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冬春甲鱼“吃水病”


从每年的10月份以后至次年的3月份,是甲鱼的冬眠期。在此时期如饲养管理不当,往往会使甲鱼患“吃水病”,又称“水肿病”。
一、症状。患病甲鱼从外观看,全身水肿、很胖,甚至鼓成球状,像注过水一样。解剖后可以看到肾脏、心脏都水肿,肌肉水分明显,疏松,血液稀薄,凝固慢,腹腔、胸腔都充水。
二、病因。有的养殖户在甲鱼冬眠以后,认为甲鱼安安静静地躺在池底里,就无事可做了,对甲鱼的饲养管理也就不谈了。其实则不然。冬天水中的养分逐渐减少,水中浮游植物逐渐死亡,如不施肥,则水变得清澈见底。这样,晴天时,冬眠池底体质稍差的甲鱼,在受到直射到池底的阳光刺激后,常爬出沙底,伏于池底或贴底慢爬,一到晚上,又钻入沙里。但久而久之,随着甲鱼体能的消耗,便再也钻不到池底里。正由于体能的消耗,它需要摄入的溶氧也将增多。由于需氧增加,它吸水频率和吸水量都增加,而进入体内的水一时排泄不掉,水便渗透进各个组织,从而引起水肿。
三、防治。一要加强水质的管理,遇水过清时,每亩可施尿素1.5公斤,保持水的透明度为40~50厘米。要保持水质清爽,溶氧丰富,特别不要使底层水缺氧。二要勤于管理,勤查水位,保持水位稳定,及时补充渗漏和蒸发掉的水分。三是在发现甲鱼患“吃水病”后,及时将其放入室内,稍微提高一些温度,让甲鱼四处爬走,即可将其体内的水分慢慢渗出和排泄掉。

相关知识

冬棚养殖甲鱼需谨防白点病的发生



1、病原
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
2、症状
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
3、流行与危害
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每平方米放养密度大于50只时较易患白点病。发病水温25~30℃,流行范围较广,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到100%。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15天,个别可达月余。在冬季池塘大棚养殖甲鱼时由于空气流通性不好、水质易恶化等因素而易感染此病,病程为5~15天。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
4、防治方法
(1)每平方米内前期稚鳖放养密度不应超过60只,饲养时间不应超过30天。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左右,溶氧保持3~4毫克/升。稚鳖水可用2~5毫克/升碳酸氢钠全池泼洒,进行调节,不足时可重复洒。
(2)用2~4毫克/升的白点灵全池遍洒,连续用药3天,再用此药投喂,每50千克稚鳖每天用药1~2克,连续用药5~7天。
(3)用鱼广灵和治霉灵各5毫克/升全池遍洒。

冬春河蟹塘泥皮问题怎么处理?



一、蟹塘泥皮是什么?
蟹塘泥皮是养殖中的残饵粪便及死亡动植物腐烂而集聚的有机质,蟹塘进水后,这些肥沃的有机质上开始着生底栖藻类和丝青苔,从而形成了冬春蟹塘的特色泥皮。
二、蟹塘泥皮有什么危害?
1、水难肥——藻类营养被底栖藻类和青苔吸收。
2、黏附到水草上,导致草脏草粘,阻碍水草光合作用,草萎缩不长。
3、泥皮中有机质发酵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影响螃蟹吃食和生存。
4、泥皮上有机物发酵和生物呼吸,消耗水底溶氧,气温升高时,造成夜晚螃蟹缺氧上岸。
三、哪些蟹塘泥皮特别多?
投喂劣质饲料或粉状饲料,导致残饵多的蟹塘。蟹塘烂草严重或水浓死亡藻多的蟹塘,导致塘底产生大量有机物。这类蟹塘泥皮特别多。
四、蟹塘泥皮该如何处理?
1、清塘时,大量使用生石灰氧化碱化蟹塘有机物,改善蟹塘底泥。
2、选择晴天,使用高含量的腐植酸类产品如黑精灵遮光(注意:这类产品质量优劣的鉴别方法是:溶水后,用电灯光看透光性及是否有残渣),促使泥皮上浮,在下风口,用水泵抽掉。
3、使用分解底改产品和强氧化底改(如底倍健),轮换改底,消除泥皮造成的腥臭底质,分解、氧化底质中的粘稠物质,改良底质。
4、泥皮上已经大量着生青苔时,使用黑精灵+杀青苔一起化水泼洒处理,再行肥水改底处理。

冬春大水面放养螃蟹技术要点


冬春大水面放养河蟹具有水活流畅、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等优势,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现结合我场多年养殖经验,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放养准备
选择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丰富、螺蚬较多的水域,水草不多的地方可采取人工种植或收集部分水草予以弥补,这样河蟹可以获得充足的动植物饵料,有利于满足和促进河蟹的生长。同时采用网片和木桩将养殖水域双层圈围起来,高度以高出常年平均水位1米以上为宜。幼蟹放养前,还应清除水域中的野杂鱼类,减少天敌。
二、苗种选择
养殖效益好坏,苗种至关重要。首先应选购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幼蟹。从多年养殖结果看,生态土池育苗比工厂化水泥池育苗更适宜自然放养,特别是大水面放养。
三、放养时间
大水面放养应以冬放和春放为主,每年的12月和翌年3月份~4月份为最佳的放养季节,寒冷、结冰时一般不宜放养,以免冻伤蟹种,影响成活率。
四、科学投放
蟹种投放数量应根据水域中的天然饵料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200只/公斤~300只/公斤的蟹种按400只/亩~600只/亩的密度放养。面积大、饵料足、水质好、资金有保障的也可适当地增加投放量,但不能超过该水域的自然供饵能力。放养前,蟹种暂放应均匀,范围要大一些。外购蟹种如脱水时间较长,则应连同网袋一起放入水中浸泡1分钟~2分钟,再取出放置3分钟~5分钟,如此反复2次~3次,待幼蟹充分吸水、适应环境后再投放。
五、饲养管理
大水域水草丰富,一般前期不需投喂饵料,6月份~9月份是河蟹生长旺盛期,为延续和保护水草,此时应及时投喂螺蛳、河蚬、鱼虾肉和谷类、豆类、南瓜丝等。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8时~9时和下午17时~18时各投喂1次,日投饵量应按河蟹体重的5%~7%。上午宜投喂在水草的深水区,下午应投喂在水草的浅水区。平时应及时捞出被河蟹咬断的漂浮水面的水草,以免腐烂败坏水质。平时做到定期泼洒生石灰与拌饵投喂内服药相结合,尽可能减少病害发生。常用的内服药有氟哌酸、益肝素、FRC等。
六、成蟹捕捞
大水面养殖河蟹不同于池塘养蟹,应适时进行捕捞。一般选择在9月上旬,赶在成蟹自然生殖洄游前集中捕捞,通常用地笼和迷魂阵进行定置张捕,效果较好。

冬末春初北方奶牛场怎样养好奶牛


冬末春初,我国北方地区室外温度仍然很低,风沙也大,严重影响着奶牛的生产能力。本文就北方规模奶牛场冬末春初怎样养好奶牛提几点建议,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北方地区冬末春初气候变化异常,常发生大风暴、强降雪等自然灾害,因此,要结合牛场的具体情况,落实好各项防灾、避灾措施。

遭遇强降雪天气时,规模奶牛场要增加棚(舍)顶积雪的清扫次数,一定要保证没有积雪。扫雪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牛舍地面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水冲洗,及时清理粪便,定期在牛床上铺垫干锯末和垫草。夜间温度较低,如果地面潮湿很容易结冰,因此不要驱赶、大声呵责奶牛,以免造成滑倒、肢蹄扭伤、骨折以及怀孕牛的流产。

2.保持牛舍温度

适宜奶牛生产的环境温度为8~16℃,在此温度范围内奶牛代谢率和产热量处于最低水平,饲料消耗少,疫病少。环境温度高或低时,奶牛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因此,牛场工作人员要将牛舍北面的门窗、墙缝堵严,防止贼风侵袭,并在门窗上加挂草帘或钉薄膜,以保持牛舍温度。

3.提高饲养标准

环境温度低,奶牛需要消耗一部分能量维持体温,营养物质需要量也相应增加,一般比饲养标准高10%~15%。因此,冬春季需增加15%左右的混合精料,并补喂富含维生素的青饲料。

4.供给充足的饮用水

冬末春初要供给奶牛充足的饮用水,水温要保持在17℃左右,每天早、中、晚各供1次。

5.保证食盐的供应

氯化钠是胃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奶牛冬春季胃液分泌量增加,食盐需要量也相应增加。一般每头奶牛每天要供给食盐50~100克,除按1%的比例拌料添加食盐外,可专设盐槽,让奶牛自由舔食。

6.加喂小苏打

在奶牛泌乳期,每头奶牛每天添加小苏打100克,可使产奶高峰提前,并在7个月内保持高产不衰。据试验,在40%粗饲料、60%精饲料的日粮中添加1.5%小苏打和0.8%氧化镁,每头奶牛每天产奶量可增加3.8千克。

7.补喂胡萝卜

胡萝卜是奶牛不可缺少的维生素补充饲料。每头奶牛每天喂给3~5千克胡萝卜,可提高产奶量5%~10%。胡萝卜饲喂前要洗净切碎。

8.增加光照

泌乳期的前60天内,在不增加和改变饲料的情况下,牛舍内每天保持16小时光照,可提高产奶量10%左右。

9.加强运动

中午阳光充足时可将奶牛撵出舍外,让其在运动场自由活动1小时以上,同时每天刷拭牛体1~2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病力,提高产奶量。

10.做好防疫工作

冬末春初是奶牛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必须做好以下防疫工作:一是做好奶牛口蹄疫的免疫接种。按照牛场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一般注射疫苗后21天牛体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峰,随后慢慢衰减。规模奶牛场可联系当地农牧部门对奶牛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全群随机抽样检测,抽检率3%~5%,抗体水平检测合格率要达到70%以上,否则要重新免疫。二是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牛场门前要建消毒池或撒生石灰,搞好消毒工作,并谢绝外人参观。三是保持棚(舍)的清洁卫生。奶牛棚(舍)内的粪便要勤打扫,奶牛躺卧的地方最好垫上软草,以免牛腹部、乳房和四肢受凉。潮湿的地方经常撒些草木灰,既可消毒防病,又能吸潮除臭。四是加强日常观察。要经常观察奶牛的行为、食欲、反刍、粪便、休息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及时治疗疾病。冬末春初天气忽冷忽热,奶牛极易患感冒。如果发现奶牛精神沉郁,流泪流涕,鼻镜干燥,食欲减退乃至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体温升高达40~42℃,即可诊断为感冒。患病牛可用30%安乃近或安痛定20~40毫升肌内注射,每天注射2~3次,连注两天即可痊愈。对发现迟、病情重、体况较差的奶牛,可用糖盐水(即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1500毫升、青霉素800万~120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40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C2~4克、10%安钠咖10~30毫克,静脉注射。

(作者联系地址:韦人许凤侠孙红玲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杨莉萍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畜牧兽医站;王秀清刘竹青银川市金凤区农牧局邮编:750004)

冬棚养殖甲鱼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当前甲鱼养殖户首要工作是如何安全养殖与过冬,为开春分塘养殖打下基础。为此,笔者将温棚甲鱼养殖的宝贵经验介绍如下,供养殖户朋友参考:
首要一点,温度要保持稳定,变化不能大。甲鱼(鳖)作为一种半水生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过高、过低的温度或温度的急剧烈变化都不利于甲鱼生存、生长和繁殖,特别是作为当前养殖主体的稚鳖和幼鳖。
甲鱼最适的生长水温在28-32℃,超出这一范围则会影响甲鱼的摄食与生长。水温的日变化最好控制在1-2℃内,最好不要超过3℃,剧烈的水温变化会使稚鳖难以进行适应性生理调节,身体代谢过程易发生紊乱,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感冒等。
越冬养殖中,光照容易被忽略。入冬后,日照时间相对较短,冬棚内可以适当补充光照。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补充光照对甲鱼的生长速度有显著提高作用,还可以提高成活率。当前很多养殖户对这点有所忽略,建议不妨试试。
冬季还要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如果养殖户的温棚严密性较好,则可适当加大通风。南北走向的温棚,建议南边可加大通风流量,北面稍小;而东西走向的温棚,东西面均可加大通风量,较强光线的中午可适当开1-2小时增氧,促使低层水体的二氧化碳排出,有利于稚鳖、幼鳖的生长。湿度在40%以下较为理想,在立春前较为易控,立春后湿度会上升,注意通风与湿度的合理控制。
在冬天,水质的管理要比其他季节严格。冬棚水质指标最易恶化的是氨氮含量,一般控制在0.3ppm以下较为理想,氨氮过高甲鱼易产生肠胃不适,并导致腐皮、烂腿、烂嘴等疾病的发生。
在水色与透明度、酸碱度的控制方面,水色保持黄绿色为最好,如水色过浓,则用适量生石灰微调后,适量投放光合菌和芽孢杆菌,并在中午适当开增氧机来培养水色。这样水体溶解氧会比较理想,更有利于稚鳖、幼鳖的生长。
越冬稚鳖和幼鳖个体小,抵抗力差,除保证良好投喂外,温棚养殖还应适当添加复合多维、微生物制剂、保肝利胆的中草药,保护肠胃肝胆功能,使其成为提高成活率与生长速度的保障。

田螺吃水草吗


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田螺也会吃水草,但它们主要摄食藻类生物和微生物、水中的浮游生物、青苔等,人工养殖的田螺,还吃蔬果、米糠、菜叶、豆粉等各种人工饲料。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与金鱼混养要投放个头较大的田螺,以防被吞食,还要及时减少鱼缸内田螺的数量,以免影响鱼类的生长环境和鱼缸美观。

田螺主要是摄食藻类生物的,但若是生长环境内食物缺少的话,它们也会啃食水草。为了不影响鱼的健康,最好是不要将田螺投放到鱼缸内养殖,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田螺来自受到污染的水域,身上会携带各种细菌和病毒,如果一定要在鱼内养殖,在投放之前,一定要对田螺做消毒杀虫工作,与金鱼混养的田螺要选择个头较大的,以免被金鱼吞食。

田螺摄食的饵料

田螺喜欢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草繁茂的琥珀、池沼、田洼或是水流缓慢的河沟等水域环境中栖息,它们主要摄食泥土中的微生物、腐殖质和水中的浮游植物、青苔、幼嫩水生植物等,蔬果、米糠、豆粉、菜叶和各种动物下脚料等人工饲料它们也很喜欢吃。

鱼缸养殖田螺注意事项

在鱼缸内投放田螺,密度不可过大,田螺主要摄食海藻,投放太多的田螺,会造成鱼缸内海藻被大量摄食消失,还会造成污渍影响水质,对鱼类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田螺的繁殖能力很强,及时投放数量不多,但也要减少鱼缸中的数量,以维持鱼缸内的生态平衡。

无论什么螺,身上都有寄生虫,有可能会感染鱼类,而且还会吞食鱼缸内的水草,破坏鱼类的生长环境。田螺的生长繁殖速度非常快,只要温度适宜,很快它们就能繁衍出很多的小田螺,如果田螺太多会吸附在鱼缸的壁上,不仅污染水质,还会影响美观,需要定期将鱼缸内田螺的数量减少,也可以使用杀虫剂将它们消灭。

河蟹池塘早期需重视防控气泡病



提高河蟹早期的成活率,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太湖东山地区以养殖河蟹,套养青虾为主,内塘河蟹养殖连续两年第一、二壳出现较多蜕壳不遂的现象,“拉眼”、“拉脚”尤为严重,且青虾出现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给我们的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大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认为是苗种、水质、天气、底质等问题引起。20xx利洋水产药店通过调查池塘流行情况,检测池塘的溶氧等水质指标,结合镜检虾蟹,结果认为气泡病是导致类似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1河蟹蜕壳出现“拉眼”、“拉脚”
图2青虾靠网游边、出现伤亡
图3镜检青虾头胸甲和步足发现气泡
一、东山地区河蟹养殖早期出现气泡病的原因分析
本地区种植伊乐藻为主,平均水深60-80公分,3-4月份这个阶段,水草长势旺盛,池塘水草过多。晴天时,水草在光合作用下,水草的产氧能力较强,上午检测池塘的底层溶氧一般都在10mg/L-12mg/L左右,饱和度120xx由于受天气、温度的影响,虾蟹蜕壳推迟,3月20xx的老草),建议新种植的水草不要种植的过多,一般可以零散布局;同时也可以搭配种植高温草(轮叶黑藻、苦草),减少伊乐藻的种植面积,防止同时期伊乐藻过多;老草的池塘有条件可以通过晒塘和清塘的方式杀灭老草,防止来年过快生长,如果没这个时间和条件,可以用耙子把水草连根耙掉一部分;也可以加深池塘水位,保持平均水位80公分,控制早期水草的生长速度,注意观察水草的长势情况,发现水草生长过快,及时有选择性的割草,避免水草生长过多、过密;如果全塘水草长势较快,立即全塘割草,如果来不及打捞水草,先不打捞水草,割草是关键。
2、加深池塘水位
水位过浅,如40-50公分的水位,水温变化较大,早期伊乐藻长势快,该类水体不稳定,容易暴发气泡病;平均水位控制在80公分或以上,可以控制水草的生长速度,同时稳定水体,降低气泡病的发病率。
3、合理的加开增氧机曝气
河蟹池塘早期(3、4月份)水温一般在15℃-20℃,水中气体溶解度9.10mg/L达到气体饱和。一般水草长势较好且较多的池塘,这个溶氧值很容易达到,我们检测发现气泡病高发池塘,池塘底层溶氧饱和度一般都在12mg/以上,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及时加大增氧曝气,防止气体过饱和,一般最好在中午和下午的时间持续开增氧机3个小时,可以有效预防气泡病的发生。
4、适当换水
发现池塘溶解氧饱和度较高时,水源相对于较好的地区,可以同时打开2个抽水泵,一个把池塘水往外打,一个把外源水往里抽,主要作用是加速池塘水体循环,降低水体溶氧饱和度,控制气泡病的发生。
5、使用新型增氧产品
溶氧饱和度较高的池塘,除了上述一些方法外,如果我们还不能及时解决或没有这样的条件,为了防止急性气泡病的发生,我们可以使用曝气或耗氧的产品(如“速解安”、“三环活力源净水型”)等方法控制气泡病的发生。

甲鱼养殖户必须要重视非病原性疾病



在甲鱼疾病防治的过程中,很多养殖户都把工作重点放在病原性疾病方面,消毒、内服药物、杀虫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据这两三年的实体药店鱼病防治技术期间,发现单纯的杀虫、消毒并不能解决大量死亡的问题,有时大量用药还会引起药物应激和药物残留造成的水质恶化。通过对甲鱼的临床诊断发现甲鱼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很多都不是病原性疾病,和水体环境,物理性和化学性应激以及配饵营养方面的因素较多,如果没能准确分析病因而盲目用药是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以控制死亡现象和病情恶化。
一、病因分析
1、应激性的反应
应激是甲鱼为克服水体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的作用、在生理上作出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以利于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保证在损伤或功能障碍后恢复正常状态。适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甲鱼本体的正常生长。但是如果应激原过强,应激作用时间过长,则使得难于适应,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织织器衰竭。引起应激反应因素主要包括:
A、物理性环境应激:水温剧变、透明度高低、人为刺激、机械振动和机械损伤等。
B、化学性环境应激:养鱼先养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鱼类是否健康生长。在养殖过程中,溶解氧,PH,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是我们经常检测的指标。当这些指标出现问题时,都会对甲鱼造成影响。农药、杀虫药和消毒剂等药物的使用不当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水体环境,引起慢性中毒,更有甚者会导致甲鱼应激性死亡。
C、生物性环境应激:养殖密度过高,藻类、甲壳类过度繁殖、有益菌种群单薄及敌害动物干扰等都属于生物环境应激。集约化养殖的推广,使得养殖密度逐年增加,甲鱼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少,进而引起养殖动力的对生存空间、食物、溶解氧等竞争加剧,产生拥挤胁迫。
2、营养缺陷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是甲鱼必需的营养物质。而由于近年来鱼粉、豆粕等原料价格上涨,导致饲料生产成本上升。非常规原料的大量采用,导致饲料质量不稳定,甚至营养缺乏,难以满足甲鱼的正常健康生长。
3、食物中毒
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很多养殖户将饲料直接堆放在潮湿的环境中,饲料很容易受潮变质。还有睦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导致中毒事件。
4、代谢紊乱
甲鱼摄食饵料,经机代谢反应转化为自身以利用的营养物质,保证机休的正常生长,在代谢的过程中,每一步物质转化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发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经起代谢转化链断裂,终产物的合成受阻,出现代谢紊乱的现象。而代谢不完全的就成机体内的残留,再由肠道分泌排泄,但是也有不能代谢分泌的,因此长久积淀在体内易产生糜烂素,对甲鱼机体形成相当大的负荷,对甲鱼内脏功能产生破坏。
二、应对措施
1、加强饲料管理
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是从摄取的饵料带入的,因此要把好饲料第一关。要选择质量有保障的饲料,霉变受潮的饲料禁止投喂,饲料投喂应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2、加强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殖,全程投喂饲料,不合理施肥,水源差,温室密封养殖等因素,导致水体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此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在外源水质较差情况下,要少换水或不换水,定期泼洒解毒调水王,池底解毒丹,高效芽孢杆菌等水质改良剂,调控改善水质,高温季节坚持合理开动增氧机,遵守“晴中阴晨连雨傍”的原则。
3、科学合理用药
首先要对症用药,针对病因、病症选择合适的药品,不要乱用药物;其次要安全用药,用药剂量,用药方式要严格遵守技术人员的指导,切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有药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响用药效果的各种因素,如光照、水温、酸碱度、水体肥度等;第三、严禁使用违禁渔药,以及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第四,科学选择药品,避免使有假药、农药、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渔药,以及一些甲鱼高敏感的药品。
4、坚持保健用药
现在养殖甲鱼使用保健药已经越来越受养殖户和厂家的重视。在饲料中定期或长期添加甲鱼多维、肝肽乐、水产诱食酵母等保健药品,可以提高甲鱼免疫力和抗应激力,增加鱼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鱼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能提高甲鱼的外观和品质,增强甲鱼的营养价值。
5、加强日常管理
每天应加强巡塘,定时观察养殖鱼类的摄食、活动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及时清除残饵、死鱼等。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4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