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蛋鸡产蛋期生产质量动态分析及对策

蛋鸡生产过程中,在正常情况下,蛋鸡开产后5~7周即达到产蛋高峰并维持8个月左右,以后的产蛋率逐渐下降。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蛋鸡场常出现蛋鸡开产、高峰和维持时间等延迟或缩短;产蛋率不稳定,达不到高峰;高峰期或产蛋上升期产蛋突然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商品蛋鸡产蛋期生产质量动态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1、动态分析的必要性

规模化养殖条件下,鸡的产蛋量将接近遗传极限,其生理与代谢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而所处环境条件均依赖人为提供与控制,存在较多的应激,自身调节受到极大的限制。实践证明,鸡的生产性能随鸡群体质、周龄、生产强度、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动。若各种条件合理且相互协调,就能保持鸡体健康,因而能发挥鸡的遗传潜力,其生产性能、产品质量和鸡场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养鸡场的各种条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任何一种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养鸡系统紊乱,使鸡群的总体情况和生产性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养鸡者要有危机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紧迫感。

2、动态分析的基础

广泛的专业知识:现代化养鸡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品种特征与特性、遗传与生产性能、环境和营养需求与生产力、饲料原料与饲粮配制的规格、预防和疾病等。这些知识的获得,一方面是通过培训和查阅资料,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在生产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经常深入实际观察,与饲养员交流,与鸡“对话”。人、鸡虽无共同语言,但鸡的精神状态、生产性能、行为以及粪便状况等,会敏锐地反映出鸡群是否异常。在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基础上,就比较容易区分哪些现象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

系统、真实的生产记录:真实可靠的生产记录,是发现和分析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钥匙。产蛋期应有以下记录:每日死亡(外观状况)、淘汰(淘汰原因)和存栏母鸡数;每日每只鸡的耗料和饮水量;每日产蛋数(含破蛋、软蛋)和总蛋重;气温和舍温;光照对数和通风量;饲料原料购人种类、数量和时间;饲粮配制的料号、数量、送入各舍的料号、数量和日期等。每日有记录,每周有报表。同时,应记录异常情况,如停电、停水等等,并及时报告生产主管。

绘制标准生产图:为便于管理和分析生产情况,规模化养鸡场至少应绘制所饲养品种的标准产蛋曲线图、死亡率和耗料曲线图等;每周应将本场平均产蛋率、死淘率和耗料量也绘于图上,并与标准进行比较。在对生产全过程监控下,一旦出现问题,就比较容易发现、找出原因和找出对策。

了解产蛋率升降和死淘率变化的正常规律:如果无条件绘制标准产蛋曲线和死亡率与耗料线条图,可参考鸡群产蛋率和死淘率正常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①产蛋率正常升降规律:标准化条件下饲养的鸡群,在始产期和产蛋高峰期,产蛋量应当是逐步上升的。即使变动,其幅度也很小,一般不超过0.5%。至高峰期后,每周下降0.5%~1%属正常。进行分析时,要先分清楚产蛋率下降是真下降还是假下降。有时假下降的幅度偏大,是由于部分母鸡产蛋周期同期化所致。假若鸡群中有3%~5%的鸡都在这一天休息不产蛋,那么这一天的产蛋量有可能下降3%~5%。②正常死淘变化的规律:鸡场几乎每天都会有死鸡或被淘汰的母鸡。死亡和淘汰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变幅相对较大。在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化的鸡场,正常情况下,月平均死亡率不超过0.5%~1%,

3、动态分析的方法

当异常情况发生后,可采用排查式对比的方法。首先,列出可能影响的因素,然后认真加以对比,逐一排除非事故因子,最后很自然地就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上,便于判断。如产蛋量突然下降,可从以下三大方面考虑。

管理与应激因素:如停电、停水、投料推迟及更换饲养员等,都会引起产蛋量下降或略有波动,但鸡群一切正常。在有记录可查和对有饲养经验者,容易找出原因。纠正后,产蛋量回升快。

饲粮与营养因素:一般发生在更换饲料原料或使用不同厂家的配合料后,且数群鸡在产蛋量同时下降,但死淘率正常。对策是立即停喂原饲粮,重新配制饲粮,并迅速检查饲料或饲粮,明确何种营养物质缺乏。一般而言,缺乏某种维生素对产量的影响是逐渐的;而缺乏钙或食盐后,其下降速度较快,下降的幅度也大;蛋白质不足首先引起蛋重变小。

疾病因素:许多细菌性疾病或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都会引起产蛋量突然下降,严重时死淘率升高。发生疾病的特征是:首先鸡群饮水量减少;而后采食量降低或伴有腹泻,继而粪便形状、颜色异常或呈现病状(在不同疾病,这两种情况出现的顺序可能相反);接着死淘率升高;最终鸡群产蛋量大幅度下降或蛋品质出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根据本鸡场历年发病及周边疫情进行初步判断,将病鸡送检验部门确诊;加强消毒、隔离或封锁,以防扩散;在饲料中拌入预防性或保健性营养药。应牢记,在未确诊前切忌乱投药或紧急接种。

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产蛋率的高低始终是衡量蛋鸡生产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而蛋鸡产蛋又受到十分复杂的因素影响,所以如何提高产蛋率就成了提高效益的关键措施,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呢?结合多年来的生产和临床实践认为,蛋鸡产蛋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产蛋规律等。
一遗传因素不同品种的蛋鸡具有各不相同的遗传性能,因而产蛋率也各不相同,要选用繁殖性能好的品种,如海兰褐、京红1号、京粉1号等。
二营养因素
1饲料卫生不达标严禁使用卫生标准不达标的饲料,特别是不能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或不足会严重影响产蛋。
2饲料中矿物质元素的影响饲料中铁、镁、锌、锰等的含量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进而影响蛋壳质量。当这些矿物元素在体内含量高时,会与磷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而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在补充微量元素时,量不能太大,同时考虑饮水硬度的因素。
3日粮中钙的含量不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4%,蛋鸡产蛋期每天摄入的钙主要是满足产蛋需要,一只鸡每天约需钙3~3.5克,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蛋壳质量。因此,在产蛋期必须选择含钙量较高的饲料,且补充的钙盐有利于机体的吸收。添加方法及时间:当鸡群中见第一枚蛋时或开产前2周(约18周龄),为照顾已开产母鸡,日粮中可加入一些贝壳粉,让开产鸡自由采食,直到鸡群产蛋率达5%时再改换为产蛋饲料。
4磷的含量不当机体内钙、磷的吸收总是协同的,适宜的含磷量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在育雏、育成期,钙磷比例在1.5~2∶1时,钙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生产中计算磷的含量,须计算饲料中的有效磷。植物饲料中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不易被分解吸收,所以必须补充无机磷酸盐或动物磷酸盐来保证磷的供应,或加入植酸酶促进植酸磷的分解,保证血液中一定的含磷量,使产蛋鸡日粮中钙磷比例达到5.5∶1。
5维生素D含量不足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辅助因子和促进因子,可提高血浆中钙和磷的水平,保证正常骨骼的矿物质和机体的其它机能。当血液中钙浓度低时,维生素D的需要量就会增加。但维生素D不能代偿钙、磷的缺乏。所以,产蛋鸡的饲料中必须有充足的维生素含量,这种较高的含量可使钙、磷比例的重要性降低。但作为脂溶性维生素,还要注意过量引起的中毒。此外,维生素E和维生素A与产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三疾病因素
新城疫:病毒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后,先在呼吸道和肠道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液扩散至全身。在生殖道研究中发现,新城疫病毒引起的输卵管炎和卵巢炎能使蛋壳的厚度和重量受影响长达50天,功能上最大的损害是在子宫部,影响了蛋壳的正常形成导致出现薄壳蛋。
减蛋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可在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处大量复制导致黏膜分泌功能紊乱。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后,可使子宫部的蛋壳腺细胞变形,使蛋壳颜色受影响。禽流感:病毒可使病鸡体温升高,破坏生殖系统,致使卵黄充血,甚至破裂出血,可造成输卵管炎症甚至输卵管的萎缩等。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氏杆菌等:通过在肠道内的大量繁殖,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钙量不足,此外,还可引起细菌性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需要注意的是,产蛋鸡病后,免不了用药,下列药物不能用于产蛋鸡:一是磺胺类药物,对机体有毒害作用,连用3天后降蛋明显。二是呋喃类药,如恩诺沙星等有抑制产蛋作用。三是金霉素因与血中钙形成难溶的钙盐排除体外,影响产蛋。四是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产生的哮喘,但用于蛋鸡降蛋明显。五是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抗球虫药(如克球粉等)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的松等)也影响产蛋。
四管理因素
影响产蛋较大的是温度、光照、鸡舍内氨的浓度以及外界各种应激。
蛋鸡最适宜产蛋的温度是15~22℃,要采取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的措施。气温升高,鸡的采食量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率降低,高温使鸡呼吸加不能太高,补钙饲料不能含有较多的其他矿物质元素,以免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环境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快排出二氧化碳增多,使血液中碳酸浓度下降,蛋壳变薄。所以高温季节应注意降温。除通风外,还可采取其他防暑降温措施,如屋顶刷白、喷水,舍内采用喷雾降温或安装电风扇均有效。同时要适当提高饲料中的含钙量。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碳酸氢钠以提高血液中碳酸的浓度,也有利蛋壳质量的改善。光照的作用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固酸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产蛋鸡的光照时间16~17小时/天,强度2.7~3.5瓦/平米。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达到很高的浓度。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超过低温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清除鸡粪,加强鸡舍通风,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
更换饲料要有个过程,至少7天渐进更换。否则,突然换料会严重影响产蛋。严防噪音、天气突变、饲养员换衣等,不过这些外界应激对产蛋率造成的影响是暂时的,只要这些应激消除了,产蛋率就会自动回升。如果鸡群受到应激特别厉害,产蛋率迟迟不回升,可是适当饲喂抗应激产品,有助于产蛋率的回升。
五实用验方
重视蛋鸡产蛋期保健,使用功能性添加剂是提高产蛋率的有效方法。
添加大蒜或海带粉可提高产蛋。大蒜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铁,大蒜素能增加采食量,提高消化能力,经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3%可增蛋5%。海带粉含丰富的碘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及促生长的活性物质。
在特定条件下,添加适量麦饭石、色氨酸、胆碱等也可提高产蛋率。人工强制换羽,延长产蛋周期,提高蛋鸡的利用价值,达到增蛋的目的。

相关知识

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生理变化 产蛋高峰期蛋鸡的饲养管理


产蛋鸡进入高峰期后,鸡的体内发生了很大的生理变化,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生理应激状态,再加上转群、免疫和驱虫等影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生理变化,对蛋鸡产蛋量持续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生理变化产蛋高峰期蛋鸡的饲养管理。

1、产蛋高峰期的生理变化

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生理和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通常育成鸡从18周龄左右,在开产前就转入产蛋鸡舍,蛋鸡体重开始迅速的增加,生殖系统的发育速度也较快。此时蛋鸡在生理上已经做好产蛋的准备。卵巢上的卵泡开始大量的快速生长,输卵管的重量增加,并且变粗变长,蛋鸡此时体重的增长与生殖系统的成熟是同步的。有部分蛋鸡已经开始产蛋,并且发育良好的鸡群的产蛋率增长快速,在24周龄时即可达到80%,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给鸡提供营养充足的饲料,控制良好的养殖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十分的重要。另外,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产蛋率高达90%以上,这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是一种应激反应,再加上蛋鸡经过转群、免疫、改变生活环境等,机体的抵抗力会明显下降,这阶段易患各种疾病。因此产蛋高峰期除要加饲养管理,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2、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转群管理。在转群前2周要对鸡舍、工具以及用具等进行全面的清洗与消毒,消毒完成后要空舍1周左右再进鸡。在转群的同时对鸡群进行严格的挑选,将老、弱、病、残和发育不良的鸡淘汰,并对初产蛋鸡进行断喙处理,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为了减少和缓解蛋鸡发生应激反应,可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抗应激类的药物。在转群凌晨要空腹转群,因此要停料2-4h。转群的时间宜选择在夜间进行,此时灯光昏暗,便于操作,在转群时要轻抓轻入,以免惊群。转群后要尽快让鸡饮水和吃料,待鸡吃饱后再让其休息。

环境控制。做好蛋鸡产蛋高峰期的环境控制工作,调控适宜的温度,将温度调整到最适宜的范围,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夏季的防暑和冬季的保温工作。通风对于畜禽养殖来说非常的重要,良好的通风可以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并且可以及时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保证鸡舍内的空气新鲜。尤其是在冬季,有些养殖场为了保暖而忽略的通风,这样有害无利,冬季也要做好通风工作,但是要权衡好通风与保温间的关系。可选择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段通风,并且在通风前适当的提高舍温。因蛋鸡的性成熟受到光照的影响,并且其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会影响到产蛋高峰期的产蛋率,因此要进行科学的光照管理,通常在产蛋高峰期,一天的光照时间应控制在15-16h为宜,光照强度为10-14lx。光的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在自然光照不足时要进行人工补光,每天早上天不亮时进行补光,注意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影响到产蛋高峰期的产蛋性能。

加强管理。鸡群达到产蛋高峰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要采取措施来加强管理,以保证蛋鸡高产、稳产。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后代谢旺盛,易发生应激反应,而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和产蛋性能,因此要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在更换饲料时要逐渐的进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操作时动作要尽量的轻。禁止陌生人进入鸡舍,并防止其他动作,如老鼠、飞鸟等窜入舍内引起鸡群受惊。鸡舍的附近要保持安静,防止噪音过大。注意鸡舍日常卫生的清扫工作,并定期进行消毒。做好鸡群的观察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各项的工作记录,并按照饲养管理程序进行管理,定点的开关灯、给料,并要固定养殖人员,不可随意更换。

提供适宜营养。产蛋高峰期应饲喂蛋鸡全价饲料,如果是自配饲料要注意各营养物质的充足且配比均衡。在提供营养时要根据蛋鸡产蛋率的高低及时合理的调整饲料的营养成分。尽量保证整个产蛋期饲料的相对稳定。蛋鸡在产蛋时每产1枚蛋需要蛋白质12-15g,并且随着产蛋量的增加,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因此在产蛋率达到90%时要饲喂高蛋白日粮,要求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9%。对于能量的供应则要满足适宜的能蛋比。蛋鸡在产蛋高峰期因形成蛋壳的需要,对钙的需求量增加,如果钙的摄入不足,蛋鸡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长期下来不但会降低产蛋率,还会导致蛋鸡易发生骨折、瘫痪,使蛋壳的质量下降、破损率增加。因此在产蛋高峰期要给蛋鸡补钙。当产蛋率达到90%时,日粮中钙的水平应为4%。要注意日粮中的含钙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饲料的适口性下降,影响采食量,导致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严重时还易引起钙中毒和痛风等病。除此之外,在产蛋高峰期还要给蛋鸡提供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电解质的平衡。

产蛋高峰期蛋鸡易患病,因此要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坚持每天打扫圈舍,每周消毒,并每隔半个月对鸡群进行预防性的投药,以有效的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类的药物以预防蛋鸡发生应激反应。另外,还要根据本场的免疫计划接种疫苗。

一、生理变化特点
1.育成鸡从18周龄左右进入产蛋周期,体重迅速增加,生殖系统也迅速发育。卵巢上的卵泡大量快速生长,输卵管也迅速变粗变长、重量增加。体重增长和生殖系统成熟同时进行。这时部分鸡开始产蛋,发育好的鸡群产蛋率在20周龄达5%,22周龄达50%,24周龄达80%,所以这个时期鸡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外界环境条件均要求十分严格。
2.产蛋鸡进入预产期后,鸡的体内发生了很大的生理变化,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生理应激状态,再加上转群、免疫、驱虫等影响,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二、饲养管理措施
1.适时转群,按时接种、驱虫。蛋鸡入笼工作最好在18周龄前完成,以便使蛋鸡尽早熟悉环境。过迟易使部分已开产鸡停产,或使卵黄落入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在上笼前或上笼的同时应接种新城疫油苗加活苗,减蛋综合征灭活苗及其它疫苗。入笼后最好进行一次彻底的驱虫工作,对体表寄生虫如螨、虱等可用喷洒药物的方法。对体内寄生虫可内服丙硫咪唑20~30毫克/公斤体重,或用阿福丁(虫克星)拌入料中服用。转群、接种前后在料中应加入多种维生素、抗菌素以减轻应激反应。
2.适时转换产蛋料。为了适应蛋鸡体重的增加、生殖系统的生长和对钙的需求,可在18周龄开始喂产蛋鸡饲料,20周龄起喂产蛋高峰期饲料。同时在料中额外添加一倍量多种维生素。这个时期应当取消限制饲喂的方法,让鸡自由采食。在开灯期间要保证槽中始终有料。
3.增加光照时间。农村专业户养鸡在育成期多采用自然光照法。在18周龄时,如果鸡群体重达到标准,可每两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到产蛋率达到最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或16小时为止。如果鸡群体重较轻,发育较慢,可在增加喂料的同时推迟到20周龄增加光照时间。在产蛋期间光照的原则是时间不能缩短,强度不能减弱。
4.为鸡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产蛋鸡最适合的温度是13℃~23℃,冬季最好能保持在10℃以上,夏天最好能保持在30℃以下。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各种噪声,保持环境和喂料、饮水、光照等稳定性。
5.搞好疫病防治工作。(1)蛋鸡入笼后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如氟哌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每4~5周投药一周,以预防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肠炎等。(2)定期在饲料中额外添加倍量多种维生素,以适应鸡的产蛋需要和减轻各种应激反应,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3)加强卫生管理,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坚持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制度,防止疫病传入。密切注意产蛋率的上升幅度是否符合标准,密切注意外界环境对鸡群的任何微小影响。

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蛋雏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雏鸡的成活率、育雏的成功率及蛋鸡今后的产蛋性能。质量良好的蛋雏鸡通常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无病无畸形,脐带愈合良好,母源抗体水平高等。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的质量、种蛋的管理以及种蛋的孵化。而鸡蛋的质量既包括鸡蛋的外观质量,又包括鸡蛋的内部质量。提高鸡蛋质量是养鸡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蛋鸡业的健康发展和获得理想的养鸡效益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种鸡的质量

种鸡的质量对蛋雏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种鸡群须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能,各生产指标都要符合该品种的生产要求,另外,种鸡还要健康无病,避免患可以垂直传播的疾病,保持种鸡群良好的营养状况和抗体水平,因此在种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种鸡的质量。

做好垂直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垂直传播是指健康母鸡在形成卵黄和蛋白时,卵巢和输卵管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导致这些病菌进入形成卵黄和蛋白,最后到达胚胎,然后传给下一代。生产上常见的垂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减蛋综合症、传染性贫血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净化鸡群,或者使用相关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控制鸡群发病。当种鸡感染这类传染病后,蛋内也会带有相应的病原菌,因此除了要使用药物控制外,还要使用疫苗免疫来控制疾病的垂直传播。

加强日粮的管理,避免种鸡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控制日粮中生物胺的含量。种鸡因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蛋的需求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要注意提供全价的日粮,但是要注意合理的保存饲料,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如果种鸡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会发生肌胃糜烂等疾病。另外,生物胺的含量也要严格的控制,生物胺的主要成分的组胺、肌胃糜烂素等,其中组胺可以与盐酸产生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降低肌胃的酸碱度,从而导致肌胃表面发生糜烂;肌胃糜烂素对肌胃的伤害要比组胺大10倍。鸡的日粮中生物胺主要存在鱼粉中,或者一些动物性的蛋白质在加工处理不当时也会含有生物胺,另外,一些植物性的蛋白质饼粕也会含有生物胺,因此在使用这些饲料时要注意用法和用量。

提高种鸡群的抗体水平。要根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相关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剂量,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在疫苗的接种前后要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工作,保持种鸡群较高且均匀的抗体水平。

2、种蛋的管理

做好种蛋的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蛋,用来孵化的种蛋要求干净,没有受到粪便等污染。质量良好的种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蛋形指数为0.73~0.75,蛋壳的厚度为0.33~0.35mm,蛋重控制在55~66g,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蛋要给予淘汰,不作为种蛋使用。

做好种蛋的消毒工作。在选择好种蛋后要对种蛋进行消毒,一般在种蛋产出后就要及时的收集、挑选,并进行熏蒸消毒,因为随着种蛋的冷却,蛋内容物会发生收缩,蛋壳表面的细菌就会通过蛋壳孔进入蛋内,因此要及时的消毒。在进行熏蒸消毒时保持温度在21℃,相对湿度在60%~75%,消毒时间约为4min,熏蒸完毕后要将所有的气体排干净,注意在消毒过程中不能使种蛋的温度下降,种蛋在消毒后表面要保持干燥,以免细菌进入蛋内。

种蛋的储存。为了保证所有的种蛋在开始孵化时处于相同的胚龄,可以对种蛋进行降温,使胚胎的发育暂停,还可以有效保持蛋白的黏稠度,对胚胎的发育有利,因此可将温度降低到鸡胚的生理零度以下。种蛋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孵化率下降,畸形胚和死胚的数量增加,孵化出来的雏鸡的质量下降,死淘率上升。因此对于50周龄以内种鸡产的种蛋的储存时间为3~5天,50周龄以上鸡产的蛋的储存时间为2~4天。种蛋的储存温度要根据种蛋的储存时间来定,一般储存1—3天的温度为20—23℃,4~7天为15~18℃,8—13天为12~15℃。在储存过程中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5%左右,如果长时间储存要适当的增加相对湿度达到80%。

3、种蛋的孵化

在孵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孵化环境的控制工作,以提高孵化率以及雏鸡的质量。孵化环境的各因素都对种蛋的孵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温度决定着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的温度要保持恒定,才能达到最佳的孵化效果,因此要调节好孵化器的温度;相对湿度控制胚胎的失水,可以通过蛋重来调节孵化器的湿度,通过检测种蛋的失重情况就可以判定孵化器的湿度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进行3次称重,以控制好胚胎的失水,防止种蛋失水不足,影响雏鸡的质量;良好的通风可以维持适宜的空气温度,以控制恒定的胚胎温度,在冬季较为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孵化的前1周左右关闭风门,通过蛋蒸发来提高湿度,在孵化的9天以后逐渐的通风,保证孵化后期的失水率。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技术方法,合理的翻蛋可以使胚胎在发育的早期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胎黏在蛋壳上的现象。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表现
1、软壳蛋
产生软壳蛋的因素有: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等不全或不足,环境温度过高,采食量减少,鸡舍内密度过高,运动量不足,体质不强健,致使产蛋机能失常。注射疫苗,导致子宫蛋壳形成机能紊乱,用药不当,如杀虫剂、磺胺制剂。鸡受到惊吓刺激,下痢,遗传以及肾脏疾患。
2、畸型蛋
导致畸型蛋产生的因素有:遗传、疾病(ND、IB、ILT)以及鸡龄等。
3、蛋壳斑驳
造成蛋壳斑驳的原因有:遗传、气温、湿度、贮存条件、疾病以及药剂。
4、蛋壳破裂由于蛋的撞击、鸡笼铁丝直径、鸡爪踩、疾病、营养与鸡龄等因素导致。
5、黄色蛋壳
因遗传、喂食过量抗生素(CTC)、假单细胞菌,可导致蛋壳变黄。
6、蛋壳有皱纹
蛋壳有皱纹常见于鸡龄与疾病(IB、CRD)的因素。
7、蛋壳颜色变浅
疾病、药物(尼卡巴嗪、磺胺制剂、球净)、鸡龄、鸡受惊吓刺激,均会影响到蛋壳的颜色。
二、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营养因素
日粮中钙、磷、维生素D3含量,锰、锌、镁含量以及日粮中的酸碱度,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
日粮中钙含量偏低,产蛋鸡的薄壳和软壳蛋比例明显增高,但钙含量过高,不仅影响适口性,也影响蛋壳质量和产蛋率及孵化率。
日粮中最佳的钙水平为3.3%~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产蛋鸡一般日摄取钙量3克至4克才能满足需要。
磷与蛋壳弹性有关,钙的代谢与磷密切相关,产蛋鸡饲养标准中规定钙水平为3.3%-3.6%,总磷为0.6%。磷过高或过低均影响饲料中钙磷比例,导致钙的吸收障碍,使鸡蛋壳变薄变软。
锰对蛋壳的酸性粘多糖有影响,而蛋壳的酸性粘多糖含量很大程度上与蛋壳的抗裂程度有关,低锰使裂缝蛋比例上升,蛋的破损率提高。一般认为产蛋鸡摄取50ppm的锌才能保证蛋壳正常,蛋壳在钙化过程中必需两种酶,其中之一为碳酸酐酶,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之一,蛋鸡缺锌,碳酸酐酶活性降低,影响蛋壳形成。
400ppm的日粮镁才足以保证蛋壳强度,高镁导致蛋壳的破损率提高,适宜镁水平为0.04%或稍高。预防措施:添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多糖体1.5ppm,可增加蛋壳厚度,减少破蛋,还可以提高育成率、产蛋率和受精率。防止15日龄前感染IB。产蛋前给予较高的磷,5周后降到饲养标准,防止因鸡疲劳综合症产生薄壳蛋。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含硒、锰、锌)替代部分无机微量元素。做好防疫卫生工作,不喂霉变饲料。
2、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高温高湿使蛋壳强度变小。预防措施:降低相对湿度,防暑降温的同时,喂碳酸氢纳和颗粒钙,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量,确保充足饮水,已遭受热应激时,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充100mg-200mg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
光照过强或不足均会影响蛋壳质量。避免在产蛋期免疫。免疫前后给予抗生素和多维。
许多管理因素直接影响蛋壳质量。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集蛋次数、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等。鸡笼结构、鸡笼排列方式、集蛋系统和盛蛋容器都对破蛋率有影响。笼底坡度过陡,蛋滚动太快,容易碰破,坡度过缓会延缓蛋的滚动,往往被鸡踩破,适宜坡度为7-8度。鸡笼笼底铁丝直径为2mm时破蛋率最小,铁丝越粗破蛋率越高。通风不良,粪便因分解而使氨气浓度增高,鸡加快呼吸,失去较多碳酸根,使碳酸钙不足而产薄、软壳蛋。
3、产蛋龄期
40周龄后的产蛋鸡群对钙吸收能力降低,蛋形变大,蛋壳变薄。
预防措施:随着产蛋期的增加,逐渐降低蛋白质水平,提高钙水平。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A、维生素D3的含量。及时淘汰老龄母鸡。
4、遗传因素
褐壳蛋品系的薄、软壳蛋相对比白壳蛋品系的少,地方鸡种的蛋破损率比进口鸡低。

蛋鸡产蛋期如何预防疫病


近年来,鸡病流行趋势日益复杂,防控难度越来越大。生产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产蛋前期免疫而忽略产蛋期免疫的现象,开产后怕影响产蛋而不再免疫,造成抗体水平低,保护力不够,以至于发生疫情。目前低致病性禽流感或非典型性新城疫,是困扰蛋鸡行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所以要高度重视产蛋期防疫,重点做好这两种病的预防。产蛋期接种疫苗首先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其次注意接种方法,有利于减少应激。下面介绍一例规模养殖户成功防疫的例子。

在病毒性疾病的防制中,由于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制定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显得尤为重要。本县一规模化养殖户按县兽医站提供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在周边环境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几年来从未发生疫情。采用的程序是:

蛋鸡开产前注射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疫苗,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220日龄接种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每只鸡0.8~1毫升颈部皮下注射,同时用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4倍量饮水。1周后接种禽流感H5灭活疫苗,每只鸡0.8~1毫升。以后每隔3个月加强免疫1次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联灭活疫苗和H5疫苗,1个产蛋周期至少重复免疫3次,每2个月监测一次抗体。实践证明,以上免疫是有效的,能有效预防疫病发生。

此免疫程序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如下:

1.新城疫保护需要体液免疫及局部免疫。灭活疫苗接种同时使用Ⅳ系或克隆30滴鼻可增加局部免疫,只注射灭活疫苗,不进行点眼、滴鼻是不科学的。虽然体液免疫血清抗体较好,但缺乏局部免疫,抵御新城疫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不牢固。新城疫局部免疫效果最好的方法是气雾,也司滴鼻、点眼。但气雾免疫要求雾化程度高,环境卫生好,农村养殖户受条件限制难以开展。

2.据了解,一般蛋鸡免疫程序末次免疫为产前120日龄左右,产后免疫不重视或较混乱。经抗体监测,鸡群220日龄后抗体开始下滑,所以应在蛋鸡220日龄时开始再度接种新城疫、禽流感H5及H9疫苗。灭活疫苗的保护期为3~4个月,间隔3~4个月应重复免疫1次。

3.有条件的鸡场可定期监测免疫抗体,依据血清抗体值大小确定是否接种免疫,如果抗体值在免疫临界值5~6个孔之间,就需要接种免疫,如果在6孔以上可以不加强免疫。

4.通过大量的血清学监测比较,灭活疫苗适当增加注射剂量和正常量相比同期抗体要高1~2个滴度。所以在此程序中灭活疫苗都是注射0.8~1毫升。

另外,蛋鸡产蛋期正确的免疫接种方法同样重要,它有利于减少应激反应。据了解,有些养殖户虽然定期进行免疫接种,但是在免疫接种时部位不准确,如直接对准鸡的头顶部或腿部注射疫苗,使鸡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造成产蛋率下降。又如在鸡颈部注射位置靠上时,鸡只低头采食或饮水,油rǔ剂疫苗会流到头部,出现肿头肿脸的现象。在胸部注射时,如果注射过深,会造成肝破裂,鸡只当场死亡。在腿部肌肉注射的,常出现鸡因腿痛而采食减少的现象,严重者可导致鸡只瘫痪。所以免疫技术好坏,直接影响鸡的应激反应大小及产蛋率高低。

注射疫苗的部位应选择在颈部皮下(下1/3处)或胸部两侧浅层肌肉。禽流感免疫接种以颈部皮下注射为最好。油rǔ剂疫苗免疫前应摇匀并注意预温。注苗时对鸡只要轻拿轻放,抓鸡动作不能粗暴。由于鸡群的产蛋集中在上午进行,下午鸡舍光线较暗,不易造成鸡群炸群。因此,选择在下午特别是16∶00以后注射较好。在鸡群接种免疫前后各3天,应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或白细胞介素等,以缓解和降低各种应激反应,同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防止接种部位感染。

只要注意了上面的问题,在产蛋期注射灭活疫苗对鸡群的产蛋率无明显的影响。即使在免疫后产蛋率下降,幅度也不会很大,一般在5%左右,免疫后很快会恢复至原有水平。

蛋鸡产蛋期出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处理方法


在蛋鸡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异常情况,如鸡群产蛋高峰缓慢上升、无法达到产蛋高峰或者产蛋高峰持续时间较短。引起产蛋期异常的因素比较复杂,导致产蛋量减少或者蛋品质降低,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遇到这种情况只要了解了异常原因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期出现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处理方法。

1、原因分析

自身因素。品种不纯,即使用商品蛋鸡受精后产出的种蛋用于孵化,这些后代雏鸡品种通常发生退化,成熟后产蛋量只能够达到大约70%,且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使产蛋量提高。后备鸡培育较差,即由于气候炎热或者育成阶段饲养管理较差等阻碍生长发育,尤其是在12周龄以前的阶段,如果没有加强饲养管理,缺乏营养,体重无法达到品种标准,且鸡群体重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均匀度较差,即使达到开产周龄体重依旧没有达标,且仍然存在明显差异,胫骨非常短,就算更换饲喂产蛋高峰期高蛋白质饲料,产蛋量依旧无法升高。

饲养管理因素。舍内通风较差,而饲养数量过多,就容易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氨气等,导致蛋鸡无法正常产蛋,甚至发生某些疾病。蛋鸡适宜温度为13~23℃,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产蛋造成影响,如果蛋鸡在夏季的产蛋量通常会有所降低,甚至停止产蛋,就是由于温度过高而引起。蛋鸡适宜的湿度是60%-70%,如果湿度过低,就会造成皮肤干燥、羽毛蓬松杂乱等,并导致鸡体出现脱水而使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如果舍内湿度过高,会导致机体呼吸困难,抑制空气中水分的排出,使鸡体过于污秽,容易滋生大量病菌而发生疾病,都会影响生长发育,体成熟均匀度降低,造成产蛋量存在明显差异。

饲料因素。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比例不合理,且没有根据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合理搭配饲料,导致营养水平过低过高或者忽低忽高,使其发生较大的应激。例如,蛋鸡饲喂高营养饲料,往往会由于能量过剩而导致脂肪沉积,使卵泡发育受到影响或者发生形成脂肪肝,而高蛋白还会引起肾脏疾病;饲喂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导致蛋鸡正常产蛋所需的营养无法得到满足,且缺乏胆碱、蛋氨酸以及维生素等,还会导致机体发生脂肪肝综合症等都会对产蛋产生直接影响。

疾病原因。雏鸡阶段感染某些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导致生殖系统发育不良或者被严重破坏,尽管鸡群外观一切正常,但部分鸡的鸡冠收缩或者苍白,经过剖检可发现输卵管完全没有发育或者存在过少的卵泡。隐性感染某些疾病的,如蛋鸡开产前进行新城疫免疫时不合理,就会经过大约150天发生感染隐性,造成机体进入高峰期后的抗体水平下降,从而容易导致产蛋量持续无法升高。感染寄生虫病,如鸡蛔虫病和鸡绦虫病都比较常见,以上会导致产蛋量无法升高,且会产出薄壳蛋、沙皮蛋和血斑蛋等。

2、主要表现

鸡群饮水、采食基本正常,有时少数会表现出轻度的呼吸道病症状,往往产出蛋壳发白的鸡蛋,还比较容易产出软皮蛋、畸形蛋、沙皮蛋,甚至零星发生腹泻,排出黄绿稀粪,且鸡群中逐渐存在鸡冠萎缩的现象,但没有出现死亡。

3解决方案

加强饲养管理。蛋鸡适时进行限饲,定期测量体重,并根据实际体重情况,即超重或者达到标准,来对配方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育成蛋鸡在开产时体重达到开产体重的80%以上,且胫骨长度也符合品种要求的长度。采取以上措施能够确保鸡群高产,产蛋量快速升高,及早达到高峰。

对产蛋量由超过90%以上高峰期急剧下降到低于600/的蛋鸡群,通常是由于感染病毒性传染病或者发生特殊应激而导致,此时卵巢和输卵管因感染病毒会导致产蛋功能出现急剧减弱,从而导致产蛋量明显降低,且更容易产出畸形蛋。蛋鸡可按每50kg饲料添加0.5~0.8kg激蛋散,充分混合后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7天;也可按每100kg饮水中添加0.2kg5%强力霉素、59维生素C,完全混合后任其全天饮服,连续使用3天;饲料中多种维生素的添加量要提高半倍,或者连续饮服3天电解多维。

对于产蛋量已经超过90%,但开始逐渐降低到大约80%,且长时间不会升高的蛋鸡群,属于慢性产蛋降低,病因相对比较复杂,通常是由于同时感染多种呈慢性经过的传染病,较难进行确诊,或者由于没有及时、正确、彻底采取应对措施,导致某些严重感染的蛋鸡逐渐停止产蛋。蛋鸡可按每100kg饲料添加0.25kg激蛋散、0.25kg康呼散、0.25kg克菌,连续使用7~10天;也可按每100kg水添加0.2kg5%强力霉素、59维生素C,任其自由饮用,连续使用3天。

对于产蛋量长时间在80%以下的蛋鸡群,通常是由于育成期感染疾病或者饲养管理不合理,或者长时间缺乏营养等因素,导致鸡群的整体水平降低,产蛋功能减弱,且不容易达到产蛋高峰期。蛋鸡可按每50kg饲料添加0.25kg激蛋散、0.25kg康呼散、0.20kg克菌灵、0.25kg三仙保,连续使用7~10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强力霉素或者恩诺沙星,每间隔15天更换1种药物,每次连续使用3天。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按每100kg饲料添加0.25kg激蛋添加剂、0.25kg三仙保,长时间使用。

鸡产蛋异常的原因及防治
1、软壳蛋
1.1日粮中钙含量不足
钙对形成蛋壳极为重要,饲喂低钙日粮(1.5%~2%)2d内蛋壳质量就要下降,所以产蛋鸡日粮中应适当增加钙含量,当产蛋率大于80%时,鸡日粮中的含钙量为3.5%左右;产蛋率为60%~80%时需钙量为3%,过多过少都影响蛋壳质量。添加方法及时间:当鸡群中见“第一枚蛋”时或开产前2周(约18周龄),为照顾已开产母鸡,在饲粮中加一些贝壳粉,让开产鸡自由采食直至鸡群产蛋率达5%时再改换为产蛋饲粮。
1.2维生素D3含量不足
维生素D3是钙吸收的辅助因子和促进因子。维生素D3缺乏时蛋壳质量和产蛋量均受影响,并可导致蛋畸形。有试验证明:饲料中加入1500IU/kg饲料效果好。
1.3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
一般动物钙、磷正常水平保持在1.5~2:1,而产蛋鸡的比例为5.5:1,比例不当,不但蛋壳质量下降,还会发生佝偻病和软骨病。

2、产蛋率异常
2.1产蛋异常的原因
鸡群产蛋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为开产后最初5~6周内产蛋率迅速上升至高峰后则平稳地下降,到产蛋末期形成一条“产蛋曲线”,其特点是曲线向高峰过渡是陡然上升的,习惯把产蛋率达90%以上持续的2~4月时期称“产蛋高峰期”,它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但直接反应鸡群产蛋能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产蛋高峰过后产蛋曲线下降程度,产蛋率异常的主要表现是产蛋高峰上不去,产蛋率突然下降和产蛋率缓慢下降。
2.2疾病方面
引起产蛋下降的有关传染病很多,常见的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产蛋下降综合症、禽流感等。新城疫的强毒感染时,鸡群产蛋率可由70%~90%降到20%~40%,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使产蛋率减少一半,若是雏鸡或育成鸡感染,可使输卵管发生永久性萎缩、变细变短,长大后一般不能产蛋称“假母鸡”,禽流感最严重时产蛋率可从90%降到0,甚至使整个鸡场毁灭。
2.3营养方面
长期使用未经脱毒的棉籽饼和发霉变质的饲料,或没有及时更换饲料,或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添加剂伪劣所导致的鸡群产蛋量下降已屡见不鲜。
2.4环境方面
如突然停止光照、缩短光照时间、减小光照强度、通风不良、温度过高、遭受寒流等都可使鸡群产蛋量突然下降。
2.5饲养管理方面
饲养管理人员不负责任,后备鸡培育不良,鸡群整齐度差,饲养人员或作业程序发生变动,疫苗接种等都可使产蛋率异常。

3、防治方法
3.1严格免疫制度
按鸡群的免疫程序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工作,开产前的各种免疫是保证获得较好产蛋率及维持较好产蛋高峰的必要措施,根据不同鸡蛋品种、鸡只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日龄进行免疫接种,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另外产蛋鸡进入产蛋期后,其营养多用于产蛋和增加体重,这期间尽量不要进行免疫和驱虫,以免影响产蛋率。
3.2营养方面
避免饲喂劣质饲料,棉籽饼要脱毒,且不宜超过饲料量的3%。蛋鸡进入产蛋期后应给予较高能量,提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加至19%,提高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这期间绝对不能限饲,应尽量满足高产需要,让鸡充分采食优质饲料,增加喂料次数。
3.3环境控制
光照制度产蛋期光照原则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光照时间的延长应根据18或20周龄时抽测的体重而定,若鸡群达到标准体重,则在18或20周龄每周延长光照1h直至增至14~16h,如达不到标准体重可将延长光照时间往后推迟一周。温、湿度管理:首先要有良好的鸡舍,温度的调整前已论述,相对湿度为60%~70%。
3.4饲养管理
可以通过定期教育、制度约束、承包等形式来调动饲料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且要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程序,不能随意改变,以减少应激。

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及预防蛋鸡产蛋下降的措施


正伴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饲养管理是各个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饲养肉种鸡也不例外。在肉种鸡的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产蛋率高峰后过快下降的现象,从而导致种蛋单位成本增加,对种鸡场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在产蛋期只有让种鸡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产蛋下降趋势,才能够产出更多的合格鸡蛋。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量下降的原因及预防蛋鸡产蛋下降的措施。

1、蛋鸡的生理特性

在正常条件下,蛋鸡的产蛋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产蛋量的变化可分为产蛋前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后期。产蛋前期为开产到产蛋率达80%的时期,通常持续1~2周,蛋鸡表现为产蛋无规律,所产蛋形态异常,但产蛋率有较快增长。当蛋鸡产蛋率高于80%以上时即进入产蛋高峰期,产蛋率2~3周即可达到90%以上,通常可持续10~20周,产蛋最高峰时,产蛋率可达到97%。产蛋高峰期,母鸡产蛋所需营养迅速增加,往往会迅速消耗母鸡自身的营养储备,引起鸡体逐渐消瘦。随着产蛋率平稳下降,当产蛋率回落至80%以下,产蛋高峰期结束。产蛋后期指产蛋率在80%以下至鸡淘汰阶段,该时期持续时间很短,蛋鸡的产蛋量迅速下降,蛋鸡摄取的营养物质又逐渐转入体内储备,腹部出现脂肪沉积,产蛋机能受到抑制。

2、产蛋量下降的原因

个体因素。蛋鸡苗的优劣对于日后蛋鸡的产蛋率有直接影响。在一些不正规无孵化资质的孵化场选购的蛋鸡苗,其孵化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对提供蛋源的种鸡场白痢净化以及防疫情况更是不了解。育成鸡的阶段饲养情况也关乎着日后产蛋率的高低,养殖户不重视育成鸡阶段的饲养管理,饲喂营养水平低的廉价饲料,育成期鸡的死亡数多、育成鸡整体均匀度及体质差、体重不达标都会造成育成合格率下降,对日后蛋鸡的产蛋性能造成很大影响。

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情况对于蛋鸡群的产蛋率有较大影响,饲养管理不当常会导致蛋鸡群的产蛋率下降。一是日常饲喂供给不足,饲料品质不佳、适口性差,日粮中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都会造成蛋鸡营养成分摄入不足,致使产蛋能力下降;二是管理不到位,鸡舍通风不良,特别是在换季的阶段,为了达到保温的目的而关闭所有通风口,致使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增大,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导致产蛋率下降。夏季鸡舍内温度高,湿度大,如通风不良,会引起产蛋鸡中暑,造成产蛋量下降。突然停电或者改变原有光照时间及光照强度,也会对产蛋量造成影响。环境温度过低,鸡群受冷引起脱羽,产蛋停止,环境温度过高,鸡的采食量下降,摄入营养不能满足其需要,引起产蛋下降。当环境湿度高于70%或低于45%时,对于鸡群的产蛋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湿度过大会阻碍鸡体散热,严重影响产蛋。

疾病及防治因素。疾病因素也是导致蛋鸡产蛋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一些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等,都可引起产蛋鸡产蛋量突然下降,如鸡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传禽霍乱、沙门氏菌病、球虫病等。当对上述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用的磺胺类、抗生素类、激素类等药品会对蛋鸡的产蛋机能起到抑制作用。另外,在对鸡群进行免疫时,采用的免疫程序不合理,引起免疫不良反应的发生,会引起产蛋量下降.

3、防控措施

做好选育关。在选择品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当地饲养条件的品种,购买鸡苗时,要在正规、饲养管理条件良好,并且具有种鸡生产资质的孵化场或正规的种鸡场来选购。改变观念,重视育雏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育雏阶段要提供优质的营养丰富全价饲料,以培育出优质健壮的雏鸡。

加强饲养管理。日粮应供给充足且品质优良的全价饲料,根据不同时期生长需要,在对日粮成分进行调整时,调整过程应逐渐过渡,使蛋鸡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要保证蛋鸡饮水充足,且水质清洁无异味。要给鸡群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冬季要做好保温御寒,并做好通风换气工作,使鸡舍内温度控制在13~24℃之间,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

在疾病防治上,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日常饲养要加强疫病监控,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正确的诊断,尽早采取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由于治疗延误,出现混合感染,导致治疗难度增加,临床用药尽量不使用影响蛋鸡产蛋率的药物及增效剂。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严格遵守免疫规程,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蛋鸡产蛋期高峰饲料用量的计算及加减料方案


种母鸡按照能够获得正常体重生长曲线的饲喂程序饲喂,并加光刺激,才能适时开产。开产后的种鸡必须定期增加料量,以获取适宜的周增重、丰满度及适时的开产时间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种母鸡产蛋初期必须增加体重,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蛋性能,但如果此阶段料量过大,将会造成卵巢结构发育异常、体重超标及种蛋质量差,如双黄蛋比例过大、孵化率下降等。因此,合理加料至高峰料量并在种鸡达到产蛋高峰后适时减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只种母鸡受精种蛋数量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给予高峰料量的目的

促进和提高种母鸡的产蛋性能,包括早期蛋重、种蛋质量、产蛋高峰值和产蛋持续性等。

二、高峰料量的确定

母鸡实际的饲料能量需求由3个因素决定,即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产蛋。高峰料量可参照下列公式确定:ME(代谢能)=(1.78-0.012T)1.45W0.653+3.13△W+3.15E。T代表舍温(?埘),W代表体重(克),△W代表日增重(克),E代表日产蛋(克)。如高峰产蛋鸡舍日均12℃,体重3200克,日增3克,产蛋率82%,蛋重60克,则日需能量485大卡。如饲料能量为2800大卡,则高峰料量为173克。

三、合理制定加料程序

根据见第一枚种蛋前的料量和产蛋高峰料量制定喂料程序,然后根据鸡群的体重、生长状况、均匀度、吃料时间、产蛋率的上升情况、蛋重及增长的趋势、环境温度、饲料能量水平和预计的高峰料量,制定加料程序。采用多次少量的方法逐步加到高峰料量,以保持种母鸡的卵巢有序排卵。蛋重、产蛋率和体重出现不足或超标时,应提前或推迟加料时间。实际生产中,应注意观察体重、料量、吃料时间、总产蛋量、鸡舍温度等,及时调整加料次数和幅度。

1.制定加料方案。鸡群20周时的体重均匀度和丰满程度,决定开产前第一次加料量。如果鸡群的变异系数小于10%,应在产蛋率达到5%时开始第一次加料;变异系数大于10%,应在产蛋率达到10%时加料。料量的增加幅度应完全按照鸡群的实际产蛋和蛋重水平来确定。

2.按产蛋率加料。产蛋率为5%~10%时,按产蛋率的增长幅度加料。预计产蛋高峰超过产蛋性能标准时,应在产蛋率达到70%以后进一步增加料量。按产蛋率增料有利于饲料营养的合理利用,可以使种鸡在产蛋与体重之间建立营养平衡,从而使种鸡保持较好的产蛋体况,死淘率低,且能充分发挥种鸡的产蛋性能潜力。如某鸡群25周末产蛋率达到5%,基础料为130克,预测高峰料量170克,在产蛋率为70%达到高峰料量,则产蛋率每上升1%加0.6克料。

3.为每批种鸡制定加料模式。应根据每一批种鸡的生长状况、生产性能、环境条件以及设备条件制定最佳的加料管理程序。下表是在20℃的密闭鸡舍内,鸡群产蛋率达5%前喂料121克,饲料能量水平为2865大卡/千克的加料模式:

四、正确监测加料是否适宜

1.监测体重和周增重。每周进行称重,整个产蛋期都应保持一定的增重。蛋重或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多,说明营养摄入不足或过量,如不及时调整势必导致产蛋性能较差。如果鸡群周增重不到15克,产蛋率和受精率也会受影响。

2.监测总增重。开产到产蛋高峰期总增重应达标。一般情况下,AA+肉种鸡从产蛋率达到5%至高峰期总增重应为550~600克,增重20%~21%,这期间体重增加状况也决定了何时开始减料。鸡只每增重100克,饲料量应增加2.85%。

3.监测体况。每周应至少监测两次鸡群的丰满度和性成熟状况,观察鸡群的脸、肉髯和鸡冠的颜色,并适时调整给料程序。

4.监测蛋重。蛋重能反映营养摄入是否满足最佳产蛋性能的需求,应根据实际蛋重偏离预期蛋重标准来调整料量。产蛋率达到10%时,应在每天第二次收集种蛋后随机抽样120~150枚蛋进行称重和记录,并将每日的蛋重绘制在标准曲线图上,监测其发展趋势。如鸡群摄入的料量正确,蛋重会按曲线平行增长,蛋重有下降趋势时应及时增加料量。如鸡群喂料量不足,蛋重会停止增长4~5天,此时应提前加料。如果蛋重连续4~5天下降而没有及时发现,就可能会导致高峰产蛋水平降低。高产鸡群产蛋率为50%~70%时易出现蛋重下降现象,应加强监测并适时调整料量。日产蛋率超过75%以后出现蛋重不足现象时,建议不采取加料措施,否则,极易使鸡群体重超重。如果鸡群在25周前产蛋率达到5%,早期蛋重会大大降低,从而会影响商品鸡的生长速度。蛋重每增加1克,饲料量加0.042%;当蛋重不变,产蛋率每改变10%需调整料量4%。

5.监测吃料时间。保证吃料时间是鸡群获得足够能量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吃料时间的明显变化直接反映出料量是否过多或不足,一般情况下,21~28周种鸡的吃料时间为1~2小时,29~32周种鸡的吃料时间为2~3小时,33~66周种鸡的吃料时间为2~5小时。

6.监测鸡舍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影响鸡只的能量需求,以20~21℃为基准,在5~35℃之间,每增减1℃,能量减增1.5%。鸡舍理想温度为14~26℃,最佳温度为18~22℃。

7.考虑饲养方式的影响。饲养方式不同,高峰料量会有差异,笼养的高峰料量比平养的要低。粉料的高峰料量比颗粒料相应增加4%~5%。光照时间以16小时为基准,每增减1小时,能量需增减6.3大卡。

8.监测加料幅度。双黄蛋的比例要不超过3%;腹腔内直径1厘米以上卵子的数量正常为6~7个,数量超过9个则说明加料太快,数量少于5个则说明加料太慢;平均蛋重的上升幅度与标准或标准增重基本相符。

9.高峰料量不能太高。如高峰料量太高,可能会出现每天料量增加达2克或更多,在鸡群产蛋率上升很快的同时会带来鸡只的超重,高峰过后体重超200克或更多;双黄蛋的比例也会猛增,在加到高峰料量前后1周的时间里,每天的双黄蛋比例可达10%,这样就造成产蛋上升快但上不了高峰。如果高峰料量加得太高,整个产蛋周期内腹膜炎、脱肛发病率和死淘率可能会上升,将造成高峰后产蛋下降快。为避免出现前期增料过急、双黄蛋增多、脱肛鸡增加的现象,在产蛋率达到5%后,遵循前少后多的原则按产蛋率每增加5%增料1次、将使用高峰料的时间由21天延长为25天或产蛋率达到75%时加到高峰料量。

10.监测营养累积。一般情况下,种母鸡在20周时应至少摄入23300大卡能量和1250克平衡蛋白质,大约8150克全价饲料。25周时应至少摄入34800大卡能量和1875克平衡蛋白质,大约12200克全价饲料。

五、高峰后适时减料

产蛋高峰后要减料,避免鸡只的脂肪积累太多。如脂肪积累太多,产蛋率下降会比正常水平快得多,而且受精率和孵化率也较低。连续5天鸡群的产蛋率都无上升,说明已达到产蛋高峰。若连续两周产蛋率不再增加,且每周按1%的比例正常下降时,须开始减料以防止母鸡过肥。第一次减1~2克,以后每周减0.5~1克,每次减料3~4天后观察产蛋率、减料后的体重和采食时间的变化。正常情况下,产蛋率每下降2.5%减1克料,减料总量为高峰期料量的8%~12%。30周后放松对体重的控制会明显破坏40周后的产蛋性能、正常蛋重、蛋壳质量和受精率。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种母鸡减料原则如下:

1.产蛋高峰产蛋率79%,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按6~8大卡/只日减少料量,1周后再按4~6大卡/只日减少料量,以后每周按2~4大卡/只日开始减少料量,直至减少量达到高峰料量的10%。如果料量减少,产蛋率下降比预期的快,应将料量立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在5~7天后再尝试减料。确保料量的变化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监测鸡群吃料时间,将有助于确定料量是否适宜。

2.产蛋高峰产蛋率为80%~83%,周产蛋率呈下降趋势时,按4~6大卡/只日减少料量,1周后再按2~4大卡/只日减少料量。

3.产蛋高峰产蛋率84%时,鸡群常常会体重不足,过量的减料会损害产蛋性能,且易造成抱窝和换羽。

4.高产鸡群(产蛋率大于85%)的首次减料时间不能早于34周,35~50周逐渐减料至150克/只日(412大卡/只日),50周以后维持正常料量。

六、小结

产蛋期正确计算并合理添加高峰料量,高峰后适时减料,对于肉种鸡适时达到产蛋高峰、维持产蛋后期产蛋率和受精率的持续稳定以及确保种鸡发挥最佳生产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细心观察,以确保种鸡稳产高产。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邮编:22610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49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