已经很小,应尽快建立保种体系,通过纯繁扩大种群规模。在利用上,建议使用小型肉牛品种进行导入杂交,提高其肉用性能,向小型肉用品种的方向培育。

延边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延边牛的主要产区,主要分布于图们江流域和海兰江流域的延吉市、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和汪清县等县(市)及通化市的集安市、白山市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其他分布地区有:黑龙江的牡丹江、松花江、合江三个地区的宁安、海林、东宁、林口、汤原、桦南、桦川、依兰、勃利、五常、尚志、延寿、通河等地,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沿鸭绿江一带朝鲜族聚居的水田地区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延边地处北半球的中温带,属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2~6℃,气温大致随海拔高度和纬度的增高而递减,东部高于西部,盆地高于山地。年降水量500~700mm,中部盆地和东南部近海地区雨量较多。风力平均风速2~3m/。,风向夏季为偏东风,冬季为偏西风。水利资源丰富,江河纵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有图们江、第二松花江、牡丹江、劳河等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87条。土质多为灰棕壤和暗棕壤,比重占76%;其他为白浆土、冲积土、草甸土、灰化土、水稻土、沼泽土和泥炭土。主要农作物为谷物、大豆及经济作物。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延边牛是延边各族人民历经150多年精心选择培育的品种。据史料记载,早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就有往来,随着朝鲜移民迁入,将朝鲜牛输入我国东北地区(/),经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培育出适合延边地区自然条件的延边牛。同时,在形成过程中,也导入了一些蒙古牛和乳用品种的血液。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6年末统计延边牛饲养量约53.5万头,出栏32万头。其中种公牛700多头、可繁母牛20.9万头,公、母牛比例大约为1:300。纯种延边牛母牛数占全州能繁黄牛母牛的比重为38%。近年来,延边牛中心产区的数量逐年增长,2006年比1987年和1992年分别增长了22.1%和20.2%。经多年的精心选育、改良,延边牛品质状况有较大的提高,其体高、体长、体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比20年以前分别提高1.7%、17.9%、66.7%、4%和3%。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延边牛被毛较长而密,毛色呈黄色。鼻镜一般呈淡褐色,有的有黑斑点。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健壮,肌肉发达。颈峰发达,髻甲高而宽,角短粗,呈一字或倒八字形。腹部呈圆桶形,母牛髻甲较低而平,角细长,多向前方弯曲。肩长而斜,尻宽长,不过斜,肋长而圆,乳房发育良好,乳头整齐,母牛腹大而不下垂。四肢健壮结实,肢势良好,蹄中等大,蹄质结实致密,皮肤厚、有弹力。

2.体重和体尺

延边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

根据对12头成年公牛的屠宰测定结果,宰前活重625kg,胴体重340kg,屠宰率54.4%,净肉率47.6%,肉骨比4.12,眼肌面积108.8cm2。肌肉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71.2%,干物质28.5%,干物质中粗蛋白20.5%、粗脂肪5.5%、粗灰分2%,肉质好,牛皮质量优良。

2.产奶性能

延边牛母牛泌乳期一般为6个月,年泌乳量(75071)kg。乳成分为乳脂率5.8%0.76%,乳蛋白质率3.37%0.34%,乳糖率4.46%0.43%,干物质率12.82%1.35%。

3.役用性能

延边牛持久力强、速度快,使役用途广泛,用于水、旱田耕作或在山坡道上拉车、拉爬犁,连续作业不易疲劳。瞬间最大挽力,公牛425kg,占体重的72.5%;母牛331kg(/),占体重的84.4%。挽车运输能力,用铁轮车平均挽力50~60kg,载重时挽力公牛600kg、母牛400kg,挽车速度1.1m/s。耕作能力,旱田耕作时,挽力80~100kg,作业速度0.6m/s,用一铧犁双套一天6.5h耕地6000m2。水田耕作,挽力90~150kg,作业速度0.3m/s,一天7h单套耕地2000~2300m2。耕深旱田12~15cm、水田10~12cm。

4.繁殖性能

性成熟年龄公牛为14月龄,母牛为13月龄;初配年龄公牛为22月龄,母牛为22月龄。母牛全年均有发情,多集中在7~8月份。发情周期18~22天,妊娠期290天。初生重公犊24kg,母犊22kg;6月龄断奶重公犊145kg,母犊120kg。犊牛哺乳期日增重0.55~0.65kg,犊牛成活率95%。

四、饲养管理

延边牛饲养方式多为季节性放牧,即冬、春两季圈养,夏、秋两季在山上放牧。舍饲日粮组成一般是精料加秸秆,具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场和规模养牛户是精料加秸秆加青贮。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取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现建有延边牛品种资源场和延边种公牛站。至2006年延边牛品种资源场存栏基础母牛500多头、种公牛15头。在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汪清县等延边牛主要产区划定了8个乡镇为延边牛保种区,保种区延边牛可繁母牛达1万多头。保种区内严禁引进其他品种牛杂交改良延边牛,同时采用延边牛冷冻精液或优秀延边牛种公牛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2005年颁布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牛管理条例》,延边牛的生产、保种等都纳入了法制化管理。延边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六、品种评价

延边牛比较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耐寒、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役用性能强,肉质好,独特的肉质风味可与韩国的韩牛和日本的和牛相媲美,是培育我国专门化肉牛品种的良好资源,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质,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3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